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仇鹿鳴:十余年來中古墓志整理與刊布情況述評

【編者按】本文原載《唐宋歷史評論》第四輯(包偉民、劉后濱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5月版。原文有注釋,此處刪略。經(jīng)授權,澎湃新聞轉(zhuǎn)載。十余年來隨著新出墓志的大量刊布,圍繞著墓志展開的研究已成

【編者按】本文原載《唐宋歷史評論》第四輯(包偉民、劉后濱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5月版。 

十余年來隨著新出墓志的大量刊布,圍繞著墓志展開的研究已成為中古史領域中的熱門議題,每年發(fā)表的相關論著尤其是對新出墓志的單篇考釋可稱得上汗牛充棟,大有成為專門之學的氣象。本文并不打算評騭目前研究的現(xiàn)狀、方法及其得失,也不專門論及每一種新出墓志圖錄的史料價值,而試圖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十余年來墓志整理、刊布的情況,為學者了解這一數(shù)目巨大而且目前每年仍以數(shù)百方速度增加的史料門類的形成、快速擴充及其邊際提供一個簡要的索引。

本文將回溯的起點定于2005年前后。之所以選擇這一時間點,與兩本書的出版有關,其一是2004年出版的趙君平主編《邙洛碑志三百種》,其二是2005年出版的陳尚君輯?!度莆难a編》。在此之前中古墓志盡管已累積相當巨大的數(shù)量,學者也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校錄工作。在魏晉南北朝,以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志集釋》為開端,趙超《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羅新、葉煒《新出魏晉南北朝墓志疏證》接踵其后;唐代則從1990年代開始陸續(xù)出版了兩套并行的大型錄文總集,周紹良主編《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系列。這一系列整理工作針對的對象主要有二,其一是二十世紀初因軍閥混戰(zhàn)而導致洛陽—西安一線大量被盜掘流散的北朝隋唐墓志,其二是1949年后經(jīng)過科學的考古所獲及征集入藏各文管單位、博物館的墓志。因此,當2005年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出版之后,盡管該書是以傳世文獻為主要的爬梳對象,但亦兼及收錄《唐代墓志匯編》失收或出版之后發(fā)表的墓志。從當時的估計來看,若將該書與清編《全唐文》、墓志總集及對敦煌吐魯番文書的整理工作合觀,似乎標志著學界已較為充分地掌握了存世唐代文獻的全貌。

但恰恰是在此前后,自1990年代以后,洛陽—西安一線大量因盜掘而流散民間的北朝隋唐墓志開始浮出水面,漸為學者所知,趙君平整理《邙洛碑志三百種》便是這方面的第一種大型圖錄。在之后的十余年間,新出墓志數(shù)量之多,史料價值之巨大,盜掘過程中對考古信息的破壞、文物流散之嚴重,恐怕都大大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如果用最簡潔的數(shù)字加以說明的話,《唐代墓志匯編》及其續(xù)集共收錄墓志約5164方,資料截止于1996年以前。氣賀澤保規(guī)2017年出版的《新編唐代墓誌所在総合目録》是該書的第四版,《目錄》1997年初版收錄唐代墓志5482方,隨著唐代墓志的大量刊布,先后在2004、2009、2017年出版了增訂本,其中2017年版收錄資料截止于2015年末,計有唐代墓志12043余方。即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們所見唐代墓志的總量增加了一倍有余,超過了之前一千余年的總和,而其中絕大部分系盜掘所獲,不但未經(jīng)科學的考古發(fā)掘,至少半數(shù)我們無法確切獲知原石的去向,僅能依靠輾轉(zhuǎn)流出的拓本甚至錄文展開研究,同時也很難估測未有拓本行世便流入私人之手,之后一直未見天日者的數(shù)量。近年來北朝、五代墓志發(fā)現(xiàn)、流散的情況與唐代大體相仿,以下首先概述十余年來墓志發(fā)現(xiàn)與流散的概況。

 

一、十余年來墓志發(fā)現(xiàn)與整理情況概述

唐代盡管定鼎于長安,但東都洛陽人文薈萃,山東舊族在“兩京化”的過程中往往首選遷居洛陽,因此崔、盧、李、鄭、王等山東郡姓及北魏孝文帝遷洛后的虜姓高門大多仍以洛陽為家族墓地所在,而卒葬于長安周邊則以唐王朝宗室、功臣及韋、杜等關中郡姓為主,輻射的范圍反而較小。因此,洛陽邙山一帶自北朝隋唐以來便成為達官貴人首選的卜葬之所,唐人王建《北邙行》中便描繪過邙山一帶“今人還葬古人墳,今墳古墳無定主”墳塋層累之景象,因此在墓志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上洛陽要多于西安。1991年出版的大型圖錄《隋唐五代墓志匯編》煌煌30冊,收錄隋唐五代墓志拓本5000余種,其中洛陽卷達15冊,占據(jù)其中的半壁江山。1990年代以來,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先后整理出版了《洛陽出土歷代墓志輯繩》、《洛陽新獲墓志》、《洛陽新獲墓志續(xù)編》等圖錄,較為系統(tǒng)地整理刊布了當?shù)匚墓軉挝话l(fā)掘及征集到墓志。而在洛陽首陽山電廠選址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偃師杏園唐墓,共計發(fā)掘唐墓69座,其中絕大部分未被盜擾,2001年整理出版了正式的考古報告。除了墓志之外,包含了豐富的考古信息,對于我們認識唐墓的分期、中下層官吏的墓葬及家族墓地的規(guī)劃等具有重要的價值。令人遺憾的是進入新世紀后,雖然在各種文物考古期刊上仍有零散簡報及墓志刊發(fā),但洛陽及周邊發(fā)現(xiàn)墓志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盜掘出土,隨后通過文物黑市流散各處。其中被公立收藏機構購入規(guī)模較大者有兩批,一是千唐志齋博物館所征集,主要通過《全唐文補遺·千唐志齋新藏專輯》、《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南叁千唐志齋壹》兩書刊布了拓本及錄文。二是洛陽師范學院陸續(xù)購藏了300余方,大凡較為重要者皆已有單篇論文考釋,并見載于《洛陽新出土墓志釋錄》,其全部館藏將以《新中國出土墓志》專冊的形式整理公布。其他如洛陽理工學院、偃師商城博物館等也有少量收藏,其余大部則散落民間,為私人購藏,具體流向難以確估。

