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白虎通義》

影響中國的100本書 作者:張秀平,王曉明主編


  中世紀神學、倫理學之法典

  東漢章帝建初四年(79年),皇帝親自主持和召集當時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討論五經(jīng)之同異。這場大討論的由來,一是由于古文經(jīng)學出現(xiàn)之后,在文字、思想、師說各方面都同今文經(jīng)學派發(fā)生分歧,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斗爭、自西漢武帝時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今文經(jīng)學派,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權威制成定論,以壓倒對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后,用神學解釋經(jīng)學之風便愈刮愈烈,到西漢末年,封建神學和庸俗經(jīng)學的混合物讖緯迷信盛行起來,由于封建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彌漫于學術思想領域。為了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樂于出面,組織一場大討論,以便使讖緯迷信和封建經(jīng)典更好地結合起來,使神學經(jīng)學化,經(jīng)學神學化。在白虎觀,博士、儒生紛紛陳述見解,章帝親自裁決其經(jīng)義奏議,后由班固等人整理編撰成《白虎通義》一書?!栋谆⑼x》又稱《白虎通》、《白虎通德論》。這部書是今文經(jīng)學的政治學說提要,廣泛解釋了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成為當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神學、倫理學法典。

  《白虎通義》繼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并加以發(fā)揮,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會秩序緊密結合起來,提出了完整的神學世界觀。

  關于天地萬物的起源問題。《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鞚嵯噙B,視之不見,聽之不聞。然后剖判,清濁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省肚彾取吩疲骸跽?,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天地》)簡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氣)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質),經(jīng)過這三個階段才形成天地。單看此段文字,天與地都是物質的實體,但縱觀《白虎通義》的整個思想,這種自然物質之天又是從屬于道德之天的,如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日月星辰的運行及關系,都不由其自身規(guī)律所決定,而是由倫理道德關系和目的決定的,最終它是從屬于一種神靈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觀是一種唯心主義觀點。

  《白虎通義》發(fā)揚《春秋繁露》無類比附的手法,將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婦之義與天地星辰、陰陽五行等各種自然現(xiàn)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級制度。它認為:

  "子順父,妻順夫,臣順君,何法?法地順天。"(《天地》)照它看來,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系,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是永遠不能改變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猶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尊卑等級關系。它還將太陽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現(xiàn)象來論證和神化君主的權威。"三綱之義,日為君,月為臣也。"(《日月》)"君有眾民,何法?法天有眾星也。"(《五行》)君主之于臣民,猶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衛(wèi)的太陽?!洞呵锓甭丁j栕痍幈啊吩f:"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于君,惡皆歸于臣。"《白虎通義》進一步闡述此理論:"臣有功歸于君,何法?

  法歸月于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發(fā)光,它的光源于太陽的照耀,照此而推論,"臣有功歸于君"則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概念陰陽五行說,曾被董仲舒利用為其"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服務,《白虎通義》進一步發(fā)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陰陽五行說為皇權至上的中央專制集權制服務。它特別突出和發(fā)揮了"土居中央"的觀點,把土列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賴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萬物,土之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榮,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ā段逍小罚┻@一解釋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關于五行"土居中央"的觀點,它將金木水火土明確劃分出等級尊卑貴賤,并以此來比附社會,將封建等級制度自然化,從而神化君權,鞏固封建統(tǒng)治。

  《白虎通義》的認識論是依附于宗教神學的唯心主義之上的。它所要認識的,不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而是由"天"所決定的"道"。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ā侗儆骸罚?道"由誰來發(fā)現(xiàn)和傳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圣人:

  "圣者,通也,道也,聲也。道無所不通,明無所不照,聞聲知情,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時合序、鬼神合吉兇。"

 ?。ā侗儆骸罚┯墒ト税l(fā)現(xiàn),與天有密切聯(lián)系的道,就是"天不變,道亦不變"中的道,即封建統(tǒng)治秩序、倫理綱常。

  宣揚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三綱"、"五常"、"六紀"是《白虎通義》的主要內容。它說:"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私詰盐宄V?,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網(wǎng)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三綱六紀》)從三綱出發(fā),它進一步提出三綱之紀,即六紀: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三綱六紀與自然法則是相通的:"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具體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歸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轉相生也。夫婦法人,取象六合陰陽,有施化端也。"(《三綱六紀》)由于封建倫理關系取諸陰陽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絕對的。君權、族權、夫權、神權束縛人民的四條繩索亦以皇帝欽定的形式而成為"法典",成為完整的束縛人民的精神枷鎖。在強調臣絕對服從君的主調之下,《白虎通義》還在《五行》中提出臣對"無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當然,這一思想并未超出董仲舒的改制思想。

  《白虎通義》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全書共匯集43條名詞解釋,內容涉及社會、禮儀、風習、國家制度、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有很多條目匯集了不同的學術觀點,有些條目還并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如"王者不臣"條、"王霸"條等,對有關解釋都存而不決,以供人們參考。

  《白虎通義》問世以來,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由于它是由皇帝親自欽定的,內容又包羅萬象,在政治、思想、倫理等各個方面,都為人們規(guī)定了行為規(guī)范?!栋谆⑼x》用陰陽五行來普遍地具體地解釋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綱五常",小者如婚喪嫁娶、日常生活現(xiàn)象,都可以用陰陽五行說去說明,不管如何牽強附會,如何荒唐,說者言之鑿鑿,聽者深信不疑,使陰陽五行成了人們認識與解釋世界的萬能的"金鑰匙",成為一種思維模式和定式,這對學術的更新、思想的解放無疑是一種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義》融合今文經(jīng)學、古文經(jīng)學與讖緯迷信于一體,企圖統(tǒng)一經(jīng)學,建立神學經(jīng)學,并將其奉為永恒的真理,要人們世代相沿,習之、誦之,不許懷疑和批判,這只是統(tǒng)治者一廂情愿的夢想,歷史發(fā)展的事實告訴我們,經(jīng)學一旦發(fā)展為神學,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這是《白虎通義》給我們的啟示。從這個意義講,《白虎通義》宣告了經(jīng)學的衰落,是經(jīng)學走向沒落與衰敗的標志。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