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

漢書新注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漢書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說明】本卷是當(dāng)時(shí)公家藏書的分類目錄,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文獻(xiàn)目錄。它是今人研究先秦秦漢文化學(xué)術(sh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國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自周代以來,官修私著,書籍繁多,內(nèi)容宏富,故需校理群書,以為目錄。劉向校書,著有《別錄》,劉散繼承父業(yè),又著《七略》。《七略》分輯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等七個(gè)部分;班氏自言,“今取其要,以備篇籍”。本志名曰“藝文”,所謂“藝”,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者為六藝;所謂“文”,指文學(xué)百家之說而言。其內(nèi)容,在簡短的序言之后,分為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shù)數(shù)、方技等六部分,共收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每種之后有小序,每部分之后有總序,對先秦、秦漢學(xué)術(shù)思想的源流和演變,都作了簡明的敘述??梢韵胍姡嗍蠈Α镀呗浴纷隽诵﹦h繁取要的工作,加上吸收劉氏觀點(diǎn)及摻以自己學(xué)術(shù)見解而成之。其辨章學(xué)術(shù)、考竟源流之功,不可磨滅。

  昔仲尼沒而微言絕(1),七十子喪而大義乖(2)。故《春秋》分為五(3),《詩》分為四(4),《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從衡(縱橫),真?zhèn)畏譅?,諸子之言紛然淆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5)。漢興,改秦之?dāng)。笫掌?,廣開獻(xiàn)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6),禮壞樂崩,圣上唱然而稱曰:“朕甚閔(憫)焉!”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7),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8)。至成帝時(shí),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9)。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10),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11),太史令尹咸校數(shù)術(shù)(12),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13)。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14)。會(huì)向卒,哀帝復(fù)使向子侍中奉車都尉欲卒父業(yè)(15)。歆于是總?cè)簳嗥洹镀呗浴?,故有《輯略》?6),有《六藝略》(17),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技略》。今刪其要,以備篇籍。

 ?。?) 仲尼:孔子名丘,字仲尼。微言:精微要妙之言。(2)七十子:指孔子弟子達(dá)者七十人。七十,是指成數(shù)。大義:指諸經(jīng)之義。(3)《春秋》分為五:謂《左傳》、《公羊傳》、《榖梁傳》、《鄒氏》、《夾氏》。(4)《詩》分為四:謂《毛氏》(毛亨)、《齊》(齊人轅固)、《魯》(魯人申培)、《韓》(燕人韓嬰)。(5)黔首:勞動(dòng)人民。(6)

  簡脫:編簡之繩斷,則簡脫落。(7)寫書之官:指抄書者。(8)秘府:宮中藏書處。(9)謁者:官名。屬郎中令。(10)光祿大夫:官名。掌顧問應(yīng)對。劉向:字子政?!冻鮽鳌犯狡鋫?。(11)步兵校尉:官名。掌宿衛(wèi)兵。(12)太史令:官名。掌天時(shí)星歷。數(shù)術(shù):占卜之書。(13)侍醫(yī):少府太醫(yī)令之屬官。方技:醫(yī)藥之書。(14)錄:劉向的《書錄》,附于原書的,謂之《敘錄》;匯于一書者,則為《別錄》,已佚。(15)侍中:加官。奉車都尉:官名。掌御乘輿車。歆:劉歆,字子駿。劉向之子。《楚元王傳》附其傳。(16)輯:與“集”同,謂諸書之總要。略:概要。(17)《六藝》:《六經(jīng)》。

  《易經(jīng)》十二篇(1),施、孟、梁丘三家(2)。《易傳周氏》二篇(3)。字王孫也(4)?!斗稀范?)。《楊氏》二篇(6)。名何,字叔元,甾川人(7)?!恫坦范Pl(wèi)人,事周王孫(8)。《韓氏》二篇。名嬰(9)?!锻跏稀范C?0)。《丁氏》八篇。名寬,字子襄,梁人也(11)。《古五子》十八篇。自甲子至壬子,說《易》陰陽(12)?!痘茨系烙?xùn)》二篇?;茨贤醢财该鳌兑住氛呔湃?,號(hào)九師說(13)?!豆烹s》八十篇,《雜災(zāi)異》三十五篇,《神輸》五篇,圖一(14)?!睹鲜暇┓俊肥黄?,《災(zāi)異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五鹿充宗《略說》三篇,《京氏段嘉》十二篇(15)?!墩戮洹肥?、孟、梁丘氏各二篇(16)。凡《易》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17)。

 ?。?)《易經(jīng)》:即《周易》。至今尚存。(2)施、孟、梁丘三家:三家之傳,已亡。(3)《易傳周氏》:書己亡。(4)字王孫也:此為班氏原注,無“師古曰”三字,下同。(5)《服氏》書已亡。服氏:齊人,號(hào)服先。服、宓、伏三字互相通假。(6)《楊氏》:書已亡。(7)楊何:漢武帝時(shí)五經(jīng)博士之一,宮至中大夫。(8)《蔡公》:書已亡。蔡公:其人無考。(9)《韓氏》:書已亡。姚振宗云:《韓詩外傳》問有引《易》文者,亦《韓氏易》也。(10)《王氏》:書已亡。

  王同:字子中,東武人,受《易》于田何。(11)《丁氏》:書已亡?!度辶謧鳌吩疲憾④娮鳌兑住氛f三萬言,今小章句是也。姚振宗曰:以上自《周氏》至此凡七家,皆蒙上“易傳”二字為文。

 ?。?2)《古五子》:書已亡?!冻鯇W(xué)記》文部引劉向《別錄》曰:所校讎中《易》傳《古五子篇》,除復(fù)重,定著十八篇,分六十四卦,著之日辰。自甲子至于壬子,故號(hào)曰《五子》。所謂“古”,是指用篆文字的書,以區(qū)別于用隸字寫的今文書。(13)《淮南道訓(xùn)》:書已亡。(14)《神輸》:顏師古引劉向《別錄》曰:《神輸》者,王道失則災(zāi)害生,得則四海輸之祥瑞。(15)《孟氏京房》等:書殘,《四庫全書》著錄《京氏易傳》三卷,入子部數(shù)術(shù)類。京房:字君明,頓丘人,曾為魏郡太守。所謂《孟氏京房》、《災(zāi)異孟氏京房》,皆京房述孟氏之學(xué)。五鹿充宗:其為《梁丘易》。段嘉:《儒林傳》作“殷嘉”。東海人,為博士。京房弟子。(16)《章句》:書已亡。章句:對經(jīng)師教授經(jīng)書分章、斷句、釋義之稱。(17)凡《易》十三家等句:今計(jì)十三家,二百九十四篇。此為《易》書之統(tǒng)計(jì)?!稘h志》每書之后皆計(jì)之。

  《易》曰:“宓戲(伏羲)氏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敝劣谝蟆⒅苤H,紂在上位,逆天暴物(2),文王以諸侯順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3),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4)??资蠟橹跺琛贰ⅰ断蟆?、《系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5)。故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6),世歷三古。及秦燔書,而《易》為筮卜之事,傳者不絕(7)。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xué)官(8),而民間有費(fèi)、高二家之說(9)。劉向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丘經(jīng)(10),或脫去“無咎”、“悔亡”(11),唯費(fèi)氏經(jīng)與古文同(12)。

 ?。?)《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下》。所謂伏羲氏畫卦,乃言《易》之創(chuàng)始。(2)物:萬物,萬事。(3)效:猶“見”。(4)六爻:指六十四卦。分上下篇?!督?jīng)》文有《卦辭》、《爻辭》。(5)十篇:此言《傳》文,實(shí)有七種十篇,除《象辭》上下篇、《象辭》上下篇、《系辭》上下篇、《文言》一篇、《序卦》一篇外,還有《說卦》、《雜卦》各一篇。此十篇稱《十翼》。(6)更:經(jīng)也:三圣:指伏羲、文王、孔子。(7)秦燔書,而《易》為籃卜之事,傳者不絕:秦始皇焚書,命令“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不燒。(8)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xué)官:王先謙曰: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易》惟楊何。宣帝立施、孟、梁丘《易》。元帝立京氏《易》,見《儒林傳贊》。(9)費(fèi):費(fèi)直,字長翁,東萊人。高:高相,沛人。兩人同時(shí),未立于學(xué)官。(10)中:指秘府。(11)“無咎”、“悔亡”:皆經(jīng)文。(12)此段為《易》學(xué)之小序?!稘h志》每種書后皆有之。

  《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為五十七篇(1)。《經(jīng)》二十九卷(2)。大、小夏侯二家?!稓W陽經(jīng)》三十二卷?!秱鳌匪氖黄?)?!稓W陽章句》三十一卷(4)?!洞?、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5)?!洞蟆⑿∠暮罱夤省范牌?)?!稓W陽說義》二篇(7)。劉向《五行傳記》十一卷(8)。許商《五行傳記》一篇(9)?!吨軙菲呤黄?。周史記(10)。《議奏》四十二篇。宣帝時(shí)石渠論(11)。

  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12)。入劉向《稽疑》一篇(13)。(1)《尚書》:上古的文獻(xiàn)匯編,包括典、漠、訓(xùn)、誥、誓、命六種體裁。有《今文尚書》、《古文尚書》之分。如今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本、《四部從刊》本,是以偽《古文尚書》二十五篇,雜以《今文尚書》三十三篇,共五十八篇,各附以偽孔安國的《尚書傳》。(2)《經(jīng)》二十九卷:書已亡。此是今文。(3)《傳》四十一篇:此伏生《尚書大傳》。已殘?!端膸烊珪蜂洝渡袝ご髠鳌匪木?,補(bǔ)遺一卷。(4)《歐陽章句》:書已亡。楊樹達(dá)引莊述祖云:歐陽《經(jīng)》三十二卷,《章句》僅三十一卷,其一卷無章句,蓋序也。(5)《大小夏侯章句》:書已亡。大小夏侯:大指夏侯勝,小指夏侯建。(6)《大小夏侯解故》:書已亡。故:同“詁”。(7)《歐陽說義》:書已亡。(8)《五行傳記》書已亡。《五行傳記》即《洪范五行傳論》。(9)許商:漢長安人,字長伯,周堪弟子,位至九卿。(10)《周書》:書已殘。今《四庫全書》著錄十卷,入別史類。(11)《議奏》:書已亡。漢宣帝時(shí)于石渠閣大集儒生討論經(jīng)旨異同,帝為稱別臨決。參與討論者,有林尊、歐陽地余、周堪、張山柑、假倉等。(12)凡《書》九家,四百一十二篇:陳國慶曰:“王氏《補(bǔ)注》本《尚書古文經(jīng)》四十六卷、《經(jīng)》二十九卷、《傳》四十一篇為一行,即作一家計(jì)算,則適符九家之?dāng)?shù)。大小夏侯《經(jīng)》二十九卷,《章句》亦如之,若歐陽《經(jīng)》作三十二卷,合計(jì)為四百二十二篇,多十篇。”(13)入:班氏新增入者。顏師古曰:“此凡言‘入’者,謂《七略》之外班氏新人之也。其云‘出’者與此同?!?br/>
  《易》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1)。”故《書》之所起遠(yuǎn)矣,至孔子撰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而為之序,言其作意(2)。秦燔書禁學(xué),濟(jì)南伏生獨(dú)壁藏之。漢興亡失,求得二十九篇。以教齊魯之間。訖孝宣世,有《歐陽》、《大小夏侯氏》,立于學(xué)官。《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3),魯共(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磐之音,于是懼,乃止不壞??装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4)。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事(5),未列于學(xué)官。劉向以中古文校歐陽、大小夏侯三家經(jīng)文(6),《酒誥》脫簡一,《召誥》脫簡二。率簡二十五字者,脫亦二十五字。簡二十二字者,脫亦二十二字,文字異者七百有余,脫字?jǐn)?shù)十?!稌氛撸胖?hào)令,號(hào)令于眾,其言不立具,則聽受施行者弗曉。古文讀應(yīng)爾雅(7),故解古今語而可知也(8)。

  (1)《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2)作意:作者之意。(3)武帝末:《論衡·正說篇》以為景帝時(shí)。(4)得多十六篇:此謂考見行世二十九篇外,多得十六篇。(5)巫蠱事:詳見《武五子傳·戾太子傳》。(6)中古文:秘府之古文經(jīng)。(7)爾雅:近正之意。(8)古今語:古語為方言,今語指漢語。

  《詩經(jīng)》二十八卷,魯、齊、韓三家(1)?!遏敼省范寰恚?)?!遏斦f》二十八卷(3)?!洱R后氏故》二十卷(4)?!洱R孫氏故》二十七卷(5)?!洱R后氏傳》三十九卷(6)?!洱R孫氏傳》二十八卷(7)?!洱R雜記》十八卷(8)?!俄n故》三十六卷(9)?!俄n內(nèi)傳》四卷(10)?!俄n外傳》六卷(11)?!俄n說》四十一卷(12)?!睹姟范啪恚?3)。《毛詩故訓(xùn)傳》三十卷(14)。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5)。

 ?。?)《詩經(jīng)》二十八卷,齊、魯、韓三家:書已亡。齊:轅固生。魯:申培公。韓:韓嬰。(2)《魯故》:書已亡?!遏敼省?,申公作。所謂“故”,通其指義也。它皆類比(顏師古說)。(3)《魯說》:書已亡。王先謙據(jù)《儒林傳》云:《魯詩》有《韋》(韋賢)、《張》(張長安)、《唐》(唐長賓)、《褚》(褚少孫)之學(xué)。此《魯說》,弟子所傳。(4)《齊后氏故》:書已亡。后氏:后蒼,字近君,轅固生再傳弟子。所謂“后氏故”蓋后蒼子弟所推說。(5)《齊孫氏傳》:書已亡。(6)《齊后氏傳》:書已亡。(7)《齊孫氏故》書已亡。(8)《齊雜記》:書已亡。(9)《韓故》:書已亡。王先謙曰:此韓嬰自力本經(jīng)訓(xùn)故,以別于《內(nèi)外傳》者,故《志》首列之。(10)《韓內(nèi)傳》:書已亡。(11)《韓外傳》六卷:今存。今本作十卷。(12)《韓說》:書已亡。此書為韓氏徒眾所傳。(13)《毛詩》:今存。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七云:《毛詩》經(jīng)文二十八卷,其序一卷,則為二十九卷。(14)《毛詩故訓(xùn)傳》:今存。作者為毛亨(參《四庫提要》)。毛氏傳詩多古文,其釋實(shí)兼詁、訓(xùn)、傳三體,故名其書《故訓(xùn)傳》。(15)六家:指魯、齊、韓、后氏、孫氏、毛氏。今計(jì)六家、四百一十五卷,少一卷。

  《書》曰:“詩言志,歌詠言(1)?!惫拾分母?,而歌詠之聲發(fā)。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故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fēng)俗,知得失,自考正也??鬃蛹?nèi)≈茉姡喜梢?,下取魯,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dú)在竹帛故也。漢興,魯申公為《詩》訓(xùn)故,而齊轅固、燕韓生皆為之傳。或取《春秋》(2),采雜說,咸非其本義。與不得已(3),魯最為近之。三家皆列于學(xué)官。又有毛公之學(xué),自謂子夏所傳,而河間獻(xiàn)王好之,未得立(4)。

 ?。?)《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虞書·舜典》。(2)《春秋》:泛指古代的史書,非專指魯《春秋》。(3)與:如也。(4)毛公之學(xué)……未得立:漢代有兩個(gè)毛公,作《訓(xùn)故傳》者為毛亨,為河間獻(xiàn)王博士者為毛萇。

