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五年的努力,通過十多門課程和論文答辯,年近花甲的沈老拿到了大學畢業(yè)證書。假如一個年輕人拿到這個證書,確實沒有什么值得夸耀與稱奇的,但沈老卻已是遲暮之年。對于一個年近花甲的人來說,沒有堅定的信心和頑強的意志是很難堅持下來的。很多人不解,問沈老學習的動力是什么。沈老的回答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沈老的父親是個與鐵路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工人,12歲就上班扳道岔,肚里沒有幾滴墨水。父親一輩子沒有多少文化,留下了終身的遺憾,于是就把大學夢寄托在沈老的身上。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沈老的大學夢破滅了,他不得不下鄉(xiāng)插隊。等到從農(nóng)村返城登上中學講臺時,沈老已經(jīng)是一把年紀了。
登上講臺,沈老才知道自己的知識嚴重不足,高二文化水平教初中,本身就是一種"知識倒掛",于是沈老盲目地讀起"刊大"、"培大"……文憑是拿了好幾個,可一個都不頂用。后來,沈老終于狠下心來,費盡周折報名參加成人高考,被某大學的成人教育學院錄取時已是47歲,等拿到專科文憑時,已年過半百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沈老發(fā)覺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又不夠用了。怎么辦?別無他路,只有參加自學考試。很多人不理解,認為沈老"腦子有毛病"、"自找苦吃",七老八十的,還考什么大學,在家里享清福多好啊。盡管這樣,沈老并沒有動搖。
可一進考場,沈老都傻眼了,幾乎是清一色的年輕人。走進考場,他們還以為沈老是監(jiān)考人員呢。當這個滿頭白發(fā)、一臉絡腮胡子的老人找到自己的座位時,考生都投來驚異的目光。在答卷時,兩位監(jiān)考的女孩子竊竊私語:"這老漢可有點歲數(shù)了,受這罪,不知圖啥?""這老漢肯定當爺爺了!"……
沈老并沒有氣餒,繼續(xù)堅持自己的夢想。他吸取這次考試的教訓,后來每次參加考試前都要把頭發(fā)染黑,把胡子刮掉,盡量使自己顯得年輕些,縮小與其他考生的差距,減少考場上的干擾,保證全神貫注地答題。14門課,沈老就這么一門一門地拿下來了。盡管有挫折和失敗,但都被沈老戰(zhàn)勝了。通過對知識的不懈追求,詮釋自己的人生價值。當完成本科學業(yè)時,沈老獲得了一種無法述說的自我滿足感,他沒有想到,自己這么大歲數(shù)還拿到了大學畢業(yè)證書。當沈老再一次站到講臺上時,他更加有信心了。
活到老,學到老。沈老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對新知識的執(zhí)著追求讓我們感動。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實施的人卻很少。很多人都認為參加工作了就穩(wěn)定了,人也逐漸變懶了,不愿意看書學習了,其實很多知識都在更新,如果我們一味地吃老本,那么很快就會落后。古人云"落后就要挨打",很有道理。所以在工作之余,學習很重要,特別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
被譽為民歌四花旦之首的祖海,涉足歌壇以來成就斐然,但她依舊定期進行"充電"。她表示:"對于歌手來說,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很慶幸遇到了金鐵林老師,跟他學習,就像是海綿吸收海水一樣,越學習越覺得自己有很多欠缺。因此,畢業(yè)之后盡管演出繁忙,我總要定期找金老師上課,這個習慣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
在我們這個時代,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世界知識的總量在成倍的增加,知識更新的過程也空前加快,曾經(jīng)在學校學習到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更不能適應將來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們不能滿足于現(xiàn)有的知識,而要為將來的長遠發(fā)展做準備。要獨立地、主動地學習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體系,以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清華大學的教授錢偉長對自己的學生說過這么一段話。他說:"我出生在農(nóng)村,家里很窮,因此中小學沒有很好地念過……但是有一點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大學畢業(yè)后,我沒有停止過學習,我相信我可以打個賭,我現(xiàn)在每天學習的時間還比你們多。每天晚上八點開始,這是我的學習時間,不到凌晨兩點我是不停止自己的學習的。我那個時候,沒有計算機,沒有火箭,沒有原子彈,按道理我對這些應該一竅不通。不過你們在學,我也在學,我全把它們學來了。我雖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但我全懂,我是靠自學,靠不斷地自學,所以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
樹挪死,人挪活
種子落在土里長成樹苗后最好不要輕易移動,一動就很難成活。而人就不同了,人有腦子,遇到了問題要靈活地處理,這次用這個方法不成下次就換一個方法,總有一個方法是對的。做人做事要學會變通,不能太死板,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前面已經(jīng)是懸崖了,難道你還要跳下去嗎?不要被經(jīng)驗束縛了頭腦,要沖出習慣性思維的樊籠,執(zhí)著很重要,但盲目的執(zhí)著是不可取的。我們先來看一則寓言故事:
戰(zhàn)國時期,秦國有個人叫孫陽,精通相馬,黑馬白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yōu)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有一天,孫陽外出打獵,一匹拖著鹽車的老馬突然向他走來,在他面前停下后,沖他叫個不停。孫陽摸了摸馬背,斷定是匹千里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專注地看著孫陽,眼神充滿了期待和無奈。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里馬,它本是可以奔跑于戰(zhàn)場的寶馬良駒,現(xiàn)在卻因為沒有遇到伯樂而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里,難過得落下淚來。
這次事件之后孫陽深有感觸。他想,這世間到底還有多少千里馬被庸人所埋沒了呢?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jīng)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tài)圖,取名叫《相馬經(jīng)》。目的是使真正的千里馬能夠被人發(fā)現(xiàn),盡其所才,也為了使自己一身的相馬技術(shù)能夠流傳于世。
孫陽的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jīng)》,以為相馬很容易。他想,有了這本書,還愁找不到好馬嗎?于是,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畫的圖形去找,沒有找到。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后在野外發(fā)現(xiàn)一只癩蛤蟆,與父親在書中寫的千里馬的特征非常像,便興奮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我找到一匹千里馬,只是馬蹄短了些。"父親一看,又好氣又好笑,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蠢,悲傷地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這個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