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卒,子楚立,是為秦莊襄王。秦莊襄王以呂不韋有“定國立君”之功,任之為相(子楚,原名異人,秦昭王庶孫,太子柱庶子。在質(zhì)于趙時,陽翟(今河南禹縣)大賈呂不韋認為“奇貨可居”,入秦說華陽夫人(太子愛姬,楚人,無子)立異人為嗣。異人逃歸后,楚服見華陽夫人,夫人大悅,異人更名為子楚。子楚繼位后,任呂不韋為相,封文信侯。)秦莊襄王、呂不韋繼續(xù)奉行東進方針,于次年(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以東周君與各國謀伐秦,即命呂不韋攻滅東周(時東周君居今河南鞏縣西南)。至此,東、西周皆為秦滅。又命蒙驁攻韓,取成皋、滎陽,連同西、東周故土,合建三川郡(郡治洛陽)。秦境已與魏都大梁接壤。
公元前247年(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蒙驁攻趙,占領(lǐng)了趙國榆次(今山西榆次)等三十七城。王又攻韓,奪取了全部上黨地,設(shè)置了太原郡。趙、韓既敗,蒙驁即集中力量打擊魏國,攻取了高都(今山西晉城)和汲(今河南汲縣西南)。魏國軍隊屢敗,魏安僖王不得已從趙國召回魏信陵君,任為上將軍,主持抗秦(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竊符救趙、解邯鄲之圍后,不敢回到魏國,留居趙國。)魏信陵君“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史記·魏公子列傳》。)魏信陵君于是率領(lǐng)五國軍隊(《史記正義》謂為燕、趙、韓、楚、魏等五國軍隊。)在河外大敗秦蒙驁軍隊,并乘勝追擊至函谷關(guān)而回。這時,秦雖取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但不久秦有喪,晉陽又反秦。秦之東進一時受挫。同年五月,秦莊襄王卒,太子政立,年僅十三,國事皆由相國呂不韋裁決。秦政局穩(wěn)定后,繼續(xù)積極進取,于次年(公元前246年,楚考烈王十七年),遣蒙驁率軍定晉陽。由于魏信陵君取得反秦的重大勝利,威震天下,秦引為大患,遂派人在魏安僖王面前行反間計,詭稱魏信陵君要稱王,各國也要共同立他為王。魏安僖王果然中計,罷免了魏信陵君將軍的職務(wù)。過四年,魏信陵君病酒而死,魏勢更衰。公元前245年(楚考烈王十八年),趙將廉頗因趙孝成王卒、趙悼襄王以樂乘代己,怒而攻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亦奔魏,后入楚,死于壽春。趙國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國勢亦衰。其后,秦連續(xù)攻魏攻韓,占領(lǐng)了更多的土地。
公元前242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秦蒙驁率軍大舉攻魏,取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桃人(今河南長垣西北)、雍丘(今河南杞縣)第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已成扇形包圍之勢,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guān)東諸國。三晉首當(dāng)其沖,這年,趙相、魏相會盟于柯(即阿,今山東陽谷東北)。次年(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繼續(xù)攻魏,占領(lǐng)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wèi)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以濮陽為東郡治所。東郡建立后,遂斷“山東從(縱)親之腰”(《戰(zhàn)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于是,趙、楚、魏、韓、燕五國合縱抗秦形成,組成了五國聯(lián)軍,對秦主動出擊。關(guān)于這次合縱攻秦,《史記》有關(guān)篇章有如下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記·楚世家》)秦始皇六年(即秦五政六年),韓、魏、趙、衛(wèi)、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史記·秦始皇本紀》)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己時,乃相與合從(縱),西伐秦,而楚王為從(縱)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史記·春申君列傳》)趙悼襄王四年,龐[火爰]將趙、楚、魏、韓、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史記·趙世家》)
