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俗層面上,宗教在一些暢銷作品中得到了表達,它們有:勞埃德•道格拉斯的那些富有靈感的小說,像《崇高的困惑》(The
Magnificent
Obsession,1929)和《綠光》(The
Green
Light,1935),以及諸如亨利•C.
林克的《回歸宗教》(The
Return
to
Religion,1936)這樣的作品,林克的著作試圖賦予人們以精神的目標,以對抗浸沒在環(huán)境大潮中的自私。一個美國人所珍愛的傳統(tǒng)就這樣被引入了一個蕭條和不穩(wěn)定的時代。亨利•華萊士是一個涉獵廣泛的魯莽先知,他貢獻了一部《政治家與宗教》(Statesmanship
and
Religion,1934),而富蘭克林•D.
羅斯福的很多公開言論是圍繞作為實用基督教的人類尊嚴、友善和民主等話題。總統(tǒng)(他是個圣公會教徒)曾在一個引人注目的場合激起了宗派主義者的對立。1939年12月24日,羅斯福宣布了一個打破先例的任命,鋼鐵巨頭、新教圣公會俗士邁倫•C.
泰勒被任命為總統(tǒng)的私人特使,在戰(zhàn)爭的危機之下去梵蒂岡,這項任命在某些新教圈子中激起了一場風暴。
總的說來,宗派之爭似乎正在式微。1929年,公理會教徒與他們在基督教會的朋友們結(jié)合了起來。10年后,美以美會南、北分支之間內(nèi)戰(zhàn)之前的老裂痕,通過這兩個分會與衛(wèi)理公會新教一翼的聯(lián)合而消除了。1940年,美國歸正教會與北美福音宗教會議合并。1930年代晚期,圣公會和長老會的合并被提上議事日程,但來自一個陣營的高教會派和另一個陣營頑固的加爾文教徒的反對推遲了合并的實現(xiàn)。
即使沒有最終的合并姿態(tài),不同信仰之間的合作也是與日俱增。1931年,全國天主教福利會議、聯(lián)邦基督教協(xié)進會和猶太教士總會組成了永久性預防失業(yè)會議,
3年后,天主教徒、新教徒和猶太教徒組建了全國性的宗教和福利活動委員會,以便更有效的支持所有從事社會改良的宗教機構(gòu)。盡管這些教義陣營的不可調(diào)和的成員之間偶爾也有古老偏見和摩擦的跡象,但人們都在朝著共同理解的方向做著不懈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宗教自由和少數(shù)的權(quán)利這樣的旗幟之下,而在世界上別的地方,這些都被踩在腳下。
一批較小的宗教團體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弗蘭克•N.
巴克曼醫(yī)生創(chuàng)立、發(fā)軔于爵士時代的所謂“牛津小組”運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著手為“道德重整”而展開一場聲勢浩大的公開運動,鼓吹(用它的創(chuàng)立者的話說)“如果人人向善,就不會再有戰(zhàn)爭”。但是,“道德重整”的和平主義很快就被一場世界巨變所淹沒,這些牛津小組——它們曾經(jīng)自吹跟內(nèi)維爾•張伯倫和海因里希•希姆萊這樣一些不同的人物接觸過——便日漸衰弱。
對即將到來的這場斗爭,更魯莽、更原始的反對來自耶和華見證會,他們既拒絕向國旗敬禮,也拒絕在軍隊中效力。它們成了從緬因州到德克薩斯州的很多社區(qū)的風暴中心,它們常常是暴民暴力的受害者。由密蘇里人約瑟夫•F.
盧瑟?!胺ü佟痹诒臼兰o初開始,耶和華見證會發(fā)展成了民間教派,既不像耶穌再臨派教徒,也不像100年前的第一代摩門教徒。為迎合窮人和失敗者,他們“把仇恨引進了宗教”,異常殘暴地攻擊天主教,通過不服從民事權(quán)力機構(gòu)和鼓吹即將來臨的末日審判來討好殉教者。他們挨家挨戶播放布道的唱片,在街角上兜售或分發(fā)小冊子。1939年,他們的4萬名野外工作者分發(fā)了1,500萬份文件和600萬份《了望塔》(Watchtower)及其他類似的雜志。即將來臨的戰(zhàn)爭風暴,也沒能動搖他們的主張,這激起了反對他們的浪潮,一長串公民自由訴訟擺在了最高法院的面前。
最華而不實的教派大概要算是黑人福音傳道者“圣父”(原喬治亞州的喬治•貝克)創(chuàng)立的教派,貝克在長島度過了默默無聞的幾年之后,于1932年大蕭條最低潮的時候風風光光地進入哈萊姆區(qū),根據(jù)“真正的上帝就是養(yǎng)活我們的上帝”這一信條,以及“和平,真是太妙了!”這句咒語,建立了他的統(tǒng)治。不久之后,他的“天國”便從曼哈頓傳播到了其他城市里的有色人種社區(qū),允諾為信徒們提供共有資金和商業(yè)管理所帶來的好處,并提供充足的食物及鄉(xiāng)村莊園和度假酒店作為庇護所。
同樣狂熱的是“我很偉大”運動,這一教派是一位自封的神秘主義者在定居洛杉磯之后于1932年創(chuàng)立的,此人名叫蓋伊•W.
巴拉德。他聲稱要解開中世紀巫師圣日爾曼及其他“登上天頂?shù)拇髱焸儭眲?chuàng)造奇跡的秘密,允諾給他的追隨者們帶來健康、財富和力量。在高峰時期,這場運動聲稱有30多萬皈依者,遍及十多個重要城市,但在1940年代初期,它的一些領(lǐng)導人被指控利用郵件進行詐騙,這場審判帶來了曝光、嘲笑和被人唾棄。一場類似的狂熱被稱做“人類聯(lián)合”,是另一位名叫阿瑟•貝爾的加利福尼亞預言家在1934年設計出來的,把精神魔法跟偽科學混在了一起。它提出,要接通地球中心的最初的能量之源,由此開創(chuàng)出一個所有人都擺脫了貧困和奢侈的寓言時代。在其全盛時期,這一信條吸引了15,000名信徒。這個團體也與法律相抵觸,因為在日本襲擊珍珠港之后不久,它被判觸犯了煽動判亂法令。
美國生活的日益世俗化為數(shù)百萬蕓蕓眾生創(chuàng)造了當下的保障,但對很多人來說,精神和物質(zhì)的雙重饑餓不可避免地混合在了一起。因此,對大眾心理來說,20世紀30年代教派主義的這些海市蜃樓,多半像社會保障領(lǐng)域所取得的那些更實際、更物質(zhì)的成就一樣富于啟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