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與一杯茶相遇的美好,追尋和探求茶之本味

連夜做茶,單叢香氣迷人,可是這份迷人有時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上茶季雨水多,這香氣奈何多高超的制茶師父都無法喚出。

本文摘自《尋茶問道》,白子一 著 ,九州出版社,2018年1月

與一杯茶相遇的美好,追尋和探求茶之本味

《尋茶問道》內(nèi)文插圖

潮州鳳凰單叢

鳳凰單叢產(chǎn)自廣東潮州鳳凰山一帶,是廣東烏龍的代表品種。鳳凰單叢是烏龍茶里特殊的存在,它把烏龍茶的香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因此有“茶中香水”的美稱。品飲鳳凰單叢,猶如誤入萬花叢中,或者面對粉黛三千。

芝蘭香:有天然的芝蘭花香氣,幽雅淡然,香得不掙不搶,是在深閨里兀自開放的大家閨秀。

玉蘭香:往往讓人想起北京的初春,大街小巷的玉蘭花次第開放,那時的北京城,是帶著玉蘭香氣的。玉蘭香,馥郁中帶著點張力,像極了《花樣年華》中旗袍下的張曼玉。

黃梔香:純正的梔子花香仿佛讓人回到了端午前南方的城,那個時節(jié),滿城都是梔子花的香氣,比如蘇州。那香氣有點任性又有幾分妖嬈,不由分說地鉆進你的鼻孔里,總讓我想起秦淮河邊滿身香氣,走起路來,腰肢晃動的女子。

柚花香:聞干茶香時柚花的香氣就迎面撲來,那是四月末在福鼎那棵百年柚子樹下飄來的香氣,那是廣西柚子園傳來的收獲訊息。這香氣帶著一份樸實、帶著金燦燦暖洋洋的色調(diào),是果園里收獲季節(jié)時抱著柚子跑出來的姑娘,姑娘的臉上紅撲撲的充滿了陽光。

肉桂香:它不似其他自然花香系的茶一樣甜膩,帶著中性的微似肉桂的香氣,多了幾分棱角,多了幾分與眾不同,若是在古代它一定是那個可以唧唧復(fù)唧唧又可以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的花木蘭。

桂花香、夜來香、杏仁香、銀花香、姜花香、蜜蘭香……

如果你非要探究鳳凰單叢有多少種香型,市面上常見的至少也有幾十種。這些香氣不似茉莉花茶一樣通過反復(fù)窨焙而來,而是成品茶自帶的天然香氣。

鳳凰單叢是世世代代鳳凰山茶人智慧的結(jié)晶,鳳凰單叢源于古老的紅茵茶,是從鳳凰水仙的群體種中定向培育而來的。群體種中茶樹異花授粉,偶發(fā)變異品種,做出成品茶的香氣特殊,鳳凰山茶人最初就采用單株采摘、單株制作、定向培育的方式把這一優(yōu)良品種延續(xù)下來。所以鳳凰單叢的獨特性,首先應(yīng)歸功于特殊的樹種資源以及茶人的智慧創(chuàng)造。

鳳凰山有潮汕屋脊之稱,是當?shù)匾粠降氐淖罡叻?,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在這一帶聚集,山中多云霧,為茶樹的生長和香氣成分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環(huán)境保障。另外,土壤為深厚的巖石風(fēng)化,含有豐富的礦物質(zhì)和微量元素,為茶樹的生長和代謝提供了重要的物質(zhì)基礎(chǔ)。

每年茶季,鳳凰山是必去之地。上次去鳳凰山,進山時剛下過雨,把車窗打開,任憑大自然的氣息沖進來。我似一個剛從籠中獲得自由的小鳥,貪婪地嗅著山林里空氣的味道:一會兒空氣里飄進來一陣野草的氣息,隔一會兒山中的花香也來湊熱鬧,分不清楚到底是梔子花香還是野百合……

到達目的地恰逢當天采收鴨屎香,去茶地里跟大伙一起采茶,阿媽心疼地遞給我一碗自己煮的涼茶。廣東的茶文化里涼茶是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說工夫茶是日子中錦上添花,涼茶就是百姓的日子。

山中的天氣變化莫測,剛開始還是晴天,一快云過來,暴雨傾盆。隨大家躲回家里,在茶葉加工間里,喝茶聽雨。那是第一次跟鴨屎香有近距離的接觸,那濃郁怡人的金銀花香,在加工間里滿屋飄蕩,鉆進鼻子里沁進每個毛孔里。

連夜做茶,單叢香氣迷人,可是這份迷人有時候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遇上茶季雨水多,這香氣奈何多高超的制茶師父都無法喚出。從曬青開始每個工藝步驟都需要恰到好處,少一分不夠,多一分太過。所以整個茶季,師父們基本是夜夜不眠的狀況。一夜未睡,干脆早晨再到烏崠山頂看云海,烏崠山海拔1391米,是鳳凰山的第二大高山,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高海拔地帶都隱在云霧中。云霧飄來飄去,似仙女的紗裙,又似一群捉迷藏的孩子。喝茶等待云霧散,烏崠山上的烏崠村、李仔坪和大庵村保留了近百棵古茶樹,這些古茶樹是鳳凰單叢的活化石以及重要的種質(zhì)資源寶庫。其中最著名的一棵要屬宋種。

