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

(四)抗戰(zhàn)與投降的斗爭

中國通史 作者:范文瀾 撰


  (四)抗戰(zhàn)與投降的斗爭 高宗統(tǒng)治集團殘酷地鎮(zhèn)壓了農(nóng)民起義。但是農(nóng)民群眾此仆彼起的英勇斗爭,顯示了自己的強大力量。它明確地告訴了人們:如果金兵南侵,南宋小朝廷再要投降逃跑,就難免被人民群眾的巨掌所葬埋。

  高宗集團一味妥協(xié)茍安的政策,并不能阻止金朝的繼續(xù)南侵。劉豫傀儡政權“大齊”建立后,金朝一面支持劉豫南侵宋朝,一面繼續(xù)派出金兵南下侵掠。在這樣的形勢下,南宋王朝是抗戰(zhàn)還是投降,仍然是擺在高宗統(tǒng)治集團面前的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朝廷中形成以岳飛等為代表的抗戰(zhàn)派和以秦檜為代表的投降派,進行了反復的斗爭。

  在以偏安東南為既定國策的高宗集團統(tǒng)治下,南宋抗戰(zhàn)與投降的過程大致是:當著金、齊發(fā)動南侵,戰(zhàn)爭威脅到南宋的統(tǒng)治時,高宗不得不任用抗戰(zhàn)派抵抗敵兵;當著抗敵獲勝,將領們權勢增強,而金朝又采取“以和議佐攻戰(zhàn)”來誘降時,高宗就又信用投降派屈膝求和;南宋的屈辱招致金兵的再度南侵,高宗被迫再次起用抗戰(zhàn)派將領;抗戰(zhàn)派再度抗敵獲勝,高宗和投降派就又在勝利形勢下,再來求降。自高宗遷都臨安以來的約三十年間,伴隨著宋、金斗爭和南宋王朝內(nèi)部斗爭的發(fā)展,南宋王朝大體經(jīng)歷了抗戰(zhàn)——投降——再抗戰(zhàn)——再投降這樣一個歷史過程。

   一、保衛(wèi)川陜和收復襄陽的勝利 從一一三三年到一一三六年的三年間,金朝南侵軍一面在川陜地區(qū)繼續(xù)向南宋進攻,一面支持劉豫的齊國從中原地區(qū)南下,同南宋展開激戰(zhàn)。吳玠軍打退金軍,保衛(wèi)了川陜。岳飛軍戰(zhàn)敗金、齊,取得了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

  川陜之戰(zhàn)——金宗弼軍自和尚原之戰(zhàn)敗退后,金朝又派撒離合屯兵鳳翔,與宋吳玠軍對峙。紹興三年(一一三三年)正月,撒離合繞開和尚原,率主力東進,攻下金州,沿漢水西上,進攻興元,宋王彥軍敗走。知興元府劉子羽派統(tǒng)制田晟帶兵據(jù)守金州石泉縣西的饒風關,向吳玠告急。吳玠親自領兵從鳳州河池縣啟程,日夜行三百里,在金軍到達前,趕到饒風關,會合王彥軍及抗金義軍一萬三千人守關。金軍沒有料到吳玠軍來得這樣快,趕忙發(fā)動猛攻。攻關六晝夜不能下。吳玠部下一個將官叛變,向金軍告密,金軍從小道繞到饒風關后,兩面夾擊,宋軍只好撤退。饒風關失守。王彥退守達州,吳玠退守仙人關,劉子羽退守潭毒山。金軍到川陜界上的金牛鎮(zhèn),不見宋軍蹤影,懷疑有埋伏,不敢深入,退軍興元,然后又從斜谷撤退。吳玠派兵追襲,金軍大敗,死亡一千多人,喪失了全部輜重。劉子羽趁勢進兵,收復興元、洋州等地,王彥收復金州等地,全部恢復了戰(zhàn)前局面。宋軍在川陜保衛(wèi)戰(zhàn)中取得了勝利。

  一一三四年二月,宗弼、撒離合又協(xié)同齊國的劉夔率十萬騎兵從寶雞入侵仙人關。吳玠軍萬人在殺金坪抵御。吳玠領兵由七方關急援,轉戰(zhàn)七晝夜,與吳玠合兵。三月,金兵進攻關隘,身披重鎧,用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玠督軍死戰(zhàn),矢下如雨,金兵死尸層層堆積。撒離合改用火攻,又被宋統(tǒng)領姚仲設法撲滅。吳玠派統(tǒng)制楊政、統(tǒng)領田晟率軍出擊,戰(zhàn)場上火炬照亮了群山,戰(zhàn)鼓聲震動天地。次日夜間,吳玠又派統(tǒng)領王喜、王武率勇敢戰(zhàn)士,分紫、白兩色旗幟殺入金營,宋軍全力奮戰(zhàn),金軍不支,連夜撤走,退守鳳翔。吳玠、吳玠軍奮勇戰(zhàn)斗,又一次勝利地保衛(wèi)了川陜。吳玠升任川陜宣撫副使,又乘勝收復鳳、秦、隴諸州。

