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書畫出版社推出學者揚之水的新書《正倉院里的唐故事》,該書為學者揚之水2012—2019年七次赴日本參觀奈良博物館正倉院展覽的觀展筆記,同時附揚之水日本旅行觀展日記。
《正倉院里的唐故事》書封
觀展筆記記錄了揚之水對正倉院特展所見文物的所思所得,詳細解讀了古琴、古鏡、文房用具、香爐、棋盤、金銀首飾等正倉院瑰寶,包括世間僅存的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唐代毛筆、金銀平脫、“寶粟鈿金蟲”工藝。作者以一貫的嚴謹考證,結合詩詞文獻、考古材料及圖像資料,帶著讀者品讀文物背后的故事、文化,還原歷史的原貌,呈現(xiàn)唐人的生活。
揚之水,1954年出生于浙江諸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文學作者、編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6年至1996年,擔任《讀書》編輯。1996年,揚之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對中國古代詩歌中的名物或物象有精彩的闡釋,主要致力于先秦文學與古代名物研究。
《正倉院里的唐故事》內(nèi)頁
揚之水在書中寫道,正倉院是一個想了很久的題目,很早就計劃寫一本關于正倉院寶物的書,寫一本與傅蕓子《正倉院考古記》有所不同的書,并為此積極準備。觀摩實物,自是準備之一。因自二〇一二年起至二〇一九年,與幾位朋友年年秋天往正倉院看展(惟二〇一八年是個例外),像是認真履行一個不變的約會。然而我的諸多收獲,總還是來自自己的關注點或曰興趣點,即生活史中的各種細節(jié)以及與詩歌對應的各種物事,此外便未能深入探究,因此計劃中的書終于沒有寫成,就像我原打算把《金瓶梅》讀“物”記寫成一本厚重的書一樣,最終只成就一個戔戔小冊。醞釀中的“正倉院”一題,今日成此蕞爾一編,不過參觀散記而已,既不是對正倉院寶物的全面介紹,遑論專深的研究。從產(chǎn)生想法到想法的實現(xiàn),似乎總有著遙遠的距離。當然也還有自我解嘲的辦法。周密《澄懷錄》卷上錄永嘉禪師語 :“草鞋道人善談理趣,吳人從游山遇之,得其數(shù)詩,云 :‘君來游山,頗見好景不?茲山景趣多,豈暇遍觀,但可意,著眼熟看,看得熟時,他人見不到處,盡為君有?!闭齻}院乃寶山一座,既無緣遍觀,則不過著眼于“可意”者,于“他人見不到處”得其一二,也算是小小的心得。
“正倉院展每年出示的藏品一般都是六十余件,其中總有一件是作為中心展品,常常會用作展覽圖錄的封面以及參觀券的圖案。二〇一二年是正倉院展的第六十四回,展出器物六十四件,中心展品是非常著名的一件藍琉璃杯,第六十五回則是香印座,第六十八回是漆胡瓶。中心展品往往單獨陳列于一個展柜,展柜周圍設護欄,觀摩這一件展品,便需要另外排了長隊方得以在它面前駐足片時。不過第七十一回比較特殊,作為日本新天皇即位紀念特別展而格外隆重,展場分別設在奈良國立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后者又是分作一期和二期,兩地和兩期展陳器物共八十八件(奈良四十一,東京四十七)?!?/p>
紅牙撥鏤尺
平螺鈿背八角鏡
人勝殘件
兩年前,揚之水出版過《與正倉院的七次約會》,在此次出版中,特別附刊了觀展日記,揚之水事無巨細地記錄了在日本旅行期間參觀的博物館、古建筑,在書店所購得的書目,所遇之人與物等經(jīng)歷見聞,言語優(yōu)美、質(zhì)樸而親切,帶讀者一起體驗日本的風貌風光。七次旅行,還配以七幅行跡圖,博物館、美術館、古建筑、舊書店,可以說,是貼心實用的“旅行打卡手冊”。
作者在后記中記述道——
小書《與正倉院的七次約會》于兩年前問世,如今出版社準備再版了。能夠借此機會修訂訛誤,自是萬分高興。坤峰賢友提議將與七次觀展相關的日記補入,起先是很猶豫的。首先,我并不“知日”,參觀博物館以及買舊書之余,雖也走了若干名勝,然而只是走過而已,再沒有用心去追索其詳,從一些介紹中了解到的點滴,亦不知確切與否,因此這部分日記與我的其他日記相同,不過是食住行的流水賬,目的只在于備忘。第二,由于上述原因,這部分日記是很“原生態(tài)”的,草草記下旅痕,錄所購圖書的書名也很隨意。而如果修整打磨一番,倒顯得很刻意而未免失真。坤峰閱過之后,卻很認可這樣的“原生態(tài)”,于是決定附在書末,或可視作正倉院觀展記的幾段旁白。若有冗余之嫌,那么我只能在此深致歉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