  《禮古經(jīng)》五十六卷,《經(jīng)》十七篇。后氏、戴氏(1)。

  《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后學(xué)者所記也(2)。

  《明堂陰陽》三十三篇。古明堂之遺事(3)。

  《王史氏》二十一篇。七十子后學(xué)者(4)。

  《曲臺(tái)后倉》九篇(5)。

  《中庸說》二篇(6)。

  《明堂陰陽說》五篇(7)。

  《周官經(jīng)》六篇。王莽時(shí)劉歆置博士(8)。

  《周官傳》四篇(9)。

  《軍禮司馬法》百五十五篇(10)。

  《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11)。

  《封禪議對》十九篇。武帝時(shí)也(12)。

  《漢封禪群祀》三十六篇(13)。

  《議奏》三十八篇。石渠(14)。

  凡《禮》十三家,五百五十五篇。入《司馬法》一家,百五十五篇(15)。

 ?。?)《禮古經(jīng)》、《經(jīng)》:其書有存有亡。陳國慶曰:“《禮經(jīng)》即《儀禮》。初名《士禮》。蓋古人進(jìn)退揖讓之節(jié),婚喪宴飲之道。十七篇,在漢代凡有三本:一、戴德本;二、戴圣本;三、劉向《別錄》本,即鄭玄所注本,亦即現(xiàn)今通行本?!逼渥髡?,有二說,古文學(xué)派以為是周公,今文學(xué)派以為是孔子。還有所謂《古文逸禮》三十九篇,早已亡佚。(2)《記》:書已殘?!队洝?,即《禮記》。錢大昕曰:“此云‘百三十一篇’者合大小戴所傳而言也?!缎〈饔洝匪氖牌?,《曲禮》、《檀弓》、《雜記》皆以簡策重多,分為上下,實(shí)止四十六篇。合《大戴》之八十五篇,正協(xié)百三十一篇之?dāng)?shù)?!标悋鴳c曰:“《大戴記》八十五篇,今已不全,存者十三卷四十篇,亦不盡皆戴德之舊,多系后人雜取諸書,彌缺補(bǔ)遺。其勢甚微,不通行于后世。有明嘉趣堂袁氏重刊宋本?!薄啊缎〈鳌匪氖牌?,本《志》無專錄,或即包括在百三十一篇之中。……此四十九篇,蓋皆孔門七十二子后學(xué)所記者。清《四庫全書》著錄《禮記正義》四十九篇六十三卷?!保?)《明堂陰陽》:書已亡。(4)《王史氏》:書已亡。顏師古引劉向《別錄》云,六國時(shí)人。(5)《曲臺(tái)后倉》:書已亡。當(dāng)作《曲臺(tái)后倉記》。顏師古引如淳曰:“行禮射于曲臺(tái),后倉為記,故名曰《曲臺(tái)記》?!保?)《中庸說》:書已亡。此非今存《戴記》中之《中庸》(顧實(shí)說)。

 ?。?)《明堂陰陽說》:書已亡。(8)《周官經(jīng)》:書存。師古曰:“即今之《周官禮》也;亡其《冬宮》,以《考工記》充之?!碧瀑Z公彥《周禮義疏》云:“以設(shè)位言之,謂之《周官》:以制作言之,謂之《周禮》?!贝藭膩碓磁c作者,諸說不一。(9)《周官傳》:書已亡。(10)《軍禮司馬法》:書殘。清《四庫全書》著錄《司馬法》一卷,入子部兵家。(11)《古封禪群祀》:書已亡。

 ?。?2)《封禪議對》:書已亡。漢武帝時(shí)設(shè)封禪之事,諸儒對者五十余人(見《兒寬傳》)。(13)《漢封禪群祀》:書已亡。 (14)《議奏》:書已亡。(15)凡《禮》十三家等句:陳國慶曰:“今計(jì)《司馬法》一家為新入者,如未計(jì)在內(nèi),正十三家。四百五十二篇。少“一百零三篇?!?br/>
  《易》曰:“有夫婦父子君臣上下,禮義有所鍺(1)?!倍弁踬|(zhì)文世有損益,至周曲為之防(2),事為之制,故曰“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3)?!奔爸苤?,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shí)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4)。訖孝宣世,后倉最明。戴德、戴圣、慶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學(xué)官?!抖Y古經(jīng)》者,出于魯淹中及孔氏(5),與十七篇文相似,多三十九篇。及《明堂陰陽》、《王史氏記》所見,多天子諸侯卿大夫之制,雖不能備,猶愈倉等推《士禮》而致于天子之說(6)。

 ?。?)《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序卦》之辭。錯(cuò):置也。(2)曲:猶事也。(3)“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劉光漢《古書疑義舉例補(bǔ)》曰:“古籍以三字形容眾多之詞。其數(shù)之最繁者則擬以三百之?dāng)?shù),以見其多。其數(shù)之尤繁者,則擬以三千之?dāng)?shù),以見其尤多?!?jīng)禮三百,曲禮三千’,‘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猶言數(shù)百數(shù)千耳。不必以三為限,亦不必定以《周禮》、《儀禮》沽之也?!保?)《土禮》十七篇:陳直曰:“1957年7月,武威磨咀子六號(hào)墓中,出現(xiàn)漢代竹木簡所寫儀禮,包含三部分,甲本是儀禮士相見之禮等七篇,乙本是喪服傳一篇,丙本是喪服經(jīng)。甘肅省博物館定為是漢代今文經(jīng),疑為慶普所傳之本。”(5)淹中:里名。(6)愈:勝也。

  《樂記》二十三篇(1)。

  《王禹記》二十四篇(2)。

  《雅歌詩》四篇(3)。

  《雅琴趙氏》七篇。名定,勃海人,宣帝時(shí)丞相魏相所奏(4)。

  《雅琴師氏》八篇。名中,東海人,傳言師曠后(5)。

  《雅琴龍氏》九十九篇。名德,梁人(6)。

  凡《樂》六家,百六十五篇。出淮南劉向等《琴頌》七篇(7)。

  (1)《樂記》:書殘。顧實(shí)《漢志講疏》曰:《小戴記》有《樂記篇》。孔潁達(dá)曰,“此于《別錄》屬《樂記》,蓋十一篇合為一篇。十一篇入《禮記》,在劉向前也。至劉向?yàn)椤秳e錄》時(shí)更載所入《樂記》十一篇,又載余十二篇,總為二十三篇也?!毕Т耸蝗搿洞饔洝范雇鲆病!惫簟豆珜O尼子及其音樂理論》曰,《樂記》的主要文字,“采自《公孫尼子》”。(2)《王禹記》:書已亡。(3)《雅歌詩》:書已亡。(4)《雅琴趙氏》:書已亡。(5)雅琴師氏:書已亡。(6)《雅琴龍氏》:書已亡。師古引劉向《別錄》云:“亦魏相所奏也。與趙定俱召見待詔,后拜為侍郎。”(7)凡《樂》六家等句:所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不誤。

  《易》曰:“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享祖考(1)?!惫首渣S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2)。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fēng)易俗,莫善于樂(3)?!倍呦嗯c并行(4)。周衰俱壞,樂尤微吵(妙),以音律為節(jié),又為鄭衛(wèi)所亂故無遺法(5)。漢興,制氏以雅樂聲律(6),世在樂官,頗能紀(jì)其鏗鏘鼓舞(7),而不能言其義(8)。六國之君,魏文侯最為好古,孝文時(shí)得其樂人竇公(9),獻(xiàn)其書,乃《周官大宗伯》之《大司樂》章也。武帝時(shí),河間獻(xiàn)王好儒,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作《樂記》,獻(xiàn)八佾之舞(10),與制氏不相遠(yuǎn)。其內(nèi)史丞王定傳之(11),以授常山王禹。禹,成帝時(shí)為謁者,數(shù)言其義,獻(xiàn)二十四卷記。劉向校書,得《樂記》二十三篇,與禹不同,其道浸以益微(12)。

  (1)《易》曰等句:引文為《易·豫卦》象辭。殷:盛也。(2)自黃帝下至三代,樂各有名:《通典》云:黃帝作《咸池》。少吳作《大淵》,顓頊作《六莖》,帝舍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湯作《大濩》。紂棄先祖之樂,作淫聲。周武王作《王武》,周公作《勺》。又有《房中之樂》,歌以后妃之德。(3)孔子曰等句:《孝經(jīng)·廣要道章》載孔子之言。(4)二者相與井行:謂樂與禮相輔而行。(5)鄭、衛(wèi):鄭衛(wèi)之音,乃俗樂。遺法:指雅樂之遺法。(6)制氏:魯人,善樂事(服虔說)。(7)紀(jì):識(shí)也。(8)義:義理。(9)孝文時(shí)得其樂人竇公:此說不足據(jù)。按《史記》,魏文侯逝世至漢文帝元年已二百余年,豈有漢文帝得魏文侯之樂人竇公事,康有為《新學(xué)偽經(jīng)考》已辯之。(10)八佾之舞:大型舞,八人為列,共八列,八八六十四人。(11)內(nèi)史丞:官名。屬內(nèi)史。(12)浸:逐漸。微:隱也。

  《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1),《經(jīng)》十一卷。公羊、毅梁二家(2)。

  《左氏傳》三十卷。左丘明,魯太史(3)。

  《公羊傳》十一卷。公羊子,齊人(4)。

  《毅梁傳》十一卷。榖梁子,魯人(5)。

  《鄒氏傳》十一卷(6)。

  《夾氏傳》十一卷。有錄無書(7)。

  《左氏微》二篇(8)。

  《鐸氏微》三篇。楚太傅鐸椒也(9)。

  《張氏微》十篇(10)。

  《虞氏微傳》二篇。趙相虞卿(11)。

  《公羊外傳》五十篇(12)。

  《榖梁外傳》二十篇(13)。

  《公羊章句》三十八篇(14)。

  《榖梁章句》三十三篇(15)。

  《公羊雜記》八十三篇(16)。

  《公羊顏氏記》十一篇(17)。

  《公羊董仲舒治獄》十六篇(18)。

  《議奏》三十九篇。石渠論(19)。

  《國語》二十一篇。左丘明著(20)。

  《新國語》五十四篇。劉向分《國語》(21)。

  《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shí)諸侯大夫(22)。

  《戰(zhàn)國策》三十二篇。記春秋后(23)。

  《奏事》二十篇。秦時(shí)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文也(24)。

  《楚漢春秋》九篇。陸賈所記(25)。

  《太史公》百三十篇。十篇有錄無書(26)。

  &馮商所續(xù)《太史公》七篇(27)。

  《太古以來年紀(jì)》二篇(28)。

  《漢著記》百九十卷(29)。

  《漢大年紀(jì)》五篇(30)。

  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31)。省《太史公》四篇(32)。

 ?。?)《春秋古經(jīng)》:今存?!洞呵锕沤?jīng)》:指孔子整理的《春秋》,即《古文本春秋經(jīng)》,《左氏傳》所據(jù)之本。(2)《經(jīng)》,公羊、榖梁二家:今存?!蹲髠鳌肥?,十二公各一篇?!豆颉?、《榖梁》二家合閔公于莊公,故十一卷。陳直曰:“清代學(xué)者說三傳,皆言在晉以前,經(jīng)與傳分。以余考之,有分有連。經(jīng)與傳分者,熹平石經(jīng)、正始石經(jīng)是也。經(jīng)與傳連者,元和公羊隸磚是也。此磚1925年,西安西南鄉(xiāng)出土,第一行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第一句是春秋經(jīng),以下皆公羊傳文(見拙著《關(guān)中秦漢陶錄續(xù)錄》),可見分連并無定式?!保?)《左氏傳》:今存?!蹲髠鳌放c《春秋古經(jīng)》之配合,始于晉杜預(yù)。《左傳》的作者為誰,歷來頗有爭議。(4)《公羊傳》:今存。《公羊傳》的作者為誰,古來也有爭議。(5)《榖梁傳》:今存。榖梁子:其名有喜、嘉、赤、寘、俶諸名,各說不一。(6)《鄒氏傳》:書已亡。錢大昭《漢書辨疑》:“王吉能力《騶氏春秋》,即此也。鄒、騶古字通?!保?)書早亡。有錄無書:有錄,《七略》著其名;無書,班固作志時(shí)已亡。(8)《左氏微》:書已亡。微:謂《春秋》之支別(沈欽韓說)。(9)《鐸氏微》:書已亡?!妒酚洝なT侯年表》云:鐸椒為楚威王太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保?0)《張氏微》:書已亡。作者疑是張蒼(沈欽韓說)。(11)《虞氏微傳》:書已亡。周壽昌引劉向《別錄》云:虞卿作《抄樶》九卷以授荀卿,是虞氏亦專為左氏學(xué)。(12)《公羊外傳》:書已亡。(13)《榖梁外傳》:書已亡。(14)《公羊章句》:書已亡。(15)《榖梁章句》:書已亡。(16)《公羊雜記》:書已亡。(17)《公羊顏氏記》:書已亡。漢顏安樂(字公孫)所說(沈欽韓說)?!赌∑绞?jīng)·公羊碑》有《顏氏說》。(18)《公羊董仲舒治獄》:書已亡。《后漢書·應(yīng)劭傳》云:故膠西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shù)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dòng)以經(jīng)對,言之詳矣。(19)《議奏》:書已亡。(20)《國語》:今存。作者為誰,說者不一。(21)《新國語》:書已亡。(22)《世本》:書已亡。清代以來有多種輯本。近有《世本八種》出版。(23)《戰(zhàn)國策》:今存。有高誘、姚宏注本?!端膸旌喣俊吩疲骸芭f本題漢高誘注。今考其書實(shí)宋姚宏因誘注殘本而補(bǔ)之。其中二卷至四卷、六卷至十卷,為高誘原注,余皆宏所補(bǔ)注也?!保?4)《奏事》:書已亡。《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有秦始皇、二世巡行天下于名山刻石之文,多為李斯手筆。(25)《楚漢春秋》:書亡于南宋。(26)《太史公》:今存?!短饭?,又稱《太史公記》、《太史公書》。東漢以來稱《史記》。司馬遷著。一百三十篇,缺十篇,張晏曰:“遷沒之后,亡《景紀(jì)》、《武紀(jì)》、《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蒯成列傳》。元成之間褚先生補(bǔ)闕?!保?7)馮商所續(xù)《太史公》:書已亡。馮商:字子高,陽陵人。(28)《太史公以來年紀(jì)》:書已亡。(29)《漢著記》:書已亡。其書或謂如《起居注》(顏師古說),或曰未必屬于《起居注》(金毓黻《中國史學(xué)史》)。(30)《漢大年紀(jì)》:書已亡。(31)凡《春秋》二十三家,九百四十八篇:顧實(shí)《漢志講疏》云:《春秋古經(jīng)》十二篇,經(jīng)十一篇,本為一行。合計(jì)二十九家。其公、谷二家經(jīng)各十一卷,合得九百一篇,凡多六家,少四十七篇。(32)?。褐^劉氏本有而班氏省去。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1)。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殘缺,仲尼思存前圣之業(yè),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徽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xiàn)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2)?!币贼斨芄畤Y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據(jù)行事,仍人道(3),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歷數(shù),藉朝聘以正禮樂。有所褒諱貶損,不可書見,口授弟子,弟子退而異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論本事而作傳,明夫子不以空言說經(jīng)也?!洞呵铩匪H損大人當(dāng)世君臣,有威權(quán)勢力,其事實(shí)皆形于傳(4),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shí)難也。及未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榖梁》、《鄒》、《夾》之傳。四家之中,《公羊》、《榖梁》立于學(xué)官,鄒氏無師,夾氏未有書。

 ?。?)式:“戒”之誤。王念孫《讀書雜志》五:“式”本作“戒”,字之誤也。言行之是者可以為法,非者可以為戒,故曰慎言行,昭法戒。(2)(仲尼)稱曰等句:引文見《論語·八佾篇》。微:成也。獻(xiàn):賢也。(3)仍:因也。(4)事實(shí):即本事。

  《論語》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兩《子張》(1)。

  《齊》二十二篇。多《問王》、《知道》(2)。

  《魯》二十篇,《傳》十九篇(3)。

  《齊說》二十九篇(4)。

  《魯夏侯說》二十一篇(5)。

  《魯安昌侯說》二十一篇(6)。

  《魯王駿說》二十篇(7)。

  《燕傳說》三卷(8)。

  《議奏》十八篇。石渠論(9)。

  《孔子家語》二十七卷(10)。

  《孔子三朝》七篇(11)。

  《孔子徒人圖法》二卷(12)。

  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13)。

 ?。?)《論語》古二十一篇:書已亡。王應(yīng)麟《漢志考證》:何晏序云: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xùn)解而世不傳。馬國翰有《古論語》輯佚六卷。(2)《齊》:書已亡?!秵柾酢罚骸啊秵栍瘛贰敝`(顧實(shí)《漢志講疏》)。(3)《魯》:《魯論》。漢以后稱《論語》。今存?!秱鳌罚航忉尅墩撜Z》者。已亡?!墩撜Z》在漢代有三種:《古論》、《齊論》、《魯論》?!遏斦摗范?,為現(xiàn)行《論語》所據(jù)之本。原作者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經(jīng)漢人張禹、鄭玄兩次改訂。(4)《齊說》:書已亡。漢代傳此學(xué)者,惟王吉(字子陽)名家。(5)《魯夏侯說》:書已亡。撰者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官為太子太傅。(6)《魯安昌侯說》:書已亡。張禹所撰。(7)《魯王駿說》:書已亡。王駿:王吉之子。(8)《燕傳說》:書已亡。(9)《議奏》:書已亡。參與石渠論議之《論語》家有韋玄成、蕭望之、梁丘臨等。(10)《孔子家語》:書已亡。非后世所傳之《家語》。(11)《孔子三朝》:書已亡。沈欽韓曰:今《大戴記》有《千乘》、《四代》、《虞戴德》、《誥志》、《小辨》、《周兵》、《少閑》七篇。三朝:言孔子三次朝見魯哀公。(12)《孔子徒人圖法》:書已亡。