  收復襄陽——中原戰(zhàn)場上,宋、齊間不斷發(fā)生小規(guī)模戰(zhàn)事。一一三三年二月,襄陽鎮(zhèn)撫使李橫會合右武大夫牛皋等收復潁昌。劉豫派宋朝叛將李成率二萬人迎戰(zhàn),又向金朝求救兵。金宗弼領大軍來侵,李橫敗退,襄陽、潁昌失守。五月,高宗下令沿邊諸將不得“侵犯齊界”,派韓肖胄等去金朝求和。十一月,韓肖胄回朝,金使李永壽來宋,要挾宋朝歸還齊俘虜和在東南的西北士民,并要求以長江為界,把江北地方全部給劉豫。金使的無理要求,激起宋朝抗戰(zhàn)派將士的憤怒。廣州一個監(jiān)管鹽稅的官員吳紳上書,請高宗親征,討伐劉豫。殿中侍御史常同對高宗說:“先振國威,則和戰(zhàn)常在我。若一意議和,則和戰(zhàn)常在彼?!薄拔绰劧f兵而畏人者也”。岳飛建議出兵,收復襄陽六郡,恢復中原。岳飛收復建康后,被任命為通、泰州鎮(zhèn)撫使,守衛(wèi)長江下游。在一一三一年到一一三三年兩年多的時間中,岳飛忠實地執(zhí)行南宋王朝“蕩清內(nèi)寇”的使命,轉戰(zhàn)湘贛間,討伐李成等盜軍,又殘酷地鎮(zhèn)壓了虔州和吉州等地的農(nóng)民起義,因而得到高宗的賞識和信任。高宗親自召見岳飛,特賜“精忠岳飛”的軍旗,提升他為鎮(zhèn)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駐軍江州。岳飛連續(xù)上疏,建議出兵北上,進取襄樊。岳飛的建議得到宰相朱勝非和參知政事趙鼎的支持。趙鼎薦任岳飛為統(tǒng)帥。牛皋進見高宗,說“劉豫必滅,中原可復”,受命率部去江州,歸岳飛指揮。

  高宗迫于形勢,不得不派岳飛出兵抗戰(zhàn),但仍然無意恢復中原。在岳飛出兵前,就先規(guī)定了種種限制。南宋朝廷用“三省樞密院同奉圣旨”的名義,向岳飛明確規(guī)定:只準“收復襄陽府、唐、鄧、隨、郢州、信陽軍六郡地土”,“不得輒出上件州軍界分”。敵軍“若逃遁出界,不須遠追”;“亦不得張皇事勢,夸大過當,或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之類,卻致引惹”。還規(guī)定:事畢,大軍復回江上屯駐。

  一一三四年五月,岳飛接受了新任命給他的鎮(zhèn)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兼黃復州漢陽軍德安府制置使等本兼各職,率領大軍,浩浩蕩蕩地出發(fā)了。岳飛命令軍士,所過各處,不準殘害民眾,不準侵犯禾稼。渡江時,他在船上對幕僚們說:“飛不擒賊,不再渡江!”岳飛軍旗開得勝,一舉攻下郢州,齊守將京超自殺。岳軍兵分兩路:張憲、徐慶分兵攻隨州,岳飛親率大軍直趨襄陽,軍聲大振。齊將李成出襄陽四十里迎戰(zhàn),岳飛看到李成列陣后,說:“步兵利險阻,騎兵利平曠,李成左列騎兵于江岸,右列步兵于平地,兵雖多至十萬,有什么用呢?”舉鞭命王貴以長槍步卒攻擊李成的騎兵,命牛皋領騎兵攻擊李成的步兵。李成軍大敗,死傷無數(shù),李成夜中逃跑,岳飛順利收復襄陽。隨后又派牛皋增援張憲、徐慶,很快攻克隨州,生擒齊將王嵩,俘虜五千人。李成自襄陽敗退后,又糾集兵馬與金軍匯合,在鄧州西北列寨三十幾所,準備與宋軍決戰(zhàn)。岳飛把軍隊分成幾支,發(fā)動突襲和兩面夾擊,把李成軍再次擊潰,一鼓作氣連續(xù)收復了鄧州、唐州和信陽軍。這年七月,岳飛便完全按照預定的計劃,勝利地收復了襄陽等六郡,屯兵鄂州。

