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我們沒辦法以人生上午的原則去度過人生的下午

《現(xiàn)代人的心靈問題》是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代表作,收錄了榮格各個時期發(fā)表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面向大眾的經(jīng)典名著

【編者按】

《現(xiàn)代人的心靈問題》是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的代表作,收錄了榮格各個時期發(fā)表的重要作品,是一部面向大眾的經(jīng)典名著。如榮格在序言中所說,“心靈這個大問題讓現(xiàn)在許多人腸枯思竭,而這部文集正是旨在告訴讀者探究它的方法”。本文摘自“人生的各個階段”,載《現(xiàn)代人的心靈問題》卡爾·榮格著,溫澤元、林宏濤譯,湖南文藝出版社·浦睿文化2024年6月。

《現(xiàn)代人的心靈問題》書封


如果過去既存的事物可以適應未來事物的可能性和要求,那么難題就會迎刃而解。人自我設(shè)限于力所能及的事物,在心理學上就意味著放棄了所有其他心靈的可能性。有人會失去某一段珍貴的過去,有人則會失去某一段珍貴的未來。我們都會想起某些朋友和同學,他們都是前程似錦的、懷抱著理想的年輕人,可是多年以后重逢,他們已經(jīng)在沼澤里干涸且困在其中。所謂的答案,就是這么一回事。人生重大的難題從來都不會一勞永逸地解決。如果看起來沒事了,那么也許便意味著失去了什么。難題的意義和目的并不在于答案,而在于我們鍥而不舍地和它們周旋。唯有如此,我們才不至于變得愚劣遲鈍而冥頑不化。如果人們自我設(shè)限于力所能及的事物,那么青少年的難題的答案也只會是暫時有效的,基本上不會是永久的答案。在社會里謀得一席之地,并且扭曲自己的本性以適應這種生存方式,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成就。那是一場內(nèi)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搏斗,相當于童年時期為了自我的存在而搏斗。那樣的搏斗固然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的,可是如果我們看到多年后的自己仍舊執(zhí)著于童年的幻想、預設(shè)之類的東西,就會明白當時是花了多少力氣才把它們形塑出來的。在我們的青少年時期形成的理想、信念、主導性觀念、心態(tài)等也是如此,我們?yōu)榱怂鼈兌鴬^戰(zhàn)、受苦,最終取得勝利:它們和我們的本質(zhì)融為一體,宛如成了我們自身,于是我們隨性地延續(xù)它們的存在,仿佛是理所當然的事,就像年輕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須在面對世界和他自己的時候堅持主張自我一樣。

人越是到了中年,他的個人心態(tài)和社會地位越是鞏固,他就越覺得自己是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正確的理想和行為原則。他會預設(shè)它們是永遠有效的,并且認定它們是一種美德而加以奉行??墒侨藗兒雎粤艘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他在社會上的成就是以人格的萎縮為代價才獲得的。太多的人生,太多錯過了的人生,或許就此一直塵封在記憶的儲藏室里,有時候它們甚至宛如灰燼里的零星炭火。

統(tǒng)計顯示,男人到了40歲左右,憂郁癥的個案會大幅增加,而女性的精神官能癥問題一般會更早開始。在這個人生階段,也就是35歲到40歲之間,人們心靈的重大改變已經(jīng)是山雨欲來了。起初當然是不知不覺的變化,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征兆,它們似乎是在無意識里開始的。有時候是性格的漸漸改變,有時候則是童年時期消失的特質(zhì)重現(xiàn);或者是現(xiàn)在的傾向和興趣開始變淡了,而代之以其他傾向和興趣;或者是現(xiàn)在的信念和原則,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漸漸僵化而固執(zhí),到了50歲左右更是變本加厲,越來越不容異己、盲目狂熱,仿佛這些原則的存在遭遇到威脅,必須一再強調(diào)它們似的。

青春的酒并不一定會隨著年歲增長而變得更清澈,有時候也會變得混濁。我們在偏執(zhí)的人身上看得最清楚,只是或早或晚的問題而已。在我看來,這種情形往往會因為個案的父母親仍然健在而延遲出現(xiàn)。那就像是青春期延伸得太長了。我在若干父親仍然在世的男子身上看到這種情況。而父親的去世迫使他倉促地成熟,那幾乎是災難性的成長。

