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jié) 保健俗尚

夏商社會生活史 作者:宋鎮(zhèn)豪著


  第三節(jié)保健俗尚 一衛(wèi)生保健習俗的傳承 人類社會經過漫長的發(fā)展歲月,隨著生產斗爭和生活實踐的認識積累,相繼造就出許多形形色色的有利于促進人體健康生長、減少疾病侵害、提高體質和延長壽命的保健俗尚,內容涉及環(huán)境氣象學、飲食營養(yǎng)學、衛(wèi)生學、生理學、心理學、體育學等方方面面,夏商時代人們對此多有承襲,并有所變異,有所更新。人類早期,生命非常短促。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先后發(fā)現一批距今約70~2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化石,分屬不同年齡層次的約40個男女個體。其中39個的鑒定,有死于14歲以下的孩童16人,死于30歲以下的青年3人,死于40~50歲之間的中年3人,死于50~60歲之間者1人①,如取每組的中間年齡值計之,平均死亡年齡僅為17.7歲。至1萬年前,生活在同地的山頂洞人,就其出土的8個男女人骨化石的鑒定分析,平均死亡年齡也才26.4歲②。幾十萬年之間,人壽提高不到9歲。人類壽命延長速度的加快,是全新世以來出現的現象,主要發(fā)生在早初幾千年之間。據距今約6500年前的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人骨中88個單個年齡鑒定值統(tǒng)計,平均死亡年齡約為30.2歲③。山東鄒縣野店大汶口時期墓葬出土人骨中44具的鑒定,平均死亡年齡約為29.7歲④。距今約5000多年前的上海青浦菘澤遺址,出土人骨鑒定采用分級制,內孩童8個,青年9個,壯年3個,中年17個,老年4個①,如取各年齡組中間值6.5、19.5、30、45.5、56歲計之,平均死亡年齡約為32.1歲。至晚商時期,社會人口平均壽命,據殷墟中小墓出土的82個人骨鑒定材料,平均死亡年齡約為34.3歲(未計入孩童死亡比率,見本書第二章三節(jié))。推測夏商兩代成人的壽命概率,大致當在30歲上下。人類早期經歷幾十萬年才達到的壽命提高值,在夏商以前數千年間即已取得其三分之一強的續(xù)增值,人們身體素質的增強是顯而易見的。速度的加快,其重要因素,就是這一階段一些具有保健意義的社會成俗,起了積極的作用。如住俗方面,人們已從早先的露宿穴居全面進入筑室而居階段,居住生活條件持續(xù)得到改善?!赌印まo過》曾指出:“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圣王作為宮室。為宮室之法,曰:室高足以辟潤濕,邊足以圉風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宮墻之高足以別男女之禮?!本湍壳八?,8000年前中原地區(qū)已出現了人工構筑的地穴式或半地穴式住宅。江南高地下水位的濕潤地區(qū),浙江河姆渡遺址還發(fā)現了7000年前的立柱架梁式“干欄”住宅建筑。6000多年前華北地區(qū)的居室,已擺脫了單純掩蔽的初級狀態(tài),而向多功能地面或土臺式建筑演進。各類大中小型房屋簇起,許多屋內,有明暗套間可供起居和儲物,有火塘灶臺可供取暖或炊事,有通風口或煙囪可除煙塵污染以潔凈室內空氣,有經夯實的地坪或平整的土臺,甚或鋪設石板地板,可供宿息睡臥。住宅的環(huán)境選擇,一般都取靠山面水或高暢之地。住宅的座向,基本取向陽背風方向,要以適應氣象利弊為準。住宅建筑的發(fā)明和完善,把人們自身社會生活的很大一部分,與變幻的大自然相對隔離開來,提高了人們對付風雨寒暑氣候變化和毒蟲猛獸侵害造成生命威脅的能力,也找到了防潮護身祛病的有效方法。住宅的出現,是人們戰(zhàn)勝大自然,贏得生存權利的一項重大成就,人類壽命的迅速提高,首先得歸功于此。利于維護定居生活區(qū)環(huán)境清潔衛(wèi)生的一些習尚,也相繼成為人們社會生活的準則。最明顯者,莫過于居地和公共墓地的分隔規(guī)度,幾為新石器時代以降人們所普遍遵循。