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鴿?/p>
《唐故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金州諸軍事守金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墓志銘并序》,志石邊長60cm,志文楷體,豎排無格,33行,滿行33字,共1021字。由守右散騎常侍周敬復撰文,滎陽鄭繁書丹,韓師復鐫刻。對此志進行考釋,有助于了解晚唐牛李黨爭所造成的政治影響,志中涉及的人物及其職官等,又具一定的補史作用。
一、志文標點
唐故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金州諸軍事守金州刺史上柱國張府君墓志銘并序 守右散騎常侍周敬復撰
府君姓張氏,諱知實,字冠仁,隴西敦煌郡人也。生于貞元已(己)巳年,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感疾遘災,啟手足歸全于金州官舍,享年六十有一,哀哉!曾祖景,皇昭應縣丞,贈吏部郎中。祖載,皇成都府雙流縣尉??颊齽t,皇陜州靈寶縣尉,贈著作郎。妣,隴西李氏,贈隴西縣太君。府君生而孝敬,冠而文敏,力仁游藝,無所不學,于交游然諾之間,其心豁如也。行成鄉(xiāng)黨,名聞京師,顧青紫可以俯拾,而進取未嘗先速,視戚促于早成者,非君所知。吳越富山水,多茂樹名園,每得達士佳侶,逐勝探奇,方舟并駕,殆忘所詣之遠近,故袖文趨貢,比輩流為晚。寶歷二年,相國楊公司春闈,以狀副登上第,名聲籍甚。鳳翔王司空奏授秘書省校書郎,充節(jié)度巡官,遷協(xié)律,轉觀察支使,由支使遷奏記。詞精思敏,緩急無滯,箋毫在前,不閑談笑,以是職居諸侯府者,莫不心服。除府青州,復奏充舊職,轉大理評事。后宰相領鹽鐵使,籍其賢,奏署巡官,使于邊。既復命,得邊地之沃塉,兵之羸壯,山川之形險,軍儲之贍乏,陳于所知,如指諸掌。職罷,調(diào)授洛陽尉。不逾月,為洪州觀察使羅公奏遷監(jiān)察御史,充團練判官,轉副使??じ?,悉以屬之。及府變,新廉帥堅欲留署,會浙右盧公表為觀察判官,詣府始三月,入拜真御史。未幾,京兆府上請為司錄參軍,又未幾,檢校司勛員外郎兼侍御史,為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仍賜緋魚袋。盡誠所奉,休問洋洋,推善舉直,物論滋盛,擢授侍御史。道以中立,直而不回,為權臣怒不輔已,競(竟)出為房陵守。公奉詔怡然,若趨歷華,級(及)至其境,汲汲求理,車未及下,而人已受賜,不期年而政成。嘗病前代興亡繼統(tǒng)之事,雖載在史冊,而繁文羨帙,學者難究其要。時因政簡,遍閱群史,自三代已降迄于隨(隋)唐,勒成三卷,目曰《歷代帝王承統(tǒng)記》,迨茲罷郡,厥功乃就。歸閑鄧之臨湍,屏跡人事,高臥云水,琴詩自娛,樂不知厭。居逾年,拜成都少尹。地遠秩散,途惟險艱,人多唁詞,公無慍色,且曰:"吾平生酷喜者,琴書二事。天下言琴,必先舉蜀。詩人之思,發(fā)乎山水,山水之尤,莫先三峽。是行也,適足資吾之嗜耳。"會昌六年,遷金州刺史。大道始夷,公議方泰,群思舉德,詔書將下。以公之才之業(yè),而不得大其位;以公之仁之行,而不得永其壽福。謙與善之說,使人不能堅白于善惡間,悲夫!嘗著詩賦文表,集成三十卷,斯亦立言之極也。夫人河東薛氏,皇蓬州刺史頂之女。子四人,長曰保承,次日保訓,嗣子曰保胤,次曰保望。保承娶汾州刺史楊倞女。保胤舉進士。女五人,長適進士蕭弇,次出家,次適襄州節(jié)度推官、協(xié)律郎于德舊,次曰瑄曰瓌。賢婦令子,蓬首在疚,棘心典喪,以其年六月二日祔葬于河南府洛陽縣清風鄉(xiāng)郭村,從先著作之塋,禮也。以敬復契深曩昔,保承等泣血緘誠,以斯銘見托。其銘曰:善善惡惡兮,孰究穹蒼?顏不永兮,跖壽而康!哲人其萎兮,芝折蘭傷。東周之原兮,洛水湯湯。佳城郁郁兮,崗連北邙。夫君一閇兮,厚夜何長!