宋種,生長在海拔1150米的烏崠管區(qū)李仔坪村的茶園里,樹齡有700年,它是鳳凰山知名度最高的靈魂性茶樹。這株茶樹種奇、香異、樹老,所以有很多的名字和故事。一路來它名字、身份的變遷就是一部濃縮版的鳳凰茶史。相傳它是南宋末年村民李氏經(jīng)選育后流傳至今的,故名宋種或者宋茶;它的葉型與同類茶樹相比葉形橢圓而擴大,又稱“大葉香”;1946年鳳凰有一僑商在越南開茶行出售此單叢茶時,以生長環(huán)境和稀有的香型特點取名“巖上珍”;1956年,經(jīng)烏崠村生產(chǎn)合作社精工炒制后仔細品嘗,悟出黃梔花香故更名為“黃梔香”;1958年鳳凰公社制茶四大能手帶該茶前往福建武夷山交流,曾用名“宋種單叢茶”;1959年“大躍進”時期為李仔坪村民兵連高產(chǎn)實驗茶,稱為“豐產(chǎn)茶”;1969年春,應(yīng)“文革”風(fēng)改成“東方紅”。1980年農(nóng)村生產(chǎn)體制改革時,此茶樹落實村民文振南管理,恢復(fù)為宋茶。1990年,因它樹齡高、產(chǎn)量高、經(jīng)濟效益高,而為世人美稱為“老茶王”。然后如此輝煌的一棵樹,去年來時僅有一枝還在存活著,今年又來,它已經(jīng)死去歸西。關(guān)于它的離開,有人說是自然老去,有人說是管理不當,有人說是過度采摘,當然,更多的是唏噓不已。

與一杯茶相遇的美好,追尋和探求茶之本味

《尋茶問道》內(nèi)文插圖

去到熟悉的人家打招呼,樸實的鄉(xiāng)間人總是熱情地招待吃飯。那一天吃了三頓午飯,一頓就著電視機播放的潮劇,一頓望著門口的大桂花樹,另一頓在茶桌上。行走于潮州的大街小巷,你總會在某個不經(jīng)意的回頭間看到人們在街頭支起一張簡易小茶桌細細地呷上一口茶。一把朱泥壺或者一個蓋碗,再加上三個半卵型的品茗杯就構(gòu)成了潮汕工夫茶的基本框架,這也是鳳凰單叢另一種形式的存在。它借由潮汕工夫茶可以極其講究,孟臣壺、橄欖炭,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地登大雅堂,也可以街頭巷尾地綻放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潮州是屬于市民的,你看傍晚的老街上、韓江邊,人們散步、聊天,怡然自得。這里的人們活得恬淡,家門口一個小門臉兒,賣個砂鍋粥自給自足。而在潮州鳳凰單叢界,活得最淡然的要屬黃柏梓先生。

說起鳳凰單叢的傳播,不得不提黃柏梓先生,對于這位老人的贊譽,有人說他是鳳凰單叢界的泰斗,有人說他是鳳凰單叢界的教父,他獲過榮譽無數(shù):世界文化名人、感動中國文化人物、感動世界文化人物……這些榮譽證書和獎杯在閣樓上滿滿的一個屋子。鳳凰鎮(zhèn)上、山上的人沒有一個人不認識他、不尊重他。他是推廣鳳凰山茶文化的第一人,他幾十年走在鳳凰山的角角落落、對每一片土地、每一棵古茶樹都了如指掌,有人叫他“鳳凰通”,也有人叫他“守山人”。

未見老人時,很多人會想這么有名氣的人,大概應(yīng)該是住在市區(qū)的高屋闊宅里,但是實際卻不是,黃老仍然住在鳳凰山上的老宅里,從潮州市里開車過去需得接近兩個小時。老人的老宅在藍天白云下,臥在青山綠地中,倒是像極了綠海中的小島。雖在村里,略顯簡陋,卻被收拾得井井有條、一塵不染。老人熱情開朗,遠遠地迎接我。老人說前兩日剛從外地回來,接近80歲的人仍然奔走在各地公益地為鳳凰茶的傳播盡自己的力量。

若是你見到黃老,問黃老的年紀,他一準告訴你他已經(jīng)忘了,然后再告訴你“我不在意年紀這事兒,我只是要過好每一天,把該做的事兒做好”。黃老的孫子說,黃老仍然保持著年輕時候的作息,每天很早就起來看書寫字,幾乎每天如此。黃家的兒孫也跟鳳凰山的其他人一樣每年都收茶做茶,但是他們都不怎么說話,很少主動提及自己是黃柏梓的什么人,只是默默地做茶賣茶。與他們接觸沒有天花亂墜、沒有遮遮掩掩,只有信任和一泡好茶。拋開其他這一份樸實和真誠已實屬難得。

作品簡介

與一杯茶相遇的美好,追尋和探求茶之本味

《尋茶問道》,白子一 著 ,九州出版社,2018年1月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漫漫茶路也是這樣,一路披荊斬棘,蜿蜒崎嶇,能有志于茶,敢于踽踽獨行,以苦為樂的,就能感受到那種難以言說的一路芬芳。

本書是一幅活潑潑的尋茶地圖,從彩云之南、江浙、安徽、福建、兩湖、兩廣,到絲綢之路上的新疆,乃至國外,到處留下作者尋茶的身影、喝茶的芳蹤、人生的感悟、用心的考證。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