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蘇州便是文脈鼎盛之地,清代金石學(xué)興,蘇州更是金石收藏家匯聚,其中,尤以幾大家族最為著名,如愙齋的吳大澂、過云樓的顧文彬、攀古樓的潘祖蔭以及吳云、俞曲園等學(xué)者,對中國青銅器、玉器、書畫、碑帖、文房的蒐集與鑒賞,既代表了傳統(tǒng)文人的趣味,也代表了蘇州這座城市文化的面貌。
近日,由知名書法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童衍方率領(lǐng)的清代金石家故跡訪學(xué)團專程到蘇州,尋訪清代金石收藏家吳大澂、吳云等及清代學(xué)者馮桂芬、俞樾在蘇州的舊居遺跡。
吳大澂祖居:愙齋的樓梯嘎嘎作響
吳大澂(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晚號愙齋,官至廣東、湖南巡撫。同治七年(1868年)三十四歲會試中進士,入翰林。三十六歲時入李鴻章幕府,并得到朝中巨子潘祖蔭、翁同龢等人交口稱賢,仕途順?biāo)欤瑢覍疑w,是金石學(xué)家、古文學(xué)家、書畫家,精通訓(xùn)詁考據(jù)之學(xué),為近現(xiàn)代書畫家、鑒定收藏家吳湖帆的祖父。
吳大澂(1835—1902)
吳大澂祖居位于蘇州市雙林巷。古宅原為明代畫家金俊明的“春草閑房”舊址。乾隆初年,里人郭氏重修,更名為“友恭堂”。之后,吳大澂祖父便以此為寓,還曾請畫家奚鐵生補《春草閑房圖》,一時名流歌詠殆遍。道光十五年(1835年)五月十一日,吳大澂出生在此宅。
雙林巷吳大澂祖居門楣
吳大澂祖居
友恭堂現(xiàn)存南向五路,門廳、樓廳三、四進不等。西起第二路原有“太史第”匾。第三進樓廳面闊三間10米,進深八檁9米,扁作梁,前有船篷軒,青石礎(chǔ),斜鋪方磚。門樓殘存“鯉魚跳龍門”磚雕。門外墻角有“友恭堂”界碑。
吳大澂祖居門樓殘存的“鯉魚跳龍門”磚雕
吳大澂的收藏——愙鼎多年前曾在蘇州博物館“梅景傳家——清代蘇州吳氏的收藏”中展出,吳大澂“愙齋”的別號,即源出于此鼎。吳大澂的愙齋,以其所獲愙鼎而得名。自同治末年他放任外官后,二十余年間,愙齋收藏迅速增長,門類囊括吉金、古玉、書畫、碑帖、古印、封泥、文房等。
吳大澂曾藏的愙鼎(現(xiàn)南京博物院藏)內(nèi)的銘文。 澎湃新聞資料
清代金石家故跡訪學(xué)團在雙林巷吳大澂祖居看到,吳大澂的書房愙齋仍在,頗昏暗,上樓時,樓梯嘎嘎作響。
“步入這樣的樓梯,聽聞這樣嘎嘎作響的樓梯聲,步入自己崇敬的吳大澂先生書房,想像當(dāng)年愙齋中的鼎彜吉金、古陶磚瓦,讓人生敬,這樣的感受是奇妙的?!蔽縻鲇∩绺鄙玳L童衍方說。
吳大澂祖居的樓梯
吳大澂祖居的書房窗戶
金石篆刻家唐存才說:“從這樣古舊的樓梯進入愙齋,仿佛穿越了百年前的時空,想象一百多年的愙齋,吳大澂先生曾與陳介琪先生在這里探討古陶文、古金文,不勝向往?!?/p>
訪學(xué)團其后同時尋訪了吳大澂舊居、吳梅故居、曲園、吳昌碩舊居處,以及顧麟士故居“西津別墅”——它是過云樓第三代主人顧麟士最后的隱居之處。
在蘇州書法家馮雷、黃翔等的帶領(lǐng)下,訪學(xué)團還參觀了地處校園之中的小林屋水洞,以及蘇州市第十中學(xué)內(nèi)著名的瑞云峰——它是江南園林太湖石三大名峰之一,被譽為“妍巧甲于江南”。
地處蘇州校園內(nèi)罕為人知的小林屋
馮桂芬故居:看見被遮蔽的晚清思想家
