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戶 口

三國食貨志 作者:陶元珍著


  說明:《三國食貨志》的文字有兩種,一種段首標以●符號的段落,是作者的概括說明,這些段落可以連綴成篇,構(gòu)成全書的骨干。另一種在其之后臚列有關(guān)史料,間或加按語予以說明。

  一、戶口●漢桓帝、永壽三年(一五七),中國戶口數(shù)達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戶,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口。

  晉書地理志:「至桓帝永壽三年,戶千六十七萬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斯亦戶口之滋殖者也?!?br/>
  續(xù)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至於孝桓,頗增於前,永壽二年,二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梗ê羁滇釢h書補注續(xù)以下「二」字為「戶」字之誤,是也。)

  案:通典食貨典及通志食貨略所載永壽三年戶口數(shù),均與晉書地理志相符,文獻通考戶口考則據(jù)續(xù)漢書郡國志注,馬端臨自注謂與通典未知孰是。余意晉書所載數(shù)字較近情理,續(xù)漢書郡國志往所載數(shù)字,平均每戶僅三口略強,當有訛誤,永壽二年亦當系三年之譌,茲從晉書。(晉書當亦據(jù)帝王世紀,帝王世紀本文當與晉書相符,續(xù)漢書郡國志注之「六百七萬」,當系「六十七萬」之譌,「九百六」、「九」上當脫「七千」二字、「八」下當脫「十」字,「五千六萬」、「六」下當脫「百四十八」四字,吾人不能以續(xù)漢志注時代較晉書為早遂篤信之也。)

  ●至?xí)x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則降至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戶,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口,晉書地理志:「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梗ā赴税偎氖?、通典食貨典無「十」字。)

  ●其間中國戶口之銳減,可以概見。此次之戶口減耗,蓋在三國初期,即漢獻帝時,後漢書仲長統(tǒng)傳載昌言理亂篇:「漢二百年而遭王莽之亂,計其殘夷滅亡之數(shù),又復(fù)倍乎秦項矣,呂及今曰,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shù),此則又甚於亡新之時也。」

  魏志張繡傳「從破袁譚於南皮,復(fù)增邑,凡二千戶。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有未滿千戶者,而繡特多。」

  續(xù)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是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nèi)兇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剝庶民,三十馀年,及魏武皇帝克平天下,文帝受禪,人眾之損,萬有一存?!?br/>
  晉書山濤傳載濤子前所上疏有云:「自初平之元,訖於建安之末,三十年中,萬姓流散,死亡略盡,斯亂之極也?!?br/>
  ●其時人口減少之原因,語其要者,厥有數(shù)端。

  ●1、殺戮魏志董卓傳:「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云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br/>
  魏志荀彧傳注引曹瞞傳:「自京師遭董卓之亂,人民流移東出,多依彭城間,遇太祖至,坑殺男女數(shù)萬口於泗水,水為不流。陶謙帥其眾軍武原,太祖不得進,引泗南,攻取慮睢陵夏丘諸縣,皆屠之,雞犬亦盡,墟邑無復(fù)行人。」 魏志武帝紀建安五年注引獻帝起居注:「公上言……:輒勒兵馬與戰(zhàn)官渡,乘圣朝之威,得斬級大將淳于瓊等八人首,遂大破潰,紹與子譚輕身迸走,凡斬首七萬馀級,輜重財物巨億。」

  ●2、饑餓魏志王昶傳注:「(任)昭先名嘏,別傳曰……父旌(旐?)字子旟,以至行稱,漢末黃巾賊起,天下饑荒,人民相食?!?魏志司馬朗傳:「久之,關(guān)東兵散,太祖與呂布相持於濮陽,朗乃將家還溫,時歲大饑,人相食?!?br/>
  魏志董卓傳:「時三輔民尚數(shù)十萬戶,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機困,二年間,相啖食略盡。」 魏志袁術(shù)傳:「術(shù)……遂僭號,……荒侈滋甚,後宮數(shù)百,皆服綺縠,馀梁肉,而士卒凍餒,江準間空盡,人民相食?!?br/>
  魏志盧毓傳:「統(tǒng)十歲而孤,遇本州亂,二兄死難,當袁紹公孫瓚交兵,幽冀饑荒,養(yǎng)寡嫂孤兄子,以學(xué)行見稱。」

