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二 編制 甲前期的編制

太平天國史 作者:羅尓綱著


  二 編制 甲 前期的編制 太平軍前期的編制制度,具見於太平軍目中。軍中又刻有軍冊,長闊二尺,以一軍為一冊。軍中自兩司馬以至軍帥都須將所屬編造兵冊,以次上于本管上級。而官兵個人也須填造家冊,以備查考。其軍目、軍冊、兵冊、家冊各標(biāo)一式為例于下。

   A軍目

  

  

  

  

  太平天國初定軍目式,以一軍為例,全刻五百兩司馬,前列軍帥、師帥、旅帥,後列卒長,每一卒長下列兩司馬四人,還沒有東西南北的分別,及剛強(qiáng)伍長、沖鋒伍卒各名色,千篇一律,滿紙都是卒長、兩司馬字樣,不知它的制度的沒有不開卷茫然。後來改定的軍目,眉目較前清楚了,上面將陸營水營各舉一軍以為式,推而至於十軍百軍都是相同的〔一〕。

  B軍冊 軍冊式前一軍軍帥,前營師帥,前營旅帥,前一卒長,東兩司馬,伍卒。

  

  

   每一軍計五百兩司馬。今在前、後、左、右、中五軍各舉一兩司馬伍卒冊式錄於篇,以概其馀。如號衣上刷印某軍某營某司馬圣兵,左綴「剛強(qiáng)」二字,右綴「沖鋒」二字,即知是那一軍那一營那一司馬管下第一伍長所管第一伍卒。如左綴「雄猛」二字,右綴「奏捷」二字,即知是第三伍長所管第四伍卒。全軍連軍帥在內(nèi)計軍帥一人,師帥五人,旅帥二十五人,卒長一百二十五人,兩司馬五百人,剛強(qiáng)、勇敢、雄猛、果毅、威武各伍長各五百人,共伍長二千五百人,沖鋒、破敵、制勝、奏捷各伍卒各二千五百人,共伍卒一萬人,合伍長伍卒一萬二千五百人,自軍帥至兩司馬共六百五十六人,合計一軍官員、伍長、伍卒統(tǒng)共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一〕。

   C兵冊 兵冊式前十三軍前營前前一東兩司馬統(tǒng)下正司馬吉添順年二十六歲,廣西潯州府桂平縣大宣墟人,庚戌年在金田入營,壬子十二月破武昌,封為前一軍前營前前一東正司馬。

  副司馬汪萬菁年十八歲,湖北武昌府江夏縣青林寺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昌入營,癸好三年破天京,封為前一軍前營前前一東副司馬。

  使書陳萬順年四十五歲,湖北黃州府黃岡縣團(tuán)風(fēng)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黃州入營。

  長伍譚大福年十九歲,湖北黃州府蘄水縣蘭溪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黃州入營。

  周繡良年二十一歲,湖北岳州府巴陵縣鹿角人,壬子二年十月在岳州入營。

  陳亞福年三十二歲,廣東廣州府南??h安樂鄉(xiāng)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安慶入營。