對于這樣一批數(shù)目巨大的流散墓志,十余年來,洛陽當?shù)貙W者趙君平、齊運通等主要通過對洛陽文物市場中售賣拓片的購求,陸續(xù)整理出版了一系列大型墓志圖錄,成為學者獲取資料的主要媒介。其中尤以趙君平用力較勤,先后于2004年出版《邙洛碑志三百種》、2007年出版《河洛墓刻拾零》、2011年出版《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2015年出版《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合計12巨冊。初步估算十余年來僅趙君平一人刊布者便達3000方之多,已近民初張鈁千唐志齋規(guī)模的三倍,不免讓人驚嘆隱匿其后的盜墓活動之猖獗,文物流失規(guī)模之巨。其實從趙君平所編四種圖錄書名的演變上,我們已不難窺見盜掘范圍的擴張,洛陽事實上也成為周邊地區(qū)乃至陜西、山西等地被盜出土墓志流散中轉(zhuǎn)的中心。與趙君平同時稍晚,齊運通亦先后整理出版了《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洛陽新獲墓志二〇一五》兩書,由于兩人收集資料的渠道大體相同,因此刊布墓志的重復率相當高。客觀而言,這批數(shù)目巨大新出墓志的整理公布,對學術研究有不小的推動,趙君平、齊運通等當?shù)貙W者長年孜孜不倦地訪求流散墓志拓本,使得文物在遭受劫難之后,尚不至于完全散佚,其付出的努力值得尊重與肯定。但由于各種主客觀的原因,目前兩人刊布的幾種圖錄,皆僅影印拓本,未附錄文,間或摻入個別偽品,在編次等方面亦有可議之處,對學者充分利用這批資料不免有所妨礙,對此下文還將詳論。若從大端而言,趙君平所收數(shù)量更多,相對齊備,齊運通兩書則在拓本影印質(zhì)量上有稍勝之處。近年來董理洛陽地區(qū)出土墓志較為理想的范本是由毛陽光、余扶危編纂《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收錄唐代墓志322方,盡管與趙、齊幾種圖錄所收頗有重合,但主要優(yōu)長之處有三:收錄范圍明確,僅收錄洛陽出土的唐代墓志,不闌入陜西、山西等外埠流入洛陽者;鑒別審慎,編次系年準確,志蓋、志石信息相對完整;錄文準確。

 

西安的情況較之于洛陽稍顯有序,無論是對關中帝陵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還是在咸陽機場修建及改擴建、西安城區(qū)南北拓展與市政建設的過程中,考古部門皆與之配合,展開了大量搶救性的勘探發(fā)掘,有不少重要的發(fā)現(xiàn)。但毋庸諱言,同時也存在著廣泛的盜掘現(xiàn)象,其觸角甚至已伸入唐陵周邊。1990年代以來,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組織編纂了“陜西金石文獻匯集”叢書,系統(tǒng)調(diào)查了陜西省內(nèi)各地區(qū)所藏金石文獻,按地區(qū)、單位分冊整理出版,至2014年《長安碑刻》出版,與中古史較相關者約10種,刊布了大量新資料。西安碑林博物館作為在海內(nèi)外享有盛名的石刻收藏與研究機構,在早年出版《西安碑林全集》之后,先后在2007年、2014年整理出版了《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續(xù)編》,兩書皆附有清晰的圖版與錄文,頗便利用。值得注意的是《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雖匯聚其1980-2006年間陸續(xù)征集入館的墓志381方,但其中半數(shù)多是碑林博物館2005年購藏的一批出自山西上黨地區(qū)的墓志,約200余方,而非出自陜西本省?!段靼脖植┪镳^新藏墓志續(xù)編》收錄墓志2007-2013年入藏231方,構成其來源主體的是2012年西安市公安機關破獲一起重大倒賣文物案件后移交給碑林博物館的墓志,書中著錄入藏時間為2012年10月12日者,皆出于此??梢哉f,這兩部圖錄的編纂多少都屬于盜掘文物大量流出后的劫余錄,雖有裨于學界,但也反映出公立收藏機構在墓志流散浪潮沖擊下的無能為力。西安公安機關將近年稽查追繳墓志中的另一部分移交給西安市博物院,其中包括了著名的隱太子建成、其妻鄭觀音的墓志,這批材料經(jīng)整理校錄后,近日已經(jīng)以《西安新獲墓志集萃》為題出版。

由于公立收藏機構受《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及資金使用的限制,使得民營博物館成為近年來在文物市場大肆收購新出墓志的主力軍。這一方面雖不無保存文物之功,同時在客觀上也刺激了文物非法買賣的風氣。其中以民營大唐西市博物館收藏數(shù)量最多,其購藏的范圍亦不局限于西安及周邊出土的墓志,還包括洛陽乃至山西等地流出的墓志,頗多精品。其館藏的主要部分經(jīng)過與北京大學榮新江領導的團隊合作整理,已以《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為題出版,共計收錄墓志500方。其中重要的墓志整理團隊成員大多已撰文考釋,該書圖版影印清晰,錄文精審,是近年推動新出墓志整理與研究的成功嘗試。其后,大唐西市博物館陸續(xù)仍有新的購藏,包括引起轟動的漢文、魯尼文雙語回鶻王子葛啜墓志,目前其確切的館藏數(shù)量仍不清楚。此外,最近出版胡戟《珍稀墓志百品》延續(xù)了《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的編纂體例,輯錄刊布新見北朝隋唐墓志100方,但這批資料僅是據(jù)拓本整理校錄而成,原石去向不明。另2013年出版《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藏品集錦·碑石書法卷》刊布館藏石刻30種,絕大部分系首次公布,包括由李商隱撰書的王翊元及妻李氏墓志。

