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漢書新注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漢書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武都郡(1),武帝元鼎六年置。莽曰樂平。戶五萬一千三百七十六,口二十三萬五千五百六十??h九:武都(2),東漢水受氐道水(3),一名沔,過江夏,謂之夏水,入江。天池大澤在縣西。莽曰循虜。上祿(4),幫道(5),莽曰善治。河池(6),朱街水南至沮入漢,行五百二十里。莽曰樂平亭。平樂道(7),沮(8),沮水出東狼谷(9),南至沙羨南入江(10),過郡五(11),行四千里,荊州川。嘉陵道(12),循成道(13),下辨道(14)。莽曰楊德。

  (1)武都郡:屬益州刺史部。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及陜西省西南一小部分??ぶ挝涠?。(2)武都:故城在今甘肅西和縣西南約五十里,今武都縣北約百里。(3)東漢水:“東”字后人所加(王念孫說)。(4)上祿: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約五十里。(5)故道:故城在今陜西字雞市西南。(6)河池:故城在今甘肅徽縣西北數(shù)里。(7)平樂道:故城在今甘肅武都縣東北約百里。(8)沮:故城在今陜西略陽縣東約五十里。(9)東狼谷:在今陜西鳳縣東南。(10)沙羨:江夏郡縣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西。(11)過郡五:武都、漢中、南陽、南郡、江夏。(12)嘉陵道:故城在今陜西略陽縣北。(13)循:“修”之訛。修成道:故城在今甘肅成縣東南四十余里。(14)下辨道:故城在今甘肅成縣西北二十余里。

  隴西郡(1)。秦置(2)。莽白厭戎。戶五萬三千九百六十四,口二十三萬六千八百二十四,有鐵官、鹽官??h十一:狄道(3),白石山在東。莽曰操虜。上邦(4),安故(5),氏道(6),《禹貢》養(yǎng)水所出,至武都為漢。莽曰亭道。首陽(7),《禹貢》鳥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水所出,東至船司空入河(8),過郡四(9),行千八百七十里,雍州浸。予道(10),莽曰德道。大夏(11),莽曰順夏。羌道(12),羌水出塞外,南至陰平入白水(13),過郡三(14),行六百里。襄武(15),莽曰相桓。臨洮(16),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枹罕東入河(17)。《禹貢》西頃山在縣西(18),南部都尉治也。西(19)?!队碡暋穽筅I剑?0),西漢所出(21),南入廣漢白水,東南至江州入江(22),過郡四(23),行二千七百六十里。莽曰西治。

  (1)隴西郡:屬涼州刺史部。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ぶ蔚业馈?ひ蛟陔]坻西而得名。(2)秦置:秦昭王二十八年置,高帝元年屬雍國,二年屬漢。(3)狄道:故城即今甘肅臨洮縣治。(4)上邦(guī):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5)安故:故城在今甘肅臨桃縣南約四十里。(6)氏道:在今甘肅武山縣東南。(7)首陽:故城在今甘肅渭源城東北。(8)船司空:故城在今陜西潼關(guān)縣北。(9)過郡四:隴西、天水、右扶風(fēng)、京兆尹。(10)予道:地點(diǎn)無考。(11)大夏:故城在今甘肅廣河縣西郊。(12)羌道:在今甘肅舟曲北。(13)陰平:故城在今甘肅文縣西郊。(14)過郡三:“三”當(dāng)作“二”。即隴西、廣漢。(15)襄武:故城在甘肅隴西縣東南郊。(16)臨洮:故城即今甘肅岷縣治。(17)抱罕: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北。(18)西傾山:在今甘肅碌曲縣西,甘、青界上。(19)西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南約百里。(20)嶓冢山:在今天水市南。(21)西漢:西漢水。(22)江州:故城在今四川重慶市江北。(23)過郡四:隴西、武都、廣漢、巴郡。

  金城郡(1),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戶三萬八千四百七十,口十四萬九千六百四十八??h十三:允吾(2),烏亭逆水出參街谷(3),東至枝陽入湟(4)。莽曰修遠(yuǎn)。浩(5),浩水出西塞外(6),東至允吾人湟水。莽曰興武。令居(7),澗水出西北塞外,至縣西南,入鄭伯津。莽曰罕虜。枝陽(8),金城(9),莽曰金屏。榆中(10),枹罕(11)。白石(12),離水出西塞外(13),東至枹罕入河。莽曰順礫。河關(guān)(14),積石山在西南羌中(15)。河水行塞外(16),東北入塞內(nèi),至章武入海,過郡十六(17),行九千四百里。破羌(18),宣帝神爵二年置。安夷(19),允街(20),宣帝神爵二年置。莽曰修遠(yuǎn)。臨羌(21)。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22)。北則湟水所出,東至允吾入河。西有須抵池,有弱水、昆侖山祠。莽曰鹽羌。

 ?。?)金城郡:轄境在今甘肅蘭州市至青海西寧市等地區(qū)??ぶ卧饰???っ鸪?,有兩解:一是堅(jiān)固之意(金城湯池);一是五行說之西方曰金。(2)允吾:故城在今甘肅永靖縣西北。(3)烏亭逆水:今莊浪河。參街谷: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南。(4)枝陽:故城在今蘭州市西北約百里。湟水:今湟水。(5)浩(gèmén):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西南,大通河?xùn)|岸。(6)浩、水:今大通河。(7)令居: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西約四十里。(8)枝陽:故城在今甘肅蘭州市西北約百里。(9)金城:故城在今甘肅蘭州市西偏北,約四十里。(10)榆中:故城在今甘肅榆中縣北偏西。(11)枹罕: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北二十余里。(12)白石:故城在今甘肅臨夏縣東南數(shù)里。(13)離水:今大夏河。(14)河關(guān):故城在今青海同仁縣北。(15)積石山:今阿尼瑪卿山。(16)河水:今黃河。(17)過郡十六:王鳴盛曰,當(dāng)為金城、天水、武威、安定、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門、西河、上郡、河?xùn)|、馮詡、河南、河內(nèi)、魏郡、巨鹿、東郡、清河、平原、信都、勃海,凡二十三郡;此言“十六”,疑有闕漏。(18)破羌:故城在今青海民和縣西北。(19)安夷:故城在今西寧市東南七十里。(20)允街:故城在今甘肅永登縣南約八十里。(21)臨羌:故城在今青海湟源縣東南約十里。(22)仙海:今名青海。鹽池:在今青海北。

  天水郡(1),武帝元鼎三年置(2)。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漢陽(3)。戶六萬三百七十,口二十六萬一千三百四十八??h十六:平襄(4),莽曰平相。街泉(5),戎邑道(6),莽曰填戎亭。望垣(7),莽曰望亭,罕開(8),綿諸道(9),阿陽(10),略陽道(11),冀(12),《禹貢》朱圄山在縣南梧中聚。莽曰冀治。勇士(13),屬國都尉治滿福(14)。莽曰紀(jì)德。成紀(jì)(15),清水(16),莽曰識睦。奉捷(17),隴(18),豲道(19),騎都尉治密艾亭。蘭干(20)。莽曰蘭盾。

  (1)天水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南部。郡治平襄。(2)元鼎三年置:析隴西置天水郡。(3)明帝改曰漢陽:此六字恐非班氏原注。(4)平襄:故城在今甘肅通渭縣西。(5)街泉: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東南。(6)戎邑道:故城在今甘肅張家回族自治縣西。(7)望垣: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西北。(8)罕開(qian):故城在今甘肅天水市東南。(9)綿諸道:故城在今甘肅天水縣。(10)阿陽:故城在今甘肅靜寧縣西南約十里。(11)略陽道: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西南。(12)冀:故城在今甘肅甘谷縣。(13)勇士:故城在今甘肅榆中縣北。(14)滿福:此城隸于勇士縣。屬國都尉治。(15)成紀(jì):故城在今甘肅莊浪縣西北。(16)清水:故城在今甘肅清水縣城北。(17)奉捷:地點(diǎn)無考。(18)隴:故城即今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治。(19)豲(huán,又讀yuán)道:故城在今甘肅隴西縣東南。(20)蘭干:地點(diǎn)無考。

  武威郡(1),故匈奴休屠王地(2)。武帝大初四年開(3)。莽曰張掖。戶萬七千五百八十一,口七萬六千四百一十九。縣十:姑臧(4),南山(5),谷水所出(6),北至武威入海(7),行七百九十里。張掖(8),武威(9),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豬野澤。休屠(10),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11)。北部都尉治休屠城。揟次(12),莽曰播德。鸞烏(13),撲■(14),莽曰敷虜。媼圍(15),蒼松(16),南山,松陜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17)。莽曰射楚。宣威(18)。

 ?。?)武威郡:轄境在今甘肅省中部??ぶ挝渫?。(2)休屠王地:武帝元狩二年,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并將其眾來降,次年置五屬國以處之。(3)太初四年開:近人勞斡據(jù)《居延漢簡》推定武威置郡,早不得逾無風(fēng)三年十月,晚不得逾地節(jié)三年五月。施之勉也作了考辨,斷定武帝時未置武威郡。(4)姑臧:故城即今甘肅武威縣治。(5)南山:今祁連山脈的一部分。在今武威縣南。(6)谷水:其中一段今名石羊河。(7)海:指漢代休屠澤。在今民勤縣東北。(8)張掖: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偏北。(9)武威:故城在今甘肅民勤縣東北約百里。(10)休屠:故城在今甘肅武威縣北約六十里。(11)熊水障:地點(diǎn)無考。(12)拓次:在今甘肅武威縣東南。(13)烏:當(dāng)作“鳥”、《居延漢簡》為“鳥”。王先謙、陳直皆說作“鳥”。鸞鳥:故城在今甘肅武威縣南約六十里。(14)撲■(púhuán):故城在今甘肅古浪縣東北約八十里?!皳洹币蛔鳌皹恪薄#?5)媼圍:故城在今甘肅皋蘭縣城西北。(16)蒼松:故城在今甘肅古浪縣西北約五十里。(17)(松陜水)北至揟次入海:松陜水不長,北人沙漠,非入休屠澤。(18)宣威:故城在今甘肅民勤縣西南約三十里。

  張掖郡(1),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開。莽曰設(shè)屏。戶二萬四千三百五十二,口八萬八千七百三十一。縣十:得(2),千金渠西至樂涫入澤中(3)。羌谷水出羌中(4),東北至居延入海,過郡二(5),行二千一百里。莽曰官式。昭武(6),莽曰渠武。刪丹(7),桑欽以為道弱水自此,西至酒泉合黎(8)。莽曰貫虜。氏池(9),莽曰否武。屋蘭(10),莽曰傳武。日勒(11),都尉治澤索谷(12)。莽曰勒治。驪靬(13),莽曰揭虜。番和(14),農(nóng)都尉治。莽曰羅虜。居延(15),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顯美(16)。

  (1)張掖郡:轄境在今甘肅省中部及內(nèi)蒙古西部??ぶ巍龅谩#?)■(lù)得:故城在今付肅張掖縣西北。(3)樂涫:故城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南。(4)羌谷水:其中■得以下西北流一段,今名黑河。(5)過郡二:張掖、酒泉。(6)昭武:故城在今甘肅臨澤縣北偏東。(7)刪丹:故城即今甘肅山丹縣治。(8)合黎:水名。流域不明。(9)氏池:故城在今甘肅民樂縣。(10)屋蘭:故城在今甘肅張掖縣東約四十里。(11)日勒:故城在今甘肅山丹縣東南百余里。(12)澤(duó)索谷:地點(diǎn)不明。(13)驪靬(jiān)故城在今甘肅永昌縣南。(14)番和:故城在今甘肅永昌縣城附近。(15)居延: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額爾納旗。(16)顯美:在今甘肅永昌縣東南。

  酒泉郡(1),武帝太初元年開(2)。莽曰輔平。戶萬八千一百三十七,口七萬六千七百二十六??h九:祿福(3),呼蠶水出南羌中(4),東北至?xí)肭脊?。莽曰顯德。表是(5),莽曰載武。樂涫(6),莽曰樂亭。天■(7),玉門(8),莽曰輔平亭。會水(9),北部都尉治偃泉障(10)。東部都尉治東部障(11)。莽曰蕭武。池頭(12),綏彌(13),干齊(14)。西部都尉治西部障(15)。莽曰測虜。

 ?。?)酒泉郡:轄境在今甘肅省西部,郡治祿福。(2)太初元年開:據(jù)施之勉考證,河西四郡中的酒泉郡,乃武帝元鼎六年最先開。(3)祿福:故城即今甘肅酒泉縣治。(4)呼蠶水:其中酒泉以上一段今稱北大河。(5)表是:故城在今甘肅高臺縣西約四十里。(6)樂涫:故城在今甘肅酒泉縣東南約百里。(7)天■(yī)在今甘肅玉門市南。(8)玉門: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約五十里。(9)會水:故城在今甘肅金塔縣東南約八十里,長城遺址北。(10)偃泉障:在今付肅金塔縣東北百余里。(11)東部障:在漢會水縣東十余里,今金塔縣東南約百里。(12)池頭: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疏勒河鎮(zhèn)附近。(13)綏彌:在今甘肅酒泉縣東。(14)干齊:故城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低窩鋪附近。(15)西部障:故址在今甘肅玉門市西北玉門鎮(zhèn)以西十余里。

  敦煌郡(1),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2)。正西關(guān)外有白龍堆沙(3),有蒲昌海(4)。莽曰敦德(5)。戶萬一千二百,口三萬八千三百三十五??h六:敦煌(6),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7)。杜林以為古瓜州地,生美瓜(8)。莽曰敦德(9)。冥安(10),南籍端水出南羌中(11),西北入其澤(12),溉民田。效榖(13),淵泉(14),廣至(15),宜禾都尉治昆侖障(16)。莽曰廣桓。龍勒(17)。有陽關(guān)、玉門關(guān),皆都尉治(18)。氏置水出南羌中(19),東北入澤,溉民田(20)。

 ?。?)敦煌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最西部??ぶ味鼗?。(2)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武紀(jì)》言元狩二年分酒泉置敦煌郡。施之勉考證,元鼎六年始開酒泉郡,《武紀(jì)》所言有誤;敦煌郡之置,疑在太初元年,因?yàn)椤都o(jì)》與《志》皆言及太初元年蝗從東方飛至敦煌,《劉屈氂傳》言征和二年徙罪犯于敦煌郡,則敦煌郡決非武帝后元年置。(3)關(guān)外:指玉門關(guān)之外。白龍堆沙:指玉門關(guān)迤西數(shù)百里的大沙磧。(4)蒲昌海:一名“鹽澤”。今稱羅布泊。(5)敦德:陳直考定,王莽始建國元年改敦煌為文德,繼又改文德為敦德。(6)敦煌:故城疑即今甘肅敦煌縣西十余里的七里鎮(zhèn)。(7)中部都尉:敦煌郡有四個都尉,玉門關(guān)、陽關(guān)兩都尉在西,宜禾都尉在東,此都尉以居中而名“中部”。凡一郡有兩個以上都尉的,往往以東、西、北、中為名。步廣: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東北約百里。候官:據(jù)王國維考證,候官乃邊郡都尉的屬員,其下管轄烽燧若干。敦煌郡中部都尉轄有平望、步廣二候官,玉門都尉轄有大煎都、玉門二候官。(參見《觀堂集林》卷十七《流沙墜簡序》)(8)杜林:東漢初人,治《尚書》,長于文字學(xué)?!吨尽芬帕终f唯此一條。瓜州:春秋時“允姓之戎”的居地。因當(dāng)?shù)禺a(chǎn)好瓜而得名。(9)敦德:據(jù)出土漢簡,脫一“亭”字?!吨尽份d王莽所改郡縣名,凡郡縣同名者,縣下都有一“亭”字。(10)冥安: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南約百里。(11)南:衍字(王念孫說)。籍端水:今疏勒河。其經(jīng)流歷代有變遷。(12)其:此字衍(朱一新說)。澤:指東西六十里、南北六十里的冥澤。在冥澤縣境(譚其驤說),今安西縣東百里外。(13)效榖: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西?!稘h書》顏?zhàn)⒈居性疲簬煿旁唬罕爵~澤障也。桑欽說孝武元封六年濟(jì)南崔不意為魚澤尉,教力田,以勤效得谷,因立為縣名?!焙荚疲骸啊畮熣荚弧?,后人妄加,此非師古所能引也?!兜乩碇尽芬J者六,皆班氏原注,此桑說亦必班注?!焙险f是。所謂“魚澤尉”,當(dāng)系障塞尉之一。設(shè)效榖縣后,魚澤障并未撤銷,并有侯官,《孫寶傳》載哀帝時尚書仆射唐林左遷敦煌魚澤障候,“候”即候官。據(jù)出土漢簡,東漢明帝水平中仍有魚澤尉。(14)淵泉:故城在今甘肅安西縣東百余里橋?yàn)掣浇?。?5)廣至:故城即今甘肅安西縣南破城子。(16)昆侖障:故城疑在今安西縣城南郊。《后漢書》作“昆侖塞”。據(jù)出土漢簡廣至縣境有三個障塞:西為昆侖,次東為美稷,又東為廣漢,此三障與效谷縣境內(nèi)之魚障、宜禾二障,都隸屬于宜禾都尉。宜禾都尉的治所,兩漢時期先后有三處:初治宜禾障,次徙治昆侖障,東漢明帝水平中又徙治塞外之伊吾。(17)龍勒:故城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南一百四十里南湖附近??h因東南一百六十五里的龍勒山而得名。(18)陽關(guān):故址在龍勒故城西六里,今古董灘、紅山口一帶。因在玉門關(guān)之南而得名。玉門關(guān):故址即今甘肅敦煌縣西北二百里小方盤城,東南距陽關(guān)一百四十里。(19)氐置水:今黨河。(20)本《志》京兆尹、河南郡、濟(jì)陰郡、勃海郡、越雟郡、敦煌郡等的注釋,參考了譚其驤《漢書地理志選釋》(見侯仁之主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選編》第一輯,科學(xué)出版社1959年9月)。

