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冊(cè)

漢書(shū)新注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漢書(shū)新注 作者:施丁主編


  &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1)”?!稑b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豆騻鳌吩唬扯?。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后戎執(zhí)天子之使(2),鄭獲魯隱(3),滅戴(4),衛(wèi)、魯、宋咸殺君(5)?!蹲笫稀穭㈧б詾檎露?,燕、越之分野也。凡日所躔而有變(6),則分野之國(guó)失政者受之。人君能修政,共(恭)御厥罰,則災(zāi)消而福至;不能,則災(zāi)息而禍生(7)。故經(jīng)書(shū)災(zāi)而不記其故,蓋吉兇亡(無(wú))常,隨行而成禍福也。周衰,天子不班朔(8),魯歷不正,置閏不得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史記日食,或言朔而實(shí)非朔,或不言朔而實(shí)朔,或脫不書(shū)朔與日,皆官失之也。京房《易傳》曰:“亡(無(wú))師茲謂不御,厥異日食,其食也既(9),并食不一處。誅眾失理,茲謂生叛,厥食既,光散??v畔(叛)茲謂不明,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專(zhuān)祿不封,茲謂不安,厥食既,先日出而黑,光反外燭(10)。君臣不通茲謂亡,厥蝕三既。同姓上侵,茲謂誣君,厥食四方有云,中央無(wú)云,其日大寒。公欲弱主位,茲渭不知,厥食中白青,四方赤,已食地震。諸侯相侵,茲謂不承,厥食三毀三復(fù)。君疾善(11),下謀上,茲謂亂,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弒君獲位茲謂逆,厥食既,先風(fēng)雨析木,日赤。內(nèi)臣外鄉(xiāng)(向)茲謂背(12),厥食食且雨,地中鳴。冢宰專(zhuān)政茲謂因(13),厥食先大風(fēng),食時(shí)日居云中,四方亡(無(wú))云。伯(霸)正越職(14),茲謂分威,厥食日中分。諸侯爭(zhēng)美于上茲謂泰,厥食日傷月,食半(15),天營(yíng)(營(yíng))而鳴(16)。賦不得茲謂竭,厥食星隨而下。受命之臣專(zhuān)征云試(17),厥食雖侵光猶明,若文王臣獨(dú)誅紂矣(18)。小人順受命者征其君云殺(19),厥食五色,至大寒隕霜,若紂臣順武王而誅紂矣。諸侯更制茲謂叛(20),厥食三復(fù)三食,食已而風(fēng),地動(dòng)。適(嫡)讓庶茲謂生欲,厥食日失位,光莝莝(21),月形見(jiàn)(現(xiàn))。酒亡(無(wú))節(jié)茲謂荒,厥蝕乍青乍黑乍赤,明日大雨,發(fā)霧而寒?!狈彩扯迹湫味兴?,改之輒除;不改三年,三年不改六年,六年不改九年。推隱三年之食,貫中央,上下竟而黑,臣弒從中成之形也。后衛(wèi)州吁弒君而立(22)。

 ?。?)隱公三年:前720年。二月己巳:二月初一。日有食之:即日食。(2)戎:古族名。執(zhí):拘也。天子之使,指周大夫凡伯。魯隱公七年,周王使凡伯聘于魯,戎伐凡伯于楚丘以歸。(3)鄭:春秋時(shí)鄭國(guó)。魯隱:魯隱公。鄭獲魯隱公,事見(jiàn)《公羊傳》隱公六年。(4)戴:春秋時(shí)小國(guó)。鄭國(guó)滅戴,事見(jiàn)魯隱公十年。(5)衛(wèi)、魯、宋咸殺君:魯隱公四年,衛(wèi)州吁殺其君完。魯隱公十一年,魯羽父使賊殺公于■氏。魯桓公二年春,宋督弒其君與夷。(6)躔(chán):日月星辰運(yùn)行的度次。(7)息:繁殖。(8)班朔:即頒朔,周制,天子每年季冬把次年的歷書(shū)頒布給諸侯,稱(chēng)頒告朔。也稱(chēng)頒朔、告朔。(9)既:盡;完。(10)光反外燭:光不在中反而照明在外。燭,明也。(11)疾,厭惡;憎恨。(12)背:違背。(13)冢宰:官名。周代冢宰。相當(dāng)于后之丞相。(14)霸:霸主。正:長(zhǎng)帥之稱(chēng)。(15)食半:食一半。(16)營(yíng):通“萓(yíng)”,惑亂。(17)試:嘗試;試用。(18)若文王臣獨(dú)誅紂:韋昭曰,“是時(shí)紂臣尚未欲誅紂,獨(dú)文王之臣欲誅之?!保?9)殺:亦讀曰“弒”(師古說(shuō))。(20)更:改也。(21)晻晻(yǎnyǎn):日無(wú)光。(22)衛(wèi)州吁弒君:魯隱公四年,衛(wèi)國(guó)州吁弒其君完。

  桓公三年“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1),既(2)”。董仲舒、劉向以為前事已大,后事將至者又大,則既。先是魯、宋弒君,魯又成宋亂,易許田,亡(無(wú))事天子之心;楚僭稱(chēng)王。后鄭岠王師(3),射桓王,又二君相篡(4)。劉歆以為六月,趙與晉分(5)。先是,晉曲沃伯再?gòu)s晉侯(6),是歲晉大亂(7),滅其宗國(guó)(8)。京房《易傳》以為桓三年日食貫中央,上下競(jìng)而黃,臣弒而不卒之形也。后楚嚴(yán)稱(chēng)王(9),兼地千里。

 ?。?)桓公三年:前709年。(2)既:盡也。日全食。(3)岠(jù):通“距”,通“拒”。王師:指周王室軍隊(duì)。(4)二君相篡:謂鄭厲公奔蔡而昭公人,高渠彌殺昭公而立子。(5)六月,趙與晉分:晉灼曰:“周之六月,今之四月,始去畢而入?yún)?。參,晉分也。畢,趙分也。日行去趙遠(yuǎn),入晉分多,故曰與。”畢、參,皆星宿名。二十八宿,是我國(guó)古代一種桓星分群系統(tǒng),用來(lái)作為量度日、月位置和運(yùn)動(dòng)的標(biāo)志。古人又以天宿與地域?qū)?yīng),故有“趙與晉分”云云。(6)曲沃伯:本桓叔成師之封號(hào),其后繼襲之。魯惠公三十年,晉大夫潘父殺昭侯而納成師,不克,晉人立孝侯,魯惠公四十五年,成師之子曲沃莊伯伐翼,殺孝侯。(7)是歲晉大亂:魯桓公三年,莊伯之子曲沃武公伐翼,逐翼侯于汾蚡,夜獲而殺之。(8)滅其宗國(guó):魯桓公八年,曲沃武公滅翼,遂并其國(guó)。(9)楚嚴(yán)稱(chēng)王:即楚莊公。

  十七年“十月朔,日有食之(1)”,《榖梁傳》曰,言朔不言日,食二日也。劉向以為是時(shí)衛(wèi)侯朔有罪出奔齊(2),天子更立衛(wèi)君(3)。朔藉助五國(guó),舉兵伐之而自立,王命遂壞(4)。魯夫人淫失(泆)于齊,卒殺威公。董仲舒以為言朔不言日,惡魯桓且有夫人之禍,將不終日也。劉歆以為楚、鄭分。

 ?。?)(桓公)十七年:前695年。(2)衛(wèi)侯朔:衛(wèi)惠公(名朔)?!洞呵铩坊腹辍笆幸辉?,衛(wèi)侯朔出奔齊?!保?)衛(wèi)君:指公子黔牟。(4)朔藉助五國(guó)三句:此是魯莊公五、六年事。五國(guó):指魯、齊、宋、陳、蔡等國(guó)。

  嚴(yán)公十八年“三月,日有食之(1)”?!稑b梁傳》曰,不言日,不言朔,夜食(2)。史推合朔在夜,明旦日食而出,出而解(3),是為夜食。劉向以為夜食者,陰因日明之衰而奪其光,象周天子不明,齊桓將奪其威,專(zhuān)會(huì)諸侯而行伯(霸)道。其后遂九合諸侯(4),天子使世子會(huì)之(5),此其效也?!豆騻鳌吩皇郴蕖6偈嬉詾樗拊跂|壁(6),魯象也。后公子慶父、叔牙果通于夫人以劫公(7)。劉歆以為晦魯、衛(wèi)分。

 ?。?)莊公十八年:前676年。(2)夜食:日食于夜間。張晏曰:“日夜食,則無(wú)影。立六尺木不見(jiàn)其影,以此為候?!保?)日食而出,出而解:孟康曰:“夜食地中,出而止?!保?)九合諸侯:齊桓公九合諸侯是,兵車(chē)之會(huì)三,乘車(chē)之會(huì)六(見(jiàn)《史記·齊世家》)。(5)天子使世子會(huì)之:魯僖公五年,齊、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guó)諸侯合周王太子于首止(在今河南睢縣東南)。(6)東壁:即壁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的末一宿,有星二顆。(7)公子慶父:春秋時(shí)魯莊公弟共仲。莊公死后,慶父屢次作亂。

  二十五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畢(2),主邊兵夷狄象也。后狄滅邢、衛(wèi)(3)。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莊公)二十五年:前669年。(2)畢: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的第五宿,有星八顆。(3)狄:古族名。邢: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衛(wèi):春秋時(shí)國(guó)名。魯閔公元年,狄伐邢,次年滅衛(wèi)。后齊立邢、衛(wèi),遷邢于夷儀(在今山東聊城西南),遷衛(wèi)于楚丘(在今山東曹縣東)。

  二十六年“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心為明堂,文武之道廢,中國(guó)不絕若線之象也(3)。劉向以為是戎侵曹(4),魯夫人淫于慶父、叔牙,將以弒君,故比年再蝕以見(jiàn)(現(xiàn))戒(5)。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1)(莊公)二十六年:前668年。(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七方七宿第五宿。(3)線:縷也。(4)戎侵曹:事在魯莊公二十四年。戎:古族名。曹: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5)再蝕:再次日食。

  三十年“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魯二君弒(2),夫人誅(3),兩弟死(4),狄滅邢,徐取舒(5),晉殺世子(6),楚滅弦(7)。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莊公)三十年:前664年。(2)魯二君弒:謂魯子般為圍人所殺,閔公為卜所殺。(3)夫人誅:謂哀姜為齊人所殺。(4)兩弟:指叔牙、慶父。(5)徐:春秋時(shí)國(guó)名。在今江蘇泗洪縣南。舒: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廬江縣西南。魯僖公三年,徐人取舒。(6)魯僖公五年,晉侯殺太子申生。(7)楚滅弦:魯僖公五年,楚國(guó)滅弦。弦: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息縣東南。

  僖公五年“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齊桓行伯(霸),江、黃自至(2),南服強(qiáng)楚(3)。其后不內(nèi)自正,而外執(zhí)陳大夫,則陳、楚不附(4),鄭伯逃盟(5),諸侯將不從桓政,故天見(jiàn)(現(xiàn))戒。其后晉滅虢(6),楚圍許(7),諸侯伐鄭(8),晉弒二君(9),狄滅溫(10),楚伐黃(11),桓不能救。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僖公五年:前655年。(2)江、黃自至:事在魯僖公二年。江、黃:春秋時(shí)二小國(guó)名。江國(guó)在今河南羅山縣西北。黃國(guó)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北。(3)南服強(qiáng)楚:魯僖公四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遂伐楚國(guó),盟于邵陵。(4)陳、楚不附:邵陵盟后,齊以誤軍之罪而執(zhí)陳轅濤徐,陳不服,楚亦不附。(5)鄭伯逃盟:魯僖公五年秋,齊侯與諸侯盟于首止,鄭伯逃歸不盟。(6)虢:春秋時(shí)邑名。在今河北任丘西北。晉滅虢,事在魯僖公五年。(7)楚圍許:事在魯僖公六年。許: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省中部。(8)諸侯伐鄭:事在魯僖公六年。鄭國(guó):在今河南新鄭。(9)晉弒二君:謂里克弒奚齊及卓子。(10)狄滅溫:事在魯僖公十年。濕:周邑。在今河南溫縣西。(11)楚伐黃:事在魯僖公十一年。

  十二年“三月庚午,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是時(shí)楚滅黃(2),狄侵衛(wèi)、鄭(3),莒滅杞(4)。劉歆以為三月齊、衛(wèi)分。

  (1)(僖公)十二年:前648年。三月庚午:此年建丑,日食在四月庚午朔(當(dāng)紀(jì)元前648年4月6日),《春秋》誤“四”為“三”。(楊伯峻引王韜說(shuō))(2)楚滅黃:事在魯僖公十二年夏。(3)狄侵衛(wèi)、鄭:魯僖公十三年狄侵衛(wèi),十四年狄侵鄭。(4)莒、杞:春秋時(shí)二小國(guó)名。莒,在今山東莒縣。杞,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南。