人畜的隔離也被廣泛采用,姜寨和半坡等仰韶聚落遺址,均發(fā)現有牲畜圈欄;太湖地區(qū)一些原始遺址,發(fā)現有用樹枝竹竿圈起的用來飼養(yǎng)家畜的簡單牢閑①;山東濰縣獅子行龍山文化遺址出有陶畜舍模型②。至商代,又出現了大型的官方牲畜豢養(yǎng)場地,甲骨文有“降■千?!?,飼養(yǎng)牲牛達千頭以上。另外,處理生活垃圾也日益引起注意,史前及夏商遺址差不多均有當時傾倒垃圾的灰坑、灰溝或棄廢物窖穴發(fā)現?!俄n非子·內儲說上》還說殷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被搓柶郊Z臺龍山古城,以及夏商都邑遺址;均有排泄污水的地下管道或明暗溝設施。這些措施對于提高生活區(qū)周圍的環(huán)境衛(wèi)生,預防病菌孳生漫衍,保障人體健康,無不起了積極作用?!对洝蚀笥洝吩疲骸凹膊?,外內皆?!?,講究居室內外的清潔衛(wèi)生,很早就成為人們的自發(fā)行為?!妒辣尽ぷ髌吩疲骸吧倏底骰恪!奔坠俏挠凶肿鳌觯ā逗蟆废?·14),像一手持帚把一手持箕拚掃意③。又有■(《京津》2772),為雙手掃除室內塵垢穢物意。別辭有“今日王其水寢”(《佚》921),殆即《內則》說的“灑掃室堂”。史前或夏商居室除有壁繪彩飾者外,又有地坪墻體經燎烤者?!吨芏Y·秋官》有云:“庶氏掌除毒蠱,以攻說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物,以攻■之,以莽草熏之?!睂iT采集而用來薰殺蟲害病毒的樟科植物葉片,早在浙江河姆渡遺址就有大量發(fā)現,大概當初的室內燎烤,有用藥草薰攻消毒者。甲骨文有“其燎于血室”(《金》466)、“燎門”(《合集》22246)。是知灑掃或薰燎屋子之祭,乃當時固有的保健衛(wèi)生習俗之一。氣候反?;蚣竟?jié)變換,往往會引發(fā)病毒流行。前述甲骨文“貞有疾年其死”以及稱作“”的流疫均是。《周禮·天官·疾醫(yī)》云:“四時皆有病疾,春時有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睂τ诩竟?jié)性疾患或流行性癘疫患者,古代常采取隔離措施?!吨芤住汀ず唷吩疲骸俺鋈霟o疾,朋來無咎”;《無妄·元亨》云:“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就是講健康人可與朋友交往,如果是疾病患者或患眼疾者,不應交際,以免傳染他人①。甲骨文中有記“疾,亡入”(《合集》22392)、“亡入,疾”(《合集》22390),或謂不得進入疾疫流行處,或謂患者不得前來。說明晚商人們不僅對病毒性流疫有了較深認識,還出于保健心理,采取隔離防疫的積極措施,防范于未然。水土條件對人體健康狀況影響較大?!蹲髠鳌こ晒辍吩疲骸巴帘∷疁\,其惡易覯,……于是乎有沈溺重膇之疾?!薄豆茏印に仄吩疲骸霸街疂嶂囟?,故其民愚疾而垢?!彼翖l件不同,還能造成人群體態(tài)的某些地方性特征?!吨芏Y·地官·大司徒》曾描述說,居住在山林,“其民毛而方”,體壯端正而多毛;住于川澤,“其民黑而津”,體黑而潤澤;在墳衍,“其民皙而瘠”,皮膚白皙卻很瘦小;在丘陵,“其民專而長”,體格厚實而身材高大;在原隰,“其民豐肉而庳”,肌膚豐滿卻個子矮小②。特別是劣質水,常是人類疾患的直接致因。《呂氏春秋·盡數》說:“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與■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疽與傴人”,高誘注:“禿,無發(fā);癭,咽疾;腫足曰■;■,不能行也;疽、痤,皆惡瘡也;■,突胸仰向疾也;傴,傴脊疾也?!睘楦纳骑嬘盟|,克服水土條件的制約,人們很早就發(fā)明了鑿井以汲潔凈水的技術。浙江河姆渡遺址發(fā)現的一口距今約7000年的古井,用樁木作護壁,上蓋頂棚①,可見當時對飲用水的保護。嘉善新港遺址一口良諸文化古井,用剖開的原木挖空做井壁,井底鋪有河蜆貝殼,以過濾凈化地下水的滲入②。這一帶河道縱橫,水源不乏,但先民仍重視對水井設施的精構,說明當時已具備了相當的飲水衛(wèi)生常識,為克服“水濁重而泊”找到了有效途徑。中原地區(qū)水井出現稍晚,《世本》謂堯臣“伯益作井”(一云禹時人);《史記·五帝本紀》記有“瞽叟復使舜穿井”。