滎陽鄭繁書 韓師復刻字
二、其父張正則
《張知實墓志》云:"考正則,皇陜州靈寶縣尉,贈著作郎。"張正則在兩《唐書》中無傳而有簡略記述?!杜f唐書·崔造傳》云:"永泰(765-766)中,[崔造]與韓會、盧東美、張正則為友,皆僑居上元,好談經(jīng)濟之略,嘗以王佐自許,時人號為'四夔'。"(《舊唐書》卷一百二十,3625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正則的父親載華,職兼御史中丞;正則的兒子知實,字冠仁,未記其職。(《新唐書》卷七十二下,2712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然正則祖父以上名諱與志不符,茲存疑。《洛陽出土歷代墓志輯繩》第668頁收錄《張正則墓志》,志文載:張正則"明經(jīng)入仕,始為宋州單父縣尉,調(diào)改陜州靈寶縣尉。貞元中,浙江觀察使王尚書緯總領鹽鐵事,以公領職,課用大集,將奏而尚書歿。吳少誠反,詔以兵環(huán)蔡,用薛乂為糧草使,因辟公為判官。未幾而少誠赦,朝廷責乂前運糧不理事。乂密自解禍,而移敗于公,乂不得坐,而公貶為恩州陽江縣尉。乂之糧不續(xù),實公之未至也,可知其冤乎!公競以憤積不平,氣歿于貶所,享年四十五,蓋貞元十六年(800)十二月十日也"。(《洛陽出土歷代墓志輯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張正則墓志》由其子張知實所撰,所述其父生平歷官及蒙冤之事頗詳。浙江西道觀察使王緯,據(jù)《舊唐書·王緯傳》載:"貞元三年,[李]泌為相,擢授緯給事中。未數(shù)日,又擢為潤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團練觀察使。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三歲加檢校工部尚書。……貞元十四年卒,年七十一。"(《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六,3964頁)據(jù)此,張正則以靈寶縣尉之職,被"總領鹽鐵事"的王緯奏請"以公領職,課用大集",時間在王緯貞元十年"兼諸道鹽鐵轉運使"之后;被薛乂辟為糧草判官,當在此稍后?!杜f唐書》卷一百四十五《吳少誠傳》載:貞元十五年,淮西鎮(zhèn)(駐今河南汝南縣)軍閥吳少誠出兵攻掠周邊地區(qū),唐德宗下詔,盡削少誠官爵,并分遣十六道兵馬進討。十二月,官軍敗衄,各路兵馬散還本道。此次戰(zhàn)爭中官軍失敗的重要原因,就是這時藩鎮(zhèn)自據(jù)為重,朝廷財政捉襟見肘,十六路大軍軍服不整、兵械不齊、糧草供應不足,失敗在所難免。次年,由于實力不濟,朝廷赦免吳少誠罪,復其官爵。這時再來追究戰(zhàn)爭失敗責任,薛乂身為糧草大使無罪,而由尚未到任的糧草判官張正則承擔,著實冤枉。張正則被貶恩州陽江縣尉,憤積不平,以至于氣死。難怪張知實在墓志文中為其父鳴冤叫屈。
三、志主生平
志載,張知實(789-849)字冠仁,隴西敦煌人。曾祖景,昭應縣丞。昭應縣,即今陜西西安市臨潼區(qū)。祖載,成都府雙流縣尉??颊齽t,陜州靈寶縣尉。張知實生于德宗貞元己巳年,即貞元五年。由于出身三代官宦之家,他自幼受到較好的教育。青年時,曾放情于吳越山水,交友于文人雅士,并不急于求取功名,自視甚高,把顯達做官看作俯拾可得。有關張知實青年時期的交游情況,杜枚所撰《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中有記,說志主李戡"居江南,秀人張知實、蕭寘、韓乂、崔壽、宋邢、楊發(fā)、王廣,皆趨君交之,后皆得進士第,有聲名官職,君(李戡)尚為布衣,然于君不敢稍怠"。([唐]杜牧:《樊川文集》卷九,13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張知實在"寶歷二年,以相國楊公司春闈,以狀副登上第"。