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版印刷術是18世紀歐洲在印刷領域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兩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中,石版畫因其具備繪畫性特點,吸引了十九世紀末至今的無數歐美藝術家從事石版畫創(chuàng)作。
11月2日,“石印萬象一一歐洲石版畫二百年文獻展”在黑龍江(國際)版畫博物館開幕。該展覽是黑龍江省書畫院專項收藏與研究歐洲石版畫的成果展示,共展出275件(套)作品,包括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倫勃朗、魯本斯等的復制石版畫,以及德拉克洛瓦、杜米埃、勞特雷克、珂勒惠支、畢加索 、馬蒂斯、夏加爾 、亨利?摩爾 、達利 、米羅 、魯奧 、趙無極等的原創(chuàng)石版畫。展覽旨在梳理歐洲石版畫二百年的歷史文脈,令觀眾感受石版畫獨有的繪制與印制手法,以及其豐富的藝術表達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澎湃新聞了解到,此次展覽分別從“早期石版插圖”“從畫布到石版”“創(chuàng)造與多元化”“石印手制書與文獻”“《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石版畫》”“石版畫知識”“石版畫視頻影像及石版印刷發(fā)展年表和石版畫發(fā)展年表”七個部分,以275件(套)作品展示了石版畫涉及的歐洲人文藝術及印刷技術等歷史。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石版畫的發(fā)明
石版印刷術是18世紀歐洲在印刷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生于捷克布拉格的德國劇作家塞內菲爾德(1771-1834)是慕尼黑一位演員的兒子。但其父反對子承父業(yè),而堅持讓他學習法律。父親去世后,塞內菲爾德立即放棄了法律學業(yè),轉而從事演員和劇作家的工作。由于他無法支付第二部劇本的印刷費用,他決定自己嘗試印刷。他曾運用銅版、鋅板乃至石膏翻模等實驗凹版和凸版印刷,但結果均不理想,而一次意外讓他發(fā)現了石材印刷的可能性。
小洛倫佐·夸利奧,石版印刷術發(fā)明人塞內菲爾德肖像,該作品為1898年的平版復制品
據塞內菲爾德記錄:“我剛剛把一塊石板磨得光滑,以便用蝕刻液處理它,并在上面進行反向書寫練習, 這時母親要我為她寫一張洗衣單。洗衣婦在等著,但我們找不到紙, 就連墨水也干了。我顧不上尋找書寫材料,就用準備好的蠟、肥皂和燈黑做的墨在干凈的石頭上匆忙寫下了清單,打算一旦有了紙張就立即抄寫。”
隨后他突然想到,如果將表面的其他部分蝕刻掉,圖文就會變成凸版。他在一塊打磨光滑的索爾恩霍芬石灰石板上多次實驗, 測試了自己用蠟、牛油、肥皂、松煙灰和水研制的墨。他注意到,未被蠟墨覆蓋的石版表面可以用硝酸腐蝕掉。腐蝕后的石面可以用凸版印刷法打墨,然后進行印制。塞內菲爾德在他1818年出版的《石版技法全書》中詳細記錄了他發(fā)明石版印刷術的曲折經歷。石印術的發(fā)明,標志著當代印刷技術的開端,也由此開啟了此后兩個多世紀石版畫的輝煌歷程。
塞內菲爾德《石版畫技法大全》,1819 (第一版)
塞內菲爾德與奧古斯特?德?瓦爾蒙,《衣柜銷售》,1820, 石版手繪上色。
早期石版插圖
英文諺語稱:”一圖勝千言”,可見“圖”在知識傳播中的作用。自十五世紀中葉至1798年石版畫發(fā)明,歐洲書籍插圖多以木刻、銅版凹雕、蝕刻等方法印制。木刻難于表現細膩層次,銅版畫面雖精美,但造價高、耗時多且印量少。石印術的發(fā)明,為復制文字與插圖提供了低廉、高效且優(yōu)質的印制方法。
