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刺》,李尚龍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3月版
這一切是否有解
1
這一切是否有解?
有的。
但光憑道德和教育,恐怕無法解決。
道德只能在特定的時刻發(fā)光,教育有時也只是少數(shù)人的專利。
所以,解決方案只有兩個:法律和科技。
法律約束行為,科技抑制人性。
在網(wǎng)上謾罵的人,往往都是因為沒有實名制,罵人成本太低。
許多人罵了別人,自己卻關閉了評論。許多施暴者,根本查不到他們真實的信息,連名字都是假的。
就好比那些進行著校園暴力的孩子,他們之所以無所畏懼,是因為許多人根本不是學生,而是一些社會閑雜人等,信息和社交圈都不透明。
暗處的人,永遠沒有道德限制,道德也限制不了他們。
就好比一個人在沒人的地方,更容易隨地大小便,隨地吐痰。
但倘若一個人的人際網(wǎng)被曝光在網(wǎng)絡上,并為自己的言論負責,這個人的行為往往就會受到限制。
因為有限制和約束,暴力才會逐漸消亡。
2
我曾經(jīng)在一個視頻里看到一個孩子一邊毆打另一個孩子,一邊說:“我們是未成年人,還在受保護啊?!?/P>
韓國有關校園暴力的電影《蚯蚓》里那個施暴的男生說:“你去告老師啊,告了能怎么樣呢?”
這些無法無天的話,讓人很難相信是出自一個孩子口中。
法律如果沒有震懾力,規(guī)矩如果時常被打破,懲罰如果總是隔靴搔癢,罪惡就滋生了。
如果不重罰,總會有下一例更加令人發(fā)指。
讓我來為你分享一則來自美國的真實案例:
19 歲的章鑫磊因參與震驚中美的“三名留學生施虐同胞案”獲刑6 年。施暴的另外兩人也是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他們將受害者劉某的衣服扒光,穿著高跟鞋踹她,扇耳光并用煙頭燙傷她,
還剪下她的頭發(fā)強迫她吃下去。
當他們和他們的家長以為可以用“他還是一個孩子”等言辭來“擺平”在國內(nèi)看上去非常常見的校園暴力時,等待這三個孩子的,是最短6 年、最長13 年的刑期。
當問到法官為什么判刑這么重時,法官說,這是一個提醒,必須抓到一例判一例,絕不姑息。
這樣才能杜絕下一次類似的事情發(fā)生。
法律提高道德,威懾力控制暴力。
3
除了法律,還有技術能抑制人性。
微博這些年開發(fā)了申訴、投訴功能,也加入了信用值,針對在網(wǎng)上惡意造謠攻擊他人的人,可以發(fā)起投訴,然后降低他的信用值。
這些信用,是否會形成一個強大的網(wǎng)絡,直接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信用低的以后上學、買房、讀書、借貸都會受到影響?
我們拭目以待。
但這些年,技術暴露了人性的缺失和骯臟,同時改變了許多人性的陰暗難堪。
比如買東西時,我們再也不用擔心被宰,因為有了技術,無論在購買之前還是購買之后,我們都可以和商家取得聯(lián)系。
比如屏蔽功能,我們可以再也不用接到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的電話,看到他們的動態(tài)。
比如我們再也不用相信那些冥婚、吃花生生男孩的謠言。
謝謝科技,信息平等了。
但會不會有一天,信息能更加強大,網(wǎng)絡世界里不會再充滿侮辱和謾罵?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有一套良好的信用體系,把網(wǎng)絡和現(xiàn)實更完美地結(jié)合呢?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把這件事情拿出來和大家一起探討,可能會有更好的結(jié)果。
當有了這些推動,我們的暴力是否能變成愛呢?
4
最后,再次謝謝你選擇了這本小說。
這是我的第一本小說,它寫得很沉重,寫得很用力,但它透著滿滿的誠意。
這本小說,我會請我的很多朋友為我站臺推廣,希望有一天,當我有了孩子,當我老了,能驕傲地跟他們說,爸爸關注過這些暴力,為世界增添了一些愛。
小說截稿時,正好是我雙胞胎姐姐預產(chǎn)期的最后一周,我知道,我要成為舅舅了。
我也知道,有一天,我也會成為父親,我身邊的同學都會成為父親或母親。他們的孩子,在學校、在社會、在網(wǎng)絡上,會不會受到同樣的暴力?
其實,這本小說,也是送給每個孩子的,希望你們在未來,生活能免于恐懼和暴力。
能在花中成長,而不是被刺包圍。
這本書我依舊會跑一些簽售,跟你們見面。
天南海北,我都會赴約。
記得帶著你的書和人來見我,我們聊聊這本小說,講講背后的故事。
最后,你看完這本書后,可能會問: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是韓曉婷?是劉濤?是小柯?還是誰?
其實,這個小說的主人公不是人,而是暴力。
的確,小說的主人公,是暴力。
我們探討的問題是,以暴制暴究竟是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不知道,但我明白,如果法制更健全,一切會變得更好。
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愿這世界平安,如你我一般。
內(nèi)容簡介
《刺》,李尚龍著,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8年3月版
你是否曾經(jīng)遭遇校園暴力?
你是否曾經(jīng)遭遇職場暴力?
你是否曾經(jīng)遭遇網(wǎng)絡暴力?
在家長的監(jiān)控死角,社會的道德盲區(qū),法律的灰色地帶
誰來保護我們?
在校園,在職場,在社交網(wǎng)絡,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受害者。
百萬銷量作者李尚龍,
歷時365天精心打磨,
為校園暴力、職場暴力、網(wǎng)絡暴力強勢發(fā)聲,
以筆當槍,與這個世界決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