  (13)凡《論語》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今計(jì)十二家,二百三十篇,多一篇。

  《論語》者,孔子應(yīng)答弟子時(shí)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dòng)诜蜃又Z也。當(dāng)時(shí)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集)而論撰,故謂之《論語》。漢興,有齊、魯之說。傳《齊論》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唯王陽名家(1)。傳《魯論語》者(2),常山都尉龔?qiáng)^、長信少府夏侯勝、承相韋賢、魯扶卿、前將軍蕭望之、安昌侯張禹(3),皆名家。張氏最后而行于世。

  (1)王吉:字子陽。時(shí)稱王陽。貢禹:字少翁。本書卷七十二有兩人傳。膠東:王國名。庸生:名譚。(2)《魯論語》:漢時(shí)只稱《魯論》,多“語”字。(3)夏侯勝:字長公,東平人。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韋賢:字長懦,魯國鄒人。《漢書》有其傳。魯:王國名。扶卿:孔安國之弟子(見《論衡·正說篇》)。蕭望之:字長倩,東海蘭陵人。本書有其傳。張禹,字子久,河內(nèi)軹人。本書卷八十一有其傳。

  《孝經(jīng)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1)

  《孝經(jīng)》一篇。十八章。長孫氏、江氏、后氏、翼氏四家(2)。

  《長孫氏說》二篇(3)。

  《江氏說》一篇(4)。

  《翼氏說》一篇(5)。

  《后氏說》一篇(6)。

  《雜傳》四篇(7)。

  《安昌侯說》一篇(8)。

  《五經(jīng)雜議》十八篇。石渠論(9)。

  《爾雅》三卷二十篇(10)。

  《小爾雅》一篇(11),《古今字》一卷(12)。

  《弟子職》一篇(13)。

  《說》三篇(14)。

  凡《孝經(jīng)》十一家;五十九篇(15)。

 ?。?)《孝經(jīng)古孔氏》:書已亡。(2)《孝經(jīng)》:書今存。作者大概是七十子之徒。

  陳國慶曰:《孝經(jīng)》的版本,計(jì)有四種:一、古文本,出孔子宅中者,已亡。二、隋代后得古文本,《隋志》言之,已亡。三、清代后得日本古文本,偽作,今尚存,即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所刻者。四、今文本,漢初顏貞所獻(xiàn),凡十八章,今存,即《十三經(jīng)注疏》所據(jù)之本。(3)《長孫氏說》:書已亡。(4)《江氏說》:書已亡。(5)《翼氏說》:書已亡。翼氏:翼奉,后倉之弟子。本書卷七十五有其傳。(6)《后氏說》:書已亡。(7)《雜傳》書已亡。(8)《安昌侯說》:書已亡。安昌侯:張禹。(9)《五經(jīng)雜議》:書已亡。王先謙曰:此經(jīng)總論也?!稜栄拧?、《小爾雅》、《諸經(jīng)通訓(xùn)》、《古今字》、《經(jīng)字異同》,皆附焉。(10)《爾雅》:書今存。二十篇:今為十九篇。清《四庫全書》經(jīng)部小學(xué)類錄《爾雅注疏》十一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11)《小爾雅》:今存。孔氏壁中文(沈欽韓說)?!短浦尽酚小独钴壗狻芬痪怼@钌啤段倪x注》引《小爾雅》皆作《小雅》。(12)《古今字》:書已亡。章學(xué)誠《校讎通義》內(nèi)篇三:案《爾雅》,訓(xùn)詁類也,主于義理?!豆沤褡帧罚`類也,主于形體。其二書不當(dāng)入《孝經(jīng)》。(13)《弟子職》:今存。此書是言古代小學(xué)生守則。今為《管子》第四十九篇。(14)《說》:已亡。此《弟子職說》(王先謙說)。(15)凡《孝經(jīng)》十一家,五十九篇:《小爾雅》一篇,《古今字》,《說》三篇,本不分行,為十一家;今皆另提行,則為十三家。今計(jì)五十六篇,少三篇。

  《孝經(jīng)》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1)。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jīng)》(2)。漢興,長孫氏、博士江翁、少府后倉、諫大夫翼奉、安昌侯張禹傳之,各自名家。經(jīng)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為異?!案改干?,續(xù)莫大焉(3)”,“故親生之膝下”,諸家說不安處,古文字讀皆異。

 ?。?)孔子為曾子陳孝道:《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云:曾參,孔子弟子。“孔以為能通孝道,故受之業(yè),作《孝經(jīng)》?!蓖鯌?yīng)鱗不信此說,曰:“當(dāng)是曾子弟子所為書”。(2)《孝經(jīng)調(diào)師古引桓譚《新論》,古《孝經(jīng)》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余字。(3)續(xù):嗣續(xù)。

  《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shí)亡六篇矣(1)。

  《八體六技》(2)。

  《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xì)v》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xué)》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3)。

  《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4)。

  《急就》一篇。元帝時(shí)黃門令史游作(5)。

  《元尚》一篇。成帝時(shí)將作大匠李長作(6)。

  《訓(xùn)纂》一篇。揚(yáng)雄作(7)。

  《別字》十三篇(8)。

  《蒼頡傳》一篇(9)。 揚(yáng)雄《蒼頡訓(xùn)纂》一篇(10)。

  杜林《蒼頡訓(xùn)纂》一篇(11)。

  杜林《蒼頡故》一篇(12)。

  凡小學(xué)十家,四十五篇。入揚(yáng)雄、杜林二家三篇(13)。

 ?。?)《書籀》:書已亡。史籀(zhòu):太史籀書之意。非人名,所謂“周宣王太史”,乃誤解。籀:讀也。(參考王國維《史籀篇疏證序》)(2)《八體六技》:書已亡。

  八體: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六技: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書、蟲書。(3)《蒼頡》:書已亡。清以來有多種輯本。(4)《凡將》:書亡于宋。(5)《急就》:書今存?!都本汀?,或稱《急就章》。急就者,謂字之難知者,緩急可就而求(晁公武說)。陳國慶曰:“今《四部叢刊》據(jù)涉園藏明抄本影印凡三十二章,正文一千一十六字,未分章,有復(fù)字。”(6)《元尚》:書已亡。(7)《訓(xùn)纂》:已亡。(8)《別字》:今存。錢大昕曰:“即揚(yáng)雄撰《方言》十三卷也。本名《軒史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或稱《別字》,或稱《方言》,皆省文也?!鼻濉端膸烊珪穼ⅰ斗窖浴肥碇浻诮?jīng)部小學(xué)類。顧炎武曰:別字,今之謂之白字,乃別音之字轉(zhuǎn)。姚振宗同意顧氏之說,而否定錢氏以為即是方言之說。(9)《蒼頡傳》:書已亡。清以來有多種輯本。(10)揚(yáng)雄《蒼頜訓(xùn)纂》:書已亡。王先謙曰:此合《蒼頡》、《訓(xùn)纂》為一。(11)杜林《蒼頡訓(xùn)纂》:書已亡。杜林:東漢初人。姚振宗曰:班氏修志時(shí),其人已早卒,書已行世,因并附入,非通例也。(12)《蒼頡故》:已亡。故:訓(xùn)詁。(13)凡小學(xué)十家,四十五篇:除后入揚(yáng)雄、杜林二家不計(jì),正合十家。如以《八體六技》為八篇(錢大昭《漢書辨疑》引李賡藝說),又不計(jì)后入的三篇,正合四十五篇。

  《易》曰:“上古結(jié)繩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1)。”“夬,揚(yáng)于王庭(2),”言其宣揚(yáng)于王者朝廷,其用最大也。古者八歲入小學(xué),故《周官》保氏掌養(yǎng)國子(3),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也(4)。漢興,蕭何草律(5),亦著其法,曰:“太史試學(xué)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吏民上書,字或不正,輒舉劾。”六體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6),皆所以通知古今文字,摹印章,書幡信也。古制,書必同文,不知?jiǎng)t闕,問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7)。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8)!”蓋傷其浸不正?!妒肤ζ氛撸軙r(shí)史官教學(xué)童書也,與孔氏壁中古文異體?!渡n頡》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xì)v》六章者,車府令趙高所作也;《博學(xué)》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而篆體復(fù)頗異,所謂秦篆者也(9)。是時(shí)始造隸書矣,起于官獄多事,茍趨省易,施之于徒隸也(10)。漢興,閭里書師合《蒼頡》、《爰?xì)v》、《博學(xué)》三篇(11),斷六十字以為一章,凡五十五章(12),并為《蒼頡篇》。武帝時(shí)司馬相如作《凡將篇》,無復(fù)字(13)。元帝時(shí)黃門令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shí)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也(14)。《凡將》則頗有出矣(15)。至元始中(16),征天下通小學(xué)者以百數(shù),各令記字于庭中。揚(yáng)雄取其有用者以作《訓(xùn)纂篇》,順續(xù)《蒼頡》,又易《蒼頡》中重復(fù)之字,凡八十九章。臣復(fù)續(xù)揚(yáng)雄作十三章(17),凡一百二章(18),無復(fù)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渡n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shí)征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19),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為作訓(xùn)故,并列焉。

 ?。?)《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下》。夬:《易》之夬卦。夬(guài):決也;訣也。(2)“夬,揚(yáng)于王庭”:引文為《易·夬卦》之辭。(3)保氏:地官之屬。(4)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zhuǎn)注、假借,造字之本:顏師古曰:“象形,謂畫成其物,隨體詰屈,日、月是也。象事,即指事也,謂視而可識(shí),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象意,即會(huì)意也,謂比類臺(tái)義,以見指,武、信是也。象聲,即形聲,謂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zhuǎn)注,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謂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文字之義,總歸六書,故曰立字之本也?!保?)草:創(chuàng)造之。(6)六體:疑誤。此與上文云“八體六技”,顯然矛盾。吳恂曰:“愚謂‘字或不正,輒舉劾’下,當(dāng)有脫文,似宜增:《八體》者: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云云。然后下接《六技》者: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云云。如是較合,此緣《八體》者以下文盡闕,后人故改上文《八體》之八為六,并更下之《六技》為《六體》也?!标愔痹唬骸拔鳚h時(shí)另盛行一種龜蛇書體。余所見者,有‘與天毋極’瓦,毋字作龜蛇體。有‘西鄉(xiāng)’印,有‘西神’瓦筒題字,西字皆作龜蛇(以上均拓本)?!愑诤蟠佬g(shù)書體?!鄙袝?、御史、史書令史:吳仁杰《兩漢書刊誤補(bǔ)遺》曰,太史課試,善史書者以補(bǔ)史書令史,而分隸尚書及御史也?!保?)人用其私:言各任私意而為字。(8)孔子曰等句:引文為《論語·衛(wèi)靈公篇》載孔子語。史:即《史籀》、大篆諸書。文:即字。(9)秦篆:即小篆。(10)隸書等句:許慎《說文敘》曰:秦“官獄職務(wù)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11)里閣書師:間里中教授字書的先生。(12)凡五十五章:計(jì)有三千三百字。(13)復(fù):重復(fù)。(14)《蒼頡》中:在《蒼頡》二千三百字之中。(15)出:言多出于《蒼頡》之字。(16)元始:漢平帝年號(hào),共五年(公元1——5)。(17)臣:班固自稱。(18)一百二章:如仍以每章六十字計(jì),則為六千一百二十字。(19)張敞:字子高。本書卷七十六有其傳。

  凡六藝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入三家,一百五十九篇;出重十一篇(1)。

 ?。?)凡六藝一一百三家,三千一百二十三篇:陳國慶曰:“今計(jì)一百十七家,三千零八十二篇,多十四家,少四十一篇。

  六藝之文,《樂》以和神,仁之表也;《詩》以正言,義之用也;《禮》以明體,明者著見,故無訓(xùn)也;《書》以廣聽,知之術(shù)也;《春秋》以斷事,信之符也。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1)”,言與天地為終始也。至于五學(xué)(2),世有變改,猶五行之更用事焉(3)。古之學(xué)者耕且養(yǎng),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jīng)文而已,是故用日少而畜(蓄)德多,三十而五經(jīng)立也(4)。后世經(jīng)傳既已乖離,博學(xué)者又不思多聞闕疑之義(5),而務(wù)碎義逃難,便辭巧說,破壞形體;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6)。后進(jìn)彌以馳逐,故幼童而守一藝,白首而后能言;安其所習(xí),毀所不見(7),終以自蔽。此學(xué)者之大患也。序六藝為九種(8)。

 ?。?)故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言若無陰陽變化之《易》道,則乾坤幾乎滅息。(2)五學(xué):謂學(xué)者學(xué)《樂》、《禮》、《詩》、《書》、《春秋》。(3)猶五行之更用事:姚明輝《漢志注解》曰:五常之于五行,仁為木,義為金,禮為火,智為水,信為土。五學(xué)既為五行之道,則其遞相教,亦如五行之更用事也。(4)三十而五經(jīng)立:錢大昭曰:三年而通一藝,故孔子十五志學(xué),三十而立。(5)多聞闕疑之義:《論語·為政篇》載孔子“多聞疑缺,慎言其余,則寡尤”之語,故《志》引之。(6)說五字之文,至于二三萬言:言其煩瑣。(7)此言已所習(xí)者則保守之,未嘗見者則妄毀之。(8)此段為一略之總論。