此楊相國,是禮部侍郎楊嗣復,他在寶歷元年、二年連續(xù)主持朝廷貢舉。寶歷二年(826)主持貢舉事,《唐闕史》卷下《鄭少尹及第》條載:"直至改元寶歷之二年,新昌楊相國再司文柄,……[鄭復禮]來春遂登第,第二人姓張名知實。"([唐]高彥休:《唐闕史》,載《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134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這年共取進士35名,狀元是裴俅,張知實名列第二,即志中所說的"以狀副登上第"。這年的科舉考試,確定了張知實與楊嗣復之間的門生座主關系,而楊嗣復在這一時期的牛李黨爭中屬牛黨的領軍人物,因此,終其一生,張知實的政治命運就與楊嗣復息息相關?!短妻浴肪砣洞榷魉骂}名游賞賦詠雜紀》條載:"寶歷年中,楊嗣復相公具慶下繼放兩榜,……大宴于新昌里第。……時元[稹]、白[居易]俱在,皆賦詩于席上。唯刑部楊汝士侍郎詩成后,元、白覽之失色。詩曰:'隔坐應須賜御屏,盡將仙翰入高冥。文章舊價留鸞掖,桃李新陰在鯉庭。再歲生徒陳賀宴,一時良史盡傳馨。當年疏傅雖云盛,詎有茲筵醉醁醹?'汝士其日大醉,歸謂子弟曰:'我今日壓倒元、白。'"([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下冊1600-1601頁)如果這則記載可靠,張知實中舉后在長安生活和做官,有可能作為"再歲生徒"之一,參加這次雅集活動。
張知實中舉后,由"鳳翔王司空奏授秘書省校書郎,充節(jié)度巡官,遷協(xié)律,轉觀察支使,由支使遷奏記"。校書郎為秘書省掌校邦國經(jīng)籍圖書之事的九品官。節(jié)度巡官為節(jié)度使屬下執(zhí)掌巡察事務的官員。協(xié)律郎為太常寺掌六呂六律,辨四時之氣、八風五音之節(jié)的八品官。觀察支使為觀察使屬官,主掌分巡支郡事務。奏記掌奏章函牘等事,只有在節(jié)度使封郡王時,才有奏記一人。大理評事為大理寺掌出使推覆刑獄之官。這一時期約10年時間,張知實主要在臺省、幕府屬下任職,逐步聲名鵲起。
志載:"后宰相領鹽鐵使,籍其賢,奏署巡官,使于邊,……職罷,調(diào)授洛陽尉。"楊嗣復領鹽鐵使在開成二年(837)十月,"三年正月,與同列李玨以本官同平章事,領使如故"。(《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楊嗣復傳》,4556頁)這時的張知實,曾在楊嗣復麾下任巡官之職,到邊疆各地巡視軍情。這次巡邊,"得邊地之沃塉,兵之羸壯,山川之形險,軍儲之贍乏,陳于所知,如指諸掌"??磥恚瑥堉獙嵾@次巡視邊地,工作認真,收效甚著。之后,調(diào)授洛陽尉,"不逾月,為洪州觀察使羅公奏遷監(jiān)察御史,充團練判官,轉副使"。此羅公即江西觀察使羅讓。《舊唐書·文宗本紀》開成元年(836)條載:"二月辛未朔,以左散騎常侍羅讓為江西觀察使。"(《舊唐書》卷十七下,564頁)次年四月,"前江西觀察使羅讓卒"。(《舊唐書》卷十七下,569頁)從其這么短的時間所任判官、副使之職來看,受到了羅讓的重用,將"郡府之事,悉以屬之"。羅讓去世后,他又被"浙右盧公表為觀察判官,詣府始三月,入拜真御史"。此盧公即盧商?!杜f唐書·盧商傳》云:"宰相領鹽鐵,以其績上,遷潤州刺史、浙西團練觀察使。入為刑部侍郎,轉京兆尹。"(《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4575頁)盧商遷職浙西的時間,《舊唐書·文宗本紀》記為開成二年(837)五月。盧商罷浙西的時間,《唐方鎮(zhèn)年表》證為開成五年(840)。就是說,開成二年四月,羅讓卒后,張知實當是隨同盧商一起赴浙西任的,其原因是這時"及府變,新廉帥堅欲留署"而未留位。這個新廉帥就是敬昕,《舊唐書·文宗本紀》記:開成二年四月"丙子,以中書舍人敬昕為江西觀察使"。