  安定郡(1),武帝元鼎三年置(2)。戶四萬二千七百二十五,口十四萬三千二百九十四??h二十一:高平(3),莽曰蒲睦。復(fù)累(4),安俾(5),撫夷(6),莽曰撫寧。朝那(7),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8),開頭山在西(9),《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10),過郡三(11),行千六十里,雍州川。臨涇(12),莽曰監(jiān)涇。鹵(13),灈水出西。烏氏(14),烏水出西(15),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16),《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17),參(18),主騎都尉治。三水(19),屬國都尉治。有鹽官。莽曰廣延亭。陰槃(20),安武(21),莽曰安桓。祖厲(22),莽曰鄉(xiāng)禮。愛得(23),眴卷(24),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彭陽(25),鶉陰(26),月氏道(27)。莽曰月順。

 ?。?)安定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部,寧夏南部,以及內(nèi)蒙古騰格里沙漠一部分??ぶ胃咂?。自隴西至安定八郡,皆屬涼州刺史部。(2)元鼎三年置:析北地郡置安定郡。(3)高平:故城即今寧夏固原縣治。(4)復(fù)累:地點(diǎn)無考。(5)安俾:地點(diǎn)無考。(6)撫夷:故城在今甘肅鎮(zhèn)原縣北。(7)朝那:故城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約五十里。(8)涇陽:故城在今甘肅平?jīng)隹h西北約五十里。(9)開頭山:在今六盤山東。(10)陽陵:故城在今陜西咸陽市東北。(11)過郡三:安定、扶風(fēng)、馮翊。(12)臨涇:故城在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約六十里。(13)鹵縣:地點(diǎn)無考。(14)烏氏(zhī):故城在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約八十里。(15)烏水:今清水河。(16)陰密:故城在今甘肅靈臺縣西五十里。(17)安定:故城在今甘肅涇川縣北約六十里。(18)參:在今慶陽縣西北。(19)三水:故城在今寧夏同心縣東約百里。(20)陰槃:故城在今甘肅寧縣南。(21)安武:故城在今甘肅鎮(zhèn)原縣西南約二十里。(22)祖厲:故城在今甘肅靖遠(yuǎn)縣東南部城驛附近。(23)愛得:在今甘肅涇川縣東南。(24)眴卷:故城在今寧夏中寧縣東北數(shù)十里。(25)彭陽:故城在今甘肅鎮(zhèn)原縣東南約三十里。(26)鶉陰:在今甘肅景泰縣東南。(27)月氏道:在今寧夏固原縣西南。

  北地郡(1),秦置(2)。莽曰威成(3)。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具十九:馬領(lǐng)(4),直路(5),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6),莽曰威成亭(7)。富平(8),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9),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10)。莽曰令周。昫衍(11),方渠(12),除道(13),莽曰通道。五街(14),莽曰吾街。鶉孤(15),歸德(16),洛水出北蠻夷中(17),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孬@(18),略畔道(19),莽曰延年道。泥陽(20),莽曰泥陰。郁郅(21),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苑官(22)。莽曰功著。義渠道(23),莽曰義溝。弋居(24),有鹽官。大要(25),廉(26)。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

 ?。?)北地郡:轄境在今甘肅省東北部、寧夏北部;以及陜西西部部分地區(qū)??ぶ?,秦時治義渠,漢代治馬領(lǐng)。(2)秦置:秦昭王伐滅義渠,于是有北地郡。(3)威成:王先謙曰,《河水注》莽名郡為“威戎”,疑“戎”是也。(4)馬領(lǐng):故城在今甘肅環(huán)縣東南約百里。(5)直路:故城在今陜西富縣西約七十里。(6)靈武:故城在今寧夏賀蘭縣西北。(7)威成亭:《水經(jīng)注》作“威戎亭”。(8)富平:故城在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十余里。(9)靈州:即今寧夏永寧縣。(10)河奇苑、號非苑:漢代六牧師苑之二。牧師苑,有牧師苑官,《百官表》太仆有邊郡六牧師苑令丞?!吨尽纷ⅲ硕吠?,尚有歸德縣堵苑、白馬苑,西河郡鴻門縣天封苑,另有《說文》載■苑,出土漢簡有堅(jiān)年苑。六郡牧師苑,今可考者僅兩郡,三十六苑今可考者僅七苑。(陳直說)(11)昫衍:在今寧夏鹽池縣東南。(12)方渠:故城在今寧夏環(huán)縣東南約六十里。(13)除道:地點(diǎn)無考。(14)五街:地點(diǎn)無考。(15)鶉孤:故城在今甘肅徑川縣東南約六十里。(16)歸德:在今陜西吳旗縣西北。(17)洛水:即今洛河。(18)回獲:地點(diǎn)無考。(19)略畔道:漢城出土有“略畔之丞”印,不稱道。故城在今甘肅合水縣北約十里。(20)泥陽:故城在今甘肅寧縣東南五十里泥陽里。(21)郁郅:故城即今甘肅慶陽縣治。(22)牧師苑官:牧師苑的長官。陳直曰:“牧師苑與牧師苑官,有不可分割之關(guān)系,至班固撰書時,牧師苑之制度久廢,僅就所知者加以紀(jì)錄,故注文或稱苑名,或稱牧師苑官,即此之故?!保?3)義渠道:故城在今甘肅寧縣西北約七十里。(24)弋居:在今甘肅寧縣南。(25)大要:在今甘肅寧縣城東南。(26)廉:故城在今寧夏銀川市西北約十里。(27)卑移山:今賀蘭山。

  上郡(1),秦置(2),高帝元年更為翟國,七月復(fù)故(3)。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4)。屬并州(5)。戶十萬三千六百八十三,口六十萬六千六百五十八??h二十三:膚施(6),有五龍山、帝、原水、黃帝祠四所(7)。獨(dú)樂(8),有鹽官。陽周(9),橋山在南,有黃帝冢。莽曰上陵畤。木禾(10),平都(11),淺水(12),莽曰廣信。京室(13),莽曰積粟。洛都(14),莽曰卑順。白土(15),圜水山西(16),東入河。莽曰黃土。襄洛(17),莽曰上黨亭。原都(18),漆垣(19),莽曰漆墻。奢延(20),莽曰奢節(jié)。雕陰(21),推邪(22)莽曰排邪。楨林(23),莽曰楨干。高望(24),北部都尉治。莽曰堅(jiān)寧。雕陰道(25),龜茲(26),屬國都尉治。有鹽官。定陽(27),高奴(28),有洧水,可燃(29),莽曰利平。望松(30),北部都尉治。宜都(31)。莽曰堅(jiān)寧小邑。

 ?。?)上郡:轄境在今陜西省北部,及內(nèi)蒙古一小部分??ぶ文w施。(2)秦置:秦昭王三年置上郡。(3)七月:《異姓諸侯王表》作元年八月,《高紀(jì)》作二年六月。據(jù)《高紀(jì)》及《韓信傳》,二年春,漢王部五諸侯兵伐楚,翟王董翳實(shí)從至彭城。四月彭城之故,漢大敗,翟王翳與塞王司馬欣等降楚,而后除翟國為上郡,《高紀(jì)》為是。(4)匈歸障:此處脫“莽曰增山”四字(錢玷說)。(5)屬并州:本屬涼州,武帝后屬并州。(6)膚施: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東南。(7)帝水:今榆林河。原水:今無定河。(8)獨(dú)樂:故城在今陜西米脂西北約五十里。(9)陽周:故城在今陜西子長縣西北約八十里。(10)木禾:地點(diǎn)無考。(11)平都:在今陜西子長縣西南。(12)淺水:在今陜西黃陵縣西北。(13)京室:地點(diǎn)無考。(14)洛都:地點(diǎn)無考。(15)白土:故城在今陜西神木縣西。(16)圜水:今禿尾河。(17)襄洛:故城在今陜西甘泉縣西百余里襄洛鎮(zhèn)。(18)原都:地點(diǎn)無考。(19)漆垣:故城在今陜西銅川市西北約七十里。(20)奢延:故城在今陜西靖邊縣西北約六十里。(21)雕陰:故城在今陜西富縣北三十余里。(22)推邪:地點(diǎn)無考。(23)楨林: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西南八十余里。(24)高望: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審旗北(偏西)約百余里。(25)雕陰道:在今陜西甘泉縣西。(26)龜茲: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北數(shù)十里、長城遺址北。(27)定陽:故城在今陜西延安市東有南泥灣附近。(28)高奴:故城在今陜西延安市北郊。(29)浦水:今延河。洧水可燃:是指洧水上有石油,可以燃燒?!端?jīng)注》卷三云:“河水南過上郡高奴縣,東有清水,《漢書地理志》謂之洧水,故云“高奴縣有情水肥可燃。”陳直指出,“《地理志》原注‘洧水’下當(dāng)脫‘肥’字;這是我國石油礦最早之記載”。(30)望松:地點(diǎn)無考。(31)宜都:地點(diǎn)無考。(32)堅(jiān)寧小邑:疑有誤。《水經(jīng)注》“堅(jiān)寧”下有“亭”字。

  西河郡,(1)武帝元朔四年置。(2)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屬并州。戶十三萬六千三百九十,口六十九萬八千八百三十六。縣三十六:富昌,(3)有鹽官,莽曰富成。騶虞(4),鵠澤(5),平定(6),莽曰陰平亭。美稷(7),屬國都尉治。中陽(8),樂街(9),莽曰截虜。徒經(jīng)(10),莽曰廉恥。皋狼(11),大成(12),莽曰好成。廣田(13),莽曰廣翰。圜陰(14),惠帝五年置。莽曰

  --------------------------------------------------------------------------------方陰。益闌(15),莽曰香闌。平周(16),鴻門(17),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出也。藺(18),宣武(19),莽曰討貉。干章(20),增山(21),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圜陽(22),廣衍(23),武車(24),莽曰桓車?;⒚停?5),西部都尉治。離石(26),榖羅(27),武澤在西北。饒(28),莽曰饒衍。方利(29),莽曰廣德。隰成(30),莽曰慈平亭。臨水(31),莽曰監(jiān)水。土軍(32),西都(33),莽曰五原亭。平陸(34),陰山(35),莽曰山寧。觬是(36),莽曰伏觬。博陵(37),莽曰助桓。鹽官(38)。

 ?。?)西河郡:轄境在今山西省西部、陜西省東北部,及內(nèi)蒙古一部分??ぶ纹蕉?。(2)元朔四年置:全祖望曰:“戰(zhàn)國魏郡,文侯以來即有之;然魏之西河,自焦虢桃林之塞,西抵關(guān)洛,其界最廣。秦以其東界并入內(nèi)史,而西界并入上郡;漢分置,特秦上郡所屬地耳,東界則別置宏農(nóng)。(3)富昌: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東南約三十里。(4)騶虞:地點(diǎn)無考。(5)鵠澤:地點(diǎn)無考。(6)平定: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西南約百里。(7)美稷: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西北約四十里。(8)中陽:故城即今山西中陽縣治。(9)樂街:地點(diǎn)無考。(10)徒徑:地點(diǎn)無考。(11)皋狼:故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北。(12)大成: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東南約七十里。(13)廣田:地點(diǎn)無考。(14)圜陰:故城在今陜西神木縣南約百里??h在圓水(今禿尾河)之陰。(15)益闌:地點(diǎn)無考。(16)平周:故城在今山西介休縣西。(17)鴻門:故城在今陜西榆林縣東北。(18)藺:故城在今山西離石縣西。(19)宣武:地點(diǎn)無考。(20)千章:地點(diǎn)無考。(21)增山: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東勝縣西約七十里。(22)圜陽:故城在今陜西佳縣西北。(23)廣衍:地點(diǎn)無考。(24)武車:地點(diǎn)無考。(25)虎猛: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伊全霍洛旗西南約七十里。(26)離石:故城即今山西離石縣治。(27)羅:故城在今內(nèi)蒙占準(zhǔn)格爾旗西南約七十里。(28)饒:地點(diǎn)無考。(29)方利:地點(diǎn)無考。(30)隅(xi)成:故城在今山西柳林縣西。(31)臨水:故城在今山西臨縣東北約五十里。(32)土軍:故城即今山西石樓縣治。(33)西部:地點(diǎn)無考。(34)平陸:地點(diǎn)無考。(35)陰山:故城在今陜西宜川縣東北約十里。(36)觬(ni)是:地點(diǎn)無考。(37)博陵:地點(diǎn)無考。(38)鹽官:地點(diǎn)無考。

  朔方郡(1),武帝無朔二年開。西部都尉治窺渾。莽曰溝搜。屬并州。戶三萬四千三百三十八,口十三萬六千六百二十八??h十:三封(2),武帝元狩三年城。朔方(3),金連鹽澤、青鹽澤皆在南。莽曰武符。修都(4),臨河(5),莽曰監(jiān)河。呼遒(7),窳渾(7),有道西北出雞鹿塞。屠申澤在東。莽曰極武。渠搜(8),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9)。沃野(10),武帝元狩三年城。有鹽官。莽曰綏武。廣牧(11),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臨戎(12),武帝元朔五年城。莽曰推武。

 ?。?)朔方郡:轄境相當(dāng)今內(nèi)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地區(qū)??ぶ嗡贩?。(2)三封:故城在今內(nèi)蒙占瞪口縣西北約八十里。(3)朔方:故城在今內(nèi)蒙占杭錦旗北一百五十余里。(4)修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西三十余里。(5)臨河: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東北約百里。(6)呼遒: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北偏東,在朔方故城東南。(7)窳(yu)渾: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后旗西南近百里。(8)渠搜: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杭錦旗北,在故朔方與呼遒之間。(9)莽曰渠搜:其下脫“亭”字(王先謙說)。(10)沃野: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臨河縣西南約六十里。(11)廣牧:故城在今內(nèi)蒙占五原縣南五十余里。(12)臨戎: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磴口縣北約三十里。

  五原郡(1),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東部都尉治稠陽。莽曰獲降。屬并州。戶三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口二十三萬一千三百二十八。縣十六:九原(2),莽曰成平。固陵(3),莽曰固調(diào)。五原(4),莽曰填河亭。臨沃(5),莽曰振武。文國(6),莽曰繁聚。河陰(7),蒲澤(8),屬國都尉治。南興(9),莽曰南利。武都(10),莽曰桓都。宜梁(11),曼柏(12),莽曰延柏。成宜(13),中部都尉治原高(14),西部都尉治田辟(15),有鹽官。莽曰艾虜。稠陽(16),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17),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得宿虜城。莽曰固陰。莫(18),西安陽(19),莽曰鄣安。河目(20)。

 ?。?)五原郡:轄境相當(dāng)于今內(nèi)蒙古河套以東、陰山以南、包頭市以西和達(dá)拉特、準(zhǔn)格爾等旗地。郡治九原。(2)九原: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北。(3)固陵:地點(diǎn)無考。(4)五原:在九原故城西北,今內(nèi)蒙古固陽縣西南。(5)臨沃: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故九原城東南。(6)文國:地點(diǎn)無考。(7)河陰: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達(dá)拉特旗西偏北。(8)蒲澤:地點(diǎn)無考?!吧h”,一作“蒲”。(9)南興: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準(zhǔn)格爾旗東約八十里。(10)武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東勝縣東北召坡附近。(11)宜梁: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故五原城西南。(12)曼柏: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東勝縣東北鹽店附近。(13)成宜: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百里,在故宜梁城西。(14)原商:當(dāng)作“原亭”。在故成宜縣城東南。(15)田僻(bi):在故成宜縣城西北。(16)稒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東約十里。(17)光祿城:在古稠陽城西北約百里,今內(nèi)蒙古固陽縣西南約七十里。(18)莫:地點(diǎn)無考。(19)西安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拉特前旗東約六十里,故成宜城西。(20)河目:赦城在今內(nèi)蒙古烏梁素海東。

