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春水秋山玉:玉器中的草原風尚

遼、金、元三代都是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在逐漸漢化的過程中,他們接受了中原傳統(tǒng)的玉文化,并將自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和理念融入進去,從而制作出獨具民族特色的玉器,稱為春水玉和秋山玉

遼、金、元三代都是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quán),在逐漸漢化的過程中,他們接受了中原傳統(tǒng)的玉文化,并將自己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和理念融入進去,從而制作出獨具民族特色的玉器,稱為春水玉和秋山玉,在中國古代玉器發(fā)展史上別開生面。

本文節(jié)選自新近出版的《“玉”見中國——玉器文化與中華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一書,作者詳細梳理了玉器在中國歷史上的演變脈絡(luò):從新石器時代的簡單玉飾到商周時期的精美禮器,再到明清時期的玉雕藝術(shù)。

金·青白玉鶻攫天鵝佩


青白玉鶻攫天鵝佩,金代,長7.5厘米,厚2厘米,故宮博物院藏。青白色玉質(zhì),局部有黃銹色斑沁,體呈扁平的橢圓形。正面是弧凸狀,鏤雕一天鵝藏于荷花叢中,一只海東青俯沖而下,作追逐狀。背部為橢圓環(huán),環(huán)兩側(cè)有橫穿的孔,可供穿系。此器可能是帶飾或帽飾。

金? 巧雕鶻攫天鵝佩飾


巧雕鶻攫天鵝佩飾,金代,長8.7厘米,寬3.6厘米,上海博物館藏。白玉質(zhì),局部為黑色。器作長方形,高浮雕一幅海東青攫天鵝的圖景。白天鵝圓眼,閉口,引頸弓背,展翅擺尾。一只黑色海東青正用利爪緊緊攫住天鵝的脖頸,啄咬天鵝的頭部,天鵝則做著垂死前的掙扎。器背凹入,左右兩端有孔,可供衣帶穿入。玉飾在設(shè)計雕琢上采用了琢玉工藝中特有的“巧色”手法,匠心獨運。

明·青白玉鏤空秋山飾


青白玉鏤空秋山飾,高6.6厘米,寬4.3厘米,湖北省博物館藏。2001年湖北鐘祥市長灘鎮(zhèn)大洪村梁莊王墓出土。青白玉質(zhì)。器呈弧頂長方形,背面較平。正面雕刻出雙鹿、柞樹、云紋、靈芝。畫面的布局為弧頂處系六朵如意云紋,中部有牝、牡雙鹿,牡鹿較大,頭長珍珠盤角,側(cè)身匍匐、回首仰視居其后方的牝鹿。牝鹿較小,頭上無角,側(cè)身站立,回首俯視牡鹿。兩鹿間有楓葉。左下角雕有一顆靈芝,右下角雕一株柞樹。意境安謐祥和,雙鹿對視瞬間的神態(tài)逼真。鹿的眼、嘴、耳、角、肌理以及樹葉的葉脈為單面雕刻,線條細膩;葉脈的中脈為雙線雕刻。反面只做簡單處理,似太湖石,其下方殘留兩片樹葉紋,葉脈的中脈為單線刻成。玉料系新疆和田的籽玉,玉色油脂光澤。采用的是多層鏤空工藝,拋光亮潔。該飾的局部有鐵銹色玉皮子,表面有水銹,反面有一個鎪孔。

金·秋山玉爐頂


秋山玉爐頂,金代,長3.9厘米,寬2.3厘米,高4.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描繪了深秋于山林圍獵的情景,三兩只鹿正悠閑地或飲水、或回顧張望,反映出了狩獵前寧靜的瞬間場面,同樣運用了以黃色玉皮來表現(xiàn)樹葉發(fā)黃的“俏色”手法。這是香爐的一個部件,可能鑲嵌在香爐蓋上,類似于紐。

金·秋山玉飾


秋山玉飾,金代,長7厘米,寬5.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整器正面采用透雕手法表現(xiàn)柞樹、山石、靈芝等山林景象,其間一老虎蹲坐回首,頭部及毛發(fā)刻畫仔細,充滿淳樸的山林野趣。背面有橢圓形環(huán)托,略殘,由其推測原器應(yīng)為帶飾。玉質(zhì)主體近白色,局部巧用玉料皮色表現(xiàn)老虎皮毛及靈芝,屬“俏色”工藝。