(《舊唐書》卷十七下,569頁)張知實到浙西后,"未幾,京兆府上請為司錄參軍,又未幾,檢校司勛員外郎兼侍御史,為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仍賜緋魚袋"。那么,張知實再次離開浙西到京兆是什么時間,志文未詳述。然自開成二年五月張知實入浙西至開成五年正月武宗即位這段時間內(nèi),依《唐刺史考全編》,任職京兆尹的共有三人,分別是崔珙,開成二年六月至開成三年;鄭復,開成三年至開成四年九月;敬昕,開成四年九月至開成五年八月。(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二《京畿道·京兆府》,54頁,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崔珙因與李德裕親厚,屬李黨一派,在其任內(nèi)不可能請張知實為其寮屬。而敬昕任職時間太短,又處在文宗死武宗繼位這一特殊階段,不大可能連續(xù)舉薦張知實升遷。所以,張知實調(diào)入京兆府的時間當在鄭復任期之內(nèi)的開成三年(838)至開成四年九月。這一時期,牛黨楊嗣復、李玨身居相位,權柄在握,因此,張知實由京兆府司錄參軍,而入朝為司勛員外郎兼侍御史,再遷平盧軍節(jié)度副使、侍御史等,就在情理之中。
開成五年(840)年正月二日,文宗暴疾,宰相李玨、知樞密使劉弘逸奉密旨,以皇太子成美監(jiān)國。而兩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則矯詔迎潁王瀍。四日,文宗崩,皇太弟李瀍于柩前即位,是為武宗。當天,即命宰相楊嗣復攝冢宰,事實上已奪其相權。八月,李黨首要人物李德裕以淮南節(jié)度使、檢校尚書左仆射入為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至此,李黨掌權,牛黨人物相繼被貶?!稄堉尽分姓f:"道以中立,直而不回,為權臣怒不輔已,競(竟)出為房陵守。"這里的"權臣",指的當是李德裕,張知實出為房陵太守的時間,應在此時。房陵即今湖北房縣。然而,在任房陵太守三年時間內(nèi),張知實卻能怡然處之,并"不期年而政成"。從政之暇,遍閱群史,著有《歷代帝王承統(tǒng)記》三卷,今已佚。唐代自高祖李淵傳位太宗起,除了中宗、睿宗是兄終弟及之外,其余全是父死子繼。晚唐時,這一制度遭到破壞,原因在于宦官專權。唐敬宗被宦官劉克明等害死,他雖生有五子,然由于他僅十八歲,諸子均過于幼小,難以繼承大統(tǒng),宦官首領王守澄與翰林學士韋處厚商議,遂立其弟李昂為帝,是為文宗。后文宗立敬宗第六子李成美為太子,并由李玨、劉弘逸在文宗病危準備擁立太子監(jiān)國時,又被神策左、右軍中尉仇士良、魚弘志矯詔立皇太弟李炎(瀍)為帝,就是武宗。武宗為了重組親己的班子,將欲擁立李成美的宰相楊嗣復、李玨一起罷職,召回淮南節(jié)度使李德裕入京為相。這種反復無常的政治動蕩,也使志主張知實受到了莫大的影響。作為一位進士出身的人物,又曾在文宗身邊擔任侍御史的重要官員, 深知皇位更迭內(nèi)幕,自已又無力改變。用古代帝王傳位的禪讓制及以后的嫡長制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史實,表達著者對帝王繼位秩序混亂的憎惡,當是張知實在貶為房陵太守后編著《歷代帝王承統(tǒng)記》的主要目的。
志載:"迨茲罷郡,厥功乃就,歸閑鄧之臨湍,屏跡人事,高臥云水,琴詩自娛,樂不知厭。居逾年,拜成都少尹。"臨湍,即鄧州之臨湍縣,故治在今河南鄧州市西北60里南古縣村。據(jù)前所述,張知實在會昌元年出任房陵太守,三年后秩滿,再居閑一年有余,時間當在會昌五年(845),才被朝廷任命為成都少尹。少尹是府之副職。據(jù)《唐刺史考全編》,這時任成都府尹的是崔鄲。崔鄲在兩《唐書》中均有附傳。"文宗末,擢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改中書侍郎,罷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宣宗初,以檢校尚書右仆射同平章事,節(jié)度淮南,卒于軍。"