  《晏子》八篇。名嬰,謚平仲,相齊景公,孔子稱善與人交,有《列傳》(1)。

  《子思》二十三篇。名伋,孔子孫,為魯繆公師(2)。

  《曾子》十八篇。名參,孔子弟子(3)。

  《漆雕子》十三篇??鬃拥茏悠岬駟⒑螅?)。

  《宓子》十六篇。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5)。

  《景子》三篇。說宓子語,似其弟子(6)。

  《世子》二十一篇。名碩,陳人也,七十子之弟子(7)。

  《魏文侯》六篇(8)。

  《李克》七篇。子夏弟子,為魏文侯相(9)。

  《公孫尼子》二十八篇。七十子之弟子(10)。

  《孟子》十一篇。名軻,鄒人,子思弟子,有《列傳》(11)。

  《孫卿子》三十三篇。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有《列傳》(12)。

  《羋子》十八篇。名嬰,齊人,七十子之后(13)。

  《內(nèi)業(yè)》十五篇。不知作書者(14)。

  《周史六弢》六篇?;?、襄之間,或曰顯王時(shí),或曰孔子問焉(15)。

  《周政》六篇。周時(shí)法度政教(16)。

  《周法》九篇。法天地,立百官(17)。

  《河間周制》十八篇。似河間獻(xiàn)王所述也(18)。

  《讕言》十篇。不知作者,陳人君法度(19)。

  《功議》四篇。不知作者,論功德事(20)。

  《寧越》一篇。中牟人,為周威王師(21)。

  《王孫子》一篇。一曰《巧心》(22)。

  《公孫固》一篇。十八章。齊閔王失國,問之,固因?yàn)殛惞沤癯蓴∫玻?3)。

  《李氏春秋》二篇(24)。

  《羊子》四篇。百章。故秦博士(25)。

  《董子》一篇。名無心,難墨子(26)。

  《俟子》一篇(27)。

  《徐子》四十二篇。宋外黃人(28)。

  《魯仲連子》十四篇。有《列傳》(29)。 《平原君》七篇。朱建也(30)。

  《虞氏春秋》十五篇。虞卿也(31)。

  《高祖?zhèn)鳌肥?。高祖與大臣述古語及詔策也(32)。

  《陸賈》二十三篇(33)。

  《劉敬》三篇(34)。

  《孝文傳》十一篇。文帝所稱及詔策(35)。

  《賈山》八篇(36)。

  《太常蓼侯孔臧》十篇,父聚、高祖時(shí)以功臣封,臧嗣爵(37)。

  《賈誼》五十八篇(38)。

  河間獻(xiàn)王《對上下三雍宮》三篇(39)。

  《董仲舒》百二十三篇(40)。

  《兒寬》九篇(41)。

  《公孫弘》十篇(42)。

  《終軍》八篇(43)。

  《吾丘壽王》六篇(44)。

  《虞丘說》一篇。難孫卿也(45)。

  《莊助》四篇(46)。

  《臣彭》四篇(47)。

  《鉤盾冗從李步昌》八篇。宣帝時(shí)數(shù)言事(48)。

  《儒家言》十八篇。不知作者(49)。

  桓寬《鹽鐵論》六十篇(50)。

  劉向所序六十七篇?!缎滦颉?、《說苑》、《世說》;《列女傳頌圖》也(51)。

  揚(yáng)雄所序三十八篇?!短肥?,《法言》十三,《樂》四,《箴》二(52)。

  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入揚(yáng)雄一家,三十八篇(53)。

 ?。?)《晏子》:書今存?!蛾套印?,《隋志》稱《晏子春秋》。清《四庫全書》著錄《晏子春秋》八卷,入史部傳記類。撰者必非晏嬰,因書中有述晏嬰遺事?!读袀鳌罚褐浮妒酚洝す荜塘袀鳌?。(2)《子思》:書已殘。清《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著錄《子思子》一卷。(3)《曾子》:書已殘。清《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著錄有《曾子》一卷。(4)《漆雕子》:書已亡。啟:即開,因避漢景帝諱而改?!昂蟆蹦搜芪模ü踩粽f,見《儒家八派的批判》)。(5)《宓子》:書已亡。宓:與“伏”同。(6)《景子》:書已亡。(7)《世子》:書已亡。(8)《魏文侯》:書已亡。(9)《李克》:書已亡。(10)《公孫尼子》:書已亡。(11)《孟子》:書今存。今存內(nèi)篇七篇。外書四篇已佚。《列傳》:指《史記·孟子列傳》。(12)《孫卿子》:書今存。孫卿子,即茍況。三十三篇:王應(yīng)麟《考證》“當(dāng)作三十二篇”。(13)《羋子》:書已亡。“吁子”之誤(王念孫說)。(14)《內(nèi)業(yè)》:書已亡。(15)《周史六弢》:書已亡。師古以為即《六韜》。梁啟超《諸子略考釋》指出師古說錯(cuò)誤,又說“六”乃“大”之誤,《古今人表》有“周史大■”,■為“弢”之誤。(16)(17)(18)(19)(20)(21)(22)(23)(24)(25)(26)書皆亡。(27)《俟子》:書已亡。師古引李奇曰:或作《侔子》。(28)(29)(30)(31)(32)書皆亡。(33)《陸賈》:書己殘。陳國慶曰:此書今名《新語》,凡十二篇,為二卷。陸賈:《漢書》有其傳。(34)《劉敬》:書已亡。劉敬:本性婁,漢高帝賜姓劉氏。本書有其傳。陳國慶曰:“本傳載敬說高帝都秦,與冒頓和親,徙民實(shí)關(guān)中,凡三事,或即此三篇。(35)《孝文傳》:書已亡。(36)《賈山》:書已亡。(37)《太常蓼侯孔臧》:書已亡。此書疑即《孔叢子》(參考章太炎《國故》)。(38)《賈誼》:今存?!顿Z誼》,《新唐志》始稱《賈誼新書》,自后即稱《新書》。今存五十六篇,缺二篇。(39)河間獻(xiàn)王《對上下三雍宮》:書已亡。河間獻(xiàn)王:劉德,景帝之子?!毒笆鮽鳌酚衅鋫鳌#?0)《董仲舒》:書已殘。梁啟超《諸子略考釋》:“疑今本《繁露》八十三篇,即在此百二十三篇中也。”(41)(42)(43)(44)(45)(46)(47)書皆已亡。(48)《鉤盾冗從李步昌》:書已亡。據(jù)《百官表》,少府有鈞盾令丞,冗從為散員。(49)《儒家言》:書已亡。(50)《鹽鐵論》:今存?;笇挘鹤执喂昴先?。漢昭帝時(shí)參與論鹽鐵事。(51)劉向所序六十七篇:存而不全。陳國慶曰:“《新序》今存十卷,《說苑》存二十卷,《世說》今佚,《列女傳》存八卷,《頌圖》或百或無,《隋志》入史部雜史類,清《四庫全書》著錄入子部儒家類?!保?2)揚(yáng)雄所序三十八篇:《法言》、《太玄》,今存?!稑贰芬淹??!扼稹分^官箴。姚明輝《漢志注解》云,“今案《藝文類聚》、《初學(xué)記》、《古文苑》諸書所載,有《州箴》十二首,《官箴》十六首”。(53)右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今不計(jì)揚(yáng)雄,凡五十二家,八百四十六篇。《志》統(tǒng)計(jì)不準(zhǔn)確。

  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1),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2),憲章文武(3),宗師仲尼(4),以重其言,于道最為高(5)??鬃釉唬骸叭缬兴u(yù),其有所試(6)?!碧朴葜。笾苤?,仲尼之業(yè),已試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僻)者又隨時(shí)抑揚(yáng),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7)。后進(jìn)循之,是以《五經(jīng)》乖析,儒學(xué)浸衰,此辟(僻)儒之患。

 ?。?)司徙:《周禮·地官司徒》言司徒掌邦教,佐國王。(2)祖:始也。述:修也。(3)憲:法也。章:明也。(4)宗:尊也。(5)于道最為高:此對儒家極力推崇。(6)孔子曰等句:《論語》載孔子之言。意謂對人稱譽(yù),當(dāng)試以事,觀其實(shí)效。(7)惑者既失精微等句:顧實(shí)《漢志講疏》:惑者為誰,章句鄙儒,如秦延君是也。僻者為誰,曲學(xué)阿世,如公孫弘是也。二者皆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伊尹》五十一篇。湯相(1)。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呂望為周師尚父,本有道者?;蛴薪烙忠詾樘g(shù)者所增加也?!吨\》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2)。

  《辛甲》二十九篇。紂臣,七十五諫而去,周封之(3)。

  《鬻子》二十二篇。名熊,為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為楚祖(4)。

  《管子》八十六篇。名夷吾,相齊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也,有列傳(5)。

  《老子鄰氏經(jīng)傳》四篇。姓李,名耳,鄰氏傳其學(xué)(6)。

  《老子傅氏經(jīng)說》三十七篇。述老子學(xué)(7)。

  《老子徐氏經(jīng)說》六篇。字少季,臨淮人,傳《老子》(8)。

  劉向《說老子》四篇(9)。

  《文子》九篇。老子弟子,與孔子并時(shí),而稱周平王問,似依托者也(10)。

  《蜎子》十三篇。名淵,楚人,老子弟子(11)。

  《關(guān)尹子》九篇。名喜,為關(guān)吏,老子過關(guān),喜去吏而從之(12)。

  《莊子》五十二篇。名周,宋人(13)。

  《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14)。

  《老成子》十八篇(15)。

  《長盧子》九篇。楚人(16)。

  《王狄子》一篇(17)。

  《公子牟》四篇。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于稱之(18)。

  《田子》二十五篇。名駢,齊人,游稷下,號(hào)天口駢(19)。

  《老萊子》十六篇。楚人,與孔子同時(shí)(20)。

  《黔婁子》四篇。齊隱士,守道不詘,威王下之(21)。

  《宮孫子》二篇(22)。

  《鶍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鶍為冠(23)。

  《周訓(xùn)》十四篇(24)。

  《黃帝四經(jīng)》四篇(25)。

  《黃帝銘》六篇(26)。

  《黃帝君臣》十篇。起六國時(shí),與《老子》相似也(27)。

  《雜黃帝》五十八篇。六國時(shí)賢者所作(28)。

  《力牧》二十二篇。六國時(shí)所作,托之力牧。力牧,黃帝相(29)。

  《孫子》十六篇。六國時(shí)(30)。

  《捷子》二篇。齊人,武帝時(shí)說(31)。

  《曹羽》二篇。楚人,武帝時(shí)說于齊王(32)。

  《郎中嬰齊》十二篇。武帝時(shí)(33)。

  《臣君子》二篇。蜀人(34)。

  《鄭長者》一篇。六國時(shí)。先韓子,韓子稱之(35)。

  《楚子》三篇(36)。

  《道家言》二篇。近世,不知作者(37)。

  右道三十六家,九百九十三篇(38)。

 ?。?)(2)(3)(4)書皆已亡。(5)《管子》八十六篇:殘。原本八十六篇,至梁隋時(shí)亡十篇,宋時(shí)又亡《五言》一篇(嚴(yán)可均說)。作者不是管仲,是雜家的匯集。(6)《老子鄰氏經(jīng)傳》:《老子》今存二卷,八十一章?!多徥蟼鳌方裢?。(7)(8)(9)書皆已亡。(10)《文子》:今存,凡二卷十二篇。(11)《蜎子》:書已亡。(12)《關(guān)尹子》:書已亡。關(guān):關(guān)令,官名。姓尹,名喜。(13)《莊子》:今存內(nèi)篇七,外篇三十三。清《四庫全書》著錄《莊子注》十卷(晉郭象撰)。(14)《列子》:今存。清《四庫全書》著錄《列子》八卷。(15)(16)(17)(18)(19)(20)(21)(22)書皆已亡。(23)《鶍冠子》:今存三卷,凡十九篇。顯然有問題。(24)(25)書皆已亡。(26)《黃帝銘》六篇:今存二篇。顧實(shí)《漢志講疏》:黃帝《金人銘》,見于《荀子》、《太公金匱》、《說苑》:黃帝《巾兒銘》,見于《路史》。(27)(28)(29)(30)書皆已亡。(31)《捷子》:書已亡。捷子:戰(zhàn)國時(shí)人?!豆沤袢吮怼妨杏谑又?,鄒衍之前?!妒酚洝っ宪髁袀鳌纷鳌敖幼印?,接、捷古字通?!拔涞蹠r(shí)說”四字衍。(32)(33)書皆已亡。(34)《臣君子》:書已亡。君子:”君平”之誤。《臣君平》,謂嚴(yán)君平之《道德指歸論》(陳直引陳輔卿說)。此“二篇”,或?yàn)椤兜赖轮笟w論》十一篇中之一部分(陳直說)。清《四庫全書》著錄有《道德指歸論》六卷,入子部道家類。(35)(36)(37)書皆已亡。(38)右道三十七家,九百九十三篇:今計(jì)三十七家,八百零一篇(已計(jì)入《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謀》、《言》、《兵》的篇數(shù),乃《太公》篇數(shù)的分析,不能再計(jì)之),少一百九十二篇。

  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shù)也(1),合于堯之克攘(讓),《易》之嗛嗛(謙謙)(2),一謙而四益(3),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4),則欲絕去禮學(xué),兼棄仁義,曰獨(dú)任清虛可以為治。

 ?。?)君人:當(dāng)作“人君”(王念孫說)。(2)謙謙:謙遜貌。(3)四益:謂天益、地益、神益、人益。(陳國慶說)(4)放:蕩也。

  《宋司星子韋》三篇。景公之史(1)。

  《公梼生終始》十四篇。傳鄒爽《始終》書(2)。

  《公孫發(fā)》二十二篇。六國時(shí)(3)。

  《鄒子》四十九篇。名衍,齊人,為燕昭王師,居稷下,號(hào)談天衍(4)。

  《鄒子終始》五十六篇(5)。

  《乘丘子》五篇。六國時(shí)(6)。

  《杜文公》五篇。六國時(shí)(7)。

  《黃帝泰素》二十篇。六國時(shí)韓諸公子所作(8)。

  &《南公》三十一篇。六國時(shí)(9)。

  《容成子》十四篇(10)。

  《張蒼》十六篇。丞相北平侯(11)。

  《鄒奭子》十二篇。齊人,號(hào)曰雕龍奭(12)。

  《閭丘子》十三篇。名快,魏人,在南公前(13)。

  《馮促》十三篇。鄭人(14)。

  《將鉅子》五篇。六國時(shí)。先南公,南公稱之(15)。

  《五曹官制》五篇。漢制,似賈誼所條(16)。

  《周伯》十一篇。齊人,六國時(shí)(17)。

  《衛(wèi)侯官》十二篇。近世,不知作者(18)。

  于長《天下忠臣》九篇。平陰人,近世(19)。

  《公孫渾邪》十五篇。平曲侯(20)。

  《雜陰陽》三十八篇。不知作者(21)。

  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

 ?。?)《宋司星子韋》:書已亡。(2)《公梼生終始》:書已亡。傳鄒奭始終書:當(dāng)作“傳黃帝終始書”(姚振宗說)。(3)(4)(5)書皆已亡。(6)《乘丘子》:書已亡。乘丘:當(dāng)作“桑丘”(沈欽韓說)。(7)(8)(9)(10)(11)書皆已亡。(12)《鄒奭子》:書已亡。雕龍奭:顧實(shí)《漢志講疏》:《七略》云,鄒衍之所言,五德終始,天地廣大,盡言天事,故曰談天。騶奭修衍之文,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13)(14)書皆已亡。(15)《將鉅子》:書已亡。將巨子:疑為“將具子彰”之誤。施之勉曰:應(yīng)助《風(fēng)俗通·姓氏篇》,將具氏,齊大公子將具之后,見《國語》。《漢藝文志》,六國時(shí),將具子彰著書五篇。姚振宗曰,按,應(yīng)仲遠(yuǎn)所見《漢志》,則為將具子彰。今本作巨,似寫誤,又脫彰字。(16)(17)書皆已亡。(18)《衛(wèi)侯官》:書已亡。衛(wèi)侯:當(dāng)作“衛(wèi)候”。錢大昭曰:侯,當(dāng)作候。衛(wèi)尉屬官有諸屯衛(wèi)候司馬二十二官。佚真姓名,故但書其官。(19)(20)(21)書皆已亡。(22)右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今計(jì)二十一家,三百六十八篇,少一篇。陰陽家二十一種書,無一存者。

  陰陽家者流,蓋出于素和之官(1),敬順吳天(2),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shí),此其所長也。及拘者為之,則牽于禁忌,泥于小數(shù)(3),舍人事而任鬼神(4)。

 ?。?)羲和:羲氏、和氏,相傳為唐虞時(shí)掌管天地四時(shí)之官。(2)昊天:皇天。(3)泥:滯也。(4)舍:廢也。

  《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國強(qiáng)兵(1)。

  《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衛(wèi)后也,相秦孝公,有《列傳》(2)。

  《申子》六篇。名不害,京人,相韓昭侯,終其身諸侯不敢侵韓(3)。

  《處子》九篇(4)。

  《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韓,申韓稱之(5)。

  《韓子》五十五篇。名非,韓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殺之(6)。

  《游律子》一篇(7)。

  《晁錯(cuò)》三十一篇(8)。

  《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9)。

  《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10)。

  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11)。

  (1)《李子》書已亡。(2)《商君》二十九篇:殘。清《四庫全書》著錄《商子》五卷,目二十六篇,入法家。(3)《申子》:書已亡。(4)《處子》:書已亡。處子:或作“劇子”。(5)《慎子》:書已殘。今書亡三十五篇,存七篇也欠完整。(參考郭沫若《稷下黃老學(xué)派的批判》)(6)《韓子》:書今存。(7)(8)(9)(10)書皆已亡。(11)右法十家,二百一十七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均不誤。

  法家者流,蓋出于理官(1),信賞必罰,以輔禮制?!兑住吩弧跋韧跻悦髁P飭(敕)法”(2),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3)。

 ?。?)理官:治獄之官。(2)《易》曰等句:引文見《易·噬嗑》象辭。(3)薄厚:對所厚者刻薄之意。

  《鄧析》二篇。鄭人,與子產(chǎn)并時(shí)(1)。

  《尹文子》一篇。說齊宣王。先公孫龍(2)。

  《公孫龍子》十四篇。趙人(3)。

  《成公生》五篇。與黃公等同時(shí)(4)。

  《惠子》一篇。名施,與莊子并時(shí)(5)。

  《黃公》四篇。名疵,為秦博士,作歌詩,在秦時(shí)歌詩中(6)。

  《毛公》九篇。趙人,與公孫龍等并游平原君趙勝家(7)。

  在名七家,三十六篇(8)。

  (1)《鄧析》:書今存。(2)《尹文子》:書今存。郭沫若疑其為假(《宋钘尹文遺著考》,載《青銅時(shí)代》)。(3)《公孫龍子》十四篇:今存六篇。(4)《成公生》:書已亡。成公生:姓成公。(5)《惠子》:書已亡?!肚f子·天下篇》引其十事。(6)(7)書皆已亡。(8)右名七家,三十六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不誤。

  名家者流,蓋出于禮官。古者名位不同,禮亦異數(shù)(1)??鬃釉唬骸氨匾舱酰∶徽齽t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2)。”此其所長也。及譥者為之(3),則茍鉤析亂而已(4)。

 ?。?)異數(shù):差別之意。(2)孔子曰等句:此引《論語》載孔子之言。意謂欲為政,必先正名。名:指名號(hào)、爵位。(3)譥(jiào):吹毛求疵之意。(4)(pì):破也。

  《尹佚》二篇。周臣,在成、康時(shí)也(1)。

  《田俅子》三篇。先韓子(2)。

  《我子》一篇(3)。

  《隨巢子》六篇。墨翟弟子(4)。

  《胡非子》三篇。墨翟弟子(5)。

  《墨子》七十一篇。名翟,為宋大夫,在孔子后(6)。

  右墨六家,八十六篇(7)。

 ?。?)《尹佚》書已亡。尹佚:亦曰尹逸,又曰史佚。(2)《田俅子》:書已亡。田俅:即田鳩。(3)(4)(5)書皆已亡。(6)《墨子》:書存而不全。陳國慶曰:“此書宋世已亡九篇,久無善本。今存兩種版本,一道藏本,五十二篇;一《四庫》本,六十三篇?!保?)右墨六家,八十六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均不誤。

