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英國布克小說獎于11月12日晚在倫敦頒發(fā),包括華人作家李翊云在內(nèi)的六位獎項評委,一致將選票投給了英國小說家薩曼莎·哈維(Samantha Harvey)的“太空田園詩”《軌道》(Orbital)。評委會主席埃德蒙·德瓦爾在公布得獎小說之前表示:“作為評委,我們一心要找到一本打動我們的書……那是以思想為棲息之所、而非對問題發(fā)出宣言的小說,它并不是為尋求答案,而是會改變我們想要探索的問題?!?/p>
薩曼莎·哈維
生于1975年的薩曼莎是今年5位最終入圍的女性作家之一,《軌道》是她的第五部長篇小說,只有132頁,也是布克小說獎史上篇幅最短的得獎作品之一。薩曼莎學哲學出身,畢業(yè)后曾旅居日本,2009年出版首部小說《荒野》(The Wilderness),并入圍布克小說獎初選名單。在獲得今年的布克獎之前,薩曼莎的小說已多次獲得英國多項文學獎提名。她唯一的非虛構(gòu)作品是《無形的不安》(The Shapeless Unease),寫的是她當時患上失眠癥的經(jīng)歷。薩曼莎如今在巴斯大學教創(chuàng)意寫作,其創(chuàng)作的散文和書評作品常見諸英美主流報刊。
《軌道》書影
《軌道》的故事設在空間站上,六位不同國籍的宇航員需要在離地球250英里(約402千米)之外的近地軌道上共處數(shù)月,書中角色包括兩位俄羅斯宇航員安東與羅曼,美國人尚恩、意大利人皮埃特羅、英國人內(nèi)爾和日本人千惠。各人是彼此賴以生存的依靠。他們不停繞著地球飛行,每天看16次日出與日落。各人自己的故事穿插全書。
皮埃特羅與內(nèi)爾安裝了一套地球輻射測量系統(tǒng),“它在航天器繞行地球時,掃過七十公里寬的地帶,從一個大洲到另一個大洲,南北移動,像一只執(zhí)著的眼睛在觀察、收集、校準光線?!北税L亓_每天都會想著光譜儀,想通過它確定地球是否在變暗?!八溺R頭朝向三個方向——地球、太陽和月亮,測量反射自地球表面和云層的光線。”“地球表面在變暗,那是因為空氣中的污染物顆粒將太陽的光反射回太空;如果冰蓋融化和高亮云層減少,意味著更多的太陽光被地球吸收,那則是在變亮?!?/p>
皮埃特羅出發(fā)前,他十多歲的女兒問他:你認為進步是美好的事嗎?是的,他回答道,毫不猶豫。但皮埃特羅接下去說:“你沒問進步是不是一件好事?!薄叭酥悦篮貌⒎巧屏?,而是因為活著本身,就像一個孩子?;钪?,好奇,焦躁不安。別管是否善良。人之美好,因為眼中有光。有時傷人,有時自私,而進步就是這樣的,本質(zhì)上是活的?!边@個關于進步的提問纏繞了他很久,后來皮埃特羅又想,他本該說:“誰能看著人類對地球的神經(jīng)質(zhì)攻擊,還覺得它是一種美呢?人類的傲慢。……而這些插入太空的男性象征般的飛船,肯定是最具傲慢的,它們是一個物種因自戀而瘋狂的圖騰?!?/p>
尚恩和內(nèi)爾經(jīng)常爭持不下:內(nèi)爾的宇宙是大自然的偶然,尚恩的宇宙是精心設計的藝術品。內(nèi)爾記得小時候走在樹林里,她“從一棵樹旁走過,直到意識到那是一棵人造的樹,一座由成千上萬根枝條粘合、編織而成的雕塑……你無法將它與其他光禿禿的冬季樹木區(qū)分開,除非你知道它是件藝術品,一旦知道,你便能感受到它所散發(fā)出的與眾不同的能量和氛圍。“對內(nèi)爾來說,這就是她和尚恩的宇宙之間的區(qū)別:一棵生長于大自然的樹和一位藝術家之手造就的樹?!皫缀鯖]什么區(qū)別,卻又有著世上最深刻的差異。”