  朱瑲貴年三十歲,安徽池州府貴池縣池口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大通入營。

  馬添林年四十二歲,安徽廬州府合肥縣派河人,癸好三年正月在大通入營。

  長伍姚萬奎年三十五歲,湖北黃州府黃岡縣余家集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黃州入營。

  張有財年十八歲,湖北武昌府興國州酒鋪人,癸好三年正月在黃州入營。

  陳守道年十九歲,江西南昌府新建縣吳城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吳城入營。

  董萬喜年二十八歲,江南揚州府江都縣北來寺人,癸好三年二月在揚州入營。

  高三順年二十六歲,江南江寧府上元縣城內(nèi)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營。

  長伍黃大興年二十六歲,江南江寧府句容縣茅山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營。

  陳良銀年四十一歲,安徽池州府貴池縣殷家匯人,癸好三年二月在天京入營。

  趙狗子年十七歲,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宋埠人,癸好三年六月在鵝公頸入營。

  陳發(fā)科年四十一歲,河南河南府洛陽縣西鄉(xiāng)人,癸好三年正月在九江入營。

  汪成才年三十三歲,安徽徽州府黟縣汪村人,壬子二年十一月在漢陽入營。

  長伍蘇容林年三十歲,江南蘇州府元和縣南廒人,癸好三年二月在鎮(zhèn)江入營。

  黃丹桂年三十六歲,江南鎮(zhèn)江府丹徒縣張官渡人,癸好三年在鎮(zhèn)江入營。

  周家齊年四十五歲,湖北漢陽府漢川縣劉家隔人,癸好三年在漢川入營。

  尾牌陳小四年十五歲,湖北武昌府大冶縣治山人,癸好三年九月在興國入營。

  萬如意年十四歲,湖北黃州府麻城縣宋埠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宋埠入營。

  長伍邱添瑲年二十三歲,湖北武昌府崇陽縣宋四都人,癸好三年六月在團(tuán)風(fēng)入營。

  李泉順年五十一歲,陜西西安府涇陽縣及樓人,癸好三年九月在漢口入營。

  吳長菁年二十四歲,安徽徽州府黟縣宋家沖人,癸好三年五月在安慶入營。

  尾牌汪毛兒年十三歲,安徽安慶府桐城縣東潭人,癸好三年十一月在桐城人營。

  尾牌朱貴兒年十一歲,安徽安慶府桐城縣天林莊人,癸好三年十一月在桐城入營。

  尾牌趙瞎子年五十九歲,湖北武昌府江夏縣城內(nèi)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瑲入營。

  尾牌鄭杏花年十四歲,湖北武昌府江夏縣城內(nèi)人,壬子二年十二月在武瑲入營。

  兵冊每一兩司馬造一本呈本管卒長。每卒長合四兩司馬兵冊匯造一本呈本管旅帥。每旅帥合五卒長兵冊匯造一本呈本管師帥。每師帥合五旅帥兵冊匯造一本呈本管軍帥。每軍帥合五師帥兵冊匯造一樣四本分送本管監(jiān)軍、總制、將軍及詔書衙。如有增添或死亡,隨時改造,節(jié)節(jié)呈送。每七日各兩司馬館開人數(shù)單,赴典圣庫衙領(lǐng)禮拜錢,典圣糧衙、典油鹽衙領(lǐng)米油鹽〔一〕。

   D家冊 家冊式後二軍軍帥梁立泰年三十四歲,廣西潯州府桂平縣白沙墟人。庚戌年七月在金田入營,八月封前營長東兩司馬,九月升前營旅帥,辛開元年十一月封後二師帥,十二月蒙天父天兄天王東王大開天恩封為後二軍軍帥。

  父梁萬鑄在家升天母胡大妹隨營封為後四軍女軍帥妻廖大妹在繡錦衙妹梁晚妹北殿內(nèi)貴使子梁小保幼女梁二妹幼以上俱隨營兄梁立漢在武宣打仗升天弟梁立海梁立洲在家未隨來家冊每軍自軍帥起到伍卒止,人各一頁,也由兩司馬造送,層層匯轉(zhuǎn)同兵冊制度。各軍典官所屬也造兵冊家冊,由各典官徑送本管總制,總制匯造送詔書衙〔一〕。

   乙 後期的編制 太平天國前期的軍制,以番號為編排,也就以番號稱謂軍隊〔二〕。後期卻自稱所統(tǒng)的軍隊為「我隊之兵」〔一〕,稱他人所統(tǒng)的軍隊為某某人隊〔二〕。從稱謂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國前期軍隊,其軍政、軍令都掌握於中央政府,後期則權(quán)力分散,為將帥所操持。這是研究太平天國軍制的一件大事。

  後期軍隊的編制,現(xiàn)在可以明確地看出來的是采用「隊」的編制,而不是同前期那樣用軍、師、旅、卒、兩的編制。現(xiàn)存的三十多件太平天國兵冊和名冊中,沒有一冊是用軍、師、旅、卒、兩的編制〔三〕。惟辛酉十一年正月,詔命為保衛(wèi)天京交歸護(hù)京正副主將統(tǒng)率的御林兵,守。漢陽上關(guān)頭營系左十七軍把守,二營系左十五軍把守。又如同年國宗提督軍務(wù)韋俊上東王楊秀清稟奏報告田家鎮(zhèn)戰(zhàn)事說:「調(diào)來土八副將軍梁修仁所統(tǒng)左十五、左十七、中十五三軍兵士」。卻特命「照舊設(shè)立軍、師、旅、卒、兩」〔一〕,這也說明了當(dāng)時軍隊早已不用舊制,故這一支選鋒特設(shè)的御林兵才特詔指定要照舊制來編制。

