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唐朝的東都和武周的神都

第三節(jié) 唐高宗改洛陽宮為東都

隋唐洛陽 作者:郭紹林


  一、 唐高宗建東都

  洛陽宮既然具有準都城的地位,褚遂良上疏援引前代事典稱之為"東京",尉遲敬德把洛陽同長安相提并論,太宗離開這里時不是像其它行宮那樣設(shè)宮監(jiān)管理,而是像京師長安一樣設(shè)置留守處理政務(wù),那么,洛陽宮升格為東都,就是勢所必然的事情了。太宗去世后,其子唐高宗把這件事付諸實施。

  高宗巡幸洛陽總共七次,累計十一年,占他在位時間的三分之一。顯慶元年(656),高宗繼位六年多,詔令在乾陽殿的原址開始修建乾元殿。次年閏正月,他首次幸洛陽,二月抵達。十二月,他寫了一道《建東都詔》,重復(fù)了太宗對于洛陽的觀點,決定把洛陽宮改為東都,以自己同皇后武則天所生的一歲幼兒李顯為周王、洛州牧,并確定洛州官員同長安所在地雍州相應(yīng)官員一樣級別。同時,廢除了穀州(治今河南省新安縣)的建置,該地連同福昌(今河南省宜陽縣)等縣,以及黃河北邊原屬懷州的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濟源、溫縣和洛陽東邊原屬鄭州的汜水(今河南省滎陽市),都劃歸洛州管轄。這樣,洛陽作為都城就制度化、正規(guī)化了。

  儀鳳三年(678)十月,高宗又下了一道《幸東都詔》,指出:長安所在的關(guān)中地區(qū),本來就是地少人多,再加上各地百姓前來服徭役、兵役,供應(yīng)更加困難。盡管今年秋天糧食豐收,仍然不能保證兩三年的消費,免不了要減免百姓的賦稅徭役。洛陽則不同,當?shù)匚锂a(chǎn)豐饒,今年又獲大豐收,各地的絹帛糧食運到這里十分方便。因此,定于來年正月巡幸洛陽。這道詔文的表面含義使不少學(xué)者得出高宗移幸洛陽出于經(jīng)濟原因的結(jié)論。如果僅僅因為長安的經(jīng)濟條件不如洛陽優(yōu)越,李唐王朝為什么不把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后來的諸多唐代帝王為什么能夠依然固守長安?高宗因為什么事情牽制不能解決長安的供應(yīng)問題?其實應(yīng)該是政治原因。唐玄宗《幸東都制》指出長安和洛陽在創(chuàng)業(yè)和守成時期的不同作用為:"帝業(yè)初起,崤(崤山)函(函谷關(guān))乃金湯之地;天下大定,河雒(洛)為會同之府。"時人裴耀卿也說:"國家帝業(yè),本在京師(長安),萬國朝宗,百代不易之所。"這表明長安是關(guān)中本位的根據(jù)地,出身于關(guān)隴軍事貴族的李唐皇室首崇長安,把長安經(jīng)營成自己的大本營,安置宗廟、陵寢,構(gòu)成政治、禮儀氛圍,以臨制天下,是斷不能輕易拋棄的。而高宗幸洛的政治原因,下文將提供具體的闡述。

  二、 唐高宗游弋于兩京之間

  上元二年(675),高宗在洛陽說:"東西兩座都城,是我的兩所宅院。"這個時期,唐朝的東北方有高麗、百濟、新羅、契丹、奚,北方有后突厥,西方有吐蕃、西突厥。唐朝同這些民族關(guān)系緊張,屢有戰(zhàn)爭。各方情況都需要盡快上報朝廷,及時處理。洛陽大致是全國的幾何中心,既不必擔心外族兵臨城下,又便于應(yīng)付各方的種種事務(wù)。高宗游弋于兩京之間,就是為了利用洛陽的這個優(yōu)勢。

