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而言,“春節(jié)”就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數(shù)千年的朝代更迭,都無法動搖它的地位。從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丁觀鵬《太平春市圖》、《乾隆帝歲朝行樂圖》到金廷標《歲朝圖》、任伯年《歲朝圖軸》、吳昌碩《歲朝清供圖立軸》……從這些古畫作品可以看出,春節(jié)是全民共同的節(jié)日,稱得上普天同慶,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無論是應制應命還是自抒胸臆,都有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
歲月如流,不知不覺,年輪又增添了新的一圈。冬至降臨,臘八歸來,預示著春節(jié)快到了。春節(jié)是一個古老約定,年復一年,如約而至?!澳辍笔鞘裁??囊括四季的一個時間周期,也是人們辛勤過后享受生活的重要節(jié)點。對于中國人而言,“春節(jié)”就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一個節(jié)日,數(shù)千年的朝代更迭,都無法動搖他的地位。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過年活動的形式和內(nèi)容發(fā)生著不小的改變,但祭祀祖先、掃塵除舊、張貼對聯(lián)、上門拜年等傳統(tǒng)項目,依然是過年期間的必做活動。若是從古畫中探尋,還能看到許多古人過年的“新鮮事兒”。
說到古人過年那些事兒,不得不提的就是“歲朝清供”。在中國古代,正月初一被稱為“歲朝”。文人雅士會在此日喜歡將花卉、蔬果、文玩供于案前,即便在寒風凜冽的嚴冬里,也可以顯示生機盎然的春意,祈求新的一年里好運連連,平安吉祥,被稱為“歲朝清供”。此俗始于唐朝。后來文人們便將擺在窗前幾案上的物品描繪成畫掛于墻上,意在祈福納祥。自宋代以來,多以“歲朝圖”稱之。宋徽宗趙佶在春節(jié)將臨,乃命宮廷畫院的畫師們描畫冬季不能見到的花卉禽鳥,陳列宮中,以增添歲朝的春色和喜慶氣氛。古代文人過春節(jié)時,以具有吉祥寓意的花卉或器物作為主題進行創(chuàng)作。作為春節(jié)期間的賀歲之作,類似現(xiàn)今的“賀歲片”。古人沒有相機,繪畫除了藝術抒情的功能之外,還有記事作用,可以了解到不同歷史時期的春節(jié)習俗、審美趣味等。古人以物寄情、以物達意、以物敬奉天地自然背后的文化背景與精神內(nèi)涵,承載了滿滿的儀式感。
在以農(nóng)業(yè)為根本的古代中國,“歲朝圖”始終都寄托著人們對于新一年生活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豐衣足食的美好祝愿和向往。根據(jù)繪畫內(nèi)容,“歲朝圖”可分為兩類:其一則為新年慶賀場景的描繪,即“歲朝風俗畫”,旨在表現(xiàn)春節(jié)的喜慶氣氛,以山水、人物與建筑為組合,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嬉戲的孩童,不知憂愁為何物。其二為花卉加古物,通過諧音寓意祥瑞,是謂“歲朝清供圖”。“清供”一詞,源于供佛,在宋代開始大量流行起來。宋代文人常于案頭放置供觀賞的陳設品,如各種盆景、插花、時令水果、奇石、工藝品、古玩、精美文具等等,可以為廳堂、書齋等居所增添文化氣息和情趣之美。到了清代,宮廷中尤其盛行“歲朝圖”。每逢新春,御用畫師們要按時呈獻歲朝佳作,以供宮室春節(jié)點綴之需。兩類清供圖,分別可視為歲朝題材中的人物畫與花鳥畫。
明 李士達 歲朝村慶圖 故宮博物院
明李士達《歲朝村慶圖》再現(xiàn)了吳中地區(qū)熱鬧的新春景象?!按鍛c”之說,極為少見,讓后人領略了“元日即景”。山郭水鄉(xiāng),松屋柳溪,屋宇房舍,坡石堤岸,村中人家,訪友宴飲,燃放爆竹,室內(nèi)賞畫,辭舊迎新,歡度佳節(jié)。畫面充滿歲朝繁忙、喜慶的升平景象。山水、松柏筆墨蒼勁滋潤。所繪人物用筆圓熟,神態(tài)生動,姿態(tài)各異。畫上落款“戊午臘月寫于石湖”,時在萬歷四十六年(1618)。乾隆丙申御題詩作補闕,時間相隔158年:“東郭遠西墅,山家接水村。春陰慶老幼,豐歲足雞豚。三代遺風在,一時深意存。治民無別術,饑飽俾寒溫?!碑斪x到“治民無別術,饑飽俾寒溫”兩句時,會讓人一下子從溫馨的過年氛圍中清醒過來。