大致可溯至龍山時期,河南湯陰白營、洛陽矬李、臨汝煤山、河北邯鄲澗溝、山西襄汾陶寺、夏縣東下馮等遺址均發(fā)現了當時的古井。至夏商時代的古井,偃師二里頭、偃師商城、鄭州商城、藁城臺西、殷墟等遺址均有發(fā)現。可見人們在擴大生存空間的同時,為保障身體健康,克服水土條件的制約,在飲用清潔水質方面是頗費用心的。飲食衛(wèi)生保健方面,熟食“以化腥臊”,利于滅菌消毒,擴大食物營養(yǎng)來源,幫助人體消化吸收,早成為人們的飲食成俗。飲食器具的清潔衛(wèi)生,也為人們所注意。甲骨文有■字,像手持刷子洗滌器皿意。借助匕、柶、勺、斗、瓚、刀、削、叉、箸等等餐具進食,避免手不潔抓食而致病從口入,大體在夏商以前已習見。飲食的定時和適量,對人體保健十分要緊,古人多有所述?!秴问洗呵铩けM數》云:“食能以時,身必無災?!薄饵S帝內經素問》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薄墩f苑·雜言》云:“寢處停留不時,飲食不節(jié),佚勞過度,疾共殺之?!鄙檀藗円蚜晳T于一日兩餐制,上午一餐稱“大食”,下午一餐稱“小食”,約定俗成,被據為記時的專稱。兩餐分言大、小,似適應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進食量為社會首肯,無疑對人體保健有積極意義?!抖Y記·曲禮上》云:“有疾則飲酒食肉。”《喪大記》云:“有疾食肉飲酒可也。”今知商代中期已有用酒作保健飲料者,藁城臺西遺址發(fā)現一釀酒作坊,除出有整套釀酒陶用器及人工培殖的酵母菌外,還出有成批分裝在陶容器中的藥用植物,如桃仁、郁李仁、大麻籽、棗、草木樨等。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酒可治病,借助酒力,可使藥物發(fā)揮更大療效,藥酒因之而出?!墩f文》云:“■之性然,得酒而使,酒所以治病也。”適度飲酒,舒筋活血,飲用藥酒,重在保健,對于減少疾病,延長壽命,其中之妙,古人當早有體驗。人體衛(wèi)生方面,《禮記·內則》有云:“雞初鳴,咸盥洗”;子事父母,“冠帶垢,和灰請漱;衣裳垢,和灰請漱;衣裳綻裂,紉箴請補綴;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足垢,燂湯請洗?!薄渡賰x》有云:“凡洗必盥。”甲骨文也有盥字作■,像洗手于盤狀。有■字,像人浴于盤中狀。有沫字作■,像人就皿掬水盥面狀,又寫作■,汋水颒面意同。又有■,像梳理頭發(fā)意。商代貴族墓有的有銅鏡、象牙梳、凈耳玉勺等貴重梳妝用具隨葬。另外殷墟出土頭骨鑒定資料表明,當時在部分人中還有剔牙除齒間積垢的潔癖。個人清潔衛(wèi)生與否,已成商代社會行為容止的視點。上古的婚制婚俗,反映有生理或心理學方面的保健內容?!澳信?,其生不蕃”①,近親婚配,“則相生疾”②,早在原始血緣婚進到氏族外婚制時,人們已有所意識。大體說來,商代以前的婚制,還貫徹了大男配少女的原則。藁城臺西和西安老牛坡等地商代遺址,均發(fā)現一些貴族墓葬內,墓主為壯中年男性,邊上殉有青年女子①。甲骨文所見,當時的上層權貴,往往占有好些個少妻小妾,或稱之為“小妾”、“小妃”、“小母”②?!赌印す?jié)用上》云:“昔者圣王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處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云:“丈夫二十而室,婦人十五而嫁?!迸?5歲的始婚始育年齡的俗定,早在仰韶時期已如此,與女性月經初潮的性成熟生理發(fā)育現象是相應的。男子發(fā)育趨于成熟一般要遲于女性,在20歲左右,其性衰退則普遍晚于女性?!吨芤住ご筮^》云:“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言老夫少婦相配為吉,老婦配壯男,雖不過失,但無利可喻。顯然,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早有覺察,男女性成熟和性衰退方面,存在著發(fā)育年齡遲早的生理差別因素,基于此,逐漸確立了附合生理和心理基礎的大男配少女的婚俗。