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齊白石誕辰160周年?!褒R白石在北京”將于11月29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開幕。展覽將匯聚200余件齊白石藝術珍品,通過繪畫、書法、篆刻、文獻以及數(shù)字科技等多媒體手段,呈現(xiàn)齊白石在北京的藝術生涯和交游歷程。
齊白石
1919年,從湖南湘潭走來的齊白石正式在北京定居。從此,他的藝術生涯與這座城市緊密相連。北京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氛圍,以及在京城的諸多名流,都為齊白石提供了無盡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北京,他閉門十載“衰年變法”,開創(chuàng)大寫意花鳥畫“紅花墨葉”的新風格。可以說,北京見證了齊白石從一名“北漂”逐步成為“巨匠”的傳奇歷程。
齊白石 芭蕉書屋圖軸 首都博物館藏
展覽通過時間與空間的轉換敘事,跟隨齊白石在北京的足跡,重現(xiàn)出20世紀京華人文的繁榮景象:齊白石與陳師曾、梅蘭芳、徐悲鴻、老舍等文化名人的交往,與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之間的互動,成為展覽中的亮點。
墨梅 齊白石? 縱116厘米 橫42.5厘米? 1917年?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此幅墨梅是齊白石為楊潛庵 37 歲生日而作。淡墨勾勒出飽滿的朵朵梅花,花朵與花苞交疊相映。梅花的新枝與老干交錯相生,樹干的遒勁厚重與花枝的輕健俏麗形成對比。不同于尹和伯墨梅的清秀俊逸,齊白石的墨梅“以蒼勁為之”。摯友陳師曾在畫作上題跋“酒后嘗為盡情語,何須趨步尹和翁”勸他不必追隨前人腳步,而要變革創(chuàng)新。同一時間,北京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羅復堪也題詩贊許他身處寒寺,與寒梅為伴,笑看人間的姿態(tài)。在友人的鼓勵下,齊白石決心開始衰年變法,不再拘泥于臨摹前人的作品。
《己未日記》 齊白石? 縱15厘米 橫22厘米? 1919 年?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1919年,齊白石正式定居于北京。這所城市給予了他無數(shù)的藝術滋養(yǎng),在這里他結識了陳師曾、姚華等諸多耆老名宿,參加了數(shù)個海外展覽,畫風也自此大變、“脫盡縱橫習氣”,實現(xiàn)了“似與不似之間"的妙趣。《己未日記》呈現(xiàn)了齊白石剛來北京時的心路歷程,還記錄了齊白石眼中的北京。日記的一到六頁主要描繪了北京城風景舊貌,包括前門外濃煙滾滾,飛鳥落霞的晚景,矮小的屋舍,社稷壇黃昏時的柏樹。其中日記第四頁的小屋以及濃墨點染的花,表明自己來京貧居不得志,思家的心情。
《借山圖》之一
《借山圖》之二
1902 年至 1909 年,齊白石應朋友之邀,外出遠游,六出六歸,這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階段, 更是他山水畫創(chuàng)作發(fā)生轉變的最重要階段。遠游中,齊白石飽覽美景,許多壯美秀麗的景色他都畫下來,積累了不少的山水畫稿,如《洞庭看日圖》《灞橋風雪圖》《綠天過客圖》等。遠游結束后的 1910 年,齊白石在自己的家中把游歷得來的山水畫稿,重新畫了一遍,編成《借山圖》,一共有 52 幅,后多有散佚,北京畫院現(xiàn)存 22 幅?!督枭綀D》展現(xiàn)出齊白石不同于以前的全新山水畫面貌,主要體現(xiàn)在 :一是具有山水寫生的性質,是真實山水的藝術寫照。