  十五年“五月,日有食之(1)”。劉向以為象晉文公將行伯(霸)道,后遂伐衛(wèi),執(zhí)曹伯,敗楚城濮(2),再會(huì)諸侯(3),召天王而朝之(4),此其效也。日食者臣之惡也,夜食者掩其罪也,以為上亡(無(wú))明王,桓、文能行伯(霸)道,攘夷狄,安中國(guó),雖不正猶可,蓋《春秋》實(shí)與而文不與之義也(5)。董仲舒以為后秦獲晉侯(6),齊滅項(xiàng)(7),楚敗徐于婁林(8)。劉歆以為二月朔齊、越分。

 ?。?)(僖公)十五年:前645年。(2)伐衛(wèi),執(zhí)曹伯,敗楚城濮:此上三事,并在魯僖公二十八年。城濮:邑名。在今山東鄄城西南。(3)再會(huì)諸侯:魯僖公二十八年五月盟于踐土,是冬會(huì)于溫。(4)召天王而朝之:晉侯不朝周王,而召周王使來(lái)?!洞呵铩分^“天王狩于河陽(yáng)。”(5)與:心許;贊許。(6)秦獲晉侯:魯僖公十五年十一月,秦、晉戰(zhàn)于韓,秦獲晉侯(夷吾)以歸。(7)齊滅項(xiàng)國(guó):事在《公羊傳》僖公十七年。項(xiàng):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沈丘縣。(8)楚敗徐于婁林:事在魯僖公十五年冬。徐: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婁林:邑名。在今安徽泗縣東北。

  文公元年“二月癸亥,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大夫始執(zhí)國(guó)政(2),公子遂如京師(3),后楚世子商臣?xì)⒏?,齊公子商人弒君,皆自立,宋子哀出奔(4),晉滅江(5),楚滅六(6),大夫公孫敖、叔彭生并專(zhuān)會(huì)盟(7)。劉歆以為正月朔燕、越分。

 ?。?)文公元年:前626年。(2)大夫始執(zhí)國(guó)政:謂東門(mén)襄仲。(3)公子遂如京師:事在魯僖公三十年,往報(bào)宰周公之聘。京師:指王城(今河南洛陽(yáng)市)。(4)宋子哀:宋卿高哀。高哀由宋奔魯,事在魯文公十四年。(5)晉滅江:《春秋》文公四年“秋,楚人滅江”,言楚,而不是晉。江: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羅山縣西北。(6)楚滅六:事在魯文公五年。六: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六安縣東北。(7)公孫敖:孟穆伯。其于魯文公七年為莒蒞盟。叔彭生:叔仲惠伯。其于魯文公十一年會(huì)郤缺于承匡。

  十五年“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宋、齊、莒、晉、鄭八年之間五君殺死(2),楚滅舒蓼(3)。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wèi)分。

 ?。?)(文公)十五年:前612年。(2)宋、齊、莒、晉、鄭八年之間五君殺死:魯文公十六年宋弒其君杵臼,十八年夏齊人弒其君商人,是年冬莒弒其君庶其,魯宣公二年晉趙盾弒其君夷皋,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3)舒蓼: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舒城西南。沈欽韓曰:“舒蓼事在宣(魯宣公)八年,胡可以十五年日食應(yīng)之?不得已,當(dāng)言滅庸耳(在十六年)?!?br/>
  宣公八年“七月甲子,日有食之,既(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楚商臣弒父而立,至于嚴(yán)王遂強(qiáng)(2)。諸夏大國(guó)唯有齊、晉,齊、晉新有篡弒之禍,內(nèi)皆未安,故楚乘弱橫行,八年之間六侵伐而一滅國(guó)(3);伐陸渾戎,觀兵周室(4);后又入鄭,鄭伯肉袒謝罪(5);北敗晉師于邲,流血色水(6);圍宋九月,析骸而炊之(7)。劉歆以為十月二日楚、鄭分。

 ?。?)宣公八年:前601年,七月甲子:七月晦日,(2)嚴(yán)王:楚莊王。(3)六侵伐:謂魯宣公元年侵陳,三年侵鄭,四年代鄭,五年代鄭,六年代鄭,八年代陳。一滅國(guó):謂魯宣公八年滅舒蓼。(4)伐陸渾戎,觀兵周室:魯宣公三年,楚王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在周地觀兵(閱兵)。陸渾戎。古戎族之一。處在今河南省嵩縣以西。(5)鄭伯肉袒謝罪:事在魯宣公十二年。肉袒:脫去上衣,裸露肢體。以示謝罪。(6)敗晉師于邲:事在魯宣公十二年。邲:鄭地。晉、楚邲之戰(zhàn),在今河南鄭州市之西北。(7)圍宋九月:事在魯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極言被圍日久,糧草斷絕之困境。

  十年,“四月丙辰,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陳夏徵舒弒其君(2),楚滅蕭(3),晉滅二國(guó)(4),王札子殺召伯、毛伯(5)。劉歆以為二月魯、衛(wèi)分(6)。

 ?。?)(宣公)千年:前599年。丙辰:朔日。(2)夏徵舒弒其君:魯宣公十年五月,夏徵舒弒陳靈公(平國(guó))。(3)楚滅蕭:事在魯宣公十二年。蕭: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省蕭縣西北。(4)晉滅二國(guó):謂魯宣公十五年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赤狄甲氏。(5)王札子殺召怕、毛伯:事在魯宣公十五年。(6)二月:“二日”之誤。錢(qián)大昕曰:“‘月’當(dāng)作‘日’,謂食在四月二日也。經(jīng)書(shū)‘四月丙辰’,而不言朔,故知食二日?!蓖跻唬骸啊隆?dāng)作‘二日’?!窃露?,日躔去東壁而入奎。東壁,衛(wèi)也???,魯也。故曰‘魯衛(wèi)分’。若作二月,則義不可通。”

  十七年“六月癸卯,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邾支(肢)解鄫子(2),晉敗王師于貿(mào)戎(3),敗齊于鞍(4)。劉歆以為三月晦脁魯、衛(wèi)分(5)。

 ?。?)(宣公)十七年:前592年。六月癸卯:六月乙亥朔,無(wú)癸卯,且是月無(wú)日食。王韜推算宣公七年六月癸卯有日食,而誤為十七年。(2)邾肢解朓子:魯宣公十八年,邾人戕鄫子于鄫,解其四肢,斷其骨節(jié)。(3)晉敗王師于貿(mào)戎:事在魯成公元年。貿(mào)戎:《左傳》作茅戎。戎別種。在今山西平陸縣西南。(4)敗齊于鞍:事在魯成公二年。鞍:邑名。在今山東濟(jì)南市西北。(5)朓(tiǎo),晦而月現(xiàn)于西方謂朓。

  成公十六年“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1)?!倍偈?、劉向以為后晉敗楚、鄭于鄢陵(2),執(zhí)魯侯(3)。劉歆以為四月二日魯、衛(wèi)分。

  (1)成公十六年:前575年。(2)晉敗楚、鄭于鄢陵:事在魯成公十六年六月二十九日。鄢陵:邑名。在今河南鄢陵縣北。(3)執(zhí)魯侯:已解于上。

  十七年“十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楚滅舒庸(2),晉弒其君(3),宋魚(yú)石因楚奪君邑(4),莒滅鄫,齊滅萊(5),鄭伯弒死(6)。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成公)十七年:前574年。 (2)楚滅舒庸:事在是年日食之后。舒庸:群舒之一。在今安徽舒城西南。(3)晉弒其君:君,指厲公。事在成公十八年。(4)魚(yú)石:宋大夫。魯成公十五年魚(yú)石出奔楚,至十八年楚代未,取彭城而納之。(5)莒滅鄫,楚滅萊:兩事并在魯襄公六年。鄫、萊:皆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鄫,在今山東棗莊市東。萊,在今山東昌邑東南。(6)魯襄公七年,鄭僖公會(huì)(鄭地),被其大夫子駟使賊夜殺。

  襄公十四年“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衛(wèi)大夫?qū)O、寧共逐獻(xiàn)公,立孫剽(2)。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襄公十四年:前559年。 (2)衛(wèi)大夫?qū)O、寧共逐獻(xiàn)公,立孫剽:魯襄公十四年四月,衛(wèi)大夫?qū)O林父、寧殖逐出獻(xiàn)公(奔齊),而立剽(穆公之孫)。

  十五年“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先是晉為雞澤之會(huì),諸侯盟,又大夫盟,后為溴梁之會(huì),諸侯在而大夫獨(dú)相與盟(2),君若綴斿,不得舉手(3)。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1)(襄公)十五年:前558年。(2)已解于上。(3)君若綴斿,不得舉手:謂君為臣下所控制,大權(quán)旁落。綴斿:即綴旒。

  二十年“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陳慶虎、慶寅蔽君之明(2);邾庶其有叛心(3),后庶其以漆、閭丘來(lái)奔(4),陳殺二慶(5),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襄公)二十年:前553年。(2)陳:春秋時(shí)陳國(guó)。慶虎、慶寅:皆陳大夫。(3)邾: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山東曲阜東南。庶其:邾大夫。(4)庶其以漆、閭丘來(lái)奔:事在魯襄公二十一年。漆、閭丘:邾之二邑。皆在今山東曲阜南。(5)陳殺二慶(慶虎、慶寅);事在襄公二十三年。

  二十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晉欒盈將犯君,后入于曲沃。劉歆以為七月秦、晉分。

 ?。?)(襄公)二十一年:前552年。此日食,為前552年8月20 日之環(huán)食。

  “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軫、角(2),楚大國(guó)象也。后楚屈氏譖殺公子追舒(3),齊慶封脅君亂國(guó)(4)。劉歆以為八月秦、周分。

 ?。?)“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此是《春秋》誤記。九月庚戌朔既已日環(huán)食,十月不可能再食。(2)軫、角:皆星宿名。軫,南方七宿之未宿。角,東方七宿第一宿。(3)屈氏:楚貴族之一。譖(zèn):誣陷;中傷。公子追舒:楚令尹子南,莊王之子。魯襄公二十二年,楚殺令尹子南。(4)慶封:齊大夫。魯襄公二十七年,慶封在內(nèi)亂中當(dāng)國(guó)執(zhí)政。

  二十三年“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后衛(wèi)侯入陳儀(2),寧喜弒其君剽(3)。劉歆以為前年十二月二日宋、燕分。

 ?。?)(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2)衛(wèi)侯入陳儀:衛(wèi)侯(■)前為孫林父、寧殖所逐,于魯襄公二十五年入于陳儀。陳儀:衛(wèi)邑。在今山東聊城西南。(3)寧喜弒其君剽:魯襄公二十六年,寧喜(寧殖之子)殺剽,衛(wèi)侯■入于衛(wèi)。

  二十四年“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1)”。劉歆以為五月魯、趙分。

  (1)(襄公)二十四年:前549年。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比食又既(2),象陽(yáng)將絕(3),夷狄主上國(guó)之象也。后六君弒(4),楚子果從諸侯伐鄭(5),滅舒鳩(6),魯往朝之(7),卒主中國(guó)(8),伐吳討慶封(9)。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七月甲子朔既已日食,八月朔不可能再食,必定有誤。(2)比:頻也。(3)陽(yáng):謂君。(4)六君弒:謂魯襄公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光,二十六年衛(wèi)寧喜弒其君剽,二十九年閽殺吳子余祭,三十年蔡太子班弒其君固,三十一年莒人弒其君密州,魯昭公元年楚令尹子圍縊殺其王。(5)楚子果從諸侯伐鄭:魯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與蔡侯、陳侯、許男伐鄭。(6)滅舒鳩:魯襄公二十五年,楚屈建率師滅舒鳩。舒鳩:群舒之一。在今安徽舒城東南。(7)魯往朝之: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如楚。(8)卒主中國(guó):謂楚靈王以魯昭公四年與諸侯會(huì)于申。(9)伐吳討慶封:楚靈于申之會(huì)后,伐吳,執(zhí)慶封而殺之。

  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shí)吳子好勇(2),使刑人守門(mén)(3);蔡侯通于世子之妻(4);莒不早立嗣(5)。后閽戕吳子(6),蔡世子般弒其父,莒人亦弒君而庶子爭(zhēng)(7)。劉向以為自二十年至此歲(8),八年間日食七作(9),禍亂將重起,故天仍見(jiàn)(現(xiàn))戒也(10)。后齊崔杼弒君,宋殺世子(11),北燕伯出奔(12),鄭大夫自外入而篡位(13),指(旨)略如董仲舒。劉歆以為九月周、楚分。

 ?。?)(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2)吳子:謂余祭。 (3)刑人:閽者。(4)蔡侯:即為太子所殺之蔡侯固。世子:世子般。

