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民藝中國——女紅系列展”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民藝博物館開展。展覽采擷古代文獻、圖片資料及今人諸多研究成果,與具體實物相結(jié)合,呈現(xiàn)中國人過去一百多年來日常生活方式中的穿戴,體味故去的情絲與過往的生活。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中國美院民藝博物館館長吳光榮說:“通過舉辦此次展覽,將那些曾經(jīng)有過的、并不富裕的,但很是精彩的生活習俗,通過新民藝研究的方式,呈現(xiàn)在今人面前,喚起民眾重新認知我們過去生活中,中秋明月、春節(jié)團圓、一元復姶、萬象更新的真正含義?!?nbsp;
展覽中的各式明清時期繡荷包
“女紅”與“女工”諧音,“紅”為“工”的異體,唐顏師古注曰:“紅亦工也” 。故出自婦女之手的傳統(tǒng)技藝,如紡織、刺繡、剪花、漿染、編織等等,均稱之為“女紅”。從先秦時期的《考工記》到明代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箋》所說:“女紅之巧,十指春風”,幾千年來,“女紅”被津津樂道,也裝扮著億萬中華兒女。
展覽以“活色生香”(明清時期的繡荷包)、“頸上添花”(民國時期圍涎、童帽)、“繡中尋夢”(清末民初的肚兜)、“錦堂煥彩”(明清時期喜慶軟飾)、“春暉苗繡”(少數(shù)民族服飾、扇背)五部分、542件展品再現(xiàn)傳統(tǒng)中國女紅裝扮下的日常生活。
策展人吳光榮認為,舉辦"民藝中國女紅展"其意義在于,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飾物,無論其大小、形狀、材料、色彩、紋飾,其所有內(nèi)涵傳遞了那個年代中國女性對生活的自信與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蟬形荷包
荷包、圍涎、肚兜,是女紅,也是文化
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有佩戴荷包的記載,至唐代刺繡品的應用已極為普遍,婦女們尤其喜歡佩戴荷囊,其制大多為圓形,上面繡有不同的紋樣,唐李重潤及李賢的墓中就有侍女掛配荷囊的壁畫。。
明清時期,“荷包”成為了一種社交禮儀、是展示身份地位的必備物品,帝王和大臣們穿用的朝帶、吉服帶上,常常掛著多個荷包,以供行賞之用。沈從文在《中國服飾史》一書中有“清代男子腰帶上掛滿刺繡精美的荷包、扇袋、香囊等飾物,可算是時髦打扮?!边@些荷包上的繡樣有的針腳整齊、繡線纖細,華麗而不失雅致;有的質(zhì)樸無華,充滿鄉(xiāng)土氣息,但無一哪種,均出自無數(shù)女子嫻熟精巧的雙手。
四藝雅聚博古圖扇套
此次展覽此所展出荷包大多出自此時期,形制款式多樣,用途也各有不同。一款繡荷包的制作,從剪裁紙樣、裱糊素緞、燙平折邊,到綴縫布面、設(shè)計圖樣,裝飾外表等等,皆需一雙靈巧的雙手。繡娘會根據(jù)不同荷包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使用不同的針法、款式和紋樣。它們充分展現(xiàn)了刺繡女子的聰慧靈巧與極高超的刺繡工藝。
必定高升荷包
作為古代兒童使用較早的一款服飾,圍涎(或稱“圍嘴”、“口圍”) 最早可以追溯至漢代。西漢揚雄《方言校箋》卷四提及“繄袼”一詞,晉代郭璞標注:“即小兒涎衣也。” 生活中圍涎繞于嬰幼兒的頸部,主要是為了防止嬰幼兒口水和食物弄臟衣服。在唐代敦煌壁畫“化生童子”著裝中即可見。在歷代以“嬰戲”為題材的藝術(shù)作品中,兒童圍涎出現(xiàn)的雖然不多,但是偶爾也能看到。
展覽“繡中尋夢”部分展出的清末民初的肚兜
從清晚期至民國。兒童圍涎留下了大量的實物,成為我國古代童裝豐富內(nèi)容的一部分。此外,童裝中的虎頭帽也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民間習俗。
此次展出的民國圍涎、童帽繡工精致、構(gòu)圖巧妙、圖案生動、寓意吉祥,展現(xiàn)了中國民族手工藝藝術(shù)長期傳續(xù)下來的歷史記憶和情感追求。
虎型圍涎
從漢代的“抱腹”或“心衣”、唐代的“訶子”、宋代的“抹胸”、元代的 “合歡襟”,明代的“主腰”,直到清代稱作“肚兜”才以今天的名字出現(xiàn),作為中國傳統(tǒng)內(nèi)在衣飾,肚兜保存難度較大,清代、民國保存至今的大多顏色脫落或變色。正因如此,刺繡肚兜的研究價值遠超其它。
如意云紋形刺繡花卉圍涎
清代為肚兜最流行,男女老少皆有。肚兜上端成凹形的淺半圓狀,上端的兩角和左右兩角附有帶子,帶子的材質(zhì)有布繩、絲繩和金鏈等,最常見的穿著方法是上端兩角系帶子掛在脖上,下端尖角或圓角,各自系帶在腰間,后背系結(jié)。除護胸腹部,讓胃腸免受風寒。還具有乳罩和裹肚的作用。其美學具有東方設(shè)計的平面化、意象化、情感化的法則定律,延綿層疊,裝飾性強,展現(xiàn)女紅溫柔婉約的浪漫情懷。
民國喜上眉梢福祿壽三多白地土布肚兜
此次展覽的的肚兜多為清末民初,來自浙江臺州,以及部分山西地區(qū)。肚兜上的圖案也較為講究,構(gòu)圖巧妙,寓意深刻。有人物、動物、花卉紋、魚戲蓮、蝶戀花,還有麒麟送子、指日高升、官上加官、長命富貴等,表達富貴吉祥之生活映象。