  云中郡(1),秦置(2)。莽曰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三百三,口十六萬三千二百七十??h十一(3):云中(4),莽曰遠(yuǎn)服。咸陽(5),莽曰賁武。陶林(6),東部都尉治。楨陵(7),緣胡山在西北。西部都尉治。莽曰楨陸。犢和(8),沙陵(9),莽曰希恩。原陽(10),沙南(11),北輿(12),中部都尉治。武泉(13),莽曰順泉。陽壽(14)。莽曰常得。

 ?。?)云中郡:轄境相當(dāng)今內(nèi)蒙古土默特右旗以東,大青山以南,卓資縣以西,黃河南岸及長城以北。秦時轄境較大,西漢時縮小??ぶ卧浦?。(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始皇十三年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復(fù)以屬趙國,六年屬代國,十一年以邊郡收。(3)縣十一:秦時領(lǐng)縣十二,見《史記。周勃世家》。(4)云中: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北約七十里。(5)咸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占上默特右旗東約三十里。(6)陶林: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約七十里。(7)楨陵: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8)犢和:在今內(nèi)蒙占土默特右旗西北。(9)沙陵: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北約十里。(10)原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約十里。(11)沙南: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東南約七十里,在故楨陵城西約十里。(12)北輿: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13)武泉: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北約三十里。(14)陽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托克托。

  定襄郡(1),高帝置(2)。莽曰得降。屬并州。戶三萬八千五百五十九,口十六萬三千一百四十四??h一十二:成樂(3),桐過(4),莽曰椅桐。都武(5),莽曰通德。武進(jìn)(6),白渠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西部都尉治。莽曰代蠻。襄陰(7),武皋(8),荒于水出塞外,西至沙陵入河。中部都尉治。莽曰水武。駱(9),莽曰遮要。定陶(10),莽曰迎符。武城(11)莽曰桓就。武要(12),東部都尉治。莽曰厭胡。定襄(13),莽曰著武。復(fù)陸(14)。莽曰聞武。

 ?。?)定襄郡:轄境相當(dāng)于今內(nèi)蒙古長城以北的卓資、和林格爾、清水河等一帶。邵治成樂。(2)高帝置:高帝六年分云中郡而置,屬代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成樂: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4)桐過: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清水河縣西約四十里。(5)都武:地點(diǎn)無考。(6)武進(jìn):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東北六十余里。(7)襄陰:地點(diǎn)無考。(8)武皋: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卓資縣西約八十里。(9)駱: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清水河縣西南約四十里。(10)定陶:當(dāng)作“安陶”。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卓資縣西南約百里。(11)武城: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清水河縣北數(shù)里。(12)武要: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卓資縣西約四十里。(13)定襄: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東北約八十里。(14)復(fù)陸:地點(diǎn)無考。

  雁門郡(1),秦置(2)。句注山在陰館(3)。莽曰填狄。屬并州。戶七萬三千一百三十八,口二十九萬三千四百五十四??h十四(4):善無(5),莽曰陰館。沃陽(6),鹽澤在東北(7),有長丞。西部都尉治(8),莽曰敬陽。繁畤(9),莽曰當(dāng)要。中陵(10),莽曰遮害。陰館(11),樓煩鄉(xiāng)(12)。景帝后三年置。累頭山(13),治水所出(14),東至泉州入海(15),過郡六(16),行千一百里。莽曰富代(17)。樓煩(18),有鹽官。武州(19),莽曰桓州。汪陶(20),劇陽(21),莽曰善陽。崞(22),莽曰崞張。平城(22),東部都尉治。莽曰平順。埒(24),莽曰填狄亭。馬邑(25),莽曰章昭。強(qiáng)陰(26)。諸聞澤在東北(27)。莽曰伏陰。

 ?。?)雁門郡:轄境在今山西省北部,及今內(nèi)蒙古集寧市以南地區(qū)??ぶ紊茻o。(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分屬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四年仍屬趙國,六年屬代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句注山:在今山西代縣西。(4)縣十四:秦時領(lǐng)縣十六,見《史記。周勃世家》。(5)善無:故城在今山西右玉縣南。(6)沃陽: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涼城縣西南五十余里。(7)鹽澤:今名岱海。在今內(nèi)蒙古涼城縣東北。(8)西部都尉治:在故沃陽城北約三十里。(9)繁畤: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南約四十里。(10)中陵:故城在今山西平魯縣北六十余里。(11)陰館:故城在今山西朔縣東南約七十里。(12)樓煩鄉(xiāng):其上脫一“故”字。(13)累頭山:在故陰館縣西南,今山西寧武縣東北。(14)治水:今桑于河。(15)泉州:故城在今河北安次縣東南。(16)過郡六:過雁門、代郡、上谷;廣陽、漁陽,“六”當(dāng)為“五”。(17)富代:《漯水注》作“富藏”。(18)樓煩:故城即今山西寧武縣治。(19)武州:故城即今山西左云縣治。(20)汪陶:故城在今山西應(yīng)縣西約十里。(21)劇陽:故城在今山西應(yīng)縣東北約二十里。(22)崞: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西十余里。(23)平城: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數(shù)里。(24)埒:故城在今山西神池縣東北約十里。(25)馬邑:故城即今山西朔縣治。(26)強(qiáng)陰: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豐鎮(zhèn)縣西約六十里。(27)諸聞澤:今黃旗海。在今內(nèi)蒙古集寧市東南約六十里。

  代郡(1),秦置(2)。莽曰厭狄。有五原關(guān)、常山關(guān)(3)。屬幽州(4)。戶五萬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六萬八千七百五十四??h十八:桑干(5),莽曰安德。道人(6),莽曰道仁。當(dāng)城(7),高柳(8),西部都尉治。馬城(9),東部都尉治。班氏(10),秦地圖書班氏。莽曰班副。延陵(11),狋氏(12),莽曰狋聚。且如(13),于延水出塞外(14),東至寧入沽(15)。中部都尉治。平邑(16),莽曰平胡。陽原(17),東安陽(18),莽曰竟安。參合(19),平舒(20),祁夷水北至桑干入沽(21)。莽曰平葆。代(22),莽曰厭狄亭。靈丘(23),滱河?xùn)|至文安入大河(24),過郡五(25),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廣昌(26),淶水東南至容城入河(27),過郡三(28),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廣屏。鹵城(29)。虖池河?xùn)|至參戶入虖池別(30),過郡九(31),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從河?xùn)|至文安入海(32),過郡六(33),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魯盾。

 ?。?)代郡:西漢轄境相當(dāng)今河北省懷安、蔚縣以西,山西省陽高、渾源以東的內(nèi)、外長城間地,以及內(nèi)蒙古興和、尚義縣境??ぶ未h。(2)秦置:趙武靈王時置,秦、漢因之。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趙國,尋為代國,高帝三年屬漢,六年仍為代國,武帝元鼎三年復(fù)故。(3)五原關(guān):當(dāng)為“五阮關(guān)”。故關(guān)在今河北易縣西(偏北)約七十里。常山關(guān):在今河北淶源縣南(偏西)約五十里。(4)幽州:當(dāng)為“并州”。(5)桑干: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東七十余里。(6)道人: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東南約七十里。(7)當(dāng)城: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七十余里。(8)高柳:故城即今山西陽高縣治。(9)馬城:故城在今河北懷安縣西北數(shù)里。(10)班氏:故城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南約六十里。(11)延陵:故城在今山西天鎮(zhèn)縣北約六十里。(12)狋(quān)氏:故城在今山西渾源縣東北。(13)且(jū)如: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尚義縣西約三十里。(14)于延水:今洋河。(15)寧:當(dāng)作“廣寧”。沽:“治”之誤。(16)平邑:故城在今山西大同縣東北。(17)陽原:故城在今河北陽原縣西南約三十里。(18)東安陽:故城在今河北蔚縣西北約八十里。(19)參合:故城在今山西陽高縣南數(shù)里。(20)平舒:故城在今山西廣靈縣西數(shù)里。(21)沽:“治”之誤。治水,即桑干河。(22)代縣: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約三十里。(23)靈丘:故城在今山西靈丘縣東數(shù)里。(24)滱河:今唐河。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25)過郡五:代郡、常山、中山、涿郡、渤海。(26)廣昌:故城在今河北淶源縣北部。(27)淶水:今拒馬河。容城:故城在今河北雄縣西北。(28)過郡三:代郡、上谷、涿郡。(29)鹵城:故城在今山西繁峙縣東北約八十里。(30)鹵池河:今滹沱河。參戶:渤??さ目h名。故城在今河北滄州市東北。別:別流。(31)過九郡:此及下文“過郡六”,可能有誤。二派相去不遠(yuǎn),不知何以有“九”、“六”之差。(32)文安:故城在今河北文安縣東北。(33)過郡六:可能有誤。

  上谷郡(1),秦置(2)。莽曰朔調(diào)。屬幽州。戶三萬六千八,口十一萬七千七百六十二??h十五”(3):沮陽(4),莽曰沮陰。泉上(5),莽曰塞泉。潘(6),莽曰樹武。軍都(7),溫余水東至路(8),南入沽。居庸(9),有關(guān)。雊瞀(10),夷輿(11),莽曰朔調(diào)亭。寧(12),西部都尉治。莽曰博康。昌平(13),莽曰長昌。廣寧(14),莽曰廣康。涿鹿(15),莽曰抪陸。且居(16),陽樂水出東,南入沽。莽曰久居。茹(17),莽曰榖武。女祁(18),東部都尉治。莽曰祁。下落(19)。莽曰下忠。

 ?。?)上谷郡:轄境在今河北省張家口地區(qū),及北京市延慶、昌平等縣??ぶ尉陉枴#?)秦置:戰(zhàn)國時燕置,秦、漢因之。初轄境較大,漢時縮小。全祖望曰: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六年屬漢,仍屬燕國;景帝后以邊郡收。(3)縣十五:《周勃傳》定上谷十二縣,可知秦領(lǐng)縣十二。《說文》上谷有■縣,今《志》無。(4)沮陽: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南。(5)泉上: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東北。(6)潘: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西南。(7)軍都: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南。(8)溫:“漯”之訛。漯余水:今沙河。(10)居庸: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10)雊瞀(gòumào):故城在今河北蔚縣東北。(11)夷輿:故城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東。(12)寧:故城在今河北萬全縣。(13)昌平:故城在今北京市昌平縣東北。(14)廣寧:故城在今河北張家口市。(15)涿鹿:故城在今河北涿鹿縣東南。(16)且居:故城在今河北懷來縣西,故茹縣東,(17)茹(縣):故城在河北宣比縣東南。(18)女祁:故城在今河北赤城縣南。(19)下落:故城即今河北涿鹿縣治。

  漁陽郡(1),秦置(2)。莽曰通路。屬幽州。戶六萬八千八百二,口二十六萬四千一百一十六。縣十二:漁陽(3),沽水出塞外(4),東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有鐵官。莽曰得漁。狐奴(5),莽曰舉符。路(6),莽曰通路亭。雍奴(7),泉州(8),有鹽官。莽曰泉調(diào)。平谷(9),安樂(10),厗奚(11),莽曰敦德。獷平(12),莽曰平獷。要陽(13),都尉治。莽曰要術(shù)。白檀(14),洫水出北蠻夷(15)。滑鹽(16)。莽曰匡德。

 ?。?)漁陽郡:轄境相當(dāng)今北京市東部,天津市寶坻縣,河北省廊坊地區(qū)與承德地區(qū)西部??ぶ螡O陽。(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漁陽: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西南。(4)沽水:今白河、潮白河。(5)狐奴: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東北。(6)路:故城在今河北廊坊地區(qū)回族自治縣西北。(7)雍奴: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東北。(8)泉州:故城在今天津市武清縣南。(9)平谷:故城在今北京市平谷縣東北郊。(10)安樂:故城在今北京市順義縣西北郊。(11)厗:“虒”之誤。虒奚: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古北口。(12)獷平:故城在今北京市密云縣東北古北口內(nèi)。(13)要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西北。(14)白檀: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北。故要陽東南。(15)洫水:“濡水”之誤。今灤河。(16)滑鹽:故城在今河北灤平縣南約四十里。

  右北平郡(1),秦置(2)。莽曰北順。屬幽州。戶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百八十??h十六:平剛(3),無終(4),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5),過郡二(6),行六百五十里。石成(7),廷陵(8),莽曰鋪武??∶遥?),■水南至無終東入庚(10),莽曰俊麻?!觯?1),都尉治。莽曰裒睦。徐無(12),莽曰北順亭。字(13),榆水出東(14)。土垠(15),白狼(16),莽曰伏狄。夕陽(17),有鐵官。莽曰夕陰。昌城(18),莽曰淑武。驪成(19),大揭石山在縣西南(20)。莽曰揭石。廣成(21),莽曰平虜。聚陽(22),莽曰篤睦。平明(23)。莽曰平陽。

  (1)右北平郡:轄境相當(dāng)今河北省唐山地區(qū)西部與承德地區(qū)東部,天津市薊縣。遼寧省西部建昌、建平、凌源等縣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ぶ纹絼?。(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平剛:故城在今遼寧凌源縣南郊。(4)無終:故城即今天津市薊縣治。(5)浭水:即庚水。今州河。(6)過郡二:右北平、漁陽。(7)石成:當(dāng)作“石城”。故城在今遼寧建昌縣西。(8)廷陵:地點(diǎn)無考。(9)俊靡: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西北,今長城外。(10)■水:今國河。(11)■:地點(diǎn)無考。(12)徐無: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東十余里。(13)字:在今河北平泉縣東北。(14)榆水:今大凌河。(15)土垠:故城在今河北豐潤縣東約十里。(16)白狼:故城在今遼寧建昌縣西北。(17)夕陽:故城在今河北遵化縣東南,豐潤縣北。(18)昌城:故城在今河北豐南縣西北郊。(19)驪成:地點(diǎn)無考??赡茉诤颖鼻帻埧h東南,山海關(guān)附近。(20)大揭石山:在今河北昌黎縣北。(21)廣成:故城即今遼寧建昌縣治。(22)聚陽:地點(diǎn)無考。(23)平明:地點(diǎn)無考。

  遼西郡(1),秦置(2)。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3)。戶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縣十四(4):且慮(5),有高廟。莽曰慮。海陽(6),龍鮮水東入封大水(7)。封大水、緩虛水皆南入海。有鹽官。新安平(8),夷水東入塞外。柳城(9),馬首山在西南。參柳水北入海(10)。西部都尉治。令支(11),有孤竹城(12)。莽曰令氏亭。肥如(13),玄水東入濡水(14)。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而。賓從(15),莽曰勉武。交黎(16),渝水首受塞外(17),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陽樂(18),狐蘇(19),唐就水至徒河入海(20)。徒河(21),莽曰河福。文成(22),莽曰言虜。臨渝(23),渝水首受白狼,東入塞外,又有侯水(24),北入渝。莽曰馮德。累(25)。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揭石水、賓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

 ?。?)遼西郡:轄境相當(dāng)今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唐山地區(qū)以東,及內(nèi)蒙古小部分地區(qū)。郡治陽樂。(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屬幽州:其上當(dāng)有“莽曰令支”四字。(錢大昭說)(4)縣十四:《史記。絳侯世家》言定遼東、遼西二十九縣,今《志》遼東、遼西三十二縣,蓋漢代有析置。(5)且慮:在今遼寧阜新市西南。(6)海陽:故城在今河北灤縣西十余里。(7)封大水:今徒河。(8)新安平:故城約在今河北盧龍縣西,沙河驛東。(9)柳城:故城在今遼寧朝陽市南約三十里。(10)參柳水:今孟克河。(11)令支:故城在今河北遷安縣西數(shù)里。(12)孤竹城:在今河北盧龍縣南郊。(13)肥如:故城在今河北盧龍縣北約五十里。(14)玄水:今青龍河。濡水:今灤河。(15)賓從:當(dāng)作“賓徒”。故城在今遼寧錦州市北約三十里。(16)交黎:故城即今遼寧義縣治。(17)渝水:今大凌河。一作“榆水”。(18)陽樂:故城在今遼寧義縣西南約五十里。(19)狐蘇: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東南約八十里大屯附近。(20)唐就水:今小凌河。(21)徒河:故城在今遼寧錦州市。(23)文成:故城在今遼寧建昌具東約五十里。(23)臨渝:在今遼寧朝陽市東。(24)侯水:今犢牛河。(25)累縣:故城在今河北昌黎縣南。

  遼東郡(1),秦置(2)。屬幽州。戶五萬五千九百七十二,口二十七萬二千五百三十九。縣十八:襄平(3),有牧師官。莽曰昌平。新昌(4),無慮(5),西部都尉治。望平(6),大遼水出塞外(7),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長說。房(8),候城(9),中部都尉治。遼隊(duì)(10),莽曰順睦。遼陽(11),大梁水西南至遼陽入遼(12)。莽曰遼陰。險瀆(13),居就(14),室偽山(15),室偽水所出(16),北至襄平入梁也。高顯(17),安市(18),武次(19),東部都尉治。莽曰桓次平郭(20),有鐵官、鹽官。西安平(21),莽曰北安平。文(22),莽曰文亭。番汗(23),沛水出塞外(24),西南入海。沓氏(25)。

