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早晨
開封街市的早晨開始得很早,每天早上五更,現(xiàn)在的3點,被稱為“報曉頭陀”的僧人敲擊名為鐵牌子的鐵牌或木魚,四處巡行報曉。早晨便開始了。
夜間關(guān)閉的各城門一同開啟,遠來欲入城者、外出旅行者,在城門口嘈雜一片;還有自附近而來、進城做買賣的人,他們在城門口大排長龍,一直持續(xù)到天亮。
但是,開封的夜晚結(jié)束得也很遲,前夜的營業(yè)一直持續(xù)到三更,人們皆在蠢蠢欲動,開封沉寂的時間不過數(shù)小時。從唐代至宋代,由都市制度變化而產(chǎn)生的最大改變就是這樣的夜間景觀,對此已不必贅述。宵禁取消、坊制崩潰,夜間自由外出的巨大影響,從上述諸多方面都可以感受到。人們從清晨到深夜,都在忙于生意。
在一大早就開始活動的都城中,最早活躍的還是商人。城內(nèi),市場開市,街市中到處都人潮擁擠。與此同時,各種各樣的店鋪也開始了買賣,大都是食肆、粥鋪、點心店,連酒肆都有在這個點開門的。早餐攤陸續(xù)出攤,街道中可以聽到各種各樣的叫賣聲。
開門的不僅是食肆,還有走街串巷賣洗臉水和飲用熱水的。開封水質(zhì)惡劣。據(jù)記載,明代時,舊宮城內(nèi)之外的水都已經(jīng)不堪飲用?!肚迕魃虾訄D》中就繪有水井。雖然與江南見到的結(jié)構(gòu)不同,但確實是水井。然而從記載看,開封的水井肯定不足以供城內(nèi)眾多居民使用。總之,開封的街市從天亮起就喧鬧不歇,人潮熙攘直至日頭高起。
城內(nèi)各處熱鬧繁華,但首屈一指的還是潘樓街。這里是靠近宮城的繁華地段,店鋪林立,還有銀行街、劇場街,形形色色的市場等,眾多的都市性事物集中于此,是開封城中最熱鬧繁華的所在。
潘樓街還是一處岔路口,能通往四面八方。宋江直奔潘樓街而去,并非僅因它是開封最繁華的街道,更因為這里地處都市中心,得地利之便。
潘樓街附近有宮殿、官廳街,還有商店街和煙花巷。往南去是大寺院——相國寺,運送江南物資至開封的船只可以行至相國寺一帶,可能是因為從這里比較方便去往開封城中各處街市。在《水滸傳》中出場的楊志就是在這一帶街市中徘徊賣刀,楊志站在天漢橋上無人問津,隨后持刀與人起了爭執(zhí),將對方殺死,最終開始流浪。橫跨汴河的天漢橋一帶不僅從一大早就人山人海,還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靠近繁華街道和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里稱得上是最能代表開封的地方。
潘樓街得名于潘樓酒店,酒店下,每日天亮后,衣服、書畫、古董等紛紛開始交易,食肆也開門了,潘樓街一帶食肆尤其多。亞洲都市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很多小攤,這樣的景觀宋代都市也能看到。在中國旅行時,我一早就擠入擁擠人群中閑逛。中國的市場特別有趣,有從附近農(nóng)村過來賣蔬、果、魚等物的,有售賣肉類的,目之所及,萬般風景。都市的早晨就始于這樣人潮擁擠的景象之中。
由潘樓街往東走,至一十字路口,這里被稱為土市子或竹竿市。這里似乎以七夕的熱鬧聞名,還有被繪制成畫的記載,惜今不存。