馮桂芬故居,即顯志堂,位于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鎮(zhèn)鷺飛橋畔,現(xiàn)作為景點“榜眼府第”開放。建于清代中期,坐南朝北,分成東西兩路。東路依次門廳、大廳和后樓。大廳額“顯志堂”。面寬三間,深九檁。西路有書房和書樓二進。
馮桂芬(1809~1874年),晚清思想家、散文家。曾師從林則徐,道光二十年進士,授編修,咸豐初在籍辦團練,同治初,入李鴻章幕府。少工駢文,中年后肆力古文,尤重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在上海設(shè)廣方言館,培養(yǎng)西學(xué)人才。先后主講金陵、上海、蘇州諸書院。馮桂芬為改良主義之先驅(qū)人物,最早表達了洋務(wù)運動“中體西用”的指導(dǎo)思想。著有《校邠廬抗議》《說文解字段注考證》《顯志堂詩文集》。
參與這一訪學(xué)團的蘇州文史研究者、收藏家馮雷系馮桂芬后裔,談起先祖,一直不無自豪。他介紹,大廳的馮桂芬雕塑是他們這些后人集資所鑄。
顯志堂中的馮桂芬雕塑
馮雷介紹,馮桂芬先后教于惜陰、敬業(yè)、紫陽、正誼等多家書院,形成了校邠學(xué)派,致力于研究經(jīng)世致用之學(xué),吳大澂、王頌蔚、葉昌熾等皆其門下。馮桂芬“惟善是從”“開啟民智”“減賦為民”的諸多理念,完整呈現(xiàn)在其代表作《校邠廬抗議》中。
馮桂芬故居
李鴻章為其撰寫的墓志銘這樣總結(jié)了他的一生:“均賦治河,運籌決勝,條變畫奇。舒古琳今,齡謀晦斷,一身兼之。不榮于祿,而富于書,浩博無涯。我銘藏幽,君書在世,其傳奚疑?”
馮桂芬所題過云樓
在收藏界聲名極其顯赫的過云樓與怡園同是顧文彬的故居,匾額即是馮桂芬所題,款識曰:“子山二兄大人收藏法書名畫、舊拓碑版甚富,以小樓儲之,取周公謹煙云過眼意為名,其癖也,亦其達也?!?/p>
過云樓
吳云宅園:金石書畫雅集聽楓園
吳云宅園位于蘇州市金太史巷與蘇州市慶元坊之間,為清代收藏家、蘇州知府吳云的故居。吳云宅園并不對外開放,北部的園林部分為聽楓園,是蘇州國畫院所在地,水清池深,伴以回廊、水榭、半亭,綴以花木山石,清雅而安靜,園中尤以楓樹醉人,深秋之季,楓葉如火如荼,紅黃交織,國畫院安居于此,可謂無上福分。
吳云(1811-1883),字少青,晚號退樓主人,齋堂號有兩罍軒、二百蘭亭齋、敦罍齋、金石壽世之居。其收藏鼎彝、碑帖、名畫、古印、宋元書籍甚富,精鑒別與考據(jù)。偏愛王羲之《蘭亭序》,藏拓本達二百數(shù)。聽楓園建成后,吳云與家人在此居住,平日里讀書作畫、品鑒古物、游賞山池,怡然自得。他與俞樾等著名文士過從甚密,常在園中雅集酬唱;一代巨匠吳昌碩在蘇州時也曾入園寓居。
在蘇州國畫院院長孫寬的帶領(lǐng)下,訪學(xué)團一行參觀了聽楓園園林部分及畫師畫室、展廳畫作,就上海蘇州兩地金石書畫進行交流座談后,童衍方與訪學(xué)團成員唐存才、仲威、馮雷、顧村言、張生先后呈現(xiàn)了各自的金石與書畫收藏。蘇州金石書畫界人士林爾、黃翔、潘獻榮等參與品賞。
蘇州聽楓園金石書畫雅集現(xiàn)場
童衍方展示了其精心收藏的珍罕周盂鼎拓本(吳昌碩藏本),上有吳大澂題:“倉碩道兄藏本”,全幅19行291字,且有沈秉成、楊守敬等名家題跋。盂鼎于清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郿縣禮村(今寶雞眉縣),為西周早期青銅禮器中之重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時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輾轉(zhuǎn)被岐山宋金鑒、周庚盛和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所得,后入藏潘祖蔭府邸。