除了盜掘流散的墓志外,西安地區(qū)博物館、考古部門近年來亦陸續(xù)系統(tǒng)公布館藏。從史料的價值而言,以《長安新出墓志》、《長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志》兩書最為重要?!堕L安新出墓志》中的“長安”系指西安市長安區(qū)博物館,盡管僅是一區(qū)級博物館,但唐代著名的韋曲、杜曲皆屬今長安區(qū)轄境,擁有得天獨厚的文物資源。書中多數(shù)墓志系首次刊布,包括著名的安樂公主墓志及多方重要京兆韋氏、杜氏家族成員墓志,史料價值頗豐?!堕L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志》收錄了陜西省考古研究院2001-2006年在西安南郊高陽原隋唐墓地發(fā)掘所獲墓志113方,是近年來僅見的完全依靠科學考古工作形成的大型墓志圖錄。值得一提的是編者在整理過程中,除了拓本、錄文等常規(guī)工作外,還專門刊布了每方墓志出土時在墓葬中位置的圖片,在每方墓志解題中也簡要記錄了發(fā)掘情況,在正式考古報告尚待整理出版的情況下,盡可能多的向研究者提供了墓葬的考古信息,在體例規(guī)劃上用心頗多。

 

除了引起學者廣泛關注的洛陽—長安一線外,近年來另兩個有大量墓志被盜掘出土的區(qū)域是臨漳、安陽周邊及山西長治等地。臨漳、安陽周邊是中古時期鄴城所在,鄴城作為魏晉南北朝中國北方東部的中心城市,東魏北齊建都于此,保留大量的歷史遺跡。直至隋文帝平定尉遲迥起兵后,對相州城進行了徹底破壞,相州因此迅速走向衰落。二十世紀初的盜墓浪潮也曾波及鄴城,羅振玉曾裒集《鄴下冢墓遺文》二卷,并述及當?shù)啬怪境鐾僚c流散的情況:“墓志出于安陽彰德者次于洛下,顧估人售石而不售墨本。此所錄雖已二卷六十余石,而不得拓本不克入錄者,數(shù)且至倍”。孰料近百年之后,學者依然將主要目光投向洛陽、西安兩地,鄴城周邊墓志發(fā)現(xiàn)、流散的經(jīng)過再次成為不為人所知的黑洞。事實上,近年來在鄴城附近發(fā)現(xiàn)的東魏北齊墓志數(shù)量巨大,涉及人物在《北齊書》中有傳者在十人以上,而傳世《北齊書》僅十七卷系原文,其余皆是后人用《北史》及唐人史鈔所補,新出墓志的價值不言而喻。但這批數(shù)量巨大的東魏北齊墓志,除《安陽北朝墓葬》一書收錄7方墓志系因南水北調(diào)工程展開的搶救性發(fā)掘所獲外,其余基本是盜掘出土。最早大規(guī)模刊布鄴城周邊出土墓志是《文化安豐》一書,這本編纂潦草的圖錄起初不過是地方上為宣傳曹操高陵的發(fā)現(xiàn)而整理出版的,附有墓志195方,盡管錄文錯訛極多,但大部分系首次刊布,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段幕藏S》一書起初因流布不廣,并未引起學者的注意,較早注意到此書價值的是日本學者梶山智史。近年來隨著《墨香閣藏北朝墓志》、《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的整理出版,我們稍可窺見鄴城出土墓志的流向。正定墨香閣藏品較早為學界所知,或可追溯毛遠明主編《漢魏六朝碑刻校注》,《校注》所收基本是已刊布的資料,但仍有個別未刊墓志,其中有幾方便得自墨香閣。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合作整理出版的《墨香閣藏北朝墓志》一書以墨香閣經(jīng)手、收藏的墓志原石為基礎,收錄墓志151方,拓本影印清晰,錄文精審,成為方便使用的整理定本,而墨香閣所藏墓志的主體便是出自于鄴城周邊。另一家值得注意的收藏機構是大同北朝藝術院,盡管位于大同,但北朝藝術院整理公布的55方墓志,除個別出于平城外,其余都是近年出自于洛陽、鄴城等地,大部分系首次刊布,其中尤以鄴城所出者占據(jù)大宗,包含不少精品。其中拓跋忠、程暐、宇文紹義妻姚洪姿墓志同時見載于《墨香閣藏北朝墓志》、《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兩書,推測其或是從墨香閣輾轉(zhuǎn)流入北朝藝術研究院者。

山西長治一帶歷來出土墓志數(shù)量甚多,《隋唐五代墓志匯編·山西卷》錄長治出土墓志115方,占一半多的篇幅。上文已述及《西安碑林博物館新藏墓志匯編》刊布山西上黨地區(qū)出土墓志200余方,近年山西新出墓志頗多流入洛陽、西安等地,《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洛陽新獲七朝墓志》、《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等書中皆收錄不少。由于長治等地出土墓志的志主身份多系中下層士庶,因此數(shù)量雖眾,學界措意者較少,僅因志蓋上有題刻唐詩的傳統(tǒng)而稍引起學者的討論,并關注其背后的地域文化特征。實際上,山西各地出土中古墓志的數(shù)量相當驚人,除了陸續(xù)出版的《三晉石刻大全》之外,近年來整理刊布者有《晉陽古刻選·北朝墓志卷》、《晉陽古刻選·隋唐五代卷》、《汾陽市博物館藏墓志選編》等,前兩種編纂以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為依托編纂,為了凸現(xiàn)墓志的書法價值,將拓本制成剪裱本影印,稍不便于閱讀,但刊布了不少重要的墓志,如劉珣墓志、王惠太妃墓志,是目前所知僅有的兩方北漢墓志。后一種雖未收有重要人物墓志,但所錄50方唐志皆系首次刊布。