簡單介紹一下七夕,雖然七夕是相當重要的節(jié)日,但其本質(zhì)現(xiàn)在尚不十分清楚。七夕傳說是天上織女與地上牛郎相遇后離別的悲傷故事,因此觸動人們的心弦,但是這實際上是個內(nèi)含許多意味的故事。比如在天上穿經(jīng)走緯、搗弄機杼的織女,是一位織就人世命運的女性,她織出的織物暗示著人世變化無常。紡織通常是女性的工作,因此這個故事對宋代女性也有著很大意義,宋代的七夕節(jié)非常盛大。最近在日本,七夕逐漸變?yōu)樯虡I(yè)主義優(yōu)先的節(jié)日。但開封市民在七夕節(jié)都會盡心裝扮。
被稱為“磨喝樂”的人偶在七夕售賣。磨喝樂放置于雕木彩裝小欄座上,施以各種裝飾,高價的磨喝樂一對值數(shù)千文。
街市也進行了一番裝扮。車馬盈市,熱鬧更甚,人人折未開荷花以為飾。上層家庭在庭院中建彩樓,稱為“乞巧樓”,上面陳列磨喝樂、鮮花、瓜果、筆硯、針線。男子作詩,女子準備手工作品祈拜,謂之“乞巧”??梢钥隙ǖ氖?,日本的七夕受到了中國很大的影響?;叵肫饋?,日本七夕不也是在竹葉上書寫愿望嗎。
特別是女性會在七夕祈求女紅進步。七夕時節(jié),女子望月穿針,或是將小蜘蛛放入匣中,翌日開啟,如果蜘蛛結(jié)網(wǎng)圓正,就稱之為“得巧”。
接下來,再往東走,又到了一個大型的十字路口。這里也是五更時分開市,所售有衣服、書畫、首飾之類。這里的交易在天亮時結(jié)束,因此人們稱這個市場為“鬼市子”,也就是“幽靈市場”。此市趁夜開市,日出而終,因此才得名“鬼市子”。雖然不免覺得奇怪,但卻是一個相當有意思的稱呼,是商業(yè)交易自拂曉就開始的證據(jù)。
再往東走就是高級住宅街。深宅大院與廟宇林立,皇后的宅邸也坐落在這一帶,其間也有店鋪。這里布滿宏偉壯麗的建筑,之所以推測附近有宅邸,是因為直走入內(nèi)城之后設(shè)有茶肆,據(jù)載有良家女子曾于此出入,她們能夠徘徊于此,或許是因為有宅邸建于此處。
不過,良家女子是否能出入茶肆,實際是不清楚的?;蛟S,那只是留下記錄的都城游人孟元老,為了結(jié)識年輕女子而隨意悠游的店鋪而已。雖然有女子出入茶肆,但也可能是附近的不良少女,總覺得跟今日的風俗一樣。
食品店
街道上,來采購肉、蔬菜、水產(chǎn)等當日食品的人絡(luò)繹不絕,尤其是在都市中心,不光是早市,在早市結(jié)束后,出售精心制作的小吃、餐后甜點的店鋪也開門了,賣的好像是甜糕點與蜜糖之類的。
食物的種類在此時已經(jīng)相當豐富,五花八門的食材陳列于店前。豆腐與面之類雖然在此前的唐、五代時期就已經(jīng)上了餐桌,但是記載中的食物對應(yīng)的是現(xiàn)在哪種,很多都不清楚。
雖然還是一大清早,但是已經(jīng)有酒肆營業(yè)了,一人20文。地近大街與官廳街,雖然有供應(yīng)早歸者的茶肆,但還是喝酒更為有趣??傊?,百業(yè)開門,招攬客人。
生意當然不只有這些,還有從外面運魚來賣的魚販??梢钥隙?,魚大都是從開封西側(cè)運進來的,因為西側(cè)地近黃河。可能也有池塘捕撈或養(yǎng)殖的魚,這類淡水魚自新鄭門、西水門、萬勝門運入。開封附近漁村村民則捕獲黃河的魚來京城售賣。
過去,黃河鯉魚是開封的名肴,我曾品嘗過,并聽聞有開封以北鯉魚過小,以南則過大,因此開封人所食鯉魚最佳之語。雖然當時與眾人一同因此大笑,但想必以前的開封人就是如此一邊說著“開封鯉魚第一”,一邊享用黃河魚的吧。
魚用淺抱桶裝,以柳葉串起,浸于清水中。數(shù)千尾魚運入開封街市售賣。一斤大概為600克,價值100文左右。這與陸游在黃州的購魚價格比,相當昂貴。