  墨家者流,蓋出于清廟之守(1)。茅屋采(棌)椽(2),是以貴儉;養(yǎng)三老五更(3),是以兼愛;選士大射,是以上(尚)賢;宗祀嚴(yán)父,是以右鬼(4);順?biāo)臅r(shí)而行,是以非命(5);以孝視(示)天下,是以上(尚)同:此其所長也。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6),推兼愛之意,而不知?jiǎng)e親疏。

 ?。?)清廟:謂肅然清靜之宗廟。守:“官”之誤。(2)棌椽:以柞木為椽。(3)三老五更:古時(shí)設(shè)三老五更,以父兄之禮養(yǎng)之。(4)右鬼:謂信鬼神。(5)非命:言無吉兇之命。(6)非禮:當(dāng)是“非禮樂”(王念孫說)。

  《蘇子》三十一篇。名秦,有《列傳》(1)。

  《張子》十篇。名儀,有《列傳》(2)。

  《龐煖》二篇。為燕將(3)。

  《闕子》一篇(4)。

  《國筮子》十七篇(5)。

  《秦零陵令信》一篇。難秦相李斯(6)。

  《蒯子》五篇。名通(7)。

  &《鄒陽》七篇(8)。

  《主父偃》二十八篇(9)。

  《徐樂》一篇(10)。

  《莊安》一篇(11)。

  《待詔金馬聊蒼》三篇。趙人,武帝時(shí)(12)。

  右從(縱)橫十二家,百七篇(13)。

 ?。?)《蘇子》:書今存十二篇。有輯本。陳國慶曰:“諸家皆以《鬼谷子》為蘇秦書。蓋劉向《別錄》原題《鬼谷子》,《班志》本《七略》,從其核實(shí)題名《蘇子》?!保?)(3)(4)(5)(6)書皆已亡。(7)《蒯子》:書已亡。蒯通:本書有其傳。(8)《鄒陽》:書已亡。鄒陽:本書有其傳。(9)《主父偃》:書已亡。主父偃:本書有其傳。(10)《徐樂》:書已亡。徐樂:本書有其傳。(11)《莊安》:書已亡。本書有《嚴(yán)安傳》。本姓莊,班氏因避東漢明帝諱有時(shí)稱嚴(yán)。陳直曰:《漢書》對于莊字,有避有不避。不避,用變形字體,已隱含有避諱之義。(12)《待詔金馬聊蒼》:書已亡。金馬:金馬門。聊蒼:《漢書·嚴(yán)助傳》作“膠蒼”。(13)右縱橫十二家,百七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均不誤。

  從(縱)橫家者流,蓋出于行人之官(1)??鬃釉唬骸罢b詩三百,使干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2)?”又曰:“使乎,使乎(3)!”言其當(dāng)權(quán)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尚)詐諼而棄其信(4)。

 ?。?)行人之官:掌使之官。(2)孔子曰等句:此引《論語》載孔子之言。意謂為使不達(dá)干事,誦《詩》雖多,亦無所用。(3)“使乎,使乎!”引《論語》載孔子之言。意謂使者其人難得。(4)詐諼:詐言。

  孔甲《盤盂》二十六篇。黃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1)。

  《大禹》三十七篇。傳言禹所作,其文似后世語(2)。

  《五(伍)子胥》八篇。名員,春秋時(shí)為吳將,忠直遇讒死(3)。

  《子晚子》三十五篇。齊人,好議兵,與《司馬法》相似(4)。

  《由余》三篇。戎人,秦穆公聘以為大夫(5)。

  《尉繚》二十九篇。六國時(shí)(6)。

  《尸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7)。

  《呂氏春秋》二十六篇。秦相呂不韋輯(集)智略士作(8)。

  《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王安(9)。

  《淮南外》三十三篇(10)。

  《東方朔》二十篇(11)。

  《伯象先生》一篇(12)。

  《荊軻論》五篇。軻為燕刺秦王,不成而死,司馬相如等論之(13)。

  《吳子》一篇(14)。

  《公孫尼》一篇(15)。

  《博士臣賢對》一篇。漢世,難韓子、商君(16)。

  《臣說》三篇。武帝時(shí)作賦(17)。

  《解子簿書》三十五篇(18)。

  《推雜書》八十七篇(19)。

  《雜家言》一篇。王伯(霸),不知作者(20)。

  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入兵法(21)。

 ?。?)(2)書皆已亡。(3)《伍子胥》:疑即《越絕書》(參考顧實(shí)《漢志講疏》)。(4)(5)(6)書皆已亡。(7)《尸子》:書已亡。魯人:王先謙以為“晉人”之訛。施之勉引錢穆說:“其時(shí)晉已不國,而魏沿晉稱,尸佼殆為魏人?!庇卸喾N輯本。(8)《呂氏春秋》:書今存。二十六篇:細(xì)分為一百六十篇。今有《呂氏春秋集釋》。(9)《淮南內(nèi)》:即《淮南子》,今存。王安:淮南王劉安。

  (10)《淮南外》:書已亡。(11)《東方朔》:殘?!稘h書補(bǔ)注》引葉德輝曰:《北堂書鈔》百五十八引《嗟伯夷》,《文選·海賦》注引《對詔》,《藝文類聚·災(zāi)異部》引《旱頌》、《人部》引《誡子》,凡四篇。(12)(13)(14)(15)(16)書皆已亡。(17)《臣說》:書已亡。說:人名,讀曰“悅”。(18)(19)書皆已亡。(20)《雜家言》:書已亡。王霸:王霸之道。(21)右雜二十家,四百三篇:今計(jì)二十家,三百九十三篇,少十篇。入兵法:其上脫“出蹴鞠”三字(《補(bǔ)注》引陶憲曾說)。

  雜家者流,蓋出于議官(1)。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2),見王治之無不貫(3),此其所長也。及蕩者為之(4),則漫羨而無所歸心(5)。

 ?。?)議官:《周禮》無議官?!端逯尽芬詾槌鲇谑饭?。(2)此:指雜家之言。(3)王治之無不貫:言王者之治,于百家之道無不貫綜。(4)蕩:放也。(5)漫羨:猶漫衍。

  《神農(nóng)》二十篇。六國時(shí),諸子疾時(shí)怠于農(nóng)業(yè),道耕農(nóng)事,托之神農(nóng)(1)。

  《野老》十七篇。六國時(shí),在齊、楚間(2)。

  《宰氏》十七篇。不知何世(3)。

  《董安國》十六篇。漢代內(nèi)史,不知何帝時(shí)(4)。

  《尹都尉》十四篇。不知何世(5)。

  《趙氏》五篇。不知何世(6)。

  《氾勝之》十八篇。成帝時(shí)為議郎(7)。

  《王氏》六篇。不知何世(8)。

  《蔡癸》一篇。宣帝時(shí),以言便宜,至弘農(nóng)太守(9)。

  右農(nóng)九家,百一十四篇(10)。

 ?。?)(2)(3)(4)書皆已亡。(5)《尹都尉》:書已亡。尹:姓也。都尉:官名。(6)《趙氏》:書已亡。姚振宗以為是趙過的書。(7)《氾勝之》:書已亡。師古引劉向《別錄》曰:使教田三輔,有好田者師之,徙為御史。今有輯本。(8)(9)書皆已亡。(10)有農(nóng)九家,百一十四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均不誤。關(guān)于農(nóng)家,可參考今人工毓瑚《中國農(nóng)學(xué)書錄》。

  農(nóng)家者流,蓋出于農(nóng)稷之官。播百谷,勸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鬃釉弧八孛袷常?),”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圣王(2),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3)。

 ?。?)“所重民食”:此引《論語》載孔之言。意謂為君之道,當(dāng)重視民食。(2)以為無所事圣王:謂不須圣王,天下自治。(3)欲使君臣并耕等句:《孟子·膝文公上》曰:“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饗而治。……’”

  《伊尹說》二十七篇。其語淺薄,似依托也(1)。

  《鬻子說》十九篇。后世所加(2)。

  《周考》七十六篇??贾苁乱玻?)。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記事也(4)。

  《師曠》六篇。見《春秋》,其言淺薄,本與此同,似因托之(5)。

  《務(wù)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6)。

  《宋子》十八篇。孫卿道宋子,其言黃老意(7)。

  《天乙》三篇。天乙謂湯,其言非殷時(shí),皆依托也(8)。

  《黃帝說》四十篇。迂誕依托(9)。

  《封禪方說》十八篇。武帝時(shí)(10)。

  《待詔臣饒心術(shù)》二十五篇。武帝時(shí)(11)。

  《待詔臣安成未央術(shù)》一篇(12)。

  《臣?jí)壑芗o(jì)》七篇。項(xiàng)國圉人,宣帝時(shí)(13)。

  《虞初周說》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時(shí)以方士侍郎號(hào)黃車使者(14)。

  《百家》百三十九卷(15)。

  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16)。

 ?。?)《伊尹說》:書已亡。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云:伊尹以割烹要湯,孟子嘗所詳辯,則此殆戰(zhàn)國之士所為矣。(2)(3)(4)(5)(6)書皆已亡。(7)《宋子》:書已亡。宋子:即宋钘,又作宋■、宋榮子。(8)(9)書皆已亡。(10)《封禪方說》:書已亡。方說:方士言方之說。(11)《待詔臣饒心術(shù)》:書已亡。饒:人名。齊人。(12)《待詔臣安成未央術(shù)》:書已亡。安成:道家。未央術(shù):即長生術(shù)。陳直曰:“長生未央,為西漢人之習(xí)俗語。……未央術(shù)當(dāng)為長生術(shù)之歇后語?!保?3)《臣?jí)壑芗o(jì)》:書已亡。圉:縣名。故屬項(xiàng)國,漢屬淮陽國。臣?jí)?,?shí)為淮陽國圉人。(施之勉說)

 ?。?4)《虞初周論》:書已亡。虞初:姓虞,名初。洛陽人。其說以《周書》為本。(15)《百家》:書已亡。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曰:《百家》為淺薄不中義理的東西,殆為故事之無當(dāng)于治道者。(16)右小說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今計(jì)十五家,一千三百九十篇,多十篇。小說家言,多淺薄妄言,故皆亡佚。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指出:諸書大抵或托古人或記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淺?。挥浭抡?,近《史》而攸謬者也。

  小說家者流,蓋出于稗官(1)。街談巷語,道聽涂(途)說者之所造也??鬃釉唬骸半m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yuǎn)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2)?!比灰喔缫?。閻里小知(智)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3)。

 ?。?)稗官:小官。(2)孔子曰等句:引文為今《論語》載子夏語。師古以為此是《論語》載孔子之言,可能他根據(jù)于《齊論語》或《古論語》;而今《論語》則是《魯論語》。(3)芻蕘:割草打柴的人。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出蹴鞠一家,二十五篇(1)。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今計(jì)為一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五十九篇。多二十五篇。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1)。皆起于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shí)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shù)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譬)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仁之與義,敬之與和,相反而皆相成也?!兑住吩唬骸疤煜峦瑲w而殊涂(途),一致而百慮(2)?!苯癞惣艺吒魍扑L(3),窮知(智)究慮,以明其指(旨),雖有蔽短,合其要?dú)w,亦《六經(jīng)》之支與流裔(4)。使其人遭明王圣主,得其所折中,皆股肱之材已。仲尼有言:“禮失而求諸野(5)。”方今去圣久遠(yuǎn),道術(shù)缺廢,無所更索(6),彼九家者,不猶愈于野乎?若能修六藝之術(shù),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7),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8)。

 ?。?)九家:十家中去小說家。(2)《易》曰云云:引文見《易·系辭下》。(3)異家:各相異之家。(4)流裔:如水之下流,衣之末裔。(5)“禮失而求諸野”:言都邑失禮,則于郊野求之,亦將有所收獲。(6)索:求也。(7)舍:廢也。(8)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焉:凌稚隆《漢書評林》:敘尾合有“敘諸子為十種”六字,疑衍。

  屈原賦二十五篇。楚懷王大夫,有《列傳》(1)。

  唐勒賦四篇。楚人(2)。

  宋玉賦十六篇。楚人,與唐勒并時(shí),在屈原后也(3)。

  趙幽王賦一篇(4)。

  莊夫子賦二十四篇。名忌,吳人(5)。

  賈誼賦七篇(6)。

  枚乘賦九篇(7)。

  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8)。

  淮南王賦八十二篇(9)。

  淮南王群臣賦四十四篇(10)。

  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11)。

  陽丘侯劉郾賦十九篇(12)。

  吾丘壽王賦十五篇(13)。

  蔡甲賦一篇(14)。

  上所自造賦二篇(15)。

  ■寬賦二篇(16)。

  ■光祿大夫張子僑賦三篇。與王褒同時(shí)也(17)。

  ■陽成侯劉德賦九篇(18)。

  ■劉向賦三十三篇(19)。

  ■王褒賦十六篇(20)。

  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21)。

  (1)屈原賦二十五篇:今存。顧實(shí)《漢志講疏》:今《楚辭》、《離騷》一篇,《九歌》十一篇,《天問》一篇,《九章》九篇,《遠(yuǎn)游》、《卜居》、《漁父》三篇,凡二十五篇。(2)唐勒四篇:書已亡。(3)宋玉賦:今存。宋玉:屈原弟子。姚明輝《漢志注解》:今考《楚辭》載《九辨》九篇,《招魂》一篇?!段倪x》載《風(fēng)賦》、《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四篇?!豆盼脑贰份d《笛賦》、《大言賦》、《小言賦》、《諷賦》、《鉤賦》五篇,凡十九篇。(4)趙幽王賦:《高五王傳·趙幽王傳》作“歌”。本書《高五王傳》載歌一篇,疑即此賦。(5)莊夫子賦:今存《楚辭》有《哀時(shí)命》一篇,即莊夫子所作(參考王逸注)。(6)賈誼賦五篇:今存五篇,即《惜誓》、《吊屈原賦》、《鵬鳥賦》、《旱云賦》,以及《郾賦》殘篇。(7)枚乘賦九篇:今存三篇,即《七發(fā)》、《柳賦》、《梁王兔園賦》。(8)司馬相如賦二十九篇:今存六篇,即《子虛賦》、《哀二世賦》、《大人賦》、《上林賦》、《長門賦》、《美人賦》。(9)淮南王賦:今存《屏風(fēng)賦》(載《藝文類聚》)。(10)淮南王群臣賦:今存《招隱士》一篇?;茨闲∩街鳎ㄍ鯌?yīng)麟說)。(11)太常蓼侯孔臧賦:陳國慶曰:“《孔叢子連叢子》上《敘書》云:在官數(shù)年著書十篇而卒。先時(shí)嘗為賦二十四篇。別不在集。似其幼時(shí)之作也?;蚣础吨G格虎賦》、《楊柳賦》、《郾賦》、《蓼蟲賦》四篇。”(12)陽丘侯劉郾賦:書已亡。陽丘:《王子侯表》作“楊邱”?!佰薄?,與“偃”相通(陳直說)。(13)(14)書皆已亡。

 ?。?5)上所自造賦二篇:今存。上:武帝。陳國慶曰:“本書《外戚傳》載有《傷李夫人賦》一篇,《文選》載有《秋風(fēng)辭》一篇,《溝洫志》載有《瓠子之歌》二章?!保?6)(17)(18)書皆已亡。(19)劉向賦三十三篇:存而不全。陳國慶曰:“今存《楚辭》載有《九嘆》九篇,《古文苑》載有《請雨華山賦》一篇,本書《高帝紀(jì)》、《高帝頌》一篇,凡十一篇。(20)王褒賦十六篇:殘。陳國慶曰:“今存《楚辭》載有《九懷》九篇。列傳載有《圣主得賢臣頌》一篇。《文選》載有《洞簫賦》一篇。《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載有《甘泉宮頌》、《碧雞頌》二篇,凡十三篇?!保?1)右賦二十家,三百六十一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均不誤。顧實(shí)曰:此《屈原賦》之屬,蓋主抒情者也。