生活起居的合理和性生活的節(jié)制,對于人身保健的重要影響,似很早就引起人們的注意。《黃帝內經素問》有云:“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尚書·益稷》記有一則傳說,謂夏禹“創(chuàng)若時,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也云:“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時之暮,失其度制,……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取辛壬癸甲?!庇砣⑼可脚?,定于一旬十天中的辛壬癸甲四日內行房事,從其“度制”。這則傳說,大概內概著古代對于起居和性生活應節(jié)制合理的認識。在婦產保健方面,甲骨文恒見“婦某有子”的關涉婦女懷孕的卜問,其中恐怕有本之月經過期不來潮或妊娠反應而卜問者。此外,夏商人們對于孕產期當已有較深認識。《吳越春秋》有云:“禹行十月,女嬌生子啟?!奔坠俏闹杏性疲骸柏憢D好娩嘉。王占曰:其惟丁娩嘉;其惟庚娩,勿吉;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嘉惟女。三旬又一日甲寅允不嘉惟女。”(《合集》14002)記商王武丁推算婦好的預產期,大致在31天內的丁、庚、甲前后8天中的那三日,結果果然在第31天的甲寅生了個女嬰。臨產日期能確定在如此細的時間范圍內,若無“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婦產常識,是很難設想的。此外,甲骨文中的毓字,+早期寫作■,像產子羊水流淌形,晚期寫作■(《合集》38243),又增接生者持襁褓待于產婦一側,字體結構的前后變化,間接反映了商代婦幼保健的不斷改善。原始社會至夏商兩代,散積沿演而成的具有保健意義的習俗,內容相當豐富。僅就上述所舉,有居住慣習方面的,有維護環(huán)境衛(wèi)生的,有灑掃薰燎室堂方面的,有預防流疫的,有克服水土條件而鑿井汲飲的;至如飲食保健衛(wèi)生的藥酒之釀、食餐具清潔洗滌、飲食的定時量食;個人衛(wèi)生的盥浴梳理、凈耳、剔牙等等;婚制婚俗上的排除近親婚配的優(yōu)生意識、大男配少女;以及注意起居生活的合理和性生活的節(jié)制;婦幼保健的改善等等;均無不播及于夏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荀子·正名》有云:“諸夏之成俗曲期(周約)”,其中當容有無數早在夏商已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社會行為方式的保健習尚,價值和意義所及,一直影響到后世,構成中華民族貢獻于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尚武尚勇 “虞、夏以文,殷、周以武,異時各有所施”①,這是西漢歷史文獻中對上古社會崇尚和行為規(guī)范代變的概括。社會條件不同,崇尚風氣固然有異,但人們中廣泛存在的那種自發(fā)而重復出現的行為所尚,除有其社會性的一面外,還有傳承性的一面,況且所謂虞夏商周,社會生活條件并無根本性的差別。當時的政治權衡、社會組織構成的存在,以及經濟生產活動等,常直接落實到個人的體魄和才力,換言之,尚武尚勇,“發(fā)動而成于文,行決而便于物”①,視行止勇武有威儀而為文,其于虞夏商周基本是繩繩相繼的。傳說中的上古時代的一些“圣人”,無不以勇武有為著稱?!妒酚洝の宓郾炯o》有云:“堯使舜入山林川澤,暴風雷雨,舜行不迷,堯以為圣。”《韓非子·辭過》稱:“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臿以為民先,股無胈,脛不生毛?!薄盾髯印こ上唷贩Q:“禹有功,抑下鴻,辟除民害逐共工,北決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禹博士平天下,躬親為民行勞苦?!薄恫┪镏尽酚蟹Q禹作三章,曰:“強者攻,弱者守,敵者戰(zhàn)”,也是以體質的強壯、行動的勇猛為其所贊傾。三代之王,也大多以勇武為美譽。