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文獻中存在著對歷代善畫女子及其作品的一些記載,但在現(xiàn)存的元代之前的畫作里,并沒有一幅可以證明是由女畫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而畫作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虛幻的神話女性、儒家列女、宮闈仕女等,所表達的多為虛構和概念性的女性,而非現(xiàn)實中真實存在的女性個體的相貌和性格。是否能夠找到女性畫家的作品?是否能夠找到表現(xiàn)真實女性容貌、活動和個性的繪畫?在哪個時代和領域中能找到這樣的例子?
近日,上海人民出版社新書《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出版,本文摘錄于該書中《表現(xiàn)于自我標新--青樓繪畫中的“我”與“她/他”》一章。
《思考尺度--巫鴻美術史文集卷七》書影
我們的視線集中到從明代中葉到清代早期這個時段,絕對年代從15世紀至17世紀左右。這是因為在此之前——如果不包括某些儀式性的后妃肖像的話——中國藝術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描繪個體化女性形象和她們的真實社會活動的明顯愿望。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我們可以認為這類個性化的女性形象出現(xiàn)于15和16世紀。至于女畫家的繪畫創(chuàng)作,學者從19世紀就開始收集有關信息,湯漱玉(1795—1855年)的《玉臺畫史》是這個學術傳統(tǒng)的奠基之作。但這部“畫史”所根據的主要是文獻資料,少有對實際畫作的分析。一個國際性學術合作項目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致力于尋找和判定中國傳統(tǒng)女性畫家的作品,其結果也顯示出明代以前女畫家作品的總體匱乏。這一狀況進而引出一連串的新問題。如,明代以前的女性畫作為什么很少留傳下來?何種新條件造成明清女性畫作的收集和保存?這些問題與下面將討論的兩類繪畫具有密切關系。這兩類畫作都和明代盛行的青樓文化相關:一類為男性文人所繪,表現(xiàn)的是現(xiàn)實和歷史中的妓女以及她們的藝術活動;另一類則是一些善畫藝妓的作品,以特殊的花草作為自己身份的借喻。
青樓文化在明代中期的江南地區(qū)進入了它的高峰。這個現(xiàn)象的基礎是商業(yè)經濟在這一地區(qū)和時期中的蓬勃發(fā)展,所造成的流動財富被轉化為大量的都市娛樂空間和設施,包括劇場、茶樓、飯館、妓院以及其他滿足都市人群聲色之欲的各類場所,同時也造就出一大批從事娛樂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員,如歌女、說書人、演員和以音樂和繪畫才能聞名的名妓。在南京秦淮河這樣的著名青樓區(qū)里,時尚的文學和藝術式樣被最先呈現(xiàn)給社會。官宦、商賈和文人——這些具有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本的男性——得以通過商業(yè)交換的方式直接接觸和占有富于才情的美貌女子,甚至將其化為情人或妻妾。這一高度發(fā)展的娛樂文化的一個直接結果,是文人與青樓職業(yè)女性建立了常規(guī)性關系和互動。這些文士在青樓中追求的往往不僅是性的歡愉,還有文化的享受。青樓的另一特殊功能是為進城趕考的年輕文士們提供一個特殊的“培育場地”,把他們引入時髦的都市文化之中,也成為他們與著名社會人士發(fā)生關系的特殊渠道。從名妓的角度看,她們在青樓中從事的藝術活動使其得以超越傳統(tǒng)家庭的邊界以與社會直接互動。她們所提供的社會空間模糊了傳統(tǒng)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分野,成為男女兩性及各類社會人士相接觸的流動不息的場所。作為這個娛樂行業(yè)的專業(yè)人員,她們也成為特殊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者和實行者,而這些形式中的重要一項即為繪畫。