近年來陸續(xù)出版的石刻圖書中較為重要者的還有《山東石刻分類全集·歷代墓志卷》,集合山東省內(nèi)各博物館的館藏,收錄中古墓志145方,多數(shù)系首次發(fā)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博物院編《成都出土歷代墓銘券文圖錄綜釋》,收入宋以前墓志、買地券35種,包括不少前、后蜀重要人物的墓志,其中前蜀王宗侃夫婦墓志系首次發(fā)表。章國慶《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對寧波地區(qū)出土的墓志做了詳細的調(diào)查,多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首次刊布的危仔昌妻璩氏墓志、元圖墓志,保存了唐末割據(jù)信州的危氏家族兵敗奔歸吳越后仕宦情況的寶貴記錄。另值得注意的是厲祖浩編《越窯瓷墓志》,上林湖一帶的瓷墓志雖之前已有零星發(fā)現(xiàn),但此書系統(tǒng)整理了流散民間唐五代瓷墓志80余方,數(shù)量之巨頗令人吃驚,顯示了獨特的地域傳統(tǒng)。

 

二、考古信息缺失對新出墓志研究的影響

近年來大量新出墓志的發(fā)現(xiàn)與刊布,使石刻研究頗有成為預流之學的氣象,對相關議題的深化自不乏推動之效。由于史學研究傳統(tǒng)上仍以文字材料為中心,故學者雖皆知新獲墓志來源不明,但看重其所提供的新知,對盜掘過程中考古信息遺失造成的危害認識仍欠不足。以下枚舉數(shù)例說明考古信息缺失對史學研究所造成的影響。

武承嗣墓志是目前所見唐前期墓志中規(guī)格最高的,邊長達120厘米,盜掘出土后志石輾轉(zhuǎn)流入中國農(nóng)業(yè)博物館。由于武承嗣其人在史料中記載較豐,梁王武三思所撰志文雖長達1800字,實幾無溢出傳世文獻者。因此武承嗣墓志雖貴為新史料,但文獻上價值有限。隨墓志一起被盜出的詔書、冊書刻石,涉及唐官文書的運作,實際上更富史料價值,似至今仍散落民間,至于是否有其他重要隨葬品出土,去向如何,自然無從查考。更糟糕的是,志文雖明確記載武承嗣死后陪葬順陵,近年考古學者在對唐順陵陵區(qū)勘探調(diào)查的過程中,已有意識地尋找武承嗣墓,但依舊無果可終。武承嗣作為武周時以王禮安葬最重要的宗室成員,武承嗣、武三思皆被安排陪葬武后生母楊氏順陵,或可推測曾以順陵為中心,規(guī)劃武周宗室陵區(qū)。因此即使武承嗣墓已在早期被盜,僅墓本身的規(guī)制,譬如墓道長度、天井數(shù)量多少、是否施以壁畫等,便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但由于墓志被盜出,使確認其墓本身所在變得異常困難。這種遺憾,隨著越來越多達官顯宦墓志的流出,只會不斷增加,將大大制約學者對于北朝隋唐高等級墓葬認識的深化。

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某一重要官宦家族墓志連續(xù)刊布,熟悉情況的學者大約皆心知肚明,這暗示著這一家族的墓地在近年來連續(xù)被盜,這樣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典型的如潼關弘農(nóng)楊氏家族墓地,系楊播兄弟發(fā)跡后有意在華陰習仙里重塑鄉(xiāng)里的產(chǎn)物,迄今發(fā)現(xiàn)北朝楊播家族墓志27方,但僅楊舒墓經(jīng)過科學考古發(fā)掘。使得目前多數(shù)的研究,仍停留在據(jù)墓志勾勒世系、婚宦等層面的問題上,而無法真正深入地展現(xiàn)其家族與地域社會結合的一面。洛陽萬安山南原的姚崇家族墓地,近年來陸續(xù)刊布墓志十余方,僅早年葬于陜縣的姚懿墓曾經(jīng)考古發(fā)掘。姚崇家族墓地無疑事先曾有規(guī)劃,無論是在陜縣出土的姚懿玄堂記、還是洛陽流出的姚勖墓志皆記載了志主與家族其他成員墓地的相對位置。盡管學者通過各種手段嘗試復原姚崇家族墓地的規(guī)劃,但由于考古信息的缺失,討論不得不帶有相當?shù)耐茰y性。中古時期世家大族有聚族而葬的傳統(tǒng),葬地如何規(guī)劃調(diào)整,是否存在昭穆次序,及其背后所反映出來的政治社會網(wǎng)絡,都是值得關心的問題,或許也是近年稍顯停滯的士族研究中較有前景的議題,但這些重要的信息都隨著墓葬的盜掘而消失。

盜掘所造成的考古信息缺失同樣影響我們對墓志真?zhèn)蔚蔫b別?!堵尻柍鐾帘蔽耗怪具x編》收錄了呂達、呂方兩方墓志,并判定其為偽刻,呂達墓志系據(jù)呂通墓志偽造。但多年之后,《考古》雜志2011年公布了這兩座墓葬的發(fā)掘簡報,可知三方墓志皆是經(jīng)科學考古發(fā)掘所獲,呂達、呂通兩志雖然連志主名字都題寫不一,但確同屬一人的前后兩志。若非有考古證據(jù)的支持,恐怕難以糾正這一以真為偽的誤會。

事先撰書制作完成的墓志只是葬事諸多環(huán)節(jié)中的一步,正如上一個案例提醒我們的那樣,墓志文本所呈現(xiàn)的未必是歷史事實。李碧妍曾指出《李懷讓墓志》中記載的葬日恰逢吐蕃兵臨長安城下,三日后代宗倉皇出奔,懷疑這一高規(guī)格的葬禮是否真正克期舉行??上У氖恰独顟炎屇怪尽废祩魇牢墨I,志石無存,這一推測無法得到證實或證否。但筆者最近在研究安史之亂相關的墓志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類似的案例,乾元二年(759)九月庚寅,再次起兵反唐的史思明攻占洛陽,但呂藏元及妻張氏墓志記載是年十月兩人合葬于洛陽,呂藏元之子是當時的宰相呂諲,志文用唐年號,并云“中使吊祭,羽□官給。存歿哀榮備矣”。若此,則史思明占領洛陽后,唐廷仍能為呂藏用夫婦舉行隆重的葬禮,不合情理。而墓志出土的地點透露了真相,這方墓志出土于山西芮城縣風陵渡鎮(zhèn)西王村,可知正是由于洛陽的失陷,這場籌備中的葬禮并未能克期舉行,已啟殯的志主被草草安葬在了黃河的渡口,預先制作完成的墓志所呈現(xiàn)的是一場未曾發(fā)生的“哀榮”。毫無疑問,如果呂藏元及妻張氏墓志是盜掘出土,沒有相關的考古信息,筆者以上的發(fā)現(xiàn)自然無從談起。如果說,現(xiàn)在的學者已越來越多地意識到需要超越僅利用出土文獻糾訂傳世文獻這一狹義的“兩重證據(jù)法”,嘗試解讀非文字的考古信息,注重對墓葬的整體性研究,那么大量的盜掘活動正在源頭上扼殺這種學術進步的可能。