  陸賈賦三篇(1)。

  枚皋賦百二十篇(2)。

  朱建賦二篇(3)。

  常侍郎莊忽奇賦十一篇。枚皋同時(shí)(4)。

  嚴(yán)助賦三十五篇(5)。

  朱買臣賦三篇(6)。

  宗正劉辟強(qiáng)賦八篇(7)。

  司馬遷賦八篇(8)。

  郎中臣嬰齊賦十篇(9)。

  臣說賦九篇(10)。

  臣吾賦十八篇(11)。

  遼東太守蘇季賦一篇(12)。

  蕭望之賦四篇(13)。

  河內(nèi)太守徐明賦三篇。字長君,東海人,元、成世歷五郡太守,有能名(14)。

  給事黃門侍郎李息賦九篇(15)。

  淮陽憲王賦二篇(16)。

  揚(yáng)雄賦十二篇(17)。

  待詔馮商賦九篇(18)。

  博士弟子杜參賦二篇(19)。

  車?yán)蓮堌S賦三篇。張子僑子(20)。

  驃騎將軍朱宇賦三篇(21)。

  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入揚(yáng)雄八篇(22)。

 ?。?)陸賈賦:已亡。陸賈有《孟春賦》(參考《文心雕龍·才略篇》)。(2)枚皋賦:已亡?!睹冻藗鳌犯矫陡迋鳌1緜魈峒啊镀綐佛^賦》、《皇太子生賦》、《立皇太子禖?!?、衛(wèi)皇后立時(shí)為《戒終賦》。(3)朱建賦:已亡。(4)常侍郎莊忽奇賦:已亡。師古引《七略》云:忽奇,莊助昆弟。(5)(6)(7)賦皆已亡。(8)司馬遷賦:存有《悲士不遇賦》一篇(載《藝文類聚》卷三十)。(9)(10)(11)(12)(13)(14)(15)(16)賦皆已亡。(17)揚(yáng)雄賦:今存。顧實(shí)《漢志講疏》:“后注云‘入揚(yáng)雄八篇’,蓋《七略》據(jù)《雄傳》,言作四賦,止收《甘泉賦》、《河?xùn)|賦》、《校獵賦》、《長揚(yáng)賦》四篇,班氏更益八篇,故十二篇也。其八篇,則本傳《反離騷》、《廣騷》、《畔牢愁》三篇,《古文苑》之《蜀都賦》、《太玄賦》、《逐貧賦》三篇,又有《覈靈賦》(《文選》、《御覽》)、《都酒賦》(即《酒箴》,亦作《酒賦》,詳《上古三代文》)二篇,凡八篇。然若益以《解嘲》、《解難》、《趙充國頌》、《劇秦美新》諸篇,則溢出十二篇之?dāng)?shù)矣,豈此諸篇不在內(nèi)耶?”(18)待詔馮商賦:已亡。(19)博士弟子杜參賦:已亡。杜參:杜陵人。死于陽朔元年。(20)車?yán)蓮堌S賦:已亡。(21)驃騎將軍朱宇賦:已亡?!膀婒T將軍”下脫一“史”字。(22)右賦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今計(jì)二十一家,二百七十四篇,多一篇。顧實(shí)曰:此陸賈賦之屬,蓋主說辭者也。

  孫卿賦十篇(1)。

  秦時(shí)雜賦九篇(2)。

  李思《孝景皇帝頌》十五篇(3)。

  廣川惠王越賦五篇(4)。

  長沙王群臣賦三篇(5)。

  魏內(nèi)史賦二篇(6)。

  東暆令延年賦七篇(7)。

  衛(wèi)士令李忠賦二篇(8)。

  張偃賦二篇(9)。

  賈充賦四篇(10)。

  張仁賦六篇(11)。

  秦充賦二篇(12)。

  李步昌賦二篇(13)。

  侍郎謝多賦十篇(14)。

  平陽公主舍人周長孺賦二篇(15)。

  洛陽鑄華賦九篇(16)。

  眭弘賦一篇(17)。

  別栩陽賦五篇(18)。

  臣昌市賦六篇(19)。

  臣義賦二篇(20)。

  黃門書者假史王商賦十三篇(21)。

  侍中徐博賦四篇(22)。

  黃門書者王廣呂嘉賦五篇(23)。

  漢中都尉丞華龍賦二篇(24)。

  左馮翊史路恭賦八篇(25)。

  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26)。

  (1)孫卿賦:存。顧實(shí)《漢志講疏》:十篇,蓋十一篇之誤?!盾髯印酚小顿x篇》、《成相篇》,《成相》亦賦之流也?!顿x篇》有《禮》、《知》、《云》、《蠶》、《箴》五賦,又有《佹詩》一篇,凡六篇;《成相篇》載有五篇,共有十一篇。(2)(3)(4)賦皆已亡。(5)長沙王群臣賦:已亡。長沙王:指吳芮(陳直說)。(6)魏內(nèi)史賦:已亡。西漢無封魏之王,次于長沙群臣賦之后,或?yàn)槲和醣畠?nèi)史(陳直說)。(7)東暆令延年賦:已亡。東暆:縣名。初屬臨屯郡,臨屯郡罷后則屬樂浪郡。陳直曰:“王先謙謂延平亦見《溝洫志》(原文為齊人延年上書),‘延年’在西漢為最通常之名,似不應(yīng)混為一人?!笔┲阋仓赋鐾跏现f無據(jù)。(8)衛(wèi)士令李忠賦:已亡。衛(wèi)士令:官名。屬衛(wèi)尉。(9)(10)(11)(12)(13)(14)(15)(16)賦皆已亡。(17)眭弘賦:已亡。眭弘:即眭孟。(18)別栩陽賦:已亡。別栩陽:姓別,名栩陽(顧炎武、錢大昭說)。然顧實(shí)引庾信《哀江南賦》:“栩陽亭離別之賦?!眲t別栩陽非人之姓名。(19)(20)(21)(22)(23)(24)賦皆已亡。(25)左馮翊史路恭賦:已亡。史路恭:史謂掾史,路恭為人名(陳直說)。(26)右賦二十五家,百三十六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不誤。顧實(shí)曰:“此《荀卿賦》之屬,蓋主效物者也?!?br/>
  《客主賦》十八篇(1)。

  《雜行出及頌德賦》二十四篇(2)。

  《雜四夷及兵賦》二十篇(3)。

  《雜中賢失意賦》十二篇(4)。

  《雜思慕悲哀死賦》十六篇(5)。

  《雜鼓琴劍戲賦》十三篇(6)。

  《雜山陵水泡云氣雨旱賦》十六篇(7)。

  《雜禽獸六畜昆蟲賦》十八篇(8)。

  《雜器械草木賦》三十三篇(9)。

  《大雜賦》三十四篇(10)。

  《成相雜辭》十一篇(11)。

  《隱書》十八篇(12)。

  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13)。

 ?。?)《客主賦》:已亡。揚(yáng)雄《長楊賦》有子墨,客卿;翰林,主人。蓋用其體。(2)(3)(4)(5)(6)(7)(8)(9)(10)(11)(12)賦皆已亡。(13)右雜賦十二家,二百三十三篇:今計(jì)家數(shù)、篇數(shù)不誤。顧實(shí)曰:此雜賦盡亡不可徵,蓋多雜詼諧為莊子寓言者歟?

  《高祖歌詩》二篇(1)。

  《泰一雜甘泉壽宮歌詩》十四篇(2)。

  《宗廟歌詩》五篇(3)。

  《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十四篇(4)。

  《出行巡狩及游歌詩》十篇(5)。

  《臨江王及愁思節(jié)士歌詩》四篇(6)。

  《李夫人及幸貴人歌詩》三篇(7)。

  《詔賜中山靖王子噲及孺子妾冰未央材人歌詩》四篇(8)。

  《吳楚汝南歌詩》十五篇(9)。

  《燕代謳雁門云中隴西歌詩》九篇(10)。

  《邯鄲河間歌詩》四篇(11)。

  《齊鄭歌詩》四篇(12)。

  《淮南歌詩》四篇(13)。

  《左馮翊秦歌詩》三篇(14)。

  《京兆尹秦歌詩》五篇(15)。

  《河?xùn)|蒲反(板)歌詩》一篇(16)。

  《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十五篇(17)。

  《雜各有主名歌詩》十篇(18)。

  《雜歌詩》九篇(19)。

  《洛陽歌詩》四篇(20)。

  《河南周歌詩》七篇(21)。

  《河南周歌聲曲折》七篇(22)。

  《周謠歌詩》七十五篇(23)。

  《周謠歌詩聲曲折》七十五篇(24)。

  《諸神歌詩》三篇(25)。

  《送迎靈頌歌詩》三篇(26)。

  《周歌詩》二篇(27)。

  《南郡歌詩》五篇(28)。

  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29)。

 ?。?)《高祖歌詩》:今存。二篇為《大風(fēng)歌》、《鴻鵠歌》(見《高帝紀(jì)》、《張良傳》)。(2)(3)今皆存。兩者合為十九章,見《禮樂志》、《郊祀志》。(4)《漢興以來兵所誅滅歌詩》:王先謙曰:疑即漢鼓吹饒歌諸曲。(5)《出行巡狩及游歌詩》:殘。王先謙曰:蓋武帝《瓠子》、《盛唐》、《樅陽》等歌。漢《饒歌上之回曲》當(dāng)亦在內(nèi)。(6)(7)皆亡。(8)《詔賜中山靖王子噲……歌詩》:已亡。中山靖王:劉勝,景帝之子。其子噲不見于侯表。陳直曰:“孺子蓋王侯庶妾有號(hào)位者之稱,冰為孺子之名,未央材人即才人,為妃嬪之號(hào)。此詩作者是未央材人,經(jīng)漢廷寫賜與中山王子噲,及其妾冰,上列二人非作家也?!保?)《吳楚汝南歌詩》:疑。應(yīng)劭曰:“楚歌者謂《雞鳴歌》也?!蓖跸戎t曰:“郭茂倩《樂府》有《雞鳴歌》,《雞鳴歌》即《汝南歌詩》也。”顧實(shí)曰:《宋書·樂志》“凡樂章古辭,今之存者,并漢世街陌謠謳,《江南可采蓮》、《烏生十五子》、《白頭吟》之屬也。”是亦吳楚歌詩之可徵者歟?(10)(11)(12)(13)(14)(15)(16)皆亡。(17)《黃門倡車忠等歌詩》:已亡。陳直曰:“黃門倡為倡技之巧,車忠為人姓名?!标悋鴳c曰:“《樂府詩集》載有《黃門倡歌》一首。又有《俳歌辭》一首”。(18)(19)(20)(21)(22)(23)皆亡。(24)《周謠歌詩聲曲折》:亡。聲曲折:即樂譜。王先謙曰:“聲曲折,即歌聲之譜,唐曰樂句,今曰板眼。(25)(26)(27)(28)皆亡。(29)右歌詩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今計(jì)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六篇,多二篇。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揚(yáng)雄八篇(1)。

 ?。?)凡詩賦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今計(jì)一百零六家,一千三百二十一篇,多三篇。

  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1),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2)?!毖愿形镌於?,材知(才智)深美,可與圖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以微言相感(3);當(dāng)揖讓之時(shí),必稱《詩》以諭其志,蓋以別賢不肖而觀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學(xué)《詩》,無以言”也(4)。春秋之后,周道浸壞,聘問歌詠不行于列國,學(xué)《詩》之士逸在布衣(5),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6),皆作賦以風(fēng)(諷)(7),咸有惻隱古詩之義。其后宋玉、唐勒,漢興枚乘、司馬相如,下及揚(yáng)子云,競為侈麗閎衍之詞,沒其風(fēng)(諷)諭之義。是以揚(yáng)子悔之,曰:“詩人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8)。如孔氏之門人用賦也(9),則賈誼登堂,相如入室矣,如其不用何!”自孝武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fēng),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fēng)俗,知薄厚云。序詩賦為五種(10)。

 ?。?)誦:諷也,今謂背誦。賦:敷也,謂能敷陳事物。(2)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毛詩·衛(wèi)風(fēng)·定之方中傳》云:“建邦能命龜,田能施命,作器能銘,使能造命,升高能賦,師旅能誓,山川能說,喪志能誄,祭祀能語,君子能此九者,可謂有德音,可以為大夫也。”(3)微言:隱語之類,無非欲隱約以見其志(顧實(shí)說)。(4)孔子曰等句:此引《論語》載孔于戒伯魚之辭。(5)逸:遺佚之意。(6)離:遭也。(7)作賦以諷:王念孫曰:“諷”下原有“諭”字,而今本脫之。(8)辭人:言后代之為文辭者。(9)人:此字衍(王念孫說)。(10)序詩賦為五種:劉光漢《劉申叔遺書·論文雜記》曰:敘詩賦為五種,而賦則析為四類。《客主賦》以下十二家皆漢代之總集也,余則皆為分集。而分集之賦復(fù)分三類。有寫懷之賦,有聘辭之賦,有闡理之賦。寫懷之賦屈原以下二十家是也。聘辭之賦陸賈以下二十一家是也。闡理之賦荀卿以下二十五家是也。寫懷之賦其源出于《詩經(jīng)》,聘辭之賦其源出于縱橫家,闡理之賦其源出于儒道兩家。觀《班志》之分析詩賦,可以知詩歌之體與賦不同,而騷體則同于賦體。至《文選》析賦騷為二,則與《班志》之義迥殊矣。

  《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1)。

  《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2)。

  《公孫鞅》二十七篇(3)。

  《吳起》四十八篇。有《列傳》(4)。

  《范蠡》二篇。越王勾踐臣也(5)。

  《大夫種》二篇。與范蠡俱事勾踐(6)。

  《李子》十篇(7)。

  《綞》一篇(8)。

  《兵春秋》一篇(9)。

  《龐愋》三篇(10)。

  《兒良》一篇(11)。

  《廣武君》一篇。李左車(12)。

  《韓信》三篇(13)。

  右兵權(quán)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14)。省伊尹、太公、《管子》、《孫卿子》、《歇冠子》、《蘇子》、蒯通、陸賈、淮南王二百五十九種,出《司馬法》入禮也(15)。

 ?。?)《吳孫子兵法》:書殘。吳孫子:孫武,齊人,仕于吳。《孫子兵法》傳世有十三篇。(2)齊孫子:孫臏。早年失傳,《隋志》即不見著錄。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座西漢前期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孫臏兵法》,已整理出版。(3)《公孫鞅》:已亡。(4)《吳起》四十八篇:清《四庫全書》著錄《吳子》一卷,入子部兵家類,《簡目》以為“真古書”。顧實(shí)曰:“今本六篇,成一首尾,辭意淺薄,必非原書”。郭沫若《青銅時(shí)代·述吳起》斷定其為“偽書”。(5)(6)(7)(8)(9)(10)(11)(12)(13)書皆已亡。(14)右兵權(quán)謀十三家,二百五十九篇:今計(jì)十三家,二百七十篇。多十一篇。當(dāng)補(bǔ)“圖十三卷”。(15)種:當(dāng)作“重”。此字前又脫一“篇”字,(王先謙說)

  權(quán)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jì)而后戰(zhàn),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1)。

 ?。?)以正守國,以奇用兵等句:顧實(shí)曰:《老子》曰:“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薄秾O子》曰:“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惫实兰摇⒈彝ㄒ?。

  《楚兵法》七篇。圖四卷(1)。

  《蚩尤》二篇。見《呂刑》(2)。

  《孫軫》五篇。圖二卷(3)。

  《繇敘》二篇(4)。

  《王孫》十六篇。圖五卷(5)。

  《尉繚》三十一篇(6)。

  《魏公子》二十一篇。圖十卷。名無忌,有《列傳》(7)。

  《景子》十三篇(8)。

  《李良》三篇(9)。

  《丁子》一篇(10)。

  《項(xiàng)王》一篇。名籍(11)。

  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12)。

  (1)(2)(3)書皆亡。(4)《繇敘》:已亡。敘,疑為“余”。繇敘:即由余。(5)《王孫》:已亡。王孫:疑為吳王孫雄(姚振宗)。(6)《尉繚》三十一篇:殘。尉繚:戰(zhàn)國末人。清《四庫全書》著錄《尉繚子》五卷,入子部兵家類。《簡目》言“今本二十四篇”。(7)《魏公子》:已亡。(8)《景子》:已亡。景子:景陽(沈欽韓說)。(9)(10)(11)書皆亡。(12)右兵形勢十一家,九十二篇,圖十八卷:今計(jì)十一家;一百零二篇,多十篇;圖二十一卷,多三卷。

  形勢者,雷動(dòng)風(fēng)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鄉(xiāng)(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1)。

 ?。?)以輕疾制敵:《孫子》曰:“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薄昂笕税l(fā),先人至。”“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苯匝员F神速。

  《太一兵法》一篇(1)。

  《天一兵法》三十五篇(2)。

  《神農(nóng)兵法》一篇(3)。

  《黃帝》十六篇。圖三卷(4)。

  《封胡》五篇。黃帝臣,依托也(5)。

  《風(fēng)后》十三篇,圖二卷,黃帝臣,依托也(6)。

  《力牧》十五篇。黃帝臣,依托也(7)。

  《鳺冶子》一篇。圖一卷(8)。

  《鬼容區(qū)》三篇。圖一卷。黃帝臣,依托(9)。

  《地典》六篇(10)。

  《孟子》一篇(11)。

  《東父》三十一篇(12)。

  《師曠》八篇。晉平公臣(13)。

  《萇弘》十五篇,周史(14)。

  《別成子望軍氣》六篇。圖三卷(15)。

  《辟兵威勝方》七十篇(16)。

  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17)。

 ?。?)《太一兵法》:已亡。太一:天帝之神。(2)《天一兵法》:已亡。天一:星名。(3)(4)(5)(6)書皆亡。(7)《力牧》:書已亡。力牧:或作力墨(見《流沙墜簡考釋》釋一、五頁),或作力黑(馬王堆三號(hào)漢墓出土帛書《十大經(jīng)》)。(8)《鳺冶子》:書已亡。(9)《鬼容區(qū)》:書已亡。鬼容區(qū),即鬼臾區(qū)。(10)(11)(12)(13)(14)(15)(16)書皆亡。

