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盡管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發(fā)揮著愈加重要的作用,但西方對于中國崛起的探討仍多半集中于經(jīng)濟。2009年,英國學者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出版《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 Birth of a New Global Order)一書,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全方位地分析中國崛起在全球范圍內(nèi)所引起的經(jīng)濟和地緣政治的重大變化,指出中國作為開啟另一種現(xiàn)代化發(fā)展模式的先行者,已能夠融入世界體系并領導全球新秩序的重塑。
身為中國問題專家的馬丁·雅克,是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IDEAS的高級客座研究員以及劍橋大學政治學與國際問題系高級研究員,同時還是亞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他現(xiàn)為清華大學訪問學者,曾在京都立命館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任教,并曾在中國人民大學做客座教授,是英國智庫Demos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在《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一書中,馬丁·雅克從社會發(fā)展模式、文化根基、民族價值觀、地理環(huán)境、外交政策、全球戰(zhàn)略定位等方面,以深邃的眼光透視了中國發(fā)展模式和西方模式的異同。對于“中國夢”的詮釋,馬丁·雅克也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他認為,中國夢并非只有經(jīng)濟一個維度,與其他所有夢想一樣,中國夢是對中國人民生活的多方位設想——它不僅是關于中國的夢,還是關于民族的夢,是中國破繭成蝶的夢。
馬丁·雅克還進一步預測,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社會將經(jīng)歷一場全方位的巨大變革,將展現(xiàn)出截然不同的民眾特征:更為富有、健康,更為國際化、聚焦全球視野,更能體會他者感受,更加自信,受教育程度更高,思維更開闊,更為注重環(huán)保。而這些內(nèi)向型轉(zhuǎn)變都將決定中國有能力引領世界新秩序的未來。
2016年3月,中信出版集團推出《大國雄心:一個永不褪色的大國夢》中文版。12月4日,澎湃新聞記者在復旦大學見到了馬丁·雅克,請他分享了《大國雄心》問世8年來的種種感受,并針對近期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中國的發(fā)展做出了分析與評論。
“我低估了西方衰落和中國崛起的速度”
澎湃新聞:能否談談寫作《大國雄心》這本書的初衷?
馬丁·雅克:1993年我第一次來中國,1997年開始寫作《大國雄心》這本書。2000年左右,我開始真正深入研究中國。其實我第一次全面細致地游覽中國是在2005年,之前都只是短期旅行?,F(xiàn)在我在中國待的時間很長,每年都會來四次左右。但在寫書之前,我來中國的次數(shù)并不多,對中國的知識也很有限。實際上我現(xiàn)在還不懂中文,因為我起步太晚了,家庭又發(fā)生了一些變故,沒有太多精力能花在學習這門艱深的語言上。
我之所以寫作這本書,是因為從很早以前起,我就發(fā)自內(nèi)心地相信,西方正在衰落,而東亞正在崛起,尤其是中國。我覺得中國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我的心態(tài)就變得很開放,更容易對自己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而不是固守著西方視角僅僅關注周圍環(huán)境提供的信息。于是我讀了很多關于中國的書,努力從不同的方面真正了解中國。積累了足夠多的對中國的認識之后,我就寫成了這本書。
澎湃新聞:作為一名西方學者,你在研究中國時是如何超越西方視角、深入了解中國,進而成為一個中國通的?
馬丁·雅克:超越西方視角是非常困難的。長久以來,西方思維都主導著這個世界,而我在西方環(huán)境里長大,對于世界的認識因此帶有根深蒂固的西方視角。說實話,在我看來大部分寫中國的西方作者,依然從西方視角看待中國。他們相信中國繼續(xù)發(fā)展下去,需要變得跟西方一樣,成為一個西方國家,這是唯一的方向。這是大部分西方學者所認定的頑固思維。
而我并不贊同,我不認為每個國家都要學習西方模式,這是反歷史的。事實上西方正在衰落,而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以及整個東亞,都正在崛起。因此打破西方視角去研究中國是非常必要的。我對中國感興趣的時候年紀已經(jīng)不輕了,50歲以后才真正開始研究中國。我不能僅僅關注經(jīng)濟,需要深入鉆研中國的社會、歷史和文化。在這些方面,中國與我自己的國家有著深刻的不同。這種研究很難,但也很令人振奮。
澎湃新聞:距離《大國雄心》首次出版已經(jīng)過去了8年,這8年來你對中國與世界的認識是否有所變化?
馬丁·雅克:首先我得說明,我在《大國雄心》一書中所表達的,關于中國崛起和西方衰落的主題和觀點,已在這8年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證。當時我所預測會發(fā)生的事都已經(jīng)發(fā)生了,我覺得在這點上我是對的。
不過,即使是時常被指責對于中國的前途過于樂觀的我,也低估了中國發(fā)展的速度。此外我也低估了西方衰落的速度。這兩者是相互關聯(lián)的。我寫書時恰逢2008年的金融危機,人們都知道這場危機很嚴重,但我看到了它背后更深的危機:這是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危機,也是中國凸顯其經(jīng)濟實力、進一步崛起的關鍵時刻。因而我從金融危機中同時看到了西方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晌疫€是低估了2008年金融危機,它的影響比之前的任何一場經(jīng)濟危機都要深遠和持久;同時我也低估了中國崛起對于世界的影響——我意識到中國會改變世界,但當時沒想到它對世界的改變會如此深刻。
澎湃新聞:作為中國人我們可以親身體會中國的崛起,但要如何理解西方的衰落?