清 丁觀鵬 太平春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丁觀鵬《太平春市圖》描繪了新春時節(jié),農(nóng)村熱鬧歡慶春節(jié)情景,字眼就是“市”字。除了各式攤販,也有挑擔沿街叫賣的各色貨郎,以及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戲的表演藝人。攤販們銷售爆竹,打太平鼓,耍猴戲,跑旱船,瞎眼看相人,戲棚上演掌中班,游人市販,竹籬人家,生動傳神。文士在松樹下席坐品茶閑聊,朱漆托盤內(nèi)置有紫砂大壺與青花碗,盛裝泉水則用綠地花卉大壺、茶銚。親朋相見,互相鞠躬作揖。是作巧妙融合了中西畫法,既保留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線條和筆墨韻味,又借鑒了西方繪畫的透視法和光影效果,使得畫面變得立體和生動,無疑為丁觀鵬傳世作品中特別精良者。作品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經(jīng)過精心刻畫,無論是人物的表情、動作,還是景物的形態(tài)、質(zhì)感,展現(xiàn)出高超的繪畫技藝。畫面采用長卷形式,隨著畫卷的慢慢展開,集市由外入內(nèi)的景致依次呈現(xiàn),富有動態(tài)感,有影視效果。
丁觀鵬自雍正四年(1726)進入清宮服務,其間曾向郎世寧學習,人物敷色精麗,而又能兼顧傳統(tǒng)線描技法,從而為清初院畫開創(chuàng)了新風格。
清 郎世寧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故宮博物院
清 郎世寧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 故宮博物院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是一件由中西畫家共同創(chuàng)作的一幅畫。由郎世寧繪乾隆像,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畫作主旨是渲染皇家歲朝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現(xiàn)乾隆帝與諸皇子間其樂融融的親情。新年伊始,元日歲朝,格外重視。每到這一天,乾隆都要與家人們團聚,同時他還要認真地抄錄《心經(jīng)》一冊,以示慶賀,并祈求平安吉祥。圖繪乾隆與皇族子弟在庭院內(nèi)點燃鞭炮,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除了顯現(xiàn)出尊貴的帝王身份之外,還流露出普通家長的一面。點睛之筆當屬楹柱上的春聯(lián):“五色云中春正麗,萬年枝上日初長”,很可能出自乾隆手筆。
清 金廷標 歲朝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金廷標《歲朝圖》所繪,園中翠竹與梅花、天竹爭相競艷,一婦人由月門,直窺群嬰嬉戲。喧鬧活潑的孩童,無疑為新年增添熱鬧祥和的氛圍。金廷標畫技高超,得益于平日里對生活的細致觀察,也因此得到乾隆賞識而擢升。據(jù)內(nèi)務府的檔案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曾有旨意:“六月初九日,接得員外郎郎正培、催總德魁押帖一件,內(nèi)開本月初七日太監(jiān)如意傳旨——如意館新來畫畫人金廷標著畫《十八學士登瀛洲》手卷一卷,往細致畫”。這是金廷標入宮后接到的乾隆帝第一份“訂單”。歲朝畫和“館閣體”類似,出于“應制”之需要。命題創(chuàng)作要在多種要求之中見性情,殊為不易?!妒汅拧酚涗浗鹗系臅嬜髌愤_81幅之多,可見其作品正對乾隆脾胃。圣旨中對金廷標的稱呼是“畫畫人”,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而已!
