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帖(Esther)是赫赫有名的波斯王后,也是猶太女英雄,從滅族邊緣拯救了同胞。十七世紀,對于歷經(jīng)獨立戰(zhàn)爭的荷蘭來說,以斯帖王后的故事也對人們產生了啟發(fā)。近日,展覽“倫勃朗時代的《以斯帖記》”在美國紐約猶太博物館展出,呈現(xiàn)包括倫勃朗在內的多位荷蘭藝術家描繪以斯帖故事的作品。
作為《圣經(jīng)》中的女英雄,以斯帖(Esther)是一位比較低調和溫順的人,她沒有拿起武器,也沒有殺死任何敵人。她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安靜地生活在古波斯,現(xiàn)主要在伊朗的沙地和柏樹林中。她是個孤兒,由她的堂兄末底改(Mordecai)撫養(yǎng)長大。在宗教迫害的時代,末底改教導她隱藏自己的信仰。
據(jù)說,以斯帖長相出眾,在公元前486年至465年間嫁給了亞哈隨魯王(King Ahasuerus),后者統(tǒng)治了從印度到埃塞俄比亞的地區(qū)。但是,當國王的顧問哈曼(Haman)策劃了一場消滅波斯猶太人的陰謀時,一切都改變了。以斯帖開始行動了,她認為自己的存在正是“為了這樣一個時刻”。她冒著生命危險,向國王坦白自己是猶太人,并說服國王拯救她的子民。
帶有綠色絲綢的《以斯帖記》卷軸,1640年代
或許,你并不會將以斯帖王后與17 世紀荷蘭繪畫大師倫勃朗·凡·萊茵(Rembrandt·Van·Rijn)混為一談。但美國紐約曼哈頓猶太博物館舉辦的特展“倫勃朗時代的《以斯帖記》”則探索了藝術史上鮮為人知的一章:荷蘭黃金時代的藝術家們將以斯帖的故事作為崇拜對象。這一展覽于慶祝以斯帖的猶太節(jié)日普珥節(jié)之際開幕,吸引了不少人,包括對繪畫藝術關注的愛好者。
展覽中,倫勃朗的代表作包括了三幅油畫和一些蝕刻版畫。展覽還包括了倫勃朗的學生阿特·德·蓋爾德(Aert de Gelder),揚·斯汀(Jan Steen)和揚·利文斯(Jan Lievens)的作品。主辦方認為,荷蘭人民在以斯帖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有力的象征意義,即他們?yōu)閺奈靼嘌谰髦葡芦@得獨立而斗爭時,看到了自身所處的困境。
倫勃朗并非猶太人,但一直被認為是猶太人的朋友。有學者認為,倫勃朗和他的妻子薩斯基婭(Saskia)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移民聚集中心的外圍有著重要的意義。那里的居民大多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猶太人,他們?yōu)榱硕惚茏诮滩门兴谋┝Χ凭雍商m。倫勃朗在鄰居中找到了朋友和模特。
倫勃朗于1632年至1633年創(chuàng)作的《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猶太女英雄》
展覽的開場是奢華的,倫勃朗的畫作《希伯來圣經(jīng)中的猶太女英雄》(Jewish Heroine From the Hebrew Bible)被安置在一個獨立的廳里。如果你想與倫勃朗或者古波斯王后獨處,現(xiàn)在機會來了。這幅畫作是倫勃朗27歲時創(chuàng)作的,當時他已經(jīng)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畫家了。他將以斯帖描繪成一位身著深紅色天鵝絨長裙的荷蘭女主人,她的臉和手在陰影下熠熠生輝。她年邁的女仆站在她身后,為她梳理姜黃色的頭發(fā)。學者們不知道如何解釋她凸出的肚子。她是懷孕了?還是胖了?