 ?。?)遼東郡:轄境相當(dāng)今遼寧省中部與東南部,及朝鮮新義州等部分地區(qū)??ぶ蜗迤?。(2)秦置:秦始皇二十二年置,漢因之。(3)襄平:故城在遼寧遼陽市。(4)新昌:故城在今遼寧海城縣東北。(5)無慮:故城在今遼寧北鎮(zhèn)縣東南。(6)望平:故城在今遼寧新民縣東南約四十里。(7)大遼水:今遼河。(8)房:在今遼寧盤山縣東南。(9)候城:故城在今遼寧沈陽市東南。(10)遼隊(duì):故城在今遼寧臺安縣東南八十里。(11)遼陽:故城在今遼寧遼中縣東約三十里。(12)大梁水:今太子河。(23)險瀆:故城在今遼寧臺安縣東南約三十里。(14)居就:故城在今遼寧遼陽市東南。(15)室偽山:在今海城縣東南。(16)室偽水:今湯河。(17)高顯:故城即今遼寧鐵嶺縣治。(18)安市:故城在今遼寧海城縣東南十余里。(19)武次:故城在今遼寧鳳城縣東北約三十里。(20)平郭:故城在今遼寧蓋縣西南約七十里。(21)西安平;故城在今遼寧丹東市東北約三十里。(22)文:故城在今遼寧營口縣東南約二十里。(23)番汗:故城在今朝鮮博川東南。(24)沛水:今大寧江。(25)沓(tà)氏:故城在今遼寧金縣南。

  玄菟郡(1),武帝元封四年開(2)。高句麗,莽曰下句麗。屬幽州。戶四萬五千六,口二十二萬一千八百四十五。縣三:高句麗(3),遼山(4),遼水所出(5),西南至遼隊(duì)入大遼水。又有南蘇水(6),西北經(jīng)塞外。上殷臺(7),莽曰下殷。西蓋馬(8)。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9),西南至西安平入海(10),過郡二(11),行二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

 ?。?)玄菟郡:轄境相當(dāng)今遼寧省東部、吉林省東部等一部分,及朝鮮狼林山脈與清川江以北地區(qū)。郡治高句麗。(2)四年:《武紀(jì)》、《朝鮮傳》并作“三年”。(3)高句麗:故城在今遼寧新賓縣西南三十余里。(4)遼山:在今遼寧清源縣東北。(5)遼水:今渾河。(6)南蘇水:今蘇子河。(7)上殷臺:故城在今吉林通化市。(8)西蓋馬:在今朝鮮慈江道渭原南。(9)馬訾水:今鴨綠江。(10)西安平:故城在今遼寧丹東市東北。(11)過郡二:玄菟、遼東。

  樂浪郡(1),武帝元封三年開。莽曰樂鮮。屬幽州。戶六萬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萬六千七百四十八。有云鄣??h二十五:朝鮮(2),講邯(3),浿水(4),水西至增地入海。莽曰樂鮮亭。含資(5),帶水西至帶方入海(6)。粘蟬(7),遂成(8),增地(9),莽曰增土。帶方(10),駟望(11),海冥(12),莽曰?;?。列口(13),長岑(14),屯有(15),昭明(16),南部都尉治。鏤方(17),提奚(18),渾彌(19),吞列(20),分黎山,列水所出(21),西至粘蟬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東暆(22),不而(23),東部都尉治。蠶臺(24),華麗(25),邪頭昧(26),前莫(27),夫租(28)。

 ?。?)樂浪郡:轄境當(dāng)于今朝鮮三陟、洪川、汶山、江華島等以北,狼林山脈與清川江以南地區(qū)??ぶ纬r。(2)朝鮮:故城在今朝鮮平壤市南郊。(3)講(nán)邯:在今朝鮮平壤市西北。(4)浿水:故城在今朝鮮咸鏡南道長津湖附近。(5)含資: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北道瑞興。(6)帶水:今載寧江。(7)粘蟬:故城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南浦西北。(8)遂成:故城在今朗鮮平壤市西。(8)增地:在今朝鮮平安南道新州附近。(10)帶方:故城在今朝鮮黃海北道三江城東。(11)駟望:在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大同江東。(12)海冥:在今朝鮮黃海南道海州附近。(13)列口: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南道般栗。(14)長岑:在今朝鮮黃海南道長淵北。(15)屯有:故城在今朝鮮黃海北道黃州。(16)昭明:故城即今朝鮮黃海南道信川。(17)鏤方:在今朝鮮平安南道陽德兩。(18)提奚:當(dāng)作“提翼”。陳直曰:“《世界考古學(xué)大系》第七冊、九五,有‘提翼長印’封泥,知今《地理志》作‘提奚’,為傳寫之誤字?!痹诮癯r黃海北道平山附近。(19)渾彌: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安州區(qū)東南。(20)吞列:在今朝鮮平安南道孟山城北。(21)列水:今大同江。(22)東暆:故城即今朝鮮江原道江陵。(23)不而:故城即今朝鮮北江原道安邊。(24)蠶臺:在今朝鮮南江原道束草南。(25)華麗:在今朝鮮咸鏡南道永興北。(28)邪頭昧:“昧”乃“瞇”之誤。陳直曰:“《書道》卷三、二三四頁,有‘邪頭瞇宰印’封泥,《志》文作‘昧’,蓋傳寫之誤?!痹诮癯r北江原道高城西北,(27)前莫:即今朝鮮北江原道高城。(28)夫租:《翰苑法》引作“夭祖”。故城即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

  南??ぃ?),秦置(2)。秦?cái)?,尉佗王此地。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有圃羞官(3)??h六:番禺(4),尉佗都。有鹽官。博羅(5),中宿(6),有洭浦官(7)。龍川(8),四會(9),揭陽(10)。莽曰南海亭。

 ?。?)南海郡:轄境相當(dāng)今廣東省大部(中、東部),及福建省詔安、東山、云霄、漳浦等縣??ぶ畏怼#?)秦置:秦始皇三十三年置。(3)圃羞官:主管園圃備作佳肴的蔬菜之官。(4)番(pān)禹:故城在今廣東廣州市。(5)博羅:故城即今廣東博羅縣治。(6)中宿:故城在今廣東清遠(yuǎn)縣西北六十里。(7)洭浦官:主管洭浦關(guān)(在今英德縣西南四十里)之官。(8)龍川:故城在今廣東龍川縣西約二十里。(9)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具治。(10)揭陽:故城在今廣東揭陽縣西北。縣因處揭?guī)X之陽而得名。

  郁林郡(1),故秦桂林郡,屬尉佗。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溪川水七,并行三千一百一十里。莽曰郁平,屬交州。戶萬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二??h十二:布山(2),安廣(3),阿林(4),廣郁(5),郁水首受夜郎豚水(6),東至四會入海(7),過郡四(8),行四千三十里。中留(9),桂林(10),潭中(11),莽曰中潭。臨塵(12),朱涯水入領(lǐng)方(13)。又有斤南水(14)。又有侵離水(15),行七百里。莽曰監(jiān)塵。定周(16),周水首受無斂(17),東入潭,行七百九十里。增食(18),歡水首受牂柯東界(19),入朱涯水,行五百七十里。領(lǐng)方(20),斤南水入郁。又有■水(21)。都尉治。雍雞(22)。有關(guān)。

 ?。?)郁林郡:轄境相當(dāng)今廣西大部(中:西部),貴州從江、榕江二縣,及越南高平地區(qū)??ぶ尾忌健#?)布山: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十余里。(3)安廣:故城在今廣西橫山縣西北。(4)阿林: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東南約四十里。(5)廣郁:在今廣西凌云縣東。(6)郁水:今右江。(7)四會:故城即今廣東四會縣治。(8)過郡四:牂柯、郁林、蒼梧、南海。(9)中留:故城在今廣西武宣縣南。(10)桂林:故城在今廣西象州縣南。(11)潭中:故城在今廣西柳州市東南郊。(12)臨塵:故城即今廣西崇左縣治。(13)朱涯水:今水口河。(14)斤南水:今左江?!澳稀?,或作“員”。(15)侵離水:今明江。(16)定周:故城即今廣西宣山縣治。(17)周水:今龍江。無斂:即毋斂,牂柯郡之縣名,故城在今貴州獨(dú)山縣北。(18)增食:在今廣西隆安縣東。(19)歡水:今黑水河。(20)領(lǐng)方:故城在今廣西賓陽縣西南郊。(21)■水:今清水江。(22)雍雞:在今廣西龍州縣。

  蒼梧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新廣。屬交州。有離水關(guān)。(2)戶二萬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萬六千一百六十??h十:廣信(3),莽曰廣信亭。謝沐(4),有關(guān)(5),高要(6),有鹽官。封陽(7),臨賀(8),莽曰大賀。端溪(9),馮乘(10),富川(11),荔蒲(12),有荔平關(guān)。猛陵。(13)龍山(14),合水所出,南至布山入海(15)。莽曰猛陸。

 ?。?)蒼梧郡:轄境約當(dāng)今廣東肇慶地區(qū)、廣西梧州地區(qū),及湖南江華、江永等縣??ぶ螐V信。(2)離水關(guān):在今廣西蒼梧縣。(3)廣信: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4)謝沐:故城在今湖南江永縣西南。(5)關(guān):謝沐關(guān)。在故謝沐城西南。(6)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封陽:故城在今廣西梧州市東北信都鎮(zhèn)附近。(8)臨賀:故城在今廣西賀縣東南。(9)端溪:放城即今廣東德慶縣治。(10)馮乘:故城在今湖南江華縣西南。(11)富川:故城即今廣西鐘山縣治。(12)荔蒲:故城在今廣西荔浦縣西南十余里。(13)猛陵:故城在今廣西藤縣東北南安鎮(zhèn)北。(14)龍山:在今廣西金秀縣南。(15)布山:郁林郡之縣名。故城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

  交趾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屬交州。戶九萬二千四百四十,口七十四萬六千二百三十七。縣十:羸■(2),有羞官(3)。安定(4),茍屚(5),麋泠(6),都尉治。曲■(7),北帶(8),稽徐(9),西于(10),龍編(11),朱(12)。

 ?。?)交趾郡:轄境相當(dāng)今越南北部??ぶ钨#?)羸■: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郊。(3)羞官:主管佳肴美味之官。(4)安定:故城即今越南興安城。(5)茍屚: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約五十里?!皩汀?,與:漏”同。(6)麋泠: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五十余里,在故茍屚城北。(7)曲易:故城即今越南海陽城。(8)北帶: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東,故曲易城西北。(9)稽徐: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東南,今興安北。(10)西于: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西北,故羸戢城西北。(11)龍編: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東北北江鎮(zhèn)附近。(12)朱(yuān):故城在今越南河內(nèi)市東南,紅河西。

  合浦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莽曰桓合。屬交州。戶萬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h五:徐聞(2),高涼(3),合浦(4),有關(guān)。莽曰桓亭。臨允(5),牢水北入高要入郁(6),過郡三(7),行五百三十里。莽曰大允。朱盧(8)。都尉治。

 ?。?)合浦郡:轄境約當(dāng)今廣西欽州地區(qū)及玉林地區(qū)一部分,廣東湛江地區(qū)及新興、恩平等縣??ぶ魏掀?。(2)徐聞:故城在廣東徐聞縣南十余里。(3)高涼:故城在今廣東陽春縣東南約四十里。(4)合浦:故城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約百里。(5)臨允:故城在今廣東新興縣南約五十里。(6)牢水:今新興江。高要:故城在今廣東肇慶市。(7)過郡三:過合浦、蒼梧。“三”當(dāng)作“二”。(8)朱盧:地點(diǎn)無考。

  九真郡(1),武帝元鼎六年開。有小水五十二,并行八千五百六十里。戶三萬五千七百四十三,口十六萬六千一十三。有界關(guān)??h七:胥浦(2),莽曰歡成。居風(fēng)(3),都龐(4),余發(fā)(5),咸歡(6),無切(7),都尉治。無編(8)。莽曰九真亭。

  (1)九真郡:轄境在今越南中部??ぶ务闫帧#?)胥浦:故城在今越南清化西北十余里。(3)居風(fēng):在故胥浦城北約十里。(4)都龐:在今越南寧平西南。(5)余發(fā):在今越南寧平東南。(6)咸歡:故城在今越南演州西。(7)無切:當(dāng)作“無功”。在今越南寧平境。(8)無編:故城在今越南靖嘉境。

  日南郡(1),故秦象郡,武帝元鼎六年開,更名。有小水十六,并行三千一百八十里。屬交州。戶萬五千四百六十,口六萬九千四百八十五??h五:朱吾(2),比景(3),盧容(4),西卷(5),水入海,有竹,可為杖。莽曰日南亭。象林(6)。

 ?。?)日南郡:轄境在今越南中南部??ぶ挝骶?。(2)朱吾: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南約三十里。(3)比景:故城在今越南洞海城西北約六十里。(4)盧容:故城即今越南順化城。(5)西卷:故城在今越南廣治西北十余里。(6)象林:故城在今越南會安南三十余里。

  趙國(1),故秦邯鄲郡,高帝四年為趙國,景帝三年復(fù)為邯鄲郡,五年復(fù)故。莽曰桓亭,屬冀州。戶八萬四千二百二,口三十四萬九千九百五十二。縣四(2):邯鄲(3),堵山(4),牛首水所出,東入白渠。趙敬侯自中牟徙此。易陽(5),柏人(6),莽曰壽仁。襄國(7)。故邢國。西山(8),渠水所出,東北至任入浸(9)。又有蓼水、瀉水,皆東至朝平入湡(10)。

  (1)趙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省邯鄲、邢臺等地區(qū)一部分。治邯鄲。(2)縣四:秦時領(lǐng)縣六,見《靳歙傳》。(3)邯鄲: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4)堵山:在今邯鄲市西。(5)易陽:故城在今河北水年縣東南約六十里。(6)柏人:故城在今河北隆堯縣西。(7)襄國:故城在今河北邢臺市南郊百泉村。(8)西山:今太行山一部分。(9)任:縣名。故城在今河北任縣東。浸:即“漳”。(10)朝平:縣名。故城在今河北南和縣東北,任縣東南。湡水:今沙柯。

  廣平國(1),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干國,宣帝五鳳二年復(fù)故(2)。莽曰富昌。屬冀州。戶二萬七千九百八十四,口十九萬八千五百五十八。縣十六(3):廣平(4),張(5),朝平(6),南和(7),列葭水東入■。列人(8),莽曰列治。斥章(9),任(10),曲周(11),武帝建元四年置。莽曰直周。南曲(12),曲梁(13),侯國。莽曰直梁。廣鄉(xiāng)(14),平利(15),平鄉(xiāng)(16),陽臺(17),侯國。廣年(18),莽曰富昌。城鄉(xiāng)(19)。

 ?。?)廣平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邯鄲、邢臺等地區(qū)一部分。治廣平。(2)武帝征和二年置為平于國云云:故屬巨鹿郡,景帝中六年分置廣平郡,武帝置平干國,宣帝五風(fēng)二年復(fù)故。哀帝建平三年更置廣平國。(3)縣十六:見《王子侯表》者,有襄嚵、邯平、成陵、祚陽四縣,無考。(4)廣平: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北。(5)張:故城在今河北邢臺市東北。(6)朝平:故城在今河北南和縣東北,任縣東南。(7)南和:故城即今河北南和縣治。(8)列人:故城在今河北肥鄉(xiāng)縣東北。(9)斥章:故城在今河北曲周具南。(10)任:故城在今河北任縣東。(11)曲周:故城在今河北曲周縣東北。(12)南曲:故城在故曲周城東,今河北丘縣北。(13)曲梁:故城在今河北邯鄲市東北永年鎮(zhèn)。平干頃王子敬侯,宣帝封。(14)廣鄉(xiāng):故城在今河北任縣西。(15)平利:地點(diǎn)無考。(16)平鄉(xiāng):故城在今河北平鄉(xiāng)縣西南。(17)陽臺:地點(diǎn)無考。平干頃王子田國,宣帝封。《表》作“陽城”。(18)廣年:故城在今河北永年縣東。(19)城鄉(xiāng):地點(diǎn)無考。

  真定國(1),武帝元鼎四年置(2)。屬冀州。戶三萬七千一百二十六,口十六萬八千六百一十六。縣四:真定(3),故東垣,高帝十一年更名。莽曰思治。稿城(4),莽曰稿實(shí)。肥累(5),故肥子國。綿曼(6)。斯洨水首受太白渠,東至鄡?nèi)牒?。莽曰綿延。