如《竹書紀年》稱夏代“澆既多力,又善走”。稱夏帝芬在位44年,“是為祖武,立三歲而東九夷來御?!薄兜弁跏兰o》謂夏王桀“力能伸鉤索鐵,手搏熊虎?!薄赌印っ鞴硐隆酚浵蔫顣r,“有勇力之人,推哆大戲,生裂兕虎,指畫殺人?!奔坠俏闹杏幸浴拔洹泵婪Q商王,如武唐、武丁、武乙、文武丁等。武唐即成湯,史稱其“有功于民,勤力乃事”②,革孽有夏而成為商的開國君主。武丁一稱“大京武丁”③,是商的中興之主,《商頌》有云:“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罙入其阻,裒截其所。”據說武丁在位59年,生前出入征伐,戰(zhàn)績赫赫,有統(tǒng)馭四方,經略天下之體魄和才力。另一位商王武乙,據說在位35年,生前好田獵,也是勇武過人,《殷本紀》記其曾“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命曰射天?!鄙檀┩醯坌粒彩俏惑w格強壯者,《殷本紀》稱他“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手格猛獸”,《帝王世紀》形容他“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至如周人,《周本紀》稱周之始祖“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詩·大雅·皇矣》贊文王“誕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祖旅,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文王有聲》稱“文王受命,有此武功”。《下武》贊頌武王,言其“下武維周,世有哲王”。至其伐商,能沖鋒陷陣,“自射之,三發(fā)而后下車,以輕劍擊之,以黃鉞斬紂頭”①。周代民風,一如前代,崇尚武勇,《史記·貨殖列傳》記述云:“壯士在軍,攻城先登,陷陣卻敵,斬將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湯火之難。”“其在閭巷少年,攻剽椎埋,劫人作奸?!薄坝伍e公子,飾冠劍,連車騎,亦為富貴容也,戈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阬谷,不避猛獸之害,為得味也,博戲馳逐,斗雞走狗,作色相矜,必爭勝者,重失負也?!庇菹纳讨苌鐣纳形渖杏?,反映了人們對于體魄強壯和健康無災以勇立于社會的追求,表明了一種積極的生命價值觀?!渡袝ず榉丁酚浳渫鯗缟毯?,詢訪殷遺臣箕子,箕子講述虞舜舉夏禹,錫禹大法九章,其中有“■用五福,威用六極”之言?!拔甯#阂辉粔?,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蔽甯A鶚O,道出了上古時代人們對生命存在價值的質樸認識和心中所慮,在人們心目中,視長壽、平安健康、有才力、能活得自在以至老是為有福;所顧慮者,是怕兇災短命夭折,怕大病小疾纏身,怕體質羸弱低下。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情緒寄系,差不多集中關注于對生的向往和對死的恐懼上,構成了當時人們尚武尚勇的社會心理觀念的基點。上古人們追求生命有所作為的價值觀,具有積極的社會性意義,促使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進行不懈的探索,努力尋求種種能增強體魄,提高壽命的辦法。很早以前,人們已注意到,一些合理的身體活動,能減輕或避免疾患,促進人體健壯發(fā)育,延長壽命?!秴问洗呵铩す艠贰吩疲何籼仗剖现?,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堵肥非凹o》卷九有類似之說:陰康氏之時,水隤不疏,江不行其原,陰凝而易閟,人既郁于內,腠理墆著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關節(jié)者,乃制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道之。