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的時代,晉國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分裂的苗頭。君弱臣強,諸公卿各懷異志。其中實力最強的有六家,即范、中行、智伯、韓、趙、魏六家。這六家的肩膀頭也不一般齊,先是智伯獨大,后來隨著各自力量的此消彼長,出現(xiàn)了新的分化組合。原有的舊的聯(lián)盟關系隨之瓦解,新的聯(lián)盟產生,接著新的聯(lián)盟漸次分化出來,晉國的政權最終落入韓、趙、魏三家手中,成立了新的諸侯國。歷史上稱這段歷史為三家分晉。
起初,智伯的力量日益增強,遂有了獨霸晉國的想法。他透過豫讓在范、中行兩家的遭遇,洞察得知,范、中行兩家不過是在吃老本的,沒什么雄心壯志。要不然為什么豫讓這么一個優(yōu)秀杰出的人才,只用來看家護院,照管馬匹?如此慢待英雄,足以伐之。
智伯決定對范、中行兩家先動手,便讓豫讓一起參謀。智伯說道:"范氏、中行氏原是晉國的公卿舊族,百年之內,地位難以撼動,占有的州郡也廣,廟堂上的嗓門也硬,不過近些年來,敗象已露,成了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你在他們府上都呆過,卻得不到重用,這難道不說明什么嗎?他們耽于安樂,必致殺身之禍。我想舉兵攻伐,吞并他們的領邑,你意下如何?"豫讓沉思片刻,說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范、中行兩家雖然已露敗象,但實力猶不可小覷。依我看來,僅憑我們一支孤立的力量去攻伐他們,勝算不大。如果聯(lián)合韓、趙、魏三家一起行動,就可穩(wěn)操勝券了。"智伯不無擔憂地說道:"韓趙魏三家,向來野心勃勃,總想坐壁上觀,坐收漁翁之利。尤其是趙襄子,對我成見甚深,恐怕難以結盟。"豫讓分析說:"趙襄子與你不和,是怕你獨霸晉國;如果你許給他土地,人口,到嘴的肥肉,他不會不吃的。"智伯點點頭:"為了把握起見,只好如此了。另外,我想任命你為討伐范、中行兩家的將軍,你不會有異議吧?畢竟你在他們兩家的遭際是你一生的恥辱。"豫讓卻推辭說:"多謝大人的美意,我卻不敢應承。他們畢竟收留我,給我口飯吃。做人要記其善,不要記其惡。國家大事雖不能感情用事,但我個人卻不想忘本。還望大人體諒。"智伯心生敬意:"如此說來我也不勉強你。我親自領兵去,你替我照看好家務。"豫讓拱手:"不敢推辭!"商量妥了,智伯便拜訪了韓、趙、魏三家。三家見有油水可撈,也想趁機扳倒范、中行氏,紛紛答應出兵。于是,四家聯(lián)軍浩浩蕩蕩殺奔范、中行兩家。結果不言而喻,范、中行兩家遭到血洗,府內外成為一片血海。事成之后,按照約定,智伯與韓趙魏三家瓜分了范、中行兩家所領有的州邑和縣郡。
這件事鬧得轟轟烈烈,驚動了當時晉國的國君--出公。他既驚且怒,心中罵道,這還了得,拿我當個擺設,竟敢在我鼻子底下搞兼并,更可氣的是,視我如空氣,事先根本沒知會我。盛怒之下,給齊、魯兩國的國君寫了一封信,要求兩國出兵,給他出氣,替他挽回面子。齊魯兩國國君倒也爽快,當時便口頭答應了。
這樣一個僅有的口頭安慰,也使智伯和韓趙魏三家感到惶恐,他們決定先下手為強,在齊魯聯(lián)軍尚未到達晉國的時候,把晉出公趕下臺先。出公恐懼,連夜逃奔齊國尋求庇護,誰城鄉(xiāng)命運實在不濟,死在道中。
出公死后,晉國無主,齊魯兩國出兵的事情也不了了之。最后,在智伯的主持與操縱下,四家選擇晉昭公的曾孫為新的國君,就是晉哀公。智伯以首倡之功,獨擅國政,連哀公都要看他臉色行事。事情到這個程度,智伯就該收斂,免得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他卻利欲熏心,不僅要獨攬朝政,還要讓韓趙魏三家把得自范、中行兩家的利益吐出來??磥碇遣膊灰欢ㄖ腔邸?/p>
起初,韓趙魏三家說什么也不答應把到嘴的肥肉再吐出來,都埋怨智伯。有這么辦事的么?事先定好的事情,事后怎能出爾反爾?況且,彼此都是惡狼,區(qū)別只在于大小,誰愿意把既得利益拱手讓人?因此,智伯在這件事上與韓趙魏三家鬧得十分不愉快。一方面硬要奪回來,另一方面鐵了心地不往外吐,結果成了膠著狀態(tài)。最后,智伯操縱哀公,下了一道命令,以國君的名義逼迫三家獻上土地。韓魏兩家頂不住了,上交了。惟有趙襄子說破大天也不交。智伯惱羞成怒,糾集韓魏兩家合兵一處討伐趙襄子。
