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共鳴的靈魂:河合隼雄談幸?!罚琜日]河合隼雄 著,蔡鳴雁 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說聲“謝謝”
做好事時,如果有人對自己說“謝謝”,我們就會很開心。倒也并非想讓人感謝才去做,但如果對方毫無反應(yīng),便會沮喪泄氣。不過,如果換作自己的家人又會怎樣呢?親子之間會在怎樣的程度上說感謝的話呢?
很久以前曾經(jīng)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我給一個惹了許多麻煩的大學(xué)生做心理輔導(dǎo),見過幾次面之后,那個學(xué)生回家了兩三天,不久他的父親打來電話,對我說:“聽說老師您對他照顧極了,請問您給我兒子做了什么樣的指導(dǎo)?”我還以為是什么事呢,原來是這個父親發(fā)現(xiàn)兒子的態(tài)度突然發(fā)生了很大改變。兒子以前回家時只會打個電話通知老爸幾點到車站。等父親開車去接時,給兒子把行李堆放好,兒子就默不作聲地坐上車,然后回家。以前都是這種模式,現(xiàn)在卻驟然改變了。
父親開車到了車站接到了兒子,兒子說:“謝謝老爸。”剛想給他拿行李,兒子又說:“這個我自己來吧?!钡茸宪?,還說:“老爸,你辛苦了?!备赣H大為吃驚,趕緊給我打來電話。因為他想知道“老師是怎樣讓我家孩子有了教養(yǎng)”。
其實我根本沒做什么指導(dǎo),只是認(rèn)真傾聽那個學(xué)生的訴說罷了。兒子的話題從“沒有比我爸再頑固的人了”開始,羅列了爸爸一大堆缺點攻擊他,最后甚至斷言“他那樣的爸爸還不如沒有”。我重復(fù)了他說的話“ 還不如沒有父親”,他聽后沉默良久,最終小聲說道:“不過我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全都是我爸給的?!倍笏萑肓碎L時間的沉思。
大概就是在這樣的談話過程中,兒子一點一滴看清了父親的形象吧?他本認(rèn)為父親和自己幾乎等于一體,父親給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理所應(yīng)當(dāng)。但在羅列父親缺點的過程中,他逐漸和父親拉開了適當(dāng)?shù)木嚯x,從這個角度看父親,他逐漸看到了作為個體的父親的形象。
當(dāng)從個人與個人的關(guān)系看待時,雖然是父親開車來接兒子,兒子也理所當(dāng)然要說“謝謝”。我根本沒有指導(dǎo)他,也沒有說教,而是給他提供隨心所欲地講話和自由思考的機會,用這種辦法使得他珍惜自己內(nèi)心產(chǎn)生的感動,僅此而已。
親人之間言謝有時也會感覺“生分”,比如三歲的小孩子動不動就對媽媽說“謝謝”,這可能會讓人感覺怪怪的吧。也就是說,兩者之間的依賴感越強,就越?jīng)]有必要言謝。但是等孩子慢慢自立,就會開始產(chǎn)生個人對個人的禮節(jié)并開始言謝。