《借山圖》中的每一幅畫所描繪的景色都是齊白石親歷的。有些山水雖然沒有具體的景象細節(jié),但都表現(xiàn)出了原型山水的主要或典型特征。二是在圖式上具有強烈的簡練特征。在《借山圖》中,齊白石所表現(xiàn)的山水形象非常簡潔、精練,對現(xiàn)實山水景象做出了高度的概括處理。三是顯示了自己鮮明的筆墨語言的個性特征。齊白石創(chuàng)作《借山圖》時期的山水突出地體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山水的真實感受,并且為表達這種感受勇于尋求形式語言上的突破,可以說這是齊白石山水面貌的形成期。
葡萄公雞 齊白石? 縱179.5厘米 橫54厘米? 1923 年?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1917 年 6 月 30 日,為避家鄉(xiāng)的兵匪之禍,齊白石來到北京, 寄居在離蓮花寺南不遠的法源寺。因畫風近于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懂得的人不多,作品就不易賣得出去,賣畫生涯很是蕭索。很可能是通過法源寺的住持道階法師認識了瑞光。1917年11月底,齊白石返鄉(xiāng),1919 年正式定居北京,狀況仍未獲改觀,且居無定所,先后寄寓觀音寺、石燈庵等寺廟。齊白石雖笑稱“與佛有緣”,但觀音寺內“佛號鐘聲,睡不成寐”,石鐙庵“老僧又好蓄雞犬,晝夜不斷啼吠聲”。此畫所繪也許正是老僧蓄養(yǎng)的晝夜啼叫的雄雞。
篆書十二屬圖 齊白石 縱 68.5厘米 橫36厘米? 1945 年?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齊白石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有自己的“原則”,即不畫未見之物,比如“鱗蟲中之龍”。那么齊白石真的沒有畫過龍嗎?其好友關蔚山曾捐獻過一套《十二屬圖》,既然是“十二屬”,當然就不能避免畫龍。那么齊白石為什么又破例畫龍了呢?這件《篆書十二屬圖》道出了原委。原來關蔚山請齊白石畫十二生肖,可齊白石因為其中的龍是虛構之物而加以推卻,于是關蔚山就請廠肆每年向齊白石求兩三張畫,用了四年的時間,終于集齊了一套十二生肖。這套《十二屬圖》從畫上的年款來,最早的《如此千里》作于1940年,而《桃猴》則作于1944年,正如老人所言“用心四年,始集成”。而此時兩人也結下了筆墨緣,成為好友。當大功告成之日,關蔚山請齊白石為之題跋,齊白石欣然題下了這段跋語,可謂藝壇佳話。
齊白石 墨鼠 托片 紙本設色 68.5×34cm 1942年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夕照歸牛 鏡心 紙本設色 67.5×33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虎圖 托片 紙本設色 69.5×34.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桂花墨兔 托片 紙本設色 68×34.5cm 1944年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云龍 托片 紙本墨筆 69.5×3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草蛇 鏡心 紙本墨筆 70×34.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如此千里 托片 紙本墨筆 69×34cm 1940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柏羊 托片 紙本墨筆 68×32.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桃猴 托片 紙本設色 68×33.5cm 1944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母雞群雛 鏡心 紙本墨筆 68.5×33.