陸游記載黃州購魚“百錢可飽二十口”,但是陸游似乎也覺得過于廉價,他寫道:“魚賤如土?!?/p>
開封物價大致在數(shù)十文左右。州橋附近熟食店肉菜不過15文,小酒館內(nèi)下酒菜15文,餛飩一碗10文。這么看來,身懷數(shù)十文,歸家途中即可小酌一杯。但是,也有極昂貴之物,時令蔬果價很貴。剛上市的茄子、瓜果等,一份價值30-50貫,即便這樣的價高之物,也被后宮爭相求購。競買時令食材的不僅僅是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有京城第一之稱的遇仙正店中,銀瓶酒一角72文,羊羔酒一角81文,真是奢靡無盡。
天一亮,送肉的也出現(xiàn)了。擔挑車載著的豬肉和羊肉上市,供給整個開封民眾的貪婪胃口,這些肉似乎是在開封城內(nèi)宰殺分割的。在正對大內(nèi)的南薰門,晚間會有數(shù)萬頭肉豬由十幾人驅(qū)趕經(jīng)過。
澡堂
早晨是悠閑自得,充滿活力的,與這一日之始相符的是人們開始活躍地活動。
雖然說是早上,但不可大意。某男子一大早前往官署,但是還沒開門,因此他去晨浴,結(jié)果倒了霉,他在澡堂遭到了襲擊,一度昏了過去,醒后逃了出來,向巡邏中的官兵求救。男子與官兵折返澡堂,在搜查時,地板下發(fā)現(xiàn)了尚暖的尸體。據(jù)說在那家澡堂,但凡有合適的客人來,店主就會把他殺掉,然后賣掉他的肉。這真是一個荒唐透頂?shù)墓适隆?/p>
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在The City in History中寫道,在中世紀歐洲,年輕男女為了一大早去澡堂洗澡,裸奔于街道中。在西歐,直至最近,洗澡的場景也令男性心潮澎湃。稍瀏覽下古代繪畫,正在用餐的人旁邊有一個桶,年輕女性在其中沐浴。這么說來,法國大革命時雅各賓派的重要人物馬拉也是被美麗的暗殺者夏洛蒂·科黛刺殺于浴室之中。在當時,一邊泡澡一邊會客,特別是會見年輕女性,似乎不是失禮的行為,相較之下,將客人分解成肉的故事,就非常無趣了。
另一個澡堂的故事。一男子在澡堂撿到藥,帶回去給患眼病的家人涂上,立刻就痊愈了。該人后來遇到了藥的失主,說起了此事,卻被告知,那藥非但不是眼藥,根本就是毒藥。從故事中立刻就認為澡堂撿到的藥物是眼藥來看,開封市井中似乎眼病流行。
宋代澡堂的記載本就很少。宋仁宗為太子時,東宮屬官之一的魯宗道的家就位于宋門旁的浴堂巷,這個地名完全給人一種澡堂街的感覺。澡堂在當時稱為浴肆,但魯宗道家還毗鄰開封名酒樓仁和店,浴堂巷是否名副其實,不得而知。盡管如此,作為皇太子屬官的高級官僚,與大型酒樓比鄰而居也是很有趣的。在日本的話,相當于住在赤坂。魯宗道還留下了這樣的故事,他于家旁酒肆飲酒,被宋真宗急召卻遲到,遭到了皇帝叱責。
從這些記載來看,街市中是有澡堂的,但是讀《水滸傳》,卻是英雄豪杰用盆嘩嘩沖澡的描寫。妙齡女子沖澡是浮世繪般的風景,但108位帶著魔性的“好漢”們沖澡,實在是乏味的光景。
中國有名的澡堂還有上海浴場。開高健的《玉、砕ける》(《玉碎》)中描寫過的上海浴場搓澡和修腳技術(shù)之精湛,為許多人所記載。陶然其中的感覺令人難以忘懷,真是一個發(fā)展出了獨特入浴術(shù)的民族。我雖然想尋找宋代澡堂的相關(guān)記載,但是沒有找到相符的史料。
這樣的喧鬧始于凌晨3點,尚是夜色拂曉之際,人們帶著勃勃生氣,出門而去。開門的不僅有食肆,還有針線鋪、舊衣店、理發(fā)店。繁華街道上,藝人也出來表演了。潛伏于開封街市中的各色人物都醒了。