  捷報傳來,整個臨安轟動了。高宗慨嘆說:“不知他能破敵立功到如此地步!”隨即升任岳飛為清遠軍節(jié)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統(tǒng)轄襄陽府路。不久又晉封為武昌開國侯。宋朝建國以來,作為最高榮譽官銜的節(jié)度使,從來不輕易授人。這時南宋帶節(jié)度使銜的,也只有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個大將。幾年前,還是個普通軍官(統(tǒng)制)的岳飛,還只三十二歲,便建節(jié)封侯,這在宋朝的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但是,這時的岳飛卻把功名看作塵土,念念不忘的是乘勝收復中原。他在鄂州作《黃鶴樓》詞說:“何日請纓提勁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渡黃河,北上抗敵,一直是岳飛的高遠理想。但這就和高宗茍安東南的國策處在了相矛盾的境地。岳飛直上青云,功高位顯,也開始陷入了高宗統(tǒng)治集團的疑忌之中。打退金、齊——一一三四年九月,金朝又糾合劉豫,發(fā)兵南侵。金兵五萬,由宗弼等率領,齊兵由劉豫子劉麟率領。金、齊兵繞開岳飛和吳玠的防區(qū),自泗州和楚州兩地渡淮南侵。知楚州樊序棄城逃走,淮東宣撫使韓世忠自承州退守鎮(zhèn)江。高宗得報,驚惶失措,又和投降派朝臣議論著逃跑避難。宰相趙鼎(一一三四年任相)和參知政事沈與求等都勸高宗“御駕親征”。高宗倉促間派劉光世、韓世忠、張俊分別率軍赴建康、揚州、當涂防守。

  宋軍將士奮勇殺敵。十月,金兵進至揚州大儀鎮(zhèn),韓世忠軍迎哉。金兵大敗,將官撻也被擒。韓軍前軍統(tǒng)制解元和部將成閔在承州敗金兵。韓世忠大軍追至淮水,金軍潰敗而逃。韓軍進駐楚州。

  十月,金兵主力侵犯淮西。十二月初,宋廬州軍敗,退守城內(nèi)。岳飛部受命來援。牛皋、徐慶在廬州城外擊敗金兵,追襲三十余里,金兵敗走。

  金、齊兵在淮東、淮西連續(xù)被挫敗,便在這年年底收兵而去。

  金兵退后,一一三五年二月,趙鼎、張浚分任左、右相。高宗命張浚、岳飛領兵鎮(zhèn)壓了楊太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隊伍。事過之后,張?;爻?,又向高宗建議,北伐劉豫,恢復中原。

  一一三六年二月,張浚以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事的身分,召各路將領到平江府集議北伐。議定由韓世忠軍出楚州攻淮陽,劉光世屯合肥,張俊屯盱眙,岳飛駐襄陽,作進取中原的準備。

  岳飛軍受命,進駐襄陽,八月間出征。前鋒軍順利攻占了虢州盧氏縣城,又收復了長水縣。十一月,岳軍王貴、董先、牛皋等部在唐州北大敗齊兵,進抵蔡州境內(nèi),距離東京不遠了。蔡州齊兵防守堅固。岳飛向朝廷請示進止,高宗回答說:“兵家不慮勝,惟慮敗,萬一小跌,不知如何!”下詔要岳飛回師。岳飛奉詔退兵,敵軍來追。岳飛又乘勢在唐州山林內(nèi)設下伏兵,出其不意,圍殲敵人的追兵,生擒敵兵幾千人、戰(zhàn)馬三千匹,獲得大勝利。岳飛和部屬們議論著,總有一天要打到金朝的巢穴,“直抵黃龍,與諸君痛飲!”但岳飛軍仍不得不奉命退守鄂州。岳飛在鄂州“仰天長嘯,壯懷激烈”,吟成一曲傳誦的歌詞《滿江紅》。岳飛在詞中慨嘆“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向往著“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侍從頭,收拾舊山河”。岳飛出兵節(jié)節(jié)獲勝,北上抗敵的意志越來越高昂,和高宗茍安東南的國策,矛盾也越來越大了。

  劉豫傀儡政權見張浚部署北伐,岳飛出征,便趕忙向金朝求救。這時,金太宗已在一一三五年死去,完顏亶(金熙宗。亶音但d4n)繼位,對劉豫置之不理。劉豫不得不孤注一擲,傾巢而出。一一三六年九月,發(fā)大兵出擊。兵分三路:中路劉麟一軍,經(jīng)壽春,攻廬州;東路劉猊(音泥ní)一軍,出渦口,攻定遠,兵鋒直指宣、徽二州;西路宋朝的叛將孔彥舟一軍,由光州,攻六安。東路軍至淮東,被韓世忠軍阻擋,退回順昌府;西路軍攻光州不能下。只有進攻廬州的劉麟中路軍渡過淮水到達壽春、濠州之間,劉光世放棄廬州。

  張浚部署軍事后,請高宗進駐建康。高宗到平江府,開始猶豫躊躇,宰相趙鼎和簽書樞密院事折彥質(zhì)等從而提出“皇帝回鑾”的建議。劉光世得到折彥質(zhì)的支持,自廬州退保當涂。張浚從前線歸來,竭力反對,請高宗寫御筆軍令“有不用命,當依軍法從事”,急令劉光世回廬州抗敵。劉光世被迫回軍,劉麟的齊軍正向廬州殺來。兩軍相遇。劉光世部將王德、酈瓊(酈音麗l@)部在淮河南岸霍丘附近大敗齊兵,劉麟敗退。張浚派楊沂中部援淮西,在藕塘大敗齊劉猊軍,齊兵紛紛投降。楊沂中與王德部合兵追擊劉麟至南壽春,劉麟大敗而逃。圍攻光州的孔彥舟聽說主力軍敗,也慌忙撤兵逃走。劉豫齊軍的進攻被徹底粉碎了。