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吠其不仁 托片 紙本設色 69.5×35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 芳草游豬 鏡心 紙本設色 67×34cm 無年代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真的只畫過這一套《十二屬圖》嗎?也不一定,他曾在一幅《墨山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藏)上題道:“門客余中英代人求畫十二屬,留稿。白石老人?!边@套“十二屬”即為1936年齊白石游蜀期間,門人余中英代客求畫。可惜僅存這幅《墨山羊》,其余不存。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齊白石其他《十二屬圖》存世。齊白石也有單幅作品表現(xiàn)鼠、牛、虎、兔、羊、馬、雞、狗、豬,但龍和蛇似乎僅見于此套《十二屬圖》中,因此關蔚山捐獻的這套完整的《十二屬圖》就顯得彌足珍貴了。這套《十二屬圖》雖然畫幅尺寸相近,但并非按十二生肖的順序進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時也沒有統(tǒng)一的構思和命名,各具情態(tài),傳神地表現(xiàn)出各種動物的特性,也傳達出齊白石的一些人生感悟、個人性情與思想感情。
九秋風物圖 齊白石 縱30.3厘米 橫170厘米? 1944 年?原作藏于榮寶齋
《九秋風物圖》是齊白石先生84歲所畫。畫題中的“九秋”指秋天、深秋。畫中集合了秋日的花草生靈,工筆昆蟲細膩真切,一絲不茍,栩栩如生,花卉植物則以恣意灑脫的寫意之筆暢敘秋日的活力。白石心中的深秋風物是紅楓、金桂、雁來紅、牛筋草、秋海棠、秋菊……蝴蝶、蜻蜓、螳螂等多彩的秋蟲飛舞跳動其中,秋蟬在樹枝吟唱,熱鬧的畫面沖淡了深秋自帶的蕭瑟冷寂,這些美好的風物屬于白石老人對星斗塘老屋、寄萍堂等的記憶,寄托了客居京華的他對家鄉(xiāng)的眷戀。本作有一題識為“白石老人齊璜昏眼”,提示作品是高齡的齊白石“昏眼”所作,因此其工筆草蟲或是此前所畫后留在手中以應對年老目衰,補全寫意花卉后再題款。雖年歲已大,仍能以畫寄情,說的就是如此吧。
松柏蒼鷹 齊白石 縱330.6 厘米 橫 71.5厘米? 1944年? 原作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此圖為難得的齊白石巨幅作品。左下篆書“穩(wěn)立長榮”四字,畫面繪一松一柏盤繞高聳,上立雄鷹,氣魄宏偉?!苞棥迸c“英”諧音,“雄鷹”象征著“英雄”,松柏經冬不凋,寓意長久。此圖有徐悲鴻題簽,雖無上款,推測為定制之作。
啟事條 齊白石 縱67.2 厘米 橫 35.1厘米? 無年款? 原作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七七事變”后,北平淪陷,為了避免日偽的騷擾求畫,齊白石閉門不出,多次在大門內右側的墻上貼出“停止見客”的告示。白石老人的“心病”表面是“心臟病”,實際是對國土遭到日本侵略的心痛。這個啟事條書于元書紙上,經過長期日曬雨淋,留下了斑斑水漬。非常幸運的是,這張?zhí)厥獾摹皳躐{牌”被有心人留存下來,成為白石老人錚錚民族氣節(jié)的歷史見證。
齊白石? 啟事條 縱72.5 厘米 橫26.6厘米? 1940年? 原作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北平淪陷期間,為了一家數(shù)十口人的生計,齊白石不得不以賣畫為生,除了“停止見客”的啟示條,他也自書過潤格。這便是其中之一。他痛恨“減畫價”“絕止吃飯館”是擔心通過請客吃飯、聯(lián)絡感情,趁機殺價,“絕止照像”則有多方面原因:其一,擔心不良用心的人與他合影后去賣假畫;其二,可能與1935年的一段經歷有關。據(jù)王森然回憶,當年鄭景康為齊白石拍攝十二幀照片,并放大一幀贈之,齊白石以大蝦一幅相酬,事后便宣布不招待畫像照像,大概是覺得不劃算?;仡^來看齊白石的畫價,一尺六圓,以他當時的名望,其實并不高?!懊繄A加二角”,往往是給中間人的酬勞。