我認識一個信仰虔誠的人,他是教會執(zhí)事,到了40歲左右,他對于道德和宗教方面的事物越來越不寬容。他的性情也越來越陰沉。后來,他變成了一根在黑暗中緩慢倒下的“教會支柱”。直到55歲,有一天夜里他驀地醒來,坐在床上對著妻子說:“現(xiàn)在我總算明白了。原來我是個無賴。”這個自我認識對他不無影響。他的晚年生活窮奢極欲,把財產(chǎn)揮霍殆盡。顯然,他不是一個那么令人討厭的人,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在成年人身上屢見不鮮的若干精神官能癥障礙,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想要讓青春期的心理特質(zhì)跨越所謂不惑之年的門檻。我們都遇到過那種讓人感動的老先生,他們會一再地回頭溫習在學校里所學的東西,只有回想起他們荷馬式的英雄事跡,他們才會燃起生命的火焰,而在其他時候,他們只是無可救藥而鐵石心腸的市儈。當然,他們一般而言都有一個不容小覷的優(yōu)勢:他們不是精神官能癥患者,只是單調(diào)無聊而泥古不化罷了。

至于精神官能癥患者,他們總是不滿現(xiàn)狀而沉湎于過去。正如他們以前沒辦法走出童年時期,現(xiàn)在他們也無法揮別青春期。他們不想面對年老色衰的傷懷,便使勁地回顧過去,因為日薄西山的前景讓他不忍直視。就像幼稚的人害怕看到世界和人生里的未知事物那樣,到了人生下半場的成年人也會栗栗危懼,宛如那里有什么未知而危險的任務在等著他,或者是有什么他無法忍受的犧牲和損失,或者是現(xiàn)在的生活太美好而珍貴了,讓他舍不得放下。

歸根究底,這會不會是因為對于死亡的恐懼呢?我覺得不太可能,因為一般而言,死亡離他們還太遠,因而是很抽象的東西。經(jīng)驗顯示,這個過渡期所有障礙的基礎(chǔ)和原因,都包含在一個深層而奇特的心靈轉(zhuǎn)變之中。我想以每天日升日落的譬喻來形容它。我們不妨想象太陽擁有人類的感覺和人類的瞬時意識。早上它從無意識的暗夜大海里升起,眺望眼前遼闊而繽紛的世界,它越是攀升到穹頂,視野越是廣闊。隨著太陽的升起,它的運行范圍不斷延伸,它會認識到自身存在的意義,并且看到它的目的,也就是盡可能地延伸它的祝福。太陽懷抱著這個信念來到了不曾預見的頂點——之所以是不曾預見的,是因為太陽的一生是獨特而個別的,沒辦法預見它的頂點在哪里。正午12點,太陽開始下山。太陽西下,意味著早上所有價值和理想出現(xiàn)反轉(zhuǎn)。太陽沒辦法首尾一貫。它就像是躲到它自己的陽光里。它的光和熱越來越少,直到最終熄滅。

所有比喻都會有缺陷,但這個比喻至少沒那么不恰當。有一句法國名言相當挖苦而心灰意冷地概括說明了這個比喻的真理:“但愿年少者有知,年老者有力”(Si jeunesse savait,si vieillesse pouvait)。

幸好我們?nèi)祟惒皇翘?,否則我們的文明價值就會遭殃了。但我們的心里都有燦若太陽的東西,因此人生的清晨和初春、夜晚和暮秋,這些話語并不只是多愁善感的套話,而是有其心理學上的真理,尤有甚者,它更是生理學上的事實,因為正午的反轉(zhuǎn)甚至會改變?nèi)说捏w質(zhì)。尤其是在南方的民族身上,我們看到老婦人聲音沙啞低沉,嘴上有短髭,臉部線條剛硬,還有其他各種男性特征。相反,男人的外形也會因為出現(xiàn)若干女性特征而變得柔和,比如身體變胖、面部表情變得溫柔等。