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都以軌道的數(shù)字分隔開,最終止于一個開放的結(jié)尾。小說里充滿了大段大段對時間、對“生而為人”的默想,從宇航員獨有的“神性視角”而描述的地球景觀,例如“北極光在大氣層內(nèi)彎曲變幻,綠色與紅色交織,像被困住之物,焦躁而壯麗……”,又如“我們現(xiàn)正生活在生命與意識的短暫綻放中,這只是奮力生存的一瞬,彈指一揮間,這便是一切。這段充滿生機的時光更像是炸彈而非花蕾。這些豐饒的時光正在飛速流逝”等等,瑰麗又感傷。布克獎基金會文學總監(jiān)蓋比·伍德(Gabby Wood)提及,《軌道》的文風很容易會令人聯(lián)想到伍爾芙的風格。
關于宇航員在空間站觀看地球的視角,薩曼莎做了各種比照。尚恩帶著青梅竹馬的妻子送他的第一張明信片,上面是西班牙畫家迭戈·委拉斯奎茲的作品《宮娥》:“誰在看誰?畫家在看國王和王后;國王和王后在看鏡子里的自己;觀眾在看鏡子中的國王和王后;觀眾在看畫家;畫家在看觀眾;觀眾在看公主;觀眾在看侍女們?歡迎來到這個鏡子的迷宮,正是人類的生活?!倍祟愡@個充滿不安全感的物種,永遠在凝視自我。
后來,宇航員尚恩準備動筆寫下:“在這個太空旅行的時代,如何書寫人類的未來?” 然而他又突然意識到,這場空間站的旅行,不啻是“一次動物的遷徙,一次生存的嘗試”;“選取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它的故事便是地球的故事。它能告訴你一切,那個生物。整個世界的歷史,整個世界的未來?!?/p>
在獲獎之后后,11月14日,薩曼莎在倫敦接受我的專訪。她告訴我,她從來沒擁有過手機,在寫《軌道》之前,她常翻的資料之中,最實用的是國際空間站(ISS)的維護手冊。
【對話】
在英格蘭鄉(xiāng)間寫作《軌道》
澎湃新聞:你大學專業(yè)是哲學,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寫小說的呢?
薩曼莎:那時我沒想好將來要做什么,本來想朝哲學學術方向發(fā)展,于是去讀研究生,但學著學著發(fā)現(xiàn)這根本不適合我,哲學的學術世界太奇怪了。后來我就去日本住了一段時間,在當?shù)亟逃⒄Z,一邊開始陸續(xù)寫一些短篇小說。然后就決定,賺點錢回英格蘭,今后專心寫作。但那部小說從沒有出版。寫了第二部小說才有機會出版。那時我并沒有“B計劃”,只是慶幸自從我決定全心寫作以來,一直很順利,遇到很多支持和機會。
澎湃新聞:我聽說你至今沒有使用手機?社交媒體就更不用說了。
薩曼莎:我從來沒有過手機,希望以后也不會有,但看來是越來越難堅持下去了。但我對科技也并不是徹底抵觸,大部分時間我對科技還是很依賴的。
澎湃新聞:你寫作時是用電腦的吧?
薩曼莎:對,雖說我也想拿著本子和筆坐到草坪上,這可是小說家該有的形象,可惜手寫稿我做不到。
澎湃新聞:寫《軌道》時,你就一直身處鄉(xiāng)間,接近自然世界對嗎?
薩曼莎:沒錯,我住在英格蘭西南部,在一座老房子里,我的工作室很久沒裝修過了,比較殘舊,冬天還很冷。
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寫地球
澎湃新聞:開始是怎么設定“太空”這個背景的呢?
