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元初的胡三省是歷史上研究《資治通鑒》最有名的學(xué)者,他有這么一句評價《資治通鑒》的話,堪稱金句:“讀《通鑒》者如飲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他把《資治通鑒》比作一條寬大的河流,每一位讀者都只是到河邊一解口渴的小老鼠,只要飲進那么幾口就飽了,和滔滔不絕的水流相比,老鼠喝水的量是非常小的。我研究《資治通鑒》快20年了,研究得越深入,越覺得胡三省這話講得對?!顿Y治通鑒》的內(nèi)容太豐富了,我們隨意找一個角度深入進去,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而當(dāng)我們學(xué)習(xí)《資治通鑒》積累的心得越多,就越知道《資治通鑒》還有更多價值有待于挖掘,這的確是一座挖不盡的寶藏。前面的章節(jié)介紹了《資治通鑒》的成書背景,接下來,我打算總結(jié)一下《資治通鑒》有哪些特點,和其他史書相比,它有哪些不可取代之處。在我看來,《資治通鑒》有三大特色,了解這些特色,就明白了學(xué)習(xí)《資治通鑒》的意義所在。
《資治通鑒》(吳勉學(xué)刊本)
第一,《資治通鑒》簡明扼要,用極為精練的筆觸,給我們勾勒出了1300多年的歷史大脈絡(luò)。
《資治通鑒》上接《左傳》,從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三家滅智伯、三家分晉講起,中間經(jīng)歷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講到公元959年,也就是宋朝建立的前一年為止。這1300多年的時間跨度,耗費了多少筆墨呢?300萬字左右。光看300萬這個字數(shù),當(dāng)然是皇皇巨著了,但平攤到1300多年,平均1年才分到2000多字。
比如漢武帝這一朝,長達54年,時長在中國歷史上僅次于康熙和乾隆在位的時間,但是《資治通鑒》只給了他短短6卷篇幅,平均1卷要講9年發(fā)生的事。漢武帝時代的史料多么豐富,打匈奴、通西域、強皇權(quán),內(nèi)政外交有非常復(fù)雜、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可以講述。但《資治通鑒》只給了6卷篇幅,每卷不過1萬多字。惜墨如金這一特點,在《資治通鑒》中是非常明顯的。
為什么如此吝惜筆墨?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里說:“每患遷、固以來,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于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遷、固”分別指《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和《漢書》的作者班固,《史記》和《漢書》是“二十四史”中最靠前的兩部。在司馬光時代,“二十四史”中的19部已經(jīng)完成了,每部書都是幾十萬字或者上百萬字,比如《漢書》80萬字,《史記》也是50多萬字,內(nèi)容龐雜,19部史書全加起來,得有上千萬字,連職業(yè)讀書人都不一定讀得遍。今天大學(xué)里文史專業(yè)的教授們,通讀過“二十四史”的已經(jīng)很少了。更何況是古代日理萬機的皇帝呢?所以史書的篇幅必須精簡,重心也得突出,盡量減少無效信息。為此,司馬光不僅要對以前的史料做大量刪節(jié)處理,還要融會貫通,形成獨立的、自成一體的講述風(fēng)格。用司馬光自己的話說,就是要“刪削冗長,舉撮機要”,把煩瑣的事情刪掉,把最重要的信息拎出來,另成體系,幫助讀者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
對于1300多年的長時段歷史來說,《資治通鑒》這樣的處理方法,還能讓歷史發(fā)展最重要的脈絡(luò)變得更加清晰,重點更加突出。因為《資治通鑒》是編年史,要按照年代的發(fā)展,給讀者講述每個王朝興衰成敗的過程,刪除那些虛言浮詞,也就去掉了很多妨礙我們洞察歷史本質(zhì)的干擾項,讓讀者直接面對影響一個時代興衰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以漢武帝時代為例,有個名人叫司馬相如,他和卓文君之間的愛情故事驚天動地,被收錄進了《史記》,但《資治通鑒》里是沒有的,因為他們的愛情故事再精彩,也和漢武帝時代政局的波瀾壯闊無關(guān)。那么,《資治通鑒》刪、取歷史事件的標(biāo)準是什么呢?司馬光所認為的歷史重點又是什么呢?
