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cè)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袁枚致慶晴村三札小記

作為乾嘉時(shí)期的文壇領(lǐng)袖,袁枚(1716-1797)有數(shù)不盡的詩友。凡詩友的姓名大多被記錄在《隨園詩話》中,《詩話》分正編和補(bǔ)遺,卷帙幾經(jīng)更易,從最初的十六卷,至后來的十卷,隨詩友頻添而逐年增厚。這些詩

作為乾嘉時(shí)期的文壇領(lǐng)袖,袁枚(1716-1797)有數(shù)不盡的詩友。凡詩友的姓名大多被記錄在《隨園詩話》中,《詩話》分正編和補(bǔ)遺,卷帙幾經(jīng)更易,從最初的十六卷,至后來的十卷,隨詩友頻添而逐年增厚。這些詩友中,有的人詩藝平平,卻官位顯赫,袁枚大加揚(yáng)譽(yù),但名不副實(shí),因此受到不少指摘。

《隨園詩話》書影

近來翻檢尺牘,遇到袁枚致“晴村”三札,同樣寫給貴家,卻真誠可愛,因此稍作考釋,略窺袁枚的另一面向。

第一札收入《國朝名家遺墨》,釋文如下:

前月藍(lán)親家處寄到世兄信一函、紅絲硯一方,感謝之至。山中藏硯多年,從未睹紅絲硯是何色樣,今得見賜,亦補(bǔ)平生眼福,何幸如之。立夏后二日,忽接令兄兩峰觀察兇問,不覺五內(nèi)悲傷。五十年通家至好,見其美少年時(shí),見其擁車騎時(shí),見其耽吟詠時(shí)。年少于我十七年,而反奄然先逝。人生到此,天道難論矣。惟是令兄一生心血,全在于詩,所作諸篇,亦徽徽可誦。趁枚未死時(shí),當(dāng)為作序編校,板而刻之,慰作者于九原。以故薄具奠,分交其家人,并書致令侄文明世兄及令弟似村,屬其早為收拾寄我,未知世兄以為何如。武定司馬藍(lán)世兄極感世兄推屋烏之愛,廣為噓揚(yáng),還祈恩始恩終,久而無倦,則死感亦在弟也。藉便謝硯,并候

近祺

晴村世兄都統(tǒng)大人

袁枚頓首

此札上款“晴村”,為尹繼善第五子慶霖,號(hào)晴村,滿洲鑲黃旗人,福州將軍。與袁枚有通家之誼,故稱“世兄”,因?yàn)槭俏涔?,又稱“都統(tǒng)”。

信中備述“兩峰”亡故的悲哀?!皟煞濉?,即慶玉,字兩峰,號(hào)璞齋,為尹繼善第三子,即受信人晴村的三哥。袁枚詩文集中多有筆及,惟《隨園詩話》所述最詳,《詩話》卷八第四十則,首先拈出慶玉二詩,然后交待相應(yīng)本事,一為丁酉(乾隆四十二年 1777)七月慶玉赴湖北按察使任過隨園留別贈(zèng)詩;一為自湖北寄贈(zèng)阿遲紅抹肚。阿遲,是袁枚頭兩年出生的幼子,兩峰認(rèn)作義子,有《寄阿遲》詩二首可徵,存袁枚《續(xù)同人集》“慶賀類”中??梢姸擞H厚。

不過《清代職官年表》記慶玉赴任湖北,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此前一年他由蕪湖道遷安徽按察使,旋又改湖南按察使,是年二月改湖北按察使,與《詩話》所記不合,疑是袁枚誤記,還須另外考證。

湖北任后,慶玉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出鎮(zhèn)塞外,次年因病還京,又一年卒。則此札寫作時(shí)間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

袁枚與晴村、兩峰二人交往甚早,因?yàn)榕c二人的父親尹繼善(1696-1771)是舊識(shí)。繼善是袁枚科試的考官,對(duì)其甚為獎(jiǎng)賞,也頗為友契。兩人交往漸密在乾隆十九年(1754)繼善署兩江總督移家南京以后。袁枚三十三歲辭官定居江寧,洎繼善南來,同在一處,自然經(jīng)常往來,其詩有“偶然三日別,定有四更留”可徵。此時(shí)兩峰、晴村尚是翩翩少年,私下也常向袁枚請(qǐng)教詩藝,因此訂交。其后二人各自做官離去,與袁枚見面的機(jī)會(huì)不比從前,不過書信、詩文的往還卻一直不曾斷絕。

計(jì)算之下,袁枚與兩峰相交近三十載,又年長其十七歲,正所謂“見其美少年時(shí),見其擁車騎時(shí),見其耽吟詠時(shí)”。這樣的情感,對(duì)方一旦過世,當(dāng)然不勝悲戚。也因?yàn)槿绱?,信才寫得格外?dòng)人。袁枚自請(qǐng)為其編校詩集,告慰亡靈。今慶玉有《承蔭堂詩選》,由弟弟晴村輯刻,王文治序。另《錦繡段詩集》,有著錄,惜未傳。


