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生命的終極問題。一個人看待人生的方式和他對死亡的觀點息息相關。自人類文明萌芽時期開始,人類就對死后世界有濃厚的好奇。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后會進入冥界,而要進入冥界,必須有完整的身體,所以古埃及人才有了制作木乃伊的傳統(tǒng)。古代的印度人則產生了輪回轉世的概念;西亞的猶太人產生了地獄、天堂等一系列關于死后去處的想法。
那么,同樣擁有古老文明的中國人對死后世界有什么樣的看法呢?
中國人死后去哪
中國豐富的典籍讓我們有機會對古人的精神世界管中窺豹。
相較于同時期一些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古代中國人對死后世界顯得相對缺乏興趣。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蹲髠鳌分朽崌鄧赢a曾經說過:“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闭J為兩者是不相關的。而在《戰(zhàn)國策》中則有這樣一則故事:秦宣太后死前要求男寵魏丑夫為她殉葬,魏丑夫驚懼不已,庸芮幫魏丑夫說情,他問秦宣太后人死后有沒有知覺,宣太后回答“無知也”,并因此放棄讓魏丑夫殉葬的想法。顯然,秦宣太后在思考后并不認為自己死后還需要關心死后的世界。
不過,并非所有古人都這樣認為,比宣太后時代略早的曾侯乙,就把自己的墳墓修建成一個居所的樣式,并埋入了全套編鐘編罄,九鼎八簋,甚至還有二十一位少女和一只狗殉葬陪伴。他所追求的死后生活,與他生前的生活方式別無二致,即所謂“事死如事生”。秦始皇陵更是配備了一支地下軍隊,供其在死后驅使。
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
然而,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對古人的精神世界的了解主要局限于上層人物。相對而言,普通人很難進入傳世典籍,他們生活的痕跡在漫長時間消磨后往往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時就得借助考古發(fā)現(xiàn)。但是在很多情況下,考古能直接告訴我們的也只是古人的物質生活,對古代普通人的思想了解,仍然是相當困難的。
萬幸的是,兩千年前的漢朝,古人熱衷于修建石頭壘成的墳墓;漢代人給我們留下了成千上萬的畫像石墓。這些普通人將他們對死后世界的看法,鐫刻在一塊塊石頭上,與他們一同埋葬。由于石材保存時間極長,且不是盜墓賊熱衷的目標,兩千年后,即便他們的尸體徹底朽爛,陪葬品也被各路“摸金校尉”盜搶一空,但這些不起眼的石頭,卻讓他們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永生。
相較于在流傳過程中容易被篡改或發(fā)生錯訛的傳世典籍,石墓像是古代的照相機,修建后幾乎不會被更改。漢朝的畫像石墓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東、河南南部、四川、陜西北部一帶。他們的重要價值在古代就為人所認可,位于山東嘉祥的武氏祠早在宋朝就是知名的“旅游景點“。今年的別克寰行中國文化之旅以文化寶藏為主題,把南陽漢畫館作為亮點,這座博物館藏有畫像石千余組,是了解漢代人死后世界不可多得的場所。畫像石研究專家、《漢鬼考》作者姜生教授親自到場闡釋了畫像石里蘊藏的漢代人思想。
漢朝人的生前與死后
漢朝人留給今人最深的印象恐怕是剛健尚武?;羧ゲ 靶倥礈?,何以家為”;張騫不遠萬里,排除萬難,鑿空西域;班超以一己之力扭轉西域局勢。毋庸置疑,這是一群真正視死如歸的勇者。但是漢朝人為何如此不畏懼死亡呢?
《漢書》的《楊胡朱梅云傳》中,當朱云激怒漢成帝后,他高呼:“臣得下從龍逢、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通過戰(zhàn)國到漢朝幾百年的發(fā)展,一種新的死后世界觀在漢人中流行開來。這種新的死亡觀脫胎于先秦,又加入了新的內涵,它認為,人死后不過是進入墓中開始太陰煉形,而當煉形成功后,即尸解成仙,可在地下加入已成為鬼雄的古代人杰。這樣的死亡觀對漢朝人重義輕死的精神面貌的塑造,起了絕大的影響。
幾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然而有生必有死,再長的生命也有終點。要想超脫生死,在生前追求永遠不死終究是徒勞的。戰(zhàn)國以來,中國人逐漸形成了死后通過尸解蛻變成仙的觀念。古人觀察到,蟬通過蟬蛻獲得新生(漢人也習慣于在死者的舌頭下方放置玉蟬),蛇通過脫皮更新復始。人死后,通過恰當?shù)男逕?,也可以蛻變而成為仙人。死亡本身也就不再是一件令人恐懼的事情?!肚f子》中的《至樂》甚至說:“死,無君于上,無臣與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辈贿^,要想順利經過太陰煉形達到尸解成仙的境地,作為死者修煉宮府的墓馬虎不得,這也是漢人愿意花大量金錢精力營造畫像石墓的原因。
方城漢墓墓門