在民族學文獻里,有一則關(guān)于一位印第安武士首領(lǐng)的有趣報道,他在中年時夢見“巨靈”顯現(xiàn)并對他說,從那以后,他要和婦女兒童坐在一起,穿著女裝,吃女人的食物。他照著夢境的話做,但并不覺得有失顏面。這個異象忠實地表現(xiàn)了人生處于正午之時——生命開始走向沉沒時——心理上的反轉(zhuǎn)。人的種種價值,甚至是身體,都反轉(zhuǎn)到對立面,即便只是以暗示性的方式。

我們不妨把男性和女性的心靈特質(zhì)類比為兩者在上半輩子使用不均衡的物質(zhì)的庫存。男性消耗了他大量的男性物質(zhì)庫存,只剩下一點女性物質(zhì)可以使用。而女性身上至今一直沒有用到的男性物質(zhì),現(xiàn)在也派上用場了。相較于身體的轉(zhuǎn)變,心理的轉(zhuǎn)變更加意義重大。比方說,一個45歲到50歲的男人破產(chǎn)后,他太太穿起長褲,開了一家小雜貨店,或許也讓他幫忙打雜。許多女性到了40歲才喚醒她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一般性的社會意識。在現(xiàn)代社會生活里,尤其是在美國,神經(jīng)崩潰在40歲以后是相當頻繁的經(jīng)驗。我們?nèi)绻鼮樽屑毜貦z視患者,就會看到崩潰的其實是堅持到當時的男性生活方式,剩下的只是一個女性化的男人。反之,我們觀察同一個社會領(lǐng)域的女性,她們在這個階段會漸漸出現(xiàn)相當程度的男性特質(zhì),更加固執(zhí)己見,而且壓抑自己的心和情感。這種轉(zhuǎn)變往往伴隨著各式各樣的婚姻危機,因為我們不難想象,當男人發(fā)現(xiàn)了他溫情的一面,而女人發(fā)現(xiàn)了她的知性時,那會是什么境況。

其中最不為我們所樂見的,是聰明而有教養(yǎng)的人們渾渾噩噩,得過且過,而不知道有這種轉(zhuǎn)變的可能性。他們沒有任何準備就踏入了人生的下半場。社會上是否有為了不惑之年的人開設(shè)的學校,讓他們可以適應眼前的生活及其需求,就像職業(yè)學校和大學里教導年輕人關(guān)于世界和人生的知識一樣?沒有,什么都沒有。我們完全沒有準備就走入人生的下午,雪上加霜的是,我們是帶著對至今的種種真理和理想的錯誤預設(shè)踏上旅程的。我們沒辦法以人生上午的原則去度過人生的下午,因為在早上豐沛富庶的資源到了傍晚就會枯竭,在上午是真實的事物到了傍晚就顯得虛妄不實了。我治療過太多老年人,也窺探了他們心靈的密室,因而早就對這個基本的真理見怪不怪了。

人老了就會知道,他的生命再也不會走上坡路或者有什么擴展,反而會有一個無情的內(nèi)心歷程使得人生越來越狹窄。對于年輕人而言,如果眼里只有自己,那幾乎是一種罪,或至少是有危險的,可是對于年老的人來說,認真地審視自己則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必要之舉。在為了世界而揮霍它的光之后,太陽會收回它的光芒以照亮它的自我??墒窃S多上了年紀的人反而寧可當一個疑病癥患者、吝嗇鬼、教條主義者、贊美過去的人(laudatorestemporisacti),或是永遠的年輕人,這些都是自我照亮的可憐替代品,卻也是妄念不可避免的結(jié)果,這種妄念認為下半輩子必須被上半輩子的原則支配著。

剛才我說我們并沒有為40歲的人開設(shè)的學校,那并不完全正確。我們的各種宗教自古以來就一直是這樣的學校,或者說曾經(jīng)是??墒乾F(xiàn)在有多少人認為它們依舊扮演這個角色呢?我們有多少年長者真的為了下半輩子的秘密,為了年老、死亡和永生,到這樣的學校接受教育呢?