清 徐廷琨 春節(jié)磨鏡圖 大英博物館
鏡子對于古人來說,具有特殊意義和用途。《封神演義》中的照妖鏡,法力無邊,《紅樓夢》中的鏡子,則預示了姻緣傳奇。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便~鏡由銅、錫、鉛合金鑄造而成, 和空氣接觸日久會氧化變黑,因此而黯淡無光或模糊不清,無法用以映照形影, 古人很形象地稱之為“昏鏡”。磁石需要重新磨拭鏡面,使之恢復亮度,光可鑒人,稱之為“開光”或“拋光”。這個步驟需要用到“磨鏡藥”。“磨鏡藥”對銅鏡制作有關鍵作用。冬天是農(nóng)閑時節(jié)。春節(jié)是一年的開始,所以古人常在春節(jié)前磨鏡子,以祈求萬象更新之意。徐廷琨《春節(jié)磨鏡圖》算得上場景寫真。只見畫中,半開的門上貼著“金日天官賜福來”,“前門迎百?!薄昂髴舻澫椤钡葘β?lián)或吉語。墻頭探出數(shù)枝初開的早梅,顯現(xiàn)出新春喜氣。畫中兩位女子,一個抱著孩子,一個捧著圓鏡。女主人的身軀掩在門后,只露出側(cè)臉,但面容卻完整地呈現(xiàn)在鏡中,亦幻亦真。磨鏡老人衣著襤褸,滿面笑容,滄桑皺紋,人物形象形成強烈反差。此時正在木架上打磨一面圓鏡,旁邊放著裝有藥粉的瓶子,還有一個形如響板的東西——將幾塊鐵片串在一起制成,名曰“驚閨”,用來招攬生意?!秹袅讳洝份d:“修磨刀剪、磨鏡, 時時有盤街者, 便可喚之”。磨鏡并不是一門輕松的手藝,銅鏡養(yǎng)護遂成為一項專門職業(yè),故被稱為“磨鏡客”,有隱者寓意,“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當過磨鏡人。修行如同磨鏡, 過程雖然辛苦,但人的心境經(jīng)磨之后,如朗月當空,清醒異常,得大智慧,有大自在。
清 姚文瀚 歲朝歡慶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姚文瀚《歲朝歡慶圖》描繪了過年時闔家歡慶團圓的場面,將新春時節(jié)歡快團圓的氣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家以精細的工筆將節(jié)日時歡愉的氛圍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整體敷色艷麗,亭臺樓閣富麗堂皇,庭院古樹環(huán)抱、湖石屹立,火盆燒著松枝,室內(nèi)布置著“四季花卉”大立屏,瓶插牡丹,烘托出富貴吉祥的年味。家仆或持酒壺侍立,或端送糕果,穿梭于前廳回廊里。后院婦女忙碌準備年夜飯,遠處閣樓上男仆合力懸掛大燈籠。在這幅畫里,仿佛令人能聽到笑聲的,就是造型圓潤可愛的孩子們,在庭前玩著各式的游戲,打太平鼓,吹笙,玩懸絲傀儡等等。太平鼓也叫“迎新鼓”,取“太平”之意,是對太平盛世、國泰平安的虔誠期盼。整個畫面顏色濃厚,襯托出吉祥喜慶之味,呈現(xiàn)多重民情風俗之美:一是歲朝清供的祥順之美,二是無憂童戲的天真之美,三是家庭和諧的孝悌之美。
北宋 趙昌 歲朝圖 絹本設色
北宋宮廷花鳥畫家趙昌《歲朝圖》是這個系列中流傳至今最早的一幅?!稓q朝圖》構圖特殊,沒有留白,團花錦簇,鋪天蓋地,畫面有湖石、立石兩座,前后左右茂密地穿插了梅花、山茶、水仙和長春花,以硃砂、白粉、胭脂、石綠畫成,再用石青填底,色彩明麗,鮮艷熱烈,顯得富麗堂皇,適合宮廷掛壁。趙昌專攻花卉草蟲,注重觀察寫生,經(jīng)常在清晨曉露未干時,在花園內(nèi)繞欄諦視,手調(diào)彩色當場描繪,自號“寫生趙昌”,其繪畫形態(tài)逼真,敷色鮮艷,有“妙于傅色”的美譽。乾隆御筆題詩曰:“滿幅輕綃薈眾芳,歲朝首祚報韶光。硃紅石綠出畫院,寫態(tài)傳情惟趙昌。只以麗稱弗論格,稡于多處若聞香。宣和好畫非真好,跡涉竽吹熱鬧場?!鼻≡谠姾笥诸}:“蓋畫幅本大,或有破損處,為庸賈割去,別署偽款,所存已非全璧”,從畫幅邊緣裁切的不甚自然來看,當有此可能性。若就筆墨畫風及苔石坡草等的畫法而論,則不似宋代風格。盡管如此,“吉光片羽,亦自可珍”。乾隆題跋看似前后矛盾,“寫態(tài)傳情惟趙昌”,卻又說“為庸賈割去,別署偽款”,可以看出鑒定時的隨意之處,姑妄言之,姑妄聽之。
