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由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會和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聯(lián)合主辦的“錦繡山西 多彩非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活動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
2023-06-06
澎湃新聞芒種是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每年陽歷6月6日前后,農歷五月初,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懊⒎N”是一個組合詞:所謂“芒”,是指麥子成熟了,麥芒金黃;“種”,是指粟米等谷物可以播種…
2023-06-06
澎湃新聞人工智能創(chuàng)作能否被視作藝術?從繪畫到人工智能生成的播客對話,再到劇本寫作,人們正在共同努力用計算機的自動化取代人類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摒棄我們所了解的藝術概念。
2023-06-05
澎湃新聞英國V&A博物館自建館起始終致力于收藏和展示攝影作品,而在與英國媒體博物館的攝影收藏合并后,成為了英國最大且最多樣化的攝影收藏館。
2023-06-03
澎湃新聞近年來,在社會學“敘事轉向”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重視非虛構寫作,并在學科跨界的交流和寫作實踐中碰撞出大量的火花,形成了豐富的跨界討論。
2023-06-03
距今8000余年前的“賈湖刻符龜甲”,殷墟甲骨、史墻盤、晉公盤等國寶重器,宋代詞人、愛國將領辛棄疾唯一傳世真跡《去國帖》,敦煌遺書……
2023-06-03
澎湃新聞“現(xiàn)代化”(modernization)研究包含或預設了“現(xiàn)代性”(modernity)研究,因為“化”是過程和手段,而“性”——性質或特征——則關乎目的。
2023-06-03
澎湃新聞在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上,胡適的地位之高、影響之巨,可謂有目共睹、世所公認。郭廷以作為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早期開拓者,近年來也不時受到學人注目。
2023-06-02
澎湃新聞繼去年上海博物館“何以中國”文物考古大展系列首展“宅茲中國”后,6月20日,上博將迎來“何以中國”系列第二展“崧澤良渚文明考古大展”。
2023-06-02
澎湃新聞2022年底,一款功能強大的AI語言模型ChatGPT橫空出世,成為全球熱議話題。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進展讓人們驚嘆的同時,也讓“機器取代人腦”“人工智能的威脅與監(jiān)管”等問題再度成為…
2023-06-01
近日,微博上掀起了“年輕人斷親是感性還是理性?”的熱議話題,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該話題不僅延伸至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和現(xiàn)代性等領域,還有討論“斷親能治愈原生家庭帶來的傷…
2023-06-01
澎湃新聞世上孔廟逾千所,但家廟只有三座:一座在山東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另一座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