三、新出墓志整理工作得失芻議

十余年來數(shù)目巨大新出墓志的發(fā)現(xiàn),給整理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zhàn)。在此之前,學界對于墓志資料的利用以《漢魏南北朝墓志匯編》、《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全唐文補遺》系列等大型錄文集為主,盡管這些錄文集在編纂體例仍有稍欠完備之處。如《全唐文補遺》系列為了在體例上與清編《全唐文》相配合,以作者時代排序,但由于半數(shù)以上墓志未記作者,每輯不得不以數(shù)目巨大的闕名墓志結尾,而且不注明錄文所據(jù)出處,頗難翻檢?!短拼怪緟R編》以志主葬年排序,方便檢索,但所注明的出處,不少直接標示周紹良藏拓,亦不便覆按,續(xù)集錄文質(zhì)量亦稍有參差,兩書皆需配合《唐代墓誌所在総合目録》才便使用。但這一類錄文總集的編纂,仍為學者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特別是《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附有完備的人名索引,堪稱為人之學的典范。但最近十余年來,隨著《全唐文補遺》項目的結束,大型錄文集的編纂工作中輟。加之新出墓志多系盜掘所獲,流散民間,全面收集頗為不易。目前所見發(fā)表渠道主要有四,一、各公私收藏機構公布的館藏;二、洛陽、西安當?shù)貙W者通過訪求拓本,編纂出版的圖錄;三、各種文物考古及書法類期刊的刊載,其中既有科學發(fā)掘所獲,亦包括流散民間者;三、洛陽、西安等地學者零散的發(fā)表,這一部分基本上得自民間收藏。

 

隨著新出墓志發(fā)表渠道的多元化與分散化,而墓志在文物市場上往往又以原石與拓本兩種形式流通,直接導致了三個后果,其一是重復發(fā)表,同一方墓志的拓本見載于多種圖錄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同樣也容易誤導學者進行重復研究。其二割裂了相關墓志間的相關性,同一家族的墓志被盜掘后,流散各處,在幾年之內(nèi)分別在不同渠道發(fā)表,給學者的綜合研究造成困難。如筆者新近撰文討論安史之亂中依違唐、燕雙方王伷的生平,最初留意到王伷及妻裴氏墓志刊《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后發(fā)現(xiàn)其子王素墓志數(shù)年前在《洛陽新獲七朝墓志》中便已發(fā)表,而其女王氏墓志則見載于北京市通州區(qū)博物館編《記憶——石刻篇之一》,蓋王氏墓志從洛陽盜出后,后由收藏家李穎霖捐贈給通州區(qū)博物館。甚至已有流失海外者,會田大輔、齋藤茂雄最近公布了久保惣記念美術館所藏的遂安王李安妃陸小娘墓志、丘媛墓志,遂安王李安字世壽,即《舊唐書》中提及的李壽,墓志1995年便在長安縣郭杜鎮(zhèn)東祝村附近出土,石存西北大學博物館。丘媛墓志則無疑是近年來在洛陽被陸續(xù)被盜出唐初功臣丘和家族墓志中的一方,目前已刊布家族其他成員的墓志有丘師及妻閻氏墓志、丘英起墓志、丘知幾墓志等。這兩方墓志無疑皆是近年在長安、洛陽出土后流落境外的。同一墓葬所出的文物亦遭分割,如甘元柬墓志早在1991年編纂《隋唐五代墓志匯編》中便已刊布,石存偃師商城博物館,但同穴所出詔書刻石則至2012年出版《洛陽新獲七朝墓志》中才獲披露。其三是錄文與拓本發(fā)表時間先后間隔較久,由于各種原因不少墓志錄文雖早已發(fā)表,但拓本一直未見刊布,使學者難以覆按。例如2000年出版的《全唐文補遺》第7輯中部分墓志系據(jù)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志錄文,拓本直至2017年出版《風引薤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墓志萃編》中才得以公布。在此背景下,盡管新出墓志在數(shù)量上已超過之前《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收錄的總合,但學者的整理研究工作事實上仍處于各自為戰(zhàn)的狀態(tài),新的錄文總集的編纂不但工程浩大,非個人所能承擔,而且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亦困難重重,難以措手,都極大限制了對墓志資料的利用及研究的深化。毫無疑問,以上弊病產(chǎn)生的根源在于墓志的盜掘與買賣,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就學界本身而言,對此問題并無任何有效的解決辦法。以下僅就在具體整理工作中可以改良之處略陳管見。