那么不同生意又是怎么樣進行的呢?出人意料,這方面一無可知。對開封面貌細致記述的孟元老,一味對歡樂內(nèi)容著墨。他記載的都是食肆、酒樓、妓院、市井小買賣,仿佛置身在市井之中,雖然提及了高級的酒樓與妓院,但并不清楚其中內(nèi)情。比起在高級酒樓飲宴,孟元老本人或許更愿意在合適酒肆中喝上一杯。
糞便處理
早上的另一難忘景象就是糞便的運輸。過去,我早上在開封街上散步,就看到有人拉著大板車,車上載的是深色的長方形木箱,人們提著桶來,將桶中之物倒入木箱,這就是早晨收集前夜糞便的場景。
關(guān)于中國人的糞便處理,林京子的《上?!放c《ミッシェルの口紅》(《密雪兒的口紅》)中寫得非常詳細,煩請一讀。概括來說,中國家庭中都有馬桶,用于解手,然后再將其收集起來,清洗馬桶是女性的職責。我在中國旅行時,見到過家門口晾干木桶的場景,那就是馬桶。
宋代開封早晨的情景雖然不清楚,但杭州每天有專人負責收集糞便,他們被稱為“傾腳頭”,各有組織及相應(yīng)地盤,如果地盤遭到侵犯,不惜打官司來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宋代開封應(yīng)該也同今天一樣,可以看到倒馬桶的場景吧。
簡單來說,在宋代,蘇州的事例已經(jīng)證明當時確立了針對生活困難者的救濟制度。救濟機構(gòu)會將糞便收集出售,將所得作為燃料費用。今天用水沖走糞便,付錢請人回收,是最近才形成的習慣,日本在不久之前還是將糞便作為農(nóng)家肥出售。杭州運河之上,可見搬運糞便的船只,類似于如今的真空清掃車。日本江戶隅田川上也經(jīng)??梢钥吹皆S多運輸肥料的船只?;旧希芳热话l(fā)揮了道路功能,悠閑的航船景色就不復(fù)得見了。泛舟河川的景象恰是今日之景。盡管如此,一想到河中上下肥料的運輸船,就聯(lián)想到了歌謠《春のうらら隅田川》(《春光明媚的隅田川》)中船人的身影,又是別具一格的風景。
開封的白天
從早上起,開封的人潮擁擠一直持續(xù)到白天的活動,商人的活動益發(fā)活躍。宋代的夜晚雖然變得明亮,但燈火之光還是微弱。需要在陽光下進行的工作還是很多,許多的買賣是以即將起床活動的人為目標。為求每日生計的活動開始了,官吏前往官署,大商人坐在賬房,但最有趣的還是街市中的熙攘人潮。
都市中的交易五花八門。都市交易不僅限于出售奢侈的金銀、高級絲綢、香辛料、寶石的店鋪,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獲取的容易程度。還有一點就是生活的便利性。
這些在開封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尤為令人瞠目的是形形色色買賣的出現(xiàn)與發(fā)達的服務(wù)業(yè)。養(yǎng)馬供草料,飼犬供飴槽,養(yǎng)貓?zhí)峁┳髫埵车男◆~,放在今天來說,就是寵物食品生意。供應(yīng)的不僅有寵物食品,還有門牌、各種神佛繪畫等。還有賣水的,賣水的人各有固定客戶,供應(yīng)某坊某人,各有地盤。當時生意人之間都有主管人與勢力范圍。
這些交易之外,還有焊補、打釘、箍桶、修工具、修鞋、刷皮帶、補帽,生活必需品的購買與修繕都有專人經(jīng)營,客人下單就提供服務(wù)。他們在街市中游走,招攬生意。行商的不僅有這些人,小販也在其中。小販邊走邊拿著小孩子的糖果與玩具叫賣,可以想象,孩子一見就吵著讓父母買給自己的場景。