民國貼布繡戲曲故事人物紋棉布肚兜
同時,女紅還延展至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屋內(nèi)裝飾,展覽中“錦堂煥彩”部分主要展出明清時期的喜慶軟飾,包括桌圍、椅套、中堂、喜帳等,它們組成了傳統(tǒng)禮俗生活的特質(zhì)。但清末以后,傳統(tǒng)婚禮禮俗制度極具衰落,西方婚禮發(fā)展迅速。此次展示的喜慶軟飾也傳達一種禮學文化,即傳統(tǒng)婚儀如何促成有禮有節(jié)、秩序和諧的社會文化,對現(xiàn)代人有著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喜慶織繡
少數(shù)民族服飾承載歷史起源和文化體系
除了漢文化外,展覽“春暉苗繡”部分主要展出少數(shù)民族服飾、扇背等。服飾往往可以表現(xiàn)人格,莎士比亞如是說。一個民族的服飾講述著民族代代相傳的故事,展示著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
苗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代表,苗族服飾是璨若群星的服飾中耀眼獨特的一顆。苗族服飾承載著苗族的歷史起源,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宗族、信仰等信息;更表現(xiàn)了苗族女性精湛的女紅技藝,及其崇尚平等、熱愛生活的理想和信念。
榕江蠶紙繡背扇
同時,服飾紋樣記載著苗人的宗族歷史,是苗族的文化符號。苗族服飾上密密的紋飾常常講述著民族的故事,服飾中的九曲江河紋、城池紋、田地溝壑紋等等記述著苗人起于中原的歷史;苗人在服飾中記錄下他們祖先的英勇故事,苗族服飾中的銀帽花就是英勇的先祖戴過的銀盔等等;苗族紋飾記錄下他們?nèi)粘C篮玫纳?。苗族有很多分支,他們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服飾的不同代表了文化的差異。
黃平重安江革家服飾
苗族服飾是苗人宗教觀念的載體。蝴蝶、楓葉、鳥是苗族的圖騰,是服飾中使用的最常見的紋樣。在苗人的觀念中,穿著代表祖先紋樣的服飾可以與其溝通,得其庇佑。蝴蝶是苗族的生命圖騰,被尊稱為蝴蝶媽媽,最是多樣變化。藝人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將蝴蝶紋進行各種創(chuàng)作,或?qū)憣崳虺橄?;或?qū)ΨQ,或交疊;或與魚鳥龍蛇組合,或與花草一體,或衍化為人形,等等。對于作為祖先神靈的鳥紋,不管是日常的便服,還是作為祭祀的盛裝,苗人亦是不厭其煩地對其進行夸張變形,比如作為祭祀的鼓藏服,就是以鳥紋為主紋來進行設(shè)計的。銅鼓紋象征著太陽,象征著光明,代表著祖先來自于太陽升起的地方。
丹寨苗族蠟染
苗族服飾紋樣體現(xiàn)了苗人平等的生命觀。苗族女性在服飾紋樣的創(chuàng)作設(shè)計上天馬行空地想象,將自然中的花鳥蟲魚、傳說中的珍禽異獸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并大膽進行變形、組合加工。動物和植物可以自由地組合在一起,各種動物紋身上可以隨意長出花草。
六枝長角苗蠟染背扇
苗族服飾是苗族婦女的精心制作,她們把對于家人的愛,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融進了服飾中。背扇更是母愛的體現(xiàn)。背扇是勞動婦女用來背負孩子的重要生活用品,她們通過背扇的各種紋飾寄托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成才的種種美好愿望。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春暉,是春天的陽光,溫暖的母愛。
三都水族馬尾繡背扇
對于這一切女性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同為女性的展覽總監(jiān)金曉依說;“女紅是傳統(tǒng)女性聊度時間的一種方式,也是情緒發(fā)泄的出口,那么多的愛,無聊,欲望無處可說,只好拿起針線,對意中人的愛,對閨閣外世界的想象,對未來的憧憬,都在針下?!?/p>
工藝美術(shù)史論家張道一先生說:“中國‘女紅’是母親的藝術(shù)。它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chǎn)生,又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發(fā)展起來的?!鄙钪械男蜗蠛颓楣?jié)觸動眾多女性的創(chuàng)作情感。意識也從平庸淡漠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升華。女性手中的小小針線繡出心靈巧手,裝扮著人的一生,不僅將家人打扮規(guī)范、得體。同時還會將與之相關(guān)的空間、廳堂、家具等,按照傳統(tǒng)特定的禮俗裝扮地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