青樓文化的發(fā)展造就了一批中國藝術中前所未見的作品,包括男藝術家所繪制的表現(xiàn)名妓的作品和名妓本人為其男性主顧制作的作品。我將這些畫作分為四個類型:第一種記錄士人和名妓互動的具體事件;第二種使用歷史上的人物和故事隱含士人和名妓的關系;第三種由名妓通過視覺隱喻(visual metaphors)進行自我表現(xiàn)并隱含與士人的關系;第四種是為某些“模范”(exemplary)名妓所作的肖像。前三種作品都涉及士人和名妓的關系,同時包含了“表現(xiàn)”(representation)與“自我表現(xiàn)”(self-representation)這兩個方面,是本文的主題。
戴進《南屏雅集圖》(局部),紙本設色,1460年,故宮博物院藏
戴進《南屏雅集圖》(局部),紙本設色,1460年,故宮博物院藏
青樓活動的圖像記錄
我所知道的屬于這個類型的作品只有兩幅,都記錄了文人和名妓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較早的一幅是戴進(1388—1462年)在1460年畫的《南屏雅集圖》。戴進是杭州人,宣德年間(1426—1435 年)應詔供奉朝廷,后來被斥退。在北京居住十余年后,晚年回到家鄉(xiāng)以賣畫為生。這幅畫的右上角上有他寫的一段題跋,文曰:昔元季間,會稽楊廉夫先生嘗率諸故老宴于西湖廣莫子第,以詩文相娛樂,流傳至今蓋百年矣。其宗人季珍進士因輯錄成卷,囑余繪圖于卷端,將以垂遠也。后之覽者,亦足以見一時之盛事云。天順庚辰夏錢塘戴進識
根據這一記錄,我們知道這幅畫是戴進在其去世前兩年,即1460年為楊氏宗族的一個被稱為“季珍進士”的客戶畫的命題之作,內容是這位進士的前輩宗人,著名元代文人楊維楨(字廉夫,1296—1370 年)與友輩在西湖旁南屏山下的一個山莊中集會,作詩酬唱的情景。季珍將這些詩文重新輯集成卷,并聘請戴進在卷端畫了這張畫,使當時的景象得以流傳千古。
戴進以其縱橫健拔的“浙派”山水知名,但也相當擅長描繪具有濃厚寫實風味的人物和社會景觀,《南屏雅集圖》可說是二者的結合。生活在楊維楨百年之后,他當然未曾親睹當時集會的情況。實際上,在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時候,這位73歲的老畫家并沒有著意去表現(xiàn)楊維楨與他的文人朋友詩文相酬的情形,而是以自己所處的時代為樣本,創(chuàng)作出了一幅前所未有的以一位藝妓為中心、創(chuàng)作和觀看繪畫的雅集場面。
《南屏雅集圖》的畫面焦點是一位身穿紅衫的女子
這幅不長的橫卷由左右兩部分自然銜接而成。右半部表現(xiàn)西湖的廣闊水面,圍繞以連綿山丘??拷鼧媹D中部,三位穿長衫的文人雅士剛剛乘船到達湖的此岸,在童仆伴隨下向左方走去。跟隨著他們,觀者似乎也來到了雅集的所在。集會活動看來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所有參加者都全神貫注其中,渾然不覺新成員的到來。