  魏志夏侯淵傳注引魏略:「時兗豫大亂,淵以饑乏,棄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魏志武帝紀建安四年注引魏略:「王忠扶風(fēng)人,少為亭長,三輔亂,忠饑乏啖人?!骞賹⒅覈L啖人,因從駕出行,令俳取冢間髑髏系著忠馬鞍以為歡笑?!?br/>
  魏志閻溫傳注引魏略勇俠傳:「鮑出字文才,京兆新豐人也,少游俠。興平中,三輔亂,出與老母兄弟五人家居本縣,以饑餓留其母守舍,相將行采蓮實,合得數(shù)升,使其二兄初雅及其弟成持歸為母作食,獨與小弟在後采蓬,初等到家,而啖人賊數(shù)十人已略其母以繩貫其手掌驅(qū)去?!?br/>
  ●3、疾疫魏志司馬朗傳:「建安二十二年,與夏侯惇臧霸等征吳,到居巢,軍土大疫,朗躬巡視,致醫(yī)藥,遇疾卒牢,時年四十七。遺命布衣幅巾,斂以時服。」
魏志王粲傳:「建安二十一年,從征吳,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時年四十一?!?br/>
  翻志王粲傳:「(阮)瑀以(建安)十七年卒,(徐)干(陳)琳(劉)楨二十二年卒,文帝書與元城令吳質(zhì)曰,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zāi),徐陳應(yīng)劉一時俱逝?!?br/>
  案:建安二十二年(二一七)染疫死者必甚眾,魏志管寧傳注引魏略調(diào)建安十六年關(guān)中亂,焦先竄居河渚間,大陽長注其籍,給廩日五升,彼有疫病,人多死者,縣常使埋藏。魏略所謂後有疫病,當即記建安二十二年之大疫。

  ●及三國本期,大亂略定,戶口數(shù)較三國初期銳減之後,漸有增加,惟其增加率仍不甚高,故魏明帝時翻諸臣尚競以人少為言,魏志陳群傳:「青龍中,營治官室,百姓失農(nóng)時。群上疏曰,……況今喪亂之後,人民至少,比漢文景之時,不過一大郡。……」

  魏志蔣濟傳:「景初中,外勤征役,內(nèi)務(wù)官室,怨曠者多,而年谷饑儉,濟上疏日,……今雖有十二州,至於民數(shù),不過漢時一大郡?!?br/>
  魏志畿傳載畿子恕疏有云:「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br/>
  ●魏元帝時,魏蜀之戶數(shù)合計,尚僅九十馀萬,口數(shù)合計,尚不過五百數(shù)十萬。

  續(xù)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紀:「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梗ā妇攀弧雇ǖ渥鳌赴耸弧梗?br/>
  通典食貨典:「除平蜀所得,當時魏氏唯有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br/>
  ●迨至三國末期,則戶口大增,遂有晉初之盛,通典食貨典:「蜀劉禪炎興元年,則魏常道鄉(xiāng)公景元四年,歲次癸未,是歲魏滅蜀,至?xí)x武帝太康元年,歲次庚子,凡一十八年,戶增九十八萬六千三百八十一,口增八百四十九萬九百八十二,則當三國鼎峙之時,天下通計「戶」百四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三,「口」七百六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以奉三主,斯以勤矣!」

  ●然較諸漢桓帝時,固遠有遜色矣。此三國時代戶口消長之大略也。

  ●三國初期中國之戶口雖一般的趨於減少,而各地減少之程度則至不一致,晉書庾峻傳載蘇林謂峻語有云:「鄧陵落五六萬戶,間今裁有數(shù)百?!?br/>
  案:蘇林此語約言於魏齊王芳時(峻為博士前),其時穎川鄢陵縣之戶尚僅數(shù)百,則三國初期鄢陵戶口之銳減可知,故蘇林以峻伯父及父之孩抱經(jīng)亂幸獲保全為峻祖積德所致,此可云極端之例矣。

