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產生于中國的唯一的本土宗教,在中國長達五千年的歷史中,它一直披著一層玄秘和神靈的色彩,似乎與我們的生活相距很遠。但是,道家思想和陰陽道的易經(jīng),卻代表了中國幾千年士大夫文人的哲學觀,它包含了人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乃至一切種種的哲學。事實上,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文化的烙印經(jīng)過幾千年的傳承早已經(jīng)滲透到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液之中。在我看來,真正能夠被稱之為中華民族之根和中國元素的核心的事物就應該是我們中國古老而偉大的哲學思想,任何其他的元素都不足于與其相提并論。
但是與其他的宗教相比,道教有可能是教義最少的宗教,而且也有可能是信徒最少的宗教。為什么呢?我覺得這主要是因為道教的教義比較深奧難懂,需要深度的參悟才能有稍許的理解。在中國的古代,都是帝王將相和文人士大夫們在研究它,而且,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讓上下幾千年的文人們也有著不同的領悟和看法。早在幾千年之前,老子就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老子說:"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解釋:上士聽了道,謹慎地參悟和實行;中士聽了道,十分迷惑而且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反而哈哈大笑(因為他不能理解,覺得是在說笑話)。但老子說,不被嘲笑,就沒有資格被稱為道。
南懷瑾先生在他的關于道的論著中,曾經(jīng)提起過,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治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道家學術在中國的各朝代,都被稱為帝王術,有道的帝王們信奉"不言之教、無為而治"的治國原則,使百姓安定、國家富足,像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采用道家的修為來治國的典范。
其次,在中國歷史上,每當亂世到極點,無可救藥時,出來撥亂反正的人物,都是道家人物。像姜太公,茍全性命于亂世,直鉤釣文王,輔佐周文王和武王,滅商興周;像范蠡,他輔佐越王勾踐,在戰(zhàn)敗后為了保全越國,陪伴君王入?yún)菫榕缓笥弥\略得以復國,打敗吳國,最后帶西施飄然離去,棄官從商,并富甲一方;像諸葛亮,他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并毅然隨劉備出來救世,最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些千古的良臣,他們都是表儒內道的:他們既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他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同時他們也洞察天下大勢所趨,深刻理解一己使命,遇到明君則當仁不讓,救萬民于水火之中;最后他們也絕不留戀榮華富貴,懂得安危之道,深知君王的秉性,或功成身退,或繼續(xù)輔佐君王,但他們秉持清正廉潔的精神,追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境界,造福萬民,成為萬世的楷模。
所以,可以想象,如果你能學道、修道、悟道和入道,你的人生必將踏入通途,這是因為你能明白事物的本質所在,不再迷惑于表象,也不會糾纏于細節(jié);其次你能洞察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明辨興衰存亡之道,為此你便能懂得應變,謹慎地取舍和決策,這樣你便會避開禍變和安于福樂;再次,因為你有大概念和大智慧,所以很多東西會無師自通,你知道為什么,也知道如何做,為此你將會事無不成;最后,當你研修道家修為的時候,你會逐步變得虛懷、慈柔和儉嗇,懂得收斂情志和保存精力,深諳不滿盈的道理,因此不僅你的事業(yè)將更長久,你也一定會比發(fā)散的人更長壽、更快樂和更安定。
道是如此真實而有價值,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去學習和修煉呢?
學習道家的思想,在我看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為這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參悟。為此我們在導入之前,一定要明確我們學習的目的。在中國的歷朝歷代,都有修道之人,道家的思想被派生和引變,從而產生各種流派,其中也產生了一些歪門邪道,這導致社會上一些人對道家產生一些誤解,認為道家思想是一些江湖術士和研究長生不老術的人所故弄玄虛的學問,但這是嚴重違背老莊的本意的。在我看來,只有老莊的思想才是正統(tǒng)的道家思維,所以我們一定要去學正道,而不是偏門,我們的學習目的是為了研究透徹我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什么,該如何更快樂和有價值地度過我們的有生之年,以及掌握一些研究問題的原則和邏輯,從而來幫助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順利和安定。
老子、莊子、孔子、墨子等,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哲學家。春秋時代,戰(zhàn)亂不斷,民不聊生,士大夫們在巨大的動亂中浮沉,便開始苦苦思索救國和解脫之道,于是產生了諸子百家,所以這個中國歷史上極度動亂的時代卻同時也是中華哲學史上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的繁榮時代。但是,在所有的諸子百家中,老莊所代表的道家哲學和其他諸子思想所存在的不同點,不僅在于其主旨上的區(qū)別,也還在于老莊從不刻意地去宣揚道家的主張。他們和孔子不同,孔子周游列國,到處宣揚他的政治主張,而老子和莊子卻都是當時的隱士。相傳老子是周王朝藏書館的官吏,掌管史冊典籍,后來看到東周王室衰微,便離開東周去秦,途中經(jīng)過函谷關,關令尹喜強求他著書,老子這才寫下這五千字的《道德經(jīng)》,老子離關后就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而莊子也是類似,在年輕時曾做過小吏,后來一直過著隱居生活。
在我看來,他們之所以選擇風輕云淡的隱居生活,一是為了避禍于亂世,二是他們十分理解在一個動亂的朝代,浮躁不安的人心是不太可能接受道家思想的。所以老子說:"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則我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老子說,我講的道理是容易理解的,也是容易實行的。但是天下人卻很少能去理解和實行。我所講的話是有主旨的,我做的事情也是有根據(jù)的,無知的人們不能理解我講的道理,理解我的人很少,效法我的人就很珍貴了,所以圣人就好像是懷著玉質的內涵但是外表卻穿著布衣一樣不為人們所了解。莊子也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轉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意思是說,道是真實而有信驗的,但又是無為和無形的;道可以心傳而不可以口授,是可以用心領悟卻又看不見。在老莊的觀點來看,道是不可名狀的,道是不可言傳的,但是道卻是人生的珍寶;道也不是隨便就能意會的,領悟道,需要先做好"心齋",就是要首先把心端水平,摒棄原來頭腦中固有的思維定式,才有可能去接受道家的修為。
今天我以我對道的粗淺的理解,并盡量用簡單的語言把道呈現(xiàn)給大家,是希望奉獻給大家一個人生取用不盡的法寶和武器。雖然每個人對于道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我的理解也未必是正確的,我的表達也只能算是勉強的,但是我希望能夠引導更多的人去研究《道德經(jīng)》的本經(jīng),并從中獲得美好的人生及更多地傳播我們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的精華,這便是我寫本書的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