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楚宣、威王統(tǒng)治時期楚國的鼎盛

一、戰(zhàn)國中前期各國的激烈爭奪與楚國的息民自重方針

楚國史 作者:魏昌 著


  楚悼王卒后,由其子臧立,是為楚肅王(前380椙?70年)。楚肅王在位十一年,因為吳起變法失敗,七十余家宗親權(quán)貴遭到誅戮,楚國一時空虛,政局顯然也動蕩不安。楚肅王為了穩(wěn)定統(tǒng)治,對外妥協(xié)退讓,未主動出擊。如公元前377年(楚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關(guān)(今湖北宜昌市西),進行防御(《史記·楚世家》。

  公元前375年(楚肅王六年),魏攻楚,戰(zhàn)于榆關(guān)(今河南中牟西南),韓國乘機而攻滅鄭國,并遷都至鄭(今河南新鄭)(《史記·韓世家》。)鄭自春秋以來,一直是楚國北上爭霸的中間地帶,對楚國來說,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楚肅王無能為力,歷來曾是自己的與國,就這樣輕易地被韓國滅亡了。公元前371年(楚肅王十年),魏又攻楚,取魯陽(今河南魯山),魏國勢力伸入到楚國方城北,楚肅王仍未反擊。可見,楚肅王對外是極其謹慎的,采取了休兵息民的政策。

  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十一年),楚肅王卒,由其弟熊良夫繼位,是為楚宣王(前369椙?40年)。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前339椙?29年)。楚宣、威王統(tǒng)治四十年,各國內(nèi)部改革持續(xù)進行,對外“廣辟土地,著稅偽財”(《墨子·公孟》),兼并戰(zhàn)爭激烈,形勢也更加錯綜復(fù)雜。在這種情況下,楚宣、威王一方面堅持休兵息民,保持實力,不輕易出擊;另一方面則洞察形勢,抓住有利時機,也大力加入兼并戰(zhàn)爭的行列,攻城略地,開拓疆域,使楚國在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最強盛的局面。

  戰(zhàn)國初,三晉配合,向外爭奪擴張,勢盛一時,其中尤以魏國最為強大,奪取的土地也最多,出現(xiàn)了魏獨霸中原之勢。其后,隨著各自圖謀本身擴張,三晉同盟也就瓦解了。如公元前381年,趙與楚聯(lián)合,大敗魏軍,魏、趙關(guān)系破裂。公元前370年(楚肅王十一年),魏武侯卒,公子瑩與公中緩爭立,魏國內(nèi)亂。第二年,公中緩奔趙,趙、韓聯(lián)合出兵干涉。趙國企圖殺公子瑩,立公子緩,割取魏地;韓國則企圖使“魏分為二”以弱魏。因兩國意見不合,韓、趙先后退兵,公子瑩遂立,是為魏惠王。接著,韓、趙與魏之間不斷爭戰(zhàn),三晉分裂進一步加深。

  三國同盟瓦解,魏國陷于孤立,發(fā)展一時受挫。這時,西面的秦國和東面的齊國也已經(jīng)開始強大起來了,魏與秦、齊的矛盾因而也就驟然突出尖銳化,和楚之間的矛盾則相對緩和了。秦自秦獻公進行了一些改革后,國力日強,開始向中原發(fā)展,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如公元前366年(楚宣王四年),秦敗韓、魏軍隊于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北)。公元前364年(楚宣王六年),秦又攻魏,大敗魏軍于石門(今陜西運城西南),斬首六萬。由于趙國來救,秦軍才退。當時各國震動,周天子(周顯王)專此致賀,秦獻公稱伯。第二年,秦又攻魏少梁(今陜西韓城西南)。公元前362年(楚宣王八年),魏相公叔座大敗韓、趙軍隊于澮水(今山西曲沃東)北岸,擒趙將樂祚,攻取趙地皮牟(今山西翼城東北)等地,威逼趙都邯鄲。秦獻公乘機派庶長國攻魏,在少梁大敗魏軍,生擒公叔痤,攻取了龐城(即繁龐,今陜西韓城東南)。魏雖然戰(zhàn)勝了韓、趙聯(lián)軍,卻被秦軍打得大敗。這一年,秦獻公卒,秦孝公立。秦孝公決心繼承秦獻公事業(yè),發(fā)憤圖強。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衛(wèi)鞅變法,國力進一步強盛起來。

  魏國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受韓、趙、秦包圍,現(xiàn)又新敗于秦,次年,即公元前361年(楚宣王九年),遷都于大梁(今河南開封市)(魏國何時遷都大梁,說法不一。此從《史記·魏世家》集解引古本《竹書紀年》。)]。魏惠王遷新都后,注意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繼續(xù)魏文、武侯事業(yè),魏國仍為中原強國。

  齊國自田氏取得政權(quán)后,國家相對穩(wěn)定。公元前357年(楚宣王十三年),齊桓公田午卒,子因齊立,是為齊威王。齊威王任鄒忌為相,進行政治改革,選拔人才,“齊國大治”《史記·田世家》。)],國力也強大起來了。這樣,隨著秦、齊的強盛,魏與秦、齊的關(guān)系必然緊張起來,并進而發(fā)生激烈的爭戰(zhàn)。

  公元前354年(楚宣王十六年),趙又攻衛(wèi),迫衛(wèi)朝趙。衛(wèi)原朝魏,魏即出兵救衛(wèi)攻趙,進圍邯鄲。秦乘機舉兵攻魏,在元里(今陜西澄成東南)斬首七千,攻取了少梁。接著,秦又攻韓,占上枳、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鄭東北),并在此筑城。秦國的勢力已伸入到韓、魏交界處。第二年,魏仍圍邯鄲不去,趙只得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孫臏率兵往救。田忌用孫臏策,進軍大梁。魏軍被迫回救大梁,與齊戰(zhàn)于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魏大敗,魏將龐涓被俘。此即著名的“桂陵之戰(zhàn)”(又稱“圍魏救趙”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役的勝利,與當時楚國出兵救趙,對魏國構(gòu)成威脅是分不開的。