如果七八十歲這個歲數(shù)對于人類這個物種是沒有意義的話,人就不會活到那么老了。因此,他人生的下午也應該要有自己的意義和目的,而不僅僅是上午的可憐附屬而已。人生上午的意義無疑是在于個人的發(fā)展、他在外在世界的立足和延續(xù)以及生兒育女。這是相當明顯的自然目的。但在這個目的實現(xiàn)了以后,而且是充分地實現(xiàn)后,賺錢、征服世界以及延續(xù)生命是否將超越任何理性的意義,繼續(xù)下去呢?任何人在沒有正當理由的情況下把上午的法則——自然目的——延伸到生命的下午,就必須以心靈的損失為代價,就像年輕人想要把他在童年時的自我中心延伸到成年,就必須以社會上的失敗去補償他的錯誤一樣。賺錢、社會生活、家庭、子女都只是自然的東西,而不是文化。文化是超越自然目的的。那么,文化會不會是下半輩子的意義和目的呢?

例如,我們在原始部落里看到耆老們總是秘密和律法的守護者,部落的文化就表現(xiàn)在這些事物里。那么,我們的老年人的智慧在哪里呢?他們的秘密和夢境異象在哪里呢?在我們這里,老年人都想要像年輕人一樣。在美國,父親的理想是要當他兒子的兄弟,母親則是要盡可能像她女兒的妹妹一樣。

我不知道這樣的錯亂是因為夸大了年輕時的叱咤風云,還是因為虛妄不實的理想。就后者而言,這些人的目的無疑不在他們前方,而在他們身后,于是他們拼命地回頭看。我們必須向他們坦承:在人生的下半場里,我們很難看到上半場的目標以外的東西。延年益壽、追求利益、呼風喚雨、在社會生活里出人頭地、在適當?shù)幕橐隼锷鷥河?,以及體面的社會地位——這些人生目的應該足夠了吧!可惜許多人認為年老只是生命在下降,覺得從前的理想正在消退、磨損。在他們眼里,那些事物還算不上什么意義或目的!當然,若是這些人以前就斟滿了他們的生命之杯,并飲盡生命之美酒,那么他們現(xiàn)在的感覺應該會不同,他們也會歡迎年老的寂靜。可是我們不要忘了,只有極少數(shù)的人是生活藝術(shù)家,而生活的藝術(shù)是所有藝術(shù)當中最高貴最難得的——優(yōu)雅地飲盡一整杯生命之酒,有誰做得到呢?對于許多人而言,生命里有太多事物是沒有經(jīng)歷過的,就連他們朝思暮想的種種機會也不曾遇見過。于是,壯志未酬的他們踏入耆艾之年的門檻時便情不自禁地頻頻回顧。