講的是上古洪水泛濫,渲泄不暢,人們困于環(huán)境狹迫繆戾,情緒郁結,疾病誘發(fā),或筋骨萎縮,或體弱乏力,或手足腫脹,于是發(fā)明了舞蹈形式的體育保健活動,通過全身關節(jié)伸展運動,調節(jié)了精神情緒,增強了體質,減少了疾患的侵害。在商代,一些善舞者往往也長壽而享其天年。如甲骨文云:“貞呼多老舞。貞勿呼多老舞?!保ā逗霞?6013)可見商代有一批從事舞樂者,因長年活動鍛煉,故能體健病少,成為社會上年事很高的長者?!吨駮o年》有記商王武丁“命傅說視學養(yǎng)老”,老人的不多見,也就倍受到社會尊敬。在早期社會,為使年輕一代掌握必要的生產勞動技能,以適應社會生活方式,往往要進行勞動力再生產的先期教育,以及培養(yǎng)其成為“社會人”的前期教育。原始時期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讓受教育者直接在生活或生產勞動場合進行磨練。如《虞夏書》云:“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將使嗣位,歷試諸難。”《殷本紀》稱“舜入于大麓,烈風雷雨不迷”,“陶河濱,河濱器皆不苦窳”,“堯乃知舜之足授天下”。這樣的教育方式,后為夏商所繼承。《夏書》有云:“明試以功?!雹佟渡虝芬萜墩f命》有云:“念終始典于學”,“道積于厥躬?!睙o不重視直接參與生活和生產實踐為育人之要途。當時還出現了專門的教學場所,《孟子·滕文公上》云:“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奔坠俏挠小按髮W”(《屯南》60)一名,是商代貴族子息就學所在,也即后世學校的雛型。當時的教育子息,除讓其在具體場合習禮觀政外(參見本書五章五節(jié)),學舞習武,強壯體魄,也是重要內容。《尚書·堯典》云:“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周禮·春官·大司樂》云:“以樂舞教國子。”胄子和國子,皆指就學的貴族子弟,一稱成童,《禮記·內則》有云:“成童舞象,學射、御,”孔穎達疏云:“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武舞也?!奔坠俏闹杏修o云:“丁酉卜,今旦萬,其學”(《屯南》662),謂清旦之時學萬舞。萬舞也是武舞之一,《詩·邶風·簡兮》云:“公庭萬舞,有力如虎”,是知萬舞是一種力量外露型武舞。另據一辭云:“多萬……入教若”(《英》1999),知執(zhí)教者有專門的一批舞樂師兼任,稱作“多萬”。清旦學萬舞,意味著這種就學,具有壯筋強魄的體育保健鍛煉的意義,顯然與尚武尚勇的社會觀念分不開。學舞習武以鍛煉體魄,源起甚早?!盾庌@黃帝傳》云:“黃帝令作蹴鞠之戲,以練武士。”《史記·五帝本紀》謂黃帝“教熊羆貔貅軀虎,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逼湮湮瑁蛞则v挪跳躍和靈活轉變的步態(tài)身姿為要征,重在適應實戰(zhàn)需要。至商代,習武仍是貴族子弟的必修課。習武內容,除學習武舞外,還習騎戰(zhàn)術,甲骨文有云:王其教,不遘雨。(《合集》12570)王弜教馬,亡疾。(《合集》13705)取晴天無雨,商王親自教以騎馬或馭車馬術。另外還教搏斗及陣法,有一片甲骨文云: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戍。亞立,其于右利。其于左利。(《粹》1162)戍指戰(zhàn)斗交搏。右利、左利,似指戰(zhàn)斗隊列和陣法。別辭有“貞三伐利”、“貞八伐利”①?!赌潦摹吩疲骸安豁┯谒姆ァ⑽宸?、六伐、七伐,乃止齊焉?!贝朔ギ斨杠娦械膽?zhàn)斗隊列變化狀態(tài)。三伐利、八伐利當系進攻中的陣法變幻。右利、左利自當屬所在隊列于其陣中的對應位置。這是召集多方小子小臣進行戰(zhàn)斗和陣法的教學訓練,一則在習武,同時也寓強身的體育鍛煉于其中。在商代,田獵也是一項帶有體育保健意義的活動。如一片甲骨文云:貞中子肱疾,呼田于凡。(《合集》21565)是記中子的胳膊有疾,叫他去凡地參加田獵,活動活動??梢姰敃r已視田獵能舒筋活絡,調節(jié)血氣,已意識到田獵是一種積極的人體保健治療法。