《承蔭堂詩選》書影,《清代詩文集匯編》三九一

信中另外涉及人物四位。一“藍(lán)親家”,即藍(lán)應(yīng)桂,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袁枚將四女琴姑嫁于藍(lán)應(yīng)桂之子嘉瑨,因成兒女親家。一“藍(lán)世兄”,暫未考得,或?yàn)樗{(lán)氏眷屬。“似村”,為晴村六弟(下文還將詳及);“文明”,為晴村侄輩。

第二札,亦收入《國朝名家遺墨》,錄文如下:

袁枚頓首

晴村五世兄大人閣下。枚今年燈節(jié)后即為蘇杭之游,立夏方還山中,見案上有世兄見賜手書一函、荷囊一匣,書既纏綿,囊尤奇艷,且喜且躍,莫可名言。枚今年七十有三(1788)矣,朋好中如君家兩峰及魚門、心余輩,均奄然委化,后余而生,先余而死,人生到此,天道難論。昌黎云,世之欲久居人間而閱人代謝者,誠何心也。仁人之言,最為沉痛。枚故以一炷香默禱真宰,不求老體康強(qiáng),不求子孫富貴,只求春風(fēng)去而復(fù)來,友朋散而仍聚。如世兄昆季,四十年骨肉之交,倘能一旦重逢,交歡盡意,便是成佛升天,極樂世界,又何必一鴛鴦抱一枝花耶。附呈蘇杭留別詩八章,世兄閱之,庶幾感其多情,憐其衰老焉。臺(tái)駕都中之行刻下諒已返署。恭請(qǐng)

近祉。不備

立夏日狀上

信中自道“七十有三”,知作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查年譜,這一年初,袁枚確實(shí)有蘇州之游,不過未見提及往杭州事,則此札可補(bǔ)年譜之闕。袁枚于立夏日回到江寧,見案上禮物,喜不自勝,因此致書。

是年為兩峰卒后第二年,信中再述人琴之痛,用語與前札頗類似。另外提及“魚門”“心余”兩朋輩,也都早早逝去,令人痛心?!棒~門”,即程晉芳(1718-1784),“心余”,即蔣士銓(1725-1785),皆是袁枚數(shù)十年的老友,二人小于袁枚,卻都先他過世,因此說“天道難論”,世事難料。人生到此,不免自哀,反觀自己,不知還剩幾年光景,因此又說了一通縹緲的禪語。

第三札:

九月二十四日有詩弟子孫韶赴泰安縣丞楊宣之之招,弟托帶信一函,將懷似村詩二章、哭似村詩二章抄稿呈覽,諒世兄此時(shí)當(dāng)收到矣。弟刻下作海州、云臺(tái)之游,遇小壻藍(lán)郎有山左之行,特于舟中再肅數(shù)行奉寄,自覺年逾七旬,得與世兄通一音書都非容易,不妨重復(fù)相將,多多益善。附上新鐫《子不語》一部,其說怪談奇,不在《聊齋志異》之下。世兄公余之暇,頗可消閑一笑也。有可補(bǔ)入異聞(詞)者,亦望采訪見寄,可以補(bǔ)入,尤為大妙。

晴村世兄覽之 袁枚拜

世兄歷年見賜書札已裝潢成冊(cè)矣,又及。

洎第三札,連另一位“似村”也去世了。似村,前文已及,是晴村六弟慶蘭。相較兩位哥哥,似村與袁枚交情最為親厚,因?yàn)樗L年家居,未曾出仕?!缎}山房尺牘》有致似村手札六通,《答似村公子索食物》《復(fù)似村》《再復(fù)似村》等,依次讀來,可以了解二人關(guān)系。

此札行文不覺得多么哀切,是因?yàn)榍懊孢€有一札,前札錄“懷似村詩二章、哭似村詩二章”,今在袁枚詩集中可以找到,不過紙?jiān)胁恢鏆{。此札則是贈(zèng)書給對(duì)方附帶的便條,篇幅有限,要說的話已說過,因此感情表達(dá)不多,最要是囑托對(duì)方“要多寫信給我”。


國家圖書館藏《隨園詩稿》手稿

行文至此,我們?cè)倩仡^來看一首三十年前(1754)兩家都在南京時(shí),袁枚寫給幾位少年公子的詩(《重九后三日尹宮保公子過隨園》):

門外蕭蕭珂馬音,一群公子踏秋林。

相逢露葉風(fēng)簾下,小試平沙半曲琴。

真似青天雁幾行,穿云掠水過回塘。

碧闌干外秋衫影,都與芙蓉一樣長。

天風(fēng)高閣接流霞,賈勇齊登眼欲花。

笑指云中郎見否,紅旗飄處是郎家。

這時(shí)候便不只覺得感情溫柔明凈了,而是哀婉的,輕飄飄的。過去袁枚常因以《詩話》應(yīng)承人情甚至漁利受到指摘,不過具體到與晴村一家的交往上,卻并無瑕疵,真摯感人。愛是人生的一部分,應(yīng)酬之外也不排除愛,這是理解古人所不可遺忘的。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hào)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h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