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世界’,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英語世界,歐美世界,傳統(tǒng)意義上的第一世界,這個定義本身需要被重新思考。我認為‘世界’本身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答案。”
6月20日,蘇州相城區(qū),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在“世界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的一番發(fā)言,引來熱烈的掌聲。
這一天,畢飛宇、程永新、遲子建、格非、賈平凹、邱華棟、閻連科7位中國作家,與來自世界各地、涵蓋各種學術背景的40多位學者齊聚一堂,探討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重新理解中國當代文學。
“世界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本文攝影:張真瑞
聽作家怎么說
近年來,越來越多中國作家和中國作品走出國門,為中國當代文學贏得了國際聲譽。在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邱華棟看來,本次會議將中國當代文學放置在“世界中”,是非常高妙的設計,既是對當今現(xiàn)實的回應,也是對文學未來的思索。
邱華棟
“現(xiàn)如今,仍然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中國讀者、作家、學者關心。比如世界在哪里?什么是世界?什么是世界文學?當中國文學與這些概念發(fā)生化學反應,又會將我們的閱讀、寫作、生活引向何處?”邱華棟還提及我們面臨著諸多具體的新挑戰(zhàn),比如——如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定義中國當代文學的獨特性和創(chuàng)新性?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更好地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畢飛宇
畢飛宇表示,作家是以個體作為書寫對象的,尊重個體是他必然的取向,然而,對象是一碼事,目標則是另外的一碼事,“在我的寫作目標里,我不可能排斥普遍性。普遍性意味著更大的世界和更多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的重點反而在普遍性上,我翻來覆去的書寫,也許就在這里。普遍性需要更深的理解和更開闊的兼容。”
格非
“不是說當代作家的小說就有當代性?!痹陂喿x與寫作中,格非對“當代”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引用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的觀點,認為僅僅按照時間劃分“古代”“近代”“現(xiàn)代”“當代”并無意義,有意義的是不同時代里的人,是否都能在一部作品里找到和當下生存切身相關的存在。
賈平凹
反思自己的寫作,賈平凹直言對自己有兩個方面的不滿意,一是對外,即在世界視野中,目前尚未產(chǎn)生出真正可以影響國外作家的作品。二是對內(nèi),即面對我們的民族文學與文學史,當代文學寫作里似乎還沒有產(chǎn)生一個像阿Q那樣家喻戶曉的人物。
程永新
大家也談到了文學翻譯。在程永新看來,論及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李文俊等一代文學翻譯家功不可沒。他們帶來了許多世界文學經(jīng)典,也深深影響了中國當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從而一步步有了今天豐富、龐雜的創(chuàng)作景象。
遲子建
遲子建提到,文學不像音樂和美術,如果沒有翻譯家,我們很難感受到異域文學的魅力,而這份文學魅力里,也有翻譯自身的魅力。她希望譯者和作者之間能就作品的內(nèi)容和細節(jié)展開充分溝通,文學翻譯只有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前提下,才能完整呈現(xiàn)一個作家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世界從眼前開始
本次研討會的主題“世界中的中國當代文學”,本身也耐人尋味。
在王德威看來,“世界”并非一成不變的存在,而是一個過程與進程。它是一種召喚,促使我們在生存的情境中思考、摸索、揭示那些我們未曾思考或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此,“世界中的”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思維方式,它不斷地重新發(fā)現(xiàn)世界與我們之間的各種關聯(lián)。