亞哈隨魯王第一次見到以斯帖是在一次選美比賽中,然而倫勃朗卻把這位波斯小姐畫成了面團臉。你會認為這是他追求繪畫真實感的一部分。他不想像矯飾主義的前輩們那樣描繪女性,他想把藝術從長頸鹿般的脖子、修長的四肢和矯揉造作中解放出來。
揚·斯汀的兩幅《亞哈蘇魯斯之怒》
當倫勃朗筆下的以斯帖坐在房間里沉思時,她讓人感覺思考本身就是一種戲劇性的活動。就好像此時此地是注入了空氣和藝術氛圍的圣經(jīng)故事容器。在觀者的注視下,地板上的地毯似乎越來越厚了。
當然,觀眾會希望展覽中呈現(xiàn)更多的倫勃朗作品。倫勃朗最著名的兩幅與以斯帖有關的畫作是《以斯帖節(jié)上的亞哈蘇厄斯和哈曼》(Ahasuerus and Haman at the Feast of Esther,1660年)和《哈曼準備向末底改致敬》(Haman Prepares to Honor Mordecai,1665年),這兩件作品為俄羅斯的博物館所藏??上н@兩件作品無法借出。在此次展覽中,這兩幅畫作被印在墻上的標簽上。
倫勃朗的蝕刻版畫《偉大的猶太新娘(可能是以斯帖)》,1635年
幸運的是,展覽還呈現(xiàn)了一幅很少從波士頓伊莎貝拉·斯圖爾特·加德納博物館(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借出的杰作——倫勃朗23歲的《自畫像》(1629 年)。這幅畫是有史以來最有磁性的畫作之一,它讓我們與年輕的倫勃朗面對面。畫中的倫勃朗是一個美麗的男孩,留著長長的卷發(fā),戴著橄欖綠色的帽子,從深深的陰影中走出來,嘴唇微微張開,仿佛要從金色框架的畫作中和我們對話。當然,這幅作品與以斯帖王后沒什么關系。
倫勃朗23歲時的《自畫像》
是什么讓一幅畫具有說服力?倫勃朗剔除了日常生活中的雜亂無章,強調了人基本的孤獨感。但畫展中的其他藝術家,甚至是他的學生,卻反其道而行之,人物所處的場景中充斥著以嚴謹細節(jié)描繪的家庭用品和家居裝飾。在描繪以斯帖的故事時,畫中人物多次出現(xiàn)在盛宴場景或宴會上,這或許是為了滿足當時繁榮社會對吃喝玩樂和物質享受的需求。
荷蘭繪畫大家揚·斯汀(Jan Steen)繪制了三個版本的以斯帖的盛宴。幾十年來,這三個版本首次在這一主題的展示中出現(xiàn)。在畫作中,以斯帖置于雜亂的背景中,讓人感覺不像圣經(jīng)中的時刻,反而有點像電視劇《我愛露西》(I Love Lucy)里,的場景。在畫作《亞哈隨魯之怒》(The Wrath of Ahasuerus,1670年)中國王怒目圓睜,從椅子上站起來大聲呵斥哈曼,導致菜肴飛濺。這里描繪的是一頓晚餐,擺放在華麗銀盤中的食物上綴滿了孔雀羽毛,正從半空中滑向地面。這是最荷蘭式的場景,碎瓷片在地板上閃閃發(fā)光,長耳獵犬在前方叫個不停。
揚·斯汀的《亞哈蘇魯斯之怒》
這一展覽由猶太博物館館長阿比蓋爾·拉波波特(Abigail Rapoport)和北卡羅來納藝術博物館館長米歇爾·L·弗雷德里克(Michele L. Frederick)策劃,在紐約展覽閉幕后,將前往羅利展出,之后再前往波士頓的加德納博物館。展覽共展出124件展品,其中包括了由無名工匠制作的家居用品。這些家居用品在瓷磚、編織椅墊和橡木雕刻櫥柜上展現(xiàn)了以斯帖的生活場景。此外,還有一些禮儀用品,包括銀制普珥杯和歷史悠久的以斯帖卷軸,這些展品是猶太歷史學家感興趣的。
揚·斯汀的《亞哈蘇魯斯之怒》
那么,當下的藝術家們會想到以斯帖嗎?展覽中只有一件當代作品:弗雷德·威爾遜(Fred Wilson)的《以斯帖女王/哈麗特·塔布曼》(Queen Esther/Harriet Tubman,1992年),這是一幅在醋酸纖維上的小型水墨版畫,將兩位顯然從未謀面的女性結合在一起。美國廢奴主義者塔布曼曾幫助被奴役者通過地下鐵路逃亡,她的一張照片疊加在以斯帖女王的古老雕刻上,形成了一幅精練的雙重肖像畫,以此展現(xiàn)了一位黑人女性和一位勇敢的猶太女性間的聯(lián)系。這件作品被掛在一個展示17世紀荷蘭作品的展廳中間。這樣做或許是為了展現(xiàn)以斯帖王后與當代文化的相關性。
弗雷德·威爾遜的《以斯帖女王/哈麗特·塔布曼》,1992 年
去年10月,卡瑪拉·黛維·哈里斯(Kamala Devi Harris)就成為了一個例子。在一次周日布道中,佐治亞州的新生傳教浸信會教堂的牧師朗讀了《以斯帖記》,并將這位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比作波斯王后,上了新聞頭版。不過,這一事件顯然是在一系列特定情況下發(fā)生的。
無論是在波斯帝國的亙古風沙中,還是在倫勃朗所處的阿姆斯特丹喧囂中,甚至是當下,這些畫作講述了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
展覽將展至8月10日。
(本文編譯自《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