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生活在寫作之中:與契訶夫一同磨礪民族志技藝》是一本將民族志研讀與創(chuàng)意寫作巧妙并置的指南。通過對契訶夫《薩哈林旅行記》以及諸多民族志文本的細致分析,作者展示了如何用敏銳的觀察力、精細的敘事技巧、充滿共情的描寫,來捕捉和呈現(xiàn)日常生活中活生生的人類經(jīng)驗。本文為該書序言。
當詞語攜帶著能量匯集,其他地方、其他人、其他聲音就在平行的生活中激蕩不已。寫作者本人也會感到更有活力,更為清醒地與自身內(nèi)部的源泉相連,那源泉向外噴涌,迎向其他生命。這,至少是我們的理想。不過有時,詞句也會拒絕我們的召喚,寫作者會無精打采、漫無目的,或者陷在更糟糕的孤獨與沮喪之中。為找尋鼓勵、目標、伙伴,寫作者可能會四處尋覓寫作小組,或工作坊與課程,甚至,像你面前的這樣一本書:一本關于寫作的書。
這本書的種子是我在“民族志寫作”與“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gòu)寫作”交叉的十字路口找到的。我是一名文化人類學家和民俗學家,多年來都在閱讀、書寫、教授民族志——民族志是一種近距離的記錄,嘗試去深入洞察人們在世界的各種情境、各個角落中正在展開的生活。我對寫作也很感興趣,因此我開始教授關于民族志寫作的課程和研討班。通常來講,民族志寫作來自一個定義清晰的研究性項目。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都在持續(xù)思考——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個體故事與社會進程相互糾纏的多種復雜方式。
早在寫民族志之前,我就寫過短篇小說。后來我也曾寫過長篇小說和家族回憶錄。在這些文體之間來回騰挪移動時,我開始思考,生活的原始材料能夠由哪些方式塑造成引人入勝的故事?這些故事未必會被貼上民族志的標簽,但仍受到了民族志的影響與幫助。因此,我進一步研究了“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gòu)寫作”:以真實的人/地點/事件為基礎所形成的有想象力的、引人入勝的記錄。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gòu)寫作與以下這些文體都有交集:描寫個人經(jīng)歷的隨筆、回憶錄、傳記、自然寫作、旅行寫作、融入文學手法的“文學新聞”(literary journalism)、文化批評。在本書中,我也會探討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gòu)寫作與民族志能夠產(chǎn)生哪些形式的交叉。
你能找到許多有用的著作,或?qū)⒚褡逯咀鳛橐环N研究手段來呈現(xiàn),或?qū)⒚褡逯疽暈橐环N要加以闡釋及理論化的文體。但是,討論民族志文本構(gòu)建的實用技藝的書,并不多見。你面前的這本書是一本操作指南,我無法直接開出藥方,但我想呈現(xiàn)一系列令人興奮的例子與建議,令它對民族志寫作者、對寫作內(nèi)容與民族志有所關聯(lián)的文本創(chuàng)作者都能有所幫助。我的丈夫肯向朋友描述這本書時開玩笑地說:“它可不是一本教人‘就得這么辦’的指南,它是告訴人‘不如這樣試試看’?!?/p>
這本書分享的部分心得,是我從好友喬安·馬爾卡希(Joanne Mulcahy)那里學到的。她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和寫作教師,工作于民族志、民俗學、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gòu)寫作的交叉地帶。最初開設關于民族志寫作的課程時,我給學生布置的是簡短的課后作業(yè)。而喬安邀請我去開辦為期三天的工作坊,在此之后,我明白了一種經(jīng)寫作理論研究者、寫作老師彼得·艾爾伯(Peter Elbow)推廣后,廣為人知的練習方式:寫下去,先別想你寫得是好是壞,也不求完成一項精美的作品。這就是“自由寫作”(freewriting)。我也理解了要給出“提示”(prompt),即先給出一個具體的例子或者起始句,這樣做效果驚人,能幫助寫作者更輕松地跨越“如何開頭”“從何處開始寫”的難關。并且,我發(fā)現(xiàn)了“共同寫作”的力量。在課堂上、工作坊中,或者找一位朋友一起寫都是好辦法。我還意識到,在自己的作品進展到特定階段前,應當提前向讀者征求對那個階段會格外有幫助的建議。
寫作過程總會帶來新發(fā)現(xiàn)。寫這本書時,最大的驚喜在于我對安東·契訶夫逐漸心悅誠服,一步步成為這位俄國短篇小說作家和劇作家的信徒。本書第一稿寫到將近50頁時,一位朋友建議我考察他的《薩哈林旅行記》所具有的民族志性質(zhì)。這是一本非虛構(gòu)作品,描寫位于俄國東部、日本以北的沙俄流放地薩哈林島上不能盡數(shù)的苦難與荒誕,出版于1895年。我對它產(chǎn)生了好奇:這部作品不是“按照”民族志寫的,但無疑極富民族志性質(zhì)。對于今天的民族志寫作(既包括面向同行專家或?qū)W科內(nèi)部的寫作,也包括面向大眾的寫作),它能帶來哪些啟發(fā)?契訶夫是一位醫(yī)生,我也感興趣于他如何將實證的精確性與藝術的感召力相結(jié)合。我發(fā)現(xiàn)自己不由自主,越來越著迷于這位黑發(fā)、蓄絡腮胡的年輕人。當年他還未確診,但已經(jīng)顯露出肺結(jié)核的癥狀,為什么他要離開家人、朋友、讀者,開始這一趟穿越整個西伯利亞前往薩哈林島的艱難旅途?跟隨契訶夫的腳步,我發(fā)現(xiàn)自己也展開了一場意料之外的冒險,它主導了本書后面章節(jié)的寫作。