而意大利思想家阿甘本對于“當代”的獨特定義——“當代就是那些直視此刻當下的人,如此專注,看到的不是光明,而是黑暗”——也提供了一個新穎而深刻的思考角度。王德威認為,真正的作家與學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屬于他們時代的獨特光芒,即便在黑暗中,也能發(fā)現(xiàn)那一抹幽暗之光,“他們既能看到過去與現(xiàn)在的聯(lián)系,也能預見到未來的可能性。他們知道如何看見并書寫現(xiàn)在,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與縫隙?!?/p>
王德威
在題為《世界從眼前開始:中國文學的當代性》的主旨報告中,王德威特別提及“眼前”一詞,強調(diào)了一種臨場感,一種洞察力,一種識別當代問題的能量。
他想到了魯迅,想到了那句“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早在1930年代,魯迅便已然展現(xiàn)出一位當代作家的風范。這里所指的‘當代’,并非僅限于1930年代,它同樣可以指向我們的當下,乃至遙遠的未來。魯迅對于黑暗的探索與解讀,對于我們今天來說,依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我們期待更多人能夠像魯迅一樣,具備看見并訴說黑暗的能力?!?/p>
虛構與敘事的力量
邱華棟的《哈瓦那波浪》、石一楓的《漂洋過海來送你》、陳濟舟的《我走遍所有的南方尋找你》、陳楸帆的《荒潮》、林棹的《潮汐圖》、陳春成的《夜晚的潛水艇》、張貴興的《鱷眼晨曦》、駱以軍的《明朝》、韓松的“醫(yī)院三部曲”、畢飛宇的《歡迎來到人間》、程永新的《到處都在下雪》、賈平凹的《老生》和《山本》、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遲子建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和《東北故事集》、林俊穎的《猛暑》、李維怡的《行路難》和《鬼母雙生記》、阿來的《塵埃落定》和《云中記》、閻連科的《堅硬如水》和《日光流年》……
在王德威看來,這些華語文學作品通過不同的視角和敘述方式,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多元而豐富的世界圖景。對作家而言,“世界”未必在國境之外,或許就在此時此地。作家能以他們的筆、他們的思想,想象出各種廣闊的世界。
“我們所強調(diào)的,乃是虛構與敘事的力量?!蓖醯峦f,通過文學,我們得以在無明中看見世界的全貌。在影視作品、大眾傳媒乃至各種數(shù)字化社交平臺上,我們也無時無刻不運用著對文字的敏銳感知力,試圖與世界進行溝通交流。“由虛構力量所激發(fā)的‘幽暗意識’起自個別的想象,異端的洞察力,卻成為文學批判現(xiàn)實,想象未來的重要契機?!?/p>
以文學,重新進入中國、進入世界
早在2005年,從“文學行旅與世界想象”出發(fā),哈佛大學東亞系與蘇州大學文學院就共同舉辦了國際青年學者會議。近二十年后,當年的青年學者紛紛成為各自領域的佼佼者,有關世界文學與中國文學關聯(lián)性的探討亦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可能性。
在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蘇州大學教授王堯和季進的策劃下,此次“世界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國際研討會陣容強大,包括學者艾喜、陳芳代、陳濟舟、陳婧祾、Ezra Tandela、關詩珮、藍靜莎、李思逸、羅福林、馬筱璐、莫加南、曲洋、涂航、張恩華、張歷君、陳漢萍、何平、何同彬、李靜、李蔚超、邱田、宋炳輝、王春林、行超、楊輝、楊青、葉祝弟、葉子、余夏云、曾攀、張學昕等,以及蘇州大學本校的學者。
在20、21日兩天時間里,他們從“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地方性與世界性”“跨文化與翻譯實踐”“文本與敘事”“他者之眼與海外傳播”“空間、元小說與華語文學”6個方向出發(fā),思考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與未來,從文學的角度重新進入中國、進入世界。
“在當前地緣政治發(fā)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成為了我們尤為關注的重要議題。這次研討會吸引了海內(nèi)外眾多學者的參與,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文學研究的豐富性和復雜性?!蓖鯃虮硎?,作家畢飛宇筆下的“王家莊”,恰似一個縮影,象征著世界中的當代文學這一重要話題,“而今中國文學在海外的傳播與影響,無疑值得我們展開更細致的觀察與思考?!?/p>
本次研討會由蘇州大學文學院暨國家社科重大項目課題組、蘇州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主辦,不僅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與作家,還有許多對文學充滿熱情的年輕學子。
20日晚,畢飛宇、程永新、遲子建、格非、賈平凹、邱華棟、閻連科還走進蘇州大學,展開了“在世界與中國之間”的圓桌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