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ǘ┪幕艣r 一、文字 西夏建國時,夏景宗元昊和野利仁榮等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稱“國書”。野利仁榮演繹為十二卷,是西夏最早的一部字書。西夏文模仿漢字,字形方整。字體也有草書、隸書、篆書。文字結(jié)構(gòu)有全、左、右、干、頭、下等區(qū)別。字體的創(chuàng)制,多用漢字六書的會意法。如閃為電傍、霹傍。也有以類相從法,如屬于絲織品的字自成一類。西夏文中還有時直接借用漢字,如圣字,字義和讀音都作圣。但西夏文字多用左撇,無直鉤,這又與漢字不同。西夏文字的創(chuàng)制,是夏國進入階級社會,建立國家的一個標志,同時也為夏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西夏國書創(chuàng)制后,公私文書都用國書書寫,但漢字仍在夏國通行。夏國給宋朝的文書,多用西夏文和漢文并列書寫。夏國鑄造的錢幣也有國書和漢字兩種文字。惠宗秉常時鑄造的天賜寶錢、大安寶錢都是兩種字同時并列,以利于在各民族間流通?,F(xiàn)存西夏碑刻,如一○九四年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漢字同時并列刻石。西夏國內(nèi),漢族居民和黨項族居民長期共處,兩種文字同時通行,也有利于相互學習。骨勒茂才在《番漢合時掌中珠序》中說:“不學番語,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情。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惫抢彰趴吹搅它h項人和漢人互通語言文字的重要,提倡相互學習,以增進彼此的了解。這個見解是極可珍貴的。
《番漢合時掌中珠》的一頁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印本字書《雜字》兩頁 二、語文著述 隨著西夏文字的廣泛應用,西夏學者編纂了多種說明西夏字聲韻、字義和結(jié)構(gòu)的書籍?!兑敉肥前绰暸帕械淖謪R,仿《切韻》的九音分類編輯,收入六千余字?!段迓暻许崱肪幣排c《音同》一樣,是仿司馬光的《切韻指掌圖》編纂的西夏字韻表。《文海雜類》也是按聲排列的字典,每一字下都有解釋,分別說明字體構(gòu)成、字義、發(fā)音。《文?!返膬?nèi)容與《文海雜類》一樣,但它是一種仿照《廣韻》按韻排列的字典。梁義禮編的《義同一類》屬于另一種類型,是一部大型的同義語字典。還有一種按字形和概念分類排列的字匯,如《雜字》、《三才雜字》等,書中分天、地、人三部,以下再分小類,如“地”部分牛、羊、男服、女服、山、河海、寶、絲……等,這類字書收編字數(shù)不多,沒有解釋。元昊曾命人譯《爾雅》、《四言雜字》供番學之用??赡苓@些書是《四言雜字》一類的西夏字識字讀本。另有一種字書名《要集》,每字下注有漢義,用西夏字表漢字音,兼有幫助學習漢文的用途。
一一九○年,骨勒茂才編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是一部西夏語漢語字典,也是按天地人“三才”分類,收編常用詞,用漢字注“國書”的音、義,又用“國書”注漢義所用字的音。漢字注音難以準確,《掌中珠》采用了反切法,同時旁注“合”(合口)“輕”(輕呼)等字以表示發(fā)音部位,說明編者力求審音精確,是一部優(yōu)良的夏漢字典。