薩曼莎:對于在太空里遠眺地球的人類體驗,我一向十分感興趣,過去也收集過許多國際空間站以及早期登月宇航員對自己旅行經(jīng)歷的記錄。這些哲學化或感傷的視角,提醒了我們這座星球有多么完美,多么瑰麗。到了2019年,有段時間我很想以自然世界為主題,用虛構(gòu)的方式去呈現(xiàn)我與大自然的關系,寫下自己對于自然世界被逐漸破壞的感受。后來有一天,我意識到可以把這兩個興趣點結(jié)合到一起,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去寫地球?!敖剀壍馈笔且粋€非常有意思的視角,雖然是在太空,但與地球之間只隔了250英里,因此你從國際空間站無法看到整個地球,只能看到一側(cè)。那是如此親切而又壯麗的景象。一旦決定了這是我想做的事,那接下來我需要的是一個地點。好的,就用空間站,這個背景當然是以“國際空間站”為基礎。一切就從這里起步。
澎湃新聞:書中的意大利宇航員皮埃特羅有一個想法,他認為假如能夠離地球足夠遠,最終就能理解它。
薩曼莎: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就是從情感出發(fā),源自我從過去延續(xù)至今的感覺。當我觀看地球的圖片和影像,隨著宇航員的視角移動,俯瞰地球時,地球好像就在你腳下慢慢消失,接著你會看到那美得不可思議的大氣層;然后夜晚降臨,迅速鋪滿了整個星球,一切都太不真實,然而這就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我試圖表達的就是當我看到這一切時的驚嘆。
澎湃新聞:那六位宇航員,你是如何確定他們各自的國籍和性格的呢?我知道部分情節(jié)是基于美國和蘇聯(lián)兩個艙段而設計的,還安排了“美國廁所”與“俄羅斯廁所”這樣的細節(jié),然而與此產(chǎn)生強烈反差的是六位宇航員在空間站內(nèi)的烏托邦式共處。我還特別喜歡你對俄羅斯宇航員安東的描寫:他看片會大哭,也會為了不影響同事前途,刻意隱瞞自己的健康狀況??吹贸瞿銓θ诵灾频狞c贊。
薩曼莎:我很高興你提到了安東,我寫著寫著也很喜愛這個角色。小說里面有兩位俄羅斯宇航員安東、羅曼,一個意大利人皮埃特羅、一個日本人千惠、一個英國人內(nèi)爾,還有美國人尚恩。這個人員構(gòu)成基于“國際空間站”,多少有現(xiàn)實依據(jù)。我不想美化宇航員之間的關系,說他們彼此相親相愛,不分國籍身份。與此相反,當你在太空站,如果你是唯一的英國人,你就代表了整個國家,你會比在家時更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民族身份。所以我不是想削弱他們的民族認同感,而是想強調(diào)我們?nèi)绾文茉诓町愔姓业胶献鞯牧α?,和平共處。我們是怎么聚在一起的,看到彼此的不同,學會互相協(xié)商、互相包容。我還覺得,在我小說中的太空站,假設是在國際空間站,人類必須學會好好相處,不管你們之間有什么不滿或者讓人煩的事,最終你們都被困在太空里,必須和這些人好好相處。所以我想深入探討的是,協(xié)作和與人為善是多么重要,彼此寬容、彼此體諒,這也許就是我們在地球上該有的生存方式。
“寫作期間我并沒有跟宇航員交談過”
澎湃新聞:寫本書,估計需要做許多搜集資料等案頭研究工作吧?
薩曼莎:是的,在動筆前我做了許多準備工作。2019年動筆,到2022年3月交稿,到去年底出版,中間隔了一年半時間。寫作之前,我對太空站的了解很不充分,甚至不知道如何在空間站上定位我的角色。開始寫之前,我先擬出所有角色,研究清楚他們需要在什么地方出現(xiàn)、平時需要做什么,理清了我想寫的內(nèi)容,然后就開始寫,但在寫作過程中我還一直在做研究,直到最后一稿我還不斷要查資料。
澎湃新聞:有找過宇航員聊一聊嗎?
薩曼莎:寫作期間我并沒有跟宇航員交談過,因為我不希望小說角色套用任何一位宇航員的親身經(jīng)歷。不過,許多宇航員都寫過關于太空旅行的書,而且寫得很直接、很動人。這一批書我讀了不少,不斷翻書劃重點,從中借用了不少信息和視角。
寫作是一種相當“懸浮”的狀態(tài)
澎湃新聞:當讀到飛船開始自由落體時,我心里一沉。六位宇航員是否一直就這樣半睡半醒,而我們不會知道結(jié)局?
薩曼莎:確實,我想要的是一個難以捉摸的結(jié)尾,既不是充滿希望,也不是絕望,就是開放的,最終結(jié)束于一片聲響景觀之中,讀者自行去揣摩。
澎湃新聞:甚至能否理解成是一次關于生存嘗試的失敗,而暗示地球之于人類的唯一性?
薩曼莎:沒錯。我們是擅長適應的物種,即使是在一個不太友好、我們不習慣的環(huán)境中,比如說地球之外。然而通過在太空中的生活,我們反過來明白了人類與地球的聯(lián)系有多緊密。我們對地球,無論從生物力學、生理節(jié)律、我們的呼吸、骨骼和血液循環(huán)中,都有著深深的依賴。然后大家似乎都有一種奇怪的沖動,想要掙脫這樣的聯(lián)系。我們是好奇而富于創(chuàng)新的物種,這我接受,我們當然想看看外面還有什么,但到火星上生活這個想法,對我來說一直很可怕。
澎湃新聞:差不多到結(jié)尾時,俄羅斯宇航員羅曼與同在太空中的陌生宇航員通話,對方說,人在太空,想家、孤獨、疲憊這些感覺肯定都有,但垂頭喪氣是絕對不會有的。我想象在你代入到宇航員的視角中去時,這段描寫是不是也能說是你寫作時的狀態(tài)?