提升圖錄印刷的質(zhì)量與文物信息的完整度。在早年出版的金石圖書中,囿于當時條件,不少書中所附圖版過小,影印質(zhì)量較低,難以識讀,如“陜西金石文獻匯集”叢書中普遍存在這類問題。近年新出圖錄中,多數(shù)已采用8開或16開印制,僅就墓志而言,這樣開本已敷用,但在印刷質(zhì)量上各書之間仍有參差,如《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兩書中收錄的不少拓本,影印模糊,清晰度較低,這或與前期照片拍攝、后期制作等環(huán)節(jié)有關。近年所見印制質(zhì)量最精善的碑志圖錄當屬《北京大學圖書館新藏金石拓本菁華(1996-2012)》。有些則在編纂過程中未充分考慮到文物的特殊性,如《越窯瓷墓志》所收罐形瓷墓志,皆僅提供墓志一面的照片,使學者難以校正錄文。或囿于條件,個別圖書仍選用石刻的照片代替拓本,甚至僅公布錄文,不附圖版,皆不便于研究者。此外,在重新整理過程中,對舊志則盡量選取早期善拓加以影印,是推動釋文質(zhì)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例如1998年發(fā)表謝珫墓志,系由六塊磚拼合而成,保存了陳郡謝氏世系、婚姻、仕宦等方面的豐富信息,最初由于拓本印刷失誤,脫落兩行,導致之前學者釋讀與研究皆存在問題,直至2014年出版《新中國出土墓志·江蘇貳》才公布了完整的圖版。

如果說拓本影印的提高,僅是一較易解決的技術性問題。更有難度的是如何盡可能多的保存流散墓志相關的文物信息。需要指出的是趙君平、齊運通兩位編纂的幾種圖錄中存在的一個常見問題是志石、志蓋信息不全,即僅有志石,而無志蓋,造成文物信息的缺失。這或與兩人主要是通過購求拓本的方式整理資料有關。一般皆較重視志石,而志蓋又較難摹拓,容易被忽視。對幾種圖錄稍作比勘,便不難發(fā)現(xiàn)可相互補充之處甚多。如萬民及妻陳氏墓志,《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失收志蓋,《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存志蓋,志蓋浮雕有靈龜,裝飾帶有山西長治一帶的地域特色。引起過不少學者關注的麴建泰墓志情況則相反,《洛陽新獲七朝墓志》失收志蓋,《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存志蓋,現(xiàn)知志石及志蓋皆歸大唐西市博物館。這種失誤,即使在編纂精良、對保存志蓋志石完整性相當注意的幾種圖錄中也在所難免,如《墨香閣藏北朝墓志》中辛韶墓志未收志蓋,王連龍《新見北朝墓志集釋》中已錄。《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所收宮惠及妻陳氏墓志缺收志蓋,《洛陽新獲墓志二〇一五》則存。目前圖錄中志石和志蓋俱全者,同樣也存在誤配的可能。在原石流散的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志石和志蓋分離的現(xiàn)象,如王褒所書李稚華墓志,志石為大唐西市博物館購藏,志蓋被西安公安機關追繳后,轉(zhuǎn)歸西安市博物院。其次則是對墓志出土地點及流散情況的記錄,趙君平所編的四種圖錄中,皆有意識地記錄了墓志出土的地點與流向,盡管不無舛誤之處,但仍保留了一些有用的信息,尤其是墓志的出土地點,對于了解士大夫家族墓地的形成與分化很有幫助。洛陽、西安當?shù)氐膶W者若能借助地利之便,做更系統(tǒng)周密的踏查,仿照昔年郭玉堂《洛陽出土石刻時地記》的體例,將相關信息裒集成編,亦是有裨于學界的重要工作。

 

其次,在圖錄編纂過程中,通過更為細致的工作,減少編次、定名、重收、舊志闌入等方面的失誤。目前墓志整理時的編次通常采取按時間先后排序的方式,較便檢索,但排序的標準各書仍不統(tǒng)一,較常見的是按志主葬年排序,亦有按志主卒年排列者。雖然按葬年排序,會使部分前朝人物墓志,因重葬、改葬等原因而被闌入后世,略不便于學者。例如按此標準,宋初重葬的五代名將牛存節(jié)家族四方墓志皆被計作宋志,但這一排序方法凸現(xiàn)了墓志的文物屬性,仍是較為合理的整理標準。若以卒年排序,強調(diào)則是墓志的文本屬性,即以傳主為中心,是傳統(tǒng)意義上碑傳集的編法。而具體到各書的編次,出入者仍較多,不乏有明顯失誤者,如《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所收的李綱墓志,是一方制作簡陋的磚志,編者因志文云“上元三年四月十一日葬”,系于肅宗上元年間,但忽略了肅宗上元年號僅行用一年有奇,不當有三年。有唐一代曾兩次使用上元年號,此志當系于高宗時,編者誤植?!段靼步煌ù髮W博物館藏品集錦·碑石書法卷》刊布的王義立墓志,志文雖未出現(xiàn)年號,僅題“周”之國號,但從志文內(nèi)容來看,不難判斷其為武周墓志,整理者誤系于后周。其他各種圖錄中因釋讀有誤,造成編次失序者亦不罕見。此外較為常見的是墓志定名,在墓志被盜掘出土后的流散過程中,不僅是同一家族的墓志,甚至死后同穴的鴛鴦志亦難逃勞燕分飛的命運,直接導致了整理時定名的困難及失誤,特別是當兩志分別被刊載在不同圖錄中時,這種失誤幾乎難以避免。但如果同一本圖錄同時收錄了夫妻雙方的墓志,只要整理者細心,則不難識別。但目前來看,這種失誤仍較常見,如《珍稀墓志百品》四八號定名為杜府君夫人裴氏墓志,裴氏即杜表政之妻,同書四二號即收杜表政墓志,六九號定名為楊府君夫人裴氏祔葬墓志,其夫楊鉷見六七號,難免讓人有目不見睫之感。另一方面,進一步核查傳世文獻有助于對墓志進行更精確的定名,方便學者檢索,如《長安高陽原新出土隋唐墓志》所收貝國太夫人任氏墓志,志文云其子為于頔,則不難考知其夫名于庭謂。重收、舊志闌入也是新出圖錄中常見的弊病。根據(jù)體例,趙君平編纂的四種圖錄中并不重復收錄,但仍有個別重收,如馬君妻張氏墓志,同時見載于《邙洛碑志三百種》、《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裴重妻新野縣主墓志、劉端及妻公孫氏墓志、王希晉墓志、楊壽及妻劉氏墓志,同時見載于《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與續(xù)編。另外趙君平、齊淵編纂的圖錄中盡管都以新出為題,但仍闌入了個別舊志,有自亂編例之嫌,如《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所收李密墓志、薛巽及妻崔蹈規(guī)墓志、張思賓墓志、史君妻契苾氏墓志、李其及妻皇甫氏墓志,《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所收姚元慶墓志、薛儆墓志,《洛陽新獲墓志二〇一五》中收錄的徐起墓志、李貴及妻王氏墓志等皆是多年前發(fā)表過的舊志。另續(xù)編收錄的安樂王第三子給事君妻韓氏墓志,不但是一方舊志,而且是一方偽志。一些低級的編校失誤尤其應當避免,如《北朝藝術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所收尼法容墓志,僅刊登了志蓋拓本,而失收志石。