 ?。?)立嗣:立太子。(6)戕(qiāng,舊讀qiáng):殺害,殘害。(7)莒人弒君:指展輿攻殺其父而自立。庶子爭(zhēng):展輿、去疾,二人皆非莒之嫡嗣,相互爭(zhēng)權(quán)奪勢(shì),故云庶子爭(zhēng)。(8)二十年:指魯襄公二十年。(9)七作:即七次。這個(gè)數(shù)字有問(wèn)題。(10)仍:頻也。

 ?。?1)宋殺世子:謂宋殺平公太子痤,事在魯襄公二十六年。(12)北燕伯出奔:《春秋》昭公三年“北燕伯款出奔齊”。(13)鄭大夫:謂伯有。

  昭公七年“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1)?!倍偈濉⑾蛞詾橄仁浅`王弒君而立,會(huì)諸侯(2),執(zhí)徐子,滅賴(lài)(3),后陳公子招殺世子(4),楚因而滅之(5),又滅蔡(6),后靈王亦弒死(7)。劉歆以為二月魯、衛(wèi)分(8)。傳曰晉侯問(wèn)于士文伯曰(9):“誰(shuí)將當(dāng)日食(10)?”對(duì)曰:“魯、衛(wèi)惡之(11),衛(wèi)大魯?。?2)。”公曰:“何故?”對(duì)曰:“去衛(wèi)地,如魯?shù)兀?3),于是有災(zāi),其衛(wèi)君乎?魯將上卿?!笔菤q,八月衛(wèi)襄公卒,十一月魯季孫宿卒。晉侯謂士文伯曰:“吾所問(wèn)日食從矣(14),可常乎(15)?”對(duì)曰、“不可。六物不同,民心不一,事序不類(lèi),官職不則,同始異終,胡可常也(16)?《詩(shī)》曰:‘或宴宴居息,或盡悴事國(guó)(17)?!洚惤K也如是?!惫唬骸昂沃^六物?”對(duì)曰:“歲、時(shí)、日、月、星、辰是謂。”公曰:“何謂辰?”對(duì)曰:“日月之會(huì)是謂(18)。”公曰:“《詩(shī)》所謂‘此日而食,于何不臧’(19),何也?”對(duì)曰:“不善政之謂也。國(guó)無(wú)政(20),不用善(21),則自取適(謫)于日月之災(zāi)。故政不可不慎也,務(wù)三而已:一曰擇人(22),二曰因民(23),三曰從時(shí)(24)?!贝送迫帐持佳儚?fù)之要也?!兑住吩唬骸翱h(懸)象著明,莫大于日月(25)?!笔枪适ト酥刂d于三經(jīng)(26)。于《易》在豐之震曰:“豐其沛,日中見(jiàn)昧,折其右肱,亡(無(wú))咎(27)。”于《詩(shī)·十月之交》,則著卿士、司徒,下至趣馬、師氏,咸非其材(28)。同于右肱之所折,協(xié)于三務(wù)之所擇,明小人乘君子,陰侵陽(yáng)之原也。

 ?。?)昭公七年:前535年。(2)先是楚靈王弒君而立,會(huì)諸侯:魯昭公元年,楚靈王弒君自立,四年會(huì)諸侯于申。(3)執(zhí)徐子,滅賴(lài):魯昭公四年,申之會(huì),楚人執(zhí)徐子,遂滅賴(lài)。賴(lài):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湖北隨縣東北。(4)招:陳成公子、哀公弟?!洞呵铩氛压四辍瓣惡钪苷袣㈥愄淤葞煛?。偃師:陳哀公之子。(5)楚因而滅之:魯昭公八年九月,楚人圍陳,滅之。陳:春秋時(shí)國(guó)名。在今河南淮陽(yáng),(6)滅蔡:魯昭公十一年,楚師滅蔡。蔡:春秋時(shí)國(guó)名。先在今河南上蔡,后至今河南新蔡,又至今安徽鳳臺(tái)。(7)靈王亦弒死:魯昭公十三年,楚公子比弒其君虔于乾溪是也。(8)二月:錢(qián)大昕曰:“‘月’當(dāng)作‘日’。與宣十年同。”(9)士文伯:晉大夫伯瑕。(10)誰(shuí)將當(dāng)日食:古人迷信,以為日食是天譴,人將受其災(zāi)禍。(11)惡之:意謂受其兇惡。(12)衛(wèi)大魯?。褐^衛(wèi)受禍大,魯受禍小。(13)去衛(wèi)地,如魯?shù)兀捍司头忠岸浴畈唬骸肮糯鷮⑻炜招撬薹至κ?,配屬于各?guó),用以占卜其吉兇,分曰分野。娵訾為衛(wèi)之分野,降婁為魯之分野。去衛(wèi)地者,士文伯以此次日食,先始于娵訾之末。如魯?shù)卣?,日行至降婁之始然后?jiàn)日?!保?4)從:謂如士文伯之言。(15)可常乎:常可以此占之嗎?(16)胡:何也。(17)《詩(shī)曰》等句:引詩(shī)見(jiàn)《詩(shī)經(jīng)·小雅·北山》。宴宴:安逸貌。盡悴(cuì):憔悴。(18)日月之會(huì):日、月的交會(huì)點(diǎn)。即夏歷一年十二個(gè)月的月朔時(shí),太陽(yáng)所在的位置。(19)引詩(shī)見(jiàn)《詩(shī)·小雅·十月之交》。臧:善也。(20)無(wú)政:無(wú)善政。(21)不用善:不用善人。(22)擇人:擇善人。(23)因民:因民之欲而利之。(24)從時(shí):順?biāo)臅r(shí)之所務(wù)。(25)《易》曰等句:引文見(jiàn)《易傳·系辭上》??h:通“懸”。(26)三經(jīng):謂《易》、《詩(shī)》、《春秋》。(27)豐之震曰等句:引文見(jiàn)《易·豐卦》九三爻辭。豐其沛:謂大其草舍。沛,通“茇(bá)”,草舍。昧:通“魅”,鬼怪。(28)于《詩(shī)·十月之交》等句:《詩(shī)經(jīng)·小雅·十月之交》有“皇父卿士,番維司徒?!昃S趣馬。橋維師氏,艷妻煽方處?!鼻涫浚汗倜?偣芡醭恼?。司徒:官名。主管地政和教育。趣馬:官名。主管豢養(yǎng)國(guó)王的馬匹。師氏:官名。主管教導(dǎo)國(guó)王和貴族的子弟。

  十五年“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1)”。劉歆以為三月魯、衛(wèi)分(2)。

 ?。?)(昭公)十五年:前527年。楊伯峻曰:“此公元前五二七年四月十八日之日環(huán)蝕。此年實(shí)以周正之十二月為正月,若以周正計(jì)算,當(dāng)五月丁巳朔。因當(dāng)時(shí)歷法不大精密?!保?)三月魯、衛(wèi)分:錢(qián)大昕曰:“‘魯’當(dāng)作‘齊’。三月朔,為齊、衛(wèi)分。若云魯、衛(wèi),則當(dāng)食于四月矣。依《三統(tǒng)歷》,推得是年三月丁巳朔?!蓖跻唬骸啊敗?dāng)為‘齊’。周之三月,今正月,是月之朔,日躔去危而入營(yíng)室。危,齊也。營(yíng)室,衛(wèi)也。故曰‘齊、衛(wèi)分’。若作‘魯’,則為奎之分野。奎為二月之朔,日躔所在,非正月之朔矣?!?br/>
  十七年“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時(shí)宿在畢,晉國(guó)象也。晉厲公誅四大夫,失眾心,以弒死(2)。后莫敢復(fù)責(zé)大夫,六卿遂相與比周(3),專(zhuān)晉國(guó)(4),君還事之。日比再食,其事在春秋后,故不載于經(jīng)。劉歆以為魯、趙分(5)。《左氏傳》平子曰(6):“唯正月朔,慝未作(7),日有食之,于是乎天子不舉,伐鼓于社(8),諸侯用幣于社(9),伐鼓于朝(10),禮也。其余則否。”太史曰(11):“在此月也(12),日過(guò)分而未至(13),三辰有災(zāi)(14),百官降物(15),君不舉,避移時(shí)(16),樂(lè)奏鼓(17),祝用幣(18),史用辭(19),嗇夫馳(20),庶人走,此月朔之謂也。當(dāng)夏四月,是謂孟夏?!闭f(shuō)曰:正月謂周六月,夏四月,正陽(yáng)純乾之月也。慝謂陰爻也,冬至陽(yáng)爻起初,故曰復(fù)。至建巳之月為純乾,亡(無(wú))陰交,而陰侵陽(yáng),為災(zāi)重,故伐鼓用幣,責(zé)陰之禮。降物,素服也。不舉,去樂(lè)也。避移時(shí),避正堂,須時(shí)移災(zāi)復(fù)也(21)。嗇夫,掌幣吏。庶人,其徒役也。劉歆以為六月二日魯、趙分。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楊伯峻曰:“此年六月無(wú)日食,日食在周正九月癸酉朔,而據(jù)《傳》文,亦在周正六月。傳文或是錯(cuò)簡(jiǎn)。此年應(yīng)有閏,若閏在十月以后,則為周正十月癸酉朔?!保?)四大夫:謂三郕及胥童。胥童非晉厲公所誅,以導(dǎo)亂而死,慈總書(shū)四大夫。而厲公竟為欒書(shū)、中行偃所殺。(3)六卿:謂范氏、中行氏、智氏、韓、魏、趙。比周:密切勾結(jié)。(4)專(zhuān):謂專(zhuān)政,專(zhuān)權(quán)。(5)魯、趙分:錢(qián)大昕曰:“‘魯’當(dāng)作‘晉’。六月,日在實(shí)沈,為晉分,其前月,日在大梁,為趙分。(凡六月朔,為晉趙分,五月朔,為魯趙分,二文易訛,故特辨之。)”(6)平子:季平子。(7)慝(tè):陰氣。(8)伐鼓于社:《左傳》杜注:“責(zé)群陰”。(9)用幣于社:《左傳》杜注:“請(qǐng)上公?!保?0)伐鼓于朝:《左傳》杜注:“通自責(zé)?!保?1)太史:史官。(12)在此月:《左傳》杜注:“正月謂建巳正陽(yáng)之月也,于周為六月,于夏為四月。四月純陽(yáng)用事,陰氣未動(dòng)而侵陽(yáng),災(zāi)重,故有伐鼓用幣之禮也。平子以六月非正月,故太史答以在此月也?!保?3)過(guò)分而未至:過(guò)春分,而未夏至。(14)三辰:日、月、星。日月相侵,又犯是宿,故三辰皆為災(zāi)。(15)降物:素服。(16)避移時(shí):避正寢,過(guò)日食時(shí)。(17)奏鼓:伐鼓。(18)祝用幣:用幣于社。(19)用辭:用辭以自責(zé)。古人迷信日食為上天示譴,故自責(zé)。(20)嗇夫:官名。(21)須:等待。

  二十一年“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周景王老,劉子、單子專(zhuān)權(quán),蔡侯朱驕(2),君臣不說(shuō)(悅)之象也。后蔡侯朱果出奔(3),劉子、單子立王猛(4)。劉歆以為五月二日魯、趙分。

 ?。?)(昭公)二十一年:前521年。(2)蔡侯朱:蔡平公之子。(3)蔡侯朱果出奔:魯昭公二十一,蔡侯朱出奔楚。(4)劉子、單子立王猛:魯昭公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擁立王猛,但猛未即位而死。

  二十二年“十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天子之象也。后尹氏立王子朝,天王居于狄泉(3)。劉歆以為十月楚、鄭分。

  (1)(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年。十二月:當(dāng)作“閏十二月”。以《左傳》文所載甲子推算,癸酉為閏十二月朔。(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五宿。(3)天王:周敬王。敬王避子朝之難,居于狄泉。狄泉:在故洛陽(yáng)城中。

  二十四年“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胃(2),魯象也。后昭公為季氏所逐。劉向以為自十五年至此歲,十年間天戒七見(jiàn)(現(xiàn)),人君猶不寤(悟)。后楚殺戎蠻子(3),晉滅陸渾戎(4),盜殺衛(wèi)侯兄(5),蔡、莒之君出奔(6),吳滅巢(7),公子光殺王僚(8),宋三臣以邑叛其君(9)。它如仲舒。劉歆以為二日魯、趙分。是月斗建辰(10)?!蹲笫蟼鳌疯魃髟唬?1):“將大水(12)?!闭炎釉唬?3):“旱也。日過(guò)分而陽(yáng)猶不克,克必甚,能無(wú)旱乎(14)!陽(yáng)不克,莫(暮)將積聚也(15)?!笔菤q秋,大零(16),旱也。二至二分(17),日有食之,不為災(zāi)。日月之行也,春秋分日夜等(18),故同道;冬夏至長(zhǎng)短極(19),故相過(guò)。相過(guò)同道而食輕,不為大災(zāi),水旱而已。