(《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三《崔邠傳附崔鄲》,5019頁)張知實在一年后,"會昌六年,遷金州刺史"。金州,即今陜西安康。此時張知實57歲,已過知天命之年,寄情山水,琴詩自娛,歷經(jīng)磨難,飽經(jīng)滄桑,思想歸于平和,對于自己一生從政的回憶,對于自己曾經(jīng)過的政治斗爭和官場沉浮,更有著高一層的理解,正如志文所述"謙與善之說,使人不能堅白于善惡間"。這可看作是志文撰者對牛李黨爭的客觀評價。在晚唐的這場斗爭中,雙方成員中均不乏憂國憂民、惠政一方的飽學之士,但也良莠不齊,著實有名利小人,互相攻訐,互爭利益,孰是孰非,使人們至今都難以確切定論。張知實"以大中三年二月十七日感疾遘災,啟手足歸全于金州官舍,享年六十有一"。其一生所做詩文,曾集成三十卷,今亦不傳。
張知實夫人河東薛氏,是蓬州刺史薛頂之女。蓬州,州治在今四川儀隴縣。薛頂乃汝南太守薛愿之侄,主客郎中薛怤次子。(《新唐書》卷七十三下《宰相世系三下》,3032頁)《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三下》則記為"頊",顯為筆下之誤,當據(jù)此志改之。
三、志主子嗣
志載,張知實有子四人,"長曰保承,次曰保訓,嗣子曰保胤,次子曰保望。保承娶汾州刺史楊倞女。保胤舉進士。"楊倞,《唐書》沒有傳?!度莆摹份d:"倞,刑部尚書汝士子。元和時官大理評事。"(《全唐文》卷七十二,7521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在《唐刺史考全編》中有載:"《古刻叢鈔·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使持節(jié)蔚州諸軍事行蔚刺史兼御史中丞馬公(紓)墓志銘并序》:'朝請大夫,使持節(jié)汾州諸軍事守汾州刺史楊倞撰。'會昌四年七月十四日葬。"(《唐刺史考全編》卷八四《河東道·汾州》,1220頁)保胤舉進士,可補史載之不足?!度圃姟反嬖妰墒住#ā度圃姟返谑?,八冊,213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張知實的兒媳是楊汝士的孫女。楊汝士,上文說到他參加楊嗣復家宴并自吹作詩壓倒元、白,是牛黨中堅人物?!杜f唐書·楊虞卿傳附楊汝士》說楊汝士"元和四年(809)進士擢第"(《舊唐書》卷一百七十六,4564頁),比張知實進士及第早17年。進士科出身的官宦家庭樂意建立婚姻關系,除了物以類聚、氣味投合的原因,在牛李黨爭的大背景下,更體現(xiàn)其朋黨性質(zhì)。
張知實有女五人,"長適進士蕭弇,次出家,次適襄州節(jié)度推官、協(xié)律郎于德舊,次曰瑄曰瓌。"進士蕭弇,亦可補闕。
四、志文撰者、書者及刻者
撰者周敬復,兩《唐書》沒有專傳。他為志主張知實撰寫志文,是"以敬復契深曩昔,保承等泣血緘誠,以斯銘見托。"《唐書》中散見的記載有,開成三年,文宗"詔太子還少陽院,以中人護視,誅幸昵數(shù)十人,敕侍讀竇宗直、周敬復詣院授經(jīng)"。(《新唐書》卷八十二《莊恪太子傳》,3633頁)宣宗大中四年(850)十二月,以華州刺史周敬復為光祿大夫、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洪州刺史、江南西道團練觀察使,賜金紫。(《舊唐書》卷十八下《宣宗本紀》,628頁)張知實卒于大中三年二月,葬于當年六月,撰寫此文的時間當在此之間??梢?,大中三年時,周敬復就已為華州刺史、右散騎常侍。
書者滎陽鄭繁,目前尚不可考??陶唔n師復,在洛陽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屢有所見,應為當時著名石刻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