其他生意,諸如涂漆、打釵環(huán)等首飾、背大斧為人砍柴、煉煤球、換扇柄。到了夏天,還有洗地毯與淘井等,實在是經(jīng)營多樣,手藝人們都跑來推銷。服務(wù)業(yè)作為都市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商業(yè),幾乎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
都市的人們未必都有固定的工作。尋求當天活計,拼命做日工謀生的人也很多。在都市中,他們的求職種類繁多。
如果要修繕宅舍、修補墻壁,隨便在哪個街角雇人即可。從早上起,失業(yè)者、鄉(xiāng)下來的求職者就在翹首盼著雇主。后世蘇州也有機工求一日工作的立候之處,這樣的場景在很早之前的開封就可以看到了。因此,哪怕是一般家庭稍有事,立刻就能雇到人,這些人被稱為“雜貨工匠”。除了工匠,道士與僧侶也在等待工作。如家中辦婚喪喜事要借他們之手操辦,便要來街角覓雇,這些人被稱為“羅齋”。這些職業(yè)的從業(yè)者無須開設(shè)店鋪,而是類似于日本江戶里長屋住戶,每日外出找活兒。
開封街市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出租業(yè)發(fā)達。舉辦宴會時,一切都可以請業(yè)者包辦,屋內(nèi)陳設(shè)、桌椅、餐具、酒器,全部可以租借,菜肴與酒水都可送達。
在家中集會或園林游賞,一切都可以租借辦成。從發(fā)請?zhí)窖鐣蕚?、最后宴會的余興節(jié)目,一切都可以委托給專業(yè)人士,千人集會也可以立刻準備妥當。這類宴會的安排者稱為四司人。斟酒服侍者稱為白席人,就是今天的陪同人員吧。
喪事也一樣具備各種服務(wù)。辦喪事時有等級之分,規(guī)格各不相同。驅(qū)鬼神像、靈車、裝飾布置,都有定價。
現(xiàn)在所謂的汽車租賃系統(tǒng)當時也有。前往較遠街市而怕麻煩的時候,可以租借馬匹,街角橋旁就可以覓得。此前,出租的都是驢,到北宋末,都已換成了馬。押金100文,意外地價不高。《清明上河圖》中工作的動物也很多,可以看到馬、驢、騾、駱駝?,F(xiàn)在日本幾乎見不到人與動物共同勞作的景象。我初到中國之際,看到都市中馬滿載貨物、拉拽大車,還覺得很有趣。街道上樹立著汽車與馬通行的相關(guān)標志,連上海這樣的大都會中都可以見到。
交通工具與車
介紹一下開封的交通工具。步行的人雖多,乘轎的人也不少。轎子與日本的不同,日本的轎子是跪坐在其中,開封的轎子則是坐進去的,所以轎子是長方形的。轎夫在頭目的領(lǐng)導(dǎo)下形成組織,至清代,都市轎夫間的爭斗一直引人矚目。清明時節(jié),車轎以楊柳、花束裝飾,做成花轎。
乘轎外還有車,最大的車稱為太平車,這似乎是專門的貨運車。太平車無蓋,兩側(cè)有扶手,前方突出長柄,用來套系牛、驢、騾。用牛五六頭,或者驢、騾二十頭左右拉車,分為前后兩列,后面懸掛鐵鈴,可以承載貨物數(shù)十石。不僅如此,還有車后面系兩頭驢或騾,在通過險峻橋梁、坡道時,這兩頭驢、騾后退,還能起到剎車作用。此外還有名為官中車的車輛,以驢牽引,比太平車小。
比官中車更小的是平頭車,以牛牽引。平頭車用來運載酒桶,酒桶為長方形桶,桶上有圓孔出酒。其他還有權(quán)貴家眷坐的車與人力推的獨輪車。根據(jù)用途不同,車輛種類繁多。