  (1)(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3)楚殺戎蠻子:魯昭公十六年,楚子誘殺戎蠻子。戎蠻:師古曰:“戎蠻國(guó)在河南新城縣?!保?)晉滅陸渾戎:魯昭公十七年,晉荀吳率師滅陸渾戎。陸渾戎:戎族之一。在今河南嵩縣以西。(5)衛(wèi)侯兄:衛(wèi)靈公兄,名縶,魯昭公二十年為齊豹所殺。(6)蔡、莒之君:謂蔡君朱,莒君庚輿。魯昭公二十三年,蔡莒二君出奔魯。(7)吳滅巢:魯昭公二十四年,吳滅巢。巢,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安慶市北。(8)公子光殺王僚:魯昭公二十七年,吳公子光殺王僚。(9)宋三臣以邑叛其君:魯昭公二十一年,宋國(guó)華亥、向?qū)?、華定入于宋南里以叛。(10)斗:北斗星。建:北斗星斗柄所指曰建。辰:十二辰之一。建辰:指向辰。(11)梓慎:魯大夫。(12)將水:據(jù)《左傳》杜注,日食是陰勝陽(yáng),水屬陰,故言“將水”。(13)昭子:叔孫昭子。(14)日過(guò)分而陽(yáng)猶不克三句:據(jù)《左傳》杜注,昭子以為日已過(guò)春分點(diǎn),陽(yáng)氣當(dāng)盛而尚不勝陰,使得陽(yáng)氣郁積。待日復(fù)時(shí),郁積之陽(yáng)氣發(fā)作,必然致旱。(15)陽(yáng)不克二句:此與“日過(guò)分而陽(yáng)猶不克”同意。(16)零(yú):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17)二至:夏至、冬至。二分:春分、秋分。(18)春秋分日夜等:春分、秋分,日夜時(shí)間相等。(19)冬夏至長(zhǎng)短極:冬至、夏至,日夜長(zhǎng)短恰好相反。

  三十一年“十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心(2),天子象也。時(shí)京師微弱,后諸侯果相率而城周(3),宋中幾亡(無(wú))尊天子之心,而不衰城(4)。劉向以為時(shí)吳滅徐(5),而蔡滅沈(6),楚圍蔡,吳敗楚入郢,昭王走出(7)。劉歆以為二日宋、燕分。

 ?。?)(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2)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五宿,(3)諸侯果相率而城周:魯定公元年,晉魏舒合諸侯之大夫于狄泉以城周。(4)中(仲)幾:宋大夫。衰(cuī):由大至小,依照一定的等級(jí)遞減。(5)吳滅徐:事在魯昭公三十年。(6)蔡滅沈:魯定公四年,蔡國(guó)公孫姓率師滅沈。沈: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上蔡?hào)|南。(7)楚圍蔡等句:其事并在魯定公四年。郢:青秋時(shí)楚都。今湖北江陵。

  定公五年“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鄭滅許(2),魯陽(yáng)虎作亂,竊寶玉大弓(3),季桓子退仲尼(4),宋三臣以邑叛。劉歆以為正月二日燕、趙分(5)。

  (1)定公五年:前505年。三月:《公羊》作“正月”,誤。(2)鄭滅許:魯定公六年,鄭游速率師滅許。許: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省中部,多次移動(dòng)。(3)陽(yáng)虎:春秋時(shí)魯人。為季氏家臣。欲去三桓而作亂,失敗,取公宮寶玉大弓,出奔至齊,后又至?xí)x。(4)仲尼:孔子之字。(5)燕、趙分:錢(qián)大昕、王引之以為“趙”當(dāng)作“越”。蘇輿以為“趙”字不誤,“正月”乃“三月”之誤。施之勉以為,錢(qián)、王說(shuō),是;蘇氏說(shuō),誤。施氏曰:“(劉)歆說(shuō)春秋日食,以占列國(guó)分野。正月為燕越,二月為齊越,三月為齊衛(wèi),四月為魯衛(wèi),五月為魯趙,六月為晉趙,七月為秦晉,八月為周秦,九月為周楚,十月為楚鄭,十二月為宋燕,具見(jiàn)于《志》?!?br/>
  十二年“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劉向以為后晉三大夫以邑叛(2),薛弒其君(3),楚滅頓、胡(4),越敗吳(5),衛(wèi)逐世子(6)。劉歆以為十二月二日楚、鄭分(7)。

 ?。?)(定公)十二年:前498年。楊伯峻引王韜《春秋日食辨正》云:“是年正月二十七日丁酉冬至,中間有閏,推得十月丙寅朔日食?!督?jīng)》書(shū)十一月,蓋失一閏也。”王夫之《稗疏》說(shuō)同。(2)晉三大夫以邑叛:魯定公十三年,晉趙鞅入于晉陽(yáng)以叛,荀寅、土吉射入朝歌以叛。(3)魯定公十三年,薛殺其君比。薛: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山東微山縣東北。(4)楚滅頓、胡:魯定公十四年,楚公子結(jié)率師滅頓。十五年,楚人滅胡。頓: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河南項(xiàng)城縣西之南頓故城。胡: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安徽旱陽(yáng)縣。(5)越敗吳:魯定公十四年五月,於越敗吳于欈李。(6)魯定公十四年,衛(wèi)太子聵出奔宋。(7)十二月:當(dāng)作“十月”。錢(qián)大昕曰:“當(dāng)作‘十月’,‘二’字衍。十月朔為楚鄭分,十二月則為宋燕分矣。”王引之曰:“周之十月,今八月。八月二日,日躔去軫而入角。軫,楚也;角,鄭也,故曰楚鄭分?;腹吣晔滤?,日有食之,劉歆以為楚鄭分,是其證也。若作十二月,則為今之十月。十月之朔,日躔去心而入尾,當(dāng)云宋燕分,不當(dāng)云楚鄭分矣?!?br/>
  十五年“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1)”。董仲舒以為宿在柳(2),周室大壞,夷狄主諸夏之象也。明年,中國(guó)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3),蔡恐,遷于州來(lái)(4)。晉人執(zhí)戎蠻子歸于楚(5),京師楚也(6)。劉向以為盜殺蔡侯(7),齊陳乞弒其君而立陽(yáng)生(8),孔子終不用。劉歆以為六月晉、趙分。

  (1)(定公)十五年:前495年。(2)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3)諸侯果累累從楚而圍蔡:魯哀公元年,楚子、陳侯、許男圍蔡。累累:不絕之貌。(4)蔡恐,遷于州來(lái):魯哀公二年,蔡遷于州來(lái)。洲來(lái):楚邑,今安徽鳳臺(tái)。(5)晉人執(zhí)戎蠻子歸于楚:魯哀公四年,晉人執(zhí)戎蠻子赤歸于楚。楚:邑名。(6)京師楚也:有二說(shuō)。一說(shuō)以楚為京師(師古說(shuō))。一說(shuō)歸于京師,“非真京師楚”(沈欽韓說(shuō))。(7)盜殺蔡侯:魯哀公四年,蔡公孫翩殺蔡侯申。翩非大夫,故賤稱(chēng)其盜。(8)陳乞弒其君而立陽(yáng)生:魯哀公六年,齊陳乞弒其君荼。荼,景公之子。陽(yáng)生,荼之兄。

  哀公十四年“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1)”。在獲麟后(2)。劉歆以為三月二日齊、衛(wèi)分。

 ?。?)哀公十四年:前481年。 (2)獲麟: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

  凡春秋十二公(1),二百四十二年(2),日食三十六?!稑b梁》以為朔二十六,晦七,夜二,二日一?!豆颉芬詾樗范?,二日七,晦二?!蹲笫稀芬詾樗肥?,二日十八,晦一(3),不書(shū)日者二。

  (1)十二公: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2)二百四十二年:自前722年至前468年。(3)自“日食三十六”至“晦一”:錢(qián)大昕曰:“案劉歆所說(shuō),隱三年,莊二十五年,二十六年,文十五年,宣八年,十年,成十六年,襄十四年,十五年,二十三年,昭七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定五年,十二年,哀十四年,皆食在二日,正合‘十八’之?dāng)?shù);至莊十八年,宣十七年,兩食皆在晦,此云‘晦一’,當(dāng)是誤‘二’為‘一’也?!督?jīng)》書(shū)日食三十有六,并十四年一食數(shù)之,實(shí)三十有七,除去食晦與二日者,則十有七,此云‘十六’,亦恐誤?!?br/>
  高帝三年十月甲戌晦(1),日有食之,在斗二十度(2),燕地也。后二年,燕王臧荼反(3),誅,立盧綰為燕王(4),后又反,敗。

  (1)高帝三年:前204年。十月甲戌:十月三十日。(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3)臧荼反:事在高帝三年。(4)盧綰:本書(shū)卷三十四有其傳。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在虛三度(1),齊地也。后二年,齊王韓信徙為楚王(2),明年廢為列侯(3),后又反,誅。

 ?。?)虛:星宿名。二十八宿名。北方七宿之第四宿。(2)韓信:淮陰人,封為淮陰侯。本書(shū)卷三十四有其傳。(3)廢為列侯:韓信貶為淮陰侯,事在高帝六年。

  九年六月乙未晦(1),日有食之,即,在張十三度(2)。

 ?。?)(高帝)九年:前198年。(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

  惠帝七年正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在危十三度(2)。谷永以為歲首正月朔日,是為三朝(3),尊者惡之。

 ?。?)惠帝七年:前188年。(2)危: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五宿。(3)歲首正月朔日:漢初(太初以前),以十月建亥為歲首,正月非歲首。

  五月丁卯(1),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幾盡(2),在七星初(3)。劉向以為五月微陰始起而犯至陽(yáng),其占重。至其八月,宮車(chē)晏駕(4),有呂氏詐置嗣君之害。京房《易傳》曰:“凡日食不以晦朔者,名曰薄。人君誅將不以理,或賊臣將暴起,日月雖不同宿,陰氣盛,薄日光也?!?br/>
  (1)惠帝七年五月丁卯:五月二十九日。(2)幾盡:將近全食。(3)七星: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四宿,即“星”。(4)宮車(chē)晏駕:謂帝死。

  高后二年六月丙戌晦(1),日有食之。

 ?。?)高后二年:前186年。

  七年正月己丑晦(1),日有食之,既,在營(yíng)室九度(2),為宮室中。時(shí)高后惡之,曰:“此為我也!”明年應(yīng)(3)。

 ?。?)(高后)七年:前181年。(2)營(yíng)室: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3)應(yīng):謂高后崩應(yīng)了無(wú)意。

  文帝二年十一月癸卯晦(1),日有食之,在婺女一度(2)。

 ?。?)文帝二年:前178年。(2)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

  三年十月丁酉晦(1),日有食之,在斗二十二度(2)。

 ?。?)(文帝)三年:前177年。(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食之,在虛八度(1)。

 ?。?)虛: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四宿。

  后四年四月丙辰晦(1),日有食之,在東井十三度(2)。

 ?。?)(文帝)后四年:前160年。丙辰:《文紀(jì)》作“丙寅”,誤。(2)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宿之第一宿。

  七年正月辛未朔(1),日有食之。

  (1)(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景帝三年二月壬午晦(1),日有食之,在胃二度(2)。

 ?。?)景帝三年:前154年。壬午:《景紀(jì)》作“壬子”,誤。(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齊召南曰:“《紀(jì)》于四年十月戊戌晦書(shū)食,《志》不書(shū)?!?br/>
  &七年十一月庚寅晦(1),日有食之,在虛九度。

  (1)(景帝)七年:前150年。

  中元年十二月甲寅晦(1),日有食之(2)。

 ?。?)(景帝)中元年:前149年。(2)日有食之:《景紀(jì)》未書(shū)。

  中二年九月甲戌晦(1),日有食之。

 ?。?)(景帝)中二年:前148年。

  三年九月戊戌晦(1),日有食之,幾盡,在尾九度(2)。

 ?。?)(景帝)中三年:前147年。(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齊召南曰:“《紀(jì)》于中四年十月戊午書(shū)食,《志》不書(shū)?!?br/>
  六年七月辛亥晦(1),日有食之,在軫七度(2)。

  (1)(景帝)中六年:前144年。(2)軫: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末宿。

  后元年七月乙巳(1),先晦一日(2),日有食之,在翼十七度(3)。

 ?。?)(景帝)后元年:前143年。七月乙巳:七月二十九日。(2)先晦一日:是年七月晦日為丙午(三十日)。即乙巳(二十九日)?!毒凹o(jì)》但言“晦”,不言“先晦一日”。(3)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王先謙曰:《史記·景帝紀(jì)》后三年,日月皆蝕,赤五日。十二月,日如紫。本書(shū)《景紀(jì)》及《志》皆不載。

