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市公司》二(32)

上市公司 作者:丁力


  吳曉春感覺自己的機會真的來了。說:“是,我現(xiàn)在就去準備?!?/p>

  其實,吳曉春根本就不用“準備”,報告早就寫好了,就等現(xiàn)在這樣的機會呢。但是,吳曉春沒有說報告已經(jīng)有了,而是說要去準備,這說明吳曉春這段時間思考看人看社會已經(jīng)有了收獲。他這樣做至少有三個好處。第一,將來李惟誠他們知道的時候,可以解釋為是主席自己看了報紙上的文章之后吩咐吳曉春寫的報告,而不是他吳曉春事先寫好了就等著這個機會的;第二,說現(xiàn)在去準備,并且很快就“準備”出來了,可以在老板面前顯示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第三,報告要是得到肯定,還可以乘機給老板戴高帽子,說是按照老板的意思整理的。當然,報告上沒有寫“老板”,而是寫“主席”,可見,吳曉春喊黃鑫龍主席是早有計劃的。

  第二天中午,當吳曉春把報告交到黃鑫龍手上的時候,黃鑫龍確實是吃了一驚。

  “這么快?”黃鑫龍問。

  “現(xiàn)在是電腦寫作,比手寫的快。”吳曉春說。

  吳曉春這樣說聽起來是謙虛,其實暗中向黃鑫龍說明:我是懂電腦的。而在黃鑫龍看來,懂電腦就是懂高科技,印象自然要加分。

  等李惟誠他們從老家回來的時候,黃鑫龍的決定已經(jīng)形成,集團在武漢成立華中公司,由集團投資部經(jīng)理吳曉春擔任華中公司董事長兼總經(jīng)理。

  當然,按照程序,這樣大的決定需要經(jīng)過集團高層會議討論,形成決議之后,再報董事會批準。但事實上,這些程序僅僅就是“程序”,在集團公司,只要黃鑫龍認準的事情,哪有通不過的?況且,在當時看來,這個方案確實比盲目收購內(nèi)地的國營企業(yè)更好更全面,特別是報告還專門為李惟誠他們的低成本擴張計劃保留了面子和空間,說在內(nèi)地區(qū)域經(jīng)濟中心城市成立分公司與集團公司前段時期制定的低成本擴張戰(zhàn)略不謀而合,今后收購內(nèi)地國營企業(yè)的計劃就由設在內(nèi)地的分公司具體執(zhí)行,這樣做既便于操作,節(jié)省成本,又可以保證在萬一操作失敗情況下,也不至于把火燒到集團總部來。

  報告這樣寫,既給了李惟誠等人的面子,也封住了他們的嘴,讓他們無話可說。

  報告是吳曉春起草的,自然也就由他宣讀。吳曉春在宣讀的時候,始終把老板的作用放在第一位,仿佛報告的始作俑者并不是他吳曉春,而是黃鑫龍,他吳曉春只不過春節(jié)沒回內(nèi)地,留在公司值班,偶然被老板臨時抓了一個差而已。吳曉春這樣做,當然有謙虛的意思,但更大的考慮是爭取決議順利通過,并順便獲得老板的進一步好感。

  值得一提的是,吳曉春在報告中始終都沒有出現(xiàn)一次“老板”的字樣,當然,更沒有出現(xiàn)“黃鑫龍”三個字,自始至終都用“主席”或“黃主席”。由于這兩個稱呼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大,于是就形成了一個語言氛圍,所以,在后來的討論中,發(fā)言的人除了一片贊揚老板的英明果斷高瞻遠矚之外,在說到黃鑫龍的時候,也都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了“主席”和“黃主席”。李惟誠聽著自己的部下在上面宣讀報告,心里多少有些酸酸的,他對報告的內(nèi)容并沒有多在意,但是,對“主席”和“黃主席”這個稱呼在意了。雖然覺得酸,但也不得不承認,在這樣一個正式的場合,使用這樣的稱呼確實更加貼切、更加正規(guī)和更加有檔次,所以,在后來的發(fā)言中,他也一改以前的“老板”稱呼,使用了“主席”和“黃主席”。例如說,我同意主席的觀點,黃主席早就有過這方面的考慮等等。從此,集團公司對黃鑫龍的稱呼就改了,不用“老板”了,而一律改用“主席”或“黃主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