  唐朝同東北方各族的關(guān)系,在這一時期最為復(fù)雜。高宗在詔令開工修建乾元殿的前一年,就派營州(治今遼寧省朝陽市)都督程名振、左衛(wèi)中郎將蘇定方發(fā)兵繼續(xù)收復(fù)遼東故土。兩年后,他首次巡幸洛陽。顯慶五年(660)五月,奚族叛唐,討降之;又討契丹,擒獲其松漠都督阿卜固送至東都。百濟依仗高麗援助,多次侵略新羅,新羅上表唐朝請求救援,高宗又派蘇定方討伐百濟。八月,蘇定方破滅百濟,高宗詔令以其地設(shè)置熊津等五都督府。十一月,高宗登上宮城則天門樓,舉行獻俘禮,百濟國王義慈及其臣僚等戰(zhàn)俘,一律不予追究罪責(zé)。年底,高宗在洛陽任命了蘇定方等三位行軍大總管,率兵分遼東道、平壤道、浿江(朝鮮大同江)道出擊高麗。龍朔元年(661)正月,高宗募得關(guān)東六十七州四萬四千余名兵士,開赴前線。三月,他在宮城的洛城門宴請群臣和外族代表,觀看新排練的武舞一戎大定樂,以象征用武力安定天下之意,準備御駕親征。但此舉不過是作個姿態(tài)而已,他這時已患風(fēng)眩頭重病,目不能視,又不具備太宗那樣的軍事才干。因此,武后諫阻親征,他依然留在洛陽。次年正月,他冊命波斯(今伊朗)都督卑路斯為波斯王,四月返回長安。

  麟德二年(665)三月,高宗再幸東都,年底到泰山,次年正月舉行了封禪大典,然后經(jīng)東都返回長安??傉略辏?68),唐軍破滅高麗。咸亨二年(671)正月,高宗又幸東都,次年十一月西歸長安。上元元年(674)正月,新羅納高麗叛亡之眾,封百濟故地,派兵把守。高宗大怒,詔令削去新羅國王金法敏的官爵,把住在長安擔任右驍衛(wèi)員外大將軍的其弟金仁問立為國王,派回新羅;同時,以宰相劉仁軌為雞林道(龍朔三年,即663年,唐置新羅為雞林州)大總管,發(fā)兵討伐。十一月,高宗又東幸洛陽。次年二月,唐軍大破新羅兵眾,高宗在洛陽接待了新羅入貢謝罪的使臣,恢復(fù)金法敏的官爵,從中途召回金仁問。

  與此同時,西邊的民族也不斷對唐進行滋擾。顯慶四年(659)十一月,高宗在洛陽詔令蘇定方出兵西域,平定由思結(jié)首領(lǐng)都曼勾結(jié)疏勒、朱俱波、謁般陀等國發(fā)動的叛亂入侵活動。次年正月,蘇定方得勝回朝,在乾元殿舉行獻俘儀式,向高宗獻上都曼等戰(zhàn)俘。不少小族也相繼制造混亂。但這時對唐構(gòu)成最大威脅的還不是遙遠的西突厥和這些小族,而是唐的近鄰?fù)罗?/p>