對于這樣的人而言,頻頻回顧是特別有害的事,他們的前方應該有一個美好的風景,在未來應該有一個目的地。而所有偉大的宗教都會應許一個彼岸世界,一個塵世以外的目的地,讓凡人在下半輩子和上半輩子一樣努力迎向目的地。對于現(xiàn)代人而言,人生的不斷擴展和積累是一個合理的目標,而死后生命的觀念就顯得可疑甚或難以置信。不過生命的結(jié)束,也就是死亡,也可能是一個理性的目標,他如果一生困頓,真的到了盡頭反而感到快慰,或者是相信太陽不管升起或西沉都是一以貫之的,是“為了照耀遠方的眾民”。但信仰的力量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艱難的技藝,尤其對有教養(yǎng)的人而言,他們往往不得其門而入。他們習慣認為靈魂不朽這方面的問題有太多矛盾的看法,而且其中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明。由于“科學”成了我們這個時代具有絕對說服力的口號,人們凡事都要求有個“科學的”證明??墒侨魏斡凶R之士都知道,這種證明在哲學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我是否也可以說,同理,死后會發(fā)生什么事我們同樣一無所知?答案是不確定的,既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的。對此我們不知道有任何在科學上確定的答案,就像火星上到底有沒有生命之類的問題一樣;而對于火星上的居住者而言,我們肯定或否定他們的存在,他們一點都不在乎。他們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所謂的靈魂不滅也是如此,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問題存而不論。可是我身為醫(yī)生的良知現(xiàn)在被喚醒了,覺得有必要說一下這個問題的要旨。我曾經(jīng)觀察到,一般而言,相較于漫無目的的生活,一個目標明確的生活會更加美好、豐富而健康;隨著時間之流往前看也會比回溯時間要健康得多。在心理治療師的眼里,一個沒辦法和生命道別的老人與一個沒辦法擁抱生命的年輕人,他們都一樣貧弱而病態(tài)。在許多個案里,他們問題的重點也往往在于同樣的幼稚、貪欲、恐懼、固執(zhí)和任性。身為醫(yī)生,我認為如果在死亡當中可以找到一個值得追尋的目標,那會更衛(wèi)生一點(如果我可以這么說的話),如果抗拒它,則是不健康的、不正常的事,因為那會使人的下半輩子喪失目標。所以說,我覺得就心理衛(wèi)生而言,所有宗教都有一個塵世以外的目標,那是格外理性的事。如果我住在一棟房子里,又知道它在14天內(nèi)會倒塌,那么我的所有生命功能都會因為這個念頭而受損;反之,如果我覺得它很安全,那么我就可以愜意而正常地住在里頭。所以說,如果我們可以把死亡視為一個過渡,只是一個未知的、巨大而漫長的生命歷程的一部分,那么從心理治療師的觀點來看,不失為好事一樁。

盡管大多數(shù)人不明白為什么身體需要鹽分,大家還是會基于本能的需求攝取它。心靈的事物也是如此。自古以來,大多數(shù)人都會感受到生命延續(xù)的需求。因此,心理治療的診斷并不會將我們引上歧途,而是引導我們沿著人類已經(jīng)踏出的通衢繼續(xù)前進。我們關(guān)于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是正確的,雖然我們不明白我們在思考的是什么東西。

我們真的明白我們在思考的是什么嗎?我們所認識的思考只是一個等式,我們輸入什么,得出來的就是什么。這就是知性的作用??墒浅酥?,還有一種原始意象的思考方式,它們是一種象征,比人類歷史更加古老,自太初以來就深植于人心,世代相傳,歷久彌新,充斥著我們心理的底層。唯有和它們和諧一致,我們才會有圓滿的生命;唯有以它們?yōu)橐罋w,我們才會有智慧。它們其實和信仰或知識無關(guān),而與我們的思考是否和無意識的原型一致有關(guān)。它們是所有思想難以想象的源泉,是我們的意識挖掘不到的地方。其中一種原始的意象,就是死后生命的觀念??茖W和這些原始意象是不可共量的。它們是非理性的既存事物,是想象的先驗條件,其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科學只能后驗地研究它的實用性和正當性,就像研究甲狀腺的功能一樣。在19世紀以前,人們以為甲狀腺是沒有意義的器官。對我來說,原始意象就像心理器官一樣,我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它們,所以我有一次必須對一個年紀比較大的病人說:“你的神性觀以及靈魂不滅的觀念都在萎縮當中,所以你心靈的新陳代謝才會失控。”古老的“不死藥”的意義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豐富而深遠。

最后,我想要回到太陽的譬喻。生命的180度的半圓形可以劃分為四個區(qū)間。第一個區(qū)間在東方,是童年時期沒有難題的境況,我們是別人要面對的問題,但是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有意識的難題分布在第二和第三區(qū)間。到了第四個區(qū)間,也就是耆艾之年,我們又陷入那種對于我們的意識狀態(tài)無憂無慮的境況,再度成為別人的問題。小孩子和老年人固然大不相同,卻有一個共同點,即會陷入無意識的心靈世界里。由于孩子的心靈是從無意識發(fā)展出來的,所以他們的心理現(xiàn)象盡管不容易進入,但相比再度陷入無意識而漸漸消失其中的老人,還沒有那么難以辨認。童年和老年都是人生里沒有難題的境況,我在這里不加以討論。

本講座節(jié)錄刊登于Neue Zürcher Zeitung(Zürich,14./16.M?rz,1950)。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