車輛牽引用的是牛、驢、騾,除此之外,在《清明上河圖》中還可看到駱駝與馬,它們載人載貨,行于城內(nèi)。開封城中,不僅有叫賣聲,藝人、小孩們的喧鬧,也充斥著貨車輪響、動物嘶鳴的喧囂。
相國寺一帶
如果說熱鬧是都市和繁華街道的本色的話,那指的就是相國寺的集市吧?,F(xiàn)在開封還有名為相國寺的名剎,不過因開封數(shù)度遭洪水侵襲,現(xiàn)在的相國寺當然與宋代的不同,但依然是繼承了其傳統(tǒng)的名剎。
在規(guī)定的月日,相國寺會舉辦集市,開封城的居民在此買賣交易。相國寺山門數(shù)道,進去最先是寵物市場,在第二、第三道山門,是家具與工具市場,張彩帷的店鋪與小攤鱗次攬客。除此之外,從日用品到應(yīng)季水果、鹽腌干肉,百貨輻輳。
靠近佛殿,名貨陳列,無論是道士所戴的冠帽,還是蜜漬果脯、筆墨,這里所售商品都冠以“某之某物”的名號。仔細閱讀宋代資料,偶爾能看到這樣冠名的物品。不單是店鋪與藝人,從日用品到饅頭一類的點心,也出現(xiàn)了冠名。從中可知,當時出現(xiàn)了卓越的匠人,制作了優(yōu)秀的商品,將其品牌化并進行宣傳。和現(xiàn)在的情況類似,貼著同一商標的山寨品也隨之層出不窮。宋代商品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其中也有令人驚愕的一面。
這里有個有趣的東西——白兔標記的針商標,附帶了像當代流行的廣告文案一樣來宣傳出售,反映了宋代消費經(jīng)濟驚人的發(fā)展實際。
讓我們再繼續(xù)逛一下相國寺集市吧。佛殿廊下隨處都在出售寺中尼姑的手工品。繡品、假花、珠翠、頭面、針線等,五花八門。白兔標記的針想必也陳列其間吧。轉(zhuǎn)到殿后,都是書畫、古董。甚至一些從地方上來轉(zhuǎn)職的官員,也會帶地方特產(chǎn)來出售,這算官員的小副業(yè)嗎?后廊還有占卜師,《清明上河圖》也描繪了道旁的臨時簡陋小屋中從事占卜的人物,在日本廟會中也附有這樣一種風景。
白兔標記的針商標
街市中的簡談
在街上漫步,總能看到有趣的事物。像是路上陳列貨品出售的情景與往來的車輛,說書人也是這幅素描的風景之一。
看《清明上河圖》,酒樓旁是饅頭鋪,位于正講得熱火朝天的說書人身后,似乎是蒸饅頭。雖然說都叫饅頭,但與日本的不同。唐代起小麥種植普及,使得面食變得流行。面粉揉制后產(chǎn)生了面條與饅頭、包子等吃食。最近,這些面食在日本變?yōu)轱嫴钑r的點心了。菜單中有饅頭與包子,很多人應(yīng)該都吃過。
小麥與大米的食用方法完全不同。被一些人譽為人類最大發(fā)明的石磨介入到了小麥的制作與食用中。磨好的面粉揉制、拉伸,有時還要進一步發(fā)酵后使用。唐代后期經(jīng)濟的稅制——兩稅法,基本上是配合小麥大米的收獲,分為夏秋兩季征稅。飲食生活的根本轉(zhuǎn)變,改變了稅制。
進入宋代,饅頭受到人們的喜愛,相關(guān)故事開始流傳。葉夢得隨筆《避暑錄話》中就有相關(guān)記載。有一個沒吃過饅頭的窮書生,他在饅頭店前面突然倒下,喊道:“吾畏饅頭?!备械狡婀值酿z頭店主心疑是否真有其事,把許多饅頭放在屋里,讓書生進屋,悄悄觀察。書生一邊驚叫,一邊還是把放著的饅頭吃了半數(shù)以上。知道被騙的店主問:“若尚有畏乎?”窮書生回答:“猶畏臘茶兩碗爾?!边@個故事還流傳到日本演變?yōu)槁湔Z中的故事。
最近好像不流行這個故事了,但這可以說是一個勤工儉學窮學生的故事,同時也是諷刺裝模作樣士人的笑話。雖然不知道是否基事實,但即便是傳聞,也能反映饅頭受歡迎的程度。