  龍朔三年(663),吐蕃東破吐谷渾,吐谷渾可汗率領(lǐng)數(shù)千帳部民北逃涼州(治今甘肅省武威市),向唐廷告急請援。這時高宗在長安,作了涼州、鄯州(治今青海省樂都縣)防衛(wèi)吐蕃的部署,派蘇定方為安集大使,指揮諸軍援助吐谷渾。麟德二年(665),吐蕃轉(zhuǎn)而向西域發(fā)展,威脅到唐的安西四鎮(zhèn)(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次年,高宗東封泰山完畢,急忙趕回長安。高麗戰(zhàn)事一結(jié)束,他遂將注意力轉(zhuǎn)向西方??傉露辏?69),他打算到?jīng)鲋菀暡?,被臣僚們諫止。他準備把吐谷渾部落安置到?jīng)鲋菽仙?,臣僚們擔心吐蕃會來這里燒殺搶掠,征討吐蕃又無財力,于是安置一事擱淺。咸亨元年(670),吐蕃侵占西域十八州,唐廷被迫放棄安西四鎮(zhèn)。高宗于是任命右威衛(wèi)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拉薩)道行軍大總管以討伐吐蕃,并援助吐谷渾返回故地。唐軍同吐蕃在青海激戰(zhàn)失利,死傷略盡。唐朝和吐蕃之間的緩沖地帶吐谷渾完全被吐蕃占領(lǐng),吐蕃接連寇邊。吐蕃對唐的威懾局勢表明唐不能立即取勝,加上旱災(zāi)饑荒,高宗決定來年再幸東都。這時由于唐在東西兩邊同時與新羅、吐蕃開戰(zhàn),高宗因而在兩京間游弋不定。咸亨三年(672)返回長安,上元元年(674)討新羅又幸洛陽。新羅的事處理完畢,儀鳳元年(676),吐蕃入侵今青海、甘肅一帶,高宗在洛陽任命行軍元帥討吐蕃,又回長安。儀鳳三年(678),高宗為連年同吐蕃戰(zhàn)而失利感到憂愁,就召集御前會議討論怎么辦。臣僚們或主張和親息事,或主張嚴設(shè)守備,籌集資財再作征討,或主張立即討伐,沒有達成一致意見。后來,太學(xué)生魏元忠赴洛陽上封事,以為平定吐蕃非朝夕可待。那么,高宗呆在長安,便失去主持戰(zhàn)事的意義。由于戰(zhàn)爭牽制,不能及時改善關(guān)中的供應(yīng)狀況,于是在關(guān)中當年秋糧豐收的情況下,他下了前引那道《幸東都詔》,次年又幸洛陽。在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中,唐朝所能做的事是一面防守抗擊,一面在西邊廣事營田。而吐蕃降服了西洱諸蠻、羊同、黨項和諸羌之后,其控制區(qū)東面擴大到今甘肅、四川大部地區(qū),西面攻陷今新疆天山南面的安西四鎮(zhèn),北抵突厥,南臨天竺(印度),地方萬余里,成為唐的勁敵,迫使后來的唐代皇帝另辟蹊徑來應(yīng)付局面。

  三、 太子李弘死葬洛陽

  李弘是高宗和武后的長子,顯慶元年(656)四歲時被立為皇太子,在后來高宗、武后巡幸洛陽期間,留在長安監(jiān)國。他一直患病,政務(wù)由東宮幾位左、右庶子輔佐參決。他曾被父皇召到東都,和右衛(wèi)將軍裴居道的女兒結(jié)為伉儷。禮官上奏須以白雁充當男方初次和女方商議訂婚的聘禮,恰好就在東都苑(西苑)獲得一只白雁,高宗非常高興。太子仁孝謙和,深得高宗和官僚們的愛戴。武則天立為皇后之前,與蕭淑妃爭寵,殺害了蕭淑妃,將其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幽禁在長安掖庭中,年過三十還不讓嫁人。太子偶然見到自己這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不禁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奏請出嫁,高宗允準。但武后怒不可遏,隨即把姐妹倆轟出去,配給兩個地位卑微的衛(wèi)兵,并從此厭惡太子。上元二年(675),太子赴洛陽,高宗一直重病纏身,想禪位給太子,不料四月份太子在東都苑合璧宮一命嗚呼,年僅24歲。當時有傳聞?wù)f太子是被武后用毒藥害死的。但高宗的詔令卻披露太子的健康狀況一直不佳,是"沉瘵(癆病,即肺結(jié)核)嬰身","舊疾增甚"。母親再討厭兒子,再急于掃清障礙搶班奪權(quán),總不至于對已經(jīng)病入膏肓的兒子下毒手吧!