集會場面里有九位男士和一名男仆,但畫面的焦點卻是唯一一位女子。能夠出現(xiàn)在這種男性雅集里并當眾表演技藝,她的身份只可能是受這些文人推崇的名妓。位于畫面中心的她身穿一領紅衫和一襲淡色長裙,正聚精會神地俯身在一方大石案上創(chuàng)作一幅短小手卷。三位男士站在她的身后和身旁,神情專注地看著她手中畫筆的移動。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jié)是:這位女士所畫的不是一張,而是尺寸相同的一系列畫幅:我們看到其他幾個卷軸散放在她身前的硯臺旁邊;而在石案后面,兩位文士正一起觀看手中的一幅作品,明顯是這位女畫家剛剛完成的作品。這兩人各擎畫卷一端,頭部攢集在一起,其專注姿態(tài)明顯反映出對畫作的興趣和欣賞。
畫家為這個社交活動布置了一個理想的“雅集”環(huán)境:它的場所是湖邊的一塊開闊空地,細審之下是一塊平頂巨石形成的天然露臺。類似的一個地點是位于蘇州旁的虎丘,是明代文人雅集的頻繁之地。畫中背景上的一帶高山將雅集的場所與喧囂的外界隔絕開來,山上的一淙流泉更提供了音樂般的潺潺水聲。根據高彥頤(Dorothy Ko)和其他學者的研究,歌女、演員和藝妓被邀請參加私家園林和郊外名勝中舉行的雅集是明清時期的常事。大多情況下她們以雇用的身份出現(xiàn),提供必要的聲色娛樂。但在某些更為私人化的場合里,著名藝妓則作為同儕甚至知交被男性文士邀請,在集會中交換彼此的詩文和畫作。我們在李士達的《西園雅集圖》與戴進的《南屏雅集圖》中看到的正是這兩種情況:前者中的女性是寫詩作畫的男性文人的陪襯,后者中的名妓畫家則是眾人關注的焦點。
李士達《西園雅集圖》(局部),紙本設色,明代中期,蘇州博物館藏
隱喻的自容
我們現(xiàn)在可以設問:假設這位藝妓的目的是在取悅其主顧的同時顯示自己的才華和趣味,那她最可能在面前的卷軸中描繪什么形象?觀眾中對明代書畫和視覺文化有些了解的人大概已經猜到了答案:她描繪的最有可能是蘭花——這是明清藝妓最喜歡和擅長的繪畫主題。
很多學者討論了名妓描繪蘭花的眾多作品,但我們仍然需要考慮一下她們選擇這個題材的初衷。從表面看,這一選擇的原因似乎不言自明:早在明代以前,幽香清遠的蘭花已成為高潔和素雅的象征?!犊鬃蛹艺Z》載孔子對子路說:“芝蘭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這幾句話成為以后所有詠蘭文字的基礎,包括北宋黃庭堅(1045—1105年)《書幽芳亭》中的名句:蘭蓋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叢薄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與蕭艾不殊。清風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所謂含章以時發(fā)者也。
對于一個出身貧賤而潔身自好的名妓說來,這段話中對蘭花的所有贊頌之詞——平日與艾草無別,獨自在深山野林之中散發(fā)出清香,遭受雪霜后不改本性,不因無人認知而不散發(fā)出香味——都勾畫出她想象中的理想自我?!昂乱詴r發(fā)”一語更切中了她等待和盼望知己情人的愿望——他將如一縷清風把她的芬芳送至遠方。
但這里也存在著一個問題:在中國文化中,蘭花從未成為女性專用的象征。黃庭堅所形容的對象實際上是出身寒微的謙謙君子,不少明清時期的男畫家仍然不斷以畫蘭自娛。放在這個歷史語境中去觀察,當名妓們將蘭花“挪用”為自己的象征物的時候,她們給予了這個植物一種“雙性”或“中性”的品質,所指涉的是超越二元性別結構的第三種可能性。這種雙性或中性的表達也見于青樓文化的其他方面,如一些名妓自稱或被稱作“女俠”,一些人喬裝成男子,另一些顯示出對軍事的興趣。蘭花的雙性或中性的品質還可以解釋另一個現(xiàn)象:雖然身處家庭之內的閨秀畫家也常以花草為題作畫,但蘭花從非她們的習慣選擇。