蕞,今陜西臨潼北。壽陵,史家說法不一,今人以蕞為準(楊寬《戰(zhàn)國史》以蕞為準,沒有提及壽陵。)《趙世家》以趙將龐[火爰]統(tǒng)率五國聯(lián)軍攻秦;《春申君列傳》以楚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實主其事,沒有記載龐火爰]。實際上,這并沒有什么矛盾,因為楚仍為當(dāng)時一大國、強國,各國推舉楚國為縱長,當(dāng)是可靠的。龐[火爰]是當(dāng)時著名兵家(《漢書·藝文志》錄有兵家《龐火爰》三篇。公元前242年,燕劇辛攻趙,龐火爰奉命反擊,殺劇辛,獲大勝),故由他率領(lǐng)聯(lián)軍出擊。楊寬《戰(zhàn)國史》說:“盡管龐火爰]是個著名的縱橫家和軍事家(《漢書·藝文志》縱橫家著錄有《龐[火爰]》二篇,兵權(quán)謀家又著錄有《龐火爰]》三篇),但是已經(jīng)無能為力,根本沒有得到什么成就?!碑?dāng)時秦國已銳不可擋,無論是“四公子”尚存的春申君黃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均已相繼去世),還是著名兵家龐[火爰],均無法挽狂瀾于既倒,戰(zhàn)國時期最后一次的合縱抗秦,就這樣失敗了。
公元前247年(楚考烈王十六年),秦蒙驁攻趙,占領(lǐng)了趙國榆次(今山西榆次)等三十七城。王又攻韓,奪取了全部上黨地,設(shè)置了太原郡。趙、韓既敗,蒙驁即集中力量打擊魏國,攻取了高都(今山西晉城)和汲(今河南汲縣西南)。魏國軍隊屢敗,魏安僖王不得已從趙國召回魏信陵君,任為上將軍,主持抗秦(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竊符救趙、解邯鄲之圍后,不敢回到魏國,留居趙國。)魏信陵君“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史記·魏公子列傳》。)魏信陵君于是率領(lǐng)五國軍隊(《史記正義》謂為燕、趙、韓、楚、魏等五國軍隊。)在河外大敗秦蒙驁軍隊,并乘勝追擊至函谷關(guān)而回。這時,秦雖取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但不久秦有喪,晉陽又反秦。秦之東進一時受挫。同年五月,秦莊襄王卒,太子政立,年僅十三,國事皆由相國呂不韋裁決。秦政局穩(wěn)定后,繼續(xù)積極進取,于次年(公元前246年,楚考烈王十七年),遣蒙驁率軍定晉陽。由于魏信陵君取得反秦的重大勝利,威震天下,秦引為大患,遂派人在魏安僖王面前行反間計,詭稱魏信陵君要稱王,各國也要共同立他為王。魏安僖王果然中計,罷免了魏信陵君將軍的職務(wù)。過四年,魏信陵君病酒而死,魏勢更衰。公元前245年(楚考烈王十八年),趙將廉頗因趙孝成王卒、趙悼襄王以樂乘代己,怒而攻樂乘,樂乘敗走,廉頗亦奔魏,后入楚,死于壽春。趙國政治局面不穩(wěn)定,國勢亦衰。其后,秦連續(xù)攻魏攻韓,占領(lǐng)了更多的土地。
公元前242年(楚考烈王二十一年),秦蒙驁率軍大舉攻魏,取酸棗(今河南延津西南)、桃人(今河南長垣西北)、雍丘(今河南杞縣)第二十城,初建東郡,對魏都大梁已成扇形包圍之勢,秦壤已與齊境相接,直接威逼關(guān)東諸國。三晉首當(dāng)其沖,這年,趙相、魏相會盟于柯(即阿,今山東陽谷東北)。次年(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秦繼續(xù)攻魏,占領(lǐng)了魏地朝歌(今河南淇縣)及衛(wèi)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以濮陽為東郡治所。東郡建立后,遂斷“山東從(縱)親之腰”(《戰(zhàn)國策·秦策四》),各國震恐。于是,趙、楚、魏、韓、燕五國合縱抗秦形成,組成了五國聯(lián)軍,對秦主動出擊。關(guān)于這次合縱攻秦,《史記》有關(guān)篇章有如下記載:(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與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史記·楚世家》)秦始皇六年(即秦五政六年),韓、魏、趙、衛(wèi)、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史記·秦始皇本紀》)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己時,乃相與合從(縱),西伐秦,而楚王為從(縱)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guān),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史記·春申君列傳》)趙悼襄王四年,龐[火爰]將趙、楚、魏、韓、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史記·趙世家》)
蕞,今陜西臨潼北。壽陵,史家說法不一,今人以蕞為準(楊寬《戰(zhàn)國史》以蕞為準,沒有提及壽陵。)《趙世家》以趙將龐[火爰]統(tǒng)率五國聯(lián)軍攻秦;《春申君列傳》以楚考烈王為縱長,春申君實主其事,沒有記載龐火爰]。實際上,這并沒有什么矛盾,因為楚仍為當(dāng)時一大國、強國,各國推舉楚國為縱長,當(dāng)是可靠的。龐[火爰]是當(dāng)時著名兵家(《漢書·藝文志》錄有兵家《龐火爰》三篇。公元前242年,燕劇辛攻趙,龐火爰奉命反擊,殺劇辛,獲大勝),故由他率領(lǐng)聯(lián)軍出擊。楊寬《戰(zhàn)國史》說:“盡管龐火爰]是個著名的縱橫家和軍事家(《漢書·藝文志》縱橫家著錄有《龐[火爰]》二篇,兵權(quán)謀家又著錄有《龐火爰]》三篇),但是已經(jīng)無能為力,根本沒有得到什么成就?!碑?dāng)時秦國已銳不可擋,無論是“四公子”尚存的春申君黃歇(齊孟嘗君、趙平原君、魏信陵君均已相繼去世),還是著名兵家龐[火爰],均無法挽狂瀾于既倒,戰(zhàn)國時期最后一次的合縱抗秦,就這樣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