 ?。?)真定國:轄境相當(dāng)今河北石家莊地區(qū)一部分。治真定。(2)中山憲王子平國?!侗怼纷鳌霸θ辍?。故屬常山郡。(3)真定:故城在今河北正定縣南。(4)稿城:故城在今河北藁城縣西南。(5)肥累:故城在今河北藁城縣東。(6)綿曼:故城在今河北獲鹿縣北。

  中山國(1),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2)。莽曰常山。屬冀州。戶十六萬八百七十三,口六十六萬八千八十??h十四(3):盧奴(4),北平(5),徐水東至高陽入博(6)。又有盧水(7),亦至高陽入河。有鐵官。莽曰善和。北新成(8),桑欽言易水出西北,東入滱。莽曰朔平。唐(9),堯山在南(10)。莽曰和親。深澤(11),莽曰翼和。苦陘(12),莽曰北陘。安國(13),莽曰興睦。曲逆(14),蒲陽山(15),蒲水所出,東入濡,又有蘇水,亦東入濡。莽曰順平。望都(16),博水東至高陽入河。莽曰順調(diào)。新市(17),新處(18),毋極(19),陸成(20),安險(21)。莽曰寧險。

 ?。?)中山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保定、石家莊等地區(qū)一部分。治盧奴。(2)高帝郡,景帝三年為國:故屬代郡,高帝分置為郡,屬趙國,景帝二年別為國,宣帝五鳳三年為郡,元帝永元元年復(fù)為國。(3)縣十四:見《王子侯表》者有柏暢縣,無考。(4)盧奴:故城即今河北定縣治。(5)北平:故城在今河北滿城縣北。(6)徐水:今瀑河,入白洋淀。(7)盧水:今府河,入白洋淀。(8)北新成:故城即今河北徐水縣治。(9)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東北。(10)堯山:在故唐縣城西北。(11)深澤:故城即今河北深澤縣治。高帝封趙將夕為侯國。(12)苦陘:故城在今河北無極縣東北。(13)安國:故城在今河北安國縣東南。高帝封王陵、成帝封趙共王子吉為侯。(14)曲逆:故城在今完縣東南。高帝封陳平為侯國。(15)蒲陽山:在今完縣北。(16)望都:故城在今河北望都縣西北三十里。(17)新市:故城在今河北新樂縣南。(18)新處:故城在今河北定縣東北。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嘉為侯國。(19)毋極:故城在今河北無極縣西二十五里新城村。(20)陸成:故城在今河北蠡縣南。武帝封中山靖五子貞為侯國。(21)安險:故城在今河北定縣東南三十余里。武帝封中山靖王子應(yīng)為侯國。

  信都國(1),景帝二年為廣川國,宣帝甘露三年復(fù)故(2)。莽曰新博。屬冀州。戶六萬五千五百五十六,口三十萬四千三百八十四??h十七(3):信都(4),王都。故章河、故虎池皆在北,東入海?!队碡暋方{水亦入海。莽曰新博亭。歷(5),莽曰歷寧。扶柳(6),辟陽(7),莽曰樂信。南宮(8),莽曰序下。下博(9),莽曰閏博。武邑(10),莽曰順桓。觀津(11)莽曰朔定亭。高堤(12),廣川(13),樂鄉(xiāng)(14),侯國。莽曰樂丘。平堤(15),侯國。桃(16),莽曰桓分。西梁(17),侯國。昌成(18),侯國。東昌(19),侯國。莽曰田昌。修(20)。莽曰修治。

  (1)信都國:轄境在今河北衡水地區(qū)。治信都。(2)景帝二年為廣川國云云:故屬秦邯鄲郡,高帝置信都縣,景帝二年置廣川國,四年為郡,宣帝甘露四年復(fù)故,元帝建始二年更為信都國,成帝陽朔二年復(fù)故,哀帝建平二年復(fù)為信都國。(3)縣十七:《王子侯表》有東襄縣,無考。(4)信都:故城即今河北冀縣治。(5)歷:故城在今河北故城縣北約六十里。高帝封程黑為侯國。(6)扶柳:故城在今河北冀縣西北約四十里。高后封呂平為侯國。(7)辟陽:故城在今河北冀縣東南約四十里。高帝封審食其為侯國。(8)南宮:故城在今河北南宮縣西。高后封張買為侯國。(9)下博:故城在今河北深縣東南約四十里。(10)武邑:故城即今河北武邑縣治。(11)觀津:故城在今河北武邑縣東南。(12)高堤:故城在今河北棗強(qiáng)縣東北五十余里。(13)廣川:故城在今河北棗強(qiáng)縣東三十里。武帝封中山靖王子頗為侯國。(14)樂鄉(xiāng):故城在今河北深縣東三十余里。河間獻(xiàn)王子佟國,宣帝封。(15)平堤:故城在今河北棗強(qiáng)縣東北約七十里,在故高堤縣東。河間獻(xiàn)王千招國,宣帝封。(16)桃:故城在今河北衡水縣西約五十里。高帝封劉襄,元帝封廣川繆王子良為侯國。(17)西梁:故城在今河北束鹿縣南六十里。廣川戴王子辟兵國,宣帝封。(18)昌成:故城在今河北冀縣西北約六十里。廣川繆王子元國,宣帝封。(19)東昌:故城在今河北武邑縣東北約四十里。清河綱王子成國,宣帝封。(20)修:故城在今河北景縣南約三十里。

  河間國(1),故趙(2),文帝二年別為國(3)。莽曰朔定。戶四萬五千四十三,口十八萬七千六百六十二??h四:樂成(4),虖池別水首受虖池河(5),東至東光入虖池河。莽曰陸信。侯井(6),武隧(7),莽曰桓隧。弓高(8)。虖池別河首受虖池河,東至平舒入海。莽曰樂成。

 ?。?)河間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北交河、獻(xiàn)縣、武強(qiáng)等縣。治樂成。(2)故趙:戰(zhàn)國趙池。高帝置河間郡。(3)文帝二年別為國:文帝十五年復(fù)為郡,景帝二年復(fù)為國,元帝建昭元年復(fù)為郡,成帝建始元年復(fù)為國。(4)樂成:故城在今河北獻(xiàn)縣東南約二十里。(5)虖池別水:今子牙河。虖池又名徒駭河。(6)候井:故城在今河北交河縣東。(7)武隧:故城在今河北武強(qiáng)縣西北約三十里。(8)弓高:故城在今河北阜城縣南三十余里。文帝封韓隕當(dāng)為侯國。

  廣陽國(1),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為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為國(2)。莽曰廣有。戶二萬七百四十,口七萬六百五十八。縣四:薊(3),故燕國,召公所封。莽曰伐戎。方城(4),廣陽(5),陰鄉(xiāng)(6),莽曰陰順。

 ?。?)廣陽國:轄境相當(dāng)今北京市一部分及河北固安縣。治薊縣。(2)楚漢之際為燕國,高帝六年屬漢,仍為燕國,武帝元朔二年為燕郡(見《徐樂傳》),元狩二年為國,昭帝為廣陽郡,昭帝立刺王子建為國。(3)薊(jì):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角。(4)方城:故城在今河北固安縣境。(5)廣陽:故城在今北京市大興縣西北。(6)陰鄉(xiāng):故城在今北京市大興縣城附近。

  甾川國(1),故齊,文帝十八年別為國(2)。后并北海(3)。戶五萬二百八十九,口二十二萬七千三十一??h三(4):?。?),義山,蕤水所出,北至壽光入海。莽曰俞。東安平(6),菟頭山(7),女水出,東北至臨甾入矩定。樓鄉(xiāng)(8)。

  (1)甾川國:轄境相當(dāng)今山東濰坊地區(qū)一小部分。治劇縣。(2)文帝十八年別為國:漢初為齊悼惠王封國之地,文帝十六年別為國,景帝二年為郡,四年復(fù)為國,武帝時其地多并入北海,而割臨淄之東予之。(3)后并北海:此四字衍。據(jù)《續(xù)漢志》劉注,東漢建武十三年省甾川國,以其縣歸屬北海國。此四字不合《志》例,非班氏語。高密、膠東二國俱井北海,而《志》不書,故知此四字為后人竄入。(4)縣三:據(jù)《史》《漢》公孫弘傳,甾川有薛縣。宣帝五鳳中,甾川王終古有罪,詔削四縣,若止領(lǐng)縣三,何足當(dāng)削。(5)?。汗食窃诮裆綎|壽光縣南約六十里。(6)東安平:故城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十里。義山在其南。(7)菟頭山:在今淄博市東南。(8)樓鄉(xiāng):在今山東壽光縣西。

  膠東國(1),故齊,高帝元年別為國,五月復(fù)屬齊國(2),文帝十六年復(fù)為國。莽曰郁秩。戶七萬二千二,口三十二萬三千三百三十一??h八:即墨(3),有天室山祠。莽曰即善。昌武(4),下密(5),有三石山祠(6)。壯武(7),莽曰曉武。郁秩(8),有鐵官。挺(9),觀陽(10),鄒盧(11)。莽曰始斯。

 ?。?)膠東國:轄境在今山東省膠東半島萊西、平度一帶。治即墨。(2)故齊,高帝元年別為國云云:屬秦瑯邪郡,項(xiàng)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復(fù)屬齊國,因置郡,高帝四年屬漢,仍屬齊國。(3)即墨:故城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約六十里。其北有大室山。(4)昌武:地點(diǎn)無考。高帝封單究為侯國。(5)下密:故城在今山東昌邑縣東。(6)石;此乃“戶”之誤。三戶山:在今昌邑縣東南,故下密縣南。(7)壯武:故城在今山東即墨縣西約六十里。文帝封宋昌為侯國。(8)郁秩:故城即今山東平度縣治。(9)挺:當(dāng)作“挺”。故城在今山東萊陽縣南數(shù)里。(10)觀陽:故城在今山東萊陽縣東六十里。(11)鄒盧:故城在今山東萊西縣東北約二十里。

  高密國(1),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2),宣帝本始元年更為高密國。戶四萬五百三十一,口十九萬二千五百三十六。縣五:高密(3),莽曰章牟。昌安(4),石泉(5),莽曰養(yǎng)信。夷安(6),莽曰原亭。成鄉(xiāng)(7)。莽曰順成。

 ?。?)高密國: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濰坊地區(qū)一小部分。治高密。(2)故齊,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楚漢之際屬齊國,分置膠西郡,高帝四年屬漢,仍屬齊國,文帝為膠西國,景帝二年為郡,三年復(fù)為國,武帝元封三年為郡。(3)高密:故城在今山東高密縣西南。(4)昌安: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南。(5)石泉:故城在今山東諸城縣北約四十里。(6)夷安:故城即今山東高密縣治。(7)成鄉(xiāng):故城在今山東安丘縣東北。

  城陽國(1),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2)。莽曰莒陵。屬兗州。戶五萬六千六百四十二,口二十萬五千七百八十四。縣四:莒(3),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吳后。有鐵官。莽曰莒陵。陽都(4),東安(5),慮(6)。莽曰著善。

 ?。?)城陽國: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臨沂地區(qū)一小部分。治莒縣。(2)故齊,文帝二年別為國:全祖望曰:本秦瑯邪郡,楚漢之際屬齊國,分置郡,高帝四年屬漢,仍屬齊國,惠帝元年為魯元公主湯沐邑,屬魯國,文帝元年復(fù)屬齊國,二年別為國,八年復(fù)為郡,屬齊國,十二年復(fù)為國,成帝鴻嘉三年復(fù)為郡,永始元年復(fù)為國。(3)莒:故城即今山東莒縣治。(4)陽都: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南約五十里。(5)東安: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南三十余里。(6)慮:“盧”之誤。故城在今山東沂水縣西約八十里。

  淮陽國(1),高帝十一年置(2)。莽曰新平。屬兗州。戶十三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口九十八萬一千四百二十三。縣九:陳(3),故國,舜后,胡公所封,為楚所滅。楚頃襄王自郢徙此。莽曰陳陵。苦(4),莽曰賴陵。陽夏(5),寧平(6),扶溝(7),渦水首受狼湯渠(8),東至向入淮(9),過郡三(10),行千里。固始(11),圉(12),新平(13),柘(14)。

 ?。?)淮陽國:轄境約當(dāng)今河南省周口地區(qū)一部分。治陳縣。(2)高帝十一年置:戰(zhàn)國時陳分屬楚魏二國。秦屬穎川郡?!陡呒o(jì)》分穎川為淮陽國?;莸墼隇榭?,高后元年復(fù)為國。文帝初為郡,五年為國,十年復(fù)為郡。景帝二年為國,尋又為郡。宣帝元康三年復(fù)為國。(3)陳:故城即今河南淮陽縣治。(4)苦:故城即今河南鹿邑縣治。(5)陽夏:故城即今河南太康縣治。(6)寧平:故城在今河南鹿邑西南五十里。(7)扶溝:故城在今河南扶溝縣東北五十里。(8)渦水:今渦河。狼湯渠:今賈魯河。(9)向:縣名。故城在今安徽懷遠(yuǎn)縣西北。(10)過郡三:淮陽、陳留、沛郡。(11)固始:故城在今河南淮陽縣西北固陵聚。(12)圉:故城在今河南杞縣南約六十里南圉鎮(zhèn)。(13)新平:故城在今河南淮陽縣東北。(14)柘:故城在今河南柘縣北數(shù)里。

  梁國(1),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2)。莽曰陳定。屬豫州。戶三萬八千七百九,口十萬六千七百五十二。縣八:碭(3),山出文石。莽曰節(jié)碭。甾(4),故戴國。莽曰嘉榖。杼秋(5),莽曰予秋。蒙(6),獲水首受甾獲渠,東北至彭城入泗,過郡五(7),行五百五十里。莽曰蒙恩。已氏(8),莽曰已善。虞(9),莽曰陳定亭。下邑(10),莽曰下洽。睢陽(11)。故宋國,微子所封。《禹貢》盟諸澤在東北。

  (1)梁國:轄境相當(dāng)今河南省商丘地區(qū)一部分,及安徽省碭山縣。治睢陽。(2)故秦碭郡,高帝五年為梁國:漢初數(shù)十年間,梁地時為郡、時為國?!陡呒o(jì)》十一年罷東郡,頗益梁國?!缎⑼鮽鳌妨簽榇髧氖喑?,多大縣。景帝封梁孝王子五人為王,梁國縮小,后又經(jīng)削奪,僅舍八城。(3)碭:故城在今河南永城縣北約六十里。故縣東北有碭山。(4)甾:故城在今河南民權(quán)縣東北。(5)杼秋:故城在今安徽碭山縣東六十里。(6)蒙: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北部。(7)過郡五:過梁國、沛郡、楚國,“五”當(dāng)為“三”。(8)已氏:故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北約六十里。(9)虞:故城在今河南虞縣北約三十里。(10)下邑:故城在今安徽碭山縣東。(11)睢陽:故城在今河南商丘縣南郊。

  東平國(1),故梁國(2),景帝中六年別為濟(jì)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3)莽曰有鹽。屬兗州。戶十三萬一千七百五十三,口六十萬七千九百七十六,有鐵官??h七(4):無鹽(5),有郈鄉(xiāng)。莽曰有鹽亭。任城(6),故任國,太吳后,風(fēng)姓。莽曰延就亭。東平陸(7),富城(8),莽曰成富。章(9),亢父(10),詩亭(11),故詩國。莽曰順父。樊(12)。

 ?。?)東平國: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濟(jì)寧市、汶上縣、東平縣等。治無鹽。(2)故梁國:“國”字衍。(3)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云云:出土漢簡載大河郡有瑕丘、平富等縣,《志》東平國無此二縣。陳直曰:“木簡為武、昭之際物,至宣帝甘露二年復(fù)封國時,其疆域與淮陽同例減小。”宣帝立子宇為東平王,哀帝建平三年國除為郡,平帝元始元年開明紹封復(fù)為國。(4)縣七:《儒林傳》王式東平新桃人。案:《志》東平無新桃。(5)無鹽:故城在今山東平縣東二十里。(6)任城:故城在今山東濟(jì)寧市東南約四十里。(7)東平陸:故城在今山東汶上縣北約二十里。(8)富城:故城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北約六十里。(9)章:故城在今山東東平縣東約五十里鄣城集。(10)亢父:故城在今山東濟(jì)寧市南五十里。(11)詩:當(dāng)作“邿”。邿亭:在故亢父縣城東。(12)樊:故城在今兗州市西南三十余里。

  魯國(1),故秦薛郡,高后元年為魯國(2)。屬豫州。戶十一萬八千四十五,口六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縣六:魯(3),伯禽所封。戶五萬二千。有鐵官。卞(4),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5),過郡三(6),行五百里,青州川。沈陽(7),莽曰汶亭。蕃(8),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9)。騶(10),故邾國,曹姓,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峰山在北(11)。莽曰騶亭。薛(12)。夏車正奚仲所國,后遷于邳,湯相仲虺居之。

