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普通的孩子一樣,上完幼兒園,上小學。小時候的我很皮,搗蛋搗亂那是常有,我從不說自己是個好學生,當然也不是慫恿大家學我,我只是想表述一個真實的自己,我曹云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也許我那個時候環(huán)境特殊,沒有碰到一個特別好的老師,人都有一種逆反的心理,你不對我好,那我也不會守你定的紀律和規(guī)矩。小時候想不到那么多,雖然學校對學生是一種集體的約束,但我面對的只有一個教我的老師,我的心里有一個標準,凡事都是互相的,你瞧不起我,那你也無法贏得我的尊重,我不聽你的。
搗亂歸搗亂,不受老師喜歡,我也一樣要每天上學放學,只是回到家,有一件事兒是雷打不動的。別的小伙伴可能在五點半到六點鐘鎖定動畫片,而我就一定要聽評書,聽相聲。動畫片我也看,但只要這兩個節(jié)目撞點,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相聲。常常都是當別的小朋友津津有味地守在電視機前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可能正抱著收音機聽相聲。我跟動畫片的感情不是很瓷實,跟相聲還是比較瓷實的。
記得后來有次北京電視臺文藝頻道的《最佳現(xiàn)場》找我做節(jié)目,是六一兒童節(jié)的主題,80后的動畫片我還真不瓷實,名字到嘴邊都會卡殼兒,同場的阿龍記性就頗好,說出來頭頭是道的,哎,可是那個時代的誰說過什么相聲,哪個包袱出在哪段兒,可就沒人能比得過我了,隨便開個頭我就能接上下句,就有這個譜兒。
也許就是出于這份對傳統(tǒng)曲藝的熱愛,讓相聲一點一點地在我心里扎了根。我現(xiàn)在回想,盡管可能我天生是對這種惹人發(fā)笑的藝術形式很敏感,對包袱的結構感覺很強烈,但如果沒有從小這么長年累月的熏陶,可能我也不會和相聲走近,然而正是在不知不覺之間,我已經(jīng)與相聲結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