如此想來,再看看歐美人的禮儀規(guī)范,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從比日本人年齡小很多的時候,便開始被教導(dǎo)適當(dāng)?shù)乐x了。我想可能是因為西方社會非常重視自立才會如此。四五歲的孩子會對父母道謝,必要的時候父母也會對孩子說謝謝。有些日本孩子誤解了自立的意義,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照顧了(其實還是受照顧的),便不再道謝。與其說這是自立,不如說是過分嬌慣了,在歐美人看來可能會有種奇異感。適當(dāng)?shù)乐x這件事或許可以看作一個人是否自立的標(biāo)志。話說,如果日本一味模仿歐美將一事無成,那么應(yīng)該從幾歲開始教導(dǎo)孩子對父母道謝呢?或許這件事會出人意料地復(fù)雜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閃光的個性
在我接受的許多咨詢當(dāng)中,嘆息“為什么偏偏只有我必須受這份罪”的人很多。也許可以說,幾乎所有的人都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別人都幸福或平安無事地生活,為什么偏偏只有自己被卷入不幸或災(zāi)難中呢?想來想去卻依然找不到答案,總之是“豈有此理”。這樣想便會倍感痛苦和悲傷。
哪怕痛苦,若能獲知原因也可接受。比如,因自己不小心引發(fā)交通事故,雖然也會痛苦,但終歸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能夠接受,也會交罰款。再或者,得知別人和自己品嘗著同樣的苦楚時也容易忍受,比如,因地震或洪水導(dǎo)致許多人受災(zāi)時,痛苦倒也痛苦,但和人共苦這一事實至少讓人在心理上更容易忍受。
自己痛苦卻得知別人依然快樂、歡喜時,痛苦便會格外加劇。她是姐妹三人中最小的一個,兩個姐姐有著驚人的美貌,只有她自己不知何故,連姿色平平都稱不上。同是一母所生,這是為什么呢?有時她會想,莫非不是同一父母?可是仔細(xì)觀察,自己既像爸爸又像媽媽。姐姐們也像父母,卻在是不是美女的決定因素上存在差異。自己沒有任何責(zé)任,卻自小從人們對待她們?nèi)忝玫膽B(tài)度上感覺到了明顯的差異。姐姐們被人眾星捧月,而自己卻時不時成為被人譏笑的對象。
聽她這樣講,有時甚至?xí)椴蛔越胤浩鹜?,我也會想:“為什么這么好的一個人偏偏……”她是那么舉止溫柔且又行為端莊,為什么會遭遇這樣的不幸?而且不止一次,有時還會接二連三。雖然我?guī)е钋械耐樾穆犨@樣的故事,卻并不沮喪,而是一直安靜地聽著。如果他們的遭遇令我感嘆,那么無論一年還是兩年,我都盡量不去回避,而是努力地正面接受。表面看來,我甚至?xí)徽`認(rèn)為感覺不到那個人的苦惱和不幸有多深。
我為何要那樣做呢?聽他們講述,明明我無法給予勸慰和解決辦法,為何還要繼續(xù)聽下去呢?答案有許多種,但我首先想到的是,無論多么不幸,我認(rèn)為能夠說“偏偏只有我”就很了不起了。
都說現(xiàn)代社會注重個性,在日本的學(xué)校和公司都會聽到“拓展個性”這樣的說法,可是實際思考“個性是什么”,卻又不明所以。所以無論內(nèi)容如何,能說出“偏偏只有我”就已經(jīng)很了不起。也就是說,“為什么偏偏只有我不幸”這樣的疑問提供了發(fā)現(xiàn)個性的切入口。既然如此,就再把切入口擴大一點,無論多么痛苦,都去關(guān)注一下從中發(fā)現(xiàn)的東西吧。我就是這么認(rèn)為的。
“平等”很受現(xiàn)代人的重視。既然同樣生而為人,就要努力做到平等。我們基于這樣的思想活著,今后也許還要這樣活下去。或許上帝一邊高度評價人類為平等付出的努力,一邊賦予人類命運無可救藥的不平等,以防止它變得平板化或者脫離個性。上帝賦予的不平等與人類為平等所做的努力發(fā)生碰撞,迸發(fā)火花,可以稱為“只有那個人是這樣”的個性在其中熠熠生輝,難道不是嗎?