  戰(zhàn)爭過后,張浚面見高宗,請求罷免劉光世兵權。趙鼎反對,因而辭相。一一三七年八月,張浚罷免劉光世,命王德統(tǒng)軍。酈瓊不服,率領淮西兵四萬人投降劉豫,朝廷震動。張浚因處置失宜,引咎辭相。高宗再用趙鼎為相,作議和的準備。

   二、屈辱的“和議”

   劉豫南侵,被宋軍打得狼狽逃竄,金朝統(tǒng)治者更加感到劉豫的無用,便在一一三七年十一月明令宣布廢掉劉豫的齊國。這時,金朝統(tǒng)治者面臨的問題是:繼續(xù)以會寧府為中心發(fā)展它的奴隸制統(tǒng)治,還是直接統(tǒng)治封建制的中原地區(qū)。對待這個重大的問題,金朝貴族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主張。金熙宗采納完顏宗磐、完顏昌的建策,準備把劉豫統(tǒng)治的河南、陜西地區(qū)交給宋朝,而要高宗象劉豫那樣地向金稱臣,貢納歲幣。這實際上是在宋軍得勝的形勢下,把南宋變成和齊國一樣的屬邦。金熙宗決策后,便派遣宋朝在金的使臣王倫回朝,向高宗誘降。

  紹興七年(一一三七年)十二月,王倫向高宗奏報了完顏昌的口信:“好報江南,自今道途無壅,和議可成?!币灰庾非笸讌f(xié)茍安的高宗,得報大喜,厚賞王倫。數(shù)日前,高宗說:“若金人能從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較也?!边@就是說,只要金朝許和,一切條件都可接受。次年三月,任命秦檜作右相,作向金投降的準備。

  這時,北宋的亡國之君徽宗,已在金朝死去。王倫回來說,如果議和,金朝允許送還“梓宮”(皇帝棺柩),高宗更加感激,急于求和??箲?zhàn)派將領正在乘勝備戰(zhàn),指望進兵中原。聽說要議和,群情激憤。紹興八年(一一三八年)正月,趙鼎對高宗說:“士大夫多言中原有可復之勢,宜便進兵??炙麜r不免議論,謂朝廷失此機會,請召諸大將問計?!备咦谡f:“不須恤此!今日梓宮、太后、淵圣皇帝(欽宗)皆未還,不和則無可還之理?!备咦跊Q意求和,對反和的意見一律嚴厲拒絕。

  宋、金使臣往來議和。一一三八年七月間,王倫再次去金朝商議地界。高宗、秦檜主張,只要許和,地界劃到哪里都可。王倫請問趙鼎。趙鼎說當依欽宗時的舊約,以黃河舊河(黃河舊道自山東濱縣南入海)為界,不能以新河清河為界(黃河改道后,自江蘇清河縣入淮)。不然,就罷議。秦檜與趙鼎意見不和。樞密副使王庶也一再上書,堅決反對和議。秦檜向高宗說:“若陛下決欲講和,乞陛下英斷,獨與臣議其事,不許群臣干預,則其事乃可成?!备咦谕耆?,說:“朕當與卿議?!笔麻g,趙鼎被罷相,出知紹興府。秦檜獨攬相權,加緊“講和”的活動。

  十月,金朝派蕭哲為江南詔諭使來宋,要高宗跪拜授受詔書。金使不稱宋國而稱江南,不稱“通問”而稱“詔諭”,明白地把南宋看成齊國一樣的屬邦。金朝所謂“和議”的實質(zhì)完全暴露,朝野抗戰(zhàn)派官員掀起了反投降的熱潮。

  抗戰(zhàn)派將領張浚連續(xù)五次上書,激切反對“和議”。韓世忠奏請拒絕“議和”,立即決戰(zhàn),愿在金兵勢最重處抗敵。岳飛奏稱“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直接指責秦檜:“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睒忻芨笔雇跏俅紊蠒?,說現(xiàn)在群議洶洶,和戰(zhàn)是存亡所系。他建議高宗“深戒前轍”,“與中外知兵大臣謀長久保邦至計”。秦檜罷免王庶,出知潭州,改任附和議和的參知政事孫近同知樞密院事。