  魏國受到西秦、東齊的打擊,一時陷入非常困窘的境地。它對楚國采取妥協(xié)政策,并未反擊,然后集中力量對付齊國,并攻占了趙都邯鄲。公元前352年(楚宣王十八年),齊聯(lián)合宋、衛(wèi)攻圍襄陵(今河南睢縣),魏惠王以韓國軍隊擊敗了齊等三國聯(lián)軍,齊國無奈,只得請楚將景舍出來調(diào)停,與魏國和解(《水經(jīng)·淮水注》引古本《竹書紀年》。)。次年,魏又歸還趙都邯鄲,迫趙盟于漳水之上,強迫泗上宋、魯?shù)仁T侯國來朝。

  魏與齊、趙媾和結(jié)盟后,即全力西向擊秦。公元前350年(楚宣王二十年),魏舉兵攻秦,圍定陽(今陜西延安東),迫使秦孝公在彤(今陜西華縣西南)與魏惠王相會和好。

  魏惠王與齊、趙、秦修好,聲勢盛極一時,“乘夏車,稱夏王”(《戰(zhàn)國策·秦策四》。)],儼然以天子自居。公元前346年(楚宣王二十四年),魏會韓攻楚,取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公元前344年(楚宣王二十六年),魏惠王召集宋、衛(wèi)、魯?shù)葒鴷诜隄桑ń窈幽祥_封市南),秦亦派公子少官與會。會后,魏領(lǐng)諸侯朝見周天子。

  逢澤之會是魏惠王稱霸之舉,會后即出兵攻伐未與會的韓國(據(jù)楊寬《戰(zhàn)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7月第2版)考訂,逢澤之會是魏國使用壓力召開的,故遭到韓國等大國的抵制。參見《戰(zhàn)國策·韓策三》、《韓非子·說林上》。)。公元前342年(楚宣王二十八年),魏又攻韓,韓敗,向齊求救。齊以田忌、田嬰為將,以孫臏為軍師,攻魏救韓。魏以太子申、龐涓為將,率十萬眾迎戰(zhàn)。孫臏用“減灶誘敵”之計,制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誘魏軍至馬陵(今山東范陽西南),遭到齊軍伏擊,魏軍大敗,太子申被俘,龐涓自刎(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戰(zhàn),龐涓被擒,可能后被齊釋放回魏國,再度為將,故參與馬陵之戰(zhàn),失敗自刎。參見楊寬《戰(zhàn)國史》。)。從此,魏國轉(zhuǎn)衰。第二年,齊、秦、趙乘魏之敗,分別攻魏之東、西、北鄙,魏對秦反攻,又敗績。公元前340年(楚宣王三十年),秦派衛(wèi)鞅率兵攻魏,魏使公子迎戰(zhàn),結(jié)果被衛(wèi)鞅誘執(zhí),魏國又一次大敗。魏惠王只得獻部分河西地與秦請和。衛(wèi)鞅因功被封于商(原名鄔,改名為商,今陜西商縣商洛鎮(zhèn)),故稱衛(wèi)鞅為商鞅(商君)。

  公元前339年(楚威王元年),秦又攻魏,敗魏于岸門(今山西河津南),魏將魏錯被俘。次年,秦孝公卒,商鞅被害,然商君雖死,秦法未敗,初立的秦惠文王仍派兵攻魏,進圍合陽(今陜西合陽東南)。

  自戰(zhàn)國初期魏國獨霸中原至戰(zhàn)國中前期魏國由強而衰的一百多年中,逐漸形成七強并立的局面。七強中,除燕國地處趙國東北,插足中原爭戰(zhàn)不多外,三晉間及三晉與齊、秦之間的矛盾與爭奪,一直極其尖銳復(fù)雜。其中先強之魏與后來日強的齊、秦的爭戰(zhàn)尤為激烈。舉足輕重的楚國,面臨如此復(fù)雜形勢,始終持鄭重穩(wěn)妥方針,實行積極的休兵息民策略,既不輕率出動,又伺機進擊,顯示出一個大國強國十分穩(wěn)重的態(tài)勢,這也正是楚宣、威王的精明老練之處?!稇?zhàn)國策·魏策二》記魏因在馬陵之戰(zhàn)中為齊敗,魏惠王要舉兵報復(fù),魏相惠施不同意,說:今戰(zhàn)不勝,國無守戰(zhàn)之備,王又欲悉起而攻齊,此非臣之謂也。王若欲報齊乎,則不如因變服折節(jié)而朝齊,楚王必怒矣。王游人而合其斗,則楚必伐齊。以休楚而伐罷齊,則必為楚禽矣。是王以楚毀齊也。

  這里說的“休楚”,即指楚在內(nèi)息民,對外休兵,保持實力,伺機出擊。這里說的“以楚毀齊”,說明楚國強盛,舉足輕重。楚國一直是一個大國強國,吳起變法時又強化了軍隊,并非無力量出擊。當時中原各國對楚國是極其重視的,“好用兵而甚務(wù)名,終為齊患者,必楚也”(《戰(zhàn)國策·魏策二》),除了魏國偶而來犯外,一般都不敢對楚國輕舉妄動。所以惠施所謂“休楚”與“以楚毀齊”,是很符合楚國當時實際的,反映了楚國自楚肅王以來,一直采取休兵自重和伺機進取的策略,保持了一個大國強國的地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