我見到的人雖然遭受著“可憐的不走運”或不幸,也確實需要經(jīng)受長年累月的或深沉的痛苦,但我卻佩服他們能夠找尋到各自閃光的個性。雖然他們也有可能被迸射的火花屢屢灼傷。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觸摸的妙意
人通過五官認(rèn)知世界,通過看、聽、聞、品嘗、觸摸等感知世界,了解自己和世界的關(guān)系。通過這些感覺的洗練,我們的感受性也得到了拓展,人生變得更加豐富。名曲和美食等若沒有與之相匹配的感受就會變得毫無價值可言。
因為人被稱為“視覺動物”,所以格外重視視覺。想來甚至可以說,人得到的信息多半都是視覺信息。文字和影像給人類提供了其他事物無可比擬的大量信息。與之相比,對人類而言最未經(jīng)分化的感覺恐怕就是觸覺了。大概可以說,人在判斷某件事的善惡美丑時極少訴諸觸覺。可是若人類想深度確認(rèn)自己的存在,觸覺是否就變得很重要了呢?比如,對于即將離世之人,默默地握緊他的手非常重要。盡管如此,我想我們在生活中還是有許多時候忘記了觸覺的重要性。
我最近讀了詩人工藤直子的隨筆集《獅子的尾巴》,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了“觸摸”的重要性?!拔伵5难坨R、海豚的額頭、大猩猩的后背、小貓兒驟然彎身時的褪窩、金龜子柔軟的內(nèi)翅、貓頭鷹頸部環(huán)繞的蓬松羽毛、海獺的肚子、海馬的尾巴尖……”說起這些來,據(jù)說工藤“看見它們便情不自禁地想摸一下”。工藤說:“只有摸一下,我才能感覺到與它們的相遇?!?/P>
讀到這里,我仿佛明白了孩子們瘋狂喜愛工藤的詩的奧秘了。小孩子們重視觸覺,工藤的詩把通過觸覺感知到的事物寫成了語言。孩子們讀著那些詩句,從中直接“觸摸”到了工藤的心靈。
工藤幼年時母親亡故,所以他在《獅子的尾巴》里屢屢提到關(guān)于父親的記憶,說小時候最常見到的便是父親的“手”。
散步時牽著我的手、給我跌倒后擦破皮的膝蓋搽藥的手、給我穿衣服的手、拿著菜刀削土豆皮的手,等等。那時候的浴缸都是木制的,邊很高,小不點的孩子很難進到木桶里。這時候,托著我的兩肋把我“咕咚”一下放進去的,也是爸爸的那兩只手。
讀著這些句子,雖然工藤說“看見”了父親的手,我卻能明白里面包含著時?!坝|摸”的體驗,工藤父親那雙溫暖的手的觸覺也傳遞給了閱讀這些詩的我。
因為“觸摸”完全變成了心靈的接觸,所以我們的心也被打動了。比如她這樣描述10 歲時第一次見到盛開的櫻花時的印象:
時近傍晚,也許是因為空氣驟然冷了下來吧,突然間“呼”地吹來一陣風(fēng),我吃了一驚。成千上萬片花瓣一齊在空中飛舞,數(shù)不清的花瓣把藍(lán)天遮掩,好像人也被卷在其中,不停地飛舞著、飛舞著。我茫然地站立著,仿佛突然間被放進一個非日常的世界里。
那一瞬間,只怕是我們都加入了花兒的慶典,忘記了自己是“人”吧。
瞬間凋落的成千上萬片花瓣無疑觸動了10 歲的直子的心弦,失去了這種意味深長的“觸摸”體驗的現(xiàn)代人,雖然突然想把它找回來,但心靈的琴弦卻已生銹。因為過于急不可耐,便不得不做一些類似于突發(fā)性騷擾那樣的事情。因為“觸摸”行為并未伴隨心靈,所以只留下苦澀的回味。
要想真正了解“觸摸”的美妙,焦躁是大忌。工藤在《獅子的尾巴》這本書里說,心靈不可以變成“漫無邊際的天空”,“等待”心靈的觸摸非常重要。
作品簡介
《共鳴的靈魂:河合隼雄談幸?!罚琜日]河合隼雄 著,蔡鳴雁 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年11月
《共鳴的靈魂》是日本心理治療大師河合隼雄憑借幾十年心理咨詢經(jīng)驗開出的五十多副“心的處方”。
如果說,作息正常、均衡飲食、多運動,是提升身體免疫力,保持健康的好方法。那么,多讀有意心靈的書,關(guān)注自己的思考與面對事情的走向,就是保持心靈健康的好方法。河合隼雄這些不尋常的觀點,很值得細(xì)讀深思。一邊讀,一邊獨立地思考,不知不覺間,你會赫然發(fā)現(xiàn),自己內(nèi)心的想法竟然大不相同來,對同樣一件事竟有了完全不同的體會。
為什么一頭栽進去的人才能真正的離開?
為什么唯有強者才知道感謝?
為什么無論孤獨一人,還是攜手相伴,都必須一個人活下去?
為什么心的支持成為靈魂的負(fù)擔(dān)?
為什么“從前很好”是跟不上進步腳步的人的說辭?
為什么遇到危機時才會絕境逢生?
……
在不經(jīng)意間就能翻轉(zhuǎn)對人性心靈的理解,河合隼雄不愧是日本第一流的臨床精神分析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