這就要講到《資治通鑒》第二個特點,對歷史的取材標(biāo)準緊緊圍繞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4項原則展開,不取沒有實踐意義的內(nèi)容。舉個例子,《資治通鑒》對唐朝的描述是最詳細的,篇幅占比最大。兩漢400多年時間,只給60卷幅,唐朝歷時300年不到,給了80多卷幅。這是因為從時代上說,唐朝離宋朝近,史料更豐富,歷史經(jīng)驗也更具備借鑒意義,所以《資治通鑒》給它更多篇幅。更令人驚訝的是,《資治通鑒》所有講述唐朝的章節(jié)居然完全沒有提到李白,這可是盛唐的標(biāo)志性人物呀,《資治通鑒》居然把他遺漏了?原因和司馬相如的故事一樣,李白的才華與治國無關(guān)。
司馬光的《進<資治通鑒>表》里有一句話,足以說明這部書的取材標(biāo)準:“專取關(guān)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也就是說,對于《資治通鑒》來說,所有和國家興衰、生民休戚沒有關(guān)系的歷史事件,都不在取材范圍之內(nèi)。當(dāng)然,古人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體的,一個合格的國家治理者,必須先過修身、齊家這兩道關(guān),所以《資治通鑒》也包含修身、齊家的內(nèi)容,這些被看作是培養(yǎng)治國能力的前提。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本就有特定的目標(biāo)讀者,那就是皇帝,以及協(xié)助皇帝治國的高官們,所以司馬光編史書的目的性是很強、很明確的。
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的運氣比李白好一點,他的名字在《資治通鑒》里被提到了一次。因為杜甫的詩,跟家國興衰社會治亂有緊密關(guān)聯(lián),被稱為“詩史”。安史之亂以后,他寫了很多有家國關(guān)懷的詩,所以后世的政治家們有時候觸景生情也要吟誦一兩句杜甫的詩來應(yīng)景。不過杜甫本人的事跡依然沒有在《資治通鑒》里出現(xiàn),畢竟他仍是一位詩人,而非政治家。也許有人會問,現(xiàn)代已經(jīng)沒有皇帝,也沒有王侯將相了,這部“皇帝教科書”還有什么現(xiàn)實價值?尤其是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閱讀它的意義在哪里?時代雖然變化了,治國理政這個概念聽上去的確比較遙遠,但其本質(zhì)上就是今天的管理觀念管理方法,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都是有必要學(xué)習(xí)的。無論是一個企業(yè)、一個單位、一個團隊的領(lǐng)導(dǎo)者,想要提高管理效率與質(zhì)量,掌握更多的管理技巧,還是普通人嘗試管理自身,分配精力,積累待人處事的經(jīng)驗與智慧,都能從《資治通鑒》收錄的故事中獲得啟發(fā)。雖然歷史在多數(shù)時候?qū)儆诖笕宋?,王侯將相的身份有特殊性,但人性總是普適的。如果能活學(xué)活用,拋開具體的現(xiàn)象,提煉其中普遍適用的規(guī)律和道理,這部往昔的“皇帝教科書”一定會對今天的普通人產(chǎn)生很大幫助。
司馬光畫像
《資治通鑒》的第三個特點,是它能給讀者創(chuàng)造一個看待事物的視角:用政治家,而不是文學(xué)家的眼光審視歷史,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xùn)。曾經(jīng)有讀者問我,《史記》和《資治通鑒》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我會這樣說:《史記》是文學(xué)家筆下的歷史,《資治通鑒》是政治家筆下的歷史。要理解這一點,先聽我講一個故事。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商山四皓”的故事。留侯就是漢高祖劉邦最重要的謀士張良,“商山四皓”指的是4位隱居在商山的老人。