把幽蘭當作自己的“副本”(double)或“二我”(alter ego),明清藝妓在各種場合下、出于不同目的描繪了大量蘭花形象。當這種植物在畫卷中單獨出現(xiàn)的時候,它可以被理解為名妓畫家的自我寫照:秀葉暗指著其婀娜的身體,淡淡的清香透露出她內心的高貴。把這樣一幅畫贈給一位男士意味著感謝或期待——不言之中的信息是貧瘠山谷中的一棵美麗蘭草總需要一個護花使者的欣賞和培育。學者們對于明清藝妓所作的蘭花形象已經多有討論?;谒麄兊慕忉專覀兛梢赃M一步把這些“自我形象”與男性畫家表現(xiàn)名妓的作品進行聯(lián)系和比較,把二者作為青樓文化中名妓與文人之間的對話來重新理解。
馬守真(1548—1604 年)《蘭竹石扇頁》,明,故宮博物院
上圖所示是馬守真(1548—1604 年)作的《蘭竹石扇頁》,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馬守真是明代最有建樹的妓女畫家之一,以其號“湘蘭”聞名于世。她有意識地把這個名字—湘江邊的蘭草—通過繪畫轉化為視覺圖像,這些圖像因此具有“它指”(蘭花)和“自指”(自我)的雙關含義。以這幅《蘭竹石扇頁》為例,她以寥寥幾筆畫出湖石后的一簇蘭草,淺淡的花朵昭示出它們的清凈不染。旁邊又以較為濃重的墨色勾出一叢竹子,地面的皴染和點苔暗示出野外的環(huán)境。整幅畫以水墨勾染,簡潔的筆跡顯示出用筆的快速—她可能用不了幾分鐘就完成了這幅畫的制作,而折扇的形式也說明它產生于一個較為隨意的場合。畫家在構圖時有意把所有形象都集中在扇面右部,以便為題跋留下足夠空間。而八位聲名卓著的男性文士和藝術家也確實以他們的題跋充滿了這個預留的空間。在這些人之中,書畫家杜大綬(活動于 16—17世紀初)在蘭草向旁伸出的纖纖長葉下題寫了這首七言絕句:
誰與芳蘭寫此真,飄飄渾似玉姬身。
幽香時逐輕紈送,方信清風是故人。
杜大綬以馬守真的號“湘蘭”為契機,有意混淆人與植物的界限。這使我們意識到馬守真通過她的蘭花圖像發(fā)出了一個“邀請”,目的在于引出這些文人與她的筆墨交流。而杜大綬的回應也正是接受了這個邀請,對她畫的蘭花—也就是馬守真自己—進行描述和贊美(“誰與芳蘭寫此真,飄飄渾似玉姬身”)。馬守真可能是在一個多人參加的雅集中創(chuàng)作了這個扇面,畫和所有詩詞都在當場完成。但也有可能是她將這個扇面作為禮物贈給某位男士,后者然后邀請朋友在上面題詩相和。不論是哪種情況,這件作品的意義都在于促成名妓與其男性欣賞者之間的交流。結合圖像和題詩,這個扇面顯示出名妓與文士之間的應接往來,最后形成的是兩性之間的一個互動空間。如果我們把戴進的《南屏雅集圖》放在這個扇面旁做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這兩件作品在結構的層次上顯示出極富意味的平行:《南屏雅集圖》中的作畫藝妓被一群文人粉絲擁簇,既是雅集的中心又是構圖和觀看的焦點;而在《蘭竹石扇頁》上,作為馬守真替身的蘭花也被文士們的手書墨跡圍繞,每首詩代表了一個男性仰慕者。
馬守真《蘭竹石圖》,紙本水墨,1563年。
馬守真從十幾歲起就進入了南京的著名青樓區(qū),在那里度過了終生。她的畫使她名噪一時,結識了很多著名文人并得到他們的賞識,《蘭竹石扇頁》即可作為這種交往的證據。上面談到這幅扇面是件一揮而就之作,她的其他許多作品則遠為認真規(guī)整,看得出來經過仔細斟酌,或產生于更加正式的場合,或出于更為嚴肅的目的。這類畫作中的一個早期例子是她 15 歲時畫的一幅狹長立軸,其精心布置的畫面和特地選擇的畫法,都在有意地強調一叢蘭草和一棵修竹之間的微妙關系[圖 88.14]。她使用雙鉤法畫蘭,以舒婉的墨線準確地勾出修長的蘭葉和數朵蘭花的輪廓。修竹則以純墨繪出,瘦削的竹竿和尖銳的竹葉在空白背景之前如同剪影。這兩棵植物生于同地,根莖交纏,枝葉相觸,但高高揚起的仍是那棵象征君子的墨竹。年輕的馬守真在畫幅左上角題了這首詩:
雖與小草伍,幽芬出谷中。
素心托君子,春可拂清風。