豫讓勸道:"大人,這事不能這么辦!你跟趙襄子是有約在先的,如今你要毀約,依靠武力奪回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腳。事情還沒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趕緊撤兵回來,消除緊張情勢,這才對路。否則一錯再錯,必鑄成大禍。你以知己待我,我也要把真心話告訴你,輕狂出兵,名不正言不順,必遭失敗。如果不聽我勸,恐怕你此一去,再難見我的面了!"說罷,淚水滾滾而落。
智伯鬼迷心竅,良言逆耳,怎么也聽不進去,冷冷說道:"你只照看好家務就好了,不要再勸我。原來只是為了些土地人口,如今卻咽不下這口氣。趙襄子與我不對付,不是一年兩年了,今天是算清這筆帳的時候了!"豫讓見勸不住,心里非常著急。
趙襄子盤踞晉陽,得知智伯出兵的消息,做好了戰(zhàn)斗準備。智伯氣鼓鼓地領兵而來,命令三家聯(lián)軍包圍晉陽,連鳥兒都不能放過。前后長達一年之久。趙襄子負隅頑抗,硬是挺住了。智伯著急,嘴上起了一層泡。最后勘察地形,有了破城之策。原來,晉陽瀕臨汾河,地勢低洼,如果掘開汾河河口,倒灌入晉陽,晉陽勢必成為一片水鄉(xiāng)澤國。智伯心中暗喜,這是天助我也,不愁趙襄子不獻城投降。于是,派兵到上游開掘汾河堤岸,引水倒灌晉陽城。眨眼之間,晉陽城一片汪洋,老人小孩爭相逃竄,互相踐踏,喊叫聲撕心裂肺。水退后,居民溺死大半,軍心出現(xiàn)動搖。
趙襄子這下害怕了,萬分火急中決定孤注一擲,以其人之道還施其人之身。他派心腹大將張孟同偷偷出城,私下與韓、魏兩家結盟,相約打敗智伯以后,平分其土地,并以前其霸占范、中行兩家的土地人口。韓、魏兩家本來與趙襄子交善,又都是新崛起力量的代表,這次出兵不過是受了智伯的脅迫,因此很爽快的答應與趙襄子暗中結盟。張孟同便與韓魏兩家一起策劃,相約里應外合,打智伯一個措手不及。
智伯卻被暫時的優(yōu)勢沖昏了頭腦,不知道情勢已經(jīng)發(fā)生扭轉。就在他不可一世的下令攻城的時候,韓魏兩家的軍隊忽然掉轉方向,與智伯的軍隊廝殺起來。智伯大驚失色,接著又聽見晉陽城里趙軍吶喊著殺出來。智伯如夢方醒,后悔不聽豫讓的話。
結果,韓、趙、魏三家合兵一處,齊攻智伯。智伯且戰(zhàn)且退,最終力盡智輸,慘死于亂軍之中。三家聯(lián)軍見死了智伯,大快人心,不肯善罷甘休,也要血洗智氏府。
豫讓得知智伯已死,悲痛欲絕,逃到深山里躲藏起來,思謀為智伯報仇。
智伯死后,趙襄子獨大,但做事留有余地,能與韓、魏兩家和平相處。趙襄子對智伯恨之入骨,派人找來智伯尸首,割下頭顱,制成漆器,用來飲酒??梢姵鹬?,恨之深。豫讓得知后,淚飛如雨,嗟嘆道:"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如今天下,只有智伯知我用我,以國士待我,我一定要為他報仇!這樣才能報答他對我的知遇之恩,否則,即使我茍活于世,我的魂魄也不得安寧。"先是,豫讓多次潛入趙府,查找智伯尸身所在。找到后,趁夜深人靜之時偷運出府,連同那顆已成為漆器的頭顱,一同葬在高山之巔,日夜祭拜。想到智伯的知遇之情,往往痛哭失聲,草木為之含悲。而且,在墓前立下重誓,舍死也要替智伯報仇雪恨。
趙府丟失了尸身和頭顱漆器,知道有人要為智伯報仇,便嚴加防備,對進出趙府的人嚴格排查。這樣的話,豫讓潛入趙府、伺機行刺的機會就變得渺茫了。
后來,豫讓為了躲避盤查,化妝成囚犯,到趙府去干一些苦役活。開始時干老本行--喂馬,后來發(fā)現(xiàn)趙襄子與中行大人一樣,一年也不來馬廄一次,行刺的機會微乎其微;于是轉行泥瓦匠,專門負責涂刷廁所。這地方好,人可以一輩子不去馬廄,卻不可以一天不上廁所。豫讓把寶劍藏在衣袖里,吃住都在趙府,和一個下等的雜役無二,只等機會來了--趁著趙襄子如廁的時候,抽冷子掣出寶劍,一劍結果了老兒的性命。
生活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春去了夏至,秋盡了冬來,如此循環(huán)往復。豫讓剩下的歲月,似乎只為一個信念而活,只有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為知己而死,在此之前,替智伯把仇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