明 邊文進 歲朝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邊文進《歲朝圖》作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春正?!靶隆倍至钊隋谙?,大名鼎鼎的宣德爐便是一例。盡管在歷史敘述中,明朝是一個嚴酷的王朝,仍有輕松的一面。藝術可見人的天性。明代插花誕生了“十全花”等新花形,并且進一步出現(xiàn)了“堂花”和“齋花”之分。中堂用花高大端正,有儀式感,書齋清賞,以小瓶小器為主,突出趣味感。畫面上古樸的銅壺內(nèi)插梅、蘭、山茶、水仙、天竺、靈芝、松、柏、柿子、如意等十種花材,正是“十全”之寓意。瓶花的重心偏于下方,上方以梅干引向高處,虛實相生。從精美的花瓶到熱鬧的燈籠,每一處細節(jié)都透露出畫家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清 陳書 歲朝麗景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
陳書被譽為“清代女畫家第一人”?!稓q朝麗景圖》絹本設色筆力遒勁,風神簡古。通過描繪各種帶有美好寓意的諧音之物品,如石表壽外加水仙、天竺,為“天仙拱壽”,旁搭百合、柿子、靈芝、蘋果,則有“百事如意”和“平安如意”等多重寓意,來表達對新年的祈盼和祝福。這是明清吉慶畫中的慣用手法??钍稹坝赫颐麓?,上元弟子陳書畫于來青小墅,時年七十有六?!比绱烁啐g,筆墨未見絲毫老態(tài)倦意。畫中大花盆內(nèi),栽有盛開的兩種牡丹,另有一蟠曲的清艷古梅,正當盛開。湖石旁有一束水仙,小白花似有香氣撲鼻而來。以淡墨勾水仙葉,然后染以淡綠、嫩黃、淡赭,色調(diào)優(yōu)雅。兩只鮮紅的柿子掩映在樹葉下?;ㄅ柘屡杂钟泻诺哪档せ?。布局頗具匠心,疏密虛實,牡丹花葉之偃仰向背,和諸色花卉交相輝映,使人感到爭奇斗艷,生機盎然。
清 任伯年 歲朝圖軸 故宮博物院
海派名家任伯年,擅長人物、肖像、花鳥、山水畫。早年以工筆見長,重視繼承傳統(tǒng),但又不拘泥于古法,除繼承民間及傳統(tǒng)文人畫,也融匯了陳洪綬、陳淳、徐渭諸家寫意之長,同時還吸收了西畫速寫、設色諸法,筆墨趨于簡逸放縱,兼工帶寫,設色明凈淡雅,形成豐姿多彩,新穎生動的獨特畫風,尤其在人物畫領域有著卓越的貢獻,不僅打破了固有傳統(tǒng)人物畫的模式,為中國古代人物畫向現(xiàn)代轉(zhuǎn)變開辟了道路,堪稱中國人物畫變革先驅(qū)。此作畫于“光緒丁丑仲冬雪窗”,時38歲,正是變法漸至成熟之際,看上去輕描淡寫,已然自成一格。此種題材極易俗。落筆不凡,可謂“淡妝濃抹總相宜”,別見韻致。
清 吳昌碩 歲朝清供圖立軸 故宮博物院
說到任伯年,必然提及吳昌碩,反之亦然,亦師亦友,莫逆之交,千古佳話。吳昌碩十分鐘愛“歲朝清供圖”,幾乎每年都畫,作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所見《歲朝清供圖》作于1915年,時72歲,臻于老境。畫中以瓶梅、水仙、蒲草、秀石等元素組合而成清供之物。因而有了疊加的寓意,例如柏枝、柿子和如意構成了“百事如意”,花瓶中插三支戟象征著“平升三級”,爆竹、瓶子與鵪鶉則表示“竹報平安”等等。大寫意花卉是吳昌碩的藝術成就所在,“比之于白陽,更顯得磅礴;比之于徐渭,更顯得厚重蒼茫;比之于八大山人,更顯得爛漫;比之于李復堂,更顯得沉雄;比之于趙之謙,更顯得老辣?!比媚珴獾嘁?,設色俏麗鮮艷,雅妍相兼,雙勾敷色的水仙花,更體現(xiàn)了吳氏晚年運筆遒勁古拙的獨特風韻。高頸瓶中的紅梅,翠綠的水仙,紛披的蒲草,錯落有致,以右高左低的對角形式排列,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配以題字款識和印章,這是吳昌碩花卉畫中常用的構圖形式??钭謱懙溃骸皻q朝清供。歲朝寫案頭花果,古人所以歲時物之遷流也。茲擬其意?!闭嫒ぐ蝗坏脑捳Z和老辣粉批的款字,加上自鐫印章,構建了“詩書畫印”的完美整體。
從這些古畫作品可以看出,春節(jié)是全民共同的節(jié)日,稱得上普天同慶,上至九五之尊,下至黎民百姓。無論是應制應命還是自抒胸臆,都有一份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春節(jié)最大的趣味,相當于是設在人生路上的驛站,乃是彼此心靈得到慰藉和休憩之處。有了這樣一個個驛站,各自的人生,就會分出許多階段。人生從上小學之時算起,就開始起航,為了學問,為了榮譽,為了地位,為了家庭,為了自己一切偉大的人生夢想,埋頭拼搏。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順風順水的階段,也一定會遭遇挫折與失敗。如果沒有這些驛站,就沒有停歇之時,即便再怎么風光,也會在半途中累壞甚至累死。遭遇了挫折,更沒有調(diào)整心理狀態(tài)的時間。這些驛站使人生獲得喘息時機,得以結(jié)束過去,面對未來。春節(jié)的趣味,其實就是人生的趣味,“文武之道,一張一弛”——以一種美好心情的重新開始,伴隨著新的希望和企盼,有了新的動力,開啟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