漢人在營造石墓時畫像可謂不厭其煩,但是都以護佑死者日后順利修煉尸解成仙為目的。以1977年于南陽方城縣出土的一座東漢墓的墓門為例。墓門左側門楣上刻著龍虎相戲,龍和虎分別伸出舌頭,舌尖纏繞。漢人的思想對于陰陽和諧尤其看重。龍虎一陰一陽,他們的交融則象征著陰陽交融。墓門上刻著銜著門環(huán)的獸頭。中國古代的大門上往往有怪獸銜門環(huán)的設置,稱作鋪首。墓門上的鋪首猙獰可怖,預示著門后是個重要的空間。門扇則刻著朱雀和羽人。墓門上的朱雀正在吐出丹藥給羽人。古代的中國一直有“羽化登仙”的說法,羽人是長生不老的象征,《山海經》里即有羽人國。而羽人從朱雀那取得內丹,自是為了幫助墓主人修煉了。
古代中國是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國度,按照人的社會階層角色有一套嚴格的禮法,然而墓中并不遵循這樣一套規(guī)則。
該座漢墓兩扇門見刻一座闕。眾所周知,闕是只有王公貴族居所才能使用的高等級建筑,一般建于宮殿的入口處。這座漢墓的主人不可能是貴族,只是家境殷實的平民。使用闕門預示著闕門后的世界即是宮殿,是墓主生前不可能享受的。在闕門,又刻著一只貓頭鷹。貓頭鷹的正名是鸮,出沒于夜間,尤其喜歡在墳墓附近活動,自古便被視作代表死亡與地府的不吉之鳥。一些方言,如溫州話甚至直接把貓頭鷹稱作“逐魂”。墓門上的貓頭鷹,就明確說明門后的宮殿是給死者使用的,不屬于生者的世界。而在刻著貓頭鷹的宮門之后,這座給死者準備的宮殿,則是死者在內準備尸解修煉升仙的所在。無疑,對死者來說,他們的死后世界會比現(xiàn)世精彩許多。
不過漢人的思想我們今天也無法完全解釋。墓門楣上的公牛身后,還有一個胡人在準備閹割公牛。胡人閹牛在南陽地區(qū)的其他漢墓中也有出現(xiàn),其確切含義至今還是一個謎團。
煉形之宮內的種種
墓門背后,是包羅萬象的畫像石內容。這里是一個奇幻的仙鬼世界,中間各種形象齊聚一堂,豐富的想象力令人嘆服不已。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但是在南陽畫像石中,卻不光有九日的圖像,還有與之搭配的九月。姜生教授認為,九日和九月與后羿射日傳說并無關聯(lián),乃是古人對九天的想象。東晉早期道教經典《上清三元玉檢三元布經》中提到:“九天開,則九日俱明于東方。”九日并明預示著死者經過修煉可以成仙升入九天之中。不過在表現(xiàn)九日和九月時,漢人顯出了極其充沛的想象力。九日中最大的一顆是一只鳥的身體,即所謂“陽烏”。而九月中最大的一顆月亮是一只形體夸張的蟾蜍。這顆月亮則由上半身是人、下半身為長了帶足長獸尾的女媧捧著。其他的日月則散布在圖上。有趣的是,在南陽一中漢墓的女媧捧月圖中,共有一大九小十個月亮,這個則可能得歸咎于工匠在鑿石時不慎了。
南陽“女媧捧月”(“嫦娥奔月”)畫像石
除了各路神仙異獸外,漢朝人的死后世界也有不少歷史人物。
漢墓中常常出現(xiàn)孔子拜老子像。老子在漢朝初年就已經是人所公認的杰出思想家,其形象早已仙人化,在漢墓中老子的地位崇高。死者在死后修煉,要拜謁老君,“得道受書”,在受書后,再前往昆侖之闕,將老子所授的道書交付給主宰凡人死后世界的大神西王母完成成仙之旅,即便是孔子也不能例外。
通過冥界之時必須經過一定的儀式流程,這是許多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進入冥界,將會由正義女神瑪特將死者心臟和她的羽毛放在天平兩邊稱重,心臟重量低于羽毛的(未作惡)才可以順利進入冥界。后世中國也有奈何橋和孟婆湯的說法。但是在漢朝,如何獲得西王母的垂青才是死后要務。西漢哀帝時期甚至發(fā)生過傳遞西王母“詔籌”事件,建平四年正月,大家爭相傳遞傳說中由西王母認可的“詔籌“,據(jù)說具有詔籌即可長生,到了夏天更是廣泛掀起興建西王母祠的浪潮,延至秋天才逐漸平息。
另一種羽人形象
除了老子這樣功能性的神官之外,漢人死后世界則是由生前勇武的英雄所化之仙鬼所主宰。如漢墓中常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齊景公時期,齊相晏嬰曾經讓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將軍分兩個桃子,誰功勞大就可以分到。公孫接和田開疆分桃在先,古冶子大怒歷數(shù)自己的赫赫功勞,公孫接和田開疆慚愧自刎,古冶子見朋友自殺痛悔不已也跟隨自刎。
這則史事后世常被用來傳頌晏嬰的足智多謀。然而在漢朝人的眼里,晏嬰通過詭計殺死勇士卻不是那么光彩。晏嬰天生個頭比較矮小,而故事的主角——勇猛的三個將軍則是畫面的中心人物。對于漢人來講,三士形象遠比奸計害人的晏嬰高大偉岸。同樣,以勇武著稱的夏桀、荊軻等人物也是漢墓中的常見形象。
二桃殺三士畫像,晏嬰為其中個頭矮小者
東漢末期,連年戰(zhàn)亂讓儒生的理想破滅,由張道陵而濫觴的新道教講究生時修煉,意在生時而非死后升仙。同時佛教愈加興盛,不斷對中國人的思想產生新的影響。漢人的神祇仙鬼逐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今天的中國人仍然在一些細微之處保留了漢人精神世界的遺跡,如對死亡諱稱“升天”,月宮仍然被稱作“蟾宮”。但是漢人的果敢剛毅、重義輕死之風后世漸漸鮮見。然而,中國地下數(shù)以萬計的漢墓,仍在向我們展示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這座歷經兩千年的文化寶藏,還在繼續(xù)等待我們的進一步發(fā)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