三、漢文經(jīng)史的譯注和流傳 夏國儒學逐漸流行,主要依靠來自宋朝的經(jīng)書。夏國推行儒學,陸續(xù)將漢文經(jīng)書譯成西夏文字。額濟納夏黑水城出土的古書中,有《孝經(jīng)》、《論語》、《孟子》的西夏文譯本?!墩撜Z》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釋。還有一種無題書,內(nèi)容全是《禮記》、《左傳》、《周書》、《毛詩》的引文輯錄。
斡道沖八歲時以《尚書》考中童子科,年長后通曉五經(jīng),曾譯《論語注》,又作《解義》二十卷,稱《論語小義》。并著有《周易卜筮斷》一書(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四《西夏相斡公畫像贊》)。
夏景宗元昊自稱是“循拓跋之遠裔”,對元魏“為帝圖皇”的事業(yè)很為景慕。一○五五年,諒祚遣使者向宋購買史傳和佛經(jīng),宋朝“以史有東晉、元魏間事,不可示夷狄,只與佛書。”賜《大藏經(jīng)》。一○六二年,又向宋上表求太宗詩草隸書石本及《九經(jīng)》、《唐史》、《冊府元龜》。宋仁宗準予《九經(jīng)》。中原的史籍逐漸流入夏國。黑水城發(fā)現(xiàn)題名《十二國》的史書,是春秋時十二國歷史的西夏文譯本,可能譯自宋人的《十二國略史》(見戈爾巴捷娃、克恰諾夫:《西夏文抄本和刻本》)?,F(xiàn)存的《類林》一書,體制同《太平廣記》相近,可能原本是金人編的一種類書。
夏國是在不斷的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又很重視中原的兵書,現(xiàn)存的西夏文譯本有:《孫子兵法三注》、《六韜》、《黃石公三略》和諸葛亮的《新書》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楷模,吳兢的《貞觀政要》也部分譯成西夏文,稱為《貞觀要文》。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漢文人慶二年(一一四五年)日歷殘頁 四、律令、實錄和天文歷法 夏國自仁宗仁孝以后,隨著封建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發(fā)展,學術(shù)文化也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夏國自己編纂的系統(tǒng)的著述。
前引仁宗時編修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是仿照宋朝政書而編纂的一部二十冊的大書,是西夏政令的匯編。此后又編纂有《新法》。夏神宗遵頊光定二年(一二一二年)又編修《光定豬年新法》,大約是仿照宋朝續(xù)修編敕的辦法,陸續(xù)修訂。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西夏文寫本藥方殘頁夏仁宗時,也參照宋朝編修實錄的辦法,開始重視國史的修纂。斡道沖一家,即專掌夏國史,成為專門的官職。一一六一年,仁宗設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為學士。王僉為夏國歷朝實錄的總纂。羅世昌罷官后居家,曾為夏國“譜敘世次”。明人錢謙益《牧齋有學集》說:“慶陽李司寇家有西夏實錄”。大約資料都來自西夏官修實錄。
一一八三年,西夏編印了《圣立義海》一書,全書采取詩注形式,由簡短的格言編成。體例也是仿照漢籍的類書。
《掌中珠》列舉星象名稱甚多。在西夏字中,所謂“十一曜”、“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都有專名。說明天文歷法的研究受到重視?!短焓⒙闪睢份d有“大恒歷司”、“史卜院”等專管天文歷法的機構(gòu)?,F(xiàn)存的西夏歷書殘本也有好幾種。