  武帝建元二年二月丙戌朔(1),日有食之,在奎十四度(2)。劉向以為奎為卑賤婦人,后有衛(wèi)皇后自至微興(3),卒有不終之害(4)。

 ?。?)建元二年:前139年。(2)奎: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一宿。(3)衛(wèi)皇后:衛(wèi)子夫?!锻馄輦鳌酚袀鳌V廖ⅲ簶O為微賤。(4)不終:自殺而不終其位。

  三年九月丙子晦(1),日有食之,在尾二度(2)。

 ?。?)(建元)三年:前138年。(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

  五年正月己巳朔(1),日有食之(2)。

  (1)(建元)五年:前136年。(2)日有食之:《武紀(jì)》不書(shū)。

  元光元年二月丙辰晦(1),日有食之(2)。

 ?。?)元光元年:前134年。 (2)日有食之:《武紀(jì)》不書(shū)。

  七月癸未(1),先晦一日,日有食之,在翼八度(2)。劉向以為前年高園便殿災(zāi)(3),與春秋御廩災(zāi)后日食于翼、軫同。其占(4),內(nèi)有女變,外為諸侯。其后陳皇后廢(5),江都、淮南、衡山王謀反(6),誅。日中時(shí)食從東北,過(guò)半,晡時(shí)復(fù)(7)。

 ?。?)(元光元年)七月癸未:七月二十九日。(2)翼: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六宿。(3)高園:漢高帝陵園。(4)占:預(yù)測(cè)吉兇。(5)陳皇后:武帝皇后?!锻馄輦鳌酚袀鳌#?)事詳《景十三王傳·江都王傳》、《淮南衡山王傳》。(7)晡(bū)時(shí):下午三時(shí)至五時(shí)。

  元朔二年二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在胃三度(2)。

 ?。?)元朔二年:前127年。二月乙巳晦:《武紀(jì)》作“三月乙亥晦”。(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

  六年十一月癸丑晦(1),日有食之(2)。

  (1)(元朔)六年:前123年。(2)日有食之:《武紀(jì)》不書(shū)。

  元狩元年五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在柳六度(2)。京房《易傳》推以為是時(shí)日食從旁右,法曰君失臣。明年丞相公孫弘薨(3)。日食從旁左者,亦君失臣;從上者,臣失君;從下者,君失民。

 ?。?)元狩元年:前122年。 (2)柳: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三宿。(3)公孫弘:本書(shū)卷五十八有其傳。

  元鼎五年四月丁丑晦(1),日有食之,在東井二十三度。

 ?。?)元鼎五年:前112年。

  元封四年六月己酉朔(1),日有食之(2)。

 ?。?)元封四年:前107年。 (2)日有食之:《武紀(jì)》不書(shū)。

  太始元年正月乙巳晦(1),日有食之(2)。

 ?。?)太始元年:前96年。(2)日有食之:《武紀(jì)》不書(shū)。

  四年十月甲寅晦(1),日有食之,在斗十九度(2)。

 ?。?)(太始)四年:前93年。(2)斗: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一宿。

  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亢二度(2)。晡時(shí)食從西北,日下晡時(shí)復(fù)(3)。

 ?。?)征和四年:前89年。(2)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二宿。(3)日下晡時(shí):黃昏之后。

  昭帝始元三年十一月壬辰朔(1),日有食之,在斗九度,燕地也。后四年,燕刺王謀反(2),誅。

 ?。?)始元三年:前84年。(2)燕刺王:燕王劉旦?!段湮遄觽鳌酚衅鋫鳌?br/>
  元鳳元年七月己亥晦(1),日有食之,幾盡,在張十二度(2)。劉向以為己亥而既,其占重(3)。后六年,宮車(chē)晏駕(4),卒以亡(無(wú))嗣。

 ?。?)元鳳元年:前80年。己亥:《昭紀(jì)》作“乙亥”,誤。(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3)占重:謂預(yù)測(cè)后果極為嚴(yán)重。孟康曰:“巳,土;亥,水也。純陰,故食為最重?!泵鲜现谎匀帐匙钪?,尚未說(shuō)及占重。(4)宮車(chē)晏駕:謂昭帝崩。

  宣帝地節(jié)元年十二月癸亥晦(1),日有食之,在營(yíng)室十五度(2)。

 ?。?)地節(jié)元年:前69年。(2)營(yíng)室:即“室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六宿。

  五鳳元年十二月乙酉朔(1),日有食之,在婺女十度(2)。

 ?。?)五鳳元年:前57年。(2)婺女:即“女宿”。二十八宿之一。北方七宿之第三宿。

  四年四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在畢十九度(2)。是為正月朔,慝未作,《左氏》以為重異。

 ?。?)(五鳳)四年:前54年。朔:《宣紀(jì)》作“晦”。(2)畢: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五宿。

  元帝永光二年三月壬戌朔(1),日有食之,在婁八度(2)。

  (1)永光二年:前42年。(2)婁: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二宿。

  四年六月戊寅晦(1),日有食之,在張七度(2)。

 ?。?)(永光)四年:前40年。(2)張: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五宿。

  建昭五年六月壬申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因入。

  (1)建昭五年:前34年。

  成帝建始三年十二月戊申朔(1),日有食之,其夜未央殿中地震(2)。谷永對(duì)曰:“日食婺女九度,占在皇后。地震蕭墻之內(nèi)(3),咎在貴妾。二者俱發(fā),明同事異人,共掩制陽(yáng),將害維嗣也。亶(但)日食,則妾不見(jiàn)(現(xiàn));亶(但)地震,則后不見(jiàn)(現(xiàn))。異日而發(fā),則似殊事;亡(無(wú))故動(dòng)變,則恐不知。是月后妾當(dāng)有失節(jié)之郵(尤)(4),故天因此兩見(jiàn)(現(xiàn))其變。若曰,違失婦道,隔遠(yuǎn)眾妾,妨絕繼嗣者,此二人也(5)?!倍艢J對(duì)亦曰:“日以戊申食,時(shí)加未。戊未,土也,中宮之部。其夜殿中地震,此必適(嫡)妾將有爭(zhēng)寵相害而為患者。人事失于下,變象見(jiàn)(現(xiàn))于上。能應(yīng)之以德,則咎異消;忽而不戒(6),則禍敗至。應(yīng)之,非誠(chéng)不立,非信不行。”

 ?。?)建始三年:前30年。(2)未央殿:未央宮大殿。(3)蕭墻:門(mén)屏,古代宮室用以分隔內(nèi)外的當(dāng)門(mén)小墻。(4)郵:同“尤”,過(guò)也。(5)此二人:指許皇后、班婕好。參考《谷永傳》、《外戚傳》。(6)忽:疏忽;不重視。

  河平元年四月己亥晦(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東井六度。劉向?qū)υ唬骸八脑陆挥谖逶拢峦⒒荩?),日同孝昭。東井,京師地,且既,其占恐害繼嗣。”日蚤(早)食時(shí),從西南起。

 ?。?)河平元年:前28年。(2)月同孝惠:何焯曰:“孝惠時(shí)以十月為歲首,今食于夏正之月,雖變之大者,月固不同也?!焙握f(shuō)是。

  三年八月乙卯晦(1),日有食之,在房(2)。

 ?。?)(河平)三年:前26年。(2)房: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四宿。

  四年三月癸丑朔(1),日有食之,在昴(2)。

 ?。?)(河平)四年:前25年。(2)昴: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四宿。

  陽(yáng)朔元年二月丁未晦(1),日有食之,在胃(2)。

 ?。?)陽(yáng)朔元年:前24年。(2)胃: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西方七宿之第三宿。

  永始元年九月丁巳晦(1),日有食之(2)。谷永以京房《易占》對(duì)曰:“元年九月日蝕,酒亡(無(wú))節(jié)之所致也(3)。獨(dú)使京師知之,四國(guó)不見(jiàn)(現(xiàn))者,若曰,湛(沈)湎于酒,君臣不別,禍在內(nèi)也?!?br/>
  (1)永始元年:前16年。(2)日有食之:《成紀(jì)》不書(shū)。(3)酒無(wú)節(jié)之所致:《補(bǔ)注》引葉德輝曰:《開(kāi)元占經(jīng)》九引京房《易傳》曰:‘人群荒酒無(wú)節(jié),則日蝕,乍青,乍黑,乍赤。’”

  永始二年二月乙酉晦(1),日有食之。谷永以京房《易占》對(duì)曰:“今年二月日食,賦斂不得度,民愁怨之所致也。所以使四方皆見(jiàn)(現(xiàn)),京師陰蔽者,若曰,人君好治宮室,大營(yíng)墳?zāi)?,賦斂茲(滋)重(2),而百姓屈竭(3),禍在外也。”

 ?。?)永始二年:前15年。(2)茲:通“滋”。更加。(3)屈竭:竭盡。

  三年正月己卯晦(1),日有食之。

  (1)(永始)三年:前14年。

  四年七月辛未晦(1),日有食之。

 ?。?)(永始)四年:前13年。

  元延元年正月己亥朔(1),日有食之。

  (1)元延元年:前12年。

  哀帝元壽元年正月辛丑朔(1),日有食之,不盡如鉤,在營(yíng)室十度,與惠帝七年同月日。

  (1)元壽元年:前2年。

  二年三月壬辰晦(1),日有食之。

  (1)(元壽)二年:前1年。三月:《哀紀(jì)》作“夏四月”。

  平帝元始元年五月丁巳朔(1),日有食之,在東井。

 ?。?)元始元年:即公元1年。

  二年九月戊申晦(1),日有食之,既。

 ?。?)(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

  凡漢著紀(jì)十二世(1),二百一十二年(2),日食五十三,朔十四,晦三十六,先晦一日三。

 ?。?)漢十二世:高帝、惠帝、呂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2)二百一十二年:自前206年至公元6年。

  成帝建始元年八月戊午(1),晨漏未盡三刻(2),有兩月重見(jiàn)(現(xiàn))。京房《易傳》曰:“‘?huà)D貞厲,月幾望,君子征,兇(3)。’言君弱而婦強(qiáng),為陰所乘,則月并出。晦而月見(jiàn)(現(xiàn))西方謂之脁(4),朔而月見(jiàn)(現(xiàn))東方謂之仄(側(cè))慝(匿)(5),仄(側(cè))慝(匿)則侯王其肅,脁則侯王其舒?!眲⑾蛞詾槊x者疾也。君舒緩則臣驕慢,故日行遲而月行疾也。仄(側(cè))慝(匿)者不進(jìn)之意,君肅急則臣恐懼,故日行疾而月行遲,不敢迫近君也。不舒不急,以正失之者,食朔日。劉歆以為舒者侯王展意顓(專(zhuān))事,臣下促急,故月行疾也。肅者王侯縮朒不任事(6),臣下弛縱(7),故月行遲也。當(dāng)春秋時(shí),侯王率多縮朒不任事,故食二日仄(側(cè))慝(匿)者十八,食晦日脁者一,此其效也??贾疂h家,食晦脁者三十六,終亡(無(wú))二日仄(側(cè))慝(匿)者,歆說(shuō)信矣。此皆謂日月亂行者也。

 ?。?)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戊午:八月二十七日。(2)晨漏未盡三刻:古時(shí)以漏壺為計(jì)時(shí)器。因壺部件上刻符號(hào)表時(shí)間,晝夜百刻。晨漏未盡三刻,乃大清早。(3)《易傳》曰等句:引文為《易·小畜》上九爻辭。貞:占卜。厲:禍患。幾:疑惜為“既”。月既望:月望之后。征:征伐。(4)脁(tiǎo):夏歷月底月現(xiàn)地西方。(5)側(cè)匿:夏歷每月初一早晨,月現(xiàn)于東方。參考“朒”。孟康曰:“脁者,月行疾在日前,故早見(jiàn)。側(cè)匿者,(月)行遲在日后,當(dāng)沒(méi)而更見(jiàn)。”(6)朒(nù):行動(dòng)遲緩貌。引申為退怯貌。(7)弛縱:放縱。

  元帝永光元年四月(1),日色青白,亡(無(wú))景(影)(2),正中時(shí)有景(影)亡(無(wú))光(3)。是夏寒,至九月,日乃有光(4)。京房《易傳》曰:“美不上人,茲謂上弱,厥異日白,七日不溫。順亡(無(wú))所制茲謂弱(5),日白六十日,物亡(無(wú))霜而死。天子親伐,茲謂不知,日白,體動(dòng)而寒。弱而有任,茲謂不亡,日白不溫,明不動(dòng)。辟愆公行(6),茲謂不伸,厥異日黑,大風(fēng)起,天無(wú)云,日光暗。不難上政,茲謂見(jiàn)過(guò),日黑居仄(側(cè)),大如彈丸(7)?!?br/>
 ?。?)永光元年:前43年。(2)無(wú)影:日下無(wú)影。(3)無(wú)光:無(wú)光曜。(4)是夏寒等句:《元紀(jì)》不載。亦見(jiàn)《劉向傳》。(5)順無(wú)所制:君順從于臣下,無(wú)所能制。(6)辟愆公行:君有過(guò)失而公行之。辟(bì):君。愆(qiān):罪過(guò);過(guò)失。(7)日黑居側(cè),大如彈丸:這是關(guān)于太陽(yáng)黑子的記載。比其稍早的帛書(shū)天象圖(馬王堆漢墓出土)中紅太陽(yáng)里站著一只烏黑的鳥(niǎo),乃關(guān)于太陽(yáng)黑子形象化的記載。

