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廣西的地圖,西南邊的觸手伸向滇、黔、桂的交界。這個位置是廣西最偏遠的隆林。相比云貴,這里只有壯、苗、彝、仡佬4個少數(shù)民族,但單單苗族的分支,已經夠你看花眼。梁漢昌先生在他的攝影集中稱,隆林是沒有圍墻的民族博物館。雖然現(xiàn)實中的隆林并非處處展示著她異族風情的一面,但毫不做作的風土人情,天然原始的生態(tài)都,讓我在回到城市之后無數(shù)次掛念。
在德峨街圩場。本文圖均為 董馳迪 圖
說不同的話,趕同一個場
隆林的旅游業(yè)還處于啟蒙階段,不少所謂的景點,不是故弄玄虛就是虎頭蛇尾,我唯一感興趣的是“趕街”,也就是隆林的圩場。
和大多數(shù)西南縣城一樣,隆林也有趕街的習俗,各鄉(xiāng)都有“街日”,但是,陌生的地名和濃重的口音成了我打探街日最大的障礙。作為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隆林大多說壯語,每次他們回答得眉飛色舞,我也只能報以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最后,熱情的客棧老板給我列了一張詳細的街日表,才鎖定了德峨街圩場。
趕街要趁早,六點不到我就坐上了去德峨的鄉(xiāng)間小巴。車廂被擠得滿滿當當,蒙亮的山路上,一輛輛滿載貨物的摩托飛馳而過,后座上總是一個緊摟雞鴨的女人,不時騰出一個手擋住被風吹亂的頭帕。趕街像是一場大派對,女人們總是“盛裝出席”,現(xiàn)場也幾乎成了民族服裝秀。能看到最多的是偏苗——頭戴鑲著白邊的層疊大黑帕,大襟短衣配上有三條橫紋的長裙。
這里并不流行環(huán)保袋,人們統(tǒng)一背著竹編背簍,隨時就會有人扛著長竹簍里的豬仔或者雞鴨從你身邊擠過。一只良種豬仔總是會引起圍觀,但更熱鬧的必定是各路巫醫(yī)奇術。“大仙”被圍得只聞其聲,聽不懂壯語的我只能撥開人群隱約看到一地的“珍奇藥材”。逛累了,在岔路的小攤上吃了一碗叫做“米蟲”的糖水,和旁邊買苗繡的攤主聊了聊,她便開始教我如何分辨白苗和花苗。
大樹腳村里的老屋
大樹腳和冷水瀑布
回城的下午,我琢磨著再去別處外逛逛,車站門口,摩的司機正在日頭下百無聊賴,聊起來說帶我去看看大樹腳和瀑布,地方聽起來并不特別吸引人,但他表示車費隨便給點就行,并搓著困倦的黑臉說,“太熱了,開車涼快點!”,我哈哈大笑跨上了后座。
原來,大樹腳是一個苗族村莊,因為坐落在一顆千年古榕腳下而得名。現(xiàn)在的村莊被公路分成兩半,中央建起了一個象征性的門坊,準備打造成民俗村,不過走進村內,老舊的干欄式建筑還保存不少。住民敞開著大門,見到我這種探頭探腦的游客,并不警惕而總笑得有些靦腆。
冷水瀑布到是和水溫沒有任何關系,只是因為它在冷水山上,水源來自不遠處的梅達地下河,近百米的落差看起來的確有幾分壯觀。比起這兩個“景點”,“導游”更為可愛,一路上不斷給我普及各種吃喝,尤其是苗家人的上乘佳肴“羊癟湯”。它是用羊的內臟剁碎混煮而成,其中的秘訣是要保留羊胃和腸中未被消化的青草渣,這樣煮好的羊癟湯會呈現(xiàn)出濃厚的黃綠色。我一聽就表示完全不想嘗試,司機卻一再強調那才是精華,還可以治病。
平流寨,梯田里的傳統(tǒng)村落。
平流壯寨
看出我對老寨的喜愛,司機向推薦了平流寨,據(jù)說這里保留了一大片老式建筑。不過,平流深藏在隆林縣的金鐘山鄉(xiāng),背靠國家級黑頸長尾雉森林保護區(qū),縣城每天只有兩班車去,一班車回。經過3個小時的顛簸,最后還有5公里山路,根本不通車,連開摩的都寸步難行。司機一路不斷和我說話,以確保我沒有被顛下車去。
事實證明,這一路跋涉是值得的。平流寨是一個青衣壯的世居村寨,百戶人家全是統(tǒng)一的原木干欄式房屋,歷經了數(shù)百年的風雨,原汁原味地保留到現(xiàn)在。整個寨子鑲嵌在層層疊疊的梯田邊上,組成一片高低錯落的古銅色建筑群。不過可惜的是這里的住戶已經不多,因為交通不便他們大都遷出山外,房屋也即將統(tǒng)一規(guī)劃保護。要知道,即便遠在隆林,不少壯寨都已經開始改建成統(tǒng)一的磚房,幸好平流壯寨于2012年被列入了第一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才得以在周邊所有寨子都走現(xiàn)代化路線時,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
那勞岑氏建筑群,榮祿第。
那勞岑氏建筑群中的書院
馱娘江之旅
我在隆林待了將近一個星期,從賓館到餐館,老板都開始跟我打招呼,臨走時摩的司機在身后大聲喊“祝你旅途愉快!”這種幾乎絕跡的標準祝福語,讓人覺得既好笑又溫暖。
我折回百色,途中向南繞行西林,決定看一看當?shù)赜忻摹皩m保府”。這是桂西北保存規(guī)模最大的土司建筑群,整片建筑的擴建經歷明清兩朝,是那勞地區(qū)的岑氏家宅,不過現(xiàn)在已經少有人問津。我一人穿行在冷清的大院,從小青瓦屋的南陽書院、浮雕豐富的榮祿第,到痛惜愛子夭折而建的思子樓,古老的官式建筑和當下的居民小屋混在一起,散落群山圍繞的谷地之上,四周安靜地可以聽到水流。
西林轉車極為方便,接下來舒適的空調大巴將帶我一路回到百色。沿途一條碧綠的江水始終延展在窗外,穿越高聳的喀斯特山體,蜿蜒在青蔥的水田,很長一時間內它都緊貼著公路,好像觸手可及。打開電子地圖,我找到了它的名字——馱娘江,傳說是北宋一名壯族首領背著母親過江而得名。江水看起來并不深,三五成群的少年在水中央肆無忌憚玩鬧,讓人羨慕不已。20分鐘之后,我終于按捺不住,在八渡瑤鄉(xiāng)下了車,趁著夕陽,踏入了閃閃發(fā)亮的馱娘江,給這次行程臨時增加了一站。(文/董馳迪)
馱娘江戲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