 ?。?)魯國:轄境約當(dāng)今山東曲早、泗水、鄒縣、滕縣等地。治魯縣。(2)故秦薛郡,高后元年為魯國:高帝以薛郡封楚王,以薛之魯縣為魯元公主之食邑,當(dāng)高后時未嘗奪楚之薛郡以封張偃。張偃之國乃齊所割之城陽郡故莒國。莒與魯接,而公主食邑在魯,因稱魯主,非能全得薛郡之地。楚之薛郡,至景帝時削(見《晁錯傳》),次年景帝始以封其子?!吨尽费浴案吆笤隇轸攪?,誤也。成帝陽朔三年為郡,哀帝建平三年復(fù)為國。(3)魯:故城即今山東曲阜。(4)卞:故城在今山東泗水縣東五十里。(5)方與:縣名。故城在今山東魚臺縣西。沛:“泲”之誤。又下脫“渠”字。泲渠者,泲水分出之渠,東入于池水,一名菏水。(王念孫說)(6)過郡三:魯、東平、山陽。(7)汶陽:故城在今山東寧陽縣東北約五十里?!般搿?,一簡寫為“文”。(8)蕃:故城即今山東滕縣治。(9)胡陵:縣名。故城在今山東魚臺縣東南。“沛”乃“泲”之誤。(10)騶:故城在今鄒縣東南二十六里?!膀|”與“鄒”通。(11)嶧山:在今鄒縣東南約二十里。(12)薛:故城在今山東滕縣南四十四里。

  楚國(1),高帝置,宣帝地節(jié)元年更為彭城郡,黃龍?jiān)陱?fù)故。莽曰和樂。屬徐州。戶十一萬四千七百三十八,口四十九萬七千八百四。縣七:彭城(2),古彭祖國。戶四萬一百九十六。有鐵官。留(3),梧(4),莽曰吾治。傅陽(5),故逼陽國。莽曰輔陽。呂(6),武原(7),莽曰和樂亭。甾丘(8)。莽曰善丘。

  (1)楚國:轄境約當(dāng)今江蘇省徐州市,及其附近的山東與安徽等一小部分地區(qū)。治彭城。(2)彭城:故城在今江蘇徐州市。(3)留:故城在今江蘇沛縣東南約五十里。高帝封張良為侯國。(4)梧:故城在今安徽淮北市東北約四十里。高后封陽成延為侯國。(5)傅陽:故城在今山東棗莊市南約六十里。(6)呂:故城在今山東徐州市東南約五十里。(7)武原:故城在今江蘇邱縣西北約五十里。高帝封衛(wèi)胠、武帝封代共王子罷軍為侯國。(8)甾丘:故城在今安徽宿縣東北六十里。

  泗水國(1),故東海郡(2),武帝元鼎四年別為泗水國(3)。莽曰水順。戶二萬五千二十五,口十一萬九千一百一十四。縣三:淩(4),莽曰生夌。泗陽(5),莽曰淮平亭。于(6)。莽曰于屏。

  (1)泗水國:轄境約當(dāng)今江蘇淮陰地區(qū)一部分。治淩縣。(2)故東??ぃ捍酥盖貣|???。(漢之東???,秦時為郯郡)(3)四年:《諸侯王表》作“三年”。(4)淩:故城在今江蘇泗陽縣西北十余里。(5)泗陽:故城在今江蘇泗陽縣東南約五十里。(6)于:地點(diǎn)無考。

  廣陵國(1),高帝六年屬荊州,十一年更屬吳(2),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3)。莽曰江平。屬徐州。戶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三,口十四萬七百二十二。有鐵官??h四:廣陵(4),江都易王非、廣陵厲王胥皆都此,并得鄣郡,而不得吳。莽曰安定。江都(5),有江水祠。渠水首受江,北至射陽入湖。高郵(6),平安(7)。莽曰社鄉(xiāng)。

 ?。?)廣陵國:轄境相當(dāng)今江蘇揚(yáng)州地區(qū)一部分,及淮陰地區(qū)金湖縣。治廣陵。(2)十一年:當(dāng)作“十二年”。(3)武帝元狩三年更名廣陵:武帝立廣陵國后,宣帝五風(fēng)四年為郡,元帝初元二年復(fù)為國,平帝元始二年分廣陵國為廣世同,廣世之地?zé)o考。(4)廣陵:故城在今江蘇揚(yáng)州市西北郊。(5)江都:故城在今江蘇江都縣西南,接今儀征縣東界。(6)高郵:故城即今江蘇高郵縣治。(7)平安:故城在今江蘇寶應(yīng)縣西南二十里。

  六安國(1)故楚,高帝元年別為衡山國,五年屬淮南,文帝十六年復(fù)為衡山,武帝元狩二年別為六安國(2)。莽曰安風(fēng)。戶三萬八千三百四十五,口十七萬八千六百一十六??h五:六(3),故國,皋繇后,偃姓,為楚所滅。如溪水首受沘,東北至壽春入芍陂。蓼(4),故國,皋繇后,為楚所滅。安豐(5),《禹貢》大別山在西南。莽曰美豐。安風(fēng)(6),莽曰安風(fēng)亭,陽泉(7)。

 ?。?)六安國:轄境相當(dāng)今安徽六安地區(qū)西部,及河南省商城、固始等縣。治六。(2)二年:《紀(jì)》、《表》作“三年”。(3)六:故城在今安徽六安縣東北十余里。(4)蓼:故城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北四十里蓼城岡。(5)安豐:故城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四十余里。(6)安風(fēng):故城在安徽霍丘縣西南二十里。(7)陽泉:故城在今安徽霍丘縣西北九十里。

  長沙國(1),秦郡,高帝五年為國(2)。莽曰填蠻。屬荊州,戶四萬三千四百七十,口二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五。縣十三:臨湘(3),莽曰撫睦。羅(4),連道(5),益陽(6),湘山在北(7)。下雋(8),莽曰閏雋。攸(9),酃(10),承陽(11),湘南(12),《禹貢》衡山在東南(13),荊州山。昭陵(14),茶陵(15),泥水西入湘(16),行七百里。莽曰聲鄉(xiāng)。容陵(17),安成(18)。廬水東至廬陵入湖漢(19)。莽曰思成。

 ?。?)長沙國:轄境在今湖南省東部,及江西蓮花縣、湖北通城縣。治臨湘。(2)高帝五年為國:高帝五年封吳芮為長沙王。文帝后七年為郡。景帝二年復(fù)為國。(3)臨湘:故城在今湖南長沙市。(4)羅:故城在今湖南舊羅縣西北約十里。(5)連道:在今湖南湘鄉(xiāng)縣西南。(6)益陽:故城在今湖南益陽市東十余里。(7)湘山:在今岳陽縣西洞庭洞中。(8)下雋:故城在今湖北通城縣西北約十里。(9)攸:故城在今湖南攸縣東北約六十里。(10)酃(líng):故城在今湖南衡陽市東郊。(11)承陽:故城在今湖南邵東縣東南約五十里。(12)湘南:故城在今湖南湘潭市西南約四十里。(13)衡山:在今衡山縣西北約四十里。(14)昭陵:故城在今湖南邵陽市。(15)荼(xié)陵:“荼”一作“茶”。故城在今湖南茶陵縣東北約七十里。武帝封長沙定王子洣為侯國。(16)泥水:今洣水。(17)容陵:故城在今湖南攸縣南。武帝封長沙定王子福為侯國。(18)安成:故城在今江西安福縣西約六十里。(19)廬水:今瀘水。廬陵:縣名。故城在今江西泰和縣西北,湖漢水:今贛江。

  本秦京師為內(nèi)史(1),分天下作三十六郡(2)。漢興,以其郡太大,稍復(fù)開置,又立諸侯王國。武帝開廣三邊。故自高祖增二十六,(3)文、景各六,(4)武帝二十八(5),昭帝一(6),訖于孝平,凡郡國一百三,縣邑千三百一十四,道三十二(7),侯國二百四十一(8)。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提封田一萬萬四千五百一十三萬六千四百五頃(9),其一萬萬二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八十九頃,邑居道路,山川林澤(10),群不可墾,其三千二百二十九萬九百四十七頃,可墾不可墾(11),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二百二十三萬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漢極盛矣。

  (1)內(nèi)史:秦始置,掌治京畿地區(qū),相當(dāng)于后世的京兆尹。漢景帝時分左右內(nèi)史。(2)三十六郡:秦始皇二十六年統(tǒng)一,分全境為三十六郡。裴骃《集解》曰:“三川、河?xùn)|、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穎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瑯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云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nèi)史凡三十六郡?!鼻逡詠韺W(xué)者多以為裴說不足盡信,但又各家之說不一。(3)高祖增二十六:王先謙列舉二十六郡之?dāng)?shù)。王國維《漢郡考》曰:二十六郡國,其為高帝置者,曾不及三分之一。諸郡中確證為高帝置者,唯河內(nèi)、清河、常山、豫章四郡?!糁币孕⑵綍r之疆域,為漢初之疆域,而謂此二十余郡者,悉為天子所有,則全不合事實(shí)。(4)文帝六:廬江、濟(jì)南、河間、甾川、膠西、城陽。景帝六:山陽、濟(jì)陰、北海、廣川、濟(jì)東(即東平)、江都。(5)武帝二十八:馮翊、扶風(fēng)、宏農(nóng)、陳留、臨淮、零陵、犍為、越雟、益州、牂柯、武都、天水、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安定、西河、朔方、玄菟、樂浪、蒼梧、交趾、合浦、九真、平干(即廣平)、真定、泗水。錢大昕曰:沈黎、文山、珠崖、儋耳、臨屯、真番、蒼海,后皆廢,故不數(shù)。(6)昭帝一:金城。(7)道三十二:邑有蠻夷稱“道”?!吨尽分锌h邑以道名者二十九,尚缺三;以《續(xù)漢書》證之,則蜀郡汶江道、綿虒道,武都道,與三十二之?dāng)?shù)合。(8)侯國二百四十一:周壽昌口:《百官公卿表》云,凡縣道國邑千五百八十七,綜此計(jì)之,適符其數(shù);而以每郡國所領(lǐng)縣計(jì)之,止有一千五百七十八。本注侯國一百九十三,尚有四十八未注。則皆傳寫脫漏之失也。(9)提封:通共。(10)山川林澤:當(dāng)作“山林川澤”。(11)不可墾:王鳴盛曰:此誤衍“不可墾”三字,南監(jiān)無。

  凡民函(含)五常之性(1),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fēng)氣,故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動靜亡(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鬃釉唬骸耙骑L(fēng)易俗,莫善于樂(2)?!毖允ネ踉谏希y(tǒng)理人倫,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漢承百王之末,國土變改,民人遷徒,成帝時劉向略言其地分,丞相張禹使屬穎川朱贛條其風(fēng)俗,猶未宣究,故輯(集)而論之,終其本末著于篇。

  (1)五常:仁、義、禮、智、信。(2)孔子曰云云:《孝經(jīng)》載孔子之言。

  秦地,于天官東井、輿鬼之分野也(1)。其界自弘農(nóng)故關(guān)以西,京兆、扶風(fēng)、馮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隴西,南有巴、蜀、廣漢、犍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雟、益州,皆宜屬焉。

 ?。?)天官:天文,天區(qū)。東井、輿鬼:皆星宿名。

  秦之先曰柏益(1),出自帝顓頊,堯時助禹治水,為舜朕虞,養(yǎng)育草木鳥獸,賜姓贏氏,歷夏、殷為諸侯。至周有造父,善馭習(xí)馬,得華■、綠耳之乘(2),幸于穆王,封于趙城,故更為趙氏。后有非子、為周孝王養(yǎng)馬汧、渭之間。孝王曰:“昔伯益知禽獸(3),子孫不絕?!蹦朔鉃楦接?,邑之于秦,今隴西秦亭秦谷是也。至玄孫,氏為莊公(4),破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時,幽王為犬戎所敗,平王東遷洛邑。襄公將兵救周有功,賜受岐、酆之地,列為諸侯。后八世,穆公稱伯(霸),以河為竟(境)。十余世,孝公用商君,制轅田(5),開仟佰(阡陌),東雄諸侯。子惠公初稱王,得上郡、西河。孫昭王開巴蜀,滅周,取九鼎。昭王曾孫政并六國,稱皇帝,負(fù)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至子胡亥,天下畔(叛)之。

  (1)柏益:即伯益。一號伯翳。(2)■(liú):亦作“騮”。赤身黑鬣之馬。(3)知禽獸:謂了解禽獸之性而善于牧養(yǎng)。(4)氏:通“是”。(5)轅田:分配田地之法。歷來說法不一。

  故(古)秦地于《禹貢》時跨雍、梁二州,《詩。風(fēng)》兼秦、豳兩國(1)。昔后稷封,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fēng),好稼穡,務(wù)本業(yè),故《豳詩》言農(nóng)桑衣食之本甚備(2)。有鄂、杜竹林,南山檀柘,號稱陸海,為九州膏腴。始皇之初,鄭國穿渠(3),引涇水溉田,沃野千里。民以富饒。漢興,立都長安,徒齊諸田,楚昭、屈、景及諸功臣家于長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資)富人及豪桀(杰)并兼之家于諸陵。蓋亦以強(qiáng)干弱支,非獨(dú)為奉山園也(4)。是故五方雜厝(錯),風(fēng)俗不純。其世家則好禮文,富人則商賈為利,豪桀(杰)則游俠通奸。瀕南山(5),近夏陽,多阻險輕薄,易為盜賊,常為天下劇。又郡國輻湊,浮食者多,民去本就末,列侯貴人車服僭上,眾庶放(仿)效,羞不相及,嫁娶尤崇侈靡,送死過度。

 ?。?)《詩。風(fēng)》:指《詩經(jīng)》“風(fēng)”的部分。(2)《豳詩》:指《詩經(jīng)。豳風(fēng)。七月》。(3)鄭國:人姓名。見《溝洫志》。(4)山園:陵園。(5)瀕:猶邊。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習(xí)戰(zhàn)備,高上(尚)氣力,以射獵為先。故《秦詩》曰“在其板屋”(1);又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2)”。及《車轔》、《四(駟)骃》、《小戎》之篇(3),皆言車馬田狩之事。漢興,六郡良家子選給羽林、期門(4),以材力為官,名將多出焉??鬃釉唬骸熬佑杏露觯o)誼(義)則為亂,小人有勇而亡(無)誼(義)則為盜(5)。”故此數(shù)郡,民俗質(zhì)木(6),不恥寇盜。

 ?。?)“在其板屋”:見《詩經(jīng)。秦風(fēng)。小戎》。板屋:以木板修筑的房屋。(2)又曰等句:引詩見《詩經(jīng)。秦風(fēng)。無衣》。(3)《車轔》《駟骃(tiě)》、《小戎》:皆《詩經(jīng)。秦風(fēng)》的篇名。(4)六郡:隴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非醫(yī)、商賈、百工之子弟。羽林、期門:皆漢武帝時所設(shè)護(hù)衛(wèi)軍的名稱。(5)孔子曰等句:引語見《論語。陽貨篇》。(6)質(zhì)木:猶樸實(shí)。

  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休屠王地(1),武帝時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隔)絕南羌、匈奴。其民或以關(guān)東下貧,或以報怨過當(dāng),或以悖逆亡(無)道,家屬徙焉。習(xí)俗頗殊,地廣民稀,水草宜畜牧,故涼州之畜(蓄)為天下饒。保邊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馬為務(wù);酒禮之會,上下通焉,吏民相親。是以其俗風(fēng)雨時節(jié),谷糴常賤,少盜賊,有和氣之應(yīng),賢于內(nèi)郡。此政寬■,吏不苛刻之所致也。

 ?。?)昆(hūn)邪王、休屠(xiǔchú)王:匈奴二王號?!袄ァ?,一作“渾”。

  巴、蜀、廣漢本南夷,秦并以為郡,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疏(蔬)食果實(shí)之饒。南賈滇、僰僮(1),西近邛、莋馬旄牛。民食稻魚,亡(無)兇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泆,柔弱褊厄(2)。景、武間,文翁為蜀守(3),教民讀書法令,未能篤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譏,貴慕權(quán)勢。及司馬相如游宦京師諸侯,以文辭顯于世、鄉(xiāng)黨慕循其跡。后有王褒、嚴(yán)遵、揚(yáng)雄之徒(4),文章冠天下。繇(由)文翁倡其教,相如為之師,故孔子曰:“有教亡(無)類(5)?!?br/>
 ?。?)賈(gǔ):作買賣。僮:奴隸。(2)褊厄:狹隘。(3)文翁:本書《循吏傳》有其傳。(4)王褒:字子淵。本書卷六四下有其傳。嚴(yán)遵:字君平。隱士。本書卷七十二附其傳。揚(yáng)雄:本書有其傳。(5)“有教無類”:見《論語。衛(wèi)靈公》。意謂人性無種類之別,而在于教育。武都地雜氏、羌,及犍為、牂柯、越雟,皆西南外夷,武帝初開置。民俗略與巴、蜀同,而武都近天水、俗頗似焉。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吳札觀樂(1),為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2)。夫能夏則大,大之至也,其周舊乎(3)?”

