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既然枕屏的作用是防風,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既然古人喜歡睡硬枕以求陰涼,長枕于上而不覺受寒,為什么偏偏又要用枕屏來防風呢,這不是兩相矛盾的嗎?

【編者按】

瓷枕和枕屏都是曾經(jīng)在人們生活中盛行,如今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的寢具。作為寢具,它們?yōu)楫敃r的人們帶來了方便與舒適,還成為了詩詞、繪畫等藝術創(chuàng)作的對象和載體;作為文物,它們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審美特征與人們的生活起居情況,乃至于整個社會的風俗風貌。本文借瓷枕和枕屏來管窺當時的社會生活習慣,并對一些相關詩詞進行解讀,挖掘這兩種文物的史料價值和審美意趣。

所謂枕屏,是屏風的一種,是宋代設計的一種放置于榻端的寬矮小型屏具?!镀魑飬舱劇酚性疲骸捌溜L,所以障風,亦所以隔形者也……又床有屏,施之于床;枕有屏,又施之于枕?!贝似灵L度接近榻寬,比例低矮橫長,其造型與當時的大型座屏無異。體態(tài)輕巧別致,屏面上繪山水,下鑲?cè)拱?,底座為卷云形站牙和抱鼓墩,精雕細琢。置于榻端,有遮光擋風、屏蔽臥態(tài)及裝飾審美諸功能。

枕屏作為日常寢具,難入史家之法眼,故極少筆墨記載,文獻中對其發(fā)展興衰的記錄也極其有限。枕屏在明代已不再使用,加之主體常用布、絹、紙一類不易保存的材質(zhì),所以已無實物傳世,今人已無緣得見,只能從古代繪畫作品和文學作品,以及墓葬中的壁畫、雕磚中尋找其蹤跡,探尋它那逝去的風韻。

枕屏簡史

中國的屏風文化歷史非常久遠,《物原》就有“禹作屏”之說。以此推算,屏風已有4000年以上的歷史?!吨芏Y·掌次》有“設皇邸”的描寫,邸是屏風早期的稱謂,邸通常設在天子座后,顯示天子的“九五”之尊,歷代皇朝莫不如此。

從已知考古材料來看,屏風與床榻結(jié)合的歷史是相當悠久的,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上就有相應的圖像體現(xiàn)。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 謁見圖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開始被打破,家具向高大型發(fā)展……建筑由土木混合向木構(gòu)架演進……家具及建筑空間的變化促使床上屏風的產(chǎn)生。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東晉 顧愷之(傳) 女史箴圖(局部)

唐代,桌、椅、凳等新型家具的出現(xiàn)改變了以往以床榻為中心的起居形式,床榻形制因此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枕屏開始脫離床榻獨立出來。當時又稱為“枕障”,李白有《巫山枕障》一詩,顧況也有詩云:“杜生知我戀滄州,畫作一障張床頭”。可見“枕障”已深入人們生活之中。

宋代,伴隨著專門臥床的出現(xiàn),枕屏的發(fā)展也到達高峰,許多描繪日常生活的宋畫中都有枕屏的身影。如《風檐展卷圖》和《繡櫳曉鏡圖》中,在床頭均擺有一座很小的屏風。歐陽修的《書素屏》一詩中更是談到:“我行三千里,何處與我親。念此尺素屏,曾不離我身?!贝藭r的枕屏形制小巧玲瓏,易于攜帶,使用方便,深受人們喜愛。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南宋 趙伯骕 風檐展卷圖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北宋 王詵 繡櫳曉鏡圖

但是枕屏的流行時間并不太長。宋以后,帶圍欄的床榻得到廣泛使用,枕屏隨著床體形制的變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明代以來,建筑中磚墻的使用讓臥室的透風性大大減弱,導致枕屏的擋風實用性徹底喪失,宣告枕屏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此,明代及以后的繪畫和傳世實物中均不再出現(xiàn)。

御寒防風之利器

為了理解枕屏在當時的作用,首先得立足于唐宋時期相對溫暖的氣候環(huán)境。尤其是北宋時,得益于“中世紀溫暖期”,那時我國的建筑完全無需考慮保暖功能。從宋代繪畫作品中可見,宋代民居往往僅使用薄木板做墻,絕少厚磚墻,甚至有“石階桂柱竹編墻”的現(xiàn)象,用紙糊的門窗或薄薄一道屏風便用來抵御風寒??梢?,在宋代,人們更注重房屋的散熱和通風性能,在保暖問題上并無太多要求。揚之水先生在《宋人居室的冬和夏》一文中提到,居室設暖閣或曰紙閣、火閣,是當時人們越冬的普遍做法。這是今人完全無法想象的——在最需要防風保暖的秋冬季,在沒有厚磚墻,四面通風的房屋中,宋人竟然只用質(zhì)料為紙或絹做的薄薄的一道屏風攔成封閉空間,便號稱暖閣,可以御寒過冬了!而事實證明,當時人們認為這樣便以足夠而且實際效果確實已經(jīng)夠好了,否則,這種在現(xiàn)代人看來毫無御寒能力的房子也不會在宋代如此普遍地存在。