系統(tǒng)調(diào)查原石的去向及收藏情況。近年來不少重要的收藏機構陸續(xù)整理刊布其館藏碑志,除了上文已述及者外,較為重要的有《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墓志匯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墓志卷》、《風引薤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墓志萃編》等,《新中國出土墓志·江蘇貳》則公布了南京市博物館的收藏。這些博物館的館藏大部分雖已通過各種渠道刊布,這種以收藏機構為單位的整理方式,不但在真?zhèn)舞b別、拓本影印、整理質(zhì)量上較有保證,也能讓我們對墓志原石的收藏情況有切實的了解?!讹L引薤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墓志萃編》收錄的不少墓志,雖然拓本或錄文早已在趙君平、齊運通編纂的幾種圖錄、《全唐文補遺》系列中刊布,但之前一直不知原石所在。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文物大量被盜掘流散的歷史造成的一個遺憾便是在百年前發(fā)現(xiàn)的墓志,迄今仍有不少不但不知原石所在,甚至沒有拓本流傳,學者僅能依靠羅振玉所編冢墓遺文系列提供的錄文開展研究。而最近十余年來規(guī)模更大的墓志出土流散的過程,毫無疑問將重蹈百年前的覆轍。學者目前所能做的工作其實非常有限,其中之一便是盡可能地確認原石所在,進而再調(diào)查哪些墓志是僅有錄文而無拓本的,繼續(xù)加以查訪,力求在原石、拓本、錄文三個層次上建立起對資料較為完整的掌握。盡量督促各公私收藏機構提高透明度,公布所藏原石、拓本的完整目錄,如《全唐文補遺》第9輯曾據(jù)淄博拿云美術博物館藏墓志錄文,但其收藏墓志的拓本除在《書法叢刊》2006年第2期“拿云美術館藏墓志選”專號中印行過一部分外,未見有完整刊布。這一類民營小型博物館乃至私人手中藏品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與刊布,恐怕是將來工作中的重點與難點。 

編纂包含信息更為豐富的墓志目錄。氣賀澤保規(guī)《新編唐代墓誌所在総合目録》、梶山智史《北朝隋代墓誌所在総合目録》是目前學者檢索中古墓志最常用的兩種基本工具書,其有功于學界之處,自不待言。但兩書限于體例,除了著錄出處外,給研究者提供的信息相對有限。近年出版的《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墓志拓本目錄》是一部編纂謹嚴、體例精善的拓本目錄,提供的信息還包含了志題、志蓋、撰書者、出土地點、收藏機構、墓志行款等。若能進一步完善體例,以簡注的形式補充每方墓志的考古發(fā)掘、志主是否見諸傳世文獻記載、前人研究等信息,形成一部更為完備的《唐五代墓志總目敘錄》,或能成為便于學者檢索的研究指南,這也是筆者在今后幾年將要完成的工作。

四、偽志的造作與鑒別

面對大量從非正規(guī)渠道流出的墓志,特別是由于原石多流入私人之手,秘不示人,僅有拓本行世,對新出墓志真?zhèn)伪в幸蓱]的學人為數(shù)不少。事實上,墓志作偽風氣由來已久,至少可以上溯至明清。早年偽志造作集中于北朝,蓋魏碑為書家所寶重,市場價格較昂,歷來不乏有挖改唐志中的國號、年號以冒充北魏墓志者,《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所收沈庠墓志是新近的一例?!稘h魏南北朝墓志匯編》附有偽志目錄,《洛陽出土北魏墓志選編》除目錄外,另附存?zhèn)慰虉D版34種,曾為著名學者于右任鴛鴦七志齋舊藏的元理墓志、侯君妻張列華墓志等也先后被學者鑒定系偽志,可見昔年作偽風氣之盛,最近學者仍續(xù)有發(fā)現(xiàn)。近年來新出墓志數(shù)目巨大,而且隨著唐代墓志價值日高,賈人射利,魚目混珠,偽造之風亦蔓延至此,新出各種墓志圖錄中也摻入了個別偽品。以下結合近年學者識別出的偽志,略述當下墓志作偽的三種方式。

首先是翻刻。目前最受藏家青睞的是重要歷史人物、尤其是由著名書法家書丹的墓志,據(jù)聞近年出土的顏真卿書王琳墓志、楊元卿墓志、趙宗儒墓志等皆有翻刻行世。個別墓志雖不著名,但據(jù)載被兩家博物館收藏,如劉莒墓志同時被《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志》、《風引薤歌:陜西歷史博物館藏墓志萃編》兩書著錄,若非先后遞藏,亦有此嫌疑。對于歷史學者而言,由于較少有機會接觸原石,對翻刻亦缺少鑒別能力,但翻刻的墓志雖無文物價值,但對于墓志的史料價值則影響不大。