  魏志崔林傳注:「魏名臣奏戴安定太守孟達薦(王)雄曰,……今涿郡領(lǐng)戶三千,孤寡之家,參居其半?!?br/>
  案:孟達此表上於魏文帝時,其時涿郡領(lǐng)戶尚僅三千,僅當永和五年涿郡戶數(shù)之三十四分之一強,則三國初期涿郡戶口減耗之驚人,不待言已。

  魏志蘇則傳注:「魏名臣奏載文帝令問雍州刺史張既日,試守金城太守蘇則……之功效為可加爵邑未邪?既答曰,金城郡苦為韓遂所見屠剝,死喪流亡,或竄戎狄,或阻寇亂,戶不滿五百。則到官,內(nèi)撫雕殘,外鳩離散,今見戶千馀?!?br/>
  案:續(xù)漢書郡國志金城郡永和五年戶數(shù)為三千八百五十八,錢大昕二十二史考異謂曹操析金城地置西平郡,假定西平郡分去金城郡戶數(shù)之半,則析去西平郡之金城郡之戶數(shù),蓋僅當永和五年金城郡戶數(shù)之半之三分之一也。

  魏志杜畿傳:「畿曰,河?xùn)|有三萬戶,非皆欲為亂世?!?br/>
  案:杜畿幾此語言於高干反時,約在建安十年十一年之間,時河?xùn)|尚未分置平陽郡,據(jù)續(xù)漢書郡國志永和五年河?xùn)|郡有戶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則至建安十年頃,實減去三分之二矣,此三分之二戶數(shù)當大部減耗於初平元年以後也。

  晉書地理志:「丹陽郡,漢置,統(tǒng)縣十一,戶五萬一千五百。」又「宣城郡……戶二萬三千五百?!褂帧感掳部ぃ瓚粑迩?。」

  案:上三郡略等於漢丹陽郡之舊壤,太康元年戶數(shù)之和為八萬戶,據(jù)續(xù)漢書郡國志永和五年丹陽郡戶數(shù)為十三萬六千五百一十八,兩者相較,僅減去七分之三弱。丹陽戶口之減耗,自在三國初期,丹陽舊壤之戶數(shù),在三國初期減耗後當較太康元年時為少,惟與永和五年較,其減耗率必不如前述涿郡金城河?xùn)|鄢陵諸郡縣之驚人。後舉諸地三國初期之減耗率,均可由太康元年戶數(shù)推計,不再闡釋。

  晉書地理志:「吳郡……戶二萬五千?!褂帧竻桥d郡……戶二萬四千?!褂帧概昕ぁ瓚粢蝗f二千?!估m(xù)漢書郡國志:「吳郡……戶十六萬四千一百六十四。」

  案:前舉晉吳郡吳興毗陵三郡,略等於漢吳郡之舊壤。

  晉書地理志:「會稽郡……戶三萬?!褂帧笘|陽郡……戶一萬二千。」又「臨??ぁ瓚粢蝗f八千。」又「建安郡……戶四千三百?!褂帧附ò部ぁ瓚羲那佟!?br/>
  續(xù)漢書郡國志:「會糟郡……戶十二萬三千九十?!?br/>
  案:前舉晉書地理志之會稽東陽臨海建安晉安五郡,略等於續(xù)漢書郡國志之會稽郡地。