像這樣行走于擁擠人潮中的人,他們是官僚還是士大夫,是僧侶還是學生,是老爺還是仆人,是商人還是工匠,實際上一目了然。因為各階級的人,各有穿著與特征。但是,作為都市素描中的一部分,女性是不可或缺的,被認為是罕見男性天國的中國,也并非看不到大顯身手的女性。在外被要求退讓的女性,回到家后,領(lǐng)導(dǎo)家族、非?;钴S的情況也不少。但在《清明上河圖》中,女性的身影很少。令人略感遺憾。
高級的、設(shè)計杰出的服飾、飾品是為女性而存在的。掌握該國最先進用具的通常是女性。即便是市井女性,不,正因為是市井女性,其發(fā)型、服飾、隨身物品才更反映出當時文化。女性在《清明上河圖》中著實少見,配合壁畫與其他繪畫來看,往昔風俗令人神往,有趣非常。
如此熱鬧且活力洋溢的開封街市,雖然還有想去一窺的街市與店鋪,但差不多該折返,然后去郊外看一看。
都市圈
都市出現(xiàn),周圍自然就產(chǎn)生了都市郊外景觀,即都市邊緣的風景。至今,我們都是一邊旅行,一邊向都市靠近。那么,在都市居民看來,怎樣的距離是都市范疇,怎樣的距離屬于都市周邊呢?都市居民應(yīng)該有與非都市居民不同的感覺。
開封郊外指的是怎樣的范圍呢?探尋的線索之一就是考察行樂地。宋代的人們也享受著季節(jié)性游玩,屢屢介紹的《清明上河圖》,正如其題名,是關(guān)于清明節(jié)的繪畫,而且描繪的是以開封郊外虹橋為中心的地點。
前面已經(jīng)提過,這幅畫中包含的開封風景的說法很多,但我都沒有采納。所謂清明節(jié)的繪畫,就是春日掃墓的繪畫。雪融寒緩,人們的心情也溫和如春。此時的人們終于可以去天氣變暖的郊外,享受氣淑風和。正如畫名所示,《清明上河圖》便是以此光景為中心描繪的。
《清明上河圖》將虹橋設(shè)定為主體。虹橋位于開封郊外七里,是一處繁華之所。我認為該地已經(jīng)有了小都市般的景觀,因此可以將其視作探索一般性都市景觀的線索。據(jù)記載,杭州郊外也很繁華,從相當遠處就人煙稠密。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幅畫對于都市郊外的考察也十分適合。
回到開始再思考一下。宋代人們能外出多遠距離去游玩?這是具有測量都市邊緣與都市化范圍意義的重要問題。比如在品田穰《都市の自然史》(《都市自然史》)中,論及江戶的行樂圈,就大致列舉了都市近郊。
開封的情況,在孟元老記述逝去的都城繁華的《東京夢華錄》中,列舉行樂地時,寫道:“大抵都城左近,皆是園圃,百里之內(nèi),并無閑地。”宋代1里約為552.96米,因此可以認為周長約53公里內(nèi)為游覽地,是今日也無法匹敵的大規(guī)模行樂圈。品田穰并未舉出如此規(guī)模的江戶行樂地。他簡單地認為行樂地大致在一日可往返的距離,即以江戶城為中心數(shù)公里范疇。當然,隨著都市圈的擴大,行樂地也會擴大,但即使是昭和(1926-1989)初期,江戶附近的行樂地也大致在20公里范圍內(nèi)。
這一推測是否適用于宋代呢?雖然中國與日本不同,但以前平民的主要交通手段歸根到底是步行,行動范圍應(yīng)該不會有如此大的差距。
但是,考慮這個問題時,必須要討論當時一般行樂地的距離,僅靠翻書,毫無所獲。即使記載有去園林、寺觀、墳?zāi)沟鹊木嚯x,近者為2-3里,遠者達50里,他無法判斷何者為一般行樂地。
