輯二 碎石集
此“封建”非彼“封建”
——一個歷史問題的誤解
不記得從什么時候起,在我思考一些歷史上的問題時,出現(xiàn)了兩種“封建”的概念。一時間,我有些犯迷糊。
本來是清楚的。當初念古文,柳宗元兩篇講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的文章《封建論》和《桐葉封弟辯》,已經(jīng)把中國什么時候叫“封建”時期交代清楚了。
唐太宗時有過一場關于“封建”的辯論,探討了分封宗室對不對。蕭 、魏徵、李百藥、顏師古、劉秩、杜佑、柳宗元等在不同時期發(fā)表了意見。柳宗元那篇《封建論》具有總結意義。除了很多議論以外,柳宗元把自有古史以來至“秦有天下”以前叫做“封建”時期是很清楚明白的。其特征是:“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羅,四周于天下,輪運而輻集,合為朝覲會同,離為守臣捍城。”他說,這種形勢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哪個圣人策劃的。這種形勢到秦始皇吞并六國發(fā)生了變化。所謂“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之郡邑,廢侯衛(wèi)而為之守宰,據(jù)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后來簡化為“廢封建,立郡縣”六個字。
這一廢一立的制度,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說“二千年弗能改矣”。中國歷史,從商周起,無論先秦的封建,還是秦始皇以后的皇權專制,都是以“禮”治民,等級制度和觀念一路貫穿下來,這是中國文明史最難改易的。
這些資料說明中國的“封建”時期在先秦。當然,秦漢以后在皇權統(tǒng)一為主的制度里,還有封臣(分封宗室)之類,時時鬧得紛爭連連,甚至刀兵相見。但作為時期,“封建”是先秦的事。我先前是這樣理解的。
自從進來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五種“生產(chǎn)方式”之后,特別是讀了郭沫若、范文瀾等不少權威的論著之后,我腦子里產(chǎn)生了一種“革命”,但也因而雖糊涂卻順從之。原來我所理解的“封建時期”在先秦的早期有很大一段該算是“原始共產(chǎn)主義”和“奴隸制”。只是“奴隸制”和“封建制”交接處劃在何時,專家們莫衷一是。所謂“封建”則一直貫穿下來。我鉆牛角尖的是,秦始皇不是已廢了“封建”么?總之,歷史唯物主義說:那不算,秦漢以后才是“封建”時期,要不是帝國主義打進來,中國也會像西方一樣進入“資本主義”的,毛主席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中不是這樣說的么?那么再經(jīng)過革命進入“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中國歷史就完全可以合了歷史唯物主義五種“生產(chǎn)方式”的轍了。不過這個“轍”合得十分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