“皓”指白頭發(fā),用以指代老人家。因為劉邦寵愛戚夫人,晚年時,他想廢掉原來的太子也就是他和原配夫人呂雉生的兒子劉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郁悶而惶恐的呂雉找到張良,請他支個招,張良說:“顧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劉邦什么都搞得定就是搞不定4個人。這四人就是“商山四皓”,他們一致認為劉邦是個沒文化的流氓,所以逃匿山中,決然不為漢臣。和普通人的心態(tài)一樣,劉邦面對自己搞不定的人,會越發(fā)仰慕。張良就建議呂雉,如果誠心誠意去請,4位老人念在安定朝局有利于天下的份上,應(yīng)該會下山。等他們來到朝廷,就讓他們時時跟隨太子。劉邦知道以后,必然會因太子能感召這4位高人而對太子刮目相看,說不定就能保住太子的位置。呂雉按照張良的建議去做,果然請到了這4位高人。
下山后,4位老人跟隨太子出席了一場重要的慶功宴?!妒酚洝分校抉R遷首先用簡潔而有力的文字描寫了四人的外貌:“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比绻蛔⒚鬟@句話出自司馬遷筆下,有些讀者大概會誤以為他們是從《西游記》里出來的老神仙。在通報姓名之后,劉邦才知道這4位形貌奇異的老人,原來就是自己仰慕已久卻始終召請不至的“商山四皓”。劉邦便問他們,為什么不理他這個皇帝,卻愿意跟隨太子?四老的回答直接爽快,坦率地批評劉邦是個沒有文化且言語粗魯?shù)娜?,太子的情況就不同了,四人用6個字評價太子劉盈:仁孝、恭敬、愛士。表示只有太子這樣高素養(yǎng)、高品位的人才能讓他們心悅誠服,四老還用一句“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把太子在天下高潔之士心目中的形象抬得很高。
聽完這番解釋,劉邦深感無奈,只能說,那以后就麻煩你們好好管教、保護我這個兒子吧。四人敬了劉邦一杯酒,起身就走了。劉邦在目送他們離開的過程中,把戚夫人叫到身邊指著四人的背影對她說:你看,連我都請不到的人,太子卻能輕松召喚,看來太子羽翼已經(jīng)豐滿,廢不掉了。“商山四皓”在短短幾句話間,就推翻了劉邦的打算。仔細一琢磨,這4位老人其實什么都沒做,只不過在大庭廣眾之下把不懂禮貌的劉邦數(shù)落了一通,而不可一世的劉邦就這么放棄了更換太子的計劃。
這是《史記》記錄的故事,司馬遷用它來解釋劉邦為什么沒有成功廢掉太子。這個故事非常精彩,足以令讀者傾倒。但奇怪的是,《資治通鑒》同樣關(guān)注劉邦晚年的太子之爭,卻并未采納這么著名的故事,這是為什么?
大家仔細想想,不覺得這個故事太富有戲劇性了嗎?劉邦性格剛猛伉厲,狡猾反復(fù);他不讀書、沒文化,輕視儒生;不畏輿論,關(guān)鍵時刻甚至?xí)糜H人的性命做賭注,這樣一個人怎么突然就變得畏懼虛名、景仰高人了呢?四位從未謀面的老先生的幾句話,就能讓劉邦拋開對戚夫人的愛意與承諾,那他還是聽說項羽要烹煮自己的父親時,說出“幸分我一杯羹”的劉邦嗎?司馬光認為這不合理,越是精彩的故事往往真實性越低,因此,“商山四皓”的故事司馬光沒有采信。
在否定了《史記》的故事后,《資治通鑒》又是如何解釋劉邦最終未換太子的原因呢?司馬光不僅僅是史學(xué)家,他還是北宋中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作為一名政治家,司馬光敏銳地察覺到了劉邦朝廷的分歧?!顿Y治通鑒》在敘述時,特別強調(diào)大臣們的反對意見,通過大臣的態(tài)度來解釋劉邦廢太子的阻力,比如御史大夫周昌的意見。御史大夫相當(dāng)于副承相,身份不低。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說話比較費勁,即便如此,他還是要在劉邦面前表達自己強烈的不滿。周昌對劉邦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這里的“期期”就是用來形容周昌說話時又著急又結(jié)巴的樣子,后來還衍生了一個成語“期期艾艾”。