諒祚時,西夏從宋朝得到醫(yī)書。黑水城發(fā)現(xiàn)的西夏字醫(yī)書殘本,有用紫苑(音晚W3n)制作丸藥的描述及其用法,有關(guān)于針刺療法的殘頁,有治馬的藥方等等。夏國還沒有專管醫(yī)療的醫(yī)人院。
五、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文化的交流 骨勒茂才說:“煩惱纏縛,逐物心動,以富為貴,爭名逐利”,這是夏國的普遍現(xiàn)象,因而佛教“六趣輪回,苦根無量”的說教,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用來進行欺騙的工具。德明“幼曉佛書”,元昊“曉浮圖學”。夏國統(tǒng)治地區(qū)過去大部分曾受吐蕃王朝管轄,留下不少寺院和僧侶,因此佛教很早就為人們普遍信奉。西夏建國前后,德明、元昊、諒祚、秉常曾多次向宋進馬換取《大藏經(jīng)》。一○四七年,元昊在興慶府東十五里役民夫建高臺寺和佛塔,俱高數(shù)十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jīng)》,并譯為國書。一○五五年,元昊后沒藏氏與諒祚又征發(fā)兵、民數(shù)萬,于興慶府西建承天寺,貯藏《大藏經(jīng)》。一○九五年,乾順大力修復因地震傾頹的涼州護國寺。一一○二年,又在甘州新建臥佛寺。這幾所大寺成為夏國佛教的中心。各地也陸續(xù)興建佛寺?!陡袘憽氛f:“釋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磎(音希x9)谷,村落坊聚,佛宇遺趾,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痹谥袝?、樞密以下的政府“次等司”中,有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護法功德司等高級機構(gòu),專管全國的宗教事務。
西夏刻佛經(jīng)本來黨項語接近吐蕃語,由于“國書”模仿漢字而并非采用藏文字母,兩種文字形式上差異很大,但仍能相互溝通。自秉常起,大量譯經(jīng),既用漢文佛經(jīng),也用藏文佛經(jīng)作底本。夏國境內(nèi)的吐蕃僧侶因翻譯和念誦的需要,以藏文字母替“國書”注音,后來發(fā)展為一種以藏文字母拼音的“新國書”,雖未經(jīng)西夏王朝正式認可,但民間已在流行。現(xiàn)存敦煌寫本《嵬名王傳》,就是用這種文字書寫的黨項民間傳說。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蝴蝶裝西夏文寫經(jīng) 吐蕃道是當時的西域通道之一,夏國完全控制了這條交通線,同吐蕃聯(lián)系日廣。仁孝時曾迎請朵隴地區(qū)的著名喇嘛都松欽巴。都松欽巴是元、明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本人雖未到夏國,但派遣弟子格西藏鎖布攜經(jīng)像來到?jīng)鲋?,同夏國建立了密切的?lián)系。后來粗布寺建塔,仁孝獻飾塔的金纓絡、金幢蓋(幢音床chu2ng),一直是這個寺院的“鎮(zhèn)塔之寶”。此后,吐蕃著名的教派如薩思迦、必力工瓦等都有僧徒住在夏國。成吉思汗滅夏后,很快就同烏思藏僧侶封建主建立聯(lián)系,并很快就臣服了他們,這也同在西夏境內(nèi)的吐蕃喇嘛有關(guān)。
