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緣分的天空下,我們守候著真誠與善良,選擇了期待與夢想。讓我們一起珍惜那生命中令人難忘的緣吧。
出奇方能制勝
"出奇制勝"是一個軍事術語,在軍事上常表述為"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出奇制勝"的方法早在我國古代就被廣泛應用于戰(zhàn)爭之中,其中最杰出的代表當屬孫氏父子孫子和孫臏兩人,他們常常"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地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父子倆還分別寫出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兩部曠世奇書。孫子和孫臏也因此而名揚四海,成了杰出的軍事家。后來的拿破侖、諸葛亮、毛澤東等人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運用"出奇制勝"這個法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從而不斷創(chuàng)造軍事上的奇跡,取得輝煌的勝利。
齊泯王是個昏庸無道的君主,在他的統(tǒng)治下,老百姓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燕國見時機已經(jīng)成熟,便派自己的得力大將聯(lián)合另外幾個國家一起攻打齊國。齊泯王魚肉百姓,齊國的老百姓恨透了齊泯王,因此燕國來犯時,齊軍士氣低沉,無心抵抗。后來,他們看到燕兵燒殺搶劫,無惡不作,心里過意不去,于是逃往莒城和即墨兩城誓死抵抗。
燕軍攻了好幾年,一直都沒有攻下莒城,于是只好轉(zhuǎn)攻即墨城。
即墨城中的田單是位足智多謀的守城大將軍。他想,和燕軍硬來是不行的,于是想出了一個出奇制勝的妙計,叫"火牛陣"。他先叫城內(nèi)的商人,假裝拿著金銀財寶偷偷送到燕軍將領手中,告訴他們要投降,并且說:"我們的兵力不夠了。請求大人千萬別殺我們!這些珠寶是我們的一點心意。"燕軍一聽,喜形于色,當晚就大擺慶功宴,大魚大肉,毫無警戒。
再看這邊,田單從城外收集來一千多頭牛,并且將這些牛都披上五彩龍紋衣,牛角和尾巴上都綁上草。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他一聲令下,將領們齊刷刷的用火點燃牛尾巴上的草,牛被火燙到之后,瘋狂的往前跑。燕軍被群牛踐踏的聲音驚醒,只看到一大群五彩怪獸橫沖直撞,嚇得屁滾尿流,四處亂逃。田單乘勝追擊,不僅擊退了燕軍,還收復了被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個城邑。
司馬遷評論說:攻戰(zhàn)時必須以正兵當敵,以奇兵制勝。善于用兵的人自能層出不窮地使用權詐;因奇生正,因正生奇,使敵人不可捉摸,像一個環(huán)那樣讓人尋找不到頭尾。
"出奇制勝"這個法則不僅用于軍事上,在商界它也屢建奇功,歷代不少商界英豪就是運用它而擊敗對手,搶占市場,成為巨富的。不但如此,在體育界,在股市,在一切有競爭的場所,我們都可以看到"出奇制勝"的成功事例。由此看來,"出奇制勝"不但是一個可以廣泛運用的法則,而且是一個永恒的法則。出奇制勝為什么具有如此的魅力呢?原來,出奇制勝就是打破常規(guī),用對手意想不到的新奇手段戰(zhàn)勝對手。它的核心,就是"變化"二字,而"變化",正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運行的普遍規(guī)律。辯證唯物法認為,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發(fā)展變化的,唯有發(fā)展變化的這個規(guī)律是不變的。
出奇制勝,是一種智慧,我們要敢想常人之不敢想。出奇制勝,是一種勇氣,我們要敢做常人之不敢做。
借力而行--三言兩語的人生忠告
方法總比問題多。
原來,你也在這里嗎?
世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變成了路。
借萬里長風扶搖而上
《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借鑒、借用、借助
借,jiè①假托;②憑借,利用。
【借鑒】jièjiàn跟別的人或事相對照,以便取長補短或吸取教訓:可資~。
【借用】jièyòng①借別人的東西來使用;②把用于某種用途的事物用于另一種用途。
【借助】jièzhù靠別的人或事物的幫助:要看到極遠的東西,就得~于望遠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曾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說人要想做成一番事業(yè),成就一番理想,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器"是"用"的意思,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完善和充足的準備必將歸于失敗。臨時抱佛腳,好看不好用,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所準備的人。
為自己的事業(yè)做準備,為自己的理想搭建階梯,不是忙亂的自顧自的"利其器",而是應該注重"借"的藝術。"借"是一門藝術,是一門離開它就不能成就抱負和事業(yè)的大藝術。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孤單無援絕不是成功者所為,那些成就了大事業(yè)和實現(xiàn)了大夢想的人絕不是靠自己單打獨斗,而是借助了所有可以憑借的力量,把各種因素綜合凝聚起來,匯成了一股不可抵擋的向前的洪流。
借,首先是借助人的力量,但往往不拘囿于人。趨勢潮流,萬事萬物,只要能為我所用,都可以借來一用。能不能借,會不會借,關系到你的人生目標和事業(yè)的宏圖。借得對,就會大大裨益于自己的理想和事業(yè),相反,功虧一簣,竹籃打水,自己的宏圖偉業(yè)也作煙云散,不可不謹慎對待。
東漢末年,群雄逐鹿中原,魏、蜀、吳三家彼此間征伐不斷,戰(zhàn)亂頻仍。魏國在曹氏集團的領導下,堅持穩(wěn)定的屯田政策,國力漸漸強大,遠遠超過了江南的吳國和據(jù)有四川的蜀國。吳國憑借長江之險,魚米之利,倒也國富民豐,國家日盛。唯有蜀國,雖廣有天府之國的肥田沃土,但無所憑依,北面遭受曹魏的軍事威脅,東面遭受孫吳的武裝騷擾,南面又有蠻族的滋擾和侵奪,國運堪憂,這使得劉備和諸葛亮倍感焦急。
諸葛亮分析了所有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對劉備說,曹魏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莫敢不從,是以占據(jù)了天時之利;孫吳憑借長江天塹,魚米之富,劃江而治易守而難攻,占據(jù)了地利;我方即失天時又無地利,能夠用來憑借與魏、吳兩國爭鋒的只有人和了。我們多施仁政,東面交好于孫權,聯(lián)合孫權一起抵抗曹魏的進攻,必可保南方無虞,吳、蜀兩國平安無事。
劉備采納了諸葛亮的建議,并派諸葛亮親自到東吳去和孫權商量聯(lián)合抗曹的事宜。孫權認為以自己的力量難以抵抗曹魏的攻勢,也很樂意與劉備交好,共同抗曹。最后,孫劉結(jié)盟,與北方的曹魏集團分庭抗禮,彼此將達到了力量的平衡。
赤壁之戰(zhàn)爆發(fā)后,孫劉聯(lián)軍大敗曹魏軍團的進犯,一舉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最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