  高宗對太子的英年早逝悲慟不已,詔令說:"慈惠愛親叫做'孝',死不忘君叫做'敬',可謚為孝敬皇帝。"四個月后,在洛州緱氏縣(今偃師市南)懊來山(景山、太平山),按照皇帝陵寢的制度規(guī)模,營建了恭陵,安葬了死者。高宗親自撰擬書寫《睿德紀》,刻石立于陵前。這所陵墓限期緊迫,耗費資財巨億,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甚至亂投磚瓦而逃散。

  四、 皇后武則天偕同唐高宗駐洛陽

  武后隨同高宗駐洛陽期間,因高宗患病,自顯慶五年(660)十月起,開始受委托參決朝政。這位不甘寂寞的女人乘機顯示出杰出的行政才干。高宗對她處理國事的精明果斷非常滿意,致使她的權(quán)力與皇帝相當,兩口子因而被朝臣稱為"二圣"。武后還時而出點風(fēng)頭,借以檢測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響,以求更大的發(fā)展。

  龍朔元年(661),高宗想親自率軍征討高麗,武后上表諫阻,終于使他改變主意,留在洛陽。麟德二年(665)籌備東赴泰山封禪,武后借口封禪儀注不妥當,上表爭取自己率領(lǐng)內(nèi)外命婦奠獻。高宗加以考慮,決定自己行"封"禮,作為"初獻",登泰山筑壇祭天,向昊天上帝匯報成功;武后行"禪"禮,作為"亞獻",在泰山側(cè)社首山設(shè)壇祭地。上元元年(674)年底,武后上表建議十二事,內(nèi)容有:李唐皇室是玄元皇帝老子李耳的后裔,請令王公以下皆研習(xí)道家經(jīng)典《老子》,每年依照明經(jīng)科策試儒家經(jīng)典的例子,開設(shè)道科選拔人才;父在母亡,子女服喪期由一周年增至三年,以同服父喪期相當;勸課農(nóng)桑,輕搖薄賦;免除關(guān)中地區(qū)役重地區(qū)百姓的徭役;禁斷各地崇尚浮巧末行的現(xiàn)象;息兵止戰(zhàn),用仁義道德感化天下;廣開言路,杜絕讒口;提拔才高位低的官吏;京官八品以上者增加俸祿,等等。這些建議涉及內(nèi)政外交的各個方面,是武后全面施政的一次演習(xí)。高宗下詔贊揚,全部采納實施。次年三月,武后在邙山南坡祀先蠶,以少牢(一頭豬一只羊作祭品)祭祀第一批蠶蟲,百官和各地來東都的朝集使皆陪位。高宗的病情日益加重,想把皇位讓給太子李弘,但太子這年四月在洛陽病故。高宗把禪讓的對象轉(zhuǎn)向武后,想把這位比自己大五歲的太太由賢內(nèi)助推到臺前,名正言順地攝理國政。當高宗向大臣們攤牌時,大臣們對這個意料之中的安排依然感到意外,堅決表示反對。宰相郝處俊說:"皇帝像太陽,皇后像月亮,陰陽分工,各有所主,因而皇帝主管外事,皇后主管內(nèi)務(wù)。如果違背這個規(guī)則,上則獲罪于天,下則取怪于人。況且天下是高祖、太宗的天下,不是陛下一己的私物,陛下怎么可以偏私后族,把天下隨隨便便送給皇后呢?"高宗只好罷休。

  武后繼續(xù)鍥而不舍地作著種種努力。儀鳳元年(677),她勸高宗到中岳嵩山祭天,想藉機再次亮相。調(diào)露元年(679)五月,繼李弘立為太子已五年的李賢開始在洛陽監(jiān)國。偃師人明崇儼以符咒幻術(shù)為高宗、武后所器重,委以正諫大夫職務(wù),在太子監(jiān)國前幾天,為盜所殺,兇手不曾抓獲。太子聽宮中人私下議論,得知自己不是武后親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心中常懷恐懼。明崇儼曾多次對武后說:太子不堪繼任皇帝,不如武后所生的英王李哲(顯)和相王李輪(旦),英王貌似太宗,相王長相也貴不堪言。因此,武后懷疑是太子指使刺客暗殺了明崇儼。永隆元年(680)八月,武后唆使高宗下詔調(diào)查太子的惡劣行徑,在東宮馬坊搜出黑甲數(shù)百領(lǐng),指控為謀反的物證。一個受太子寵愛的戶奴屈打成招,說是自己去執(zhí)行了刺殺明崇儼的任務(wù)。高宗喜歡太子,想釋而不問。但武后說:"作為人子,竟對父皇謀反,如此行徑,天地不容。大義滅親,絕不能赦免。"于是太子被廢為庶人,押送至長安軟禁起來,所有黑甲在洛陽天津橋南予以焚毀。同時,英王被立為太子。武后左右朝政,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