其次是偽撰。這也是淵源已久的墓志作偽方式,由于今人并不具備憑空造作一篇文從字順志文的能力,偽撰新志一般皆以之前刊布過的舊志為藍本,并略作改寫。此類偽撰墓志,只要仔細排比,并不難揭破,近年發(fā)現(xiàn)偽志仍以此類型為多?!侗背囆g研究院藏品圖錄·墓志》所收王飏墓志系據(jù)《河洛墓刻拾零》中首次刊布的王晧墓志偽造,將王皓墓志中“延昌元年歲次壬辰”改寫為“延昌二年歲次壬辰”,但未更動干支,留下了馬腳。《珍稀墓志百品》中比丘尼統(tǒng)清蓮墓志蓋據(jù)民初發(fā)現(xiàn)的比丘尼統(tǒng)慈慶墓志作偽,《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所收燕郡夫人獨孤氏墓志據(jù)張說《右豹韜衛(wèi)大將軍贈益州大都督汝陽公獨孤公燕郡夫人李氏墓志銘》改撰刻石,《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所收許利德墓志則據(jù)《文苑英華》卷九五三穆員撰《汝州刺史陳公墓志銘》改寫上石。除此之外,《河洛墓刻拾零》中所收衛(wèi)和石棺銘系據(jù)早年出土的衛(wèi)和墓志偽造,《洛陽新獲墓志二〇一五》所收王維書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贊并序系據(jù)《洛陽新獲七朝墓志》所收牛陵及妻賈氏劉氏墓志變造,這兩例偽刻,造假者為謀取更高的利潤,分別利用墓志文字改刻為石棺、經(jīng)幢,但作偽的方式仍一脈相承。

近年來出現(xiàn)一種新的作偽方式是偽造墓志撰者與書丹者的題款,也是最難辨識的一種。近年發(fā)現(xiàn)這一類型的偽刻有四例,其手法是在翻刻墓志的過程中增刻著名的撰者與書丹者,以抬高其在文物市場上的售價。如《龍門區(qū)系石刻文萃》所收賈勵言墓志,署李華撰并書,原石存洛陽師范學院,知撰者系翻刻時添補,《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續(xù)編》所收李寶會及妻姚九九墓志,姚九九系姚崇之妹,墓志題徐浩撰,《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所收較早流出的拓本無撰者,知系變造?!逗勇迥箍淌傲恪贰ⅰ堵尻栃芦@七朝墓志》所收蔡鄭客墓志,“前汲郡新鄉(xiāng)尉李頎書”系后添補。最復雜的一個例子是《秦晉豫新出墓志蒐佚》所收徐守謙墓志(圖一),系據(jù)孫守謙墓志偽造(圖二),孫守謙墓志雖2006年便在《河洛春秋》上刊布,但似流傳不廣。徐守謙墓志據(jù)以變造后,除了在文字上做了節(jié)略外,還抹去了原來的撰書者,另提刻了一行撰者,署狄歸昌撰。孫守謙卒于開元末,狄歸昌系晚唐文士,因此得以被識破。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新見的作偽方式更具隱蔽性,特別是在學者往往只能據(jù)拓本、圖錄展開研究的當下,極難辨識。以上發(fā)現(xiàn)的四例,主要還是因有原石存世及未增刻題款的早期拓本流出,或時代錯置而被揭破,若將來造假者更為審慎,將會大大增加學者辨?zhèn)喂ぷ鞯碾y度,這也是當前文物流散亂象中一個副產(chǎn)品。

五、余論:方向未定的中古石刻研究

回溯二十世紀的學術史,學者習慣將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文書、內(nèi)閣檔案并稱為古代文獻的四大發(fā)現(xiàn),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文獻不但大大推動了中國史研究的深入與拓展,同時催生出了研究方法的改變與新學科的成立,成為新史料引出新問題,進而推動學術進步的典型案例。同樣值得思考的是,與此四大發(fā)現(xiàn)幾乎同時,在數(shù)量上亦不遜色的新出北朝隋唐的墓志為何未能被學者視為第五大發(fā)現(xiàn),引起同樣的轟動與矚目。筆者推測其中的關節(jié)或在于新出碑志雖亦是寶貴的新史料,但仍被籠罩在傳統(tǒng)金石學這門舊學問的樊籬之中,故新史料數(shù)量雖眾,卻構不成對原有學術體系的沖擊。不像四大發(fā)現(xiàn),不但提供了國人之前所未嘗措意的史料門類,更重要的是得到國際漢學界的普遍關注,迅速成為“顯學”,這極大地刺激了生長于衰世,本就意欲仿照西方建立現(xiàn)代學術體系,將“科學的東方學之正統(tǒng)”移至中國那代學人的爭競之心。

事實上,若仔細檢討,王國維提倡的“二重證據(jù)法”雖被奉為新史學的開山,但僅以“地下之新材料”與“紙上之材料”互證一端而言,并不難在傳統(tǒng)的金石學中找到類似的潛流,王氏的杰出恐怕不在于方法上的高妙,而在于創(chuàng)獲的重大,即通過科學縝密的考辨,驗證了《史記·殷本紀》的可靠性,在當時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于重新認識中國古史,進而提振民族信心所起到的作用自無可估量。反觀民國時代最引起關注的兩方石刻,晉辟雍碑是經(jīng)學研究傳統(tǒng)的附麗,而王之渙墓志是對詩人生平的填補,其問題意識的新舊與解決問題的小大,不言而喻。

因而,近一百年來新出碑志的發(fā)現(xiàn)雖然上數(shù)量上極為驚人,但總體而言,更多地是量的累積,而無質(zhì)的突破,往往被視為傳世文獻的附庸與補充,缺少研究方法上的突破與反思,并不能在本質(zhì)上改寫時代的圖景。十余年來,墓志材料的大量涌現(xiàn),其實不過百年前一幕的重演而已。在史料數(shù)量相對有限的中古史領域,巨量新史料的出現(xiàn)自然足以在短時間造成沖擊,引領潮流,但不要忘記歷史學是圍繞時間展開的學問,熱潮經(jīng)過時間冷卻之后,最終會退去。新史料在不遠的將來就會變成“舊史料”,所謂“新”史料本身不能取代對研究意義的追問,什么能在學術史中沉淀下來,成為將來學者研究的起點,恐怕是任何一個關注新出墓志學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如果說,目前的墓志整理與研究至少在系統(tǒng)調(diào)查與刊布拓本,精確錄文;目錄索引等工具書的編纂乃至數(shù)據(jù)庫的開發(fā);積累一些典范性的研究,形成良好的規(guī)范與學術傳統(tǒng)這三個層面都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填補,或許最后一個方面的累積與突破才決定了研究所能達到的高度。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