尋舊圖 齊白石 縱151.5厘米 橫42厘米? 無年款?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1929年2月1日,徐悲鴻辭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之職,離平南渡前向齊白石辭行,齊白石繪《月下尋舊圖》相贈,畫后猶有余興,作此自珍。這是齊白石少有的自畫像,畫中身著長袍,背手持杖而立的老人便是齊白石自己。右上方題寫了兩首絕句回憶了齊、徐二人的交往。徐悲鴻曾經三顧草廬請齊白石出山,而且給齊白石以極大的敬重,藝專以“白皮松”為題考試,徐悲鴻與齊白石商定成績等級,聽取齊白石的意見??上Ш芸煨毂欈o職南返,開始南京、上海的任教。詩歌抒發(fā)了對徐悲鴻的知己之感和和思念之情。此畫雖寥寥數(shù)筆,但將老人在徐悲鴻南返后,形只影單的孤獨感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
門人半知己 齊白石 縱3.2厘米 橫3.2厘米 無年款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此印是齊白石篆刻作品中的巔峰之作,他將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印風熔于一爐,并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篆刻風格。吳昌碩篆刻的破殘、剝蝕之美結合趙之謙的留白處理及黃牧甫的幾何造型均為白石老人所借鑒。他還擅長運用斜線分割空間,此印“門”字左右并未采用傳統(tǒng)的對稱處理方式,而是欹側排列?!叭恕弊种虚g大量留白?!爸弊謩t整體右傾,“己”字下面留白與“門”、“人”字中的空間相呼應,最后以封泥邊欄將五字框在中間,整體印面布局靈動而不局促,“門”字外還故意破殘,使印文右側舒朗而不緊湊,堪稱齊白石篆刻中的頗具巧思之作。
雙肇樓圖 齊白石 縱33厘米 橫89.5厘米 1932年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1933 年 10 月 2 日,張次溪與徐肇瓊在西長安街的廣和飯莊舉行婚禮,證婚人為齊白石和吳北江,齊白石特意帶來厚禮: 一詩一聯(lián)。張氏夫婦婚后在北京新居起名“雙肇樓”,因張次溪別署“肇演”,妻名也有“肇”字,故名“雙肇樓”。1932 年夏, 張次溪便求齊白石以“雙肇樓”為名作圖。齊白石很少為人作宅館圖,但此年,張次溪盡力為他出詩集,故齊白石以此圖為報?!峨p肇樓圖》是齊白石少有的橫卷山水畫,用大筆蘸濃墨, 以大混點畫出柏樹,再間以淡墨,然后用花青色點染,把柏樹 的森然蒼翠表現(xiàn)得形完神足、淋漓盡致。蒼柏掩映著的雙肇樓以細筆勾出,與蒼柏的用筆雄肆、奔放形成對照。樓上一男一 女臨欄相對,紅衣女郎,留著短發(fā),男子則凝眸女郎,含情脈脈。天地曠遠,歲月永恒,《雙肇樓圖》可以說是白石老人最“幸?!钡囊粡埉嬃?。人物雖小,卻是全畫的焦點。在構圖上,景物集中于下部,留出三分之二的空白,這是齊白石的精心營構,他唯恐張次溪請人在畫上題字,破壞畫面的空間關系,特意寫信 給張次溪,囑咐他:“承索畫《雙肇樓圖》,以布置少,能見廣大,覺勝人萬壑千丘也。貴樓題詞甚多,不必寫于圖上,使拙圖地 廣天空。若嫌空白太多,加書題句,其圖有妨礙也。先生高明,想不責老懶吝于筆墨耳。請使人攜尊筆書數(shù)字取去可矣?!?/p>
紅衣牛背雨絲絲 齊白石 縱151.5厘米 橫56.5厘米 1952年 原作藏于中國美術館
此幅作品是齊白石為老舍、胡絜青夫婦而作,他在右側題詩:“英雄名士孰先知,各有因緣在少時。今日相逢才曉得,紅衣牛背雨絲絲。”以紀念其與老舍雖晚年相識、卻神交已久的因緣。此畫主體描繪了一個身著紅衣的牧童悠然地騎躺在牛背上放風箏的場景。一筆寫成的風箏線自牧童手中起,將觀者的視線引至畫面最頂端。風箏僅做簡單勾勒,與主體細致描摹的紅黑色塊形成對比。整幅畫面四面留白,用筆極簡,卻表現(xiàn)出純然的詩意與天趣。