  成帝河平元年正月壬寅朔(1),日月俱在營(yíng)室,時(shí)日出赤。二月癸未(2),日朝赤,且入又赤,夜月赤。甲申(3),日出赤如血,亡(無(wú))光,漏上四刻半,乃頗有光,燭地赤黃(4),食后乃復(fù)。京房《易傳》曰:“辟不聞道茲謂亡,厥異日赤?!比乱椅矗?),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qián),居日中央(6)。京房《易傳》曰:“祭天不順茲謂逆,厥異日赤,其中黑。聞善不予,茲謂失知,厥異日黃?!狈虼笕苏?,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故圣王在上,總命群賢,以亮天功(7),則日之光明,五色備具,燭耀亡(無(wú))主(8);有主則為異,應(yīng)行而變也。色不虛改,形不虛毀,觀日之五變,足以監(jiān)(鑒)矣。故曰“縣(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之謂也(9)。

  (1)河平元年:前28年。(2)二月癸未:二月十三日。(3)甲申:(二月)十四日。(4)燭:照也。(5)三月乙未:三月辛丑朔,無(wú)乙未。(6)有黑氣大如錢(qián),居日中央:這也是關(guān)于太陽(yáng)黑子的記載。(7)亮天功:順天道之意。(8)燭耀:照耀。(9)以上言日月亂行,日光有異附見(jiàn)。

  嚴(yán)公七年“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jiàn)(現(xiàn)),夜中星隕如雨(1)”。董仲舒、劉向以為常星二十八宿者,人君之象也;眾星,萬(wàn)民之類(lèi)也。列宿不見(jiàn)(現(xiàn)),象諸侯微也;眾星隕墜,民失其所也。夜中者,為中國(guó)也(2)。不及地而復(fù),象齊桓起而救存之地(3)。鄉(xiāng)(向)亡(無(wú))桓公,星遂至地,中國(guó)其良絕矣(4)。劉向以為夜中者,言不得終性命,中道敗也。或曰象其叛也,言當(dāng)中道叛其上也。天垂象以視(示)下,將欲人君防惡遠(yuǎn)非(5),慎卑省微(6),以自全安也。如人君有賢明之材,畏天威命,若高宗謀祖己(7),成王泣《金縢》(8),改過(guò)修正,立信布德,存亡繼絕,修廢舉逸(9),下學(xué)而上達(dá)(10),裁什一之稅(11),復(fù)三日之役(12),節(jié)用儉服,以惠百姓,則諸侯懷德,士民歸仁,災(zāi)消而福興矣。遂莫肯改寤(悟),法則古人(13),而各行其私意,終于君臣乖離,上下交怨。自是之后,齊、宋之君弒(14),譚、遂、邢、衛(wèi)之國(guó)滅(15),宿遷于宋(16),蔡獲于楚(17),晉相弒殺,五世乃定(18),此其效也?!蹲笫蟼鳌吩唬骸昂阈遣灰?jiàn),夜明也;“星隕如雨,與雨偕也?!眲㈧б詾闀兿笾袊?guó),夜象夷狄。夜明,故常見(jiàn)(現(xiàn))之星皆不見(jiàn)(現(xiàn)),象中國(guó)微也。星隕如雨”,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明雨與星隕,兩變相成也?!逗榉丁吩唬骸笆裎┬??!薄兑住吩唬骸袄子曜?,解(19)。”是歲歲在玄枵(20),齊分野也。夜中而星隕,象庶民中離上也。雨以解過(guò)施,復(fù)從上下,象齊桓行伯(霸),復(fù)興周室也。周四月,夏二月也(21),日在降婁(22),魯分野也。先是,衛(wèi)侯朔奔齊,衛(wèi)公子黔牟立,齊帥(率)諸侯伐之,天子使使救衛(wèi)。魯公子溺專(zhuān)政,會(huì)齊以犯王命(23),嚴(yán)弗能止(24),卒從而伐衛(wèi),逐天王所立(25)。不義至甚,而自以為功,民去其上,政繇(由)下作,尤著,故星隕于魯,天事常象也。

 ?。?)莊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四月五日。恒星:常見(jiàn)之星。(2)中國(guó):指中原地區(qū)的國(guó)家。(3)齊桓: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4)良:猶:“信”。(5)遠(yuǎn):離也。(6)?。翰煲病#?)高宗:謂殷王武丁。祖巳:武丁之臣。師古曰:“殷之武有雊雉之異,而祖己訓(xùn)諸工,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訓(xùn)》?!保?)成王:周成王?!督鹂g》:《尚書(shū)》篇名。師古曰:“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之書(shū)為王請(qǐng)命,王翌日乃瘳。后武王崩,成王即位,管、蔡流言,而周公居?xùn)|。天大雷電以風(fēng),禾盡偃,大木斯拔。王啟金縢,乃得周代武王之說(shuō),(成)王執(zhí)書(shū)以位,遣使者逆(周)公。(成)王出郊,天乃雨,反風(fēng),禾則盡起。”(9)逸:逸民。(10)下學(xué):謂博謀于群下。上達(dá):謂通于天道而畏威。(師古說(shuō))。(11)裁:決定。什一之稅:十分稅其一。(12)復(fù)三日之役:一年只要老百姓服役三天。(14)法則:效法;學(xué)習(xí)。(15)齊、宋之君弒:魯莊公八年,齊無(wú)知弒君諸兒,十二年宋萬(wàn)弒其君捷。(16)譚、遂、邢:皆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譚,在今山東章丘縣西。遂,在今山東泰安市西南。邢,初在今河北邢臺(tái)市,后移至今山東聊城西南。衛(wèi):春秋時(shí)國(guó)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魯莊公十年齊侯滅譚,十三年齊人滅遂,魯閔公二年狄人入衛(wèi),魯僖公二十五年衛(wèi)侯煅滅邢。(17)宿遷于宋:魯莊公十年宋人遷宿而取其地。宿: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18)蔡獲于楚:魯莊公十年楚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xiàn)舞歸。(19)晉相弒殺,五世乃定:晉國(guó)相繼弒殺奚齊、卓子、懷公。自晉獻(xiàn)公至文公返國(guó),凡易五君乃定。(19)《易》曰等句:引文為《易傳·解卦》象辭。解之上卦為震,下卦為坎。震為雷,坎為雨。(20)歲:歲星(木星)。玄枵: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子,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女宿、虛宿至危宿。(21)周四月,夏二月:周歷的四月,是夏歷的二月。(22)降婁: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宿和婁宿。(23)會(huì)師以犯王命:魯莊公三年,公子溺(魯大夫)會(huì)齊師伐衛(wèi),天子救衛(wèi),而溺伐之,故云“犯王命”。(20)嚴(yán):魯莊公。弗能止:不能阻止。(21)逐天王所立:放逐衛(wèi)公子黔牟。

  成帝永始二年二月癸未(1),夜過(guò)中,星隕如雨,長(zhǎng)一二丈,繹繹未至地滅(2),至雞鳴止。谷永對(duì)曰:“日月星辰燭臨下土,其有食隕之異,則遐邇幽隱靡不咸睹(3)。星辰附離于天(4),猶庶民附離王者也。王者失道,綱紀(jì)廢頓,下將叛去,故星叛天而隕,以見(jiàn)(現(xiàn))其象?!洞呵铩酚洰悾请E最大,自魯嚴(yán)以來(lái)(5),至今再見(jiàn)(現(xiàn))。臣聞三代所以喪亡者,皆繇(由)婦人群小。湛(沈)湎于酒?!稌?shū)》云:‘乃用其婦人之言,四方之逋逃多罪,是信是使(6)?!对?shī)》曰:‘赫赫宗周、褒姒滅之(7)?!嵏藏实?,荒沈于酒(8)?!扒厮远蓝稣撸B(yǎng)生大(太)奢,奉終大(太)厚。方今國(guó)家兼而有之,社稷宗廟之大憂也。”京房《易傳》曰:“君不任賢,厥妖天雨星?!?br/>
  (1)永始二年:前15年。二月癸未:二月二十八日。(2)繹繹:光采貌。(3)遐爾:遠(yuǎn)近。(4)附離:依附。即”附麗”。(5)魯嚴(yán):魯莊公(6)《書(shū)》云等句:引文見(jiàn)《尚書(shū)·周書(shū)·牧誓》。此言殷紂王惑于妲己,信用逃亡罪人。(7)《詩(shī)》曰等句:引詩(shī)見(jiàn)《詩(shī)經(jīng)·小雅·正月》。宗周:周人稱(chēng)鎬宗為宗周,也稱(chēng)西宗為宗周。褒姒:周幽王的寵妃。滅(xuè,又讀miè):本義為滅火,引申為滅亡。(8)“顛覆厥德”二句:見(jiàn)《詩(shī)經(jīng)·大雅·抑》?;模褐^荒廢政事。沈于酒:耽酒;沈湎于酒。

  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1)”。董仲舒以為孛者惡氣之所生也。謂之孛者,言其孛孛有所妨蔽(2),暗亂不明之貌也。北斗,大國(guó)象。后齊、宋、魯、莒、晉皆弒君(3)。劉向以為君臣亂于朝,政令虧于外,則上濁三光之精(4),五星贏縮(5),變色逆行,甚則為孛。北斗,人君象;孛星,亂臣類(lèi),篡殺之表也。《星傳》曰“魁者,貴人之牢(6)”。又曰“孛星見(jiàn)北斗中,大臣諸侯有受誅者”。一曰魁為齊、晉。夫彗星較(皎)然在北斗中(7),大之視(示)人顯矣,史之有占明矣,時(shí)君終不改寤(悟)。是后,宋、魯、莒、晉、鄭、陳六國(guó)咸弒其君(8),齊再?gòu)s焉(9)。中國(guó)既亂,夷狄并侵,兵革從(縱)橫,楚乘威席勝(10),深入諸夏(11),六侵伐(12),一滅國(guó)(13),觀兵周室。晉外滅二國(guó)(14),內(nèi)敗王師(15),又連三國(guó)之兵大敗齊師于鞍(16),追亡逐北(17),東臨海水,威陵(凌)京師(18),武折大齊(19)。皆孛星炎(焰)之所及,流至二十八年(20)。《星傳》又曰:“彗星入北斗,有大戰(zhàn)。其流入北斗中,得名人(21);不入,失名人?!彼稳A元(22),賢名大夫,大棘之戰(zhàn),華元獲于鄭(23),傳舉其效云。《左氏傳》曰有星孛北斗,周史服曰(24):“不出七年,宋、齊、晉之君皆將死亂(25)?!眲㈧б詾楸倍酚协h(huán)域,四星入其中也。斗,天之三辰,綱紀(jì)星也。宋、齊、晉,天子方伯,中國(guó)綱紀(jì)。彗所以除舊布新也。斗七星,故曰不出七年。至十六年,宋人弒昭公(26);十八年,齊人弒懿公(27);宣公二年(28),晉趙穿弒靈公。

 ?。?)文公十四年:前613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引自《春秋》。這是世界上哈雷彗星的最早記載。哈雷彗星平均周期約76.2年。自秦始皇七年至清末宣統(tǒng),有連續(xù)不斷的記載,共32次回歸的文字記錄。孛:星芒四出掃射的現(xiàn)象,因即以為彗星的別稱(chēng)。”(2)孛孛:光芒四射貌。(3)齊、宋、魯、莒、晉皆弒君:魯大公十四年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十六年宋人弒其君杵臼,十八年襄仲殺惡及視,莒弒其君庶其,魯宣公二年晉趙穿攻靈公于桃園。(4)三光:日、月、星。(5)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6)魁者,貴人之牢:王先謙曰:“天理四星在斗魁中,為貴人之牢,詳《天文志》?!保?)較:通“皎”。明顯。(8)宋、魯、莒、晉弒君事:已解于上。魯宣公四年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十年陳夏徵舒弒其君平國(guó)。(9)齊再?gòu)s:謂齊公子商人弒其君舍,閻職等又殺商人。(10)乘威席勝:乘著與憑借戰(zhàn)勝的威勢(shì)。(11)諸夏:指中原地區(qū)。(12)六侵伐:謂魯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夏戰(zhàn)勝晉師于邲,十三年楚子伐宋,十四年楚子圍宋,魯成公二年楚師侵衛(wèi),遂侵魯師于蜀,六年楚公子?jì)臊R率師伐鄭。(13)一滅國(guó):謂魯宣公十二年楚子滅蕭。(14)晉外滅二國(guó):謂魯宣公十五年晉滅赤狄潞氏,十六年滅赤狄甲氏。(15)內(nèi)敗王師:謂魯成公元年晉敗王師于貿(mào)戎。(16)連三國(guó)之兵大敗齊師于鞍:魯成公二年,晉郤克會(huì)魯季孫行父、衛(wèi)孫良夫、曹公子首及齊侯戰(zhàn)于鞍,齊師敗績(jī)。鞍:齊地。在今山東濟(jì)南市西北。(17)追亡逐北:追擊敗逃之?dāng)?。?8)威凌:威脅,侵侮。(19)武折:打敗。(20)二十八年:自魯文公十四年星孛,至成公六年楚公子?jì)臊R率師伐鄭(前613前585)。(21)得名人:謂得名臣。(22)華元:宋大夫。(23)華元獲于鄭:魯宣公二年,宋華元率師及鄭公子歸生戰(zhàn)于大棘,宋師敗績(jī),華元被鄭所獲。大棘:宋地。在今河南睢縣南。(24)史服:周太史叔服。(25)“不出七年”云云:據(jù)《左傳》杜注,后三年宋弒昭公,五年齊弒懿公,七年晉弒靈公。(26)昭公:即杵臼。(27)懿公:即商人。(28)宣公二年:前607年。

