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對話博伊曼斯:繪畫沒有消亡,它是不可摧毀的

比利時藝術(shù)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l Borremans,出生于1963年)是歐洲同輩中最富盛名的畫家之一,他在精煉的繪畫語言和描繪對象之間營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張力,以刻畫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

比利時藝術(shù)家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l Borremans,出生于1963年)是歐洲同輩中最富盛名的畫家之一,他在精煉的繪畫語言和描繪對象之間營造一種模棱兩可的張力,以刻畫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他的作品常常通過靜謐的場景和細膩的筆觸,引發(fā)觀眾的思考與共鳴。

目前,博伊曼斯中國大陸首展《允諾》正于上海榮宅展廳展出。參觀者穿梭在不同的房間中,直面的是藝術(shù)家作品中歷史與當代的多重聯(lián)系,以及與這座二十世紀早期別墅獨特環(huán)境的對照。博伊曼斯于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談及此次展覽中建筑與作品的特殊關(guān)系,傳統(tǒng)繪畫大師對自己潛移默化的影響。他認為,在“當今的社交媒體和圖像無處不在的世界中,繪畫絕對沒有消亡,它是不可摧毀的?!?/span>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據(jù)悉,《允諾》展出了博伊曼斯22幅繪畫作品和一部影像作品,分別陳列在Prada榮宅的兩個主樓層中。進入門廳,公眾將置身舒適而私密的空間,其中擺放著定制家具,展示博伊曼斯的美學理念。移步展廳,觀者將通過一系列表現(xiàn)怪異之物與無名人物的繪畫作品直面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

在他的畫作中,人物和日常物品被孤立于各自的世界,沉浸在荒誕、不可名狀或夢幻般的氛圍中。人們從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對藝術(shù)史上的大師和當下世界或直接或微妙的影射。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博伊曼斯的繪畫技巧明顯受到了西方傳統(tǒng)繪畫大師(如倫勃朗、委拉斯凱茲、戈雅等)的影響?!禔lien》中對一株球狀植物的特寫讓人想到了格列柯對于貴族肖像的描繪;《The Bodies (1)》透露出馬奈的《死去的斗牛士》的意味,然而畫面中前景的人物身上似乎顯露出一絲生機,生與死在此交織,難以分辨。這種光影效果的運用和技術(shù)上的傳承,不僅展示了他對經(jīng)典繪畫傳統(tǒng)的尊重,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時間的超越性,并帶有一種神秘和懸疑的氣氛。這與戈雅的黑色繪畫和勃魯蓋爾的復雜場景有相似之處。他的畫作中人物常常處于一種靜止或凝視的狀態(tài),營造出一種不安和內(nèi)省的感覺,這種氛圍讓人聯(lián)想到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宗教和寓言繪畫。

米凱爾·博伊曼斯,《Alien》,2018,布面油畫,80.5 x 60.5厘米,由藝術(shù)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


在顏色的運用上,博伊曼斯常常使用柔和的色調(diào)和豐富的層次(類似于倫勃朗的溫暖色調(diào)和卡拉瓦喬的強烈對比),進一步強化了其作品的歷史感和經(jīng)典氛圍。同時,他的畫作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超現(xiàn)實的場景和物品,類似于古代大師的寓言和象征手法,但帶有當代的解讀和意義。

米凱爾·博伊曼斯,《Five Cones》,2020,木板油畫,21 x 29.3厘米 ? Micha?l Borremans,由藝術(shù)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攝影師:Peter Cox


在《Coloured Cones》中,五個彩色的錐體靜靜地坐落在略帶反光的表面上。緞面華麗地反射出光線,讓人聯(lián)想到委拉斯凱茲著名的《教皇諾森十世像》中織物的豐富褶皺。同時,這些錐體似乎喚起了某種詭異陰暗的頭飾,典型地反映了佛蘭德斯繪畫傳統(tǒng),如博斯的《瘋狂之石的提取》。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除架上繪畫外,在過去的二十年里,這位比利時藝術(shù)家還對電影媒介進行了探索。在博伊曼斯的短片中,日?,F(xiàn)實與另一個黑暗的平行空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作品以藝術(shù)家的素描和繪畫為形式基礎(chǔ),看起來就像是以活人畫的形式進行的表演。通過鏡頭的緩慢移動,藝術(shù)家稱,他的短片“更多源于雕塑而非繪畫。……即使你拍攝之物是靜止的,它仍然有動態(tài)的一面。”

博伊曼斯肖像,攝影師:Alex Salinas


對話博伊曼斯

澎湃新聞:相比過去在美術(shù)館式的白盒子空間展出,此次的展覽空間榮宅本身也被視作一件“藝術(shù)品”,在你看來,你的作品和建筑空間的關(guān)系為何?比起美術(shù)館項目,此次展覽的側(cè)重點為何?

博伊曼斯:我之所以接受邀請在上海榮宅做展覽,是因為我發(fā)現(xiàn)這既具有挑戰(zhàn)性,又鼓舞人心。我看過這棟建筑的照片,其內(nèi)部裝飾華麗,似乎很難把藝術(shù)作品融入。但如果我把作品掛在合適的地方,它們就會與建筑產(chǎn)生有趣的對話。

榮宅本身是一個家,在西方折衷主義風格中包含中國元素,我覺得它很漂亮。藝術(shù)家們習慣于在美術(shù)館或畫廊的白盒子空間中展示作品,這并不具有挑戰(zhàn)性(我的意思是,如果在白墻上放一個紙板箱,也會看起來不錯)。所以,榮宅更像是展示作品的另一種環(huán)境,作品必須與之對話。對我來說,這既是挑戰(zhàn),也是我接受挑戰(zhàn)的原因。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澎湃新聞:在此次展覽中一些作品名意味深長,對你來說作品名的意味是什么?