此外,《資治通鑒》還記錄了當(dāng)時儒學(xué)大臣叔孫通對廢太子的反對意見。叔孫通對劉邦說:“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奈何以天下為戲乎!”太子是維系天下安危的根本,當(dāng)老皇帝去世的時候,必須有一個眾人認可的太子來繼承皇位才能確保政權(quán)平穩(wěn)過渡。如果老皇帝死的時候沒有太子,或者太子不孚眾望,就很有可能引起實力派人物對皇位的爭奪,會導(dǎo)致天下大亂。借助叔孫通的發(fā)言,《資治通鑒》最終總結(jié):“時大臣固爭者多,上知群臣心皆不附趙王,乃止不立?!壁w王就是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除了之前提到的周昌、叔孫通等人,大臣中反對廢太子的人數(shù)非常多,而且很多人都和劉邦激烈地爭執(zhí)過,包括張良也反對這件事。劉邦知道,即便自己廢了現(xiàn)在的太子,改立趙王,但趙王得不到大臣們的擁護,日后也不能成事。如果激起呂氏集團(呂雉的兄弟和她妹夫樊噲都是握有兵權(quán)的人,勢力很大)與戚夫人、趙王之間的火并,反而有導(dǎo)致國家動蕩的危險,所以劉邦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盡管劉邦讀書不多,人也粗鄙,但他畢竟經(jīng)歷過很多風(fēng)浪,是有一定遠見的政治家。廢長立幼的后果他能夠預(yù)料得到。雖然司馬遷離劉邦的時代更近,但司馬光的解釋顯然更為合理。常理狀態(tài)下,人的行為不會偏離正常邏輯很遠。司馬遷講述的“商山四皓”故事,顯然偏離了政治邏輯,更具傳奇色彩。司馬光才是真正能洞察政壇游戲規(guī)則的歷史學(xué)家,因為他本人就是一位資深的政治家。相比之下,司馬光對劉邦不廢太子的解釋樸實無華,雖從故事性的角度看,缺乏精彩性,但它更可信。司馬光的選擇提醒我們:政治事件的結(jié)局要從政治思維、政治力量對比的角度予以考量,而不要沉湎于那些精彩離奇卻不著邊際的故事。從這個角度來說,司馬光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解釋,比以往的歷史學(xué)家更貼近歷史的真實邏輯,這樣也更有利于我們總結(jié)、汲取真正有意義的經(jīng)驗教訓(xùn)。否則,連重大歷史事件的真相與事實都不能確保,如何能保證從中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是有價值的呢?
總結(jié)一下,和其他史書相比,《資治通鑒》特點鮮明。首先,它用極為精練的筆墨,為我們勾勒出從春秋戰(zhàn)國之際直到隋唐五代的大歷史。由于它的敘事緊緊圍繞著每個時代的興衰成敗展開,所以可以讓推動歷史發(fā)展、變化最本質(zhì)的原因,更為直接、直觀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其次,《資治通鑒》是寫給古代的高級管理層看的,它的寫作目的緊緊圍繞著如何通過歷史汲取教訓(xùn),讓歷史為當(dāng)前的人所用,所以如果你是抱著學(xué)以致用的想法學(xué)習(xí)歷史,那么《資治通鑒》是不二選擇。第三出于政治家的理性思維,司馬光對歷史的洞察、對事實的把握比以往多數(shù)歷史學(xué)家都更為深刻、準確,這是我們總結(jié)有價值的歷史經(jīng)驗的前提??傊?,在現(xiàn)代社會,不可能讓每個人都皓首窮經(jīng),花費太多時間閱讀、比較各種各樣的史書,想要以史為鑒,用歷史智慧來加持生活與事業(yè),那么《資治通鑒》是經(jīng)歷史證明的、毫無爭議的首選讀物。即便拋開一切功利目的,通過讀《資治通鑒》來拓寬我們的眼界和心胸,也是一件極好的事。
本文摘自復(fù)旦大學(xué)歷史系副教授姜鵬的新書《成事之道:一本書讀懂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成事之道:一本書讀懂司馬光與<資治通鑒>》,姜鵬/著,紅旗出版社·藍獅子,2024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