洪邁記載宋代平民風俗的《夷堅志》中,有宿于數(shù)十里外的掃墓者,在10-15里范圍內(nèi)游玩、掃墓、購物者也絕不少。但是100里的幾乎沒有。因此在考慮這一點前,必須看看日常世界的規(guī)模大小。“行樂”一詞,有前往郊外的含義,但沒有極端遠行的意思。
開封的郊外景觀(《清明上河圖》)
生活圈
日常世界指的是怎樣的范圍呢?根據(jù)唐代的事例,比如記載于《太平廣記》這一傳奇小說集中的故事。夜賊于50里外行竊,贓物帶入城中后,很長時間沒有敗露。150里大致是現(xiàn)在的28公里。宋代《夷堅志》中也有相似記載,距離為30里,約16.6公里。雖然還有都市間的距離與市場圈的問題,但這也是當時一個日常生活圈的范圍吧??傊?7公里不是人們?nèi)粘:唵谓涣鞯氖澜?,至少不是一日?nèi)能輕易往返的距離,正因此,流言難以傳開。
況且,只是單純的步行距離也無法測算。比如無法知曉人類的步行速度。以前,《文藝春秋》(1979年7月號)刊載過題為《統(tǒng)計から見た日本人——そんなに急いでどこへ行く》(《從統(tǒng)計看日本人——如此行色匆匆是要去哪里?》)的文章。這是測量不同城市中的日本人步行速度的有趣題目。根據(jù)該文,步行速度因時代與地域而有若干差異。
日本走路最快的是大阪人,最慢的是鹿兒島人。實際上,在1小時內(nèi)有1000米的差距。亞洲各國的測量并未刊載,但似乎是發(fā)展中國家比較慢。鹿兒島為每小時4788米,馬尼拉為每小時4464米。
雖然并沒有別的確鑿證據(jù),但我并不覺得宋人的速度與大阪人相似。如果是這樣,宋人的步行速度可以認為在每小時4-5千米。如此一來,1小時大概步行9里。當然,問題并非就解決了。外出時間是清早還是午后?移動手段是騎馬還是乘船?抑或是徒步前往?地形也是問題,是要翻山越嶺,還是穿行平地?一切都與我們出行一樣,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但還是以單程1小時考慮較妥當。
比如《夷堅志》中,10或15里的事例,再加上城內(nèi)的步行距離,數(shù)字會更大。從家到城門有2里左右的話,單程就是10里再加上2里,往返為24里。換言之,單程是1.5小時的距離,15里就是超過2小時的距離。
一般行樂地,單程步行耗時2小時,距離也是相當之遠,即便在交通手段便利的今天,單程2小時也并非近距離。對于當時實際的行樂地與行動樣態(tài)有必要進行更詳細的查證,姑且還是以城外10里為一個基準。
這是合乎情理的設(shè)想,與開封筑城相符,城外以7里為準,設(shè)置為墳區(qū),在以善飲與諧謔著稱的石曼卿所詠“瞭見皇都十里春”中也可以得到肯定。在蘇州郊外10里建有石湖別墅的范成大,頻繁地去往蘇州城內(nèi),也是因為距離合適吧。
還有城外7里的虹橋,確實如《清明上河圖》中所繪,喧囂盈耳。春日至,開封民眾游玩之時,虹橋正是一個輕松可至、距離合適的行樂地。
此外,身處都市郊外,就會想到可以補充物資的都市圈。旅行者的行動距離也可以成為考察都市圈的線索,但是這又會造成別的問題。都市商業(yè)圈的問題,比城市景觀與行動圈產(chǎn)生的問題更為復(fù)雜。但這是非都市居民的想法,從都市居民的角度看,以7里為基準,應(yīng)該是沒有錯的。
(本文摘自伊原弘著《中國中世都市紀行:宋代的都市與都市生活》,洪怡譯,浙江古籍出版社,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