同時展示的還有吳讓之為何紹基制“玉玲瓏”印,撫之一片玉潤,以及吳湖帆臨古冊頁等。
盂鼎銘文拓本(吳昌碩藏本)
盂鼎銘文拓本(吳昌碩藏本),可見吳大澂題跋
清代吳讓之為何子貞制玉玲瓏印
上海圖書館研究館員仲威收藏的《始平公造像題記》卷軸裝,是傳世最早整幅拓本,徐乃昌舊藏本,其上有童衍方等十多位當(dāng)代知名金石書畫界人士題跋,《始平公》被稱為“魏碑第一”“陽文碑刻第一” “龍門造像第一品” “歷代造像題記第一品”。
《始平公造像題記》卷軸裝(局部),是傳世最早整幅拓本,徐乃昌舊藏本,其上有童衍方等十多位當(dāng)代知名金石書畫界人士題跋
《王孫遺者鐘》卷軸裝是傳世最早最佳拓本,歷經(jīng)盛昱、鄒安、何楚侯遞藏。鐘于光緒初年湖北荊州宜都山出土,歷經(jīng)曹彝卿、潘祖蔭、端方等人遞藏,后流入海外,歸原國際奧委會主席布倫戴奇(1887-1972),現(xiàn)藏美國舊金山亞洲美術(shù)博物館。春秋晚期楚器,王孫遺者,楚莊王之子,名子南,又稱公子追舒。此鐘銘文書法是楚國金文的經(jīng)典代表,廣受金文愛好者推崇。
《王孫遺者鐘》卷軸裝
《明拓上尊號碑》
西泠印社理事、金石學(xué)者唐存才亮出了張廷濟舊藏王莽時期所鑄“錯刀”、“栔刀”及陳介琪拓題的井陶圈、吳云兩罍軒之兩罍全形拓,其中,兩罍全形拓回到聽楓園兩罍軒,可謂佳話。
吳云兩罍軒之兩罍全形拓
“錯刀”、“栔刀”見著于《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民國間徐珂《清稗類鈔》亦作刊載。中國古代文士對古錢幣贊詠最多者當(dāng)推王莽鑄造“錯刀”,源于刀頭“一刀”二字錯金,又稱金錯刀。漢張衡詩云:“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p>
張廷濟舊藏王莽時期所鑄“錯刀”、“栔刀”
張廷濟舊藏王莽時期所鑄“錯刀”、“栔刀”文獻
馮雷展示了他收藏的近現(xiàn)代書畫家吳湖帆師生所繪墨竹扇面,此扇面為1943年應(yīng)沈鈞儒(秉甫)先生之屬,吳湖帆主畫墨竹,三弟子俞子才補枯筍、張守成寫綠筍、任書博添蜻蜓。顧村言其后也呈現(xiàn)了他收藏的近現(xiàn)代書畫篆刻大家錢瘦鐵墨梅《此君偏許傲清寒》。
吳湖帆師生所畫墨竹扇面
錢瘦鐵墨梅《此君偏許傲清寒》
聽楓園金石書畫雅集后,童衍方向蘇州國畫院贈送精心創(chuàng)作的書法對聯(lián)《燃葦烹茶,寶鼎浪中浮蟹眼;移松酌酒,金杯影里動龍鱗》。
童衍方向蘇州國畫院贈送書法對聯(lián)
訪學(xué)團其后專程到新開館不久的桃花塢美術(shù)館,參觀了小莽蒼蒼齋所藏清人翰墨精品,這一特展囊括了有清一代蘇州的狀元、知名學(xué)者及書壇名宿諸如曾國藩、林則徐、魏源、金農(nóng)、陳曼生、阮元、汪琬、鄭板橋、劉墉等人的珍品翰墨,包括條幅、楹聯(lián)、冊頁、手卷、扇面、書簡、銘硯、名章等。
小莽蒼蒼齋藏品
清代陳曼生隸書對聯(lián)《課子課孫先課己,成仙成佛且成人》
“這次訪問清代金石學(xué)家舊跡,既是向金石書畫界前賢致意,發(fā)現(xiàn)江南古城的深厚文脈,也在于同好之間的交流,有了這一次,還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一次會比一次精彩?!蓖芊秸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