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成康研究員的《中國租界史》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首版于1991年10月,共36.4萬字。最近,即33年后的2024年4月,又由該社推出了修訂本,并易名為《中國租界通史》,達55萬字。筆者在三個時段曾讀過該書三次,有著不同的收獲和感受。
大概在1996年,我當時正在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攻讀上海史專業(yè)的在職碩士生,同所的陳正書老師開了一門“上海租界史”的課,費研究員的《中國租界史》自然是指定的延伸性讀物。雖然上海史研究自上世紀80年初就開始了復(fù)興,但至90年前半期新出的相關(guān)出版物仍然不算多,大部頭的不過也就是《上海近代史》(劉惠吾主編)、《上海史》(唐振常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張仲禮主編)幾部。而《中國租界史》既重點反映了近代上海發(fā)展的重要特征,即西方租界的存在給城市化帶來的復(fù)雜影響,又兼及與之有相似性的中國其他各地所辟租界的演變脈絡(luò),若天津,若漢口,若鎮(zhèn)江,若廣州,若九江,若蘇州,等等,并通過充分的相互比較,展現(xiàn)了各自形形色色的成因,以及在歷史進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特點,從而將上海史、中國城市史和近代中國史研究相互融合,實可謂獨樹一幟,卓有特色!通過字里行間,我得以獲悉,上海租界的數(shù)量并不多,而漢口有6個,天津甚至達到了9個;盡管上海租界面積最大、最為繁榮,但租界并不必然是“繁榮”的代名詞,有些城市的租界實際上發(fā)展得非常平庸……
費成康先生原是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陳旭麓教授的碩士研究生,也是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時正在本院的法學研究所任職。在史學基礎(chǔ)之上,又能從法學的角度出發(fā),自然也是其剖析租界的核心問題,即法律生成的一大優(yōu)勢。此外,他還具有相當?shù)耐庹Z優(yōu)勢,在他那個年齡層中是不多見的。記得有一次,我陪同美國留學生傅睿哲(David Frazer)前往他的辦公室拜訪,全程幾乎都是費、傅兩人在用英語對話。我則在旁尋思,“要研究租界這樣的涉外專題,看來還非得有良好的英文素養(yǎng)不可”。事實上,費氏著《澳門四百年》(1988年版),和其英譯漢的張仲禮著《中國紳士的收入》(2001年中文版)也是得益于這一素養(yǎng)。還有一次,我在55路公交車上偶遇費先生,他正從五角場方向返回市中心(他當時隨復(fù)旦大學歷史系姜義華教授攻讀在職博士),一路之上我們聊起天了,具體內(nèi)容我今天已經(jīng)不記得了,但印象最深的是他操著較重的蘇州口音,而且對我這個晚輩很隨和,沒有什么架子。
順便一提的是,費成康先生在我們歷史研究所有許多同門師兄弟,而且本所研究員、著名的新儒家研究者羅義俊先生還是他的妹夫。更有甚者,歷史所的兩位重量級前輩,方詩銘先生,湯志鈞先生,或為《中國租界史》作序,或撰寫長篇書評,對于費先生的學術(shù)貢獻均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不知為什么,我在歷史所的各種學術(shù)場合卻從未見他到場。
當年陳正書老師的授課結(jié)束時,記得我提交的課程論文是《中國租界的法律收回和實際收回之差異》,在撰文過程中我從費先生的書中挖掘了不少資料。
……
我第二次讀《中國租界史》應(yīng)該是在23年后的2019年,當時我正在撰寫一本小書,即《鐵門內(nèi)外:對上海兩租界一項公共防衛(wèi)措施的研究(1925—1946)》。該書研究的是,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以安全為名,在與華界相交的幾十個路口設(shè)立了高大的鐵門,時開時閉,從而在20多年中造成廣泛社會后果的問題。在即將完稿前,我很想了解一下上海之外的其他租界的情形,看看有無類似的舉措可供比較。細心搜檢《中國租界史》之下,果然發(fā)現(xiàn)漢口、九江、鎮(zhèn)江的英租界,天津的日租界和法租界,都出現(xiàn)過用于隔離的馬路鐵門,而且在時間上大都比上海租界還要早。我遂將這些內(nèi)容予以補進,得以使書稿更顯豐滿一些。此書在次年正式出版,《中國租界史》被列進了書后的“主要參考文獻”中。
……
今年4月份,修訂性的《中國租界通史》面世后,我又有幸第三次通讀了該書。由于費成康研究員將首版之后30多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和新發(fā)表的研究成果”補充進去,故而顯得厚重了許多,特別是“原來的第三章《土地制度》由三節(jié)增添為四節(jié),原來的第四章《法律制度》被分解為《立法》《司法》兩章,原來的第十章《中國人民的抗爭》也由兩節(jié)增添為四節(jié)”。在我看來,該書新版除了繼續(xù)作為自成體系的專著外,還具有工具書、指南書的意義。眾所周知,這些年來,隨著《上海外事志》(1999年版)、《上海租界志》(2001年版),以及英國蘭寧、庫壽齡著《上海史》(有兩種譯本)等海量出版品的推出,上海租界史研究的資料和論析早已成績斐然,今非昔比。但與此同時,有待深入挖掘、進一步解答的問題仍然還有很多,當研究者,尤其是青年研究人員面對租界地價、稅收、立法、司法、行政等具體、復(fù)雜的技術(shù)環(huán)節(jié)而感到迷惑不解時,《中國租界通史》相應(yīng)部分的細致解析和大量例證仍不失為指路的明燈之一。不僅探查上海租界史使然,對于研究天津、漢口、廣州等地租界也是如此。此外,該書又具有重大的學術(shù)史價值,能讓讀者較為全面地體認改革開放以來“近代化”框架內(nèi)租界史研究的發(fā)展軌跡,這一點對于把握上海之外的各地租界史尤為重要,因為一冊在手,各地學術(shù)界的相應(yīng)動態(tài)便能一目了然了。
上海法租界
不過,該書也有令筆者感到不甚滿足的地方,那就是對最新成果似乎并未盡可能地做到全覆蓋。以上海法租界史為例,作者采資仍主要由于囿于1983年中文版的《上海法租界史》(法國梅朋、傅立德著,倪靜蘭譯),但該書的時段下限只至1900年,有相當?shù)木窒扌浴YM先生顯然并未注意到若干新的成果,譬如這些年來蔣杰和筆者合編的連續(xù)出版物《上海法租史研究》迄今已出版五輯,收錄專論、專文數(shù)十篇,應(yīng)該不無可采之處。(筆者在此無意自吹自擂,只是從自身的研究角度有感而發(fā))。還有,就《中國租界通史》整個篇幅而言,作者更注重租界的形成和演化,可謂濃墨重彩,但終結(jié)部分相對來說比較簡約,只以一章應(yīng)對,因而頗有些前重后輕之嫌。事實上,自19世紀20年代以后,租界開始了瓦解的過程,其間遇到了中國國民革命的強勁沖擊和后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持續(xù)干擾,其間多方角逐,紛繁復(fù)雜,精彩紛呈,議題甚多,似有進一步強化考察的必要。
或許將來有一天,費成康研究員會推出《中國租界通史》的再修訂本,那也許不是一卷本,而是多卷本,屆時我會又一次潛心拜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