馬丁·雅克:我不認為美國是從特朗普當選總統(tǒng)開始衰落的,并不存在一個特定的時刻,但我贊同他的得勢可以被看作美國衰落的標志。冷戰(zhàn)后,美國一直擔任著世界領袖的角色,然而特朗普來了,他不再堅持美國的領袖角色,希望美國能從諸多責任中抽離出來,回歸民族國家的概念,只爭取本國的利益。特朗普的價值觀與以往的美國總統(tǒng)截然不同,他對于美國定位和國家政策的想法,連很多美國人都無法理解和認同。他的出現(xiàn)確實表明美國正在發(fā)生巨大的轉(zhuǎn)變,這也會反映在中美關系上,我覺得未來中美關系依然面臨著很多難題。
至于歐洲,歐洲過去主導世界幾百年,甚至美國都是歐洲殖民統(tǒng)治的產(chǎn)物,它對世界的影響自然是巨大的。然而兩次世界大戰(zhàn)耗盡了歐洲的實力,尤其是西歐,人們不得不接受歐洲不再重要并且在不斷衰弱的事實。歐洲人也對美國失望,對特朗普不滿,而堅守“美國第一”的特朗普也不再那么需要歐洲;相比之下,中國的重要性不斷得到正視。
總之,在全球范圍看來,美國開始面臨將要失去未來的困境;歐洲已經(jīng)失去了未來;至于中國,中國開始談論未來。
“中國的崛起會徹底改變這個世界”
澎湃新聞:《大國雄心》中的觀點不斷得到現(xiàn)實的印證,讀者對這本書的態(tài)度是否有所改變?
馬丁·雅克:中國人自然是比較樂于讀到我關于中國崛起的觀點的,但之前也有中國人對我心存疑慮,認為我過于樂觀。但事實勝于雄辯,現(xiàn)在他們不用懷疑了。因此我在中國得到了更多的認可和尊敬。我記得《中國日報》還寫了一篇文章,說只有我正確預見了未來,而其他人都沒有,將我看作一個預言家(笑)。
而在西方,很明顯很多人不喜歡我的觀點,即使時間證明了我是對的,但沒人會喜歡西方衰落這種壞消息。他們不喜歡這個消息,所以怪罪于“信使”,我就是那個“信使”。當然也有少數(shù)人對現(xiàn)狀感到好奇,很想知道現(xiàn)在世界上正發(fā)生著什么,而我的書能夠幫助他們了解這些。
澎湃新聞:你曾擔任英國雜志《今日馬克思主義》(Marxism Today)的編輯14年,對于馬克思主義一定非常了解。你又是如何看待當下中國對于儒學的關注的?
馬丁·雅克:在英國,關注馬克思主義的人并不多。很多人并不去了解,認為它很枯燥無聊。但我們在《今日馬克思主義》中做了很多獨創(chuàng)性的工作。我們不認為我們知道自己國家問題的答案,不認為歷史會向著某個必然的方向發(fā)展,而是借助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了解,來思考社會的發(fā)展。
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了成功,并促成了中國的崛起。我覺得原因在于中國共產(chǎn)黨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世界時刻都在變化,所以人們也需要不斷調(diào)整思考和行動的角度。而中國共產(chǎn)黨出色地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并且采取了開放的態(tài)度和開闊的思路,樂于向別國學習,包括資本主義國家。中國的態(tài)度非常令人欣賞,因為中國沒有將馬克思主義變成一道與世界隔絕的壁壘,而是更主動地融入世界之中。
中國善于學習,也包括向中國自己的歷史學習,儒學就是中國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精髓部分。它所傳達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并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理論,而是深植于人們的頭腦和實踐中。不了解儒學就無法讀懂中國,我在研究中國的過程中深有體會。
澎湃新聞:中國的崛起有目共睹,但西方世界也一直流傳著所謂“中國威脅論”,而近年來中國與周邊國家也不時有一些磕碰。你是怎么看待這個現(xiàn)象的?
馬丁·雅克:我想中國的崛起正如一場地震,它會徹底改變這個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會不同以往。如此劇烈的變化自然會讓人們不知該是高興還是擔憂,樂觀還是悲觀。有關中國所遭受的負面評價,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已成為一個大國,并且在不斷變得更強大。而周邊小國與中國這樣的大國的關系是不可能平等的。當然在現(xiàn)代社會,國家之間必須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但是從國力對比上看來,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這自然會引起小國的擔憂。
第二,冷戰(zhàn)思維依然在影響著當今的國際社會。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西方很多人對于中國抱持著深深的懷疑,這種態(tài)度仍然根深蒂固,并且在不斷地塑造人們的思維,即便中國這些年取得了如此之多的成就。
第三,在近代,中國經(jīng)歷過比較貧困混亂的時期,給很多人留下了貧窮落后的印象。而今一個強盛的中國突然沖入國際視野,令人們措手不及。人們通常很了解西方,但對中國這些年的發(fā)展,了解非常有限。至于中國社會、歷史、文化中那些深厚而獨特的傳統(tǒng),例如儒家思想,很多人都一無所知。了解如此稀缺,自然會對中國產(chǎn)生偏見和誤讀。(文/程千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