九八四年,宋太宗派王延德出使高昌,自夏州啟程?!端问贰酚淉斊澋乩砦恢米鳌皷|至夏州九十日”,又說回鶻“往來皆經(jīng)夏國”??梢娝纬觞h項人就同回鶻有密切聯(lián)系。德明、元昊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的高昌回鶻、龜茲、于闐、黑韓國就只有通過西夏境才能到達中原。這不僅在過境時給夏國帶來經(jīng)濟上的好處,而且文化上也受回鶻等族的影響。甘、肅、瓜、沙等州本是回鶻人統(tǒng)治區(qū),所以回鶻也是夏國內(nèi)的民族之一。元昊起高臺寺,“廣延回鶻僧居之”。沒藏氏建承天寺,延請回鶻僧登座演經(jīng)。西夏有《金佛梵覺經(jīng)》,“系回鶻僧所演,歷二十年乃成”。
夏與遼文化也有交流。遼、夏都流傳佛教,夏國曾向遼進獻回鶻僧《金佛梵覺經(jīng)》和《貝多葉經(jīng)》。
六、文學與藝術(shù) 夏國文學中,詩歌有乾順所作《靈芝歌》。宗室仁忠、仁禮都通蕃、漢學,善歌詠?,F(xiàn)存的西夏文著作中,有無題的宮庭贊美詩殘本。五言詩《新集金碎掌直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字組成,類似漢族的《千字文》。此外,還有各種體裁的詩,可惜大多充斥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說教的內(nèi)容。西夏韻書和表很多,說明寫詩的人不少,需要借此參考。夏國的散文比較質(zhì)樸。遵頊“博通群書”,樞密都承旨蘇寅孫“少力學,善屬文”,吏部尚書權(quán)鼎雄以文學著名。梁德養(yǎng)編《新集錦合辭》,是一種現(xiàn)存的西夏諺語和格言集。宣德郎李師白兩次出使金國,著《奉使日記》三卷,詳記金朝民風土俗。
諒祚曾派使臣,向宋朝請要伶官、工匠,又要求買戲劇服裝和化裝品,可見戲劇已在夏國流傳(司馬光:《涑水記聞》等)。黑水城曾發(fā)現(xiàn)戲劇底本《劉知遠諸宮調(diào)》,是金平陽刻本,說明金諸宮調(diào)已傳入夏國。
西夏的樂器有鼓、琵琶、笛、箜篌等。唐僖宗時,賜拓拔思恭鼓吹全部。德明臣宋,律度聲音,遵依宋制。元昊反對唐、宋的縟節(jié)繁音,大概是采用黨項本族的音樂。仁孝時,使樂官李元儒采漢族樂書,參照夏國制度,增修新律,賜名“鼎新”。夏政府中還有番、漢樂人院的專門機構(gòu)。蒙古滅夏后,即征用西夏舊樂。黑水城出土物中有西夏樂器和樂舞形象,說明西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繪畫,夏國也有一定成就。元昊善繪畫。黑水城曾發(fā)現(xiàn)風景畫稿,風格與宋院畫相同。
西夏王陵出土石刻盤龍柱 西夏王陵出土竹雕西夏在與各族交流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吐蕃、回鶻等各族人民,也通過西夏加強了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聯(lián)系。在這一時期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夏國的作用是值得重視的。
傳入西夏的金刻《劉知遠諸宮調(diào)》書影
西夏國書創(chuàng)制后,公私文書都用國書書寫,但漢字仍在夏國通行。夏國給宋朝的文書,多用西夏文和漢文并列書寫。夏國鑄造的錢幣也有國書和漢字兩種文字。惠宗秉常時鑄造的天賜寶錢、大安寶錢都是兩種字同時并列,以利于在各民族間流通?,F(xiàn)存西夏碑刻,如一○九四年涼州護國寺感應塔碑,也是西夏字和漢字同時并列刻石。西夏國內(nèi),漢族居民和黨項族居民長期共處,兩種文字同時通行,也有利于相互學習。骨勒茂才在《番漢合時掌中珠序》中說:“不學番語,則豈和番人之眾。不會漢語,則豈入漢人之情。番有智者,漢人不敬;漢有賢士,番人不崇;若此者,由語言不通故也?!惫抢彰趴吹搅它h項人和漢人互通語言文字的重要,提倡相互學習,以增進彼此的了解。這個見解是極可珍貴的。