冬天尚且如此,其他時節(jié)就更不用說了。剛剛開春,春寒料峭之時,唐人就趕忙出外踏春了,在“凍花開未得,冷酒酌難醒”之際,便“就日移輕榻,遮風展小屏”,興致盎然地開始賞春了。我們注意到,詩人唯一用來擋風防春寒的,就是榻上這個小屏。

再到夏天,如宋人《荷亭兒戲圖》和《風檐展卷圖》所繪,當人們在開闊寬敞的涼殿、閣樓中納涼休息時,所用寢具僅為硬枕、涼床和枕屏。其中枕屏是專為頭部擋風之用。蔡確更是在《夏日登車蓋亭》一詩中交代了當時乘涼的標準配置:“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

逝去的風韻、留存的意趣:閑話瓷枕與枕屏

南宋 佚名 荷亭兒戲圖(波士頓美術館藏)

秋冬時節(jié)也可見到枕屏的身影。蔣捷《金蕉葉·秋夜不寐》云:“枕屏那更,畫了平沙斷燕落?!奔凑f明了是秋天時節(jié)。又有陸放翁的《書枕屏》四首,題記為“開禧三年冬作于山陰”,證明了冬日也有枕屏的用武之地。

由此可見,枕屏在當時是一年四季皆可使用,而非揚之水先生在《宋人居室的冬與夏》中認為的只在夏季使用。

既然枕屏的作用是防風,那么就存在一個問題,既然古人喜歡睡硬枕以求陰涼,長枕于上而不覺受寒,為什么偏偏又要用枕屏來防風呢,這不是兩相矛盾的嗎?對此,古人的解答是:“風者,天地之氣也,能生成萬物,亦能損人,初入腠理之間,漸至肌膚之內(nèi),內(nèi)傳經(jīng)脈,達于臟腑。傳變既廣,為患則深”,故“避風如避矢”。以此可知,古人把風視為箭矢,極有殺傷力,對人體有害,不可不防。而對于枕上傳來的些許涼意,則不以為意了。

詩詞中枕屏的審美意趣

五代的《花間集》中密集出現(xiàn)有“倚屏”的女性形象:欲別無言倚花屏,含恨暗傷情(韋莊《望遠行》),無語倚屏風,泣殘紅(李珣《西溪子》)等等。我們知道,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滿含情思與愁怨的女性形象有模式可循,如“斜倚熏籠”、“倚欄凝思”、“卷簾閑望”等,那么,“倚屏”這一意象又是從何而來呢?因為枕屏在宋以后便已趨于消失,如果后人不清楚枕屏曾經(jīng)在床榻上的存在,而只知道其他諸如插屏座屏之類的屏風,那么對“倚屏”的理解就會出現(xiàn)巨大的偏差。

“倚屏”的具體形象在《花間集》中已被表達得千情百態(tài),不只有哀愁的,也有動人的。正如孟暉在《花間十六聲》中對張泌《柳枝》一詞的解讀:

倚著云屏新睡覺,思夢笑。紅腮隱出枕函花,有些些。

“一位女子睡醒之后,不肯起身,倚著床上屏風半坐半臥,像個貓兒那樣慵懶……美人之所以擁屏不起,是因為剛做了個好夢,她在細細回味片刻前的夢境。她的腮頰上,還帶著剛才熟睡中在枕面上壓印出的花紋痕跡,微笑就在這睡暈未退的腮頰上升起”。枕痕,倚屏,兩大審美意趣在這里完美結(jié)合,讓人回味無窮。

結(jié)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一件件原本被人們熟知熟用的事物漸漸淡出人們視野,最終消散不見。如果我們沒有及時有效地進行研究和保存,那么有關于它們的歷史與意趣也將隨之飄零,散落難覓。對于瓷枕和枕屏這兩件已退出我們生活的器物來說,所幸還有實物、圖像和詩句留存,讓我們得以借助器物和文獻理解感知古人的生活方式,追思欣賞其中蘊含的匠人巧思和審美意趣。而這也是文物鑒賞研究的主旨所在吧。(文/王嘉勉)

參考文獻:

1.胡德生. 《中國古代的家具》, 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1997

任日新. 《山東諸城漢墓畫像石》. 文物,1981(10)

2.王茂林. 《論床上屏風的興衰與古代起居方式變化的關系》. 裝飾,2011(07)

3.中世紀溫暖期:https://zh.wikipedia.org/wiki/中世紀溫暖時期

4.白居易. 《香爐峰下新卜山居,草堂初成,偶題東壁》

5.揚之水. 《古詩文名物新證》. 紫禁城出版社,2004

6.楊衡. 《春日偶題》. 全唐詩

7.蒲虔貫. 《保生要錄·論居處門》

8.孟暉. 《花間十六聲》.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