  兵部侍郎張燾和吏部侍郎晏敦復等人聯(lián)名上奏說:“今日屈己之事,陛下以為可,士大夫不以為可,民庶不以為可,軍士不以為可,如是而求成,臣等竊惑之?!别^職官員胡珵(音呈chéng)等人聯(lián)名上書,揭穿金朝的“和議”是“弛我邊備”,“竭我國力”,“解體我將帥”,“懈緩我不共戴天之仇”。禮部侍郎曾開更指出,金朝同意議和,并不是高宗屈己所得而是為軍民堅決作戰(zhàn)所迫。不當議和,而當增修武備,“發(fā)揚征討之令”,乘機進兵。樞密院編修官胡銓上疏,請斬秦檜、孫近、王倫。疏中說:“愿斬三人頭,竿之藁街(藁音搞g3o),然后羈留敵使,責以無禮,徐興問罪之師,則三軍之士不戰(zhàn)而氣自倍。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寧能處小朝廷以求活耶?”民間把胡銓奏疏刻板傳誦,流布四方。胡銓等人的言論,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呼聲和憤怒,因而獲得了廣泛的支持。高宗、秦檜驚怒交加,說胡銓“狂妄上書,語言兇悖,仍多散副本,意在鼓眾劫持朝廷”。胡銓被罷官,送昭州編管。

  反和輿論高漲,秦檜無法制止。中書舍人勾龍(姓)如淵(名)向秦檜建議,選擇臺官(御史臺),就可控制言路。秦檜罷免反和的臺官張戒、蕭振等,用黨羽勾龍如淵為御史中丞、施庭臣為侍御史,控制言論。高宗下詔,用“孝”“悌”之道來為投降辯解,說:“朕以梓宮未還,母后在遠,陵寢宮廟,久稽灑掃,兄弟宗族,未得會聚,南北軍民十余年間不得休息,欲屈己求和?!痹谡偾漶T檝(音級jí)隨聲附和,上疏贊頌和議,是“一舉而兼?zhèn)湫ⅰ⒌?、仁、慈四德”。秦檜立即恢復馮檝宗正少卿原官,叫他與王倫同見金使議事。高宗、秦檜罷斥抗戰(zhàn)派,起用投降派,控制反和言論,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一意投降。

  紹興八年十二月,秦檜代表高宗拜受金朝詔書,接受“和議”。金朝把陜西、河南地“賜”給宋朝,宋向金稱臣,每年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金朝歸還徽宗和皇后的棺木。這樣,高宗便在抗金得勝的有利形勢下,成了金朝的臣屬。

  高宗、秦檜投降成功,大事慶祝,命百官進呈賀表,加官進爵。抗戰(zhàn)將領吳玠等拒不上表。岳飛拒不接受加官,說“今日之事,可憂而不可賀,勿宜論功行賞,取笑敵人”。兵部侍郎張燾六月間去洛陽,回臨安后向高宗報告,金朝仍在備戰(zhàn),建議加強邊防。高宗,秦檜不理。

   三、順昌和郾城抗金戰(zhàn)爭的勝利 不出人們的預料,僅僅一年多后,金兵又大舉南侵了。

  金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的派別斗爭,在一一三九年秋季,發(fā)展到極為激烈的地步。金熙宗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完顏昌等貴族。完顏宗弼、宗干等掌握了大權。宗弼等反對把陜西、河南地交給宋朝,決意發(fā)兵奪回,并繼續(xù)南下侵宋。一一四○年五月,金軍以宗弼為統(tǒng)帥,兵分四路南侵。聶兒兵出山東,完顏杲入陜西,李成入西京,宗弼率孔彥舟、酈瓊、趙榮兵十余萬取汴梁。“和議”以后,高宗群臣根本沒有部署邊防,中原沒有任何備戰(zhàn)設施。各地守官仍然是金、齊舊官,金兵打來,紛紛迎降。不到一月,根據(jù)和議金“賜”宋的土地,全被金奪去。金兵進而威脅淮南。

  面對著宋朝覆滅的危險,高宗又只好下令各軍進行抵抗。說:“昨者金國許歸河南諸路及還梓宮、母、兄。朕念為人子弟當申孝悌之義,為民父母當興拯救之思,是以不殫(音丹d1n)屈己,連遣信使,奉表稱臣,禮意備厚?!恢^設為詭計,方接使人,便復興兵?!鲋T路大帥各竭忠力,以圖國家大計。”抗金令下,宋、金間展開規(guī)模空前的激戰(zhàn)。

  順昌之戰(zhàn)——一一四○年五月,新任東京副留守劉,率王彥舊部八字軍(王彥已于一一三九年去世),自水路赴任,至順昌,聞金軍已毀約破東京,進入陳州,決計堅守順昌,反擊金軍,贏得了著名的順昌大捷。