薩曼莎:問得有趣。對我來說,寫作是一種相當“懸浮”的狀態(tài),或許就像你在這個問題中所做出的類比。然而事實是,我在寫作中,有時會感到灰心。寫作的時候,我整個人會處于一種屏息凝神的“懸浮”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也試圖將讀者置于這種懸浮和屏住呼吸的狀態(tài),就像進入一種夢境,或是魔咒。我指的不僅僅是這本書,無論寫的是什么,你都在試圖不讓讀者脫離出這種狀態(tài),直到整本書的結(jié)尾。在那樣的“懸浮”狀態(tài)里,我感到充滿力量、內(nèi)心平靜,并且充滿信任。我可以完全信任自己寫下的內(nèi)容,即使當時可能看起來還有改善空間,但最終會有解決辦法。所以,是的,這是一個有趣的類比。也許可以說,寫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寫作本身的隱喻。
澎湃新聞:書中的太空生活,雖然每日能觀看16場日出日落,但當你代入宇航員的視角去描述單調(diào)的日復一日,是否也會像遠離地球之外的宇航員那樣,有過自我懷疑?
薩曼莎:懷疑自己的創(chuàng)作能力是常有的事,但這回并不是這個問題,而是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去寫這樣一個故事,因為我沒去過太空,也永遠不會去太空,本質(zhì)上跟“宇航員”完全是兩路人。這種自我懷疑出現(xiàn)之后,我的寫作停頓了好幾個月。后來回過頭繼續(xù)寫下去,也只是因為同時開展的其他小說寫作都沒找到方向。那段時間我有點迷茫,當我重新翻開《軌道》的書稿時,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某些真實感。沒錯,書里的一切都是虛構(gòu)的,可當時我的感覺是里面有些情感值得表達。
澎湃新聞:我想起你剛才說,從完稿到出版之間隔了一年半時間,那段時間里世界上發(fā)生了許多事情。如果有機會,你會補充或改動一些內(nèi)容嗎?換句話說,社會時局跟你寫作的關系有多緊密?
薩曼莎: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俄烏戰(zhàn)爭還沒爆發(fā),但那時我已經(jīng)想寫一下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裂痕,實際上兩者關系在戰(zhàn)爭爆發(fā)前早已開始破裂?!皣H空間站”這個項目也快要結(jié)束了,一部分原因是它的使用年限快到了,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這種關系越變越脆弱。因此在小說的結(jié)尾,太空船上才出現(xiàn)了裂痕,國際空間站本身也出現(xiàn)過類似的裂痕,這也是一種象征。我還在小說里加上了“帶國籍的廁所”這一小段,用來暗示地球上的某些沖突。但也就到此為止,我不想讓小說依附于特定的時間點和日新月異的社會時局。盡管我私底下對很多問題有自己的觀點,但我真不想在小說里深入探討。與此恰好對立,這本書只想用一種更直觀的方式來看待地球,跟讀者說‘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這就是我們所了解的’。至于讀者怎么理解,那是他們的事。我不想寫一本過分政治化的小說。
澎湃新聞:意大利宇航員皮埃特羅的女兒向他提出問題:進步到底是不是一件美好的事?你借皮埃特羅之口,在書中呈現(xiàn)了對“發(fā)展”的思考與質(zhì)疑。這估計也是你自己會反復琢磨的問題吧?
薩曼莎:我絕對看得到自己對“進步”在某種程度上的抵觸;同時我也看得到這當中的諷刺:我能夠在這個富足的世界上健康地活著、我所擁有的一切,完全得益于某處某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益于他們對“發(fā)展”的接受。因此我并不想貶低它,進步確實很美好,一切都離不開進步。但它也很有破壞性、很暴力,能引發(fā)不公,甚至危險。然而這就是我們一直所面對的掙扎:正因為有人通過創(chuàng)新帶來了發(fā)展,我們才有談論這一切的奢侈。
澎湃新聞:你現(xiàn)在睡眠好嗎?
薩曼莎:我已經(jīng)沒有寫《無形的不安》那時的失眠癥了,但也從來沒睡過真正的好覺。不過昨晚(布克獎頒布之夜)睡得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