青白玉鶻攫天鵝佩和巧雕鶻攫天鵝佩飾是春水玉,它們有著共同的主題:鶻攫天鵝。鶻指的是幫助狩獵的海東青,個頭雖然不大,但性情敏捷兇猛。契丹人自己沒法捕捉和訓練海東青,總是壓榨女真人,迫使女真人年年進貢,所以,后來女真人建立金朝反抗遼朝,海東青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清代文人沈兆提說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钡鋵崗倪|朝開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都設(shè)置有專門的機構(gòu),負責海東青的捕捉和訓練比如遼、金兩朝都有名為“鷹坊”的機構(gòu)。

虎鹿紋玉飾和秋山玉爐頂也有共同的主題,包含虎、鹿等紋飾的山林景色。兩相比較,春水玉往往描繪的是海東青捕獵天鵝時的一剎那,是對動態(tài)的捕捉;而秋山玉描繪的則是打獵之前山林中靜謐的剎那,是對靜態(tài)的捕捉。

春水玉和秋山玉描繪的其實是遼金元三朝的統(tǒng)治者春天和秋天的狩獵活動。

這三個朝代都是由草原民族建立起來的,他們在草原上的生活習慣原本就是逐水草而居,隨季節(jié)、氣候的變化而遷徙。建立政權(quán)之后,這種習慣并沒有丟棄,雖然不再需要尋找水草豐美之地,但冬春南下取暖、夏秋北上避暑十分常見,所以,三朝都有好幾個都城。遼朝有所謂五京,即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金代有上京(今哈爾濱市阿城區(qū))、中都(今北京)、南京(今河南開封)等。元朝的都城也經(jīng)歷了變遷,成吉思汗之后窩闊臺在哈拉和林(今蒙古國前杭愛省西北)建都,忽必烈即位后改為上都(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后又營建大都(今北京),每年四月都要去上都避暑。明朝建立,元朝覆滅,元順帝逃跑的方向就是上都。

關(guān)于狩獵的場景,《遼史》上有十分清楚的記載,這種狩獵活動叫“捺缽”(契丹語的音譯,指皇帝的行在)。春捺缽去的地方叫鴨子河濼(今吉林洮兒河一帶),皇帝正月就出發(fā),到了這里以后,天鵝還沒來,先搭好帳篷,鑿冰取魚。冰消雪化之時,天鵝也來了,再釋放海東青去捕捉天鵝。過程是這樣的:先派人預先守在一些天鵝可能會出現(xiàn)的地方,等發(fā)現(xiàn)天鵝,舉旗示意,探馬回報后,敲鼓驚飛天鵝。鷹坊的人帶著海東青向皇帝拜請,皇帝同意后,鷹坊的人釋放海東青。當天鵝被海東青啄得掉下來時,立刻有人上去拿著錐子刺殺天鵝,并且把天鵝的腦子給海東青啄食。其中最大的一只天鵝要獻給皇帝,用來祭奠祖先,群臣同時獻上酒和各種果品,還在帽子上插上鵝毛,互相舉杯慶賀。這個活動一直等到春天結(jié)束才返回。

秋捺缽的地方叫伏虎林(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西北查干木倫河一帶)。這是在七月中旬入山射獵虎鹿的活動。據(jù)說,在遼景宗的時代,這里有老虎傷害居民家畜,為此景宗率領(lǐng)騎兵前來,嚇得老虎伏在草叢中不敢出來,所以叫伏虎林。后來就形成慣例,每年秋天皇族都來這里狩獵。在半夜的時候,鹿會來這里喝水,獵人們吹起特殊的號角,聽著像是鹿鳴,一旦鹿群集結(jié),便圍起來射獵,這個活動也叫“呼鹿”。

夏、冬兩季在避暑、取暖的同時,偶爾打獵,主要是處理境內(nèi)南北國事。

盡管遼朝建立后,捺缽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形式上的,不再具有實際意義,但也代表著契丹人對傳統(tǒng)習俗的一種遵循,在政治上巡守四方的意義更大。遼朝之后的金、元兩朝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即如何統(tǒng)轄境內(nèi)廣大的領(lǐng)土,四時捺缽就是一個很好的經(jīng)驗。這種大型的活動經(jīng)常舉辦,自然順理成章地成為人們?nèi)粘I钪惺煜さ膱鼍啊?/p>

遼金元三朝又在漢化上下了不少功夫,接受了中原傳統(tǒng)的玉器文化。特別是貴族們,喜歡隨身佩戴一些小型的玉器。所以,在玉器上雕琢一些政治上的大型活動就不奇怪了。

《“玉”見中國——玉器文化與中華文明》 四川人民出版社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