除了《薩哈林旅行記》,契訶夫還留下了體量巨大的作品:不同長度的小說近600篇,僅現(xiàn)存書信就有5000多封,四部重要的劇作,幾部小戲,以及筆記。他也激發(fā)了其他人的寫作,人們寫下關于他的回憶、傳記、研究著作。當我走進由這些材料構(gòu)成的迷宮時,我驚訝于一位早已于1904年一個溫暖的七月夜晚離開世界的逝者,到如今仍這樣鮮活生動。閱讀契訶夫的作品以及關于他的作品時,我常感到自己在與他的心智進行清醒、活潑、生氣勃勃的交流:他不是一位過時、空洞的“重要作家”,而是一個幽默、悲傷、才思敏捷的人,就活在我們身邊毫厘之距,即便我們無法直接觸碰到他。不過每一次,當我感到自己已經(jīng)熟悉他,就會在某頁上讀到一個簡短的表達,或者一行深刻的洞察,閃耀著熾熱的光芒,令我在驚羨中后退不已。有時我的欽佩會近乎崇拜。之后我又會略帶不適地感到,他畢竟是人,不完美,充滿矛盾,也受限于他所處的時代?;仡櫰踉X夫在19世紀最后幾十個年頭到20世紀最初數(shù)年的生活,我理解了他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成為愈發(fā)和藹溫柔的人,也成為更為深刻的作家。研讀材料的整個過程里,我意識到寫作者始終以多種不可思議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活在他人近距離的觀察與記述之中。
寫作給人機會去培養(yǎng)對生活的警醒與關注,又迫使人選取精確的語言,提高對生活的洞察力與認識能力。寫作也讓作者有可能與原本不可見的讀者群體溝通,交流畫面與見解。本書中提供的寫作練習意在讓使用者向內(nèi)能培育自身的觀察理解能力,向外能提高寫作水平。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不斷提高寫作能力,練習將細節(jié)描述得生動,把想法鋪陳得清晰,讓筆下每一個字都有其不可或缺的意義。磨礪過技藝的寫作能在多個層次上同時打動讀者——包括心智、情感、審美。詞句或許會褪色,但那種深遠的影響力則經(jīng)久不散。無論是在書籍、文章或隨筆、研究經(jīng)費申請報告、評論、申請文書、博客,還是社論中,仔細揀選的詞語能匯聚力量,改變他人的心靈,甚至有可能改變我們生活的狀況。在最好的情形下,強有力的作品能引導人們關注苦難與不公,讓人們的共情與憤怒更為強烈,闡明具有想象力的替代解決方案,激發(fā)人們行動的能量。
你不需要一次性讀完這本書,也無須按照設定的章節(jié)次序閱讀。你或許會想先翻閱一下:瀏覽它涉及的主題,閱讀書中對他人作品的摘錄,讀一點契訶夫,選擇書中的幾項“提示”,試著完成幾則練習。你也可以從“后記”開始,那里提供了各種小建議,有關如何開始寫作,如何在不時襲來的自我懷疑中繼續(xù)寫下去,如何反復修訂草稿直至完成整個寫作項目。你或許會想找一兩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使用這本書,一起寫作。當然你也可能是在課堂上遭遇這本書,按照老師建議的方式使用它。
全書中會不時出現(xiàn)黑體字的“提示”,旨在激勵你開始“自由寫作”:從那顆種子給予你的刺激(無論它是什么!)開始寫,不受打擾,先寫下去,待完成后再考慮修改。每章末尾的“練習”則期待你完成一份更完整優(yōu)美的作品,能交由他人閱讀。我建議將每項“練習”作品控制在雙倍行距下兩頁的長度,一行也不要超過。因為,第一,我們應當學會以精練的方式寫作,減輕讀者負擔。尤其當你是作為群體的一員與他人交換草稿時,篇幅短的作品更有可能得到他人深思熟慮的意見。第二,我相信,強迫自己保持簡潔,能讓你對語言保持敬意,尊重每一個詞。你大可以在得到讀者意見后再擴展作品,達到你想要的合適篇幅。
這本書有它內(nèi)在的不完整性。為面向背景多種多樣的讀者,也為讓本書免于厚重,我不得不自我克制,沒有在書中詳細闡述人類學的歷史,也避免了圍繞“再現(xiàn)”(representation)的多種選擇而出現(xiàn)的各種學科內(nèi)部的討論。有許多我欽佩的民族志作者和其他類型的作家的作品未能被收錄進來。我盡量引用書籍,而不是文章或論文,也試著把對每一位作者的引用局限在一本書?;蛟S這些省略能夠促使讀者自己去填補空白,尋找更多值得寫的主題,為自己設計更多“提示”。
1886年,契訶夫給哥哥亞歷山大寫信,就寫作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看法:“我是作為一個具有一定審美力的讀者向你說這些話的。我這么說也是為了使你在寫作時不感到孤獨。創(chuàng)作中的孤獨感是一種令人難受的東西?!北緯灿晌业钠盟茉欤澈笥兄胍业酵姓叩臎_動,浸透了寫作中的孤立無援和艱難感。在書中,我會就可行的道路給出建議,但創(chuàng)造的終點,則在你自己手中。
無論你開始的是一段怎樣的寫作之旅,我希望本書中那些契訶夫的作品、具有文學性的民族志、含有民族志傾向的非虛構(gòu)作品,能給你帶來溫柔的陪伴和明亮的激勵。
《生活在寫作之中:與契訶夫一同磨礪民族志技藝》,[美]基倫·納拉揚著,淡豹譯,薄荷實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