  晉書地理志:「蜀郡……戶五萬?!褂帧搞肷娇ぁ瓚粢蝗f六千?!?br/>
  續(xù)漢書郡國志:「蜀郡……戶三十萬四百五十二。」

  案:前舉晉書地理志之蜀郡汶山二郡,等於續(xù)漢書郡國志之蜀郡地。魏志三少帝紀陳留王奐成熙元年:「勸募蜀人能內(nèi)移者,給廩二年,復(fù)除二十歲?!箷x書地理志:「或云魏平蜀徙其豪將家於濟河北,故改為濟岷郡,而太康地理志無此郡名?!谷A陽國志大同志謂魏咸熙元年「內(nèi)移蜀之大臣宗預(yù)廖化及諸葛顯等并三萬家於河?xùn)|及關(guān)中,復(fù)二十年田租。」蜀人北移者當大部為蜀郡人,吾人不能據(jù)太康元年戶數(shù)斷言三國初期蜀郡戶口之減耗率甚高。

  ●蓋各地所受亂事之損害,輕重不一,受亂事?lián)p害較輕之地,死亡率自較低,而又有他地之人避亂移入,足資彌補,受亂事?lián)p害較重之地,死亡率自較高,而避亂移至他地者復(fù)多,故三國初期各地戶口之減少率極不一致也。大體言之,中國北部(略等於曹氏所據(jù)之地)之減少率較高,而南部(略等於孫氏及劉氏所據(jù)之地)及東北部(公孫氏所據(jù)之地)之減少率則較低,吳志朱治傳注:「江表傳載治說賁曰,……今曹公阻兵,傾覆漢室,幼帝流離,百姓元元,未知所歸,而中國簫條,或百里無煙,城邑空虛,道殣相望?!?br/>
  案:朱治此語言於建安十三年曹操破荊州後,「中國」猶「中原」之謂。

  翻志辛毗傳:「(文)帝欲大興軍征吳,毗諫日,……方今天下新定,土廣民稀?!?br/>
  案:辛毗所謂天下,亦不過指魏之領(lǐng)域而已。

  魏志武文世王公傳注引袁子「魏興,承大亂之後,民人損減,不可則以古始,於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br/>
  蜀志諸葛亮傳載亮對劉備語有云:「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蜀志龐統(tǒng)傳注引九州春秋「統(tǒng)說備曰,……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

  吳志魯肅傳注引吳書載肅語有云:「吾聞江東沃野萬里,民富兵強,可以避害?!?br/>
  全三國文卷五十六載劉鎮(zhèn)南碑碑文謂劉表「即遷州牧,又遷安南將軍,領(lǐng)州如故,于時諸州,或失土流播,或水潦沒害,人民死喪,百遣二三,而君保完萬里,至於滄海?!贡挠秩眨骸竸穹w務(wù)農(nóng),以田以漁,稌粟紅腐,年谷豐夥,江湖之中,無劫掠之寇,沅湘之間,無壤竊之民?!?br/>
  案:蜀志龐統(tǒng)傳注引九州春秋:「統(tǒng)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是荊州在赤壁戰(zhàn)後,富庶遠不如前,然較諸北土,恐仍為樂國也。(江夏及南郡之北部當較荒殘)

  續(xù)漢書郡國志:「南??て叱牵瑧羝呷f一千四百七十七。……蒼梧郡十一城,戶十一萬一千三百九十五?!掀挚の宄?,戶二萬三千一百二十?!耪婵の宄?,戶四萬六千五百一十三?!漳峡の宄牵瑧羧f八千二百六十三?!?br/>
  晉書地理志:「合浦郡……戶二千?!耪婵ぁ瓚羧??!漳峡ぁ瓚袅?。……南??ぁ瓚艟徘灏??!R賀郡……戶二千五百。……蒼梧郡……戶七千七百?!邲隹ぁ瓚舳??!吲d郡……戶一千二百?!?br/>
  案:前舉晉書地理志中諸郡,略等從前舉續(xù)漢書郡國志中諸郡地,太康元年戶數(shù)僅當永和五年戶數(shù)之十分之一略強,其實減少程度并不若是之甚,蓋嶺南之地異族多而漢族少,此等異族之昔為編戶者,多匿處深山,故戶籍上之數(shù)字遂形減少耳。吳志陸凱弟胤傳日:「賊帥百馀人,民五萬馀家,深幽不羈,莫不稽顙,交城清泰?!勾丝勺C三國時交州異族放逸山險者之眾也。交州之蒼梧郁林二郡於建安十六年即為孫權(quán)所得,其割據(jù)交趾等四郡之士氏兄弟,亦於同年歸附孫氏。(吳志步騭傳).