 ?。?7)右陰陽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圖十卷:今計(jì)十六家;二百二十七篇,少二十二篇,圖十卷。

  陰陽者,順時(shí)而發(fā),推刑德(1),隨斗擊,因五勝(2),假鬼神而為助者也。

 ?。?)刑:十二辰。德:十日。(《淮南子·兵略訓(xùn)》高《注》(2)五勝:五行相勝。

  《鮑子兵法》十篇。圖一卷(1)。

  《五子胥》十篇。圖一卷(2)。

  《公勝子》五篇(3)。

  《苗子》五篇。圖一卷(4)。

  《逢門射法》二篇(5)。

  《陰通成射法》十一篇(6)。

  《李將軍射法》三篇(7)。

  《魏氏射法》六篇(8)。

  《強(qiáng)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9)。

  《望遠(yuǎn)連弩射法具》十五篇(10)。

  《護(hù)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11)。

  《蒲苴子弋法》四篇(12)。

  《劍道》三十八篇(13)。

  《手搏》六篇(14)。

  《雜家兵法》五十七篇(15)。

  《蹴鞠》二十五篇(16)。

  右兵技巧十二家,百九十九篇(17)。省《墨子》重,入蹴鞠也(18)。

  (1)(2)書皆亡。(3)《公勝子》:書已亡。公勝:即公乘。(4)《苗子》:書已亡。(5)《逢門射法》:書已亡。逢門:即逢蒙。(6)《陰通成射法》:書已亡。(7)《李將軍射法》書已亡。李將軍:李廣。(8)《魏氏射法》:已亡。魏氏:疑為魏不害(陳直說)。(9)《強(qiáng)弩將軍王圍射法》:已亡。王圍:郁郅人。(見《趙充國傳》(10)《望遠(yuǎn)連弩射法具》:書已亡。(11)《護(hù)軍射師王賀射書》:書已亡。護(hù)軍射師:當(dāng)為護(hù)軍都尉之屬官(陳直說)。(12)(13)(14)(15)書皆亡。(16)《蹴鞠》:書已亡。蹴鞠:中國古代的一種足球運(yùn)動(dòng)。(17)右兵技巧十三家,百九十九篇:今計(jì)十六家,多三家;二百零七篇,多八篇;宜補(bǔ)“圖三卷”。(18)省《墨子》重:《補(bǔ)注》引陶憲曾曰:省《墨子》重者,蓋《七略》《墨子》七十一篇,入墨家,又擇其中言兵技巧者十二篇,重收入此,而班省之也。《蹴鞠》本于諸子,班氏出之入此。

  技巧者,習(xí)手足,便器械,積機(jī)關(guān)(1),以立攻守之勝者也。

 ?。?)習(xí)手足,便器械,積機(jī)關(guān):姚明輝《漢志注解》:習(xí)手足,如手搏、蹴鞠是也。便器械,如射、弋是也。積機(jī)關(guān),如連弩是也。

  凡兵書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省十家二百七十一篇重,入《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出《司馬法》百五十五篇入禮也。

  兵家者,蓋出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逗榉丁钒苏?,八曰師。孔子曰為國者“足食足兵”(1),“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2)?!泵鞅匾??!兑住吩弧肮耪呦夷緸榛。吣緸槭?,弧矢之利,以威天下(3),”其用上矣。后世鑠金為刃(4),割革為甲,器械甚備。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jì)百姓,動(dòng)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自春秋至于戰(zhàn)國,出奇設(shè)伏,變詐之兵并作。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諸呂用事而盜取之(5)。武帝時(shí),軍政楊仆捃摭遺逸(6),紀(jì)奏兵錄,猶未能備。至于孝成,命任宏論次兵書為四種。

 ?。?)“足食足兵”:《論語》載孔子之言。謂無兵無食,不可以為國。(2)“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論語》載孔子之言。此意在批評不素習(xí)武備。(3)《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下》。?。耗竟?。剡(yǎn):削也。

 ?。?)鑠:銷熔。(5)盜取:言盜取秘府所藏兵法。

  (6)裙(jiàn)摭:摘?。凰鸭?br/>
  《太一雜子星》二十八卷(1)。

  《五殘雜變星》二十一卷(2)。

  《黃帝雜子氣》三十三篇(3)。

  《常從日月星氣》二十一卷(4)。

  《皇公雜子星》二十二卷(5)。

  《淮南雜子星》十九卷(6)。

  《太一雜子云雨》三十四卷(7)。

  《國章觀霓云雨》三十四卷(8)。

  《泰階六符》一卷(9)。

  《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八篇(10)?!稘h五星彗客行事占驗(yàn)》八卷(11)。

  《漢日旁氣行事占驗(yàn)》三卷(12)。

  《漢流星行事占驗(yàn)》八卷(13)。

  《漢日旁氣行占驗(yàn)》十三卷(14)。

  《漢日食月暈雜變行事占驗(yàn)》十三卷(15)。

  《海中星占驗(yàn)》十二卷(16)?!逗V形逍墙?jīng)雜事》二十二卷(17)?!逗V形逍琼樐妗范司恚?8)。

  《海中二十八宿國分》二十八卷(19)。

  《海中二十八宿臣分》二十八卷(20)。

  《海中日月彗虹雜占》十八卷(21)。

  《圖書秘記》十七篇(22)。

  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23)。

  (1)《太一雜子星》:書已亡。太一:星名。(2)《五殘雜變星》:書已亡。五殘:星名。(3)《黃帝雜子氣》:書已亡。(4)《常從日月墾氣》:書已亡。常從:人姓名。老子師之。(5)(6)(7)書皆亡。(8)《國章觀霓云雨》:書已亡。國章:人姓名。(9)《泰階六符》:書已亡。師古引李奇曰:三臺(tái)謂之泰階,兩兩成體,三臺(tái)故六,觀色以知吉兇。故曰符。(10)《金度玉衡漢五星客流出入》:書已亡。金鍍:銅度。玉衡:北斗第五星。五星:歲星(木星)、熒惑(火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鎮(zhèn)星(土星)。(11)《漢五星彗客行事占驗(yàn)》:書已亡。彗、客:二星名。(12)(13)書皆亡。(14)《漢日旁氣行占驗(yàn)》:書已亡?!靶小弊窒聤Z一“事”字。與前一書同名,而不是一書。(15)(16)(17)(18)(19)(20)(21)(22)書皆亡。(23)右天文二十一家,四百四十五卷:今計(jì)二十二家,多一家。四百一十九卷,少二十六卷。

  天文者,序二十八宿(1),步五星日月,以紀(jì)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兑住吩唬骸坝^乎天文,以察時(shí)變(2)。”然星事兇悍,非湛(沈)密者弗能由也。夫觀景(影)以譴形,非明王亦不能服聽也。以不能由之臣(3),諫不能聽之王,此所以兩有患也。

  (1)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古代一種恒星分群系統(tǒng),周天四方各有七宿,東方曰蒼龍,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北方曰玄武,有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西方曰白虎,有奎、婁、胃、昂、畢、觜、參七宿,南方曰朱雀,有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2)《易》曰等句:引文見《易·賁卦》彖辭。(3)由:用也?!饵S帝五家歷》三十三卷(1)。《顓頊歷》二十一卷(2)。《顓頊五星歷》十四卷(3)。《日月宿歷》十三卷(4)。《夏殷周魯歷》十四卷(5)。《天歷大歷》十八卷(6)?!稘h元殷周諜歷》十七卷(7)?!豆⒉滦胁瘓D》二百三十二卷(8)?!豆⒉滦卸取范恚?)?!秱髦芪逍切卸取啡啪恚?0)。《律歷數(shù)法》三卷(11)。《自古五星宿紀(jì)》三十卷(12)?!短珰q謀日晷》二十九卷(13)?!兜弁踔T侯世譜》二十卷(14)?!豆艁淼弁跄曜V》五卷(15)?!度贞袝啡木恚?6)?!对S商算術(shù)》二十六卷(17)?!抖胖宜阈g(shù)》十六卷(18)。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19)。

 ?。?)《黃帝五家歷》:書已亡。黃帝五家:即《律歷志》所說的黃帝、顓頊、夏、殷、周五家(周壽昌說)。(2)(3)(4)(5)(6)書皆亡。(7)《漢元殷周諜歷》:書已亡。諜歷:猶今之紀(jì)元。漢元殷周諜歷:以漢元上推殷、周之年,如言漢元前某年。(8)書已亡。耿昌:即耿壽昌?!霸隆鄙弦擅撘弧叭铡弊帧2瘓D:畫在帛上之圖?;虍?dāng)作“度圖”?!逗鬂h書·律歷志》,甘露二年,大司農(nóng)中丞耿壽昌奏,以圖儀日月行,考驗(yàn)天運(yùn)狀。姚振宗曰:似前二百余卷為圖,后二卷為說。(9)《耿昌月行度》:書已亡。(10)《傳周五星行度》:書已亡。傳:當(dāng)為“傅”(王念孫說)。傅周:姓傅,名周。(11)(12)書皆亡。(13)《太歲謀日晷》:書已亡。謀:當(dāng)為“諜”(王引之說)。(14)《帝王諸侯世譜》書已亡。譜,與表名異而實(shí)同。(15)(16)(17)(18)書皆亡。(19)右歷譜十八家,六百六卷:今計(jì)十八家;五百六十六卷,少四十卷。

  歷譜者,序四時(shí)之位(1),正分至之節(jié)(2),會(huì)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殺生之實(shí)。故圣王必正歷數(shù),以定三統(tǒng)服色之制(3),又以探知五星日月之會(huì)。兇厄之患,吉隆之喜,其術(shù)皆出焉。此圣人知命之術(shù)也,非天下之至材,其孰與(預(yù))焉!道之亂也,患出于小人而強(qiáng)欲知天道者,壞大以為小,削遠(yuǎn)以為近,是以道術(shù)破碎而難知也。

 ?。?)四時(shí):春、夏、秋、冬。(2)分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3)三統(tǒng):古歷法名。漢劉歆作《三統(tǒng)歷》及譜,以夏正建寅為人統(tǒng),商正建丑為地統(tǒng),周正建子為天統(tǒng)。

  《太一陰陽》二十三卷(1)。

  《黃帝陰陽》二十五卷(2)。

  《黃帝諸子論陰陽》二十五卷(3)。

  《諸王子論陰陽》二十五卷(4)。

  《太元陰陽》二十六卷(5)。

  《三典陰陽談?wù)摗范呔恚?)。

  《神農(nóng)大幽五行》二十七卷(7)。

  《四時(shí)五行經(jīng)》二十六卷(8)。

  《猛子閭昭》二十五卷(9)。

  《陰陽五行時(shí)令》十九卷(10)。

  《堪輿金匱》十四卷(11)。

  《務(wù)成子災(zāi)異應(yīng)》十四卷(12)。

  《十二典災(zāi)異應(yīng)》十二卷(13)。

  《鐘律災(zāi)異》二十六卷(14)。

  《鐘律叢辰日苑》二十三卷(15)。

  《鐘律消息》二十九卷(16)。

  《黃鐘》七卷(17)。

  《天一》六卷(18)。

  《太一》二十九卷(19)。

  《刑德》七卷(20)。

  《風(fēng)鼓六甲》二十四卷(21)。

  《風(fēng)后孤虛》二十卷(22)。

  《六合隨典》二十五卷(23)。

  《轉(zhuǎn)位十二神》二十五卷(24)。

  《羨門式法》二十卷(25)。

  《羨門式》二十卷(26)。

  《文解六甲》十八卷(27)。

  《文解二十八宿》二十八卷(28)。

  《五音奇胲用兵》二十三卷(29)。

  《五音奇胲刑德》二十一卷(30)。

  《五音定名》十五卷(31)。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32)。

  (1)(2)(3)(4)(5)(6)(7)(8)(9)(10)書皆亡。(11)《堪輿金匱》:書已亡??拜洠邯q后世相地看風(fēng)水。(12)《務(wù)成子災(zāi)異應(yīng)》:書已亡。務(wù)成子:相傳為堯師。(13)《十二典災(zāi)異應(yīng)》:書已亡。(14)《鐘律災(zāi)異》:書已亡。沈欽韓曰,“此蓋京房之術(shù)?!币姟独m(xù)漢書·律歷志》。(15)《鐘律叢辰日苑》:書已亡。從辰:五行家占日的一個(gè)支派?!妒酚洝と照邆鳌酚小皡渤郊以淮髢础痹圃?。(16)《鐘律消息》:書已亡。消息:生為息,死為消。(17)(18)書皆亡。(19)《太一》:書己亡。太一:北辰神名。(20)《刑德》:書已亡。刑德:《淮南子·天文訓(xùn)》云:“日為德,月為刑,月歸而萬物死,日至而萬物生?!保?1)《風(fēng)鼓六甲》:書已亡。風(fēng)鼓:王先謙曰,遁甲演于風(fēng)后,“風(fēng)鼓”疑“風(fēng)后”之訛。(22)《風(fēng)后孤虛》:書己亡。孤虛:占卜推算日時(shí)之法。(23)《六合隨典》:書已亡。六合:謂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西合,已與申合,午與未合。(24)《轉(zhuǎn)位十二神》:書已亡。(25)《羨門式法》:書已亡。式:即栻,旋轉(zhuǎn)也。(26)(27)(28)書皆亡。(29)《五音奇胲用兵》:書已亡。奇胲:即奇該,非常也(王念孫說)。(30)(31)書皆亡。(32)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今計(jì)三十一家,六百五十四卷,多二卷。五行者(1),五常之形氣也(2)。《書》云“初一曰五行,次二曰羞用五事(3)”,言進(jìn)用五事以順五行也。貌、言、視、聽、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亂,五星之變作,皆出于律歷之?dāng)?shù)而分為一者也。其法亦起五德終始,推其極則無不至。而小數(shù)家因此以為吉兇,而行于世,浸以相亂。(1)五行:木、金、火、土、水。(2)五常:仁、義、禮、智、信。(3)《書》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洪范》。羞:進(jìn)也。五事:貌、言、視、聽、思。

  《龜書》五十二卷(1)。

  《夏龜》二十六卷(2)。

  《南龜書》二十八卷(3)。

  《巨龜》三十六卷(4)。

  《雜龜》十六卷(5)。

  《蓍書》二十八卷(6)。

  《周易》三十八卷(7)。

  《周易明堂》二十六卷(8)。

  《周易隨曲射匿》五十卷(9)。

  《大筮衍易》二十八卷(10)。

  《大次雜易》三十卷(11)。

  《鼠序卜黃》二十五卷(12)。

  《于陵欽易吉兇》二十三卷(13)。

  《任良易旗》七十一卷(14)。

  《易卦》八具(15)。

  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16)。

 ?。?)(2)書皆亡。(3)《南龜書》:書已亡。南:或疑為“商”之誤。劉師培曰:“南、商形近,南疑商訛?!保ā哆B山歸藏考》,《中國學(xué)報(bào)》第二冊)陳直曰:“先考輔卿府君云:疑為商龜書之誤字?!保?)(5)(6)書皆亡。

 ?。?)《周易》:書已亡。易:當(dāng)作“占”解。(8)(9)(10)(11)書皆亡。(12)《鼠序卜黃》:書已亡。鼠序:即鼠卜。卜黃:即雞卜。(參考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13)《于陵欽易吉兇》:書已亡。(14)《任良易旗》:書已亡。任良:京房弟子。(15)《易卦》:書已亡。八具:八級(jí),以八卷計(jì)。(16)右蓍龜十五家,四百一卷:今計(jì)十五家,四百八十五卷(包括八具八卷),多八十四卷。

  蓍龜者,圣人之所用也。《書》曰:“女(汝)則有大疑,謀及卜筮(1)?!薄兑住吩唬骸岸ㄌ煜轮獌矗商煜轮矛谜?,莫善于蓄龜(2)?!薄笆枪示訉⒂袨橐玻瑢⒂行幸?,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yuǎn)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預(yù))于此(3)!”及至衰世,解(懈)于齊(齋)戒,而婁(屢)煩卜筮,神明不應(yīng)。故筮瀆不告,《易》以為忌(4);龜厭不告,《詩》以為刺(5)。