博伊曼斯:我覺得作品的標題是一個概念性元素,它們屬于作品,對作品被感知的程度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暗示作品的內(nèi)容,也可以起到反作用。因為我的一些標題非常具有誤導性,有些標題不那么重要,有些則非常重要。

比如,《Cross》這個作品的標題很重要,《The Bodies》則沒那么重要,因為在作品本身中,你已經(jīng)看到了身體。但這也不是全然無意義的,因為當觀眾面對《The Bodies》,并不能確定: 他們是活著還是死了? 所以我稱之為“身體”,指向的是躺在那里的物體,而不是個人。這讓你覺得他們可能是尸體,但你永遠無法確定。所以,標題在你解讀作品的方式上也起著重要作用。

米凱爾·博伊曼斯,《The Bodies (1)》,2005,布面油畫,59.7 x 80 x 3.2厘米 ? Micha?l Borremans,由藝術(shù)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攝影師:Maris Hutchinson


澎湃新聞:展覽中有一件影像作品《The Storm》,這讓人想到你最初接受的是攝影師培訓,在90年代中期才將注意力轉(zhuǎn)向繪畫,使用人物和風景的舊照片作為靈感。在你看來,以畫筆創(chuàng)作與以鏡頭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否有著相似的內(nèi)涵?不同之處又是什么?

博伊曼斯:影像對我影響很大,在影片中可以營造張力,或傳達潛在的氣氛。 這就是這種媒介的美妙之處。影像對我的繪畫影響很大,場景的構(gòu)圖與攝影的取景、裁剪異曲同工。當代具象繪畫通常以攝影為基礎(chǔ),裁剪在圖像的創(chuàng)造和作品的構(gòu)圖中起著重要作用。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圖為影像作品《The Storm》。攝影:Alessandro Wang


澎湃新聞:你的作品中,能看到委拉斯凱茲、馬奈、德加、梵高等藝術(shù)家繪畫傳統(tǒng)的延續(xù),你是如何在當代視角下,認識這些過去大師的作品的?以及如何將繪畫傳統(tǒng)融入創(chuàng)作中?

博伊曼斯:從傳統(tǒng)或古代藝術(shù),甚至當代圖像中汲取影響并非一種選擇。它們就在那里、顯而易見,潛移默化地進入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所以,去觀看這些古老的畫作,或者看到無處不在的圖像并非我的主動選擇。一個人感知到的一切都會被吸收,并成為其文化背景的一部分。

因此,對我而言,佛蘭德斯和歐洲繪畫的傳統(tǒng)非常重要,它們環(huán)繞在我們周圍,就像凡·艾克、戈雅、委拉斯凱茲、馬格利特,或唐納德·賈德一樣,電影也是如此。有那么多東西以一種潛在的方式持續(xù)影響著你,比如,我在成長過程中就不斷接觸到凡·艾克的圖像和他的繪畫語言,我的學校里就有他作品的海報和照片。所以,這些作品就像米老鼠一樣刻在我心里,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事物及其影響始終在你內(nèi)心,無論你是否意識到。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澎湃新聞:早在攝影術(shù)發(fā)明的時候,就有人宣稱“繪畫已死”,如今隨著影像、人工智能等的相繼出現(xiàn)。尤其在如今圖像泛濫的時代,繪畫的意義是什么?就你自己的經(jīng)歷而言,緣何從影像轉(zhuǎn)向繪畫?

博伊曼斯:我年輕時學習了攝影,并作為一名攝影師非?;钴S。后來,我使用攝影來為繪畫做準備,但我是以畫家的方式使用相機,我拍攝的照片實際上是為繪畫做的研究。我的祖父是一名攝影師,我三歲起就幫助他在暗房工作。攝影對我而言,一直非常重要且有影響力,甚至在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我意識到我必須在成為藝術(shù)家或攝影師之間做出選擇。然后我想,或許攝影對我來說太局限了,因為我喜歡繪畫,也畫了很多作品,但我直到34、35歲才正式開始繪畫創(chuàng)作。

關(guān)于繪畫,我的看法是它絕對沒有消亡,它是不可摧毀的。在當今的社交媒體和圖像無處不在的世界中,人們曾說繪畫將會被淘汰,因為它不是一種復制品。但我認為繪畫是活著的。所以,我對此有完全相反的看法。今天的繪畫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的獨一無二。一幅好畫的獨特性賦予它價值,而有價值的東西,總是受歡迎的。這是事實,因為優(yōu)秀的藝術(shù)作品往往是那些受歡迎的作品,才可以成為世界上被一再復制的圖像。

米凱爾·博伊曼斯,《A2》,2004,布面油畫,40 x 35厘米 由藝術(shù)家本人和David Zwirner提供


澎湃新聞:你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大量視覺信息的濃縮,你覺得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再現(xiàn)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是什么?你如何畫出不存在的東西?

博伊曼斯:當然,這些作品看起來經(jīng)過了精心安排,事實也確實如此。我把畫布當作舞臺,繪畫與戲劇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在構(gòu)圖準備過程中,我的工作方式類似于一位戲劇導演。

繪畫的語境是把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同一圖像中的元素并置在一起,并且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奇怪的關(guān)系。這就是我所解釋的關(guān)于我作品的特點:既熟悉又不安,同時帶有一種潛在的不確定性。

“米凱爾·博伊曼斯:允諾”展覽現(xiàn)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6月9日。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