老舍命題求畫信函 老舍 縱26厘米 橫35厘米 無年款 原作藏于北京畫院
在以蘇曼殊的詩句求白石老人作畫,獲得四幅杰作后,老舍先生又加大了難度,選出四句古詩,再度寫信向老人求畫。這次他在每句詩后以紅字寫下了自己的構思。有意思的是,老舍先生求四張“二尺小幅”,并根據(jù)齊白石的潤格,寄去了“人民券三十萬”(相當于30元),希望老人“勿斥寒酸”。齊白石最后卻只給他畫了兩幅,雖參考了老舍的構思,但改“二尺小幅”為四尺長立軸,從平尺數(shù)來看,剛好為八尺。這封信于2010年在北京畫院被發(fā)現(xiàn),為我們揭示了齊白石的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背后的故事,也見證了老舍與白石老人之間的君子之交,這兩件作品是兩位人民藝術家的合作,堪稱藝壇佳話。
折枝花卉卷 齊白石 縱46.3厘米 橫364.8厘米 1954年 原作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1954年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齊白石畫展是齊白石生前舉辦的一次規(guī)模最大的個人展覽。此幅約三米半的折枝花卉長卷正是齊白石破例為此展覽無償捐贈的作品。畫面自右至左依次繪制的是藤蘿、荷花、菊花、紅梅與牡丹,各自都采用了老人單幅畫中常用的描繪手法,但在構圖布局上又互相呼應。作為白石老人大寫意花卉的經典物象,這五種花卉難得集于一卷。因此此作可說是齊白石晚年的集大成之作。
牡丹 齊白石 縱68厘米 橫33.8厘米 1957年 原作藏于中國美術館
這幅創(chuàng)作于1957年的《牡丹》是白石老人晚年真正解開束縛、將重彩大寫意發(fā)揮到極致的經典之作。全畫采用了徹底的沒骨畫法,僅靠濃重不一的墨點便將一叢簇擁著的牡丹再現(xiàn)于畫面中央,抽象卻傳神,無“形”卻生動。相比之前,此次牡丹的葉片不再完整勾勒,僅用粗糙的墨線表現(xiàn)其葉脈走向。線條筆墨肆意瀟灑,似乎被一股疾風吹向了同一個方向,表現(xiàn)出牡丹屹立于狂風中堅定的姿態(tài)與力量,這正是齊白石對晚年的自己和國家社會的希冀與寫照。
在日記中,齊白石曾說榮寶齋的橘子最甜,陶然亭的景色甚美,法源寺的丁香明媚醉人,畹華家的牽?;ù蟮贸銎妗S谑?,北京畫院用5年時間,研究并繪制了“齊白石在北京”的藝術地圖。法源寺的靜謐、綴玉軒的雅致、琉璃廠的繁華、陶然亭的詩意、北平藝專的桃李滿園、跨車胡同的溫馨浪漫……展覽通過生動的場景復原和有溫度的講述,也為觀眾開啟了認識北京的全新視角。
此外,北京畫院圍繞齊白石藝術開創(chuàng)了多種數(shù)字技術應用模式。其中“天趣畫境——齊白石數(shù)字藝術沉浸展”以360°沉浸式光影,將北京畫院十余年的研究成果,通過數(shù)字媒介講述齊白石筆下的春、夏、秋、冬,演繹老人“盡精微、致廣大”的藝術哲學;“齊白石帶您看北京”手機應用程序以線上+線下的形式,帶領觀眾沿著白石老人的足跡重游一遍北京城。
此次展覽由首都博物館、北京畫院、榮寶齋有限公司聯(lián)合主辦,并得到了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遼寧省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院、梅蘭芳紀念館、徐悲鴻紀念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李可染藝術基金會、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的支持。展覽時間持續(xù)到2025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