《番漢合時掌中珠》的一頁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印本字書《雜字》兩頁 二、語文著述 隨著西夏文字的廣泛應用,西夏學者編纂了多種說明西夏字聲韻、字義和結(jié)構(gòu)的書籍?!兑敉肥前绰暸帕械淖謪R,仿《切韻》的九音分類編輯,收入六千余字?!段迓暻许崱肪幣排c《音同》一樣,是仿司馬光的《切韻指掌圖》編纂的西夏字韻表。《文海雜類》也是按聲排列的字典,每一字下都有解釋,分別說明字體構(gòu)成、字義、發(fā)音。《文?!返膬?nèi)容與《文海雜類》一樣,但它是一種仿照《廣韻》按韻排列的字典。梁義禮編的《義同一類》屬于另一種類型,是一部大型的同義語字典。還有一種按字形和概念分類排列的字匯,如《雜字》、《三才雜字》等,書中分天、地、人三部,以下再分小類,如“地”部分牛、羊、男服、女服、山、河海、寶、絲……等,這類字書收編字數(shù)不多,沒有解釋。元昊曾命人譯《爾雅》、《四言雜字》供番學之用??赡苓@些書是《四言雜字》一類的西夏字識字讀本。另有一種字書名《要集》,每字下注有漢義,用西夏字表漢字音,兼有幫助學習漢文的用途。
一一九○年,骨勒茂才編的《番漢合時掌中珠》是一部西夏語漢語字典,也是按天地人“三才”分類,收編常用詞,用漢字注“國書”的音、義,又用“國書”注漢義所用字的音。漢字注音難以準確,《掌中珠》采用了反切法,同時旁注“合”(合口)“輕”(輕呼)等字以表示發(fā)音部位,說明編者力求審音精確,是一部優(yōu)良的夏漢字典。
三、漢文經(jīng)史的譯注和流傳 夏國儒學逐漸流行,主要依靠來自宋朝的經(jīng)書。夏國推行儒學,陸續(xù)將漢文經(jīng)書譯成西夏文字。額濟納夏黑水城出土的古書中,有《孝經(jīng)》、《論語》、《孟子》的西夏文譯本?!墩撜Z》和《孟子》都有西夏人自己作的注釋。還有一種無題書,內(nèi)容全是《禮記》、《左傳》、《周書》、《毛詩》的引文輯錄。
斡道沖八歲時以《尚書》考中童子科,年長后通曉五經(jīng),曾譯《論語注》,又作《解義》二十卷,稱《論語小義》。并著有《周易卜筮斷》一書(虞集:《道園學古錄》卷四《西夏相斡公畫像贊》)。
夏景宗元昊自稱是“循拓跋之遠裔”,對元魏“為帝圖皇”的事業(yè)很為景慕。一○五五年,諒祚遣使者向宋購買史傳和佛經(jīng),宋朝“以史有東晉、元魏間事,不可示夷狄,只與佛書。”賜《大藏經(jīng)》。一○六二年,又向宋上表求太宗詩草隸書石本及《九經(jīng)》、《唐史》、《冊府元龜》。宋仁宗準予《九經(jīng)》。中原的史籍逐漸流入夏國。黑水城發(fā)現(xiàn)題名《十二國》的史書,是春秋時十二國歷史的西夏文譯本,可能譯自宋人的《十二國略史》(見戈爾巴捷娃、克恰諾夫:《西夏文抄本和刻本》)?,F(xiàn)存的《類林》一書,體制同《太平廣記》相近,可能原本是金人編的一種類書。
夏國是在不斷的戰(zhàn)爭中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又很重視中原的兵書,現(xiàn)存的西夏文譯本有:《孫子兵法三注》、《六韜》、《黃石公三略》和諸葛亮的《新書》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被歷代統(tǒng)治者奉為楷模,吳兢的《貞觀政要》也部分譯成西夏文,稱為《貞觀要文》。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漢文人慶二年(一一四五年)日歷殘頁 四、律令、實錄和天文歷法 夏國自仁宗仁孝以后,隨著封建經(jīng)濟關(guān)系的發(fā)展,學術(shù)文化也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陸續(xù)出現(xiàn)了夏國自己編纂的系統(tǒng)的著述。