  昭公十七年“冬,有星孛于大辰(1)”。董仲舒以為大辰心也,心為明堂,天子之象。后王室大亂,三王分爭(zhēng),此其效也。劉向以為《星傳》曰“心,大星,天王也。其前星,太子;后星,庶子也。尾為君臣乖離(2)。”孛星加心,象天子適(嫡)庶將分爭(zhēng)也。其在諸侯,角、亢、氐(3),陳、鄭也;房、心(4),宋也。后五年,周景王崩(5),王室亂,大夫劉子、單子立王猛,尹氏、召伯、毛伯立子鼌,子鼌楚出也(6)。時(shí)楚強(qiáng),宋、衛(wèi)、陳、鄭皆南附楚。王猛既卒,敬王即位,子鼌入王城,天王居狄泉,莫之敢納。五年,楚平王居卒(7),子鼌奔楚,王室乃定。后楚帥(率)六國(guó)伐吳,吳敗之于雞父,殺獲其君臣(8)。蔡怨楚而滅沈,楚怒,圍蔡。吳人救之。遂為柏舉之戰(zhàn),敗楚師,屠郢都,妻昭王母,鞭平王墓(9)。此皆孛彗流炎(焰)所及之效也?!蹲笫蟼鳌吩唬骸坝行秦糜诖蟪剑骷皾h(10)。申曰(11):‘彗,所以除舊布新也(12),天事恒象(13)。今除于火(14),火出必布焉(15)。諸侯其有火災(zāi)乎?’梓慎曰:‘往年吾見(jiàn),是其征也(16)?;鸪龆?jiàn)(17),今茲火出而章(18),必火入而伏(19),其居火也久矣(20),其與不然乎(21)?火出,于夏為三月(22),于商為四月,于周為五月。夏數(shù)得天(23),若火作,其四國(guó)當(dāng)之,在宋、衛(wèi)、陳、鄭乎?宋,大辰之虛(墟)(24);陳,太吳之虛(墟)(25);鄭,祝融之虛(墟)(26):皆火房也(27)。星孛及漢;漢,水祥也(28)。衛(wèi)、顓頊之虛(墟),其星為大水(29)。水,火之牡也(30)。其以丙子若壬午作乎(31)?水火所以合也(32)。若火入而伏,必以壬午,不過(guò)見(jiàn)之月(33)?!泵髂辍跋奈逶拢?4),火始昏見(jiàn),丙子風(fēng)(35)。梓慎曰:‘是謂融風(fēng),火之始也(36)。七日其火作乎(37)?’戊寅風(fēng)甚(38),壬午太甚(39),宋、衛(wèi)、陳、鄭皆火?!眲㈧б詾榇蟪剑?、心、尾也(40),八月心星在西方,孛從其西過(guò)心東及漢也。宋,大辰虛(墟),謂宋先祖掌祀大辰星也。陳,太吳虛(墟),伏羲木德,火所生也。鄭,祝融虛(墟),高辛氏火正也。故皆為火所舍。衛(wèi),顓頊虛(墟),星為大水,營(yíng)室也。天星既然,又四國(guó)失政相似,及為王室亂皆同。

 ?。?)昭公十七年:前525年。大辰:即心宿二,又名大火。(2)尾: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六宿。(3)角、亢、氏:皆星宿名。依次為東方七宿之第一、二、三宿。(4)房、心:皆星宿名。為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宿。(5)周景王崩:崩于前520年。(6)出:姊妹之子曰出。(7)楚平王居卒:卒于前516年。(8)楚率六國(guó)伐吳等句:魯昭公二十三年,楚人率領(lǐng)頓、胡、沈、蔡、陳、許之師,與吳師戰(zhàn)于雞父,楚敗,胡子髠、沈子逞滅,陳大夫夏齧被獲。雞父:楚地。在今河南固始縣東南。(9)柏舉之戰(zhàn)等句:魯定公四年四月,蔡公孫勝率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沈乃楚之與國(guó),故是秋,楚為沈而圍蔡。冬,吳興師救之,與楚戰(zhàn)于柏舉,楚敗。吳師入郢(楚都),君舍乎君室,大夫室乎大夫室,妻楚王之母,撻平王之墓。柏舉:邑名。在今湖北麻城東北,(10)星孛……及漢:彗星長(zhǎng)尾西及于銀河。漢:銀河。(11)申:《左傳》作“申須”。魯大夫。(12)彗(星):俗稱(chēng)掃帚星。掃帚去塵,故云“除舊布新”。(13)恒:常。古代迷信,有事善象吉、事惡象兇之說(shuō)。(14)今除于火:言今大火之星將不現(xiàn)。(15)火出必布:言大火之星再現(xiàn),必定布散為災(zāi)。(16)往年吾見(jiàn),是其征也:言去年我見(jiàn)彗星,征兆已見(jiàn)。(17)見(jiàn):謂見(jiàn)彗星。(18)今茲火出而章:今年大火星出現(xiàn)而彗星更明亮。(19)伏:謂火災(zāi)亦無(wú)。

 ?。?0)其居火也久:彗星與大火星相居已久(二年已二次)。(21)其:作“豈”用。與:句中助詞,無(wú)義。(22)火出,于夏為三月:火星出現(xiàn),于夏正為三月。(23)夏數(shù)得天:意謂夏正與自然氣象相適應(yīng)。夏正大體上立春在正月。(24)虛:通“墟”。分野。(25)陳,太昊之墟:傳說(shuō)太吳氏居陳。太昊:《左傳》作“大皞”。(26)鄭,祝融之墟:《左傳》杜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鄭?!保?7)房:舍也。(28)漢:本為水名。(29)其星為大水:《左傳》杜注:“衛(wèi)星營(yíng)室。營(yíng)室,水也。(30)水,火之牡:言水、火相配,水為雄,火為雌。牡,雄也。張晏曰:“丙與午,南方火也,子及壬,北方水也,又其配合。(31)若:或也。作:謂發(fā)火災(zāi)。(32)水火所以合:《左傳》杜注:“丙、午,火;壬、子,水。水火合而相薄,水少而火多,故水不勝火。(33)見(jiàn)之月:《左傳》杜注:“火見(jiàn),周之五月?!保?4)明年:謂魯昭公十八年。(35)丙子:(五月)七日。(36)融風(fēng),火之始:張晏曰:“融風(fēng),立春木風(fēng)也,火之母也,火所始生也?!保?7)七日其火作乎:張晏曰:“自丙子至壬午凡七日,既其配合之日,又火以七為紀(jì)?!保?8)戊寅:九日。(39)壬午:十三日。太甚:更甚。(40)房、心、尾: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四、五、六宿。

  哀公十三年“冬十一月,有星孛于東方(1)?!倍偈?、劉向以為不言宿名者,不加宿也(2)。以辰乘日而出,亂氣蔽君明也。明年,《春秋》事終(3)。一曰,周之十一月,夏九月,日在氏(4)。出東方者,軫、角、亢也(5)。軫、楚(6);角、亢,陳、鄭也(7)?;蛟唤?、亢大國(guó)象,為齊、晉也。其后楚滅陳(8),田氏篡齊(9),六卿分晉(10),此其效也。劉歆以為孛,東方大辰也,不言大辰,旦而見(jiàn)(現(xiàn))與日爭(zhēng)光、星入而彗猶見(jiàn)(現(xiàn))。是歲再失閏,十一月實(shí)八月也。日在鶉火(11),周分野也。十四年冬,“有星孛”,在獲鱗后(12)。劉歆以為不言所在,官失之也。

 ?。?)哀公十三年:前482年。(2)不言宿者,不加宿:只言有星孛于“東方”,未言何宿,故此云“不加宿”。(3)《春秋》事終:《春秋》絕筆于魯哀公十四年西狩獲麟。(4)氐: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東方七宿之第四宿。(5)軫、角、亢:皆星宿名。軫,南方七宿之未宿。角、亢:東方七宿之第一、二宿。(6)軫,楚:謂軫乃楚國(guó)之分野。(7)角、亢,陳、鄭也:角、亢,乃陳、鄭之分野。(8)楚滅陳:魯襄公十七年,楚公孫朝率師滅陳。

 ?。?)田氏篡齊:齊康公十九年(前386),田和執(zhí)政。前379年,齊康公卒,田氏并齊。(10)六卿:范氏、中行氏、智氏、韓、魏、趙。六卿掌權(quán)而晉衰,后范氏、中行氏、智氏滅,韓、魏、趙兼并其土地人眾,至?xí)x靜公時(shí)三家分晉。(11)鶉火: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午,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柳宿、星宿和張宿。(12)有星孛,在獲麟后:《春秋》載:“(魯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冬)有星孛”。

  高帝三年七月(1),有星孛于大角(2),旬余乃入(3)。劉向以為是時(shí)項(xiàng)羽為楚王,伯(霸)諸侯,而漢已定三秦(4),與羽相距(拒)滎陽(yáng)(5),天下歸心于漢,楚將滅,故彗除王位也。一曰,項(xiàng)羽坑秦卒,燒宮室,弒義帝,亂王位,故彗加之也。

 ?。?)高帝三年:前204年。 (2)大角:即牧夫座a星。北天第一亮星。古時(shí)以大角作為定季節(jié)、定方向的恒星。(3)旬:十日。旬余:十多天。(4)三秦:指關(guān)中。(5)滎陽(yáng):縣名。在今河南滎陽(yáng)東北。

  文帝后七年九月(1),有星孛于西方,其本直(值)尾、箕(2),末指虛、危(3),長(zhǎng)丈余,及天漢(4),十六日不見(jiàn)。劉向以為尾宋地(5),今楚彭城也?;檠啵譃閰?、越、齊。宿在漢中(6),負(fù)海之國(guó)水澤地也。是時(shí)景帝新立,信用晁錯(cuò),將誅正諸侯王,其象先見(jiàn)(現(xiàn))。后三年,吳、楚、四齊與趙七國(guó)舉兵反(7),皆誅滅云。

 ?。?)文帝后七年:前157年。 (2)本:本體。直:通“值”。當(dāng)也。尾、箕:皆星宿名。東方七宿之第六、七宿。(3)未:尾也。虛、危:皆星宿名。北方七宿之第四、五宿。(4)天漢:銀河。(5)尾宋地:謂尾乃故宋之分野。(6)漢:銀河。(7)四齊:膠東:膠西、菑川、濟(jì)南四個(gè)王國(guó),原由齊王國(guó)分出,故云四齊。

  武帝建元六年六月(1),有星孛于北方(2)。劉向以為明年淮南王安入朝(3),與太尉武安侯田蚡有邪謀(4),而陳皇后驕恣(5),其后陳后廢,而淮南王反,誅。

  (1)建元六年:前135年。 (2)有星孛于北方:《武紀(jì)》不載。(3)淮南王安:本書(shū)卷四十四有其傳。(4)田蚡:本書(shū)卷五十二有其傳。(5)陳皇后:武帝之后。本書(shū)《外戚傳》有其傳。

  八月,長(zhǎng)星出于東方(1),長(zhǎng)終天,三十日去(2)。占曰:“是為蚩尤旗(3),見(jiàn)(現(xiàn))則王者征伐四方?!逼浜蟊D四夷,連數(shù)十年。

 ?。?)長(zhǎng)星:彗星之屬。參考《文紀(jì)》注。(2)去:隱去。(3)蚩尤:傳說(shuō)是黃帝時(shí)的一個(gè)部落首領(lǐng),曾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被擒殺。

