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大清官,古往今來得到人們不衰的傳唱。包拯主張國法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為私情而縱容罪犯。徇私枉法是包拯最痛恨的,也是長期以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弊病。做人要做正義之人,做官要做包拯那樣的官。如果人人公私分明,官官執(zhí)法如山,世間哪還會有不公道的事情,哪還有黑暗的角落?
主持正義是人應負的社會責任。社會是大家的,而不是某個當權者一個人的,社會的運行和發(fā)展與每一個體息息相關,因而純化社會也是人人有責。只有一個人主持正義,說明正義已經被埋沒了;大家都主持正義,黑暗的勢力就不敢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社會上之所以有丑惡的現象出現,就是因為大家都在采取姑息的態(tài)度,正義得不到弘揚,邪惡才占據了上風。如果人人負起責任,公私分明地主持社會的正義,那樣的社會是光明而前途無量的。
文化局局長張某,坐鎮(zhèn)文化局多年,根系龐大。教育局李某,剛剛上任,新官上任三把火。
張某的兒子今年考高中,但分數差幾分沒達到省重點高中的分數線,張某就去找李某說情,還帶了不少的禮物。
李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張某人做這么多年的文化局局長了,有事情還不是求我?于是李某沾沾自喜。
不久,李某的女兒中專畢業(yè)沒找到工作,想讓李某托人找進文化局工作。文化局清閑,工資還高。李某一思量,得,前些日子還笑話張某,今天輪到自己了。李
某就去找張某說情,還帶了不少禮物。
張某一看,心中不住地鄙夷,李某人做了教育局局長多威風啊,有事情還不是求我?于是張某沾沾自喜。
后來,組織上來了新領導,以"利用職務之便,徇私廢公"的罪名分別免去了他們文化局和教育局局長的職務。
張某和李某紛紛自嘲:私公私公,因私廢公;公私不明,法不容情。
笑后思量,如果當官就徇私,有權就舞弊,社會將變成什么樣子?一個清水潭,幾個泥鰍翻來扭去攪亂了清凈,別的魚蝦還能安定地生活嗎?局里用人就要公開招聘選賢舉能,而不應該收受賄賂,安排那些不是正大光明地參與競爭而是依靠特殊關系的"裙帶人員"。
公私分明,讓你遠離災禍,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人一旦徇私,就會昧著良心做事,一定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問心有愧。即使你鐵石心腸不在乎,那么等待你的終將是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公道自在人心,旁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徇私者不在意自己的良心的疚責,難道也無懼大眾的譴責嗎?豈不知多行不義必自斃,公私不明,自種惡果。
借力而行--三言兩語的人生忠告
權威有時候是紙老虎,要敢于摸它的屁股。
正正當當做人,凡事做到問心無愧,便是圣人。
當公則公,當私則私,切莫假公濟私,公報私仇。
為人方正,處世圓滑
《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圓滿、圓通、圓熟
圓,yuán①圓周所圍成的平面;②圓滿,周全;③使圓滿,使周全。
【圓滿】yuánmǎn沒有缺欠、漏洞,使人滿意:~的答案│兩國會談~結束。
【圓通】yuántōng(為人、做事)靈活變通,不固執(zhí)己見。
【圓熟】yuánshú①熟練;純熟:筆體~│演技日臻~;②精明練達;靈活變通:處事極~。
把事情做得圓滿
做事情要做得圓滿。圓滿是一種境界,原是佛教中的詞匯,喻為功德圓滿,修行圓滿之義,現在引來用做做事情的教義。把事情做圓滿,就是不要有所欠,缺有所紕漏;人心要圓滿,就是不要惡念叢生,欲壑難填。人生在世要追求圓滿的境界。雖說人生不能盡得圓滿,可是努力追求總會得到回報,圓滿的回報就是心安。
做事情往往有兩個不同的角度,一個是自己的內心,另一個是外界的評判。圓滿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在這兩個方面都求得圓滿,有一個不圓滿就是有缺陷。內心的圓滿常在自己,自己若是一味的貪求,怎么努力也不圓滿,自己若是沒有妄念,再難的事情也會盡得圓滿,沒有紕漏。外界的圓滿也在自己,自身的修為。自己若是修為高,縱是為難事,也會化險為夷,歸于坦途。若是修為不夠,好事也會變壞事,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一條路擺在面前,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走法,因而結局也不相同。同一個人站在那里,不同的人跟他交談,他會有不同的態(tài)度應對。內心不圓滿的人,會說:出門即是礙,誰言天地寬?而內心圓滿的人會回答:無事日月長,不羈天地闊。一個人如何看待外界,往往發(fā)乎內心,內心有波瀾,外界自然是驚濤拍岸,內心如止水,外界也會風平浪靜安瀾息波。
禪家常說,此心常看得圓滿,天下自無缺陷之世界。看起來,圓滿不圓滿只在自心。富貴人嫌棄和尚,和尚不惱,照樣含笑和睦;貧苦人分米給和尚,和尚不辭讓,照樣含笑而納。在和尚的眼中,世界就是這樣,你若不滿,世界處處不滿,若是你惱了,就會招致辱罵,還是看作尋常的世界,求得自身的圓滿,何必庸人自擾呢?
圓滿是內心的境界,作用于外界就表現在為人處世要圓通,面面俱到,不能顧此失彼,遺人手柄。圓通是圓滿的方法論,圓滿是內心中對于宇宙的觀點和看法,而圓通就是在圓滿的宇宙觀的支配下和外界交流溝通方式。一個人抱有圓滿的心懷,做起事情就不會求全責備,而是盡心盡力,即使事情不盡如人意,也能坦然淡然處之,不存抱怨。
一個生產領帶的企業(yè)想在電視上搞廣告宣傳,負責企業(yè)宣傳的經理就找到一家廣告公司。雙方代表在洽談的時候,就選擇廣告投放時段上發(fā)生了爭執(zhí)。產品公司要在天氣預報前發(fā)布廣告,而廣告公司主張電視劇中插播廣告。兩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廣告公司固執(zhí)己見毫不妥協(xié),企業(yè)代表一怒之下終止了合作。
企業(yè)代表又找到另外一家廣告公司,雙方就廣告投放的時段進行洽談。企業(yè)方面仍然堅持在天氣預報前發(fā)布,廣告公司的客戶經理憑以往的經驗主張在電視劇中插播。雙方又陷入了爭執(zhí)狀態(tài)。雙方展開了拉鋸戰(zhàn),洽談持續(xù)了兩個多星期。
最后,廣告公司的客戶經理對企業(yè)代表說:"我們可以采取一個折中的方案以獲得最大的廣告效果。這個廣告片子一共是40秒,我們剪輯一下分成兩段,一個10秒的,一個30秒的,分別在天氣預報前和電視劇中發(fā)布,這樣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