 ?。?)吳札:春秋人。吳王壽夢之子。聘魯而觀周樂。(2)夏:指中原。(3)(吳札)曰云云: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自井十度至柳三度(1),謂之鶉首之次(2),秦之分也。

 ?。?)井、柳: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2)鶉首:古謂秦之分野。

  魏地,觜觿、參之分野也(1)。其界自高陵以東,盡河?xùn)|、河內(nèi),南有陳留及汝南之召陵、強(qiáng)、新汲、西華、長平,穎川之舞陽、郾、許、鄢陵、河南之開封、中牟、陽武、酸棗、卷,皆魏分也。

 ?。?)觜觿(zīxī):星宿名。即觜宿。二十八宿之一。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河內(nèi)本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nèi)為三國,《詩》《風(fēng)》邶、庸、衛(wèi)國是也(1)。邶,以封紂子武庚;庸,管叔尹之(2);衛(wèi),蔡叔尹之:以監(jiān)殷民(3),謂之三監(jiān)。故《書序》曰(4),“武王崩,三監(jiān)畔(叛)”,周公誅之,盡以其地封弟康叔,號白孟侯(5),以夾輔周室;遷邶、庸之民于洛邑,故邶、庸、衛(wèi)三國之詩相與同風(fēng)?!囤姟吩唬骸霸诳V隆保?),《庸》曰“在浚之郊(7)”;《邶》又曰“亦流于淇(8)”,“河水洋洋(9),《庸》曰“送我淇上(10)”,“在彼中河(11)”,《衛(wèi)》曰“贍彼淇奧(12)”,“河水洋洋”。故吳公子札聘魯觀周樂(13),聞《邶》、《庸》、《衛(wèi)》之歌,曰:“美哉淵乎!吾聞康叔之德如是,是其《衛(wèi)風(fēng)》乎(14)?”至十六世,懿公亡(無)道(15),為狄所滅。齊桓公帥(率)諸侯伐狄,而更封衛(wèi)于河南曹、楚丘(16),是為文公。而河內(nèi)殷虛(墟)(17),更屬于晉??凳逯L(fēng)即歇,而紂之化猶存,故俗剛強(qiáng),多豪桀(杰)侵奪,薄恩禮,好生分(18)。

 ?。?)邶、庸、衛(wèi):皆西周時國名。邶在今河南湯陰東南。衛(wèi)在今河南淇縣。庸在今河南新鄉(xiāng)市西南。(2)尹:治理。(3)監(jiān):監(jiān)察,監(jiān)督。(4)《書序》:《尚書。周書。大誥序》。(5)孟侯:意謂諸侯之長。(6)“在浚之下”:見《詩經(jīng)。邶風(fēng)。凱風(fēng)》??#盒l(wèi)國邑名。在今河南濮陽縣南。(7)“在浚之郊”:見《詩經(jīng)。庸風(fēng)。于旄》。(8)“亦流于淇”:見《詩經(jīng)。邶風(fēng)。泉水》。淇:衛(wèi)國水名。(9)“河水洋洋”:今《詩經(jīng)。邶風(fēng)》無此句,而見于《衛(wèi)風(fēng)。碩人》。(10)“送我淇上”:見《詩經(jīng)。庸風(fēng)。桑中》。淇上:淇水之上。(11)“在彼中河”:見《詩經(jīng)。庸風(fēng)。柏舟》。中河:河中。(12)“瞻彼淇奧”:見《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奧(yù):水曲處。(13)吳公子札:即吳札。(14)“美哉淵乎”等句: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15)懿公:春秋時衛(wèi)懿公。(16)曹、楚丘:衛(wèi)國邑名。曹在今山東定陶西北。楚丘在今河南曹縣東。(17)殷墟:在今河南安陽市。(18)生分:謂父母在,而兄弟分異(不同財(cái)產(chǎn))。

  河?xùn)|土地平易,有鹽鐵之饒,本唐堯所居,《詩。風(fēng)》唐。魏之國也。周武王子唐叔在母未生(1),武王夢帝謂己曰(2):“余名而(爾)子曰虞,將與之唐,屬(囑)之參?!奔吧?,名之曰虞。至成王滅唐,而封叔虞。唐有晉水(3),及叔虞子爕為晉侯云,故參為晉星。其民有先王遺教,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故《唐詩》、《蟋蟀》、《山樞》、《葛生》之篇曰(4)“今我不樂,日月其邁(5)”;“宛其死矣,它人是愉(6)”;“百歲之后,歸于其居”(7)。皆思奢儉之中,念死生之慮。吳札聞《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遺民乎(8)?”

 ?。?)在母未生:謂懷孕時。(2)帝:天也。(3)晉水:水名。源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懸甕山,分北、中、南三渠,東流入汾水。(4)《蟋蟀》、《山樞》(即《山有樞》)、《葛生》:皆《詩經(jīng)。唐風(fēng)》的篇名。(5)“今我不樂,日月其邁”:見《詩經(jīng)。唐風(fēng)。蟋蟀》。邁:行也。日月其邁:意謂苦度歲月而至于老死。(6)宛其死矣,它人是愉”:見《詩經(jīng)。唐風(fēng)。山有樞》。宛:病枯。愉:快樂。(7)“百歲之后,歸于其居”:見《詩經(jīng)。唐風(fēng)。葛生》。百歲:謂死。居:謂墳?zāi)?。?)“思深哉”等句: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魏國(1),亦姬姓也,在晉之南河曲,故其詩曰:彼汾一曲(2)”;“置諸河之側(cè)(3)”。自唐叔十六世至獻(xiàn)公,滅魏以封大夫畢萬,滅耿以封大夫趙夙(4),及大夫韓武子食采于韓原(5),普于是始大。至于文公,伯(霸)諸侯,尊周室,始有河內(nèi)之土。吳札聞《魏》之歌,曰:“美哉渢渢乎(6)!以德輔此,則明主也?!蔽墓笫罏轫n、魏、趙、所滅,三家皆自立為諸侯,是為三晉。趙與秦同祖,韓、魏皆姬姓也。自畢萬后十世稱侯,至孫稱主,徙都大梁(7),故魏一號為梁,七世為秦所滅。

  (1)魏國:在今山西芮城縣。(2)“彼汾一曲”:見《詩經(jīng)。魏風(fēng)。汾沮洳》。(3)“置諸河之側(cè)”:見《詩經(jīng)。魏風(fēng)。代檀》。置:放也。(4)耿:在今山西河津縣。(5)韓原在今山西河津縣。一說在陜西韓城西南。(6)渢渢:形容樂聲宛轉(zhuǎn)抑揚(yáng)。(7)大梁:故城即今河南開封。

  周地,柳、七星、張之分野也(1)。今之河南洛陽、毅成、平陰、偃師、鞏、緱氏,是其分也。

  (1)柳、七星、張:皆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七星:南方朱鳥七宿中第四宿的七星。

  昔周公營洛邑,以為在于土中,諸侯蕃(藩)屏四方,故立京師。至幽玉淫褒姒,以滅宗周,子平玉東居洛邑。其后五伯(霸)更帥(率)諸侯以尊周室(1),故周于三代最為長久。八百余年至于赧王,乃為秦所兼。初洛邑與宗周通封畿(2),東西長而南北短,短長相覆為千里。至襄王以河內(nèi)賜晉文公,又為諸侯所侵,故其分地小。

 ?。?)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更:輪流。(2)宗周:即鎬。故城在今西安市西。

  周人之失,巧偽趨利,貴財(cái)賤義,高富下貧,喜為商賈,不好仕宦。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1),周之分也。

 ?。?)鶉火:古謂周之分野。

  韓地,角、亢、氏之分野也(1)。韓分晉得南陽郡及穎川之父城、定陵、襄城、穎陽、穎陰、長社、陽翟、郟(2),東接汝南,西接弘農(nóng)得新安、宜陽,皆韓分也。及《詩風(fēng)》陳、鄭之國,與韓同星分焉。

 ?。?)角、亢、氏: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2)南陽;此為河內(nèi)之南陽,韓自晉分得之地。

  鄭國,今河南之新鄭,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虛(墟)也。及成皋、滎陽,潁川之崇高、陽城,皆鄭分也。本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內(nèi),是為鄭(1)。鄭桓公問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玉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jì)、洛、河、穎之間乎!子男之國,虢、會為大(2),恃勢與險,崇侈貪冒,君若寄帑(孥)與賄(3),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無)不克矣。”公曰:“南方不可乎?”對曰:“夫楚,重黎之后也,黎為高辛氏火正,昭顯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荊、羋,實(shí)與諸姬代相干也(4)。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禮于神以佐堯,伯益能儀百物以佐舜(5),其后皆不失祠,而未有興者,周衰將起,不可逼也?!被腹珡钠溲?,乃東寄帑(孥)與賄,虢、會受之。后三年,幽王敗,桓公死,其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卒定虢、會之地,右洛左泲(濟(jì))(6),食溱、洧焉(7)。土狹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8),故其俗淫?!多嵲姟吩唬骸俺銎鋿|門,有女如云(9)。”又曰:“溱與洧方灌灌兮,士與女方秉菅兮?!薄扳烨覙?,惟士與女,伊其相謔(10)?!贝似滹L(fēng)也。吳札聞《鄭》之歌,曰:“美哉!其細(xì)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11)?”自武公后二十三世,為韓所滅。

  (1)鄭:古邑名。故城即今陜西華縣。(2)會:同“鄶”。故城在今河南新鄭縣西北。(3)孥:謂妻子。(4)代:遞也。干:犯也。(5)儀:與“宜”同。宜,安也。(6)洛、濟(jì):皆水名。洛水,在今河南省境。濟(jì)水,在今河南、山東省境。(7)溱、洧:二水名。在今河南省境。(8)亟:屢也。(9)《鄭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jīng)。鄭風(fēng)。出其東門》。(10)又曰等句:引詩均見《詩經(jīng)。鄭風(fēng)。溱洧》。灌灌:水流貌。士:男子的通稱。秉:拿也。菅(jiān):蘭也。洵:真也。盱:大也。伊:發(fā)語詞。謔:戲言。(11)(吳札)曰等句: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陳國,今淮陽之地。陳本太吳之虛(墟),周武王封舜后媯滿于陳,是為胡公,妻以元女大姬。婦人尊貴(1),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2)?!蛾愒姟吩唬骸翱财鋼艄模鹎鹬?,亡(無)冬亡(無)夏,值其鷺羽(3)。”又曰:“東門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4)?!贝似滹L(fēng)也。吳札聞《陳》之歌,曰:“國亡(無)主,其能久乎(5)!”自胡公后二十三世為楚所滅。陳雖屬楚,于天文自若其故。

 ?。?)婦人:指大姬(周武王長女)。(2)俗:此下脫一“好”字(王念孫說)。(3)《陳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jīng)。陳風(fēng)。宛丘》??玻汗穆?。宛丘:丘名。在陳國都城南三里。值:借為“持”。鷺羽:以白鷺羽制的舞具。(4)又曰云云:引詩見《詩經(jīng)。陳風(fēng)。東門之枌》。枌:木名。即白榆。栩(xǔ):柞木。子仲之子:子仲氏之女。婆娑:舞貌。(5)(吳杞)曰等句:引文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國無主:意謂國不以君為主,而政由婦人。

  潁川、南陽,本夏禹之國。夏人上(尚)忠,其敝鄙樸。韓自武子后七世稱侯,六世稱王,五世而為秦所滅,。秦即滅韓,徙天下不軌之民于南陽(1),故其俗夸奢,上(尚)氣力,好商賈漁獵,藏匿難制御也。宛,西通武關(guān),東受江、淮,一都之會也(2)。宣帝時,鄭弘、召信臣為南陽太守(3),治皆見紀(jì)。信臣勸民農(nóng)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潁川,韓都。士有申子、韓非刻害余烈(4),高仕宦,好文法,民以貪遴(吝)爭訟生分為失。韓延壽為太守(5),先之以敬讓;黃霸繼之,(6)教化大行,獄或八年亡(無)重罪囚。南陽好商賈,召父富以本業(yè)(7);潁川好爭訟分異,黃、韓化以篤厚?!熬又嘛L(fēng)也,小人之德草也(8),”信矣。

 ?。?)不軌:不遵循法度者。(2)一都之會:其中不當(dāng)有“之”。(3)鄭弘:字稚卿。本書卷六十六有其傳。召信臣:本書《循吏傳》有其傳。(4)申子:申不害。烈:業(yè)也。(5)韓延壽: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6)黃霸:本書《循吏傳》有其傳。(7)召父:謂召信臣。(8)“君子之德風(fēng)也”等句:見《論語。顏淵篇》載孔子之言。意謂民從教而化。

  自東井六度至亢六度,謂之壽星之次(1),鄭之分野,與韓同分。

 ?。?)壽星:古謂鄭之分野。

  趙地,昂、畢之分野(1)。趙分晉,得趙國。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陽、鄚、州鄉(xiāng);東有廣平、巨鹿、清河、河間,又得渤海郡之東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陽、內(nèi)黃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黨。上黨,本韓之別郡也,遠(yuǎn)韓近趙,后卒降趙,皆趙分也。

 ?。?)昂、畢:皆星宿名。屬二十八宿。王引之曰“昂”上當(dāng)有“胃”字。

  自趙夙后九世稱侯(1),四世敬侯徙邯鄲,至曾孫武靈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

  (1)趙夙:春秋時晉人。叔帶五世孫。有功于晉,封于耿。

  趙、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亂余民(1)。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起則椎剽掘冢(2),作奸巧,多弄物,為倡優(yōu)。女子彈弦跕■(3),游媚富貴,遍諸侯之后宮。

  (1)沙丘:地名。在今河北巨鹿縣東南。(2)椎剽:椎殺人而剽劫之。掘冢:盜墓。(3)跕(tiē):拖著鞋走。■(xǐ):吸著鞋走。臣瓚曰:躡跟為跕,掛指為■?!皰熘浮?,即以腳趾將大指與二指夾拖著鞋。

  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wèi),漳、河之間一都會也(1)。其土廣俗雜,大率精急,高氣勢,輕為奸。

  (1)漳、河:二水名。河水,即今黃河。

  太原、上黨又多晉公族子孫,以詐力相傾,矜夸功名,報仇過直(值)(1),嫁取(娶)送死奢靡。漢興,號為難治,常擇嚴(yán)猛之將,或任殺伐為威。父兄被誅,子弟怨憤,至告訐刺史二千石,或報殺其親屬。

  (1)值:當(dāng)也。

  鐘、代、石、北,迫近胡寇(1)民俗懻忮(2),好氣為奸,不事農(nóng)商,自全晉時,已患其剽悍(3),而武靈王又益厲之(4)。故冀州之部,盜賊常為它州劇。

 ?。?)鐘:地點(diǎn)無考。代:縣名。石:石城。北:北平。(2)懻忮(jìzhì):強(qiáng)直剛愎。(3)剽悍:輕捷驍勇。(4)厲:激勵。

  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頗有趙、齊、衛(wèi)、楚之徙(1)。其民鄙樸,少禮文,好射獵。雁門亦同俗,于天文別屬燕。

  (1)徙:謂遷徒之民。

  燕地,尾、箕分野也(1)。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與六國俱稱王。東有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西有上谷、代郡、雁門,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陽、北新城、故安、涿縣、良鄉(xiāng)、新昌(2),及渤海之安次,皆燕分也。樂浪、玄菟,亦宜屬焉。

  (1)尾、箕: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2)北新城:“城”當(dāng)作“成”?!吨尽穼僦猩絿粚黉每?。

  燕稱王十世(1),秦欲滅六國,燕王太子丹遣勇士荊軻西刺秦王,不成而誅,秦遂舉兵滅燕。

 ?。?)十世:“十”乃“七”之訛。

  薊,南通齊、趙、勃、碣之間一都會也(1),初太子丹賓養(yǎng)勇士,不愛后宮美女,民化以為俗,至今猶然。賓客相過,以婦侍宿,嫁?。ㄈⅲ┲?,男女無別,反以為榮。后稍頗止,然終未改。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于急人(2),燕丹遺風(fēng)也。

 ?。?)勃、碣:渤海,碣石。(2)急人:救人之急難。

  上谷至遼東,地廣民希,數(shù)被胡寇,俗與趙、代相類,有魚鹽棗栗之饒。北隙烏丸、夫余(1),東賈真番之利。

  (1)隙:際;鄰近。烏丸、夫余:皆古代東北方民族名。

  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貉、句驪蠻夷(1)。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2),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dāng)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ㄈⅲo所讎(3),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僻)。其田民飲食以籩豆(4),都邑頗放(仿)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こ跞±粲谶|東,吏見民無閉臧(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少F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5),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6)!樂浪海中有倭人(7),分為百余國,以歲時來獻(xiàn)見云。