 ?。?)《書》曰等句:引文見《尚書·周書·洪范》。卜筮:龜曰卜,蓍曰筮。(2)《易》曰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矛茫和版告浮薄G诿忝?。(3)“是故君子將有為也”等句:引文見《易·系辭上》。(4)“筮瀆不告,《易》以為忌”:《易·蒙卦》之辭曰:“初筮吉,再三瀆,瀆則不告。”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云:“言求筮者初來求筮,則為之筮,而告以休咎。若不信初筮,反復(fù)多疑,而再三求筮,是狎辱筮人,則不為之筮也?!保?)龜厭不告,《詩》以為刺:《詩經(jīng)·小雅·小旻》曰:“我龜既厭,不我告猶?!币庵^龜甲已厭惡我們,占卜不出什么吉兇來了。

  《黃帝長柳占?jí)簟肥痪恚?)。《甘德長柳占?jí)簟范恚?)?!段浣嘁缕鳌肥木恚?)。《嚏耳鳴雜占》十六卷(4)。《禎祥變怪》二十一卷(5)。《人鬼精物六畜變怪》二十一卷(6)。《變怪誥咎》十三卷(7)?!秷?zhí)不祥劾鬼物》八卷(8)?!墩埞俪椤肥啪恚?)?!鹅胩煳摹肥司恚?0)?!墩埗\致?!肥啪恚?1)?!墩堄曛褂辍范恚?2)?!短浑s子候歲》二十二卷(13)。《子貢雜子候歲》二十六卷(14)?!段宸ǚe貯寶臧(藏)》二十三卷(15)?!渡褶r(nóng)教田相土耕種》十四卷)(16)?!墩衙髯俞灧N生魚鱉》八卷(17)?!斗N樹■(藏)果相蠶》十三卷(18)。

  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19)。

 ?。?)(2)(3)書皆亡。(4)《嚏耳鳴雜占》:書已亡。嚏(tì):噴嚏。楊樹達(dá)曰:“今俗,人嚏,則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耳鳴:《居延漢簡》有關(guān)于“耳鳴”的記述。(5)《禎祥變怪》:書已亡。(6)《人鬼精物六畜變怪》:書已亡。物:借為魅魅,老物精。(楊樹達(dá)說)(7)(8)(9)(10)(11)(12)(13)書皆亡。(14)《子貢雜子候歲》:書已亡?!堆a(bǔ)注》引葉德輝曰:此因子貢貨殖依托而作。(15)《五法積貯寶藏》:書已亡。(16)《神農(nóng)教田相土耕種》:書已亡。王毓瑚《中國農(nóng)學(xué)書錄》云:“似乎本書內(nèi)容純屬占候性質(zhì)。如《占經(jīng)》所引,其言大都近于神秘,與后世的農(nóng)諺不同?!保?7)《昭明子釣種生魚鱉》:書已亡。顧實(shí)《漢志注疏》曰:“亦《農(nóng)書》之主占候者?!保?8)《種樹藏果相蠶》:書已亡。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云,《齊民要術(shù)》中種樹諸篇以及所引《食經(jīng)》的藏果法數(shù)十條,都是出于此書。(19)右雜占十八家,三百一十三卷:今計(jì)十八家,三百一十二卷,少一卷。

  雜占者,紀(jì)百事之象,候善惡之徽(1),《易》曰:“占事知來(2)。”眾占非一,而夢為大,故周有其官(3)。而《詩》載熊羆虺蛇眾魚旐之夢(4),著明大人之占(5),以考吉兇,蓋參卜筮?!洞呵铩分f妖也,曰:“人之所忌,其氣炎(焰)以取之,妖由人興也。人失常則妖興,人無釁焉,妖不自作(6)?!惫试唬骸暗聞俨幌?,義厭不惠(7)?!鄙9裙采笪煲耘d(8);鵬雉登鼎,武丁為宗(9)。然惑者不稽諸躬(10),而忌妖之見(現(xiàn)),是以《詩》刺“召彼故老,訊之占?jí)簟保?1),傷其舍本而憂末,不能勝兇咎也。

 ?。?)徽:證也。(2)“占事知來”:見《易·系辭下》。(3)周有其官:師古曰:“謂太卜掌三夢之法,又占?jí)糁惺慷?,皆宗伯之屬官。?)《詩》:指《詩經(jīng)·小雅》之《斯干》《無羊》。從略不引。熊羆虺蛇之夢:吉祥之夢,而生男女。眾魚之夢:為豐年之應(yīng)。旐?。▃hàoyú)之夢:為多盛之象。(師古說)(5)大人之占:謂以圣人占?jí)糁ㄕ贾◣煿耪f)。(6)“人之所忌”等句:此引《左傳》莊公十四年申■之言。釁:瑕也。失常:謂反五常之德。(7)厭:厭惡?;荩喉樢?。(8)大戊:商代國王。太庚之子。說在《郊祀志》。(9)武?。荷檀鷩?。在位五十九年。后稱為高宗。說在《五行志》。(10)稽:考也。躬:自身。(11)《詩》刺等句:引詩見《詩經(jīng)·小雅·正月》。《山海經(jīng)》十三篇(1)?!秶菲呔恚?)?!秾m宅地形》二十卷(3)?!断嗳恕范木恚?)?!断鄬殑Φ丁范恚?)?!断嗔蟆啡司恚?)。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7)。(1)《山海經(jīng)》:今存。今本為十八篇。(2)《國朝》:書已亡。疑為劉向志地理之書(沈欽韓、周壽昌說)。(3)(4)(5)書皆亡。(6)《相六畜》:書已亡。王毓瑚《中國農(nóng)學(xué)書錄》曰:“據(jù)魏晉時(shí)代的人說,漢時(shí)有《相馬經(jīng)》,但《漢志》不載,獨(dú)有本書,似乎這三十八卷,包括有關(guān)于鳥、狗、彘的各種相法,所以總題名為《相六畜》。后世分別傳寫,各成專書,原來的總名卻消失了。”(7)右形法六家,百二十二卷:今計(jì)六家,一百二十二卷。

  形法者,大舉九州之勢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數(shù)、器物之形容以求其聲氣貴賤吉兇。猶律有長短,而各徵其聲,非有鬼神,數(shù)自然也。然形與氣相首尾,亦有有其形而無其氣,有其氣而無其形,此精微之獨(dú)異也(1)。

  (1)形法者等句:顧實(shí)曰:“此以形氣言相,非專門名家難言之。然以《山海經(jīng)》次其間,則其駁也?!狈矓?shù)術(shù)百九十家(1),二千五百二十八卷(2)。

 ?。?)凡數(shù)術(shù)百九十家:“十”字衍(朱一新說)。(2)二千五百二十八卷:今計(jì)一百一十家,多一家;二千五百五十八卷,多三十卷。

  數(shù)術(shù)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職也。史官之廢久矣(1),其書既不能具,雖有其書而無其人?!兑住吩唬骸捌埛瞧淙?,道不虛行(2)?!贝呵飼r(shí)魯有梓慎(3),鄭有裨灶(4),晉有卜偃(5),宋有子韋(6)。六國時(shí)楚有甘公(7),魏有石申夫(8)。漢有唐都(9),庶得粗觕(10)。蓋有因而成易,無因而成難,故因舊書以序數(shù)術(shù)為六種。

 ?。?)史官:史,是史巫之史;官,則太卜(周壽昌說)(2)《易》曰云云:引文見《易·系辭下》。言道由人行。(3)梓慎:春秋時(shí)人,見《左傳》襄公十五年。(4)裨灶:春秋時(shí)人。見《左傳》襄公二十八年。(5)卜偃:春秋時(shí)人。見《左傳》閔公元年。

 ?。?)子韋:春秋時(shí)人。宋景公之史。(7)甘公:即甘石。戰(zhàn)國時(shí)天文學(xué)家。(8)石申夫:戰(zhàn)國時(shí)天文學(xué)家。(9)唐都:漢代天文學(xué)家。(10)粗觕(cū):粗略。

  《黃帝內(nèi)經(jīng)》十八卷(1)?!锻饨?jīng)》三十七卷(2)?!侗怡o內(nèi)經(jīng)》九卷(3)?!锻饨?jīng)》十二卷(4)?!栋资蟽?nèi)經(jīng)》三十八卷(5)?!锻饨?jīng)》三十六卷(6)。《旁篇》二十五卷(7)。右醫(yī)經(jīng)七家,二百一十六卷(8)。

 ?。?)《黃帝內(nèi)經(jīng)》:今殘。王應(yīng)麟《漢志考證》引王冰云:《素問》、《靈樞》,在其數(shù)內(nèi)。清《四庫全書》著有《黃帝素問》二十四卷、《靈樞經(jīng)》十二卷。(2)《外經(jīng)》:已亡。(3)《扁鵲內(nèi)經(jīng)》:已亡。顧實(shí)曰:“《千金方》、《外臺(tái)祕要》皆有引扁鵲法,或?yàn)榇恕秲?nèi)經(jīng)》《外經(jīng)》之遺文。”扁鵲:姓秦氏,名越人,戰(zhàn)國時(shí)人。(4)《外經(jīng)》:己亡。清《四庫全書》著錄有《難經(jīng)本義》二卷?!逗喣俊费浴爸?、秦越人撰,元滑壽注。”(5)(6)(7)書皆亡。(8)右醫(yī)經(jīng)七家,二百一十六卷:今計(jì)七家,一百七十五卷,少四十一卷。

  醫(yī)經(jīng)者,原人血脈經(jīng)落(絡(luò))骨髓陰陽表里(1),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湯火所施(2),調(diào)百藥齊(劑)和之所宜。至齊(劑)之得,猶慈石取鐵(3),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為劇,以生為死。

  (1)經(jīng)落:經(jīng)絡(luò)。(2)針石:即石針?!八鄙袭?dāng)有“之”字(王念孫說)。(3)慈石:今作磁石。

  《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1)?!段迮K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2)?!段迮K六腑疽十二病方》四十卷(3)?!讹L(fēng)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4)?!短键S帝扁鵲俞拊方》二十三卷(5)?!段迮K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6)?!犊图参迮K狂顛病方》十七卷(7)。《金創(chuàng)疭瘛方》三十卷(8)?!秼D人嬰兒方》十九卷(9)?!稖航?jīng)法》三十二卷(10)?!渡褶r(nóng)黃帝食禁》七卷(11)。

  右經(jīng)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12)。

 ?。?)《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書已亡。痹(bì):風(fēng)濕病。(2)《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書已亡。疝(shàn):心腹氣病。(3)《五臟六腑疽十二病方》:書已亡。疽:黃疽病。(4)《風(fēng)寒熱十六病方》:書已亡。(5)《太始黃帝扁鵲俞拊方》:書已亡。扁鵲、俞拊:皆醫(yī)生姓名。(6)《五臟傷中十一病方》:書已亡。中:指內(nèi)臟。(7)《客疾五臟狂顛病方》:書已亡??耦嵅。壕袷С0Y。(8)《金創(chuàng)疭瘛方》:書已亡。即今之刀傷藥。疭?。寒?dāng)作養(yǎng)瘛疭(chìzòng):即今小兒之角刀反張病。俗名“抽風(fēng)”。(9)(10)書皆亡。(11)書已亡。禁:與“藥”字近似而誤。《神農(nóng)黃帝食藥》:疑即《隋志》《唐志》所錄《神農(nóng)本草》之所由托也。(周壽昌說)(12)右經(jīng)方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今計(jì)十一家,二百九十五卷,多二十一卷。

  經(jīng)方者(1),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假藥味之滋,因氣感之宜,辯五苦六辛(2),致水火之齊(劑)(3),以通閉解結(jié),反(返)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精氣內(nèi)傷,不見于外,是所獨(dú)失也。故諺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yī)(4)?!?br/>
  (1)經(jīng)方:乃上古相傳之醫(yī)方,后世莫能出其范圍,故冠以經(jīng)名(姚明輝《漢書注解》)。(2)五苦:批黃連、苦參、黃岑、黃柏、大黃。六辛:干姜、附子、肉桂、吳萸、蜀椒、細(xì)辛。(3)水火之劑:制劑有水、火之分?;鹬扑模簹А㈧?、炙、炒。水制三:浸、泡、洗。水火共制:蒸、煮。(姚明輝《漢書注解》)(4)中醫(yī):謂不服藥。錢大昕《漢書辨疑》:“今吳入猶云不服藥為中醫(yī)?!?br/>
  《容成陰道》二十六卷(1)。

  《務(wù)成子陰道》三十六卷(2)。

  《堯舜陰道》二十三卷(3)。

  《湯盤庚陰道》二十卷(4)。

  《天老雜子陰道》二十五卷(5)。

  《天一陰道》二十四卷(6)。

  《黃帝三王養(yǎng)陽方》二十卷(7)。

  《三家內(nèi)房有子方》十七卷(8)。

  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9)。

 ?。?)《容成陰道》:書已亡。容成:人姓名。陰道:御婦人之術(shù)(參考《后漢書·方木傳》)。(2)(3)(4)(5)書皆亡。(6)《天一陰道》:書已亡。天一:即天乙,商湯之名,錯(cuò)雜出之(沈欽韓說)。(7)(8)書皆亡。(9)右房中八家,百八十六卷:今計(jì)八家,一百九十一卷,多五卷。

  房中者,情性之極,至道之際,是以圣王制外樂以禁內(nèi)情,而為之節(jié)文。傳曰:“先王之作樂,所以節(jié)百事也。樂而有節(jié),則和平壽考。及迷者弗顧,以生疾而隕性命(1)。

 ?。?)房中者等句:顧實(shí)曰:“《千金方》中,尚略存房中術(shù)。”

  《宓戲(伏羲)雜子道》二十篇(1)。

  《上圣雜子道》二十六卷(2)。

  《道要雜子》十八卷(3)。

  《黃帝雜子步引》十二卷(4)。

  《黃帝歧伯按摩》十卷(5)。

  《黃帝雜子芝菌》十八卷(6)。

  《黃帝雜子十九家方》二十一卷(7)。

  《太一雜子十五家方》二十二卷(8)。

  《神農(nóng)雜子技道》二十三卷(9)。

  《太一雜子黃冶》三十一卷(10)。

  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11)。

 ?。?)(2)(3)(4)(5)書皆亡。(6)《黃帝雜子芝菌》:書已亡。芝菌:即靈芝。(7)(8)(9)書皆亡。(10)《太一雜子黃冶》:書已亡。黃冶:道家言冶丹砂令變化,可鑄作黃金。(11)右神仙十家,二百五卷:今計(jì)十家,二百零一卷,少四卷。

  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于胸中(1)。然而或(惑)者專以為務(wù),則誕欺怪迂之文彌以益多(2),非圣王之所以教也??鬃釉唬骸八麟[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3)?!?br/>
 ?。?)怵惕(chù tì):敬畏;戒懼。(2)誕:大言。(3)孔子曰等句:引文見《禮記·中庸篇》。謂求索隱暗之事,而行怪迂之道,后世妄從祖述,我不為之。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1)。

 ?。?)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今計(jì)三十六家,八百六十二卷,少六卷。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歧伯、俞拊(1),中世有扁鵲、秦和(2),蓋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3)。漢興有倉公(4)。今其技術(shù)暗昧,故論其書,以序方技為四種。

 ?。?)歧伯、俞拊:相傳為黃帝之臣。(2)扁鵲、秦和: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人。(3)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顧實(shí)《漢書講疏》曰:“《晉語》趙文子曰:‘醫(yī)及國家乎?’秦和對曰:‘上醫(yī)醫(yī)國,其次醫(yī)疾,固醫(yī)官也。’蓋古醫(yī)字亦作‘毉’,上世從巫史社會(huì)而來,故醫(yī)通于治國之道耳!”(4)倉公:姓淳于,名意。曾為太倉縣長,故稱倉公。

  大凡書(1),六略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2)。入三家,五十篇,省兵十家(3)。

 ?。?)大凡:猶總之。(2)五百九十六家,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今計(jì)六百一十四家,多十八家;一萬三千零三十五篇(包括圖47卷),少二百三十四篇。陳國慶曰:“至于今日現(xiàn)存之書,包括疑似待考在內(nèi),依志原有卷數(shù)計(jì)之,僅六藝二十八家,諸子二十六家,詩賦二十家,兵書三家,數(shù)術(shù)四家,方技三家,共計(jì)八十五家,二千三百一十五卷。若按現(xiàn)存實(shí)數(shù)計(jì)之,則恐不滿二千卷。都六百三十二種。清姚振宗撰《漢書藝文志拾補(bǔ)》,廣搜條錄,收集散佚,又增加三十四種,二百八十五家,三百一十七部,上古載籍名目,如此而已?!保?)本篇注釋,參考了顧實(shí)《漢書藝文志講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月版)、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中華書局1983年6月版)等著作。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