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節(jié)決定成敗》中,我曾提出“個人素質一小步,民族素質一大步”的說法,意在強調要從細節(jié)入手,扎扎實實地提高國民素質。
在中國,國民素質問題是一個久遠的話題。早在20世紀初期,各派對于國民素質就有不同的看法。改良派認為,當下國民素質不高,如果實行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則必然引起“俟河之清,人壽幾何?” 出自《左傳·襄公八年》,俟:等待。意思是等待黃河變清,人都多少歲了?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實現。天下大亂。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則認為,如果不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則會大大地延誤中國現代化的進程,而且要等國民素質提高之后,再進行革命,那要等多長時間?正如孫中山1905年在英國倫敦會見嚴復時所說的:“俟河之清,人壽幾何?”《透過細節(jié)看日本》一文發(fā)表在《中國商業(yè)評論》2006年第12期上。當今,中國國民的文明素質,仍有很多待改進、提升之處。這在《細節(jié)決定成敗》中已經有所論述。我的《透過細節(jié)看日本》一文,曾提到垃圾的處理與人類文明的四個階段。我認為人類的文明和垃圾的處理緊密相關。垃圾的處理可分為四個文明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隨地吐痰階段”。既然隨地吐痰就會隨地扔垃圾,中國多數農村目前還未完全走出這一階段。
第二個階段是“集中堆放階段”。中國多數城市目前正處于這個階段,垃圾開始集中堆放,不亂丟。
第三個階段是“分類處理階段”。日本把垃圾分成三類:可燃物、不可燃物、瓶罐器皿。我個人認為中國(包括北京在內)的大部分城市都沒有真正達到這個階段。故而想起一位環(huán)保專家說過的一句話:“人類本無所謂垃圾,只有堆放不正確的物資?!?/p>
第四個階段是“精細化管理階段”。此時垃圾就不止是三類分放了。比如,通常人們會在可樂喝完后把瓶子扔到垃圾桶了事,而更有素質的人會把可樂瓶上的商標紙撕掉,丟進可燃物的垃圾桶,再把瓶子塞到裝瓶罐的垃圾桶內(因為瓶罐回收后也需要工人把商標紙撕掉)。同樣,家里用完了的醬油瓶,講究精細化的人往往會用清水把瓶子先洗一洗,再放到垃圾桶里,因為回收后也需要清洗的。摩絲類產品的空瓶子,在扔進垃圾桶之前,會先給瓶身扎一個孔,以免存在不安全的隱患。
我在歐洲聽到這樣一件事情: 一位老太太,把砸碎的鏡框玻璃收攏后,用一個小布袋裝好,把袋口扎上,貼上一個小標簽注明“碎玻璃,小心”的字樣。這的確是值得稱道的,這不僅僅是垃圾處理的方法問題,深層的問題是對他人的尊重和愛。
說到《透過細節(jié)看日本》這篇文章,使我不得不提及這篇文章在我的博客上登載后的故事。《透過細節(jié)看日本》在網上發(fā)表前,我就不由地擔心:會不會有人看了此文,就認定汪中求沒有民族自尊心了呢,甚或干脆就說我已經是今日的漢奸?因為差距、因為追趕、因為時不我待,我仍然將文章予以發(fā)表。但是,因為其中有一些敘述和描寫反映出日本的國民素質比較高,盡管都是事實的記述,還是遭到了一片板磚飛舞,謾罵的也不在少數。
有些網友指出“憤青”的過激反映本身就是素質問題。有位網名“43軍”的網友發(fā)表評論說:“看了你的文章,很感慨。但是一看留言,感到心中隱隱地作痛。民族的仇恨是一個國家發(fā)展的動力,但是不能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對手有優(yōu)秀之處,就忘記了自己的責任;也不能因為是對手,就無視他們的優(yōu)秀。我們國家的國民(特別是青年一代),往往有一種狹隘的民族意識和形而上學,只要是對手,就一定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屑一顧,而且是什么都可恨。一個意識形態(tài)成熟的人,一定會客觀地分析對方的優(yōu)缺點,學習敵人的長處來發(fā)展自己,這才是一種進步?!?/p>
于是,我在博客上這樣說:“當然,我的這篇文章是一篇考察的紀實,對日本的了解和理解自然很不全面,更不能算透徹,我也不是日本問題研究專家,就算專家也未必全對?!?006年12月31日18∶34∶24,我曾回復網友“心眼亂”道:“罵聲一片,意料之中;板磚橫飛,早有準備。國家不是靠‘憤青’可以強大的,百年前的前輩尚懂得師夷長技以制夷;愛國不是靠謾罵可以證明的,更多的人在深思并且啟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