 ?。?)朝鮮、貉、句驪:皆古代東北方族名或國名。句麗,即高句麗。(2)箕子:商紂諸父。(3)讎(chóu):售,給價。(4)籩(biān)、豆:古代的食器或禮器。竹制曰籩,木制曰豆。(5)三方:指南方、西方、北方。(3)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等句:《論語。公冶長篇》載孔子語:“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保?)倭(wō)人:古代對日本人的稱謂。自危四度至斗六度(1),謂之析木之次(2),燕之分也。(1)危、斗: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2)析木:古代謂燕之分野。

  齊地,虛、危之分野也(1)。東有甾川、東萊、瑯邪、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以南,勃海之高樂、高城、重合、陽信,西有濟(jì)南、平原,皆齊分也。

 ?。?)虛、危: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

  少吳之世有爽鳩氏,虞、夏時有季勛,湯時有逢公柏陵,殷末有薄姑氏,皆為諸侯,國此地。至周成王時,薄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1),是為太公?!对婏L(fēng)》齊國是也。臨甾名營丘,故《齊詩》曰:“子之營兮,遭我乎岮之間兮(2)。”又曰:“俟我于著乎而(3)?!贝艘嗥涫婢徶w也。吳札聞《齊》之歌,曰:“泱泱乎,大風(fēng)也哉!其太公乎?國未可量也(4)?!?br/>
  (1)師尚父:即呂尚。俗稱姜太公。(2)《齊詩》曰等句:引詩見《詩經(jīng)。齊風(fēng)。營》?!睹姟纷鳌哆€》,《齊詩》作《營》。之:往也。營:營丘。岮(náo):同“■”,山名。在今山東臨淄南。(3)“俟我于著乎而”:引詩見《詩經(jīng)。齊風(fēng)。著》。俟:等候。著:古代宅院大門與屏風(fēng)之間稱“著”。乎而:語氣同。(4)“泱泱乎”等句:見《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泱泱(yāng):弘大貌。

  古有分土(1),亡(無)分民(2)。太公以齊地負(fù)海舄鹵(3),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yè),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后十四世,桓公用管仲,設(shè)輕重以富國(4),合諸侯成伯(霸)功,身在陪臣而取三歸(5)。故其俗彌侈,織作冰紈綺繡純麗之物(6),號為冠帶衣履天下(7)。

 ?。?)分土:謂立封疆。(2)無分民:謂民相往來。(3)舄(xì)鹵:同“斥鹵”。鹽堿地,不宜耕種。(4)輕重:古代關(guān)于調(diào)節(jié)商品、貨幣流通和控制物價的理論。參考《管子。輕重篇》(5)三歸:諸說不一。有說娶三姓女。有說是臺名。有說指市租常例之歸于公者(6)冰紈:細(xì)潔雪白的絲織品。綺繡:素地花紋的絲織物。純麗:精美華麗。(7)號為冠帶衣履天下:意謂天下人的冠帶衣履皆仰給于齊地。

  初太公治齊,修道術(shù),尊賢智,賞有功,故至今其土多好經(jīng)術(shù),矜功名,舒緩闊達(dá)而足智。其失夸奢朋黨,言與行纓,虛詐不情(1),急之則離散,緩之則放縱。始桓公兄襄公淫亂,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國中民家長女不得嫁,名曰“巫兒”,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為俗。痛乎,道(導(dǎo))民之道,可不慎哉!

  (1)不情:不可得其情(師古說)。

  昔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尚)功?!敝芄唬骸昂笫辣赜写蹥⒅??!逼浜蠖攀罏閺?qiáng)臣田和所滅,而和自立為齊侯。初,和之先陳公子完有罪來奔齊,齊桓公以為大夫,更稱田氏。九世至和而篡齊,至孫威王稱王,五世為秦所滅。臨甾,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中具五民云(1)。

  (1)五民:有說謂士、農(nóng)、商、工、賈(服虔說)。有說指五方之民(如淳說)。

  魯?shù)?,奎、婁之分野也?)。東至東海,南有泗水,至淮,得臨淮之下相、睢陵、僮、取慮,皆魯分也。

 ?。?)奎、婁: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

  周興,以少吳之虛(墟)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1)。其民有圣人之教化,故孔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2)”,言近正也。瀕洙泗之水,其民涉度,幼者扶老而代其任(3)。俗既益薄,長老不自安,與幼少相讓,故曰:“魯?shù)浪?,誅泗之間龂龂如也(4)。”孔子閔(憫)王道將廢,乃修六經(jīng),以述唐虞三代之道,弟子受業(yè)而通者七十有七人。是以其民好學(xué),上(尚)禮義,重廉恥。周公始封,太公問:“何以治魯?”周公曰:“尊尊而親親?!碧唬骸昂笫澜跻樱?)?!惫属斪晕墓院?,祿去公室,政在大夫,季氏逐昭公,陵夷微弱,三十四世而為楚所滅。然本大國,故自為分野。

  (1)周公主:主周公之祭祀。(3)孔子曰等句:引語見《論語。雍也篇》。(3)任:擔(dān)荷。(4)“魯?shù)浪ァ钡染洌阂姟妒酚洝t斒兰摇贰疤饭弧?。龂龂(yínyín):爭辯貌。(5)浸弱:逐漸微弱。

  今去圣久遠(yuǎn),周公遺化銷微,孔氏庫序衰壞。地狹民眾,頗有桑麻之業(yè),亡(無)林澤之饒。俗儉嗇愛財(cái),趨商賈,好皆毀(1),多巧偽,喪祭之禮文備實(shí)寡,然其好學(xué)猶愈于它俗(2)。

 ?。?)曾(zǐ)毀:詆毀。(2)愈:勝也。

  漢興以來,魯東海多至卿相。東平、須昌、壽良(1),皆在濟(jì)東,屬魯,非宋地也,當(dāng)考(2)。

 ?。?)壽良:或?qū)懽鳌皦蹚垺?。本名壽良,漢光武避趙王良諱,改“良”為“張”。(2)自“東平”以下十八字可疑。顧炎武曰:“于宋地下云‘今之沛、梁、楚、山陽、濟(jì)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于魯?shù)叵掠衷啤撬蔚匾玻?dāng)考’,此并存異說,以備考,當(dāng)小注于下面誤連書者?!卞X站曰:“自‘東平’以下十八字,似非原文,或后人因其地屬魯,而分野在宋,故增記于此,以俟再核耳!”

  宋地,房、心之分野也(1)。今之沛、梁、楚、山陽、濟(jì)陰、東平及東郡之須昌、壽張,皆宋分也。

 ?。?)房、心: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

  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陽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虛(墟)也。濟(jì)陰定陶,《詩風(fēng)》曹國也。武王封弟叔振鐸于曹,其后稍大,得山陽、陳留,二十余世為宋所滅。

  昔堯作游成陽(1),舜漁雷澤(2),湯止于毫(3),故其民猶有先王遺風(fēng),重厚多君子,好稼稿,惡衣食,以致畜(蓄)藏。

 ?。?)作游:謂建筑游樂之所。成陽:故城在今山東菏澤縣東北。(2)漁:捕魚。雷澤:在今山東菏澤縣東北,南傍成陽故城。(3)毫:故址在河南商丘縣。

  宋自微子二十余世,至景公滅曹,滅曹后五世亦為齊、楚、魏所滅,參(三)分其地。說得其梁、陳圖,齊得其濟(jì)陰、東平,楚得其沛。故今之楚彭城,本宋也?!洞呵锝?jīng)》曰“圍宋彭城”。宋雖滅,本大國,故自為分野。沛楚之失,急疾顓(專)已(1),地薄民貧,而山陽好為奸盜。

 ?。?)急疾專己:言性褊狹而自用。

  衛(wèi)地,營室、東壁之分野也(1)。今之東郡及魏郡黎陽,河內(nèi)之野王、朝歌,皆衛(wèi)分也。

  (1)營室、東壁:星宿名。一作“室”、“壁”。皆矚二十八宿。

  衛(wèi)本國既為狄所滅(1),文公徙封楚丘,三十余年,子成公徙于帝丘。故《春秋經(jīng)》曰“衛(wèi)遷于帝丘”,今之濮陽是也。本顓頊之虛(墟),故謂之帝丘。夏后之世,昆吾氏居之。成公后十余世,為韓、魏所侵,盡亡其旁邑,獨(dú)有濮陽。后秦滅濮陽,置東郡,徒之于野王。始皇既并天下,猶獨(dú)置衛(wèi)君,二世時乃廢為庶人。凡四十世,九百年,最后絕,故獨(dú)為分野。

 ?。?)衛(wèi)本國既為狄人所滅:事在《春秋》閔公二年。

  衛(wèi)地有桑間濮上之阻(1),男女亦亟聚會(2),聲色生焉,故俗稱鄭衛(wèi)之音。周末有子路、夏育(3),民人慕之,故其俗剛武,上(尚)氣力。漢興,二千石治者亦以殺戮為威。宣帝時韓延壽為東郡太守(4),承圣恩,崇禮義,尊諫爭(諍),至今東郡號善為吏,延壽之化也。其夫頗奢靡,嫁?。ㄈⅲ┧退肋^度,而野王好氣任俠,有濮上風(fēng)。

 ?。?)阻:阻隔。(2)亟:屢也。(3)子路:孔子弟子仲由,性好勇。夏育:古代壯士,皆衛(wèi)人。(4)韓延壽: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

  楚地,翼、軫之分野也(1)。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陽、武陵、長沙及漢中、汝南郡,盡楚分也。

 ?。?)翼、軫: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

  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于荊蠻(1),為楚子,居丹陽。后十余世至熊達(dá),是為武王,浸以強(qiáng)大。后五世至嚴(yán)王(2),總帥諸侯,觀兵周室,并吞江、漢之間,內(nèi)滅陳、魯之國(3)。后十余世,頃襄王東徒于陳。

 ?。?)鬻(yù)熊:楚之先祖,為周文王師。其曾孫熊繹于周成王時封于楚,姓羋氏,居丹陽。(2)嚴(yán)王:即莊王。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yán)”。(3)滅陳、魯:楚滅魯在頃襄王時,滅陳在惠王時。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1),果蓏螺蛤(2),食物常足。故窳窳偷生(3),而亡(無)積聚,飲食還給(4),不憂凍餓,亦亡(無)千金之家。信巫鬼,重淫祀。而漢中淫失(泆)枝柱(5),與巴蜀同俗。汝南之別,皆急疾有氣勢。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東有云夢之饒(6),亦一都會也。

 ?。?)山伐:謂伐山取竹木。(2)蓏(luǒ):瓜類等蔓生植物的果實(shí)。(3)窊窳(zǐyǔ):懶惰。(4)還給:言經(jīng)常給足。(5)淫泆(yì):謂縱欲放蕩。枝柱:抵觸,不順從。(6)云夢:古澤名。在今洪湖、洞庭湖一帶。

  吳地,斗分野也(1)。今之會稽、九江、丹陽、豫章、廬江、廣陵、六安、臨淮郡,盡吳分也。

 ?。?)斗:星宿名。屬二十八宿。

  殷道既衰,周大(太)王亶父興岐梁之地,長子大(太)伯,次曰仲雍,少曰公季。公季有圣子昌,大(太)王欲傳國焉。大(太)伯,仲雍辭行采藥,遂奔荊蠻。公季嗣位,至昌為西伯,受命而王。故孔子美而稱曰:“大(太)伯,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1)?!敝^“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quán)(2)。”太伯初奔荊蠻,荊蠻歸之,號曰勾吳(3)。大(太)伯卒,仲雍立,至曾孫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章弟中(仲)于河北,是為北吳,后世謂之虞,十二世為晉所滅。后二世而荊蠻之吳子壽夢盛大稱王。其少子則季札,有賢材。兄弟欲傳國,札讓而不受。自壽夢稱王六世,闔廬舉伍子胥、孫武為將,戰(zhàn)勝攻取,興伯(霸)名于諸侯。至子夫差,誅子胥,用宰嚭(4),為粵(越)王勾踐所滅。

 ?。?)孔子美而稱曰等句:引語見《論語。泰伯篇》。至德:崇高的道德。無得而稱:簡直找不到恰當(dāng)?shù)脑~來稱贊。(2)“虞仲夷逸”等句:見《論語。微子篇》。虞仲:即仲雍。夷逸:人名。放言:放肆直言。清:廉潔。廢中權(quán):受廢棄也是他的權(quán)術(shù)。(3)勾(gōu)吳:即吳國。(4)宰嚭(pǐ):春秋時吳國太宰嚭。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fā)。粵既并吳,后六世為楚所滅。后秦又擊楚,徙壽春,至子為秦所滅。

  壽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鮑、木之輸(1),亦一都會也。始楚賢臣屈原被讒放流,作《離騷》諸賦以自傷悼(2)。后有宋玉、唐勒之屬慕而述之,皆以顯名。漢興,高祖王兄子濞于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yán)夫子之徒興于文、景之際。而淮南王安亦都壽春,招賓客著書。而吳有嚴(yán)助、朱買臣、貴顯漢朝,文辭并發(fā),故世傳《楚辭》。其失巧而少信。初淮南王異國中民家有女者(3),以待游士而妻之,故至今多女而少男。本吳粵(越)與楚接比,數(shù)相并兼,故民俗略同。

 ?。?)鮑:有二說,一說鮑魚,一說即“鞄”。木:木材。(2)諸賦:謂《九歌》、《天問》、《九章》等。(3)異:優(yōu)待之意。

  吳東有海鹽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之一都會也。豫章出黃金,然堇堇物之所有(1),取之不足以更費(fèi)(2)。江南卑濕,丈夫多天。

 ?。?)堇堇(jìnjìn):少也。(2)取之不足以更費(fèi):謂取金不足償功值,即言得不償失。更:償也。

  會稽海外有東鳀人(1),分為二十余國,以歲時來獻(xiàn)見云。

 ?。?)東鳀(tí):古國名。在會稽郡海外。

  粵地,牽牛、婺女之分野也(1)。今之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越)分也。

 ?。?)牽牛、婺女:星宿名。皆屬二十八宿。一名“牛”、“女”。

  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會稽,文身斷發(fā)(1),以避蛟龍之害。后二十世,至勾踐稱王,與吳王闔廬戰(zhàn),敗之■李(2)。夫差立,勾踐乘勝復(fù)伐吳,吳大破之,棲會稽(3),臣服請平。后用范蠡、大夫種計(jì),遂伐滅吳,兼并其地。度(渡)淮與齊、晉諸侯會,致貢于周。周元王使使賜命為伯,諸侯畢賀。后五世為楚所滅,子孫分散,君服于楚(4)。后十世,至閩君搖,佐諸侯平秦。漢興,復(fù)立搖為越王。是時,秦南海尉趙佗亦自王,傳國至武帝時,盡滅以為郡云。

  (1)文身:古代民俗,在身體上刺畫有色的圖案或花紋。(2)■李;地點(diǎn)無考。(3)會稽:山名。在今浙江紹興東南。(4)君服于楚:事楚為君而服從之。

  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1),中國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

 ?。?)果:謂龍眼、荔枝等。布:葛布。(韋昭說)。

  自合浦徐聞南入海,得大州(1),東西南北方千里,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厓郡。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2)。男子耕農(nóng),種禾稻苧麻,女子桑蠶織績。亡(無)馬與虎,民有五畜(3),山多麈麈(4)。兵則矛、盾、刀(5),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鏈。自初為郡縣,吏卒中國人多侵陵之,故率數(shù)歲一反。元帝時,遂罷棄之。

 ?。?)大州:今海南島。(2)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穿衣從頭上套下去,如今套衫的穿法。(3)五畜:牛、羊、豬、雞、犬。(4)麈(zhū):獸名。鹿屬。角類鹿,蹄類牛,尾類驢,頸背類駱駝,故俗謂四不像。麠(jīng):獸名。大鹿。(5)兵:武器。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1);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2);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離國(3);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4)。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5),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xiàn)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yīng)募者俱入海市明珠、壁流離、奇石異物(6),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廩)食為耦(偶)(7),蠻夷賈船,轉(zhuǎn)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8)。又苦逢風(fēng)波溺死,不(否)者數(shù)年來還(9)。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xiàn)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10);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11),漢之譯使自此還矣(12)。

  (1)都元國:地點(diǎn)無考。(2)邑盧沒國:古國名。古地或以為在今緬甸勃固附近。(3)諶離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沿岸。(4)夫甘都盧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緬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謬附近。(5)黃支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印度馬德拉斯西南的康契普臘姆附近,或以為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亞齊附近。(6)璧流離:寶石名。流離,即琉璃。(7)廩:給也。為耦(偶):為同伴。(8)剽:搶劫。(9)否者:否則。(10)皮宗:古地名。故址有數(shù)說:(1)在今新加坡西面的皮散島;(2)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部寬但河口的皮散島;(3)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4)在今馬來半島克拉地峽的帕克強(qiáng)河口。為古代東西方海上交通要地。(11)已程不國:古國名。故地或以為在今印度半島南部;或以為在今斯里蘭卡。(12)譯使:翻譯使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