夏商兩代的王每每好田獵,其中容或有盤游和軍事操練以震懾遠方的性質。如夏王“啟淫溢康樂,野于飲食”②;“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③,“淫游以佚敗”④;“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后芒“東狩于海,獲大魚”⑤:“夏后氏孔甲田于東陽■山”⑥。商王的田獵,甲骨文中有大量揭示,據日本松丸道雄先生對有關田獵日期的綜合統(tǒng)計,武丁時無定期,祖庚祖甲時一般定在十干日的乙、戊,辛三天中進行,廩辛至文武丁時大體以乙、戊、辛、壬四天中進行為多,帝乙帝辛時則大多放在乙、丁、戊、辛、壬五天中田獵①。實際上這意味著一旬之內可舉行三次田獵活動。如廩辛至文武丁時是乙、戊兩次單日和辛壬一次雙連日田獵,每次田獵后有兩天的間休,似與恢復體力相關。又如帝乙帝辛時是乙一次單日和丁戊、辛壬兩次雙連日田獵,單日的一次后有一天間休日,雙連日的兩次,后均有兩天間休日。田獵日期安排的固定化,很可能出于佚勞有度的考慮,似當時已注意勞逸結合。上古時代尚武尚勇的社會風氣和行為觀念,促發(fā)人們?yōu)楂@得強壯體魄,相繼找到了形形色色的體育保健法,以及對子息的“歷試諸難”教育法。生命在于運動的意識,早在夏商社會人們當已有所認識。 ① 裴文中:《中國史前時期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50年,83頁。 ② 賈蘭坡:《山頂洞人》,龍門聯合書店,1951年。又吳新智:《周口店山頂洞人化石的研究》,《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3卷3期,1961年。 ③ 《姜寨——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附表四,400~411頁。 ④ 《鄒縣野店》,文物出版社,1985年,附表二二,169~179頁。 ① 《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1987年,98~104頁。 ① 參見尹煥章、張正祥:《對江蘇太湖地區(qū)新石器文化的一些認識》,《考古》1962 年3期。 ② 《山東濰縣獅子行遺址發(fā)掘簡報》,《考古》1984年8期。 ③ 參見唐蘭:《殷虛文字記》,中華書局,1981年,29頁。 ① 參見戴應新:《從〈周易〉探索西周醫(yī)學成就》,《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三秦出版社,1987年,308頁。 ② 參見汪子春:《我國古代早期文獻中有關人群體質形態(tài)特征的描述》,《人類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 ① 楊鴻勛:《河姆渡遺址木構水井鑒定及早期木構工藝考察》,《科技史文集》第5輯《建筑史專輯(2)》,1980年。 ② 陸耀華、朱瑞明:《浙江嘉善新港發(fā)現良渚文化木筒水井》,《文物》1984年2期。 ①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② 《左傳·昭公元年》。 ① 《藁城臺西商代遺址》,147~151頁?!段靼怖吓F律檀沟氐陌l(fā)掘》,《文物》1988年6期。 ② 分見《屯南》1060、《合集》2867、651。 ① 《鹽鐵論·大論》。 ① 《淮南子·本經訓》。 ② 《史記·殷本紀》。 ③ 《屯南》4343。 ① 《史記·周本紀》。 ① 《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引。回419。 ① 分見《安明》233、234。 ② 《墨子·非樂上》。 ③ 《左傳·襄公四年》。 ④ 《楚辭·離騷》。 ⑤ 《竹書紀年》。 ⑥ 《呂氏春秋·音初》。 ① 松丸道雄:《殷墟卜辭中の田獵地にっいし》,《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31冊,1963年,70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