  五、 唐高宗病逝洛陽

  弘道元年(683)十二月初四,高宗下詔改年號、赦天下,以遏止自己的病情。他打算登則天門樓宣布赦書,但氣逆不能乘馬,就召集百姓來宮中,在殿前宣讀。禮畢,他問侍臣道:"百姓高興嗎?"侍臣答道:"百姓承蒙皇恩浩蕩,無不感動欣說。"他凄愴地發(fā)出哽咽的聲音,說:"百姓高興,我卻快死了。天地神靈如果再叫我多活一兩個月,能回到長安,我就是死了,也不遺憾。"當天夜里,他在貞觀殿召見東宮平章事裴炎,向他交待輔佐太子當好皇帝的后事,隨即去世。這位56歲的死者最后的心態(tài)并非對駐蹕洛陽的懺悔,而是想爭取時間,死在李唐的老窩長安,因為那里具有正統(tǒng)地位和禮儀氛圍。

  高宗靈駕將由其子唐中宗李哲護送,西還關(guān)中安葬。梓州射洪縣(今四川省射洪縣北)人陳子昂,在洛陽向中宗上書諫阻。他說:"當今關(guān)中的情況,與秦漢建都時期大不相同。燕山、代北一帶,常遭受突厥的侵擾,巴蜀、隴西地區(qū),也飽嘗吐蕃的禍患。這些地方,經(jīng)濟殘破,百姓困苦,男丁常年為向邊地運輸和防守而奔波,根本談不上向關(guān)中轉(zhuǎn)運糧食財物。關(guān)中連年遭災(zāi),田地荒蕪,妻離子散,雖然近兩年稍有收成,但流民返回家園,生計艱難,更無蓄積。如果靈駕西遷,大隊人馬從哪里取得供應(yīng)?何況營建陵寢,工程浩大,必然要驅(qū)使當?shù)仄v不堪的百姓去鑿山采石,他們哪里承受得了?天子是普天下的首領(lǐng),應(yīng)以四海為家,何必一定要在關(guān)中安置陵寢?河洛一帶同樣是形勝之地,景山秀麗,超過群山,周圍有嵩岳、邙山等自然風(fēng)光,在這里營建園陵,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再者,洛陽北有太行山的險峻地勢,南有宛、葉(今河南省南陽市、平頂山市所轄地區(qū))富饒的物產(chǎn),東達江淮地區(qū),可利用湖海魚鹽,西通崤山,能憑借潼關(guān)、黃河。英明的帝王要想統(tǒng)馭淳厚的百姓,達到世道太平,就應(yīng)該在這里君臨天下。可惜陛下不比較瀍洛一帶的壯觀與關(guān)隴地區(qū)的荒涼這二者的差異,要舍棄洛口等倉城的巨量積蓄,護送靈駕西行,這是忘記了國家大計,而曲從庶民百姓那樣的孝節(jié),我認為很不恰當。希望陛下能認真審閱我這份上書,并向皇太后請示,同宰相們商量,做出正確的抉擇,不要讓天下百姓失望。"這份上書沒能奏效,高宗靈駕于光宅元年(684)送回關(guān)中,安葬在今陜西省乾縣的乾陵。中宗沒能去護送,他已被皇太后武則天廢黜帝位,封為廬陵王,遷到湖北幽禁起來。武則天也沒有去護送,她召見了陳子昂,發(fā)現(xiàn)是個人才,授以麟臺正字官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