前引仁宗時編修的《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是仿照宋朝政書而編纂的一部二十冊的大書,是西夏政令的匯編。此后又編纂有《新法》。夏神宗遵頊光定二年(一二一二年)又編修《光定豬年新法》,大約是仿照宋朝續(xù)修編敕的辦法,陸續(xù)修訂。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西夏文寫本藥方殘頁夏仁宗時,也參照宋朝編修實錄的辦法,開始重視國史的修纂。斡道沖一家,即專掌夏國史,成為專門的官職。一一六一年,仁宗設立翰林學士院,以王僉、焦景顏為學士。王僉為夏國歷朝實錄的總纂。羅世昌罷官后居家,曾為夏國“譜敘世次”。明人錢謙益《牧齋有學集》說:“慶陽李司寇家有西夏實錄”。大約資料都來自西夏官修實錄。
一一八三年,西夏編印了《圣立義海》一書,全書采取詩注形式,由簡短的格言編成。體例也是仿照漢籍的類書。
《掌中珠》列舉星象名稱甚多。在西夏字中,所謂“十一曜”、“黃道十二宮”、“二十八宿”都有專名。說明天文歷法的研究受到重視?!短焓⒙闪睢份d有“大恒歷司”、“史卜院”等專管天文歷法的機構(gòu)?,F(xiàn)存的西夏歷書殘本也有好幾種。
諒祚時,西夏從宋朝得到醫(yī)書。黑水城發(fā)現(xiàn)的西夏字醫(yī)書殘本,有用紫苑(音晚W3n)制作丸藥的描述及其用法,有關(guān)于針刺療法的殘頁,有治馬的藥方等等。夏國還沒有專管醫(yī)療的醫(yī)人院。
五、佛教的傳播與民族文化的交流 骨勒茂才說:“煩惱纏縛,逐物心動,以富為貴,爭名逐利”,這是夏國的普遍現(xiàn)象,因而佛教“六趣輪回,苦根無量”的說教,就成為統(tǒng)治階級用來進行欺騙的工具。德明“幼曉佛書”,元昊“曉浮圖學”。夏國統(tǒng)治地區(qū)過去大部分曾受吐蕃王朝管轄,留下不少寺院和僧侶,因此佛教很早就為人們普遍信奉。西夏建國前后,德明、元昊、諒祚、秉常曾多次向宋進馬換取《大藏經(jīng)》。一○四七年,元昊在興慶府東十五里役民夫建高臺寺和佛塔,俱高數(shù)十丈,貯藏宋朝所贈《大藏經(jīng)》,并譯為國書。一○五五年,元昊后沒藏氏與諒祚又征發(fā)兵、民數(shù)萬,于興慶府西建承天寺,貯藏《大藏經(jīng)》。一○九五年,乾順大力修復因地震傾頹的涼州護國寺。一一○二年,又在甘州新建臥佛寺。這幾所大寺成為夏國佛教的中心。各地也陸續(xù)興建佛寺?!陡袘憽氛f:“釋教尤所崇奉,近自畿甸,遠及荒要,山林磎(音希x9)谷,村落坊聚,佛宇遺趾,只椽片瓦,但仿佛有存者,無不必葺?!痹谥袝?、樞密以下的政府“次等司”中,有僧眾功德司、出家功德司、護法功德司等高級機構(gòu),專管全國的宗教事務。
西夏刻佛經(jīng)本來黨項語接近吐蕃語,由于“國書”模仿漢字而并非采用藏文字母,兩種文字形式上差異很大,但仍能相互溝通。自秉常起,大量譯經(jīng),既用漢文佛經(jīng),也用藏文佛經(jīng)作底本。夏國境內(nèi)的吐蕃僧侶因翻譯和念誦的需要,以藏文字母替“國書”注音,后來發(fā)展為一種以藏文字母拼音的“新國書”,雖未經(jīng)西夏王朝正式認可,但民間已在流行。現(xiàn)存敦煌寫本《嵬名王傳》,就是用這種文字書寫的黨項民間傳說。