自十九世紀上半葉,伴隨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和石印套色技術的發(fā)明與普遍應用, 圖書不再是貴族階層特權,廣大底層民眾也能夠通過閱讀圖文并茂的書籍而脫離蒙昧。同時,石印技術的完善也為藝術家的自由創(chuàng)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丁托列托作品石板畫《銀河的誕生》(復制品)
魯本斯作品石板畫
這些19世紀上半葉到20世紀中葉的插圖,大都是出于商業(yè)目的,由插圖畫家、石版技師等分工合作,運用黑白或多版套色的方法印制而成的。這些雅俗共賞的石版畫插圖將科學與藝術予以完美結合,從不同側面反映了經歷了思想啟蒙運動后的歐洲,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等領域所取得的顯著成就。
伊西多爾?德魯伊(1797-1886)《從特里尼特橋看佛羅倫薩》,1850年代,石版手繪上色,印制: 勒梅西埃
胡安?阿萊烏?富加魯(1845-1923)《古代埃及花瓶》, 1890,套色石版
約翰?納什(1893–1977)《男人與田野》,1939,套色石版作品,出版:科文出版
從畫布到石版
石版畫與其他版畫形式一樣,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復制繪畫或素描等其他藝術形式。十九世紀的歐洲,伴隨工業(yè)革命而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和市民階層在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更加崇尚精神生活,由此帶來了名畫復制版畫需求的激增。石印術的發(fā)明與普及,讓高質量的復制圖像,低廉的成本與迅捷的傳播成為可能。
弗朗茨?漢夫丹格(1804 - 1877) ,仿讓-埃蒂安-利奧塔爾《維也納巧克力女郎》,1838,套色石版,繪版制作:佩恩老大師畫廊(德累斯頓)
弗朗茨?塞拉夫?漢夫施塔恩格爾(1804 - 1877), 仿倫勃朗《亞哈隨魯的節(jié)日》,1836,石版,德累斯頓皇家畫廊出版
運用石版畫復制名畫,需要畫家在打磨好的石版上以油性石版筆手繪鏡像圖形,經技師化學制版和印刷等步驟完成復制。另一種方法是畫家通過涂過膠液的轉寫紙描繪正像,轉印到石版上(負像),再印制到紙上(正像)而完成復制。套色作品有時需要多達數十塊石頭以分別印制不同色彩。復制名家作品的畫版師本身需要是杰出的藝術家,畫版既要忠實于原作,同時其復制過程還是一個將畫布上的油畫語言轉譯成石版畫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十九世紀末石版復制名畫漸為珂羅版和膠印所取代。這里展出的拉斐爾,倫勃朗等名家傳世作品的復制石版畫呈現出石版畫獨特藝術魅力。復制石版畫因其手工“轉譯”與再創(chuàng)造性質,使得這些作品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立藝術價值。
切薩雷?馬里安內奇(1819-1894),仿多梅尼科?吉蘭達約《圣母降生》,約1860,套色石版
威廉?吉勒(1805-1868),仿老約翰?弗雷德里克?赫林《草場》,約1850,石版著色,德國柏林出版
威廉?亨特(1790-1864)《蘋果、葡萄和冬青漿果靜物畫》,約1850,套色石版
創(chuàng)造與多元化
如果說復制石版畫把石版印刷技術發(fā)展到了近乎極致的高度,創(chuàng)作石版畫則極大地拓展了石版畫表現形式的廣度。石版語言可表現細如發(fā)絲的線條,也可呈現水墨的淋漓酣暢,故其自由靈活的表現力吸引了兩百多年來眾多歐洲藝術家投身創(chuàng)作石版畫。十九世紀初,英國藝術家首將石版引入主流藝術圈;進入二十世紀后,法國巴黎不僅成為歐洲的藝術中心,同時也是石版畫中心,大部分歐洲杰出藝術家都曾參與到石版畫創(chuàng)作中。歐洲雖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洗禮,卻沒能阻止石版畫達到其全盛時期。在巴黎,至今仍有數家石版畫工坊,歷經百年依然在與藝術家合作印制石版。