  元狩四年四月(1),長(zhǎng)星又出西北,是時(shí)伐胡尤甚(2)。

 ?。?)元狩四年:前119年。 (2)胡:指匈奴。

  元封元年五月(1),有星孛于東井(2),又孛于三臺(tái)(3)。其后江充作亂(4),京師紛然。此明東井、三臺(tái)為秦地效也。

  (1)元封元年:前110年。 (2)東井:即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七宿之第一宿。(3)三臺(tái):星官名?;?qū)懽鳌叭堋?。屬太微垣,共六星。?)江充作亂:即巫蠱事件。事見(jiàn)本書(shū)《武五子傳·戾太子傳》。

  宣帝地節(jié)元年正月(1),有星孛于西方,去太白二丈所(2)。劉向以為太白為大將,彗孛加之,掃滅象也。明年,大將軍霍光薨(3),后二年家夷滅(4)。

 ?。?)地節(jié)元年:前69年。(2)太白:即金星。它為全天最亮的星辰,光色白,故名。(3)霍光:本書(shū)有其傳。(4)家:謂霍光之家。

  成帝建始元年正月(1),有星孛于營(yíng)室,青白色,長(zhǎng)六七丈,廣尺余。劉向、谷永以為營(yíng)室為后宮懷任(妊)之象(2),彗星加之,將有害懷任(妊)絕繼嗣者。一曰,后宮將受害也。其后許皇后坐祝詛后宮懷任(妊)者廢(3)。趙皇后立妹為昭儀(4),害兩皇子,上遂無(wú)嗣。趙后姊妹卒皆伏辜。

 ?。?)建始元年:前32年。(2)懷妊:懷孕。(3)許皇后:成帝之后?!锻馄輦鳌酚衅鋫?。祝詛:訴于鬼神,使降禍于憎惡之人。(4)趙皇后:即趙飛燕?!锻馄輦鳌酚衅鋫鳌?br/>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1),有星孛于東井,踐五諸侯(2),出河戍北率行軒轅、太微(3),后日六度有余,晨出東方。十三日夕見(jiàn)西方,犯次妃、長(zhǎng)秋、斗、填(鎮(zhèn))(4),蜂(鋒)炎(焰)再貫紫宮中(5)。大火當(dāng)后(6),達(dá)天河、除于妃后之域(7),南逝度犯大角、攝提(8),至天市而按節(jié)徐行(9),炎(焰)入市(10),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與倉(cāng)(蒼)龍俱伏(11)。谷永對(duì)曰:“上古以來(lái),大亂之極,所希有也。察其馳騁驟步,芒炎(焰)或長(zhǎng)或短,所歷奸(干)犯,內(nèi)為后宮女妾之害,外為諸夏叛逆之禍?!眲⑾蛞嘣唬骸叭?,攝提易方;秦、項(xiàng)之滅(12),星孛大角。”是歲,趙昭儀害兩皇子。后五年,成帝崩,昭儀自殺。哀帝即位,趙氏皆免官爵,徒遼西(13)。哀帝亡(無(wú))嗣。平帝即位,王莽用事,追廢成帝趙皇后、哀帝傅皇后,皆自殺。外家丁、傅皆免官爵,徒合浦(14),歸故郡。平帝亡(無(wú))嗣,莽遂篡國(guó)。

 ?。?)元延元年:前12年。七月辛未:七月六日。(2)五諸侯:星名。屬井宿,共五星。(3)軒轅:星官名。亦稱(chēng)“權(quán)”。屬星宿,共十七星,其中四星在天貓座內(nèi),十三星在獅子座內(nèi)。太微:即太微垣。星官名。我國(guó)古代三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在紫微垣下的東北角。(4)次妃、長(zhǎng)秋:皆星名。在紫宮中。斗:北斗。鎮(zhèn):鎮(zhèn)星,即土星。(5)蜂:通“鋒”。鋒焰:猶芒焰。紫宮:“紫微垣”之簡(jiǎn)稱(chēng)。星官名。我國(guó)古代三垣中的中垣。位于北斗七星東北。共包含37個(gè)星座,另有附座2個(gè)。眾星分東西兩區(qū),以北極為中樞,成屏藩之形,猶如兩弓相合,環(huán)抱成垣。紫微宮為皇宮之意。(6)大火當(dāng)后:王先謙曰:“當(dāng)”字宜衍。(7)除于后妃之域:王先謙曰:“彗有除舊布新之意,在后妃之域,縱橫馳聘,若掃除然。”(8)大角、即“牧夫座a星”、北天第一亮星。攝提:星官名。屬亢宿,共六星。(9)天市:即天市垣。我國(guó)古代三垣之下垣。位于房宿和心宿東北,在紫微垣下的東南角。相當(dāng)于現(xiàn)今的武仙座、巨蛇座和蛇夫座的一部分。分東西兩區(qū),以帝座為中樞,成屏藩之狀,星名都以各地方諸侯命名。(10)市:疑即市樓。星官名。屬天市垣,共六星。(11)蒼龍:亦稱(chēng)“青龍”。四象之一。由角、亢、氏、房、心、尾、箕七宿組成。古代在春分前后的黃昏觀測(cè)天象時(shí),蒼龍七宿正在東方,故亦稱(chēng)“東方七宿”。(12)秦、項(xiàng):秦朝、項(xiàng)羽。(13)遼西:郡名。治陽(yáng)樂(lè)(在今遼寧義縣西)。(14)合浦:郡名。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縣東北)。

  釐公十六年“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飛過(guò)宋都(1)”。董仲舒、劉向以為象宋襄公欲行伯(霸)道將自敗之戒也(2)。石陰類(lèi),五陽(yáng)數(shù),自上而隕,此陰而陽(yáng)行,欲高反下也。石與金同類(lèi),色以白為主,近白祥也。水鳥(niǎo),六陰數(shù),退飛,欲進(jìn)反退也。其色青,青祥也,屬于貌之不恭。天戒若曰,德薄國(guó)小,勿持炕陽(yáng),欲長(zhǎng)諸侯(3),與強(qiáng)大爭(zhēng),必受其害。襄公不寤(悟),明年齊威死(4),伐齊喪(5),執(zhí)滕子(6),圍曹(7),為盂之會(huì),與楚爭(zhēng)盟,卒為所執(zhí)。后得反(返)國(guó)(8),不悔過(guò)自責(zé),復(fù)會(huì)諸侯伐鄭,與楚戰(zhàn)于泓,軍敗自傷,為諸侯笑(9)?!蹲笫蟼鳌吩唬弘E石,星也;退飛,風(fēng)也。宋襄公以問(wèn)周內(nèi)史叔興曰:“是何祥也?吉兇何在?”對(duì)曰:“今茲魯多大喪(10),明年齊有亂,君將得諸侯而不終。”退而告人曰:“是陰陽(yáng)之事,非吉兇之所生也。吉兇繇(由)人,吾不敢逆君故也(11)?!笔菤q,魯公子季友、鄫季姬、公孫茲皆卒(12)。明年齊威死(13),適(嫡)庶亂(14)。宋襄公伐齊行伯(霸),卒為楚所敗。劉歆以為是歲歲在壽星(15),其沖降婁(16)。降婁,魯分野也,故為魯多大喪。正月,日在星紀(jì)(17),厭在玄枵(18)。玄枵,齊分野也。石,山物;齊,大岳后(19)。五石象齊威卒而五公子作亂(20),故為明年齊有亂。庶民惟星,隕于宋,象宋襄將得諸侯之眾,而治五公子之亂。星隕而退飛,故為得諸侯而不終。六象后六年伯(霸)業(yè)始退,執(zhí)于盂也。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zāi)生,言吉兇繇(由)人,然后陰陽(yáng)沖厭受其咎。齊、魯之災(zāi)非君所致,故曰“吾不敢逆君故也”。京房《易傳》曰:“距(拒)諫自強(qiáng),茲謂欲行,厥異退飛。適(嫡)當(dāng)黜,則退飛?!?br/>
 ?。?)僖公十六年:前644年。宋:春秋時(shí)宋國(guó)。鹢(yì):鳥(niǎo)名。即鹢。朱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東南。(2)宋襄公:春秋時(shí)宋君。前650——前637年在位。(3)長(zhǎng)(zhǎng):作動(dòng)詞用。當(dāng)領(lǐng)導(dǎo)人。(4)齊威:“威”乃“桓”之誤。齊桓:即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5)伐齊喪: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卒,十八年宋襄公以諸侯伐齊。齊喪:指齊桓公之喪。

 ?。?)執(zhí)滕子:魯僖公十九年三月,宋人執(zhí)滕子?jì)臊R。滕,春秋時(shí) 小國(guó)名。在今山東滕縣西南。(7)圍曹:魯僖公十九年秋,宋人圍曹。曹,春秋時(shí)小國(guó)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8)為盂之會(huì)等句:魯僖公二十一年春,為鹿上之盟。秋,會(huì)于孟,楚執(zhí)宋襄公以伐宋,秋,會(huì)于薄以釋之。鹿上、盂、薄:皆宋地。鹿上,邑名。在今安徽阜南縣南。盂,邑名。在今河南睢縣盂亭。薄,即毫,邑名。在今山東曹縣東南。(9)復(fù)會(huì)諸侯伐鄭云云:魯僖公二十二年夏,宋公、衛(wèi)侯、許男、滕子伐鄭。十一月,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宋敗,襄公傷股。二十三年襄公卒。時(shí)人笑之。泓,水名。約在今河南柘城縣北。(10)今茲:謂今年。(11)逆:違背。(12)是歲……皆卒:魯僖公十六年三月公子季友卒,四月季姬卒,七月公孫茲卒。季姬:嫁與鄫的魯女。公孫茲:叔孫戴伯。(13)齊威:“威”乃“桓”之誤。(14)齊桓公死,齊國(guó)內(nèi)嫡庶爭(zhēng)權(quán)奪勢(shì)非常激烈。(15)歲:歲星。即木星。壽星: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辰,與十二宿相配為角宿和亢宿。(16)沖:向著;朝著。降婁: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戌,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奎宿和婁宿。(17)星紀(jì):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丑,與二十八宿相配為斗宿和牛宿。(18)厭:抑制。玄枵:十二星次之一。與十二辰相配為子,與二十八宿相配為女宿、虛宿至危宿。(19)齊,大岳后:師古曰:“齊,姜姓也,其先為堯之四岳,四岳分掌四方諸侯?!保?0)齊威:“威”乃”桓”之誤。五公子:謂無(wú)虧、元、昭、潘、商人。

  惠帝三年(1),隕石綿諸(2),一。

 ?。?)惠帝三年:前192年。 (2)綿諸:道名。在今甘肅天水市東。

  武帝征和四年二月丁酉(1),隕石雍(2),二,天晏亡(無(wú))云(3),聲聞四百里。

 ?。?)征和四年:前89年。二月丁酉:二月三日。(2)雍:縣名。在今陜西鳳翔南。(3)晏:晴朗。

  元帝建昭元年正月戊辰(1),隕石梁國(guó)(2),六。

  (1)建昭元年:前38年。正月戊辰:正月二十九日。(2)梁國(guó):王國(guó)名。治睢陽(yáng)(在今河南商丘東南)。

  成帝建始四年正月癸卯(1),隕石槁(2),四,肥累(3),一。

  (1)建始四年:前29年。正月癸卯:正月二十六日。(2)槁:當(dāng)作“稿”??h名。漢時(shí)屬真定國(guó)。在今河北欒城北。(3)肥累:縣名。漢時(shí)屬真定國(guó)。在今河北晉縣西。

  陽(yáng)朔三年二月壬戌(1),隕石白馬(2),八。

 ?。?)陽(yáng)朔三年:前22年。二月壬戌:二月二十七日。(2)白馬:縣名。在今河南滑縣東。鴻嘉二年五且癸未(1),隕石杜衍(2),三。

 ?。?)鴻嘉二年:前19年。五月癸未:五月六日。(2)杜衍:縣名。在今河南南陽(yáng)市西南。

  元延四年三月(1),隕石都關(guān)(2),二。

  (1)元延四年:前9年。(2)都關(guān):縣名。在今山東鄄城東北。

  哀帝建平元年正月丁未(1),隕石北地(2),十。其九月甲辰(3),隕石虞(4),二。

 ?。?)建平元年:前4年。正月丁未:正月十四日。(2)北地:郡名。治馬領(lǐng)(在今甘肅慶陽(yáng)西北)。(3)九月甲辰:九月十五日。(4)虞:縣名。在今河南虞城北,稍東。

  平帝元始二年六月(1),隕石鉅(巨)鹿(2),二。

 ?。?)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2)巨鹿:縣名。在今河北巨鹿西南。

  自惠盡平(1),隕石凡十一(2),皆有光耀雷聲,成、哀尤屢(3)。

 ?。?)自惠盡平:自惠帝至于平帝末年。(2)隕石十一:本書(shū)之《紀(jì)》只載征和四年、陽(yáng)朔三年二者,其余皆不載。(3)以上言星辰逆行,星隕、隕石附見(jià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shū)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