甘肅武威發(fā)現(xiàn)蝴蝶裝西夏文寫經(jīng) 吐蕃道是當時的西域通道之一,夏國完全控制了這條交通線,同吐蕃聯(lián)系日廣。仁孝時曾迎請朵隴地區(qū)的著名喇嘛都松欽巴。都松欽巴是元、明盛行的哈立麻教派的初祖,他本人雖未到夏國,但派遣弟子格西藏鎖布攜經(jīng)像來到?jīng)鲋?,同夏國建立了密切的?lián)系。后來粗布寺建塔,仁孝獻飾塔的金纓絡、金幢蓋(幢音床chu2ng),一直是這個寺院的“鎮(zhèn)塔之寶”。此后,吐蕃著名的教派如薩思迦、必力工瓦等都有僧徒住在夏國。成吉思汗滅夏后,很快就同烏思藏僧侶封建主建立聯(lián)系,并很快就臣服了他們,這也同在西夏境內(nèi)的吐蕃喇嘛有關(guān)。
九八四年,宋太宗派王延德出使高昌,自夏州啟程?!端问贰酚淉斊澋乩砦恢米鳌皷|至夏州九十日”,又說回鶻“往來皆經(jīng)夏國”??梢娝纬觞h項人就同回鶻有密切聯(lián)系。德明、元昊控制了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的高昌回鶻、龜茲、于闐、黑韓國就只有通過西夏境才能到達中原。這不僅在過境時給夏國帶來經(jīng)濟上的好處,而且文化上也受回鶻等族的影響。甘、肅、瓜、沙等州本是回鶻人統(tǒng)治區(qū),所以回鶻也是夏國內(nèi)的民族之一。元昊起高臺寺,“廣延回鶻僧居之”。沒藏氏建承天寺,延請回鶻僧登座演經(jīng)。西夏有《金佛梵覺經(jīng)》,“系回鶻僧所演,歷二十年乃成”。
夏與遼文化也有交流。遼、夏都流傳佛教,夏國曾向遼進獻回鶻僧《金佛梵覺經(jīng)》和《貝多葉經(jīng)》。
六、文學與藝術(shù) 夏國文學中,詩歌有乾順所作《靈芝歌》。宗室仁忠、仁禮都通蕃、漢學,善歌詠?,F(xiàn)存的西夏文著作中,有無題的宮庭贊美詩殘本。五言詩《新集金碎掌直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字組成,類似漢族的《千字文》。此外,還有各種體裁的詩,可惜大多充斥了儒家和佛教的道德說教的內(nèi)容。西夏韻書和表很多,說明寫詩的人不少,需要借此參考。夏國的散文比較質(zhì)樸。遵頊“博通群書”,樞密都承旨蘇寅孫“少力學,善屬文”,吏部尚書權(quán)鼎雄以文學著名。梁德養(yǎng)編《新集錦合辭》,是一種現(xiàn)存的西夏諺語和格言集。宣德郎李師白兩次出使金國,著《奉使日記》三卷,詳記金朝民風土俗。
諒祚曾派使臣,向宋朝請要伶官、工匠,又要求買戲劇服裝和化裝品,可見戲劇已在夏國流傳(司馬光:《涑水記聞》等)。黑水城曾發(fā)現(xiàn)戲劇底本《劉知遠諸宮調(diào)》,是金平陽刻本,說明金諸宮調(diào)已傳入夏國。
西夏的樂器有鼓、琵琶、笛、箜篌等。唐僖宗時,賜拓拔思恭鼓吹全部。德明臣宋,律度聲音,遵依宋制。元昊反對唐、宋的縟節(jié)繁音,大概是采用黨項本族的音樂。仁孝時,使樂官李元儒采漢族樂書,參照夏國制度,增修新律,賜名“鼎新”。夏政府中還有番、漢樂人院的專門機構(gòu)。蒙古滅夏后,即征用西夏舊樂。黑水城出土物中有西夏樂器和樂舞形象,說明西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繪畫,夏國也有一定成就。元昊善繪畫。黑水城曾發(fā)現(xiàn)風景畫稿,風格與宋院畫相同。
西夏王陵出土石刻盤龍柱 西夏王陵出土竹雕西夏在與各族交流中,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化。吐蕃、回鶻等各族人民,也通過西夏加強了同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聯(lián)系。在這一時期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歷史文化的過程中,夏國的作用是值得重視的。
傳入西夏的金刻《劉知遠諸宮調(diào)》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