這些從黃庭堅《書幽芳亭》中化出的詩句點出了畫的含義:雙線勾描的素蘭代表著剛剛出道的馬守真,企望找到一個“可托素心”的謙謙君子。而矯健的墨竹及堅石則象征著這位想象中的君子,他的出現(xiàn)將如徐徐吹過的清風把湘蘭的清芬傳向四野。如果說馬守真在1563 年還剛剛開始尋找這位男性知己,大約十年之后她似乎已經找到了這個人,那就是詩人和書法家王稚登(1535—1612年)。相傳他是個神童,四歲能作對,十歲能吟詩作賦。他在嘉靖末年到京師游仕,成為大學士袁煒(1507—1565年)的座上客,但又受到袁的牽累而未能得到朝廷重用。以后雖得參加修編國史,但終未能夠達到他對仕途功名的自期,與馬守真長達半世紀的纏綿關系成了他一生中最廣為人知的事跡。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他在馬守真的不少畫作上留下了墨跡。這類題款以及二人的書信和其他寫作無疑為研究二人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材料。但就如我在前面反復強調的,這個講話的目的更在于把兩類與青樓文化有關的繪畫作品聯(lián)系起來——一類由名妓創(chuàng)作,另一類由她們的男性贊助人和推崇者繪成。出于這個目的,我們可以在比較了戴進的《南屏雅集圖》和馬守真的《蘭竹石扇頁》之后,使用同一方法比較唐寅的《陶榖贈詞圖》和馬守真的這幅立軸。唐寅《陶榖贈詞圖》中的示意圖顯示:這兩幅畫的構圖都強調相互應答的對稱關系,其區(qū)別在于前畫中的男女主角在后畫中轉化為蘭草與竹石的比喻。
唐寅,《陶榖贈詞圖》,明代中期,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些比較引導我們反思藝妓創(chuàng)造的青樓繪畫的視覺語匯和樣式。據我所知,明確無誤的名妓肖像多由男性畫家所作,名妓本身較少創(chuàng)作這種類型的自畫像。這當然不是說名妓畫家不熱衷于表現(xiàn)自己,而是她們在其自我表現(xiàn)中更多地使用了隱喻的方式。就像上面談到的,馬守真所畫的諸多蘭花形象都可以被看成是她的“自容”或“自我形象”。明末藝妓中的其他畫蘭高手,如薛素素(16世紀晚期—17世紀)和顧湄(1619—1664年)等人,也都給她們筆下的蘭花添加了個性的色彩。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長卷為理解名妓的圖像語言提供了另一個有趣的例子。這是薛素素畫的一幅《蘭竹松梅圖》,蘭花在畫中的11盆供景中與竹、梅、松、靈芝、湖石等依次配合。如果說這些圖像暗示著她與男性文人的關系,后者的存在則被隨圖的許多長跋真實化。題詞者中的一位為薛素素畫了一幅肖像,從而把這位名妓對自己的蘭花隱喻轉化為仰慕者對她的描述性寫照。這種寓意式的自我表現(xiàn)也可以被發(fā)展為具有自傳意義的隱喻敘事。
薛素素《蘭花》(局部),紙本水墨,1601年,火奴魯魯藝術博物館藏
顧湄《蘭花》(局部),絹本水墨,1644年,華盛頓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一個這樣的例子是現(xiàn)存于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的一幅紙本手卷,作者是活動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韻香。該人身世可謂撲朔迷離:她的名字包括王蓮、王凈蓮、王岳蓮、月蓮。韻香是她的字,玉井道人和清微道人是她的號。蔣寶齡《墨林今話》和鄧之誠《骨董瑣記》等書提供了兩個似乎全然不同的關于她的寫照:一是與名士頻繁往還、一起飲酒吟詩的名妓,所作《空山聽雨圖冊》上寫滿了當時著名文人的題詩;一是一位得道尼姑,最后還當上了無錫福慧雙修庵的住持。調和這兩種敘事的一個可能性是她中年看破紅塵,斬斷青絲出了家。但龔洤(19世紀)在《耕余瑣聞》中則描述了另一種情形:
韻香?。o錫)東門內雙修庵,亦已削發(fā),自號清微道人。貌不甚美,而舉止大方,吐屬閑雅,小楷仿靈飛經,兼善畫蘭。其所居三面玻璃窗,陳設精潔,凡往來達官貴人路過必相訪,藉為游息燕飲之所。倘留酒飯,只旁坐不共席,最為顧某所眷,題畫詩每為代作。因為顧子屢次借錢,用過千串,又借兩金釧,諸徒嘖有煩言,遂致氣憤自縊死,時年四十九,正在料理開正做壽諸事,禮物已收不少,乃一旦遽輕其生。林少穆制軍曾贈以素心書屋匾額。
看來她與唐代魚玄機(約844—約871年)相似,同時具有道姑和名妓兩種身份。
韻香,《蘭石圖》第一段,清,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藏
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藏《蘭石圖》作于 1824 年。根據卷末的一段題跋,這幅畫原來附有“諸名人分題各紙”,但都已丟失。畫上有韻香自己的題款,其含義很值得仔細品味。文曰:
聞廣東有花田,群花大之都會也。竹樓大居士宦粵多年。棠陰所覆,小草增榮。謹寫此卷率贈。雖不能如花田眾卉親沾惠澤,而景慕之意庶幾寓于此云。道光甲申秋八月下浣寫,蘭卷第六。錫山女道人韻香
這段文字沒有使用任何道家詞匯,所用的是青樓文化特有的一種隱喻語言。明白地說出來,這里的“花”“草”指的是青樓中的妓女。竹樓大居士是一名仕宦于廣東的高官,也是當地青樓業(yè)的重要主顧和贊助人。韻香可能并沒有見到這位男士:她自言雖然未能如廣東同行那樣“親沾”竹樓居士的“惠澤”,但希望表達對他的敬仰,因此以這幅畫作為禮物奉上。
畫卷分四段從右到左展開。首段中是山巖間生長的兩叢蘭草,沿畫幅對角線相互呼應,一叢自巖間倒懸,一叢向其伸出長葉[見圖88.18a]。畫家以濃潤的筆墨描繪出舒展的蘭葉和盛開的蘭花,顯示這兩叢蘭草茁壯生長的自然生態(tài)。
韻香,《蘭石圖》第二段,清,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藏
打開隨后的第二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令人瞠目的對比:這里也有兩組蘭草,但已從野外移植到室內器皿之中[見圖 88.18b]。第一個器皿是一只淺盤,盤中蘭花的枝葉已趨萎靡凋零。隨后的器皿是一只陶罐,尖銳的底部使它有如一枚隨時將要傾覆的危卵,罐上的修補痕跡似乎說明這種災禍不是首次發(fā)生。罐中的蘭草已是奄奄一息,只有依稀的花瓣留在萎縮的枝干上。
韻香,《蘭石圖》第三段,清,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藏
第三段畫面顯現(xiàn)了一個水平展開的花圃,其中多株蘭花正在茂盛開放。與前兩段不同的是,這里的蘭草和蘭花以集合方式出現(xiàn),所隱喻的應該是韻香在題款中所說的“花田”,即廣東的青樓諸妓。田中聳立的一塊奇石應指那位“棠陰所覆,(使)小草增榮”的竹樓大居士。
韻香,《蘭石圖》第四段,清,芝加哥大學斯馬特美術館藏
最后一段畫與首段呼應:兩叢蘭花回到了原來的天然環(huán)境,在巖石間健康地生長,茁壯的枝葉指向天空。
如果說觀者至此尚未體察到這四段連續(xù)畫面的含義,那么書于卷尾的韻香題跋將會使他豁然開朗。前面引過的這段題跋使用象征性的語言點明了畫的含義:畫家原本是一個天真自然的良家女子,被迫失身從事了青樓妓業(yè)。她羨慕廣東的同行們能夠得到一位贊助者的體貼,也幻想著有朝一日得以離開青樓,重返自然環(huán)境。對于青樓文化的局內人來說,這種文字和圖像的表述屬于一種日常的比喻語言,能夠馬上被轉譯和理解。雖然這幅繪畫所表達的可說是所有青樓女性的共同身世和意愿,但由于具有確定的作者和自題,它仍然得以透露出一個真實青樓女畫家的聲音。
(本文作者巫鴻為芝加哥大學教授、美術史學者。原文有注釋,篇幅原因本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