  劉到達順昌,聽到金軍將至,他下令把船只鑿沉,決心堅守。八字軍士氣昂揚,婦女們也磨刀擦槍準備戰(zhàn)斗。五月底,金軍三萬包圍順昌。劉令大開城門,金軍疑懼,不敢輕進。守軍先用強弓勁弩射敵,接著步兵沖擊,殺敗金兵,金軍退兵二十里。夜間,濃云密布,閃電四起,劉命勇將閻充率五百壯士襲金營,大勝,金兵又退十五里。次夜,天氣依舊,劉又命壯士百人直襲金營,金軍大亂,終夜自相混戰(zhàn),大敗而退。宗弼在開封聽到敗報,親率大軍十萬來援。劉只有二萬人,能夠出擊的不過五千。宗弼到達城下,大罵諸將無能,諸將說:“今天的南軍用兵,不比往昔?!眲Ⅹ扇说浇馉I約戰(zhàn),宗弼大怒說:“你們這座城,我用靴尖就可踢倒它!”第二天,金軍渡河抵城下,宋軍以逸待勞,部隊輪番休息,與金軍相持到中午。金軍是晝夜兼程趕來,本已疲敝,加上天氣炎熱,人馬又饑又渴。宋軍早已在潁河上流和城外草叢撒下毒藥,金人馬食用水草后中毒。劉趁機發(fā)兵出擊,直搗宗弼中軍,宋軍備戰(zhàn),大敗金軍。次日又值大雨,宗弼不敢再戰(zhàn),下令拔營退兵。劉乘勝追擊,宗弼只好令其三千牙兵(侍衛(wèi)親軍)迎戰(zhàn)。這是金軍的精銳,披重鎧甲,戴鐵兜,號“鐵浮圖”(鐵塔)。劉軍先用長槍挑其鐵兜,繼用大斧砍殺,金軍這支精銳部隊,被殺得十去七、八。宗弼鞭打了韓常以下將官,狼狽逃回汴京,遺棄器物,堆積如山。順昌之役,宋軍以少勝多,震動了金朝。金朝把燕京珍寶北運,準備逃跑。被拘留在金的宋使洪皓看到這種情況,曾派密使回報宋廷,建議乘勝出兵直追。高宗、秦檜不聽,嚴令劉退軍。

  順昌大捷的同時,韓世忠派統(tǒng)制官王勝,收復海州。歸于張俊部下的王德軍,收復了宿州、亳州。

  川陜保衛(wèi)戰(zhàn)——宋、金定約后,朝廷令川陜宣撫副使胡世將撤回前線戍兵,關隘撤去守備。一一四○年三月,張燾受任成都府路安撫使,路上聽說金人有敗盟的動向,告訴胡世將說:“和尚原最為要沖,如和尚原失守,四川就不保了。”胡世將請張燾代奏朝廷:事勢危急,應調(diào)回戍守陜西的右護軍,再屯蜀口。

  五月,金人進犯鳳翔府的石壁寨。這時,吳玠已死,右護軍都統(tǒng)制吳玠派統(tǒng)制官姚仲等拒敵。姚仲親自督戰(zhàn),金將折合受傷,退屯武功。

  六月,吳玠和都統(tǒng)制楊政與金軍約定日期會戰(zhàn),完顏杲派三千騎兵直沖宋軍,都統(tǒng)制李師顏等以騎兵迎擊,金兵退入扶風縣城。李師顏等攻下扶風,完顏杲親自領兵出戰(zhàn),又被姚仲等戰(zhàn)敗。都統(tǒng)制郭浩派兵收復醴州。

  完顏杲與吳玠、楊政夾渭河而陣,吳玠駐兵大蟲嶺,完顏杲不能取勝,退回鳳翔。自鳳翔攻打涇州,擊敗涇原經(jīng)略使田晨所部宋軍,但金軍也損失慘重,退守鳳翔,不再出戰(zhàn)。金兵侵占和尚原進攻四川的計劃被挫敗了。

  郾城之戰(zhàn)——戰(zhàn)果最為輝煌的,是岳飛統(tǒng)帥的“岳家軍”在郾城的大捷。順昌大捷后,岳飛從駐地德安府,率軍出發(fā),大舉北伐。高宗、秦檜又想趁機乞和,六月間派司農(nóng)少卿李若虛到岳飛軍中,傳送“不得輕動、宜且班師”的命令。李若虛還未到,岳飛大軍已經(jīng)北進。李若虛趕上,見到岳飛軍勝利前進,對岳飛說:“現(xiàn)在既已發(fā)兵,不應倉促班師。朝廷如果追究不肯奉命停師之罪,由我承擔。”岳飛得到李若虛的支持,按原計劃向北推進,派張憲、王貴、牛皋、徐慶、董先、楊再興等分路進攻,又命梁興(原是太行山抗金民兵首領)渡河,集結“忠義巡社”,攻取河東、河北州縣。岳飛自率主力,直取中原。

  不久,諸路告捷。閏六月,張憲打敗韓常軍,攻克潁昌府,又與牛皋、徐慶會師,攻克陳州。王貴部將楊 成、張應、韓清等收復鄭州。七月初,郝晸(音枕zhěn)等收復西京洛陽,張應、韓清又與河南兵馬鈐轄李興會合,收復永安軍。在這樣強大的攻勢下,宗弼被迫率領主力與岳飛親率的主力軍七月八日在郾城決戰(zhàn)。金軍以“鐵浮圖”居中,以號稱“拐子馬”的兩翼騎兵居左右,列陣進攻。岳飛指揮兒子岳云等率軍應戰(zhàn),令將士手持刀斧,沖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楊再興單騎闖入敵軍,打算活捉宗弼,受傷數(shù)十處,殺死敵軍數(shù)百人,又殺出敵陣。兩軍鏖戰(zhàn)到天色將黑,金軍敗退。岳飛軍取得郾城大捷。