畢加索(1881-1973) ,《構圖》,1948,套色石版,印制:英國考威爾出版公司
亨利?馬蒂斯(1869-1954),《悲傷的國王》,1954,套色石版,印制:巴黎莫洛工作室(該作品根據馬蒂斯最后一幅拼貼作品手工制版石版印制)
亨利?摩爾(1898-1986),《雕塑形態(tài)》,1949,套色石版,印制:英國考威爾出版公司
這里展示的作品包括大師德拉克洛瓦的原創(chuàng)石版插圖,推動石版畫廣泛普及的杜米埃的諷刺漫畫和把石版畫帶入發(fā)展高峰的勞特雷克、珂勒惠支、畢加索等藝術大師的石版原作。這些大師與技師合作創(chuàng)作的石版畫堪稱歐洲現代藝術史的縮影,反映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抽象派等各個時期與各種流派的審美趣味,以及歐洲多元文化的趨勢。
米羅(1893-1983) 《抽象構圖之1115》,1977,套色石版
凱特?珂勒惠支(1867-1945)《救救俄羅斯》,1921,石版
保羅?伍德里希(1927-2010),《小石印》,1975,套色石版
石印手制書與文獻
藝術家手制書是指藝術家利用書籍形式創(chuàng)作的藝術作品。通常是指藝術家自行設計和手工制作的書籍。藝術家手制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紀末集詩人、畫家、版畫家于一身的威廉-布萊克。至十九世紀下半葉,在手制書領域,石版印刷與凹雕 、蝕刻、木口木刻等爭奇斗艷,各領風騷。二十世紀初,巴黎藝術品商人沃拉德是藝術家手制書的推動者和贊助者,并與石版技師緊密合作出版手制書。石版手制書的飛躍式發(fā)展是在二戰(zhàn)以后。伴隨科技的進步,石版工坊的復興,石版手制書在歐洲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與普及。石版手制書吸引了眾多文學家、畫家與石版技師合作創(chuàng)造自由表現的手制書。如這里陳列的梅里美的《科隆巴》石版插圖與尼娜-科瓦切娃的《天堂與地獄的結合》等。
原始文獻是學術研究的基石。這里陳列的文獻部分有石印術發(fā)明人塞內菲爾德1819年首次出版的英文版《塞內菲爾德石版畫全書》,1933年出版的《石版畫中的資本論》以及其他德文版、法文版、意大利文版等珍稀石版畫文獻。
杜沙特爾,《石版畫印刷手冊》,約1893
雨果?蓋勒特(1892-1985),《卡爾-馬克思〈資本論〉石版畫》,1934
尼娜?科瓦切娃《天堂與地獄的結合》,石版手制書,2015
石版印刷術自1832年由英國傳教士麥都思介紹到中國,1877年,英國商人在上海開設點石齋印書局,在商業(yè)印刷上取得巨大成功,也在一定程度上終結了中國雕版印刷的歷史。但石版畫創(chuàng)作在新中國建立以后方得到真正發(fā)展。尤其是上世紀50年代末,中國藝術家赴德國與前蘇聯學習石版畫,歸國后對傳播石版畫起到重大作用。改革開放后,李樺等先生一行1981年訪英回國后,開始在各大美術學院倡導“三版(銅版,石版,絲網版)”,自此中國石版畫藝術才取得了長足進步。
趙無極(1920-2013),《抽象山景》,1971,套色石版,印制:巴黎莫洛工作室
對于此次展覽,策展人何為民表示,版畫的發(fā)展是一個生態(tài)鏈,其中一個重要鏈條是對于國外大師及優(yōu)秀石版畫原作的學習。而對國外版畫的收藏與展示,對于中國版畫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展覽將展至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