  太平天國後期軍隊所用的「隊」的編制,每隊如何編組?人數(shù)多少?隊下如何分劃?等等內(nèi)容,目前文獻(xiàn)殘缺,都未能看得清楚。據(jù)記載辛酉十一年三月時,英王陳玉成統(tǒng)下共有五大隊、五小隊,以前、後、左、右、中編排〔二〕。據(jù)現(xiàn)存護(hù)王陳坤書部下兵冊,有護(hù)殿前一隊理天義右營詊■天安屬下年名菁冊,知護(hù)王陳坤書部下軍隊是以隊、營編制,將全軍分為若干隊,隊以下為營。又考有一個駐扎在江蘇常熟縣境的巡察使鳶天神劉翰,他就做一條例外仍稱卒長之外,其他都改稱百長。此外,在曾國藩家藏的太平天國官員執(zhí)照及官印清冊中,有中一軍軍帥李章懿,案這一個中一軍軍帥李章懿的官照,是彭大順發(fā)的,他們是翼王石達(dá)開部下。又同冊中記有師帥印三顆,旅帥印二顆,這可能是前期的官印,例如其中有東王楊秀清發(fā)的官照,又如彭大順是石達(dá)開部下一員大將,并且早已戰(zhàn)死了,而叛徒保王童容海繳給這一批太平天國的官照官印中,便有彭大順做恩賞指揮的小官的官照,可知這一批官照官印雖是童容海在壬戌十二年叛變時繳給敵人的,卻有一部份是前期的官照官印。「總隊主」,「其下有泯天豫唐、丞相張等十隊主」〔一〕。統(tǒng)率大軍的統(tǒng)帥英王陳玉成部下只分為五大隊、五小隊,而一個只駐在一個縣的境內(nèi)的小小鳶天福劉翰飛統(tǒng)帶的部隊,便分為十隊,這就可知太平天國後期所用「隊」的編制,其人數(shù)多少,并沒有一定的制度。至於英王陳玉成軍隊,只見有「隊」的編制,未見有「隊」下的編制(它的小隊,并不是隸屬於大隊),而護(hù)王陳坤書軍隊,卻在「隊」下分「營」,這又可知太平天國後期軍隊的編制,在「隊」之下也沒有一定的制度。其有記明隊的人數(shù)的所見只有乙好十五年正月駐軍福建上杭縣南陽鄉(xiāng)的康王汪海洋軍隊,每隊五百人,共一百八十五隊,合計九萬二千五百人〔二〕。

  太平天國後期軍隊為什么采取隊的編制,這應(yīng)該看作是一件逐漸演變的事件。首先是太平天國前期每軍照太平軍目所規(guī)定的名額連軍帥計算在內(nèi),應(yīng)為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人,但據(jù)記載,每軍實際人數(shù)只有二千五百人〔三〕。有的軍人數(shù)還不到這一個實際人數(shù),如甲寅四年軍帥劉瑲得統(tǒng)帶的後二軍便只有一百七十多人〔一〕。同時,前期每逢行軍時,行軍總要規(guī)定必須將軍隊分為前中後三隊。這樣,每軍的人數(shù)既不足額,就難照定制那樣軍、師、旅、卒、兩層層分割的編制,而到作戰(zhàn)連用時,又采取分隊的形式,這就可見後期采取隊的編制,并非突然的改革,而是一件逐漸演變的事件。據(jù)現(xiàn)存文獻(xiàn)所見,早在丁巳七年十二月,成天福陳玉成統(tǒng)下的鑒天豫涂連照,就因為軍規(guī)不整,隊伍紊亂,他把他所統(tǒng)的軍隊派分隊伍:吁天侯卜某分為前隊,羨天侯倪某分為後隊,丞相曾某分為右隊,他本人與丞相蒙某共為中隊。平時各歸各隊宣講道理,訓(xùn)練兵士;行軍時,各歸各隊行走,各歸各隊駐扎;作戰(zhàn)時各歸各隊迎剿,以免紊亂〔一〕。於是與行軍總要所規(guī)定的只行軍時「分為前、中、後三隊」不同,而形成為固定的制度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