  宗弼在郾城敗后,又在七月中率兵十二萬進逼臨潁。岳飛督軍迎戰(zhàn)。楊再興率三百騎做前哨,在小商橋與金軍大軍遭遇,殺敵兩千余人,楊再興英勇犧牲。張憲率大軍趕到,連戰(zhàn)皆捷,金軍夜遁。宗弼重整軍馬改攻潁昌,岳飛早就料到,已派王貴、岳云率兵防守。王貴、岳云率軍與金兵大戰(zhàn),岳云手執(zhí)一對鐵椎,率八百騎,往來沖殺,兩翼步兵繼進,董先、胡清又從城中發(fā)兵增援,金兵再次大敗,宗弼逃竄。

  岳飛軍這次作戰(zhàn),得到太行山和兩河義軍的有力配合。梁興約會太行山義士和兩河豪杰趙云、李進、董榮、牛顯、張峪等,破金人于垣曲、沁水、濟源。喬握堅等收復趙州,李寶收復興仁。梁興在河北攻取懷、衛(wèi)二州,大破宗弼軍,截斷了金軍從山東到河北的運輸通道。老百姓拉車牽牛運送糧食給義軍。岳飛注重聯(lián)絡河朔抗金義兵的工作已有十多年,現(xiàn)在取得顯著效果。河北、河東人民廣泛發(fā)動起來,支持“岳家軍”,給金兵以極大威脅。

  “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軍已被“岳家軍”打得聞風喪膽了。金將投降或準備投降的很多。自燕京以南,金朝的號令不行。宗弼想簽軍(征兵)繼續(xù)抵抗,沒有人肯從軍。宗弼嘆息說:“自我起兵北方以來,沒有像今日這樣挫敗過?!彼桓以賾?zhàn),準備從開封北撤。

  岳飛立即向高宗報告了宗弼已令其老小渡河的消息,說這是“陛下中興之機”,“金賊必亡之日”,請求趕快命令各路兵火急并進,發(fā)動總攻。岳飛自郾城進軍朱仙鎮(zhèn),距東京開封只有四十五里了。岳飛全軍將士急切地等待著渡河進軍的命令。高宗、秦檜卻在勝利面前,再一次停戰(zhàn)求和。

  高宗、秦檜一面急令張俊、楊沂中等從宿州、亳州和泗州撤軍,使岳飛軍陷于孤立;一面又以“孤軍不可久留”為理由,勒令岳飛退兵。岳飛上書力爭,說:“金賊銳氣沮喪,內(nèi)外震駭,欲棄其輜重,疾走渡河。況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备咦凇⑶貦u一天之內(nèi),連下十二道金牌(朱漆木牌上寫金字,有緊急軍機,由皇帝直接發(fā)出),迫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交集,慨嘆道:“十年之功,廢于一旦!”只得先揚言要渡河進攻,迷惑金軍,然后下令從郾城撤退。當?shù)厝嗣駭r住岳飛馬,說:“我等頂香盆,運糧草,迎接官兵,金人都知道,將軍走后,我們還能活嗎?”岳飛悲痛流淚,取詔書給他們看,說:“我不得擅留!”岳飛下令,留兵五日,保護人民南撤。

  七月間,岳飛軍退守鄂州,已收復的鄭州、潁昌、蔡州、淮寧等大片土地,又被金軍奪去。

  韓世忠、劉光世、劉等軍紛紛從前線撤回。剛從臨安出發(fā)、領兵出泗上的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在宿州中金兵埋伏,軍潰。

   四、高宗、秦檜集團的投降活動 以妥協(xié)茍安為國策的宋高宗,在大敵當前,不得不戰(zhàn)的形勢下,下令抗金,但目的仍在戰(zhàn)后求和,并無北上恢復的打算。六月間,順昌之戰(zhàn)時,樞密院頒下檄書,引錄高宗的話說:“本欲為民而吊伐,豈忍多殺以示威!誓與華夷,捐除首惡,期使南北,共享太平?!泵靼仔紤?zhàn)爭只在“生擒兀術(宗弼)”,恢復南北“共享太平”的“和議”。高宗時刻擔心戰(zhàn)爭的勝利發(fā)展,影響和議,又時刻擔心將帥權大,威脅朝廷。他對張俊說:“你讀過郭子儀傳么?子儀總重兵處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詔至,即日就道?!庇终f:“若恃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能享福,自身也要有不測之禍?!痹里w始終反對茍安,堅持抗戰(zhàn),以“直抵黃龍”為目標,越是作戰(zhàn)得勝,功高望重,越是觸犯高宗的大忌。兩種不同觀點的對立,日益尖銳,岳飛的“不測之禍”臨頭了。