  續(xù)漢書郡國志:「遼東郡十一城,戶六萬四千一百五十八,口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又「玄菟郡六城,戶一千五百九十,口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三」又「樂浪郡十八城,戶六萬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萬七千五十?!梗ㄟ|東屬國戶口不詳)

  晉書宣帝紀謂司馬懿於景初二年平遠東,「收戶四萬,口三十馀萬?!?br/>
  案:公孫氏所據(jù)之地,為前舉之三郡及遼東屬國,(東萊諸縣乃暫時的)遼東屬國戶口數(shù)續(xù)漢書雖未載,其數(shù)當不甚多,景初二年公孫氏尚有戶四萬口三十馀萬,可知三國初期東北部人口之減耗甚微,蓋永和五年東北部之口數(shù)亦不過四十萬左右也。

  ●故司馬懿甫平遼即東創(chuàng)下令聽北部人之流寓遼東者還其故鄉(xiāng),晉書宣帝紀謂宣帝平遼東後下令曰:「……中國人欲還舊鄉(xiāng)恣聽之。」

  ●魏甫滅蜀即以重利募蜀人內(nèi)移,魏志三少帝紀陳留王奐咸熙元年:「勸募蜀人能內(nèi)移者,給廩二年,復(fù)除二十歲?!?br/>
  ●晉甫滅吳亦即獎?wù)垍侨硕山贬?,晉書武帝紀太康元年:「吳之舊望,隨才擢敘,孫氏大將戰(zhàn)亡之家,徙於壽陽,將吏渡江復(fù)十年,百姓及百工復(fù)二十年?!?br/>
  皆足證北部人少之恐慌多年尚未紓也。

  案:北部人口之銳減,固由遭亂死亡者多,亦由遷入南部及東北部者眾,東漢末(三國初期)北部人之南遷之事實,別詳於拙作東漢末中國北部漢族南遷考,東漢末北部人之東北遷之事實,讀者可參看繆鳳林氏評東北史綱卷首(中央大學(xué)文藝叢刊創(chuàng)刊號)茲不贅述。

  ●三國初期各地戶口減耗程度之不同,使固有之人口分布狀況大為變更。景元四年魏蜀通計有九十四萬馀戶,而蜀有二十八萬戶,其年吳之戶數(shù),史無記載,至少當有三十馀萬戶。吳蜀戶數(shù)之和竟約略與魏之戶數(shù)相等,或竟超過之,換言之,即當時南部之戶數(shù)與北部之戶數(shù)幾不相上下,誠所謂空前之狀況矣。

  案:景元四年魏平均每戶六口強,蜀平均每戶不滿四口,蜀之口數(shù)比較不近情理,故專以戶數(shù)作比較之標準,戶難隱藏,口易逃匿,戶數(shù)或反較口數(shù)為確實也。

  ●北部諸地以冀州之戶口為最多,魏志崔琰傳:「太祖破袁氏,領(lǐng)冀州牧,辟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按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

  魏志辛毗傳:「(文)帝欲徙冀州士家十萬戶實河南,時連蝗,民饑,群司以為不可,而帝意甚盛,毗與朝臣俱求見,……毗曰,今徙既失民心,又無以食也,帝遂徙其半。」

  魏志社畿傳載畿子恕疏有云:「冀州戶口最多?!?br/>
  案:社恕此疏上於魏明帝時。

  ●南部蜀之領(lǐng)域內(nèi)當以蜀郡之戶口為最多。

  蜀志呂乂傳:「蜀郡一都之會,戶口眾多?!?br/>
  ●吳之領(lǐng)域內(nèi)當以丹陽郡之戶口為最多。案:就晉書地理志所載丹陽宣城二郡戶數(shù)可以概見。

  ●三國時戶口之減耗情形,及其分布狀況,大略具於是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