  一一四一年二月,宗弼統(tǒng)領的金兵從汴京再犯淮北,高宗命諸將合兵淮西,楊沂中與劉、王德等部在柘皋鎮(zhèn)大敗金兵,收復廬州。岳飛奉詔出援,兵行至舒、蘄間,金兵已敗退。岳飛還師。四月,秦檜和他的死黨參知政事王次翁、給事中范同等計議,以酬賞柘皋之捷為名,把韓世忠、張俊、岳飛召到臨安。高宗任張俊、韓世忠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一舉收回了三大帥在外的兵權。張俊這時依附秦檜主和。韓、岳成為秦檜的大敵。

  宗弼敗后,派密使告秦檜說:“你朝夕請和,岳飛卻正想圖河北,必殺岳飛,才可議和。”金軍明確提出殺岳飛為議和的條件。高宗、秦檜密謀實現(xiàn)這個條件求和。

  七月間,秦檜黨羽、右諫議大夫萬俟謝m^ qíxiè)首先上章彈劾岳飛。罪狀一是柘皋之役,遲遲不出兵;一是依據(jù)張俊的謠傳,說岳飛主張放棄楚州。投降派使用倒打一耙的手段,把不戰(zhàn)和棄地的罪名強加給堅持抗戰(zhàn)的岳飛,請罷免岳飛的樞密副使。御史臺官何鑄、羅汝楫等也交章彈劾,請求“速賜處分”。岳飛被罷官出朝。秦檜一伙隨后又伙同張俊收買岳飛部將王貴部下的副統(tǒng)制王俊,指使王俊誣告張憲與岳云謀反,把張憲、岳云逮捕下獄。岳飛這時住在廬山,秦檜派楊沂中到廬山把岳飛誘騙到臨安,以謀反罪名下獄。岳飛長嘆道:“我方知已落秦檜奸賊之手,使我為國忠心,一旦都休!”

  岳飛被捕入獄。高宗、秦檜加緊向金朝求降。一一四一年十月,高宗派吏部侍郎魏良臣等使金,在宗弼面前?!霸偃殿^,哀求甚切”,宗弼才準議和。韓世忠連續(xù)上章反對和議,力陳秦檜誤國。韓世忠因此罷樞密使。

  十一月,金朝派使臣蕭毅到“江南撫諭”,規(guī)定宋朝投降條款:東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關為界,京西割唐、鄧二州,陜西割商、秦二州之半。宋朝仍向金稱臣, 貢納銀絹。

  高宗投降成功,向金帝進誓表,寫道:“臣構言: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jié)。每年皇帝(金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苯鸪墒钩純苑飧咦跒樗螄实?,規(guī)定宋國不得隨意更換宰相。在宋朝抗金大勝之后,高宗割去更多的土地,繼續(xù)充當金朝的藩臣。

  高宗、秦檜如愿以償?shù)厍ネ督岛?,便又按照金朝的意旨,謀殺岳飛。岳飛和子岳云、部將張憲等,在獄中遭受百般毒打逼供。秦檜、萬俟■等始終找不到岳飛謀反的任何證據(jù),但還是要以謀反罪處死。已被罷免樞密使的韓世忠去向秦檜質(zhì)問,秦檜回答說:“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或許有)。”韓世忠憤慨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年)十二月,高宗、秦檜終于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殺了岳飛。岳云、張憲被斬首。岳飛軍中一些官員被罷免。支持岳飛出兵的李若虛也被送往遠州羈管。金軍聽說岳飛死,擺酒祝賀。

  岳飛自二十歲開始從軍,到三十九歲被害犧牲,在抗金的戰(zhàn)場上,英勇戰(zhàn)斗了一生。當著廣大漢族人民同金朝女真貴族的矛盾,成為社會階級斗爭中主要矛盾的年代里,岳飛的抗金活動,實質(zhì)上是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為保衛(wèi)南方人民免于遭受金朝的侵掠,作出了歷史的貢獻。

  岳飛自詡(音許x()為宋朝的“忠臣”,他完全自覺地站到了保衛(wèi)宋王朝的地主階級立場上。正由于此,他不惜一再去殘酷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也正由于此,他也不能依靠人民群眾把抗金斗爭進行到底;而當高宗發(fā)出金牌迫令退軍時,便不敢“擅留”,伏首受害。岳飛的悲劇在于:他既要反對高宗的妥協(xié)茍安,堅持抗金,又要效忠于高宗的南宋王朝,陷到了無法解決的矛盾之中,終不免于遭受迫害而失敗。

   岳飛對抗金斗爭作出了貢獻,并且只是因為抗金獲勝而被投降派秦檜謀害的。岳飛被害犧牲,在廣大人民當中,引起了深厚的同情和懷念。投降派秦檜則永遠遭到人民的唾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